(整理)6无性系育种.

(整理)6无性系育种.
(整理)6无性系育种.

无性系育种

一、无性系育种的概念和现状

无性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eion)是指没有精子或卵子直接参与的繁殖过程。由树木母体的一群细胞、一部分组织或器官,通过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分化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直到长成完整的植株。

无性系(clone)是指某一原始母株通过无性繁殖所产生的一群个体的总称

无性系育种(clonal breeding)是相对于有性选育过程而言的。对于易于无性繁殖的树种,从普通林分、人工林分或杂种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用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按育种目标和要求对各无性系进行比较鉴定,评选出最优无性系,最后推广应用于生产。这整个过程较无性系育种。

70年代以来,树木的无性繁殖应用在林木遗传改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辟了无性系林业的新阶段。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都开展了林木树种无性繁殖和无性系造林的研究。

在阔叶用材树种中,已在人工林和园林绿化中应用无性系的树种有:杨树、柳树、桉树、泡桐、木麻黄、柚木、刺槐、悬铃木、杜仲、榆树、鹅掌揪等。经济林树种有油茶、油桐、漆树、核桃、板栗、枣等

杨树、柳树无性系的应用,在林业生产中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森林树种无性系应用最早取得成效的实例。分析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类树种易于种间杂交,容易获得杂种;二是容易扦插繁殖。通过种间杂交,使显性、超显性和加性遗传效应共同作用,产生杂种优势,利用无性繁殖,固定这些优势,获得最大的遗传增益,并使生产群体的性状稳定一致,以利于提高产量和便于经营。

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统计,当前全世界杨树人工林面积约140万hm2,这个统计尚不包括中国的数据。中国杨树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在用材树种中,杨树无性系育种和无性系造林开展的最早,规模最大,也最有成效。这些人工林所使用的无性系,大多起源于黑杨派,即美洲黑杨、欧洲黑杨和它们的杂种一欧美杨。

自80年代初大规模推广杨树无性系造林以来,在我国黄淮、江淮平原营造工业原料人工林50万hm2,已具有工业利用规模,使这些原本缺林少村的地区,成为了我国特有的工业原料林基地。

桉树具有速生、丰产和用途广泛等优点,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人工造林树种,造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5%,近20年来被广泛用作纸浆原料,经济效益显著,人工造林面积迅速扩大,推动了林木遗传改良事业的发展。

桉树同一亚属内的种间杂交容易,在赤桉亚属内,已有一些优良的种间杂交组合,并已出现一批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加之它们大多易于无性繁殖,故枝树的无性系育种和无性系造林在近20多年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巴西、南非、刚果和我国南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巴西阿拉克鲁兹公司为了最

大限度地降低纸浆生产成本,提

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他们建立

的工业原料林已大规模利用无性

系造林。该公司无性系育种的原

始材料主要用巨桉与尾叶桉的杂

种,用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造林,

年生长量达到80m3/hm2在高度集约经营条件下,创造了高达120m3/hm2的记录。

巴西目前已建成了最便宜、最高质的纸浆材生产基地,并不断精选无性系组成,获得了最高的遗传增益,把轮伐期也缩短为5~6年。

匈牙利刺槐无性系林经营也很有成效,这个刺槐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近1/5的国家,为了提高木材工业利用率和扩大木材出口,选育优良无性系进行栽培,44年生时无性系林的立木材积达到 4 5 4立方米。

荷兰对榆树无性系的选育,成功地抑制了榆树荷兰病的发生,目前,年产榆树无性系10万株以上。

泰国由于引进木麻黄优良形态的雄性实生苗而发展起来的扦插繁殖技术已经商品化。

针叶树种通常扦插生很较难,与阔叶树相比,其无性系造林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我国的杉木、水杉和日本的柳杉、扁柏属于针叶树种中少数容易扦插生根的树种。

从表8中我们可以看出,当

今各国针叶树无性繁殖已具有相

当的规模,特别是欧洲云杉和辐

射松规模较大,成效也最显著。

辐射松扦插的再生能力强,

这是其他松类树种所不及的。新

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林业研究部

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解决

辐射松的田间扦插技术,这种技术已趋成熟和完善。他们用种子园自由授粉种子培育实生苗,从实生幼苗取插穗进行杆插繁殖,经无性系测定后用于造林;种子园控制授粉的全同胞家系种子数量很少,价格也昂贵,造林成本高,且种苗缺口大,利用无性繁殖,既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又能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批量苗木。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开展了对杨树、白榆、桉树、刺槐、杉木、木麻黄、楸树、池杉、水杉、湿地松、油桐、茶树、泡桐、和柳树等树种的无性系选育研究。杨树、泡桐、白榆、柳树和刺槐已选出了一批新无性系。并已在生产上应用。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一带,桉树的无性系造林规模已达几万公顷,已建成了多家桉树组培苗工厂,同时还建立了桉树优良无性系试管基因库,每年生产桉树无性系

组培苗和嫩梢扦插苗达1000万株以上。

可以预期,随着无性繁殖技术的提高,无性系育种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

二、无性繁殖的应用及其特点

无性系育种的基础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应用于森林树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在森林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用于搜集保存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转移,将分散在各地的各种基因型搜集起来,保存在搜集圃或基因库中。

(2)试验材料的遗传评价,通过无性系测定,评价基因型X环境互作,估算环境和遗传相关,及幼年和成年相关。

(3)加快繁殖周期以促进育种和遗传测定。

2、在林木改良中的应用

(1)无性系选育是树木育种的一种手段,能使杂合体的基因型材料,通过无性繁殖和无性系测定,形成遗传型和表现型一致的群体,它们不仅继承了母株的加性效应,还继承了母树的显性和上位作用效应,可能获得最大的遗传增益,性状稳定,不产生性状分离。对于用材树种,人们习惯于称为无性系,对于人工栽培的园艺植物或特用经济树种,则习惯称为品种。

(2)通过嫁接扦插等方法营建无性系种子园,用于生产遗传品质经过改良的种子。目前各地建立的针叶用材树种子园,多数是采用这种形式。通过无性繁殖可以缩短树木的童期,提早开花结实,使树形矮化,结实层低,便于管理和采收种子。

(3)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如微体繁殖、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等遗传操作手段,在林木改良中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3、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1)通过无性系改良而实现无性系造林,生产无性繁殖苗木直接用于造林。在集约栽培的人工林中无性系造林所占的比例正在扩大,一些速生用材造林树种,如杨树、柳树、桉树、杉木、日本柳杉、辐射松、云杉等,无性系育林已成为更新造林的重要方式。这种林分林相整齐,产量高,产品品质一致,便于集约经营和加工利用。

(2)营造生产性林木种子园,促进早结实,多结实,增加种子产量和提高品质。

(3)对于多年生果树、观赏树木和特用经济树种,无性繁殖一直是一种主要的生产繁殖方式。除上述原因外,还可用于繁殖保存一些花器退化,不能产生种子或种子不具生活力的品种、杂种;用于生产脱毒苗,消除病害;嫁接繁殖还可以利用砧木的特性来弥补接穗品种的某些缺陷,或更好地发挥接穗品种的特性。

4、无性繁殖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与实生繁殖比较,无性繁殖在林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1)具有获取最大遗传增益的潜力。遗传变异主要由加性和非加性2种方差组成,通过种子繁殖一般仅能控制加性成分,由于无性系不产生遗传分离,可有效利用加性和非加性方差,无

性繁殖可能从原株上获取和转移所有遗传潜力到新的分株群体上。无性系选育是对优良基因型的直接利用,是选亲本用亲本,它利用的是基因的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甚至母体效应在内的全部遗传效应,是指在无性系中表达,所以是增益最大的一种选择方式。像材积生长这些遗传力低的性状,与用种子繁殖相比较,无性繁殖在短期内可能获得高得多的遗传增益。

(2)避免因实生繁殖产生的分化。无性繁殖群体有更大的一致性,可为工业加工生产规格大小、质量、材性上保持均一的原料。

(3)缩短改良周期,在某些情况下有机会从林木改良中快速取得成果。对于易生根树种,只要经过测定证明基因型优良,就可大量繁殖用于生产,即一步到位。一个完整的种子园或树木改良计划要包括选优、建园、等待开花结实、控制授粉、子代测定和种子园去劣等许多程序。而且每一轮回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无性系选种,特别是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变异的简单无性系选择,一般只有选择优树、无性系测定和建立采穗圃3个过程。无性系测定不必等到开花结实,所以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三、无性繁殖方法

植物无性繁殖的方法种类繁多,但不是所有这些方法都能应用于每一种树种。它受树种的遗传、生理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森林树种的主要无性繁殖方式,是指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详见一般植物无性繁殖方法方面的书籍,这里只作简要概述。

1、扦插繁殖(cuttage propagation)

利用植物营养器官具有再生能力、能发生不定芽或不定根的习性,切取茎、叶、根的一部分,插入基质中,使其生根或发芽成为新植株的繁殖方法。

扦插的种类有:嫩枝扦插、硬枝扦插、根插、芽叶插等。影响扦插生根有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或二者相互影响所致。

影响插条生根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指植物解剖结构、生长激素和抑制剂的种类和水平。因树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的不同,插条生根能力有差别;母树年龄越大,从树冠上部采取的枝条,一般发根困难,而母树年龄幼小或树冠基部的枝条,特别是发育充实、营养物质丰富的枝条,扦插容易生根;硬枝扦插多在秋末冬初,营养状况较好的情况下采条,长度为20cm左右;嫩枝扦插在生长季节进行,长度一般为10~15cm。

影响扦插生根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指湿度、温度、通气状况和光照。插壤的物理性质很重要,常用砂质壤土、泥炭土、河砂、像石、珍珠岩等透气性好,保水又不滞水的材料作为基质。插壤的pH值对一些树种生根也有影响。用催根处理方法或使用适当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吲哚丁酸(IBA)吲哚乙酸(IAA)及萘乙酸(NAA)等,可以促进生根。由于树木生根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插壤的温湿条件又有利于真菌繁殖,因而导致伤口感染和腐烂。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处理插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嫁接(grafting)

人们有目的地将一种树木的枝或芽等组织,接到另一株植物的枝、干或根的适当部位上,

使两者形成层结合生长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植株,称为嫁接。这个枝或芽称为接穗,承受接穗的植株称为砧木。

嫁接的方法很多,按接穗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芽接、枝接、根接三大类。根据树种特性、砧木状况及季节的不同,来选择适宜的方法。在经济价值高的园艺植物和特种经济林木的繁殖中,自古以来就使用嫁接方法,在用材树种中,现在也已广泛用于基因型的保存和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与扦插相比较,嫁接技术较复杂,也较费工,但它能繁殖采自成年树木树冠上部的接穗,能提早开花结实,矮化树冠,增强嫁接植株对当地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还可作为复壮的手段。

决定嫁接成败的因素主要有:砧木的选择,接穗的选择与贮藏,最适季节的选择,嫁接者的技能,嫁接方法的选用及嫁接后的管理等。从树木本身来看,影响嫁接成活的因子主要是嫁接亲和力。

嫁接亲和力(g rafting affinity)是指砧木和接穗内部组织结构、遗传和生理特性的相似性,通过嫁接能够愈合生长及成活后生理上能相互适应。亲和力低和不亲和现象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嫁接后不成活,愈合能力差,成活率低;虽有愈合,但接芽不萌发或萌芽后生长极弱,愈合的牢固性很差,极易断裂等;有的虽能生长但仍有种种不良表现,如生长缓慢、枝叶簇生、流胶流脂、叶片早变色和早脱落、新梢枯萎;有的砧木和接穗生长的不协调,由于韧皮部的障碍,引起接口上部膨大或接合部以下砧木过细或过粗,也有经过若干年后表现出严重的不亲和现象。一些松树的形成层生长不正常而导致不亲和性,症状是砧木的树皮隆起或枯死,1~2年生嫁接株过度的大量产生雄球花往往也是不亲和的表现。以上症状凭实践经验和仔细观察都能识别。

一般地说,亲缘关系越近,亲合力强,同种间或同一无性系间的亲和力最强,这种嫁接组合通常称为“共砧嫁接”或“本砧嫁接”,如马尾松、杉木、板栗、核桃用本砧嫁接的亲和力都很强。

同属异种间的嫁接,亲和力因植物种类而异。如君迁子上接柿、酸橙上接甜橙、山定子上接苹果等都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同科异属间亲和力一般比较小,但枫杨上接核桃、柳衫上接杉木等也可嫁接成活。

3、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或微体繁殖(micropropagation)

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生物化学和物理环境条件的控制,在一定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使之被诱导、增殖,然后再生成为完整的植株。这是当前最新的和报道最多的无性繁殖方法,可作为森林遗传学的一种研究手段,如用于种质的保存和转移,基因转移和广泛的种间杂交,遗传变异体的产生和测定等;也可用于遗传改良材料的快速繁殖和无病毒苗的生产。

目前已有许多树木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繁殖。当前,用体细胞胚、茎尖或腋芽作为外植体,都容易获得再生植株,但如何将再生的小植株用简单可靠的方法转移到土壤中去,对于很多树种还未完全解决好。

研究表明,组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阔叶树的45 %由腋芽、13%由不定芽、25%由愈伤

组织诱导成苗;17%由不定胚形成苗。同样,针叶树分别为28%、55%、5%、12%,可见由不定芽诱导成苗比阔叶树多。

成功的组织培养繁殖在解决连续培养、小植株的器官发生、试管苗的移栽和移栽后的正常生长等一系列程序方面,要求一定的技术,有时试管苗移到露地苗圃换得有简易的人工气候室来过渡。另外,不同的树中长由不同的问题,在家上成本、能源设备的限制,妨碍了它的推广。

综上所述,每一种无性繁殖方法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树种特性,因地制宜地选用。

扦插的关键是生根,主要用于易生根用材树种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和试验材料的遗传评价。

嫁接的关键是亲和力,由于成本较高,主要用于难生根树种种子园的建立、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园艺植物的品种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手段,近年来也已成功地应用于很多速生经济树种的繁殖,很有发展潜力,如我国南方繁殖桉树无性系组培苗,已形成工厂化规模,不仅技术已日趋成熟,经济上也已过关。由于组织培养的难易与树种密切相关,一般容易扦插生根的树种,组织培养也容易成功。由于设备条件和生产成本诸因素,当前组织培养在林业生产中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应用。

四、树木无性繁殖中的非遗传效应

上述各种无性繁殖方式,不管哪一种,都将遇到共同的难题,就是繁殖材料的非遗传效应。从理论上讲,穗条的基因型相同,它们的表现也应当一致,而实际上则出现形态、解剖和生理上的各种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如供体母株的年龄、采穗部位和其他环境因子等。这些非遗传因素的影响,虽然只对繁当代起作用,对有性后代的遗传没有影响,但这种作用是长期持久的,在林木无性繁殖有重要影响。

树木无性繁殖中的主要非遗传效应是成熟效应(年龄效应)和位置效应。

树木个体发育周期有其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可从树木的生长形态,器官发育和物质代谢等方面观察出来。从树木生长形态上至少可将树木的发育周期区分为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三个发育阶段。

树木从种子萌发这一天起,就进入了个体发育的周期,也就开始计对年龄。然后开花,大量结籽直至死亡,完成了生命的一轮周期,称为个体发有周期(ontogenesis),在这周期计算年龄的同时,也即随之产生老化。Fortanlier和Jonkers认为树木有三种形式的老化,即年代老化、个体发育老化和生理老化。兹分述于下。

(l)年代老化(Chronological ageing),是指简单地计算年代或年龄的一种形式的老化。

(2)生理老化(Physiological ageing),这是从物质代谢角度来看待老化而区分的类别。生理老化是指代谢活动上的复杂化。由幼年期较简单的生长过程,进入到复杂的开花阶段(成年期),这是生理老化的开始。以后植物内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长抑制物质,沉淀物质,使植物再生作用减退,生活力降低,直至生长衰竭、组织解体。

(3)个体发育老化(Ontogenetic ageing)这是指种子萌发到彻底衰老一生中所经历的发

育周期。如叶的形状、厚薄、大小、叶序、刺、茎生活力、形成不定根和不定芽的能力、扦插生根的难易程度、花和果实的出现等。在发育期间,上述特征和特性的变化固然随树种不同而有若干差异,但总的说来,都有一定的规律,而且都是以内部发生一系列深刻而有节奏的生理生化变化为基础。

由此看来,三种形式的老化,从林木育种和育苗的角度来看,以个体发育老化与无性繁殖最为密切,无性繁殖中各种麻烦,都与这种老化有关。尤其幼年期与成年期的区分和性质与林木育苗十分密切,它几乎决定了无性繁殖的成败。

幼年期与成年期特性在同一株树上共存

上面我们分开强调了幼年期与成年期的特征与特性。然而对一株大树来说,这种幼年期与成年期截然不同的特征与特性的两个时期,可在同一株大树上共存,这是树木个体发育的有趣方面。树木好似“允许”自己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程度的老化。比如不管多大年龄的老树根蘖苗或根桩上的苗条,都是最年轻的。米丘林曾说,树木的根就其阶段性上可以与种子相比。根段和树基这一部分组织中潜伏下来的芽原基,几乎与芽原基形成时的实生苗年龄一样,它们象睡熟了的“种子”一样,潜伏在用皮之中,虽经几十年而不老化。由这些芽原基萌生出的枝条,就象当年实生苗那样同样年轻,有当年幼苗时的一些特点,如山毛榉基部萌生条不开花、冬天不落叶,扦插成活率高;毛白杨是很难扦插生根的,然而利用根萌条扦插,生根比较容易;从柏树上萌出的新技,有着年轻的针叶;刺槐基部的枝条是幼态的,有刺而无花;相反大树上的枝条则是成熟的,有花而无刺。由于树木从实生苗向大树发育不是整株同步老化,而是由基部向顶部、由树膛向外滑逐步老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老化梯度,所以Fortanier和地Jonkers将树木这种老化现象称为“年老梯度”的老化特点。越是大树顶端,越是大树外线,它们的枝条虽在年龄上是最年轻的,但在阶段上则是最年老的,相反树木的基都(包括根区)在年龄上是最老的,但在阶段上是最年轻的。

成熟效应(cyclophysis)是指繁殖材料的生理老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树年龄,母树年龄增加,衰老加深,无性繁殖能力逐步下降,生长也随之受到抑制。穗条从母株分离后,经过无性繁殖,各分株的生长发育表现,因原株的成熟度不同而异。

位置效应(topophysis)是指来自母树不同部位的枝条,在形态和生理发育上存在潜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受位置的影响产生的。当被扦插和嫁接后,在相当的时间内保持母树分支的原有习性。如采自下部侧生枝条,常有倾斜生长的趋势。杉木用不带顶芽的第二、第三段接穗嫁接,嫁接苗的偏冠率要比带顶芽的高。用二级侧枝比一级的高。

从成年树冠上部或生理上成熟的组织所采取的穗条,或经多代扦插、组培的枝条,往往表现再生能力明显下降,发根困难,生长势减弱等现象。图86为美洲落叶松与西加云杉位置效应对生根率的影响。西加云杉插穗采自不同年龄实生树的顶部,美洲落叶松采自嫁接后约4个月的萌生枝,因此效应减弱。

由此可见,年幼的实生苗穗条具有最

好的生根能力,针叶树当年实生苗去顶后,

刺激萌生的小侧枝最易扦插成活,树干基

部的萌条或不定芽抽出的萌条能保持接近

幼态。

除了成熟效应和位置效应外,繁殖材

料的粗细,繁殖技术的好坏,嫁接亲和力

等都可对繁殖材料造成非遗传性影响。

成熟作用、位置效应、供繁材料的粗

细、繁殖技术好坏等因素引起的各种非遗

传偏差,我们称之为C效应,C效应只对当代起作用,对后代的遗传没有影响。

五、无性系选育

对于能够无性繁殖的树种,无性系选育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改良方法。因为树木在无性繁殖条件下,所有加性与显性的遗传变异都可立即固定,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也能充分地利用。

1、无性系选育的一般程序

林木无性系选育程序,因树种特性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一般地说,可依据原始材料的起点或基础不同,大致归纳为4种类型,如图88所示。

由图可知,林木无性系选育可以通过以下4条途径进行:

①以实生种子园子代为基础;

②以无性系种子园子代为基础;

③以自然界优良表现型或优良种源的子代为基础;

④以自然杂种或人工杂种为基础。

无性系增益一般只限于一个世代,所以必须搜集广泛的基因资源,建立完整的育种系统,使之能保持几个或更多的育种世代。

对于一个稳定而长期的树木改良计划,其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宽广的选择基础,据此才能创造出新的和优良的基因型。无性系选择的增益常远超过杂交育种的增益,但值得考虑的是,天然条件下这种增益只能在当代体现出来,为了防止无性系衰退,必须保存多样化的基因库。只有经过无性系测定和区域化栽培试验,并通过鉴定的无性系,才能被允许大量繁殖和应用于生产。

2、阔叶树无性选育实例

无性系育种对杂种起源的多年生植物是很适用的,它能为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其先决条件是该树种能够经济有效地无性繁殖。因为杂种之所以能比它的亲本优越,是显性、超显性和加性遗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有性繁殖不可能把所有这些遗传效应传递下去并固定起来,只有通过无性繁殖,才能把这些优势全部保存并得以利用。

现以我们进行的杨树无性系育种为

例,首先根据育种目的,选配了美洲黑杨

(I-69)X小叶杨的杂交组合,实行人

工控制授粉,以人工杂种为基础,按以下

程序进行了无性系育种工作。

图为美洲黑杨(I-69)X小叶杨无

性系育种程序。

从图可以看出,无性系育种工作,大

致可按以下6个步骤进行:

①获得种子或种植材料;

②生产适合的插穗,对遗传力高的

性状进行某些苗期选择;

③无性系预备试验,对2~3年生幼

林作试验性的初步选择;

④在3个以上地点同时进行区域试

验,作杂种生境或基因型X环境交互作

用的测定;

⑤对树龄超过伐期1/2以上的试验林,严格评价选择的无性系:包括表型适应性分析和遗传稳定性分析,生长、干形、抗逆性和材性等性状测定;

⑤通过评选、鉴定,大量繁殖中选无性系用于造林。

3、针叶树无性系选育实例

通常针叶树无性繁殖比实生苗成本高,只有在无性系选育能带来更大的遗传增益或是种子稀少、不能满足对苗木数量的需求时,才值得在林业生产中应用。

在针叶树长期的改良方案中,有性繁殖是整个方案中的主要手段,无性繁殖则是一种补充或发展。在种源选择或优良表型选择的基础上,采用优良种源的实生苗,种子园中自由授粉或控制授粉的优良家系实生苗为基础材料,经过无性系测定,筛选出优良无性系,将成百上千的无性系混合体分为若干组,进行多系混合造林。当前,欧洲云杉和辐射松的无性系选育规模较大,成效较显著,下面作一简述。

在德国,自1968年以来,对欧洲云杉进行了5个繁殖周期的改良,已经选出55000个无性系,其中1/3当前仍在繁殖使用。其原则是保证育种群体的遗传基础在早期不致有太大变化的前提下,使育种成果迅速被实际应用。

图中左图从上到下表示5个繁殖周

期中遗传增益的增长情况:曲线1表示普

通欧洲云杉和西加云杉林分;曲线2表示

通过优良种源选择,增益可比一般林分提

高20%;曲线3表示从优良种源中选

优,建立无性系种子园,增益可再提高

10%,连同种源在内共为30%;曲线4

表示通过控制授粉,选择最优全同胞家系

子代,并经过无性系测定,则增益可提高

20%,连同种源在内共为40%;曲线5

表示从欧洲云杉与西加云杉杂种优良子

代中,经过无性系测定,则增益将在40%

以上。

六、无性系育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无性系改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采用多系造林,以防遗传基础变窄

无性系经测定后就去造林,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首先是遗传基础变窄的问题,育种家力追求某一目标(如速生),不断从大量树木中挑选生长最快的少数单株,然后组成生产群、这样一来原来是基础丰富的遗传性变窄了,成了少数几个基因型的群体,这对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和气候条件的骤变都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选择几十甚至几百个无性系混合造林,以维持足够的遗传变异。

但无性系数目过多也会带来配置上的困难,因而许多国家在无性系造林时规定了无性系数目。瑞典林业部规定每块林地至少应用30—120个无性。,联邦德国规定欧洲云杉为50—100个,而美国Libby教授则认为7—30个无性系作为1个生产性人工林的安全数目就可以了。无性系数目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轮伐期长短,栽植面积大小,不同无性系间配合性以及寄主和病虫害间的关系等。例如轮伐期很短,要求严格整齐的林产产品,则以单一的无性系配置为

合适;反之,轮伐期长,不考虑疏伐、寄主基因型和病虫基因型有专一位,交叉感染严重,则以多无性系混合为好。

无性系的多少还取若干栽植面积的大小。大面积的单一人工林,可能是灾难性的;小面积(几亩或十几亩)的单一人工林,问题就不甚严重

除了规定最低无性系数目外,各无性系在林地的配置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般认为,分无性系小面积营造纯林,各无性系插花式安排较好,不宜用多无性系随机混合造林。

(二)优村取样材料的幼年性与一致性

无性系改良最大优点是保持优树为优良特性,特别是那些质量性状或遗传力高的性状,如冠型、干型、分枝型、木材密度、物探、抗性等。然而这种繁殖方法有一缺点,就是对优树取样材料稍不注意,就会引起优树幼年性与一致性的损失。因为无性系后代的生长是取样母树该部位原材料生长的继续,如取样材料是水平枝或下垂枝,就会造成后代的位置效应;如取样材料进入成年时,就会造成熟效应。这都会影响无性系改良效果。目前有效地克服方法不多,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主要克服方法如下:

(1)干基或根系萌生条扦插繁殖复幼法

法国和巴西在桉树无性系育种中已采用过这种方法。通常用成熟桉树树冠上的1年生枝条扦插是难以生根的,但40年生枝树砍倒后树桩上萌发的枝条就有较好的生根能力。我国用杉木的伐桩萌条、毛白杨留根苗做插穗都有返童复壮的效果。在毛白杨上采用的挖取幼树根段,人工促萌再用根出条嫩枝扦插繁殖成无性系。

(2)重复修剪复幼法

萌发枝离根区越近,生理老化进程越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枝梢与根系之间的距离增加,重复修剪可缩短这一距离,使母树处于矮化状态而复幼。在辐射松、桉树、柳杉采用此技术均取得了成功。

(3)连续扦插复幼法

由老龄树上取得的插条扦插生根率虽低,但少量生根成活后的个体以后再多次连续扦插,生根率可以不断提高。在桉树上证明,取伐桩萌条扦插生根率为8%,用这些苗再扦插,生根率提高到65%。

(4)幼砧连续嫁接复幼法

就是把老龄幼树一年生新梢嫁接到幼龄的砧木上,以后连续多次继代进行这种幼砧幼穗嫁接最后老龄树的新梢就获得了生根能力。进行这种嫁接时,接穗要尽量小些。

(5)用组培诱导复幼法

任何树种老龄树冠上的枝条扦插都难以生根,而且生根苗有明显的倾斜性。但如果对它们进行组织培养,就能使这些缺点得到克服,变得易于扦插繁殖。法国人有人把90年生红杉的穗条接至幼龄株上,再取这种枝条组培,经几次继代培养后,所得的苗木生长较快,且直立苗

的百分率增加,生根性也得到了改善。

(6)

(7)激素处理结合组织培养复幼法

这是近年一些欧美国家克服老龄入选优树不能无性繁殖的最新技术,即先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物质如6BAP对嫁接在实生苗上的老龄接穗进行1次或多次处理,直到这些植株的休眠芽或针叶短枝(针叶束)中萌生出幼态的新梢后,把这种幼态新梢用于组培,由此得到的组培苗就有返老还童的特征,其穗条的扦插生根率比原株高得多。现在在花旗松、红杉、火炬松、南洋杉等多种树种上,采用此法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这些材料是否真正复幼,尚无法证明,采用这些技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力。在推行无性系造林时,转而采用在树木成熟前对优良个体进行早期选择,利用幼龄未经测定的材料进行无性繁殖。

(三)在试种中测定,在测定中选择,是无性系改良的合理程序

一般程序是优树初繁材料获得以后,就进行无性系测定,最后进行造林,这按部就班的程序,要占去大量的时间,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经短期测定以后,将中选的无性系就投入试种造林,实行边繁殖、边试种、边测定、边选择的办法。联邦德国对欧洲云杉采用的不断选择补充、反复测定、不断更新造林的程序,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范例。

(四)选育杂种无性系造林,是无性系改良的努力方向

这是将无性系改良的增益发挥到最高水平的最好形式。选育杂种F1进行无性系造林,既利用了无性繁殖的特长(非加性效应的利用),又使杂种优势得到长期利用。意大利杨树研究所从美洲黑杨X欧洲黑杨组合中选育欧美杨杂种等,针叶树中象南朝鲜选育的刚松X火炬松杂种,都是经过这二步程序,就使它们的杂种优势超出了一般的水平。

所以把无性繁殖和有性杂交结合起来,发挥两个积极性,这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总论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32学时 适用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 性质: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 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1、概念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1、作物品种的概念 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 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 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高产 2、稳产 3、优质 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 5、适合机械化作业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 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 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 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 (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2)异花授粉是指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3)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是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作物品种的类型: (1)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结合群体。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 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 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营养体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clone):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受精,即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无大孢子形成,有胚珠中不同位置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直接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 二倍性孢子生殖:大孢子母细胞不经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 不定胚生殖:由珠心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形成胚乳,从而形成种子。 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细胞未与精核结合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孤雄生殖:进入胚囊中的精核未与卵细胞结合而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近等基因系:一组遗传背景相同,只在个别性状上存在差异的自交系品种。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玉米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玉米自交系:单株玉米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和选择,最后育成的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群体。 2、一环系:从异质杂合的群体品种或综合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顶交种:选用一个品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单交种杂交而成。 5、三交种:选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6、双交种:先选用四个自交系分别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双交种。 7、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配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3表现显性、抗玉米小斑病 8、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2 表现显性互补、高感玉米小斑病 9、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4和Rf5 表现重叠作用、抗玉米小斑病 10、孢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的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1、配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2、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13、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14、轮回选择: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15、糯玉米:又称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几乎全由支链淀粉组成。

16、普通甜玉米:以su1为基础。在乳熟期,纯合su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17、超甜玉米:以sh2和以bt1,bt2为基础,sh2突变体子粒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10倍,其作用是在胚乳发育过程中阻止蔗糖向合成淀粉底物的转化,故使胚乳中蔗糖含量增加,淀粉减小。能较长期地保持高糖分水平。 18、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有利基因、较高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从中可不断分离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 19、杂交种:指基因型不同的两个植株个体通过雌雄配子融合所产生的后代,作物育种上的杂交种是指基于杂种优势培育原理生产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 20、马齿型玉米:植株高大,耐肥水,产量高,成熟较迟。果穗呈筒形,子粒长大扁平,子粒的两侧为角质淀粉,中央和顶部为粉质淀粉,成熟时顶部粉质淀粉失水干燥较快,子粒顶端凹陷呈马齿状而得名。凹陷的程度取决于淀粉含量。食味品质不如硬粒型。 21、硬粒型玉米:又称燧石型,适应性强,耐瘠、早熟。果穗多呈锥型,子粒顶部呈圆形,由于胚乳外周是角质淀粉。故子粒外表透明,外皮具光泽,且坚硬,多为黄色。食味品质优良,产量较低。 22、甜玉米:是由于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存在而不同于其他玉米的一种类型。甜玉米是菜用玉米的一个类型。 23、一般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自交系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的某一性状所产生的平均影响。 24、特殊配合力:是指亲本自交系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产生偏离的情况. 25、雄性不育系:雌雄同株植物中,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植物品系。26、雄性不育恢复系:雄性不育恢复系是指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

作物育种学各论复习题

作物育种学各论复习题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1、按作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群体类型大致可分为、、异交群体和杂种品种群体四种。 2、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与应用目前集中在和两方面。 3、60多年来,我国的水稻育种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品种的整理与评选利用、、。 4、是籼粳杂交育种的最大障碍,克服其最好的途径是利用。 5、水稻花药培养中,通常取小孢子处于的花药进行培养最为适合。 6、玉米小斑病的生理小种目前已确定2个,即小种和小种。 7、依据玉米子粒形状、胚乳淀粉的含量与品质等性状,将栽培玉米亚种分为有稃型、爆裂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糯质型、、和半马齿型9种类型。 8、在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中,世界各国玉米育种工作的重点是选育。 9、在油菜3个栽培种类型中,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类型是。 10、油菜的品种间杂交育种中,对自交不亲和性的白菜型油菜,和育种法最为常用。 11、我国3大主棉区是、和西北内陆棉区。 12、棉花单倍体育种中,最有前途的方法是的应用。 1、下列水稻雄性不育类型属于孢子体不育的是。 A 野败型和冈型 B 冈型和红莲型 C 冈型和BT型 D 红莲型和BT型 2、下列野生稻类型中,为普通栽培稻的祖先的是。 A 药用野生稻 B 普通野生稻 C 疣粒野生稻 D 颗粒野生稻 3、水稻花药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通常采用培养基。 A B5 B White C MS D N6 4、在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类型中,育性败育彻底且稳定的类型是。 A T群 B C群 C C群和T群 D T群和S群 5、在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类型中,其遗传属于配子体不育的是。 A C群 B S群 C T群 D T群和C群 6、玉米抽丝期是指小区至少以上的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叶的日期。 A 5% B 10% C 50% D 80% 7、在油菜的栽培种中,一般来说,熟期最短的是。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试 卷及答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201*-201*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植物育种学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10级农生、农信、农贸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1、自然异交率≤4%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的是典 型的作物,自然异交率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物。 2、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是、、、适应机械化。 3、下列作物的品种间杂交第一代是否分离?(在空白处注明是或否)小 麦;甘薯;玉米。 4、根据瓦维洛夫的学说,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 基因的频率较高,所以又可名为基因中心和中心。 5、杂交育种中,单交组合代分离最大,复交组合代分离最大。 6、〔(甲×乙)×甲〕×甲的杂交式中,甲为亲本,乙为亲 本。 7、诱变育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育成大量和提供大 量。

8、诱变育种的M 代应采取方法控制分蘖,只收获上的种 1 子。 9、远缘杂交主要有两方面的障碍:和。 10、同源多倍体无论植株、器官还是细胞的最大特征是。 11、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和两种类型。 12、环境胁迫可分为:、和三大类。 13、作(植)物抗病性机制有:、、 和等。 14、根据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特征,可以将花粉败育分为:无花粉 型、、圆败和染败等四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作物育种的基本目的是培育符合()的新品种。 A.自然条件 B.生产条件 C.经济条件 D.人类需要 2、种质资源就是指作物的()。 A.所有品种 B.地方品种 C.新品种 D.一切基因资源 3、水稻品种南种北引时,以()易于成功。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 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营养体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clone):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受精,即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无大孢子形成,有胚珠中不同位置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直接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 二倍性孢子生殖:大孢子母细胞不经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不定胚生殖:由珠心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形成胚乳,从而形成种子。 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细胞未与精核结合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孤雄生殖:进入胚囊中的精核未与卵细胞结合而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一组遗传背景相同,只在个别性状上存在差异的自交系品种。近等基因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指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培育成的近交系,称重组近交系

育种学各论——题库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 2、环境胁迫 3、营养品质 4、一次加工品质 5、二次加工品质 6、伯尔辛克值 7、洛类抗源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9、双二倍体 10、收获指数 11、抗逆性育种(小麦) 12、T型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 14、(小麦)避旱性 15、(小麦)免旱性 16、(小麦)高光效育种 17、(小麦)冻害 18、(小麦)寒害 19、(小麦)异附加系 20、(小麦)异代换系 二、填空题 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2、在小麦矮秆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和。

3、在小麦矮化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赤小麦,其具有矮秆基因、 ;另外一个是,其具有矮秆基因、 ,其引入美国后作为杂交亲本育成创世界高产记录的品种。 4、在生产上,所应用的小麦类型有三类,最广泛的是采用;在一些国家近年开始推广,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仅在少数国家种植。 5、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和构成,所谓产量构成三要素。 6、根据小麦具体品种的穗部形态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我国北方冬麦区一般将小麦划分为、、。 7、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于其构成因素、和的协调发展。 8、.一般而言,我国冬麦区自北向南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逐渐 ,南方多为大穗型品种,北方多为品种。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的遗传力。 9、小麦每穗粒数是由和构成。高产条件下,每穗粒数可以由较少的和较多的构成,也可以由较多的和较少的构成。 10、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增加是最重要而可靠的指标。 1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12、在育种过程中选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小麦品质改良至关重要。早代材料数目多、样品小,应多注意的性状,测定方法应,便于单株选择,结果准确。 13、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192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1942年西北农学院用其为亲本,育成的,到1959年推广面积600万h㎡,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史上面积最大的品种。

作物育种学试题库汇总

《作物育种学总论》试题库 二级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出题负责人:夏明盅吴昊尹福强华劲松 适用专业:农学 章名:01|绪论 题型:04|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 难度:1|易 1.品种 答: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2.作物育种 答:作物的人工进化,适当的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 3.植物学上的种子 答:指种子植物由胚胎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4.农业生产上的种子 答:指凡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直接被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统称为种子,有真正的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营养器官三种类型。5.DUS 答:农作物的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既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简称DUS。

题型:0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难度:2|中 1.()和()是群体进化的主要动力。 A.遗传 B.变异 C.选择 D.重组 E.突变 答:CD 题型:03|填空题(每小题1分) 难度:1|易 1.生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和。答:遗传变异选择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包括:研究育种规律、、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三个方面。 答: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 3.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学研究的对象分别是和。答:作物品种种子。 4.作物育种学是研究及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答:选育繁殖作物优良品种

题型:05|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 难度:1|易 1.品种的植物分类地位低于种。() 答:× 2.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 答:√ 题型:06|简答题(每小题5分) 难度:2|中 1.作物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产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分),改进产品品质(1分),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1分),扩大作物种植面积(1分),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分)。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分);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1分);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和技术(1分);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1分)。 3.作物育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1分);种质资源的搜

作物育种学试题5_作物育种学

专业《作物育种学》课程试题5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品种的主要类型包括自交系品种、、群体品种和。 2.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作物品种的变异现象和学说。 3.作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自然异交率高低而定的,一般自然异交率在4%以下的是典型的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0%-100%的是典型的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介于二者之间,一般为4%-50%。 4.引种的基本原理是指相似性原理,生态条件和相似性原理。 5.杂交育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育种,另一种是育种。 6.在回交育种中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称亲本,因为他是有利性状(目标性状)的接受者,又称为受体亲本;只有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称为亲本,他是目标性状的提供者,故称供体亲本。 7.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遗传系统的破坏,包括核质互作不平衡; 不平衡; 不平衡和组织不协调。 8.按照雄性不育花粉败育发生的过程,雄性不育可分为 不育和不育两种类型 9.作物群体改良是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 和的频率。 10.普通小麦是倍体,有42条染色体;玉米是倍体,有20条染色体。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作物育种学的涵义是() A)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B) 一门人工进化的科学 C)研究选育和繁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D)一门综合性强的应用科学 2.选择育种中选择的基本方法有() A) 系谱法和混合法 B) 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 C) 一粒传和混合选择 D) 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 3.稳定不分离的株系称为( ) A) 品种 B) 株行

作物育种学各论复习精华

一.水稻 1.水稻的育种概况 (1)我国水稻的种植概况 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北至东乡,西起盈江,东至桃园。 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余河姆渡(6950±130BC)桐乡罗家角(7040±150BC)舞阳贾湖遗址(8000BC) (2)水稻矮化育种源于我国,被誉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比国际水稻所育成IR8时间早十年。杂交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一个系统选育而成的半矮秆品种是矮脚南特(,来自南特16号,1965)。 第一批杂交选育的半矮秆品种是广场矮、珍珠矮和江南矮等) (矮源:广西矮仔占;育成单位:农科院)。 (3)我国的育种简史 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但1949年前水稻生产和育种发展缓慢。 5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时期: ①高杆良种的评选利用(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后期) 早籼南特号,中籼胜利籼,中粳黄壳早廿日,晚粳老来青 ②矮化育种阶段(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 3个里程碑式的品种: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 ③杂种优势利用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 袁隆平,必湖,颜龙安,谢华安;汕优63 (4)我国的水稻育种成就 1.水稻品种高产稳产水平的持续提高, 是最显著的成就。 矮脚南特、第一代杂交稻、桂朝2号、特青2号、汕优63。

2.稻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取得重要成果。 3.育种方法和技术是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的显著特点。 (品种间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花药和花粉培养 技术) (5)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2.新(理想)株型:集中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优良性状,使其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能 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 Figure 1国际水稻研究所设计的新株型农业大学设计的直立穗型超高产粳稻株型(守仁) 3.矮秆品种的增产作用是通过: (1)降低个体的植株高度、增加密度; (2)增施肥料,减少倒伏、提高产量; (3)降低茎秆所占比重、提高收获指数。 (注意:高产必须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植株高度也不是越矮越好,育种家普遍认为,在抗倒伏的基础上,增加高度,提高生物学产量,是提高经济产量的重要条件) 4.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选择与填空(30分,每空1分) 1、根据种质资源的类型与性质,可以将种质资源分为地方品种、主栽品种、 原始类型、野生近缘种等。 2、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介导法。 3、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能定向的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 基因型频率是群体遗传组成的标志。 4、“先杂后纯”和“先纯后杂”分别是指组合育种、优势育种育种途径。 5、只改善某一品种的1~2个缺点,常采用回交或诱变育种途径。 6、亲本性状互补是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①不同性状互补,②同一性状不同单位性状互补。 7、回交育种对非轮回亲本的要求是输出性状特别优良,并是质量性状。 8、多倍体育种时常用的诱变剂是秋水仙素,它的作用原理是作用于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能抑制纺锤丝的形成, 而不抑制染色体的复制,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鉴定等。 9、根据遗传,园艺作物雄性不育系可分为:核雄性不育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基因 工程雄性不育系等。 10、根据品质测定的方法,可将果树、蔬菜的品质分为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其中化学品质又可分为营养品质、 卫生品质和药用品质。 11、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亲本的后代群体的平均值与最初原始群体平均值之差,称为 C 。 A、遗传力 B、选择差 C、遗传进度 D 、选择强度 12、母系选择法常用于 A 的选择。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3、在杂交育种中只对F1进行选择的园艺作物是 D 。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4、单子传代法最适用于 C 杂交后代的选择。 A、行株距大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B、行株距小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C、行株距大的异花授粉园艺作物 D、行株距小的异常花授粉园艺作物 二、名词解释:(2分×10=20分) 1、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窄,只有改变其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称作驯化引种。 2、母系选择法:与系谱法的区别主要是在入选株不进行隔离,对花粉来源不加控制,选择只是根据母本的性状进行,所以称为母系选择法,又称为无隔离系谱选择法。 3、播种品质:与种子播种成苗相关的性状,包括发芽率、发芽势、千粒重等指标。 4、异源多倍体:来源于不同亲本的基因组进行融合获得的多倍体称异源多倍体。 5、新品种保护: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6、特殊配合力:也称组合配合力,是指某两个亲本所配特定的杂交组合与所涉及的一系列杂交组合平均值相比,其生产力高低的指标。即指某种特定组合的实际观察值(如产量或其它性状值)与根据双亲的普通配合力所预测的期望值的离差。 7、自交不亲和系:系统内植株雌蕊正常,授予外来的花粉能正常结籽,但系统内花期自交不结籽或结籽率很低的系统。 8、临界剂量:受辐射处理后材料的存活率或生长量是对照40%的剂量。 9、体细胞杂交:也称原生质体融合,是在离体条件下将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培养并获得杂种

作物育种学(要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研究改良现有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学科,即改良植物的遗传性,使之更符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可将之为人工进化的学科。 一般配合力:一个被测系与一个遗传基础复杂的群体品种杂交后的产量表现,或被测系与许多其他系杂交后F1的平均值。 特殊配合力:一个被测系与另一个特定的系杂交后的产量表现。 测交种:在测定配合力的工作中,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统称为测验种。这种杂交称侧交,所产生的种子叫测交种。 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或自交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保持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特性的品种或自交系。 雄性不育恢复性:指某一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特征的品种或自交系。 三系配套:用恢复系的种子在田间大面积播种所得的植株既可以通过传粉结实,又可以在各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性必须配套使用。称为三系配套。系谱法:在选择的过程中,个世代都予以编号以便查找株系的历史亲缘关系,故称为系谱法。 顶交种:一个品种和自交系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 单交种:两个自交系间杂交所产生的杂交种。 三交种:一个单交种和自交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 双交种:两个单交种杂交产生的杂交种。 综合种:10个以上自交系杂交,或几个单交种、双交种杂交后通过混合选育的杂交种。 回交育种的意义和特点:一、意义:1、当一个优良品种由于感染某种病害而失去其利用价值时,用回交育种能有效改良其性状。2、雄性不育特性的转育。3、给父本品种导入标准性状。4、回交在解决远缘杂交中存在的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过长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5、回交可以打破连锁,创造出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后代。二、特点:1、育种过程中可以对目标性状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使育种工作有更大的准确性。2、目标明确,可以利用温室、异地或者异季培养以加速育种进程。3、回交育种所得到的新品种丰产性和优良性状与原有优良品种相似,能够迅速推广应用。4、只能改良少数的性状。5、被改良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效果差。6、工作量大。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育种特点 一、自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1)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对一致性。2)遗传行为的相对稳定性。3)没有自交衰退现象。4)通过人工选择可迅速分离出许多纯系。育种特点: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纯系间选择是有效的。二、异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1)个体的异质性,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不一致性。2)遗传行为的不稳定性,为了获得稳定的春和后代强制自交。3)异花授粉作物自交衰退严重。育种特点1)简单的单株选择效果不好。2)良种繁育必须严格隔离。3)可利用杂种优势。三、常异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遗传基础基本是纯合状态,只是异质花程度没有异花授粉的显著。育种特点采用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是有效的。四、无性繁殖作物遗传特点1)基因型的杂合性。2)无性繁殖后代,个体间基因型的一致性。育种特点1)可以采取选择(系统)育种的方法,选择优良的单株。2)杂种优势利用不需保持系。 三种选择育种的方法: 一、单株选择,适用于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是将当选的优良个体分别脱粒保存,翌年分别各种一区行,根据小区植株的表现鉴定上年当选个体的优劣。有一次和多次的,直至达到选择目的。其缺点是1、异花授粉作物为利用杂种优势而培育自交系要采用单株选择,但不适宜单株选择选育品种。2、同一优良品种内进行选择,因为单株间或系统间差异小,难以选到优良个体且花费人力物力。 二、混合选择,从品种混杂群体中,把成熟期、株高、茎叶性状和颜色一致的相似优良个体(单株)选出,混合脱粒脱铃,第二年与原品种比较,优异的就可作为新品种推广。这种方法工作简易,收效迅速,不需要较多劳动力。其缺点是不能了解各个个体后代性状的表现,有的个体具有不良的地产效能,会影响整个品种群体的优良程度,降低选择效果。 三、集团选择,当品种的群体复杂而表现若干类型,每一类型又有一定数量植株时,可把每一类型相同的个体选出,集中混合脱粒播种,翌年各类型进行产量比较,选出新品种。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 2.作物品种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3.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生产上所谓的良种,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 1.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 自花授粉作物(<4%): 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 异花授粉作物(>50%):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 常异花授粉作物(5-50%): 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 2.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化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却上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雄性不育性: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4.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5.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6.自交的遗传效应 ①保持纯合基因型 ②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Xmn=(1-1/2n)m ③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 7.异交的遗传效应 ①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杂交) ②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8.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9.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11.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 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

作物育种学各论(水稻)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水稻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垩白质:是松散的淀粉,易碎,外观差 2、糊化温度:即在米饭蒸煮时,稻米淀粉粒加热吸水膨胀至不可逆时的温度。此时淀粉粒在偏光显微镜下失去双折射现象,所以也称双折射终点温度。 3、糙米率:稻谷去除果皮后的% 4、精米率:糙米去除种皮、胚后的% 5、整精米率:去除碎米后的整米% 14、短日高温生育性 15、雄性不育系 16、雄性不育保持系 17、雄性不育恢复系 18、孢子体不育 19、配子体不育 20、光敏核不育性 二、填空题 1、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全世界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2个之多,但栽培面积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水稻总栽培面积的90 %以上。 2、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总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3、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海南三亚,北至江西东乡,西起云南盈江,东至台湾桃园。 4、我国水稻分布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世界上种稻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省漠河,53°27’N 。 5、我国水稻育种史上水稻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两大事件被誉为水稻的绿色革命。 6、50年代标志着我国水稻矮化育种新纪元的3个里程碑式的矮杆品种是 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 7、我国水稻区划分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等6个稻作区。 8、江苏属于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按照本省的水稻区划又可分太湖稻作区、 镇宁扬丘陵稻作区、沿江稻作区、里下河稻作区、沿海稻作区、徐淮稻作区等6个稻作区。 9、根据江苏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适合本省种植的粳稻品种为、 、、等4个熟期类型。 10、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有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11、生产上栽培的水稻品种千粒重一般为18 至34 g。 12、稻米品质具体包括外观品质、蒸煮和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和 营养品质。 13、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稻米的外观品质指标主要有胚乳的半透明性和 垩白质2项,籼稻还包括粒型指标,用长宽比衡量。 14、根据胚乳的透明程度,可将稻米分为两类,糯稻米为不透明,普通稻米为不透明、模糊和半透明。一般直链淀粉含量低于 2 %的称为糯稻。 15、国家优质稻谷标准衡量稻米蒸煮品质的指标有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2项。 16、与粳米相比,通常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高。 17、糊化温度常用胚乳碱扩散值来表示,糊化温度越低,胚乳碱扩散值越高。 18、胶稠度用米胶冷后的凝胶长度来衡量,凝胶长度越长,则胶稠度软。 19、水稻的最重要的两大病害是指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0、近年来生产上逐年扩展、发生严重的水稻病害有条纹叶枯病和纹枯病,它们均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 21、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籼稻品种株高多由矮秆基因sd-1控制,矮秆表现为半矮生型。 22、水稻生育期的长短与水稻的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特性和感温性有关。? 23、水稻花青素着色遗传是受C 、A 、P 所构成的一个互补系统控制。 24、稻米的胚乳是3倍体组织,正反交WX(或wx)基因的剂量效应对杂种F1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很大。 25、水稻的学名是Oryza sativa L.,属禾本科稻属(Oryza)。 26、稻属中有两个栽培种,即亚洲\ 普通栽培稻和非洲\ 光身栽培稻。 27、普通栽培稻分籼亚种、粳亚种2个亚种。 28、普通栽培稻为2倍体,染色体组为AA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或性细胞染色体数为12)。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1、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答:1、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育种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和创新。3选择额理论与方法。4人工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的利用与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作物育种各个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生产。 2、转基因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 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3、作物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 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具体要求。 4、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其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5、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的不断的选择和训化,利用和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6、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用的某种作物 的一定群体。 7、长距离引种应注意哪些原则? 答:高纬度的作物引向低纬度1常日照植物北种南引开花推迟选早熟品种 南种北引开花提前选晚熟品种 2短日照植物则相反 8、远缘杂交的作用? 答:1 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2 创造新作物类型 3 创造异染色体系: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异源染色体或其片段,可创造出异附加系、异替换系和易位系,用以改良现有品种。4 诱导单倍体:诱导孤雌生殖产生单倍体 5 利用杂种优势 6 研究生物的进化。 9、抗病虫育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10、转基因技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以及存在的争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 答:自古以来人们就从不断繁殖的动植物群体中有目的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食物,通过有性杂交、观察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进行扩大繁殖、改良,以满足人们摄取更高食物水平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杂交育种耗时时间长,通常需要8-10年的时间,虽然发展中国家已在解决贫穷、饥饿和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营养不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对粮食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提高品质和产量、增加营养含量的新技术,由此转基因技术应运而生。据统计,1996年转基因农产品的销售额达到36亿美元,而且逐年上涨。 尽管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论未曾平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步伐却从未停止过,在各种媒体上有关转基因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转基因技术进入农业领域的趋势将无法逆转,要解决日益膨胀的人口吃饭问题,转基因技术似乎必不可少,尽管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产品还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有关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评价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影响人类生育,发生基因突变等。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转基因技术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目前还没有有关转基因技术有害方面的报道,有关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与其安全性相比,转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好处缺失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能够生产出口味更佳的食品,而且培育出的作物新品种抗逆性分常强、产量高并且便于储存和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