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线虫真菌介绍

杀线虫真菌介绍
杀线虫真菌介绍

线虫因其致密坚韧的体表结构而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时至今日科学家们仍未找到十分有效、低毒、易分解的杀虫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许多化学杀线剂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生物防治。捕食线虫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防因子,在没有捕食对象的时候多数营腐生生活,在线虫的诱导下能产生粘性菌丝(adhesivehyphae)、粘性分枝(adhesivebranches)、粘性球(adhesiveknobs)、粘性网(adhesivenetworks)、收缩环(constrictingring)和非收缩环(non-consitrictingring)等捕虫结构捕杀线虫。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有节丛孢属(Arthrobotrys)、单顶饱霉属(Monacrosporium)和小指饱霉属(Dactylella),其中节丛孢属种类最为丰富,分布也最为广泛。

捕食线虫真菌

摘要捕食线虫真菌是一类通过捕食器官捕食线虫的生物,在自然界是影响线虫数量的主要因子。对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器官、捕食机制、捕食线虫真菌的形态及其在植物线虫的生物防治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捕食线虫真菌菌网生物防治

1.什么是捕食线虫真菌

在线虫和真菌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中,除一类线虫,可以通过喙针从真菌上取得营养之外,还有一类真菌,可以捕食、寄生或定殖于线虫上,这一类真菌统称为食线虫真菌。而在食线虫真菌中,专门有一类真菌,它们通过营养菌丝特化的捕食器官来捕捉线虫,这一类食线虫真菌称为捕食线虫真菌(见图)。

2.捕食器官

捕食器官常见的结构有粘性菌丝、粘性分枝、粘性网、粘性球、非收缩环和收缩环等6种(见图)。

2.1 粘性菌丝一些真菌的菌丝表面有一层粘性物质,线虫可以在任一位点上被粘着。这是捕食性接合菌的唯一捕食器官,如捕虫霉目的Stylopage和Cystopage两属。

2.2 粘性分枝一些真菌的菌丝可以产生短的直立的分枝,分枝表面有粘性物质。这些分枝又可相互融合形成二维的网状结构。半知菌中的个别种,如Dactylella cionpaga具有这一捕食器官。

2.3 粘性网一些真菌的菌丝产生的分枝可以相互融合形成三维的立体网状结构,并且其表面有一层粘性物质。大多数捕食线虫真菌具有这一器官。

2.4 粘性球一些真菌的菌丝上产生有柄或无柄的粘性的球,粘球是单细胞的。在半知菌Dactylella 和Dactylaria中的几个种具有这种捕食器官,而担子菌Nematoctonus中的几个种的粘球呈滴漏形。

2.5 收缩环这一捕食器官也是由菌丝分枝细胞融合形成的3个细胞的环,当线虫进入环时,刺激环的细胞迅速膨大,将线虫死死卡住。半知菌的某些种具有这种捕食器官。

2.6 非收缩环一些真菌其菌丝分枝,可以形成3个细胞的环,但环的细胞不会膨大,线虫被动地进入环中受到捕捉。这一捕食器官常伴有粘性球。半知菌中的某些种具有这种捕食器官。

3.捕食线虫的机制

早在上个世纪,1888年措普夫(Zopf)就发现了捕食线虫真菌捕捉线虫的现象。以本世纪30年代开始,有关学者对捕食线虫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现以粘性网的捕食线虫真菌为例,简要说明捕食线虫的机制。

整个捕食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菌网形成阶段、捕捉阶段、侵入阶段和吸收阶段。

菌网形成是菌丝分枝、弯曲、融合的结果。在菌丝体的某一段上先产生瘤状突起包。突起包延伸,长出弯曲的菌丝并与原菌丝体融合形成第一个菌环。此菌环又产生突起,继而形成第二个菌环。以同样的方式从各个方向形成菌环,共同构成三维立体的复杂粘性网。该菌网的每个环的内外均具粘性物质,形成粘性立体三维结构的粘性网。

菌网形成后,当线虫经过菌网时或从菌网边缘经过触到菌网时,就会被菌网上的粘性物质粘住,线虫不断挣扎、搅动,线虫的其它部位又会被菌网粘住。被粘往部位的菌网上的细胞往往膨大、突起,最后形成不规则的附着孢。

附着孢形成后,接着就开始侵入,由附着孢所牢固着线虫体壁的某个部位产生侵入钉,穿破线虫体壁,侵入到线虫体内。

侵入钉穿破线虫体壁后,在线虫体腔内,侵入钉先端逐渐膨大,最后变为球状吸器。此球状吸器上再产生营养菌丝,以吸收线虫体腔里的内含物,最后使线虫解体。

4.形态

4.1 营养菌丝除了接合菌的捕食线虫真菌营养菌丝无隔外,其余捕食线虫真菌的营养菌丝均为有隔菌丝。

4.2 分子孢子梗分子孢子梗常直立于基物表面。有些有分枝,有些着生单个分生孢子,有些着生多个分生孢子;有些便具瘤突及瘤节;有些顶端产生小的分枝,小分生孢子便一般简单,顶端有短的分枝(见图)。

4.3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态常为纺锤形、棱形、椭圆形、柱形及线形等。有很多捕食线虫真菌可以从分生孢子产生小分生孢子梗及小分生孢子。

4.4 有性阶段已经发现具锁状联合的捕食线虫真菌其有性阶段为担子菌,(Hohenbuehelia)。而最近证实半知菌中节孢丛孢属(Arthrobotrys)及指隔孢属(Dactylella)的有性阶段为盘菌(Orbilia)。

5.捕食线虫真菌与寄主线虫的相互关系

捕食线虫真菌在寄主线虫的诱导下产生捕食器官。这些一般为肽及氨基酸的诱导物质称为线虫素(Nemin)。捕食器官上具有凝集素,线虫表面具有相应的糖蛋白受体,彼此相互识别,然后侵入线虫。

6.生物防治

当30年代刚开始凋查捕食线虫真菌时,在夏威夷就已经研究用来防治菠萝上的植物线虫。其后对不同植物的寄生线虫及动物线虫进行防治研究。但是,由于捕食线虫真菌对线虫种类无选择性,腐生能力又强,防治效果不稳定。直到70年代末在法国出现了一个用于防治蘑菇床线虫的商品制剂“Royal 300”,其后又发明了用于防治蔬菜线虫的第二个商品制剂“Royal350”。但是,像其他生防制剂一样,当线虫过多时防效很不理想。最近有人试图将该类菌包在种子外面来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尽管目前尚无理想的商品制剂,但在自然条件下,捕食线虫真菌是调节线虫密度的主要因子之一。

7.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大陆的第一篇食线虫真菌的论文,是余永年撰写的“虫生串孢壶菌——线虫内寄生真菌”(1977)。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食线虫真菌的研究取得显著成绩;报道我国食线虫真菌33属,109种,占全球已知的1/3,其中包括15个新种,11个新组合,10个新记录和57个新记录种。并对食线虫真菌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评价和订证,确立了其新的分类系统。通过菌株筛选和制剂研究,研制出了无毒、低成本制剂,其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化学农药。

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法

松材线虫病普查方法 1 调查组织与责任 1.1 县级负责组织普查人员,确定责任区,具体实施调查,样本初步鉴定。 1.2 市级负责参加重点区域调查,复检可疑样本,抽查核实县级普查结果,并对可疑新疫点进行复查。 1.3 省级负责督察与技术指导,新疫情发生区样本检测、认定及疫情上报。 2 调查范围 各级组织普查单位所在地行政辖区内所有松林。重点是:交通沿线、风景区、厂矿、松木制品生产和使用单位(木材加工点、木材市场、建筑工地、仓库、驻军营房、电视机及配件厂、纺织机厂、通讯站、基站、电站、电视塔、光缆和电缆架设区)等人为活动频繁地区附近的松林,特别是与疫区比邻地带、曾从有疫情分布的国家或地区调入松木及松木制品(如电缆盘、垫木、设备包装及铺垫材料等)的地方。 3 调查时间 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份开展两次全面普查。 4 调查内容 查明发生分布地点、范围、树种、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确定疫情分布边界,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疫情分布详图。 5 统计标准 5.1 松材线虫病症状: 5.1.1 针叶逐渐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萎蔫枯死或部分枝条萎蔫枯死,针叶当年不脱落; 5.1.2 树干部多数有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 5.1.3 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材质干枯有蓝变。 5.2 病株率:在发病面积内,按病株数除以松树总数乘以100计算,即:病株率=病株数/松树总株数×100。 5.3 危害程度 5.3.1 纯林以病株率为指标,轻微一病株率低于0.1%、中等一病株率O 1%--1%、严重—病株率高于1%。 5.3.2 混交林用发病范围涉及的小班面积、比例、病死树数量几个指标表示。 5.4 发生面积 5.4.1 纯林以小班为单位进行统计,无小班区划的以实际面积统计; 5.4.2 混交林折合成纯松林面积统计。 5.5 疫情发生点:有疫情发生的乡(镇)、国有林场。 5.6 疫情发生区:疫情发生点所在的县(市、区)。 6 调查准备 6.1 各级组织、实施普查的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6.2 有关资料及常用工具和仪器 a)行政区划图、森林资源分布圉。 b)松林区的小班卡片。 c)发生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分布现状图。 d)周边地区疫情发生情况、与疫区交往情况资料。 e)调查表格(表1、表2、表3、表4、表5、表6)。 f)望远镜、手摇钻(钻头直径10 -15㎜)或电钻、锯、斧或砍刀、塑料袋、标签、记号笔,生物显微镜、解剖镜、玻璃漏斗、乳胶管、止水夹、离心机、培养箱、培养皿等。 7 调查方法 7.1 踏查 根据松林分布的特点和到当地访问乡镇林业员、农户等,初步了解本地松树死亡情况,设计具体踏查路线。 7.2 详查

寄生虫总论习题概论

寄生虫总论测试题 民勤职专:唐和国 一、填空题 1、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种生物从中获利、生存,这种生物叫。 2、既可营自由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叫。 3、有些寄生虫不能离开宿主独立生活,这种寄生虫叫。 4、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叫。 5、寄生虫对宿主的主要危害有、、和。 6、寄生虫为适应寄生生活、与发生变化,并具有特点。 7、寄生虫对宿主的机械性损伤有、、、和。 8、医学寄生虫的侵入途径主要有、、、 、、和。 9、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0、根据生物种间营养、居住和利害关系,可将其共同生活方式分为、和、三种类型。 11、寄生虫的生活史可分和两种类型,主要根据划分。 12、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病理损伤的抗原物质包括、、和、。 13、大多数寄生虫感染比细菌和病毒感染所产生的获得性免疫。 14、抗体介导的免疫杀伤寄生虫机理包括、 和。 15、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寄生虫机理包括、 和杀伤寄生虫。 16、寄生虫类型中,按寄生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分和。 17、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包括、和。 18、寄生虫在免疫宿主中存活机理有、和。 19、寄生虫类型中,按寄生虫生活时间分和。 20、寄生虫类型中,按寄生虫对宿主的选择可分和。 二、单选题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制定的热带病研究培训特别规划,在全球范围内重点支持如下五种寄生虫病的防治() A. 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和利什曼病 C.丝虫病、囊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和锥虫病 D.利什曼病、血吸虫病、包虫病、锥虫病和疟疾 E.肺吸虫病、阿米巴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 2、生活史中必须有寄生生活阶段(至少有部分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叫() A. 专性寄生虫

线虫、蛔虫

医学蠕虫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绦虫纲 ●蠕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棘头动物门:与医学关系不大 环节动物门:与医学关系不大 线虫(Nematode) ●概述 ●分类地位: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种类很多,分布广泛。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寄生线虫仅占少数,而寄生于人体的线虫 均为线虫纲的种类。常见的约几十种,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线虫仅10多种。 一. 成虫形态特征 ●1.呈圆柱形或线形,不分节。 ●2.具原体腔(假体腔)。 ●3.消化道完全,由口、咽管(食道)、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4.雌雄异体。生殖系统为管状,雄性为单管型,雌性多为双管型。 二.生活史特征 ●1.发育过程:虫卵幼虫成虫 ●2.幼虫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一般幼虫经4次蜕皮后才发育为成虫。 ●3.发育类型: ●(1)土源性线虫(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发育型):需中间宿主,组织寄生线虫多属此类。 三重要种类 似蚓蛔线虫 ●简称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人体蛔虫病。有时 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据估计我国有几亿人感染该虫。 ●此外,犬蛔虫和猫蛔虫感染人体可引起幼虫移行症。 一、形态 ●1、成虫:是人体肠道线虫中最大者。 ●雌虫:长20~35cm,雄虫:15~31cm。 ●虫体呈圆柱形,状似蚯蚓。头端有3个排列成品字形的唇瓣。体表有环纹,两侧有 明显的侧索,内有排泄管。背索和腹索不明显。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有1对交合刺;雌虫尾部不卷曲,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2.虫卵 ●受精卵:呈宽椭圆形,中等大小,(45~75X35~45μm)。卵壳厚,由三层组成,以中间 层(壳质层)最厚,外层受精膜和内层蛔甙层极薄。虫卵外表尚有一层呈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常被胆汁染成棕黄色。卵壳内常含有一个卵细胞,其与卵壳两端之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卵壳较薄,表面也有蛋白质膜。卵内不含卵细胞,而含许多 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 ●脱蛋白质膜蛔虫卵。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 北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4〕26号),按照现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统一部署,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林生发〔2018〕11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森林资源及松林资源概况 北京市行政区划16个区。全市林地面积1622.17万亩,有林地面积110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林业在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及塑造国际型大都市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现有松林159.22万亩。其中油松林面积144.78 万亩,占林分面积的16.14%,在优势树种面积比例中居于第三位,仅次于侧柏、柞树面积。落叶松林面积14.44万亩,占林分面积的1.61%。主要树种林分面积情况见表1,松林面积分区情况见表2。 表1 北京市主要树种林分面积统计表

本表数据摘录于北京市第八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成果报告 表2 北京市松林面积分区统计表 面积:万亩;占比:% 本表数据摘录于北京市第八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成果报告 (二)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 我市积极开展了2018年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春季普查4-6月,秋季普查9-10月,两次普查完成了对北京市16个区主要松树分布区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普查覆盖16个区、183个乡镇、77个街道、12个国有林场、15个木材经营场所,普查面积159万亩。

全市16个区累计发现死亡松树6588株,采样送检50余份,从目前各区上报数据和各专业检测机构对送检样品反馈结果来看,在我市尚未检出松材线虫。 二、目标与任务 (一)防治目标 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林生发〔2018〕110号)总要求,以有效截断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渠道为关键、快速彻底除治为目标,加强执法监管和检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目标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严防死守,有效防止松材线虫病入侵,保护我市松林资源安全。 (二)防治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落实各级政府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主体责任; 2.全市各区、有林单位等要监测到位,及时发现,及时处治; 3.提前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等相关物资储备; 4.组织开展全市各级森防部门和应急防控队伍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培训,熟练掌握相关操作和流程; 5.通过演练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疫情除治 (一)防治区划 北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共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除治区、

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

2000年9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Sep.2000  第16卷 第3期 Journal of Simao T eachers’C ollege Vol.16 No.3 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① 毕廷菊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 云南 思茅 665000) 摘要:采集思茅五个土壤剖面不同深层的土样,采集茶园、桔子园和剖面附近的表土,从中分离和鉴定捕食线虫真菌,统计检出率,结果是:有枯枝落叶层和较厚腐殖质的土壤剖面,捕食线虫真菌分布较深,100cm深层土中仍有分布,比100cm更深层土中无分布;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musiformis)、少孢节丛孢少孢变种(A.oligospora var.oligospora)、坚粘孢单顶孢(Monacrosporium haptotylum)、奇妙单项孢(M.thaumasium)是思茅土壤中的常见种;从思茅的土壤中还分离出贵州节丛孢(A.guizhouense)和多头节丛孢(A.polycephala);杂树林中弯孢节丛孢不是优势种. 关键词:土壤剖面;表土;捕食线虫真菌;分布;贵州节丛孢;多头节丛孢 捕食线虫真菌以营养菌丝特化形成的捕食器官捕捉线虫,是动植物和食用菌病原线虫生物防治方面最有潜力的生防真菌.这类真菌具有精巧的捕食器官,奇妙的捕捉行为和捕食机制,是研究真菌生理代谢和基因调控的理想材料.自从60多年前Lin ford(1937年)最早从事捕食真菌的研究工作以来,人们对这类真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对这类真菌的研究起步较晚(1964年),真正系统地、有计划地研究这类真菌的是张克勤教授等,研究内容涉及资源、分类、生态、生理、菌株选育、分子生物学、生物防治等方面.张克勤发现:不同地区的优势种类不同;不同类型土壤中这类真菌的垂直分布有一定规律.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这类真菌在思茅土壤中的分布,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土样及采集 采集时间为1999年9月至10月,采样地点在南屏镇小水库边的次生杂树林、思澜公路沿线、思茅飞机场附近.土壤剖面土样采集法:在挖掘机(或人工)施工现场,选择垂直剖面取不同深度土壤,同一剖面同一深度取3~5个采集点的土样混装成1袋,采集点间相距1m左右,每个采集点采土近10g.在取土、装土过程中严格控制不同深度土壤的混杂及其它污染.表土的采集法:去除覆盖层或干表土,采集0~20cm深的土壤,5个采集点的土样混装成1袋,采集点间相距约10m.1.2 培养基和诱饵线虫 分离捕食线虫真菌用LC M A培养基,鉴定用C M A培养基.培养线虫用燕麦片培养基.诱饵线虫为Panagrellus redivirus. 1.3 撒土、诱导和培养 无菌操作取每袋土样的0.5~1g散在LC M A 平板上,撒成带状.加入用无菌水制备的诱饵线虫悬液,倒置于28℃恒温箱培养2~3个星期.每处理重复3次. 1.4 分离、保存、鉴定和检出率的统计 方法见文献[1] 2 结 果 2.1 土壤剖面和各种表土中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 第一个剖面在杂树林中,有枯枝落叶层,剖面深度100cm.取样点为100cm、80cm、50cm、5~10cm,各层的土样中均检出奇妙单顶孢(M.thau masium). 第二个剖面在思澜公路边,有覆盖层,深度300cm.取样点为300cm、250cm、210cm、180cm、150cm、130cm、100cm、50cm、30cm、5cm.在100cm、30cm、5cm深层土壤中均检出弯孢节丛孢(A. musiformis),30cm深层中还检出囊孢单顶孢(M. cystosporum),50cm处土样中检出奇妙单顶孢,比100cm更深的各取样点均无捕食线虫真菌. 第三个剖面在思澜公路边,离第二个剖面约3km.剖面深度300cm.取样点为300cm、250cm、200cm、190cm、180cm、170cm、150cm、140cm、 74 ①收稿日期:2000—06—21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预案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预案 为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严防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保护我县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福建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福建省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DB35/T 1451-2014)、《国家林业局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林造发〔2014〕10号)和《福建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闽林〔2017〕15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我县2017年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结果与防控目标要求,特制定本实施预案。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政和县地处福建省北部,境内贯穿宁上、松建两条高速公路,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市)之一,是中国竹具工艺城、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楠木之乡和中国锥栗之乡。林业用地面积229万亩,有林地面积203万亩,其中现有松林面积67.9万亩,松占比29.65%,是我县主要的用材树种,目前县内还未发现松材线虫病,但防控形势已十分严峻。 (二)疫情防控情况 2017年秋季普查共发现松枯死木198株,均严格按照松枯死木清理的技术措施进行采伐,清理的不明原因松枯死木全部就

地就近进行焚烧处理。开展白僵菌防治2.5万亩;挂设松墨天牛诱捕器20个,诱杀松墨天牛2097只;开展以鸟治虫试验800亩。 (三)2017年秋季普查结果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县从2017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普查共发现松枯死木198株,主要分布在熊山街道、星溪乡、东平镇、铁山镇等乡(镇、街道)。其中:不明原因枯死56株,已取样初检,未发现有松材线虫。及时对松枯死木进行清理,到目前为止,已清理完毕,及时消除松材线虫病媒介天牛的适生环境。 二、防控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落实防控责任,稳定增加资金投入,坚持科学预防,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全面提升抵御松材线虫病的能力,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 (二)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坚持政府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3.坚持快速反应,从严除治的原则。 4.坚持依法防治,规范管理的原则。 5.坚持联防联治,协调有序的原则。 (三)防控目标

食微线虫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2007, 15 (2): 124–133 doi: 10.1360/biodiv.050291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7273584.html, 食微线虫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吴纪华*宋慈玉陈家宽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433) 摘要:近二十多年来, 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受到广泛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土壤动物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和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土壤氮矿化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 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都有助于土壤氮素等养分矿化, 从而促进植物生长。这种作用主要是线虫通过取食活动加速微生物周转, 并通过代谢分泌和释放微生物所固持的养分而实现的。但这种作用会因不同的线虫、微生物和植物的种类以及土壤基质的C/N营养状况而异, 此外还受线虫的营养类群及其与其他土壤动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影响。今后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深入研究线虫、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2) 增加控制实验系统的复杂性, 研究线虫不同功能群之间及其与其他土壤动物之间的关系; (3)加强长期实验和观察, 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了解线虫的生态功能; (4)加强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研究, 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综合了解土壤线虫的生态功能; (5)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了解土壤线虫的响应, 并预测土壤线虫对全球变化的反馈。 关键词: 细菌, 真菌, 生态功能, 全球变化, 反馈, 营养级联 Effect of microbivorous nematodes on plant growth and soil nutrient cy-cling: a review Jihua Wu*, Ciyu Song, Jiakuan Chen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Biodiversity Scienc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soil fauna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interest from ecologists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A growing number of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soil fauna interact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soil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plant growth. This review addresses the issue of how bacterial- and fungal-feeding nematodes influence soil microorganisms,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plant growth. Most studies suggest that bacterial- and fungal-feeding nematodes stimulated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promoted plant growth.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effects are the impact of nematode grazing on microorganisms and the release of nutrients from consumed microbial biomass. How-ever, these effects vary with different nematode species, microorganism species, plant species and C/N ratios of substrates, and are influenced by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rophic groups of nematodes as well as other soil fauna. Future studies should (1)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echanistic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nematodes, microorganisms and plants; (2) address mor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rophic groups of nematodes and other soil fauna; (3) examine the ecological roles of soil nematodes at a longer temporal scale; (4) compare different ecosystems to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roles of soil nematodes at a broader spatial scale; and (5) predict the responses and feedbacks of soil nematodes to atmospheric drivers of global changes. Key words: bacteria, fungi, ecological function, global change, feedback, trophic cascade —————————————————— 收稿日期: 2006-11-23; 接受日期: 2007-01-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85)、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04QMX1405)和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04D219301)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jihuawu@https://www.360docs.net/doc/fb17273584.html,

松材线虫病及预防措施

松材线虫病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2-03-07T15:17:20.40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2月下供稿作者:余向军 [导读] 危害较轻,病死树数量少且分散,病死株率在10%以下,采用全面清理病死树的措施。 余向军(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赤岭口木材检查站,安徽祁门县 245600) 中图分类号:S7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86-01 摘要:探讨松材线虫病多发生的地域分布、发生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的目的。 关键词:松材线虫;发病分布;发生规律;预防措施 松材线虫(North American pinewood nematode;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该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线虫成虫虫体长约1毫米,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1]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树干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一、分布状况 安徽省主要分布合肥市(肥东县)、铜陵市(郊区)、安庆市(郊区)、滁州市(南谯区、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山区、当涂县)、宣城市(广德县)。全省松材线虫病呈扩散蔓延形势,对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大面积松林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与祁门县相邻的石台县、青阳县已被国家确定为松材线虫病疫区,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二、病因及症状 病因:本病由松材线虫引起,线虫的耐久型幼虫自天牛造成的伤口侵入健康松树小枝,并进入树脂管内。这时线虫有强烈的治病作用。待受侵树木停止分泌松脂时,树体中线虫开始繁殖,以树脂管为通道向其他部位扩散,到针叶开始黄时,树木的整个木质部都有大量幼虫存在,翌年,在罹患病的树林内寄生的松墨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线虫,并“接种”传播到健康的松树上,导致病害的扩散蔓延。 症状[1]:病原线虫侵入树体后,松树的外部症状表现为针叶陆续色,流动,萎蔫,而后整株干枯死亡,枯死的针叶红褐色,当年不脱落。松脂停止松材线虫病症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外观正常,但树脂分泌量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接着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为害和产卵的痕迹;再就是大部分针叶变为淡褐色,萎蔫,可见到甲虫蛀屑;最后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病树整株枯死,此时树体一般有多种次生性的害虫栖居。 三、发生规律[1] 松材线虫病多发生在每年7-9月份。高温干旱气候适合病害发生和蔓延,低温则能限制病害的发展;土壤含水量低,病害发生严重。在我国,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是松墨天牛。病原线虫近距离由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则随调运带有松材线虫的苗木、枝丫、木材及松木制品等传播。松树线虫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雌虫产卵约100粒。虫卵在温度25℃下30小时孵化。幼虫共4龄。在温度30℃时,线虫3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松材线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低于10℃时不能发育,28℃以上繁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则不能繁殖。 四、危害 松材线虫外形极小,小到肉眼无法辨别。一只天牛身上,能寄生几千万甚至数亿条松材线虫。松材线虫则是松树的第一号天敌。死亡速度快,松材线虫病一般在病原线虫侵染松树体内后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即可出现针叶萎蔫变色的外部症状,外部症状出现后约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即可死亡。 五、预防措施 (一)检疫措施[2] (1)检疫检验方法: 直观检验:此种方法主要在产地调查时使用。在调查时仔细观察树木发育是否正常,注意察看有无树脂分泌减少、停止,针叶变褐、萎蔫,枝干及整株枯死的现象,同时观察树干上有无天牛蛀食的痕迹、产卵孔、羽化孔等,如有再行解剖检查。 解剖检验:用工具将可疑感病的树木锯断劈开,看材质重量是否明显减轻;木质部有无蓝变现象;树干内有无松褐天牛栖居的痕迹。漏斗分离检验:从罹病木发病部位或天牛栖居处钻取木材组织并粉碎,用双层纱布包好,置于下方带有胶管和截流夹的玻璃漏斗上,加水浸泡12小时,取下部浸泡液离心,取其沉淀液15ml,置于解剖镜下,对照松材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检查鉴定。 (2)检疫处理:木材及其产品在使用前或出境、进境前用60℃热处理或杀线虫剂处理。检疫中发现有携带松材线虫的松木及包装箱等制品,应立即用溴甲烷熏蒸处理;或浸泡于水中5个月以上;或立即送工厂果,实施清理病死树和病区皆伐时,所有伐桩高度低于5厘米,病区除治迹地清理干净,所有松树枝桠全部烧作。伐桩处理。一是伐桩全部连根挖出后集中除害处理。二是伐桩全部去皮后喷16%喹硫磷、丁硫克百威乳油1:100倍液至伐桩湿透(或磷化铝1—2粒),再加套0.8毫米以上厚度的塑料农膜袋,并在四周压土。 2.死树处理。 (1)清理下山的病枝、根桩等集中及时烧毁。 (2)有利用价值的木材可定点加工方法处理。 (3)疫木的管理、利用按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三)化学防治。 清除传媒松墨天牛:在晚夏和秋季(10月份以前)喷洒杀螟松乳剂(或油剂)于被害木表面(每平方米树表用药400-600ml),可以完全杀死树皮下的天牛幼虫;在冬季和早春,天牛幼虫或蛹处于病树木质部内,喷洒药剂防治效果差,也不稳定。伐除和处理被害木,残留伐跟要低,同时对伐根进行剥皮处理,伐木枝梢集中烧毁。原木处理可用溴甲烷熏蒸或加工成薄板(2cm以下)。原木在水中浸泡100天,也有80%以上底杀虫效果。这些措施都必须在天牛羽化前完成。在天牛羽化后补充营养期间,可喷洒0.5切片后用作纤维板、刨花板或纸浆等工业原料以及作为燃料及时烧毁。对利用价值不大的小径木、枝桠等课集中烧毁,严防遗漏。 (二)农业措施。 林地清理,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这是一种较可靠的对策。特别是在危害区采用此法抑制病原的扩散是切实可行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8年修订版)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为保护我国松林资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疫情防治,切实提高疫情防治的整体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监测普查 (一)日常监测。 1.监测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重点是电网和通信线路的架设沿线,通信基站、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施工区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边,景区,以及疫区毗邻地区的松树。 2.监测时间。定期巡查辖区内松树,每月至少一次。 3.监测内容。调查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取样鉴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4.监测方法。 (1)踏查。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状况,设计可观察全部林分的踏查路线。采取目测或者使用望远镜等方法观测,沿踏查路线调查有无枯死松树,或者出现针叶褪色、黄化、枯萎以及呈红褐色等松针变色症状的松树。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按照本方案中有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2)遥感调查。采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对大面积松林进行监测调查,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根据遥感图像的卫星定位信息,开展人工地面调查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3)诱捕器调查。适用于松材线虫病非发生区林分的监测,严禁在疫情非发生区和发生区的交界区域使用。在媒介昆虫羽化期设置诱捕器引诱媒介昆虫,将诱捕到的媒介昆虫成虫活体在室内剪碎后进行分离鉴定(或者经过培养后鉴定),确认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携带松材线虫,应当立即对设置诱捕器的林分及周边林分进行详查。 (4)详查。详细调查疫情发生地点、寄主种类、发生面积(以小班为单位统计,不能以小班统计发生面积的以实际发生面积统计,四旁松树的发生面积以折算方式统计)、病死松树数量、林分状况,以及传入途径和方式等情况,并对病死松树进行精准定位,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和疫情小班详图。调查病死树数量时,需将疫情发生小班内的枯死松树、濒死松树一并纳入病死松树进行调查和统计。 (二)专项普查。 1.普查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 2.普查时间。每年2次。一般于每年3-6月进行春季普查,于每年8-10月进行秋季普查。 3.普查内容。调查本辖区内所有松树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 4.普查方法。同日常监测方法。其中,对已确认发生疫情的小班,直接进行详查。 (三)取样。 1.取样对象。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者刚枯死的松树,不应当抽取针叶已全部脱落、材质已腐朽的枯死树。可参照以下特征选择取

杀线虫真菌介绍

线虫因其致密坚韧的体表结构而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时至今日科学家们仍未找到十分有效、低毒、易分解的杀虫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许多化学杀线剂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生物防治。捕食线虫真菌是一类重要的生防因子,在没有捕食对象的时候多数营腐生生活,在线虫的诱导下能产生粘性菌丝(adhesivehyphae)、粘性分枝(adhesivebranches)、粘性球(adhesiveknobs)、粘性网(adhesivenetworks)、收缩环(constrictingring)和非收缩环(non-consitrictingring)等捕虫结构捕杀线虫。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有节丛孢属(Arthrobotrys)、单顶饱霉属(Monacrosporium)和小指饱霉属(Dactylella),其中节丛孢属种类最为丰富,分布也最为广泛。 捕食线虫真菌 摘要捕食线虫真菌是一类通过捕食器官捕食线虫的生物,在自然界是影响线虫数量的主要因子。对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器官、捕食机制、捕食线虫真菌的形态及其在植物线虫的生物防治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捕食线虫真菌菌网生物防治 1.什么是捕食线虫真菌 在线虫和真菌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中,除一类线虫,可以通过喙针从真菌上取得营养之外,还有一类真菌,可以捕食、寄生或定殖于线虫上,这一类真菌统称为食线虫真菌。而在食线虫真菌中,专门有一类真菌,它们通过营养菌丝特化的捕食器官来捕捉线虫,这一类食线虫真菌称为捕食线虫真菌(见图)。 2.捕食器官 捕食器官常见的结构有粘性菌丝、粘性分枝、粘性网、粘性球、非收缩环和收缩环等6种(见图)。

松材线虫病及预防措施

松材线虫病及预防措施 摘要:探讨松材线虫病多发生的地域分布、发生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的目的。 关键词:松材线虫;发病分布;发生规律;预防措施 松材线虫(NorthAmericanpinewoodnematode;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该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线虫成虫虫体长约1毫米,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1]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它是通过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树干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一、分布状况 安徽省主要分布合肥市(肥东县)、铜陵市(郊区)、安庆市(郊区)、滁州市(南谯区、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山区、当涂县)、宣城市(广德县)。全省松材线虫病呈扩散蔓延形势,对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大面积松林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与祁门县相邻的石台县、青阳县已被国家确定为松材线虫病疫区,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二、病因及症状 病因:本病由松材线虫引起,线虫的耐久型幼虫自天牛造成的伤口侵入健康松树小枝,并进入树脂管内。这时线虫有强烈的治病作用。待

受侵树木停止分泌松脂时,树体中线虫开始繁殖,以树脂管为通道向其他部位扩散,到针叶开始黄时,树木的整个木质部都有大量幼虫存在,翌年,在罹患病的树林内寄生的松墨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线虫,并“接种”传播到健康的松树上,导致病害的扩散蔓延。 症状[1]:病原线虫侵入树体后,松树的外部症状表现为针叶陆续色,流动,萎蔫,而后整株干枯死亡,枯死的针叶红褐色,当年不脱落。松脂停止松材线虫病症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外观正常,但树脂分泌量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接着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为害和产卵的痕迹;再就是大部分针叶变为淡褐色,萎蔫,可见到甲虫蛀屑;最后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病树整株枯死,此时树体一般有多种次生性的害虫栖居。 三、发生规律[1] 松材线虫病多发生在每年7-9月份。高温干旱气候适合病害发生和蔓延,低温则能限制病害的发展;土壤含水量低,病害发生严重。在我国,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是松墨天牛。病原线虫近距离由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则随调运带有松材线虫的苗木、枝丫、木材及松木制品等传播。松树线虫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雌虫产卵约100粒。虫卵在温度25℃下30小时孵化。幼虫共4龄。在温度30℃时,线虫3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松材线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低于10℃时不能发育,28℃以上繁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则不能繁殖。四、危害

医用寄生虫线虫部分总结,个人亲手总结

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和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成感染阶段 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形线虫必须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才能感染宿主

蛔虫的生活史 蛔虫卵在外界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受精卵中的卵细胞发育成幼虫,经过第一次蜕皮,发育成第二期幼虫这种虫卵就做感染期卵 人吃感染期卵,虫卵先到达胃和小肠,在小肠诶幼虫释放出孵化液,幼虫孵出,侵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者淋巴管,气管,进入肺,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开始第二次第三次蜕皮,幼虫沿着气管支气管逆行到达咽喉部,随着吞咽下行到胃和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脱皮,称为童虫,经过数周发育,形成成虫 毛首鞭形线虫生活史 成虫常寄生于盲肠,但是感染严重时,也可以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寄居,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卫视 虫卵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期卵,经口食入,幼虫在小肠内孵出,自肠腺隐窝侵入肠粘膜,摄取营养,之后返回长枪,移行至盲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生活史

两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充足的氧气和其他适宜条件,温度在25-30 经第一次蜕皮可变为第二期杆状第二次蜕皮可以变成丝状幼 进入感染阶段钻入宿主皮肤,进入血液护着淋巴管,随着血液进入肺部,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它的穿刺能力逐渐消失,沿着湿润的肺泡壁,向阻力最弱的方向前行,借助支气管,器官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运动移动至咽,随着吞咽,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到达小肠的幼虫,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第四次蜕皮发育成虫 蠕形住肠线虫生活史 成虫寄居与人体的盲肠和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回肠下段,也可出现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处,以其头端附着于肠粘膜或者呈游离状态 以肠腔内容物,血液,组织为食 雌雄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后脱离宿主肠壁,在肠腔内向下移行,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下,一般不排卵或者只排少数卵,当宿主睡眠时,肛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雌虫可以从肛门爬出,受到温度和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的排卵。雌虫排卵后大多干瘪死亡,少数雌虫可以爬进肛门或者阴道或者尿道,开始异位损害 虫卵在肛门附近,氧气充足,很快可以发育成感染期卵,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附近的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自身感染,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着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次,再到结肠蜕皮一次发育成成虫 丝虫生活史 旋毛形线虫生活史 幼虫:刚产出的幼虫为新生幼虫在骨骼肌发育成为成熟的幼虫称为感染性幼虫成囊期幼虫肌肉期幼虫 成熟幼虫蜷曲于骨骼肌内的梭形囊包一个囊包通常有1-2条幼虫,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而外层薄 成虫寄居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则寄居于同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内 因此被旋毛形线虫寄居的宿主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 旋毛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再外界发育,但是必须转换宿主才能继续下一代生活史 宿主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制品而感染,囊包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虫从囊包中出来,并钻入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肠粘膜中,之后又返回肠腔,幼虫经过4次蜕皮发育成成虫,少数虫体可以侵入腹腔或肠系淋巴系统,之后雌雄虫交配,雄虫就死亡,雌虫子宫内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之后雌虫产出又幼虫,产生于肠粘膜的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管或者静脉,随着血液或者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但只有到达骨骼肌的幼虫才能进一步发育,,在幼虫周围形成囊包,幼虫最终定居于骨骼肌,成熟囊包对新宿主有感染性 幼虫若侵入骨骼肌以为的器官组织,则不能形成囊包,并且很快会死亡,人体感染一般是旋毛虫的终结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我镇为人民政府划定的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为进一步做好我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蔓延势头,确保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树林安全,切实保护全镇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属地管理、村组负责、彻底除治、不留隐患、确保成效”的防控原则,以监测普查为基础,以疫木除治为重点,以疫木监管为关键,以综合防控为依托,落实各级林长、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的防控责任和目标管理责任体制,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坚持常年监测和定期普查相结合,监测覆盖率100%就地实施除害和伐桩处理,除害处理率100%:严格疫木管控,检疫检查率100%。

二、主要任务 1、督促乡镇各级林长、护林员、生态护林员、村民小组长认真组织开展常年监测、定期调查,调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为全面清理提供依据,做到早发现,早除治。4-6月和8-10月开展春秋两次集中普查,及时收集、汇总、上报普查成果。 2、成立四个清理小组,全面完成枯死松树清理。以疫木清理为核心措施,在3月20日前集中采伐清理所有死亡松树及其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优先釆取原山场选择适宜地点就地焚烧除害处理;并进行严格的验收,对按上述时间完成清理工作且经验收合格的,镇政府给予每株树20元的奖励。同时对后期发现的枯死松树要做到随时清理、随时焚烧,确保清理达到预期效果。 3、切实加强疫木管理,严格疫木源头管理,停止松树非除治性和非除治期采伐。切实加强疫木釆伐、运输、除害各环节监管,所有清理后的病死枯死松树严禁外运,严禁利用,严禁农户用作薪柴。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建筑、通信、电力等建设工程不得使用松木及其制品(包装材料),一经发现,从严从重处理,建设项目涉及到松木采伐的,一律按除治性采伐管理,按疫木管理规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摘要:松材线虫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华东华南等地,该病是由松材线虫所致,它主要通过寄生在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该病的松树从绿色逐渐变黄至褐色而枯死。由于该病极难治愈,对找出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显得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属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因此有“松树癌症”之称。该病是由松材线虫所致,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垫刃目(Tylenchid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在我国松材线虫主要寄生在松属植物,例如:赤松、马尾松、黄松、湿地松、黑松、等。在国外主要寄生在落叶松属、云杉属、松属、冷杉属、雪杉属等植物中。松材线虫原产于美国,目前广泛分布与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尼日利亚、葡萄牙等。该病是在1982年通过寄生在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入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等地,属于入侵生物。入侵生物由于缺少天敌,当找到其适合生存的生态位当即繁殖迅速,并且随之广泛传播,对我国的松树森林资源危害极大,从入侵至今已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原因 1.1松材线虫病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当松树感染了松材线虫病,首先从嫩叶开始病变,针叶颜色发生明显渐变过程,

由绿色逐渐变成无光泽的黄色,再变成红色至褐色,呈干枯状,直至整株松树死亡,但整个过程松树针叶不萎蔫脱落。嫩枝叶上可观察到松褐天牛吸取营养时在松树所留下的伤口。用刀在树身割出伤口没有树脂流出来,但能观察到松褐天牛在松树上产卵的刻槽。将感染松树横切,经常可观察到变蓝变灰的木质部。一般松材线虫病的发病时间在八月的上旬至十一月的上旬,长达三个月之久,然后逐渐开始病变,在次年的四到六月份则表现出枯死现象。 1.2松材线虫病的来源及传播 由于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所致,其致病机理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松材线虫体积小,不能靠自身活动侵染传播,因此它通过寄生在松褐天牛或其他媒介昆虫,这些感染的昆虫所到之处便是松材线虫的栖身繁殖之地。一般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成虫飞到松树的上部嫩梢上吸取营养,随之把松材线虫传染给健康的松树,然后松材线虫迅速在松树体内大量繁殖并且扩散至整个植株;因此一般染病的松树是从树梢上部娇嫩的部分开始发病。 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繁多,既可以由松褐天牛或媒介昆虫作为寄主,随松褐天牛或其他寄生昆虫自然远距离传播;也可以是人为的原因。就如当初松材线虫可以入侵我国一样,当被感染的松褐天牛跳上货船的松材木箱或其他地方,随着货船漂流四方,当船舶靠岸,它们也就随之入侵当地并迅速繁殖扩散。其次,人门运输携带松材线虫的松树木材、松树种子、幼苗以及松树木材制品也可导致松材线虫远距离传播。 2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2.1松材线虫病的诊断 要对松材线虫病进行控制,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松树林进行全面的监测诊断,及时发现被感染的松树,并且切底消灭所感染的松树。那么,对松材线虫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