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一,病性辨证

分析矛盾,辨别病性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

六淫辨证

从外入侵,指外邪(季节性/气候)

•1,风淫证:表,痒,动,走,歪

•2,寒淫证:冷,白,稀,润,静

•3,暑淫证:热,耗气伤津,口渴,暑多夹湿

•4,四淫证:重,肿胀,浊,湿疹,苔腻

•5,燥淫证:津液耗伤,干

•6,火淫证:温,热,火【实热证】热,红,稠,干,动阴阳虚损辨证

•阳虚证: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形寒肢冷【寒+气虚】•阴虚证:阴液亏虚,失去滋润濡养。生虚热

•亡阳证:阳气极度衰微,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阴证:汗出如油,四肢温热

气血辨证

气血的功能:

气——推动,温煦,防御

血——濡润,滋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病辨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消耗太多【无力,动则益甚】

舌象:舌淡,苔白

脉:脉细,弱,虚

补气【人参,黄芪】

气陷证:气虚生举无力,反而下陷,内脏失其维系【主要是脾气虚弱,又叫中气下陷】腹部重坠,食后益甚,活动益甚。头晕,脱肛,久泻久痢【补中益气汤】

气不固证:气虚失其固摄。气虚+不固

汗口不固/二便不固/遗尿/冲任不固/精关不固/胎元不固

气脱: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气随血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同亡阳证,阳气亡脱】

气滞证:某个局部,脏腑,气机不畅

原因:情志不遂,病邪阻滞,阴寒,脏器虚弱

表现:胀痛,痛且胀,喜太息,会因为情志波动而加重,脉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生发太过。【肺,胃,肝】

•肺: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恶心,呕吐,嗳气,打嗝

•肝:肝气上逆,头晕,头痛,吐血

气闭症:不通,闭阻神机。闭阻某一个脏腑,管窍,气机逆乱,情志刺激。病邪阻滞。溺水。电击。

血病辨证

血虚证:生成不足【营养不良】;消耗太过【劳心过度,寄生虫,年老体衰】

表现:面色淡

血脱证:大量出血,在出血/血虚的基础上,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心慌

血瘀证:因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离经之血,久病入络,产生

的证。【原因:外伤/气滞/情志刺激/血寒/血热/气虚/久病入络】表现:刺痛,肿块(坚硬,固定),出血(病程长,颜色紫暗),舌脉:青紫,脉涩

止血活血药:田七

血热证:火热内盛,热迫血分。

表现:红,黄,稠,干,动。出血量比较多,比较急,颜色鲜红,粘稠。舌绛,斑疹

血寒症:血(血脉)。里实寒症(冷,白,稀,润,静),血淤,疼痛。

气血同病辨证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血淤——气虚血淤

•气虚—出血——气不摄血

•气滞—血淤——气滞血瘀

•出血—气随血脱

•血虚—不能化气——气虚——气血两虚

•血淤—气滞——血淤气滞

•气血两虚证——气虚【无力/动则益甚】+血虚【淡】

•气虚血淤证——气虚【无力/动则益甚】+血淤【肿块/出血/紫暗/刺痛】

•气滞血瘀证——气滞【胀痛,部位不固定】+血淤【肿块/出血/紫暗/刺痛】

•气不摄血证——气不能统摄血液,因为气虚,气不够【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

•气随血脱证——气跟着血跑了,大量出血,气无所依附。随之亡脱。病程比较急,危重症。【气少息微,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津液辨证

津液:正常津液的总称

津液亏虚证——津液不足,失去滋润濡养。感受燥邪/汗出太过/

热病/烧伤

表现:干(燥)

痰证:痰浊停聚或流散在脏腑阻滞

“百病都因痰作祟”

•有形之痰——咳出来的痰,痰比较多。胸闷

•无形之痰——肥人多痰,【健脾理气化痰】,痰核,囊肿,瘿瘤,癫,狂

癌症——气郁痰阻从治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

“辛甘发散为阳”

饮证:饮邪停聚在身体部位的症状。

•支饮——心肺——出现胸闷,心悸,气喘

•悬饮——胸胁——胸胁饱满,积液

•痰饮——胃肠——胃脘痞胀,呕吐清水,枕水声

•溢饮——肌肤——水肿,尿少

水停证:水液停聚在肌肤,胸腹。

水肿:

•阳水:起病急,病程短,上半身,眼睑如卧蚕状

•阴水:腰以下部位,久陷不起

腹部胀满:移动性浊音

中医师-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一、A1 1、血瘀证的疼痛特点为 A、胀痛 B、酸痛 C、重痛 D、刺痛 E、冷痛 2、下列哪项不是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淡白 B、唇甲色淡 C、心悸多梦 D、手足发麻 E、倦怠乏力 3、气滞证的特点是 A、头晕眼花 B、胀闷疼痛 C、嗳气恶心 D、腹部坠胀 E、手足发麻 4、以下哪项不是血瘀证出血的特征 A、出血反复不止 B、大便黑如柏油 C、血色深红 D、夹有血块 E、皮下紫斑 5、血瘀疼痛的特点是 A、胀痛 B、冷痛 C、灼痛 D、刺痛 E、掣痛 6、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形体消瘦并见脱肛,此表现为 A、气虚证 B、气陷证 C、气脱证 D、气滞证 E、气逆证

7、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脉虚,属于 A、气虚证 B、气陷证 C、气脱证 D、阳虚证 E、气滞证 8、身倦乏力,少气,自汗,腹痛拒按,舌有紫斑,证属 A、气滞血瘀 B、气滞 C、血瘀 D、气虚血瘀 E、血瘀兼血虚 9、症见出血,身热烦躁,口渴,舌质绛,脉数此属 A、血热证 B、血瘀证 C、血寒证 D、气不摄血证 E、血脱证 10、血瘀证特有的面色是 A、面色萎黄 B、面色青黑 C、面色淡青 D、面色淡白 E、面色黧黑 11、与气逆证相关的脏腑是 A、肺脾胃 B、肺脾肝 C、肺胃肝 D、脾胃肝 E、肺脾肾 12、下列各项中,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为主要表现的是 A、阴虚证 B、阳虚证 C、亡阴证 D、亡阳证 E、以上均不是 13、亡阴之汗的特点是 A、汗热而黏如油 B、汗热味淡不黏

C、汗冷味淡不黏 D、汗冷味淡而黏 E、以上都不是 二、B 1、A.血虚证 B.血脱证 C.血热证 D.血寒证 E.血瘀证 <1> 、身热,吐血色鲜红质稠属于 A B C D E <2> 、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属于 A B C D E 2、A.气虚证 B.气陷证 C.气不固证 D.气脱证 E.气闭证 <1> 、头晕眠花,脘腹坠胀属于 A B C D E <2> 、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属于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血瘀证疼痛特点为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该题针对“病性辨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血虚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E 选项一般是气虚的表现,此题的最佳选项是E。 【该题针对“病性辨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该题针对“病性辨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C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2.寒淫证 3.暑淫证 4.湿淫证 5.燥淫证 6.火淫证 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 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 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 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 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 【正确答案】C 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 A.热证 B.暑证 C.燥证 D.湿证 E.寒证 【正确答案】D 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 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

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意义:因气虚固摄失职所致。 气虚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固?津液→? 血液→?(月经?) 精液→? 二便→? 胎儿→?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志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舌淡,舌苔白润。 意义: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也可以在大失血、大汗、大吐、大泻、出血、中风等情况下,出现“气随血脱”、“气随津脱”;或于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

中医诊断学之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一、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证:发热恶寒,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3、风客肌肤证:突发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4、风邪中络证: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 5、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6、风水相搏证: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7、风淫证的辨证依据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痰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1)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 (2)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3)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 (4)伴随症状: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浮3、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或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3、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暑淫证的辨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暑淫证候的证候分析 1、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 2、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3、分析 (1)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 (2)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 (3)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 (4)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 (5)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6)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 (7)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 (8)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 或肢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 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 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A1 1、忧思证的主要表现是 A、精神萎靡,头晕健忘 B、心悸失眠,疲乏少力 C、忧愁不乐、失眠多梦 D、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E、胸闷胁胀,心悸失眠 2、下列不属于悲恐证的临床表现是 A、精神萎靡 B、胆怯易惊 C、心悸失眠 D、疲乏少力 E、头晕健忘 3、怒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A、烦躁易怒 B、胸胁胀闷 C、面红目赤 D、舌红苔黄 E、以上都是 4、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是 A、喜证 B、怒证 C、悲恐证 D、忧思证 E、以上都不是 5、喜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 A、精神涣散 B、语无伦次 C、举止失常 D、烦躁易怒 E、心神不安 6、下列属于津液亏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皮肤干燥 B、眼球深陷 C、口渴欲饮 D、脉细数无力 E、以上均是 7、阳水的水肿特点是

A、足胫先肿

B、下肢先肿 C、腰部先肿 D、腹部先肿 E、眼睑、颜面先肿 8、下列各项中,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部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 A、痰证 B、饮证 C、水停证 D、津液亏虚证 E、以上都不是 9、支饮饮停于心包的临床表现是 A、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 B、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 C、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 D、泛吐清水,房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 E、以上都不是 10、饮邪停留于胃肠,可见泛吐清水,脱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者属于 A、痰饮 B、支饮 C、溢饮 D、悬饮 E、以上都不是 11、痰饮的饮停部位为 A、胃肠 B、胸胁 C、心包 D、四肢 E、肝胆 12、悬饮的饮停部位为 A、胃肠 B、胸胁 C、心包 D、四肢 E、肝胆 13、以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主要证候的是 A、气滞血瘀证 B、气血两虚证 C、气随血脱证 D、气不摄血证 E、气虚血瘀证 14、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脉微欲绝者。辨证属于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1. 第一节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淫证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三)暑淫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四)湿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1、八纲的概念: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2、八纲辨证:通过对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病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3、八纲辨证的意义,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按其类别、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分别归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证候。其中阴阳又可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4、八纲之间的关系,八纲不仅可以单独出现,同时又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八纲相兼,二纲或两纲以上证候同时出现,为八纲相兼,如表寒、表热、虚寒、虚热、里虚寒、里虚热等等。 (2)八纲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八纲可相互转化,如表里转化、虚实转化、寒热转化、阴阳转化。 (3)八纲真假:在疾病的一定阶段,八纲可有真假证出现,如实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证。 第一节表里 1、表、里的概念: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则脏为里,腑为表。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存病属里。 2、表里辨证的适应范围及意义:表里辩证适用于外感病,其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病位深浅及病势转归。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3、表、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表、里证关系。 一、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症见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 [证候分析]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部而发热。卫气受遏,外不能温 煦肌表,则恶风寒。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以致头身疼痛。肺失宣肃,且见鼻塞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均为邪气在表之征。 二、里证 [概念]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阴、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里证具有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的特点,其症状见寒热虚实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章节。 [证候分析]详见各里证的不同证候内容。 三、半表半里证 [概念]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里;或里邪透表,尚未出于表,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证候分析]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五、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一) 表里同病 [概念]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临床表现]表里同病常见有三种情况:表里同时受病;表证末罢,又及于里;里病末愈,又加新感。 由于表证和里证往往与寒热虚实相关,所以表里同病有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 [证候分析] (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 或肢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 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 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与阴虚证 1.阳虚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溏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神疲、乏气、气短等气虚表现。 2.阴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二)亡阳证与亡阴证 1.亡阳证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亡阴证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 病因病机汗液神 情 呼 吸 肌肤舌脉 亡阴阴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阴液极度衰竭—阴竭阳 浮 热汗如珠如油, 质粘味咸 烦 躁 急 促 面赤颧红身灼 肢温皮肤皱瘪 舌红而干,脉 细疾促 亡阳阳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阳气极度衰微—温煦、 固摄、推动无权 冷汗淋漓,质稀 味淡 淡 漠 微 弱 面色苍白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 舌淡而润,脉 微欲绝 (1~2题)备用共选答案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真寒假热 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正确答案』C、B 『答案解析』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虚热。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实寒。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一)气虚证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淡嫩苔白,脉虚。或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辨证要点:本证以元气不足,机能减退为主要病机;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或便意频频,形体消瘦,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舌淡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学

一、名词解释 12、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 13、善色:面色明亮、润泽,预后良好。 14、阴黄:黄疸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乃寒湿困脾所致。 15、阳黄:黄疸面色黄而鲜明如橘皮,乃湿热内蕴肝胆脾胃所致。 27、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者。 28、哮:是指呼吸喘促而喉间有哮鸣音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9、主诉:病人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0、现病史: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经过以及现在症。 31、潮热:指发热如潮水之来,每天定时而发,或定时而发热更甚。 32、寒热往来: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发作,即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的症状。 34、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35、盗汗:入睡之后汗出,醒后汗止,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46、便秘:排便时间延长,大便干结而不通畅,称便秘。 47、泄泻:便质清稀,次数增多,甚至为稀水样便,称泄泻。 50、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里急),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后重)。 63、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称滑脉。多主痰饮、食积、实热诸病证。 65、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称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等。 67、表证:指六淫等外邪侵犯肌表所产生的轻浅证候。 70、虚证:正邪相争过程中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方面的一类证候。但此时邪气亦不盛。 71、实证:正邪相争过程中以邪气实为主要矛盾方面的一类证候。但此时正气仍较强。 72、阴虚证:指机体阴津亏虚,无以制阳,虚热内扰,组织失濡所产生的证候。 73、阳虚证:指机体阳气亏虚,无抑制阴,阴寒内生,组织失濡,所产生的证候。 74、亡阴证:指阴液大量耗损,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75、亡阳证:指阳气极度衰竭,而阳气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76 气虚证:指元气不足,脏腑组织机能低下所表现出的证候。 78 气滞证:指人体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乃至停滞不行所表现出的证候。 79血瘀证:指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而停留于体内,或脉中血液运行不畅而致停滞所产生的证候。 80 肝气郁结证:指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所表现出的证候。 82 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病邪痹阻心脉,而出现以心悸胸闷心痛为主的一类证候。 83 食滞胃腕证:指宿食停滞胃腑不化,通降不行所表现出的证候。 二填空题 2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由诊法辩证辨病病案书写四大部分组成。 5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辩证求本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6 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脉经》,作者是王叔和,成书年代是西晋,主要内容是分述二十四脉等。 7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舌诊专著是《伤寒金镜录》,作者是敖氏,成书年代是元代。 8 明代医家李时珍撰写《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10 望神的重点是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 11 得神的表现一般为:神志清楚,两目精彩,面色荣润,动作自如。 13 正常人的面色是光明润泽,含蓄不漏。 14 面色萎黄,多属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 15 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面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 16 满面通红者,为实热证;面色浮红如妆,多属戴阳证。 17 青色主寒证疼痛血瘀惊风证。 18 面色白主病是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20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25 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者多为阳水;兼见面色晄白,发病缓慢者属阴水。 28 眼眶周围发黑,多为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43 正常舌象,简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44 脏腑在舌面的分布中,心肺在舌尖部,脾胃在舌中部,肾在舌根部。 45 淡白舌的主病是气血两虚,阳虚。 46 红绛舌的主病是热证。 47 青紫舌的主病是气血运行不畅。 48 瘦薄舌的主病是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49 裂纹舌的主病是精血亏虚,阴津耗损。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病性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 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 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 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 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 痰热 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 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 水身体浮肿 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 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 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 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气) 8.痰蒙心神证: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神情抑郁,表情淡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一,病性辨证 分析矛盾,辨别病性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 六淫辨证 从外入侵,指外邪(季节性/气候) •1,风淫证:表,痒,动,走,歪 •2,寒淫证:冷,白,稀,润,静 •3,暑淫证:热,耗气伤津,口渴,暑多夹湿 •4,四淫证:重,肿胀,浊,湿疹,苔腻 •5,燥淫证:津液耗伤,干 •6,火淫证:温,热,火【实热证】热,红,稠,干,动阴阳虚损辨证 •阳虚证: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形寒肢冷【寒+气虚】•阴虚证:阴液亏虚,失去滋润濡养。生虚热 •亡阳证:阳气极度衰微,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阴证:汗出如油,四肢温热 气血辨证 气血的功能: 气——推动,温煦,防御

血——濡润,滋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病辨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消耗太多【无力,动则益甚】 舌象:舌淡,苔白 脉:脉细,弱,虚 补气【人参,黄芪】 气陷证:气虚生举无力,反而下陷,内脏失其维系【主要是脾气虚弱,又叫中气下陷】腹部重坠,食后益甚,活动益甚。头晕,脱肛,久泻久痢【补中益气汤】 气不固证:气虚失其固摄。气虚+不固 汗口不固/二便不固/遗尿/冲任不固/精关不固/胎元不固 气脱: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气随血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同亡阳证,阳气亡脱】 气滞证:某个局部,脏腑,气机不畅 原因:情志不遂,病邪阻滞,阴寒,脏器虚弱 表现:胀痛,痛且胀,喜太息,会因为情志波动而加重,脉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生发太过。【肺,胃,肝】 •肺: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恶心,呕吐,嗳气,打嗝 •肝:肝气上逆,头晕,头痛,吐血 气闭症:不通,闭阻神机。闭阻某一个脏腑,管窍,气机逆乱,情志刺激。病邪阻滞。溺水。电击。 血病辨证 血虚证:生成不足【营养不良】;消耗太过【劳心过度,寄生虫,年老体衰】 表现:面色淡 血脱证:大量出血,在出血/血虚的基础上,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心慌 血瘀证:因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离经之血,久病入络,产生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1.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证属A.表热里寒B.表里俱热C.表寒里热D.表实里虚 2.发执恶寒,咽喉肿痛,大便溏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浮数者,证属A.表热里寒B.表里俱热C.表寒里热D.表实里虚 3.四肢厥冷不可见于A.真热假寒B.阳虚C.阴虚D.亡阳 1、 [答案解析] C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此为外感风寒束表所致,属表实寒证;“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均提示机体有内热(肺热),属里实热证,此即表实寒证与里实热证共见,故属于表寒里热(C对)。表热里寒多由素体阳气不足之人,复感风热之邪所致,故多为表实热证与里虚寒证共见(A错)。表里俱热多由素有内热之人,又感风热之邪,或外感风热未罢,又传及入里所致,故多为表实热证与里热证共见(B错)。表实里虚多由素体气血虚弱之人,复感风寒之邪所致,故多为表实寒证与里虚证共见(D错)。 2、 [答案解析] D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淡苔薄,脉浮数”,均是风热袭表所致,为表实热证;“大便溏软,神疲乏力”,则由脾气虚所致,属里虚证,表实热证与里虚证在同一患者身上共见,故此属于表实里虚(D 对)。表热里寒是指素体阳气不足之人,复感风热之邪,而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表热证及里虚寒证的表现(A错)。表里俱热是指素有内

热之人,又感风热之邪,或外感风热未罢,又传及入里(B错)。表寒里热是指先有表寒未罢,又入里化热,或先有里热之人,复感风寒之邪,而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表寒证及里热证的表现(C错)。 3、 [答案解析] C 四肢厥冷,是由四肢失于阳气温煦所致,故常见于阳虚(B对)、甚则亡阳证(D对),也可见于邪热盛极于内,致使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即真热假寒证(A对)。阴虚证是指人体阴液亏少,其滋润、濡养等功能减退,且无以制阳,阳气偏亢,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C错,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第九单元病因辨析细目一六淫辨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临床表现。 (一) 风淫证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1.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蜗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 证候分析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由于风邪侵袭的部位及兼夹的邪气不同,风淫证常见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客肌肤、风中经络、风毒窜络、风胜行痹、风水相搏证等。 (二) 寒淫证 寒淫证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手现的实寒证候。 1. 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胱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2. 证候分析

中医-中医病性辨识

中医病性辨识

病性,即病证的性质。辨识病性,即是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进而作出病证属性的判断。作为病证判别的三个要素(病因、病位、病性)之一,病性还直接决定着治疗原则的确立,因而是辨证过程中至为关键、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兹就病性的辨识浅谈管见。 病性辨识内容 关于病性的内容,业内认识并不统一。如朱文锋通过对古今医家提出的约120项具体证素概念进行析别,筛选出了33项病性证素,即(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毒(疫疠)、痰、饮、水停、食积、虫积、脓、气滞、气脱、气闭、气虚、气陷、气不固、血瘀、血热、血寒,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阳浮、津(液)伤、精(髓)亏、动(内)风、动血;现行《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把病性辨证分为六淫、阴阳虚损、气血、津液辨证四类;成肇智等在《中医病机论》中将病性概括为寒、热、虚、实、阻滞、滑泄六个方面,等。 不难看出,这些表述本意是欲使病性具体、精细化,但其罗列内容不少有待商榷,如与病因辨证有明显混淆,把病因的致病之性当作了病性;再如对同一性质的病变,按程度或轻重加以区分,使定性失之泛化,不易提纲挈领。 病性辨识六纲 笔者认为,对于病证的定性,宜采用六纲(八纲辨证中表里除外)——阴阳、虚实、寒热加以表述,这样不仅能突出病性的概括性与简练性,而且也能体现出中医学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严谨性。 阴阳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视阴阳为宇宙万物的规律,为“天地之道”(《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由阴阳二气组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而健康与疾病,都取决于阴阳的平衡与否,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因此,诊治疾病,尤为强调辨明其阴阳属性,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张景岳说得更为具体:“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又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细目一、概述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细目二、表里 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2.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表——皮肤、肌腠、经络 里——气血、脏腑、骨髓 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1.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起病病位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急浅短同见变化不显著浮 里证慢深长单见或不见变化显著沉 细目三、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1.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 细目四、虚实 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1.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二、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1.一般久病、势缓者多为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2.一般新起、暴病者多为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的差异,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不同,实证的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辨别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 一、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1.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2.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疾病诊断 疾病诊断也叫病名诊断,简称为辨病。所谓疾病诊断,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对病人作出相应的诊断,确定所患病种的名称。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有其各自的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内在规律,所以辨别疾病的不同,对于掌握其特殊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以及了解各阶段的证候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如泄泻与痢疾,肺痿与肺痈。临症不能不详辨。 1。疾病诊断的定名:中医对疾病的命名,种类很多,比较复杂,在临床上应根据常用的病名下诊断,不要随意杜撰。病名的具体规范见临床各科。 2。疾病诊断的依据:每种疾病都有自己的临床特点,一般根据其病史和临床表现的特点,即可作出相应的病名诊断。如痢疾一病,以下利赤白,里急后重等为临床主要特征,全身症状或有或无,是由饮食不洁引起,病变好发于夏秋季节,病程较急。符合上述特点,即可作出痢疾的诊断。如不具备上述全部特点或发病季节不同,或病程较长,在作痢疾诊断时就当慎重。 3。疾病的鉴别诊断:某些疾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如癫、狂、痫三种虽同是神志异常的疾病,但各有其症状特点,临床可根据其疾病的特点、病因、病机等详加辨别。癫病者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者以躁妄打骂,喧扰不宁,动而多怒为特征,痫病者以猝然昏倒,不处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如作

猪羊叫声为特征。 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 如感冒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