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标准法

2005年3月1日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开始执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下简称“指引”),“指引”是监管部门第一次提出关于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指引”从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管理层开始,对制度的设计以及计量风险手段的监控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通过内、外部审计以及银监局自身的监管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根据“指引”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但其中也明确地“鼓励业务复杂程度和市场风险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逐步开发和使用内部模型计量风险价值”。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从标准法逐步过渡到内部模型法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所谓标准法是指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文件内规定的标准方法。该方法用分块的方式将市场风险分割成五块(分别是利率、股本、外汇、商品与期权),然后将各个部分的风险资本要求进行加总得出最终的总资本要求。

1、利率风险

此部分涵盖了所有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产品、零息债券、不包含期权的利率衍生工具、不可转换优先股等,对于一些复合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则根据其交易性质

分别作为债券或股本处理。

在标准法下,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是涵盖范围最广的一个类别,因此其计算也相对复杂。其计算需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计算单一工具的特定风险,即计算其净头寸;二是根据组合中可以相互抵消的多、空头寸计算一般风险。

⑴、特定风险

本项资本要求主要用于抵御单一工具受发行人相关因素影响而出现价格上的不利变动,其冲销条件仅限于同一证券,即使发行人相同,但到期日或赎回条件不同也不能冲销。下表为各类债券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

债券种类剩余期限资本要求(%)

政府债券无资料 0。00

合格债券6个月及以下0。25

6—24个月1。00

2年以上1。60

其他债券无资料 8。00

当衍生工具之标的资产受特定风险影响时,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就适用于交易账户中的衍生工具合约。例如一个以LIBOR为基础的利率互换就不需要做特定风险的资本要求,但是以企业债券为资产标的的期权合同就需要受其约束。

⑵、一般风险

本项资本要求是为了抵御市场利率变动产生损失的风险。有两种可选择的计算方法:到期法及存续法。

到期法是将所有工具按剩余期限分成15个时间段(阶梯表),将头寸市值分配到不同的到期日时间段内,在同一时间段内轧差后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加权(期权另外处理),在加权数的基础上轧差计算出总的风险加权头寸净额。由于各个时间段金融工具与到期日并不同,因此在上面计算的净额上还需要对每个时间段上被轧差掉的部分增加额外10%的资本要求。

存续法是到期法的一种变化方法,即通过久期分析(Duration Analysis)计算出各个工具的久期,在此基础上进行轧差。它要求银行必须对每项工具采用更实时、精确的计算方法来评估任何利率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股本风险

本部分所说的股本主要是指一般的股票(普通股,无论是否有投票权)、类似股票的可转换债券以及买卖股票的承诺,但不包含不可转换的优先股。与利率风险一样,股本风险的计算也需要分成特定风险和一般风险两个部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建议,特定风险是将所有股票头寸总额按4%计提准备(在合理的多样化基础上,否则应按8%计提),一般风险则要求对股票的多、空头寸轧差后的净额按8%计提准备。

3、外汇风险

在标准法下,外汇风险的计算范围涵括外汇以及黄金价格风险,其计算相对也比较简单:首先将各种货币上的敞口计算出来,分别按多头与空头进行加总,取加总后两者之中的绝对值大者,加上黄金价格的敞口,乘以8%即得出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

4、商品风险

本部分所定义的商品是指可在交易市场上交易的有形商品,如农产品\矿产\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由于其流动性较差,供求关系上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巨大的价格变动,因此对其风险的估量也相对比较困难。

对于商品风险的计算与利率风险中一般风险的到期法十分相近:将不同的商品头寸按当期利率转换成报告货币放在对应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根据利差资本要求进行加总后得出总资本要求。

5、期权风险

期权的处理有三种方式,其中简化法只适用于仅购买期权的银行,高级δγ法及情景法适用于同时还卖出期权合约的银行。

下表为简化法的计算方法:

头寸资本金计算方法

多头买权和多头卖权取两者中的低值:1)标的证券市值乘以其特定风险与一般风险资本要求比例之和;2)期权市值。

其他标的证券市值乘以其特定风险与一般风险资本要求比例之和减去期权价值

(结果应不小于零)

高级δ法的资本金计算主要由以下三项内容相加:

①δ等值头寸=δ×△V

②γ调整值=γ/2×△V

风险管理之市场风险和计量

作者:彭泽飞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848 更新时间:2007-9-17 文章录入:llzhao 前言:

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的一项重要管理领域,以前中国银行普遍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随着中国银行业不断发展成熟,银行正在从运营管理走向风险管理。目前中国银监会正在全力推动在中国银行内部建立起以巴塞尔新协议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和系统实践上还基本是一片空白,我们作为金融IT服务公司,也深刻认识到在这个领域存在的巨大挑战和机会。研发部门正在与公司内部方案部、市场部、开发部等多个部门,以及外部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对该领域应用进行研究。

我们将陆续节选出一部分研究成果在《融通月刊》上发表,让大家了解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也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参与其中。近期会陆续刊出《风险管理之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之国内现状》、《风险管理之市场风险》。

1市场风险定义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2交易账户分类

市场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

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具体解释如下:

1.利率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的债券(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可转让存款证、

不可转换优先股及按照债券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利率及债券衍生工具

头寸的风险。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包括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两部分。

2.股票风险,是指交易账户中股票及股票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其中股票是指按

照股票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所有金融工具,包括普通股(不考虑是否具有投票权)、

可转换债券和买卖股票的承诺。

3.外汇风险,是指外汇(包括黄金)及外汇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

4.商品风险,商品是指在或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实物产品,如:贵金属(不包

括黄金)、农产品和矿物(包括石油)等。适用于商品、商品远期、商品期货、商品

掉期。

3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

3.1定义

银行的表内外资产可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资产两大类。银行账户、交易账户是监管方面对银行资产的一种分类方式,主要是从监管角度出发对账户头寸进行的划分。

1.交易账户

a)又称交易组合(Trading Portfolio),简单而言,就是指能够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

被迅速买卖且持有时间较短的资产、负债和衍生产品头寸,包括债券、股票、外汇、某些商品以及与这些头寸相关联的衍生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短期收益。

b)针对交易账户,新巴塞尔协议规定:交易账户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或以规避交易账户其

它项目的风险为目的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

c)符合进入交易账户计算资本要求的金融工具必须在交易方面不包含任何限制性条款,

或者能够被完全套期保值而规避风险。

2.银行帐户

a)投资组合(Investment Portfolio),是指那些流动性较差或者持有时间较长的资产和

负债所构成的头寸。

b)银行账户主要包括存款、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也包括为银行账户头寸进行避险用的

衍生产品,如掉期(这些衍生产品表面上看可以构成交易账户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不属于交易账户,因此要排除在市场风险计量指标之外,但要受关于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的约束)。

c)这些业务不以交易为目的,性质上较为被动,较少考虑短期市场因素波动的影响

3.2交易账户的管理方法

记入交易账户的头寸应当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3.3对交易账户的监管要求

1.对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的划分,必须进行监管。

若账户划分不当,会影响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准确程度;若银行在两个账户之间随意调节头寸,则会为其根据需要调整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提供监管套利机会。

a)银行监管当局都制定了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划分的基本原则,

b)商业银行据此制定内部的政策和程序,详细规定账户划分标准和程序;

2.监管当局则定期对银行的账户划分情况进行检查

a)检查重点是其内部账户划分的政策、程序是否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

b)是否遵守了内部的账户划分政策和程序;

c)是否为减少监管资本要求而人为地在两个账户之间调节头寸等。

4市场风险计量方法

4.1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

巴塞尔委员会在其1996年颁布的《修正案》中明确了两种可用来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一种是标准法(监管模型),一种是内部模型法。

这两种方法的差异是现代风险管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在银行的业务战略中,如何在这两种方法间进行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资本要求差异很大,接受“标准化方法”的银行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在理论上,竞争的不利地位会促使银行投资开发更精巧的方法,以降低监管资本从而获利。这就是巴塞尔协议中“胡萝卜加大棒”的思路。1.标准化模型方法

标准化模型使用了一种“积木”式方法,现分开确定每类项目(也即利率、权益资产、外汇和商品)的资本要求,然后把计算结果简单相加,就得出了银行总市场风险的所需的资本额。标准化方法采用了巴塞尔为各种金融工具设定的固定参数。例如,在巴塞尔协议下,汇率风险和股权风险的资本要求是8%,商品风险是15%。

2.内部风险管理模型

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是指VaR模型。VaR是对潜在损失的概率估算。资本的作用是吸收损失,VaR 值可被直接用来计算资本要求。内部模型法还包括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银行使用该方法之前,必须得到监管者的同意。

巴赛尔委员会为VaR模型设置了三个量化参数:即十天内的潜在损失,99%的置信区间,以及至少一年的历史数据观察期。此外,利用乘数因子涵盖没有被VaR模型包括的额外风险。估算VaR 值的方法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除了量化参数外,运用内部模型法,银行还需满足各种定性条件:如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经常性的压力测试,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以及外部审计。

4.2两个模型的比较

1、对风险的特殊性的考虑不同

标准化模型没有考虑到机构的个别风险,对所有机构的资本要求是统一的,将一个统一的监管标准运用到所有的银行。标准法为机构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容易计算,方便评估,但是监管模型在识别机构特有风险和如何管理风险方面还存有缺陷,计算出的资本可能反映不出每一机构的真实风险。

内部风险管理模型考虑到每个机构的风险特点和衡量风险的特殊方法。巴塞尔委员会允许银行使用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是考虑到每个大银行在自身设计、使用以及管理模型来控制风险时已积累经验。从另一角度来说,允许银行利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计量风险也是承认资本计量应基于真实风险。总之,内部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使监管资本要求与机构的特定风险衡量联系到一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风险管理效率。

2、对资产组合的考虑不同

标准法模型的设计忽视了交易账户头寸多样化的情况,资本计算地建立在交易账户净值的基础上,但仍没有考虑到资产分散。

与监管模型不同,VaR模型既考虑到了资产分散化,又考虑到了掉期保值。在VaR模型中,通过资产分散和掉期保值来降低风险主要通过价格相关性来衡量。较低的相关性有助于分散资产风险。例如:包括两项资产的资产组合的VaR模型,当相关系数p为零时,资产组合VaR值会降低。在VaR模型中重要的是估算相关性,因为估算相关性的大小即为估算资产组合风险的高低。

3、作用和效果不同

标准化模型可能使银行资本要求和监管资本要求之间不一致,会给资本约束带来较高的社会成本。监管者在为市场风险设定资本要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者倾向于要求银行配置尽可能高的资本。尽管这样,银行对风险的经济评估在防范违约风险和保持较高的理想资本水平之间可能还会有一个折中。此外,监管模型带来的超出市场需求的资本约束可能会降低银行的价值,增加融资的成本。

内部风险管理模型的产生使银行资本要求和监管资本要求不一致的程度大大地降低了,使资本要求与每一机构的真实市场风险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将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融合进入VaR模型,银行可以更精确地计量风险并随时识别潜在风险。尽管VaR模型在使用中可能会有一些误差,比如误解释和误操作,但毫无疑问银行识别、计量、监测和评价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系统风险极大地降低,不是由于资本的增长而是银行整体管理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5计算市场风险的标准模型法

5.1标准法概述

标准化模型法使用了一种“积木”式方法,先分开确定每类项目(即利率、股票、外汇和商品)的资本要求,然后将计算结果简单相加。

风险来源而言,标准法将市场风险分为一般市场风险和特定风险:

1、一般市场风险:是指多种市场价格因素发生变动引起的风险,匹配头寸的多头和空头

可以轧差。

2、特定风险:后者是指单一证券的价格因其发行人的原因而出现的不利波动,多头寸和

空头寸必须加总计算,冲销仅限于极严格的匹配条件。主要适用于计量债券利率风险和股票头寸风险。

就风险种类而言,标准法又将一般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四大类。在计算每一类风险时,基本原理都是首先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风险暴露大小,然后乘以一定的风险权重。

利率风险按照资本协议规定的风险

权重,将不同种类、到期

日的债券的市值与风险权

重的乘积作为该类证券特

定利率风险。银行风险为

各类证券风险的累计。

原始到期日法:按照金融工具剩余到期日

和息率水平在新资本协议提供的“原始

到期日阶梯表Malurity Ladder)”中找

到对应的风险权重,通过敞口的加权风险

轧差,计算出不同时间区间的风险额,最

后通过垂直附加和水平附加调整,得出总

风险额。

股票价格风险银行持有的所有股票(多

头与多头之和)×4%

银行持有股票净头寸(多头与多头轧

差)×8%

外汇风

所有货币中净多头头寸和净空头头寸中较大者×8%黄金风

黄金净敞口头寸绝对值×8%

5.2利率风险

5.2.1特定风险资本要求

5.2.2 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1. 资本要求是四个部分之和

a) 在整个交易账户中净头寸(空头或多头)

b) 每一个时间段内的垂直剔除法(后面将详细描述)以后的权重风险资本要求 c) 不同时间段内水平剔除法(后面将详细描述)以后的权重风险资本要求 d) 期权头寸的资本要求

5.2.3 计算方法:到期法(Maturity Method ) 1. 计算步骤

a)

第一步:确定敞口在各个区间的市场价值。

b) 第二步:根据(表一)给处的风险权数来队所属于不同期限区间的敞口进行加权,,

即各时段的头寸乘以相应的风险权重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头寸。 息票为3%或更多 Coupon less than

3%

险权数(敏感

性%)

Assumed changes in yield 假定的收益率变化 1 month or less 1 month or less 0.00% 1.00 1 to 3 months 1 to 3 months 0.20% 1.00 3 to 6 months 3 to 6 months 0.40% 1.00 6 to 12 months 6 to 12 months 0.70% 1.00 1 to 2 years 1.0 to 1.9 years 1.25% 0.90 2 to 3 years 1.9 to 2.8 years 1.75% 0.80

c)第三步:根据下列原则计算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

i.用垂直型剔除法来考虑基差风险。在每一个期限区间中,

已匹配的加权敞口适用的资本要求率为10%,即各时段的加权多、空头头寸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10%得出垂直资本要求。

ii.由于收益率曲线扭曲而引起的风险需要用水平型剔除法来考虑,水平剔除法包括两个部分,

1.各时段的加权多头头寸和加权空头头寸进行抵消得出各个时段的加权头

寸净额;将在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之间的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

表二所列的第一组权重得出各个时区内的横向资本要求;

2.各时区内各时段的加权头寸净额进行抵消,得出各时区加权头寸净额;

每两个时区加权头寸净额之间可相互对冲的部分乘以表二所列的第二组权重

得出时区间的横向资本要求

iii.每个期限区间(分别为区间1、2、3)、相邻两个区间(区间内1和2,2和3)以及两端区间(即区间1和3)的已匹配敞口适用的资本要求率见表二。

iv.在剩余的计算中只考虑每步的未匹配敞口,需要联系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

5.2.4应用举例:到期法(Maturity Method)

1、资产组合举例:

A.合格债券,市值1333万美元,剩余到期日为8年,票息率为8%;

B.政府债券,市值7500万美元,剩余到期日为2个月,票息率为7%;

C.利率掉期,1500万美元,银行收浮动利率付固定利率,下个利息定价日为9个月后,掉期的剩余期限为8年;

D.多头利率期货头寸500万美元,交割日为6个月后,对应政府债券的期限为3.5年。

2、计算图解

3、计算过程:

1、将资产组合根据剩余到期时间放到不同的区间内(根据”期限区间和风险权数表”);

2、将资产组合与权数相乘,得到头寸;

3、垂直剔除:采用垂直剔除法,在同一个区间上的已匹配的风险敞口是”+0.5”,因

此它的资本需求率为10%,即0.5*10%,则区间3的未匹配敞口为5.125万美元的净空头

4、水平剔除1:对区间内采用水平剔除,按照”和收益率曲线扭区有关的水平剔除法

表”,将区间一内已匹配的敞口*40%,即0.2*40%;区间二和三没有水平剔除

5、水平剔除2:将相邻区间中已匹配的敞口*40%。区间2和区间3之间存在部分充抵,则

区间2的资本需求1.125*40%=0.45,冲抵完后区间3中的未匹配敞口为400万美元净空

6、水平剔除3:区间1和3之间存在着100万美元的部分冲抵,则:1.0*100%,剩下净的

总未匹配敞口为300万美元

4、计算结果

1.一般市场风险总资本需求:(单位百万美元)

l垂直型剔除的要求额:

0.05

l区间1中的水平型剔除的要求额(收益曲线风险) 0.08

l相邻区间的水平型剔除的要球额(收益率曲线风险) 0.45

l区间1和3之间的水平提出的要求额 1.00 l总净敞口的资本要求

3.00

总额 4.58

2.特定风险资本需求:(单位百万美元)

l合格债券资本要求:

13.33*1.6% =0.21328

3.总资本需求

l标准法计算出的总资本需求=一般市场风险总资本需求+特定风险资本需求= 4,793,28

5.3股票风险

5.3.1适用对象

股票风险又叫权益证券风险。所谓与交易账户有关之“权益证券”,系指普通股、特别股、受益凭证、存托凭证、股价指数等及其相关的衍生性商品。衍生工具、股票指数、指数套汇交易等后面详细描述。

本部分所说的股本主要是指一般的股票(普通股,无论是否有投票权)、类似股票的可转换债券以及买卖股票的承诺,但不包含不可转换的优先股。

5.3.2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

与利率风险一样,股本风险的计算也需要分成特定风险和一般风险两个部分。

1.特定风险

a)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股票头寸绝对值之和乘以8%后所得各项数值之

和。

2.一般市场风险

a)资本要求,等于各不同市场中各类股票净头寸(取绝对值)乘以8%后所得各项数

值之和。

b)如果权益证券构成之投资组合同时具有流动性及充分分散特质,则可改以4%计提

资本需求额;同理,当股价指数衍生之权益证券具有高度流动性时,银行可更进一步调低个别市场风险之资本计提率为2%。

5.3.3资本要求的计算

1.特定和一般市场风险计量

a)特定市场风险之资本计提额:将各权益证券多、空头的绝对值加总而得净头寸后,

乘以资本计提率4%,而得各权益证券个别市场风险的资本计提额,加总所有权益证

券之资本计提额即为所求。

b)一般市场风险之资本计提额:相同的权益证券仅就净头寸,计提一般市场风险之

资本需求额。

c)市场风险之资本计提总额:将所持有的各种权益证券的市场风险之资本计提额加

总。

2.指数相关的风险

a)除了一般市场风险以外,在指数合约的净头寸上额外需要2%的资本需求。监管当

局必须要注意,以确保2%的风险权重只是使用于分散性好的指数中,而不是部分的扇形指数。

3.套利交易

a)在期货相关的套利交易中,上述中2%的额外资本要求只应用于一个指数中,反向

头寸不包括在资本要求中。这些套利策略包括:

i.在同一个指数的不同时间或不同市场中心,持有反向头寸。

ii.在同一天,对不同但是相近的指数只有反向头寸。

5.4外汇风险

5.4.1适用对象

外汇风险是指外汇(包括黄金)及外汇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它的计算方法是:首先计算出单一币种的敞口,然后计算不同币种多头、空头的混合风险。

5.4.2单币种敞口的计算

1.计算银行在每个币种中净的开放头寸需要包括:

a)即期净头寸(net spot position)

b)远期净头寸(net forward position)

c)可能带来损失的担保

d)将来净收入/支出(还没有产生并且采取充分避险方案的):信用证

e)根据不同国家特定的会计学习惯,任何在外币中代表利润和损失的项目

f)在外汇期权中的Delta等价

5.4.3外汇头寸组合及黄金的外汇风险的计量

1.银行有两种测量方式:速记法(Shorthand Method),将所有币种平等对待。

2.使用速记法,每个外汇净头寸的名义价值(或当前净价),按照即期汇率转换成报告

币种。全部的净开放头寸由以下加总:

a)净空头和净多头之和,取其中较大的一个

b)黄金的净头寸

3.资本需求为整个净开放头寸的8%

Example of the shorthand measure of

计算方法:资本需求:取空头、多头中的大者,为300,加上黄金35,得335*8%=26.8

4.银行用外汇进行的不重要的业务,不占用外汇头寸,可以免除资本需求,需要满足

如下情况

a)它的外币业务,定义为所有外币净空头、净多头中的较多的一个,并且不超过标

准资本定义的100%。

b)它的整个净开放头寸不超过标准资本(前面介绍的标准算法)的2%

5.5商品风险

5.5.1基本概念

1.商品是指在或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实物产品,如:贵金属(不包括黄金)、农产品

和矿物(包括石油)等。

5.5.2测量商品风险的方法:到期阶梯法(Maturity ladder approach)

1.银行首先要用标准测量单位的方式表达出每一个商品的头寸,包括即期和远期的。

每个商品的净头寸按照当前的比例转换成本国货币。

2.第二步,为了捕获在时间段内的远期缺口和利率风险,匹配每个时间段内的空头和

多头,得出资本需求。这个方法与利率风险到期法相似,不同商品的头寸被填入到期阶梯表中,物理交易放入第一个时间段内。每一个商品采用不同的到期阶梯。在每一个时间段内,空头和多头之和首先与即期价格相乘,然后与每个时间段内的延展率Spread rate 相乘。

3.然后相近时间段内的剩余头寸向前扎差。但是,必须认识到在不同时间段内头寸这

样的对冲是不精确的,向前扎差的净头寸需要额外增加0.6%的资本要求。向前扎差匹配的部分的资本需求按照上一段的描述计算。计算到最后会有净的多头或空头,需要15%的资本需求。具体见后面的举例。

5.5.3应用举例:到期阶梯法

1.步骤

a)将同样商品的头寸填入上表的时间段中

b)同一个时间段内匹配的多头、空头之和*1.5%,为匹配部分的资本需求。

c)本时间段内未匹配的头寸向后匹配,本时间段内被匹配部分头寸*2*0.6%,往后

时间段内被匹配部分头寸*2*1.5%

d)最后未匹配部分的净头寸*15

e)总的资本要求为 US $ 79.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银监发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pdf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都与国外同行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国急需加快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的变化,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不再只盯着贷款业务,风险部门不再只擅长于管理风险,交易人员也不会谈衍生产品而色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治理规划,一些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尽管大多数银行在表面上已经建立了多种风险类型的管理委员会,但他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数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由于各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上的重叠与缺口。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然有少数银行自主开发出了模型,但都很简单,而且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一些关键风险管理参数及计量模型,如预期损失(EL)、经济资本(EC)、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设与资金计划层面,一些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与有效应用。 (四)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平台,也没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供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风险。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抵押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经历了巨幅振荡。金融市场此起彼伏的波动、接踵而至的损失事件,使得人们对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市场风险的直观表现是波动性。但波动性只是现象,仅仅关注波动性,并不能真正抓住市场风险的本质。这次金融危机给了人们很多鲜活的教训,也促使大家透过波动性的表象,对市场风险的内生动因和驱动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对传统市场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和重构。 对市场风险的再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市场风险就是波动性风险,即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变化,导致银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这个观点被业内广泛接受。既然市场波动是风险的主要来源,那么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则是引发波动的风险驱动因子。基于这个认识,金融机构普遍采取以风险价值(VAR)、多层次限额体系为核心构筑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但是,从次贷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巴林银行、法兴银行到瑞银集团的交易亏损事件,都从不同侧面暴露了上述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导致传统市场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应对现实风险时往往力不从心(于是往往将其归咎于“市场异常波动”)。 随着20世纪以来金融的不断深化,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运行日趋精细复杂,市场风险的形态、结构和内在特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交易对手风险日渐成为市场风险的重要驱动因子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蔓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就是信贷市场紧缩,市场收益率大幅上扬。利率大幅上行的背后,驱动力量实际上是交易对手风险。Libor-OIS息差代表了剥离无风险收益率变动后的风险预测水平,透过这个指标可以直观考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和交易对手风险的影响。事实上,这个指标一定程度上成为危机发展演变和风险程度的风向标。具体来说,Libor减去OIS(隔夜指数掉期,Overnight Indexed Swaps)后,可剔除拆借市场中市场预期效应对市场利率走势的影响,从而得到交易对手风险和流动性因素对Libor的实际影响。即:Libor-OIS息差=交易对手风险补偿+市场流动性风险要求+其他(交易成本的差异)。 在其他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Libor-OIS息差扩大主要是由于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增大,导致放款银行要求收取较高的利息以补偿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对金融危机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市场风险上升背后的驱动力量主要是交易对手风险。从图1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收益率水平大幅上扬,以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2-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3-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指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邮政储蓄机构以及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法律、规则和准则,是指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 本指引所称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和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 本指引所称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本指引所称合规管理部门,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的专门负责合规管理职能的部门、团队或岗位。 第四条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 第五条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合规是商业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并应从商业银行高层做起。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确定合规的基调,确立全员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在全行推行诚信和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合规和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第七条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实施监管,检查和评价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合规管理职责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 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 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 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 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 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 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 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 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 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 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 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班级:证券投资1208班 学号:2012161553 姓名:吴勇 日期:2015/6/10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是金融风险。个人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我们来探讨下商业银行风险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及其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 【一】、信用风险管理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很落后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2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者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银监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本行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适当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科学地评价信贷客户,将企业所属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值细化、专业化,以期有效地掌握信贷客户的各种信息,预知其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及时地改变其抵押和担保组合,将所发放贷款的风险降到最小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是新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尽管银行每年都在新增贷款,但银行的全部贷款中,存量贷款所占的比例仍然是最大,所以存量贷款的风险防范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如何控制银行存量贷款的风险?存量贷款不是新发放贷款,它和新发放贷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和银行之间已经存在交易记录,对于如何通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交易记录来识别存量贷款的风险大小,各银行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重庆银行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一种新的管控模式,那就是由专门的的贷后管理部门实施独立的贷后评价。重庆银行在企业申报续授信时,由信贷监控部对存量贷款的基本情况、授信结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第二还款来源、授信后审批条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送交专门的贷款评审部门,作为贷款评审的重要依据,所以贷款的后评价成为银行控制风险又一道关口,这无疑加强了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基本原则 1.动态检查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管户人员原则上应通过走访支行、到企业实地调查、调阅财务报表等信贷资料,核实相关情况,了解企业现状。 2.合法合规原则。现场检查工作必须以我行相关规章制度为准绳,确保检查程序合法合规。 3.客观原则。管户人员通过调阅信贷资料、现场调查等手段,出具全面、公正的续授信贷后评价意见。 (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 后评价工作通过动态的下户检查和静态的材料分析相结合方式予以开展,主要关注授信后审批条件落实情况、存续期间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变化等工作重点。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评价工作: 1.基本情况:如客户名称、注册资本金、股东结构、法人代表、主营业务有无重大变化等。 2.授信结构:通过登录人行信贷征信系统,查询企业有无关注或不良类贷款,负债总额有无较大增减,他行授信政策有无重大变化等。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9[1].19)

--------------------------------------------------------------------------------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信息科技治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指引的贯彻落实。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 (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三)掌握a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险能够被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和廉洁标准,增强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五)设立一个由来自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门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项职责的落实,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信息科技预算和实际支出、信息科技的整体状况。 (六)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信息科技治理组织结构。加强信息科技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七)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报告进行确认并落实整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 - 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监管。中国银监会应当督促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浅谈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制研究

浅谈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论文摘要:降低和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详细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 1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架构 西方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各类业务、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并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摩根大通银行将风险主要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和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权益风险,按照风险种类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风险控制结构的设计上,主要考虑要保证银行能够形成强势的、信息充分的风险文化,使银行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能够在风险与回报之间进行平衡,进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因此,风险控制的要点是要保证银行的经营行为要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保持一致,避免造成过大的风险压力。 在组织架构上,实行层级管理,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董事会及其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其职责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设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方针,批准风险管理政策、进行风险限额授权、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等,而不涉及具体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其次是高级行政管理层,负责建立操作流程、风险限额、风险准备的提留等。再次是具体执行层面,由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具体业务风险的管理、授信业务的审批、检验风险管理程序是否合理。 蒙特利尔银行自董事会到各级管理部门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包括董事会所辖风险审核委员会、行长所辖部门风险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资本管理委员会等。董事会及管理层负责审核风险管理的政策及规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审计委员会负责处理大额业务或特殊业务、制定信贷政策及风险管理框架等;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处理特定行业、部门或产品的风险;专一的小组负责贷款的清理及回收。信贷员正式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经过严格的资格认定;对待特殊风险问题,需聘请咨询专家提供支持;资产组合管理人员通过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利用外部各种渠道掌握客户的全面信息。审计部门每季度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向董事会的审计小组进行汇报。 蒙特利尔银行很强调风险管理专家的作用,在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前台经营部门中都设有风险专家,风险管理专家的能力和经验有助于强化风险管理的作用,提升纪律化、高效的风险管理程序的价值;为评估和接受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标准;在决策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模型,以作出合理商业判断。 摩根大通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在董事会下设有风险政策委员会,负责所有风险的管理。风险政策委员会下设立了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职责有两项,一是负责战略指引,二是负责内部评价。执行委员会下设立了资本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资本委员会的职责有以下6项:(1)提出资本比率的目标建议并负责监控该比率;(2)提出资本分配的建议;(3)监控公司及母公司的流动性,批准抵押品及流动性计划政策;(4)评价公司的资本充足性及债务水平;(5)为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的讨论提供一个论坛;(6)从潜在流动性风险的角度评价特殊目的实体的风险敞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有以下6项:(1)提供全面、直接的风险描述及风险偏好;(2)评价并批准公司政策和风险战略:以保证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控能够准确反映经营授权、经营行为、合法性及是否满足监管要求等;(3)批准集合限额和授权以控制风险;(4)监控重要风险敞口、头寸集中度、资产流动性、重要头寸及交易的风险限额,对压力情况给予特别关注;(5)评价折扣的充足性并批准损耗;(6)提供风险讨论的论坛。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5号令颁布实施根据2010年6月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98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决定》修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防范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商业银行等。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一)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二)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三)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四)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当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前款所指企事业法人包括除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上述四个特征结合本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单一集团客户的范围。 第四条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保证。包括但不限于: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保理、担保、贷款承诺、开立信用证等表内外业务。

商业银行持有的集团客户成员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券资产以及通过衍生产品等交易行为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暴露应纳入集团客户授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 第五条本指引所称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集团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收回由于授信产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或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 第六条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原则。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对集团客户授信进行风险控制。 (二)适度原则。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授信客体风险大小和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合理确定对集团客户的总体授信额度,防止过度集中风险。 (三)预警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集团客户授信风险。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 印发《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4]57号2004年8月30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外资银行。 附件: 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根据有关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房地产贷款是指与房产或地产的开发、经营、消费活动有关的贷款。主要包括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商业用房贷款等。 本指引所称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的借款人仅限于负责土地一级开发的机构。 房地产开发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开发、建造向市场销售、出租等用途的房地产项目的贷款。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建造和大修理各类型住房的贷款。 商业用房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置、建造和大修理以商业为用途的各类型房产的贷款。 第二章风险控制 第三条商业银行应建立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政策及其不同类型贷款的操作审核标准,明确不同类型贷款的审批标准、操作程序、风险控制、贷后管理以及中介机构的选择等内容。 商业银行办理房地产业务,要对房地产贷款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予以关注,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监控流程,确保工作人员遵守上述风险政策及不同类型贷款的操作审核标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根据房地产贷款的专业化分工,按照申请的受理、审核、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分别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明确相应的权责和考核标准。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

金融学期中论文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 姓名:张童 学号:20132073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统计学01班 指导教师:刘琼芳 重庆大学 2015年12月

摘要 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形成,重点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及其与《巴塞尔协议》的内在联系,随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现状。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形成,本文介绍了资产风险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风险资产管理理论,以及巴塞尔体系的形成、COSO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也详细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及《办法》与《巴塞尔协议》的内在联系。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现状的分析,本文介绍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发展过程,重点从统一授信风险管理体系、三位一体授信决策体系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发展现状,并对比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差距,指出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总述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体现出了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从亚当·斯密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20 世纪60 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 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到80 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巴塞尔体系的形成、COSO 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发布,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概括来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风险资产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等五个阶段。 1、资产管理理论 自银行业的产生起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以前,近200 年时间,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一直放在资产管理上。形成了许多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准备金理论、亚当·斯密的真实票据理论、普鲁克诺的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和资产转化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就是:银行如何把资产管理好并维持其流动性。该理论过于偏重流动性和安全性,牺牲了盈利性,不利于鼓励银行进取精神。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向欧洲美元市场、联邦资金借款来扩大资金来源。负债管理理论是为适应工业化国家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的经济繁荣、金融市场长足发展、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通过竞争抢夺金融市场份额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给银行传统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创新与活力,是对银行传统信贷管理理论的突破,标志着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更富有进取性。该理论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是却更多地依赖外部经营条件,往往会加大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Becker)于1977 年提出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并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伴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种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如资金汇集方法、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4396294.html,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何振华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06期 【摘要】商业银行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商业银行风险积聚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繁荣顷刻间灰飞烟灭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伴随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重视。本文综合了“风险管理”出现以来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内容,在作出简要评价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便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一、国外研究 “风险管理”最早于1930年,由许布纳在美国管理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指企业通过识别、计量和分析风险,并且能够用最经济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处置风险。随后,风险管理被用到不同领域,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的发展,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发展。从亚当·斯密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70年代资产负债管理、80年代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到巴塞尔体系的形成、COSO委员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发布,可以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经过2个多世纪的发展终于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概括起来,大致经过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全面风险管理4个阶段。 (一)资产管理理论阶段 资产管理理论是最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早期商业银行家认为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银行对此没有决定权,是被动的。而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安排自己的资金运用,合理安排资产结构,通过资产业务获得尽量高的利润,并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银行管理关键在资产管理,在既定负债所决定的资产规模前提下,实现资产结构的最优化。随着经济发展,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商业贷款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客户的存款,而这些存款是要经常提取的。如果存款人在需要资金时无法从银行提出所需的自己的存款,那么就会造成挤兑,银行倒闭。因此,为了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存款,银行只能将资金短期使用,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或者进行长期投资。银行一般采用票据贴现的方式,或者票据抵押贷款,因为票据本身是购买商品和流通商品的证据,具有自偿性。 可转换理论于20世纪初提出,认为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