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生化笔记word版

交大生化笔记word版

第十八章血液生化

血液是一种具有粘滞性的循环于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组织。它与淋巴液、组织间液一起组成细胞外液,是体液的重要部分。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左右,婴幼儿比成人血容量大。若一次失血少于总量的10%,对身体影响不大,若大干总量的20%以上,则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当失血超过总量的30%时将危及生命。

血液在沟通内外环境及机体各部分之间、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及多种物质的运输、免疫、凝血和抗凝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血液取材方便,通过血中某些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可反映体内的代谢或功能状况,因此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其化学成分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全血)(blood)是由液态的血浆与混悬在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组成. 正常人血液的pH为7. 35-7. 45,比重为1.050-1.060,比重的大小取决于所含有形成分和血浆蛋白质的量,血液的粘度为水的4—5倍,37℃时的渗透压为6.8个大气压。离体血液加适当的抗凝剂后离心使有形成分沉降,所得的浅黄色上清液为血浆(plasma),约占全血体积的55%-60%.如离体血液不加抗凝剂任其凝固成血凝块后所析出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即为血清(serum)。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经常要采取全血、血浆、血清三种血液标本,它们的主要区别及制备方法是:

全血=血浆+有形成分(制备时需加抗凝剂)

血浆=全血—有形成分(制备时需加抗凝剂,全血样品离心后吸取上层清液)

血清=全血—有形成分—纤维蛋白原

=血浆—纤维蛋白原(制备时无需加抗凝剂)

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参与血液凝固的成分在量和质上的区别。

二、血液的化学成分

正常人血液化学成分可简要概括为下列三类:

(一)水: 正常人全血含水约81%一86%,血浆中含水达93%--95%。

1 / 1

(二)气体:氧、二氧化碳、氮等。

(三)可溶性固体: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盐两大类。其中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及酶与蛋白类激素)、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糖及其他有机物和维生素、脂类(包括类固醇激素)。无机物主要为各种离子如Na+,K+,CL- -等。

三、血液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液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主要是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肌酸(creatine)、肌酐(creatinine)、氨基酸、氨、肽、胆红素(bilirubin)等,这些物质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中所含的氮量则称为非蛋白氮(non-protein-nitrogen,NPN),正常成人血中NPN含量为143--250mmol/L这些化合物中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和核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可经血液运输到肾随尿排出体外。当肾功能障碍影响排泄时会导致其在血中浓度升高,这也是血中NPN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此外,当肾血流量下降,体内蛋白质摄入过多,消化道出血或蛋白质分解加强等也会使血中NPN升高,临床上将血中NPN升高称之为氮质血症。

尿素是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正常人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含量占血中NPN总量的l/2-1/3,故临床上测定血中BUN与测定NPN的意义基本相同尿酸是体内嘌呤化合物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当机体肾排泄功能障碍或嘌呤化合物分解代谢过多如痛风、白血病、中毒性肝炎等疾病均可使血中尿酸升高。

肌酸是肝细胞利用精氨酸、甘氨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SAM)为原料而合成的(图18-1),主要存在于肌肉和脑组织中,正常人血中含量为228.8—533.8μmol/L,肌酸和ATP反应生成磷酸肌酸是体内ATP的储存形式。肌酐是由肌酸脱水或由磷酸肌酸脱磷酸脱水而生成

且反应不可逆。因此它是肌酸代谢的终产物,正常人血中肌酐的含量为88 4~176.8μmol/L,肌酐全部由肾排泄,且食物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影响血中肌酐的含量,故临床检测血肌酐含量较尿素更能正确地了解肾功能。

正常血氨浓度为5.9—35.2umol/L,氨在肝中合成尿素,当肝功能障碍时,血氨升高,血中尿素含量则下降。

第二节血浆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质的含量及分类

血浆中除水分外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就是血浆蛋白质,正常人含量为60~80g/L,是多种蛋白

质的总称。按不同的分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组分,如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a1bumin)

、球蛋白(globulin)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正常人白蛋白(A)含量为35—55g/L,球蛋白(G)为10一30g/L,白蛋白与球蛋自的比值(A/G ratio)为1.5—2.5。用电泳法则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的组分,如用简便快速的醋酸纤维薄膜可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用分辨率更高的聚丙烯酰胺疑胶电泳或免疫电泳则可分成更多组分,目前已分离出百余种血浆蛋白质。

按不同的来源则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血浆功能性蛋白质.是由各种组织细胞合成后分泌入血浆,并在血浆中发挥其生理功能。如抗体、补体、凝血酶原、生长调节因子、转运蛋白等。这类蛋白质的量和质的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方面的变化;另一类则是在细胞更新或遭到破坏时溢入血浆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淀粉酶、转氨酶等.这些蛋白质在血浆中的出现或含量的升高往往反映了有关组织的更新、破坏或细胞通透性改变。

血浆功能性蛋白质多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除γ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少数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大多数血浆蛋白质是由肝细胞合成的。2.一般是由粗面内质网结合的核糖体合成的,先以蛋白质前体出现,经翻译后的修饰加工如信号肽的切除、糖基化、磷酸化等而转变为成熟蛋白。血浆蛋白质自肝脏合成后

分泌入血浆的时间为30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3.几乎都是糖蛋白,含有N或O连接的寡糖链,根据其含糖量的多少可分为糖蛋白(glycoprotein)和蛋白多糖(proteoglycan)。糖蛋白中糖的含量<40%。蛋白多糖中含糖量可达90%一95%,现认为糖蛋白中的糖链具有许多重要的作用,如血浆蛋白质合成后的定向转移;细胞的识别功能,此外糖链还可使一些血浆蛋白质的半寿期延长。

4.多种血浆蛋白质如运铁蛋白、铜兰蛋白、结合珠蛋白等都具有多态性,这对遗传研究及临床工作有一定意义。

在一些组织损伤及急性炎症时,某些血浆蛋白质的含量会升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蛋白质(acute phase protein,APP),包括C-反应蛋白、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1酸性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白细胞介素-1是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的一种多肽,它能刺激肝细胞合成许多急性时相蛋白。这些急性时相蛋白在人体炎症反应时发挥一定的作用,如

1抗胰蛋白酶能使急性炎症反应时释放的某些蛋白酶失活。但是有些蛋白质如白蛋白与转铁蛋白则在急性炎症反应时含量下降。

二、血浆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调节血浆胶体渗进压和pH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质产生,其大小取决于蛋白质的浓度和分子大小。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正常人含量为35-55g/L,分子量约为68,500(多数血浆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6万-18万之间),含58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7。血浆胶体渗透压中75%是由白蛋白产生,故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是由肝合成,成人每日每千克体重合成约120--200mg。占肝脏合成分泌蛋白质总量的50%。临床上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合成原料不足(如营养不良等);合成能力降低(如严重肝病);丢失过多(肾脏疾病,大面积烧伤等);分解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等)。白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向组织间隙渗出从而产生水肿。

正常人血液pH在7.35--7.45,血浆大多数蛋白质的pI在pH 4--6之间,血浆蛋白质可以弱酸或部分以弱酸盐的形式存在,组成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液pH的相对恒定。

(二)运输功能

血浆中那些难溶于水或易从尿中丢失,易被酶破坏及易被细胞摄取的小分子物质,往往与血浆中一些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运输,这些蛋白质通过专一性结合不同的物质而有不同的作用。①结合运输血浆中某些物质到作用部位,防止经肾随尿排泄而丢失。②运输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类固醇、脂类、胆红素等与白蛋白、载脂蛋白(见脂类代谢)、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BG)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等结合运输。○3结合运输某些药物具有解毒和促进排泄的功能。④对组织细胞摄取被运输物质起调节作用。

(三)免疫功能

机体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产生特异的抗体,血液中具有抗体作用的蛋白质称之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由浆细胞产生,电泳时主要出现于γ球蛋白区域,Ig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从而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损伤。Ig 分为五大类即IgG、IgA、IgM、IgD 及IgE,它们在分子结构上有一共同特点即都有一四链单位构成单体,每个四链单位由两条相同的长链又称为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短链又称为轻链{1ight chain,L链}组成。其中IgG、lgD、IgE均为一个四链单位组成(单体),IgA是二聚体,IgM则是五聚体,H链由4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链由210

—2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链与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

补体(complement)是血浆中存在的参与免疫反应的蛋白酶体系,共有11种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系统,成为具有酶活性的补体或数个补体构成的活性复合物从而杀伤靶细胞、病原

体或感染细胞。

(四)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多数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属于血浆蛋白质,且常以酶原形式存

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后发挥生理功能(见本章第三节)。

(五)营养作用

三、血浆酶类

血浆蛋白质中还包括一些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按其来源与作用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血浆功能性酶

(二 ) 血浆非功能性酶

这类酶在细胞内合成并存在于细胞中,正常人血浆中含量极低,基本无生理作用。按其作用部位分为下列两类:

1.细胞酶存在于细胞中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当细胞在生理病理情况下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

变或细胞损伤时逸入血浆,它们在血浆中虽无生理作用但却有临床诊断价值,尤其是一些组织特有

的酶在血浆中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该组织的病变。

2.外分泌酶外分泌腺分泌的酶。如淀粉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等,正常时仅少量逸入血

浆,但当腺体病变时,进入血浆的量增多。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浆中淀粉酶含量明显增多。

第三节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血液由液态转变为凝胶态的过程,它是哺乳类动物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Macfarlane等于1964年提出了凝血过程的级联式反应学说(cascade reaction

hypothesis),认为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其前因子激活最终生成疑血酶,疑血酶则使纤维蛋白

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多种凝血因子

和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在分子水平得到了阐述,但至今机体内正常的凝血过程还未完全清楚。

一、凝血因子

参与血液凝固的因子称为疑血因子,已知有14个,即国际疑血因

子委员会于60年代初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以罗马数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2个(其中因子VI为因子V的活性形式不再视为一独立的疑血因子)和2个激肽系统即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

凝血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等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包括因子II、VII、IX、X。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其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γ-carboxyglutamate,Gla),上述因子的谷氨酸残基在γ碳原子上的羧化作用是翻译后由γ-谷氨酰羧化酶催化的,该酶的辅酶为维生素K,作用机制见图18-2)氢醌式维生素K接受γ—碳原子的一个质子,使其带负电荷而和二氧化碳结合,2,3-环氧维生素K则被硫辛酸还原而重复利用。

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华法林钠(warfarrin sodium)能抑制该步反应,因此这两种药物有抗凝作用。由于Gla的γ-碳原子上有2个羧基,故有螯合Ca2+的能力,井通过Ca2+将这些因子与血小板或因子III的磷脂表面结合加速反应的进行。若缺乏维生求K,上述凝血因子的正常合成受影响,在血浆中出现无凝血活性的异常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障碍,引起皮下、肌肉、胃肠道出血等症状,故因子Ⅱ、Ⅶ、Ⅸ、X 又称为维生家K依赖的疑血因子。因缺乏维生索K 所致的出血症状可经补充维生素K而得到治疗,所以维生素K又称为凝血维生素。

(二)具有丝氨酸蛋白水解酶作用的凝血因子

包括因子II、Ⅶ、Ⅸ、X、Ⅺ、XII及PK。分析这些凝血因子的氨基酸组成,发现其活性中心附近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与一些蛋白水解酶的相应区域非常相似(图1

8-3)。

从图中可知,这些凝血因子与胰蛋白酶等蛋白水解酶一样,都以Ser为酶的活性中心基团,在其周围均有Gly-Asp-Ser-Gly-Gly-Pro的相同序列,所以一旦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都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即Ⅻ因子被激活后形成的Ⅻa就可以Ⅺ为底物,使其活化为Ⅺa,Ⅺa使Ⅸ激活成Ⅸa等等,依次作用,形成连锁反应,根据微量的活性

酶可以激活大量底物的机制,所以凝血过程是一个级联式的反应过程,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液疑固中的这些丝氨酸蛋白水解酶虽具有与胰蛋白酶等蛋白酶一样的作用,而且所水解的位置也多为肽链Arg 残基的羧基端所形成的肽键,但它们与消化酶相比,不少方面仍有差异,它们所催化的反应多需要Ca2+、磷脂和某些蛋白质辅因子参加。

(三)辅因子

包括因子Ⅲ、V、Ⅷ、HMWK和Ca2+。因子Ⅲ(tissue fact,TF)是唯一由多种组织细胞合成,且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而广泛分布于各种不同组织细咆中的凝血因子。当组织损伤、感染及肿瘤如早幼粒白血病等可使TF释放入血从而作为因子Ⅶ的辅因子共同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因子V、Ⅷ分别是因子X 与因子Ⅸ的辅因子,可促使反应加速进行。因子Ⅷ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球蛋白,曾被称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AHF)。因编码因子Ⅷ或因子Ⅸ的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血浆中因子Ⅷ或因子Ⅸ缺乏称之为血友病,因子Ⅷ缺乏称之为血友病A(haemophilia A);因子Ⅸ缺乏则称之为血友病B(haemophilia B),均是X连锁遗传性疾病,大多出现皮肤粘膜出血,重症患者有关节、肌肉等深部出血症状。临床治疗以注射含因子Ⅷ或因子Ⅸ的冷冻浓缩血浆为主,但易产生病毒感染等副作用。

HMWK的作用则是作为XIIa和PK的辅因子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接触活化。Ca2+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草酸盐和柠檬酸盐的抑制疑血过程而认识到的。现已明确Ca2+参与多步凝血反应过程,主要作用是介导凝血因子与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从而加速凝血因子的激活。

(四)纤维蛋白原

是凝血过程的中心蛋白,凝血的最后阶段是生成凝血酶而使纤维蛋白原水解,快速地多聚体化并在具有转谷氨酰胺酶活性的XⅢa催化下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完成凝血过程。

二、血液凝固过程

凝血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引起出血时,通过血液凝

固的级联式酶促反应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而进一步转变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在血管壁受损局部,继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形成血小板血栓后,由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包绕血小板及其他血细胞形成坚固的血凝块。以往认为血凝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及内外源性凝血途径都需经过的凝血的共同途径(common pathway)(图18-4)。并曾认为由XII、前激肽释放酶(PK)、激肽释放酶(K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构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表面接触活化系统,经表面接触使XII活化是血管内皮损伤时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主要途径.

由于心血管内膜受损等因素使因子XII接触活化而启动,且血液凝固过程中参与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故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其过程为:活化的XII因子在HMWK的辅助下,可激活XI 因子和PK,活化的XI因子随后在Ca2+的参与下,催化因子IX裂解两个肽键,并释放出35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该肽段被认为是因子IX激活的分子标志物。活化的IX继而与Ca2+ 和VIII形成IX- Ca2+-VIII复合物,在此复合物中因子IX可催化因子X转变为为具有较强酶活性的Xa,但单独的IXa 的催化效率较低,需与因子 VIII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这一反应需Ca2+参与,因子 VIII是辅因子,能使IXa对因子X的激活反应速度提高约数千倍,且在磷脂的存在下,可使底物的Km降低5000倍,由此推测,1分子IXa对因子X的激活若由因子IXa单独作用需6个月才能完成。但临床上却观察到先天性缺乏因子XII、PK及HMWK的患者都无出血症状,提示在体内由XII激活而启动生理性凝血过程的作用是及其微小,相反XII和激肽系统主要有促进纤溶和抗凝作用。

尽管体内凝血过程分为内、外源性两条途径,但它们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如内源性凝血途径中,XⅡa生成后除可激活因子Ⅺ外,对因子Ⅷ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外源性凝血过程中生成的Ⅷa·Ca”—Ⅲ复合物除能激活因子X外也可激活因子Ⅸ,此外通过内

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的因子X、Ⅱ则可通过正反馈加速凝血过程。事实上机体的凝血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有内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同时进行,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目前认为组织因子(TF)是激活凝血过程最重要的生理性启动因子,由于其与细胞膜的紧密结合还可起着“锚”的作用,使凝血过程局限于受损组织部位。

(一)外源性凝血途径

因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而启动,且参与的凝血因子除来自血浆外,还来自组织,因此又可称组织因子途径。

1,组织因子的释放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即因子III,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跨膜脂蛋白,生理条件下不会在血浆中出现。但在组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或单核细胞受细菌、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等刺激下,即被释放。

2.Ⅶa-Ca2+- III复合物的生成

因子Ⅶ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含有Gla残基,可与Ca2+结合,当它与释放入血的因子III结合后,分子构象改变.活性中心形成而转变为Ⅶa,并形成Ⅶa-Ca2+-III复合物。在此复合物中Ⅶa 作为丝氨酸蛋白酶发挥对因子X的水解作用,使其转变为具有酶活性的Xa,而因子III 则是辅因子,能使Ⅶa的催化效率提高数干倍,且活化的X 又可激活Ⅶ的活化起正反馈调节作用。此外Ⅶa-Ca2+-III复合物还可激活IX从而在血小板膜磷脂(PL)上,Ⅸa可形成Ⅸa-Ca2+-Ⅷa-PL复合物,使X活化为Xa。故Ⅶa-Ca2+-III复台物以两种方式引发体内凝血,一种方式为水解因子Ⅸ将其激活为Ⅸa,然后Ⅸa在其辅助因子Ⅷa的协助下,将因子Ⅹ水解为有活性的Ⅹ;第二种方式为直接激活Ⅹ因子为Ⅹa,但TF 本身没有蛋白水解酶活性。

正常生理情况下,虽然循环系统中有Ⅶ因子存在,但所占比例很少,大多数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另外,组织因子胞外区也不总是暴露于循环系统中.因此不会有病理性的凝血现象。但当血管受到损伤,使TF暴露出来,Ⅶ便很快和TF结合,并迅速被水解成有酶解活性的Ⅶa因子,凝血途径被启动,防止了大量出血。

(—)凝血的共同途径

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疑血途径中,因子X可分别被Ⅸa-Ca2+-Ⅷa复合物和Ⅶa-Ca2+- III复合物激活为Xa,(图18-4)而在体外因子X还可以被蝰蛇毒液激活。而Xa生成后的凝血过程是两条凝血途径所共有的,主要包括凝血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凝血酶的生成

在Ca2+存在的条件下,Xa在磷脂膜表面与因子V结合成Xa- Ca2+-Va-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在此复合物中Xa发挥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因子V是辅因子可使反应加速数万倍。凝血酶是凝血系统激活过程中的关键酶,它的作用则是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除此之外还可激活因子Ⅸ、XII、V、VIII,及促进因子XIII 的活化等从而加速凝血过程的进行。在体内除血小板外,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等均能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提供磷脂表面。

2.纤维蛋白的形成与交联

这—过程包括纤维蛋白单体的形成、聚合及纤维蛋白的交联。

(1)纤维蛋白单体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由肝合成,具有两条α链(Aa):、两条β链(Bβ)、和两条γ链(γ2)即三对不同的多肽链组成的糖蛋白,可用(Aa 、Bβ、γ)2 表示(图18-5)

(2)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及交联;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间通过氢键等次级键相连而成的多聚体疑块,虽可网罗血细胞而形成血凝块,但较松软且不稳定,需在Ca2+参与下.由XIIIa作用才能进一步转变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因子XIII是由两对不同的多肽链组成的四聚体,在Ca2+参与下由凝血酶、Xa作用于转变为XIIIa, XIIIa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中一分子纤维蛋白单体的Gln残基与另一分子单体的Lys残基间形成分于间共价键,如图18-7所示,从而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在血小板的作用下,使网罗血细胞的血块进一步收缩,形成更坚固的血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三、磷脂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磷脂不属于凝血因子,但它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血

小板外,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因子Ⅲ的脂质部分都可提供磷脂,磷脂的结构和其所带的负电荷在凝血过程中有利于结合许多凝血因子,使其在局部的浓度增加,从而使酶促级联式反应速度加快。如在Xa-Ca2+-V与磷脂形成的复合物中,Xa的浓度比周围介质中增加6万倍,因而有利于血液凝固的快速进行。血小板除提供磷脂外,在血液凝固中还发挥粘附、聚集、释放、收缩等重要的作用,将在病理生理中作进一步讨论。

四、血中的抗凝物质

正常人心血管系统中的血液不会凝固,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内膜光滑完整,凝血因子一般处于非活化状态,血液的冲刷和稀释可防止血栓形成,肝脏能清除已活化的凝血固子。此外血中还存在着多种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

Ⅲ (antithrombinⅢ,AT-Ⅲ)、肝素(heparin)、蛋白C与蛋白S 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l)。

AT-Ⅲ是由肝合成的一种分子量为60, 000的α2球蛋白,通过与因子Ⅱ、Ⅸ、X、Ⅺ、XII、PK等形成1:1的共价复合物而灭活这些因子。据认为对凝血酶的灭活70%~80%是由AT-Ⅲ完成的,故它是体内活性最强的一种抗凝物质。

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合成的一种酸性蛋白聚糖,如图18-8所示,正常情况下血中含量甚微,所以生理条件下其抗凝作用小。尽管如此,它作为抗凝剂应用于临床也已有半个多世纪。肝素分子中硫酸根带负电荷可与AT-Ⅲ分子中的Lys残基的正电荷相结合,使AT-Ⅲ的构象改变,显著加强其对上述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肝素还可抑制血小板的粘聚作用,从而影响血小板磷脂的释放,也起到抗凝作用。

在血浆中有一种依赖肝素的单链糖蛋白,称之为肝素辅因子-II,它能提高肝素通过AT-Ⅲ抑制凝血酶的效率。

蛋白c(protein C,PC)是由肝合成的一个依赖维生索K的糖蛋白,分子中含Gla,可螯合Ca2+。凝血酶能激活PC,有活性的PC称为活化蛋白C(active protein C,APC).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主要是灭活凝血辅因子如因子V、VIII等,阻碍Xa与血小板磷脂结合,促进纤

维蛋白溶解。

蛋白S(protein S,PS)是一种依赖维生素K,含G1a的单链糖蛋白,其作用是加速APC对因子V、Ⅷ的灭活,阻断补体系统的激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由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肝细胞合成,其作用是在Ca2+存在下,抑制Ⅶa-Ca2+—Ⅲ复合物的活性,并还能直接抑制Xa的活性。

此外血液中还存在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促进血凝块的溶解,防止血栓形成。

五、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tic system),简称纤溶系统,其作用是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及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当该系统功能亢进时易发生出血现象,功能下降时则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此外,纤溶系统还包括一些纤溶激活物的拮抗物及灭活纤培酶的成分,这些物质对纤溶系统的激活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可分为纤溶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的溶解两个阶段.如图18-8所示。

(一)纤溶酶的生成

纤溶酶(plasmin)在血浆中以纤溶酶原(plasminogen)形式存在,它主要是由肝合成,此外嗜酸性细胞及肾脏也能合成,是一个含790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纤溶酶原在各种激活物的作用下,分子中第561位的Arg与第562位的Val残基之间的肽键断裂,形成有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的主要激活途径有以下三条:

1.内激活途径主要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活化所生成的XIIa,使前激肽释放酶转变为激肽释放酶,此酶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2.外激活途径通过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又可称血管纤溶酶原激活物或外激活物)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t-PA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广泛存在于各组织细胞中,尤以子宫、

肺、前列腺、甲状腺、卵巢和淋巴结中的含量最高。因此.当这些组织受损时,其中的t-PA就可释放入血,促进纤溶酶原的激活,这可以解释在这些器官手术时常有较多出血和伤口溶血的现象。此外,应激状态、休克、注射肾上腺素等情况也可增加t-PA的释放。u-PA则是50年代发现,主要由泌尿生殖系统上皮细胞所产生,也可从尿中提取纯化。

3.药物激活途径主要是指由链激酶reptokinase)、尿激酶(urokinase)、重组t-PA等血栓溶解药物注入体内激活纤溶系统,这也是血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活化的纤溶酶主要作用为:①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②水解多种凝血因子如因子Ⅱ、V、Ⅷ、X、Ⅺ、XII。③水解补体系统。

(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水解碱性氨基酸羧基端形成的肽键,作用范围较广,可水解多种蛋白质,但主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成一系列片段,如图18—10)所示。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生成的A、B、C、D、E等片段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edation products,FDP),其中片段X、Y阻止纤维蛋白的聚合与交联;片段D、E则是凝血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因此FDP 具有抗凝作用。

(三)纤溶抑制物:纤溶抑制物广泛存在于组织与体液中,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两类:

1.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l) 主要作用是与t-PA或u-PA 形成复合物使其失活从而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溶酶的抑制剂由肝合成的α2抗纤溶酶(α2-antiplasmin,α2 AP),该酶与纤溶酶形成复合物使其失活,同时,还在因子XⅢ的参与下,α2AP与纤维蛋白共价结合,减弱了纤维蛋白对纤溶酶作用的敏感性。

临床上所用的一些人工合成的抗纤溶药物,如止血酸、对羧基苄胺(PAMBA)、6-氨基己酸等大多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而达到止血作

用。

凝血与纤溶,纤溶激活与纤溶抑制,凝血与抗凝血,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当人体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编码凝血因子的基因缺陷等导致血中凝血因子含量下降时.可造成凝血障碍,临床出现出血症状;当心血管内膜受损触发凝血反应时则可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当子宫、肺、甲状腺等组织手术时出现出血多或渗血现象则与纤溶亢进有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由于感染、产科意外、外科手术或创伤、肿瘤等疾病导致微循环成微血栓,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并继发地激活纤溶系统,从而导致全身性出血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因此,维持上述各过程的动态平衡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弟四节血细胞代谢与铁代谢

一、红细胞代谢

哺乳类动物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形态和代谢的改变。早幼红细胞具有分裂繁殖的能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与一般体细胞一样,具有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能力,可进行有氧氧化获得能量。到网织红细胞已无细胞核,不能进行核酸的生物合成,但尚含少量的线粒体与RNA,仍可合成蛋白质。成熟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细胞器结构,因此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酵解为主要供能途径,所产生的能量维持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的完整性及正常功能,使红细胞在冲击、挤压等机械力和氧化物的影响下仍能保持活性。此外,在酵解过程中还可产生一种高浓度的小分子有机磷酸酯-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井通过它对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进行调节。

生物化学笔记

绪论 生化得任务 ?? ???功能生化动态生化静态生化 静态生化就是研究生物体基本物质得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结构与功能得关 系、;动态生化就是研究物质代谢得体内动态过程及在代谢过程中能量得转换与代谢调节规律;功 能生化就是研究代谢反应与生理功能得关系也就是了解生命现象规律得重要环节之一、 静态生化 第一章 氨基酸与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得20种氨基酸得分类 三碱二酸三芳香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色、脯、苯丙、蛋亮、亮、异亮、缬、丙 、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酪、苏、丝、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半胱、甘 酸性氨基酸:天冬、谷 碱性氨基酸:赖、精、组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得就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得就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二、氨基酸得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得氨基与游离得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就是一种两性电 解质。在某一PH 得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得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 电中性,此时溶液得PH 称为该氨基酸得等电点。 2、氨基酸得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 波长附近有最大得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 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 波长得紫外吸光度得测量可对蛋白质溶 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得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 波长 处。由于此吸收峰值得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得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得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得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得二 肽。二肽中游离得氨基与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 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得胰岛素归为蛋白 质。 多肽连中得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得肽,重要得有: 谷胱甘肽(GSH ):就是由谷、半胱与甘氨酸组成得三肽。半胱氨酸得巯基就是该化合物得主 要功能基团。GSH 得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得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 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得分子结构 1、蛋白质得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得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得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1)蛋白质得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得局部空间结构,也就就是该段肽链骨架 原子得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得构象。二级结构以一级结构为基础,多为短距离

交大基础生化练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二00七年~二00八年06级医学、口腔七年制 生物化学课程期中练习2007. 11班级学号姓名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 蛋白质的α螺旋 A 与β片层的构象相同 B 由二硫键形成周期性结构 C 由主链骨架的NH与CO之间的 D 是一种无规则的构象 氢键维持稳定 E 可被β巯基乙醇破坏 2. 下面哪组是指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特点: A β转角 B 无规则卷曲 C 疏水区朝向分子内部 D Hb的四个亚基间有八条盐键 E 肽键平面 3. 下列几种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哪一种DNA的Tm较低 A DNA中的A-T占15% B DNA中G-C占25% C DNA中G-C占40% D DNA中A-T占80% E DNA中G-C占35% 4. 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 戊糖和脱氧戊糖 B 磷酸和戊糖 C 含氨碱基 D 单核苷酸 E 多聚核苷酸 5. 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 A 有密码环 B 有反密码环和3'-端C-C-A C 3'-端有多聚A D 5'-端有C-C-A E 有反密码环和5'-端C-C-A 6. 酶原激活的实质是: A 几个酶原分子聚合 B 酶原分子上切去某些肽段后形成 活性中心 C 某些小分子物质结合于酶原 D 酶蛋白与辅酶基团结合成全酶 分子的一定部位后,酶活性增加 E 使金属离子参与酶与底物的结合 7. 生物素是下列哪一个酶的辅酶? A 丙酮酸脱氢酶 B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 C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羟激酶 D 丙酮酸激酶 E 丙酮酸羧化酶

8. 维生素K是下列酶的辅酶: A 丙酮酸羧化酶 B 草酰乙酸脱羧酶 C 谷氨酸γ-羧化酶 D 天冬氨酸γ-羧化酶 E 转氨酶 9. 由dUMP转变为dTMP的反应需要 A 二氢叶酸 B 四氢叶酸 C 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 D N5-甲基四氢叶酸 E N5,N10-次甲基四氢叶酸 10. 己糖激酶以葡萄糖为底物时,Km =1/2[S],其反应速度V是V max的 A 67% B 50% C 33% D 15% E 9% 11. 限速酶的米氏常数在多酶体系的众多酶中 A 最大 B较大 C 适中 D最小 E 较小 12.脚气病是由于缺乏下列哪一种物质所致? A 胆碱 B 乙醇胺 C 硫胺素 D 丝氨酸 E 丙酮 13. 最终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的物质有: A 丙酮酸 B 生糖氨基酸 C 脂肪酸 D β—羟丁酸 E 以上都是 14.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易发生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是: A 磷酸戊糖途径被抑制,导致 B 缺乏NADPH+H+使红细胞中 磷酸戊糖缺乏 GSH(还原型)减少 C G-6-P进入糖无氧分解途径, D G-6-P转变成G-1-P合成糖原 生成丙酮酸和乳酸 E 以上均不是 15. 除下列哪种酶外,其余的都参予三羧酸(Krebs)循环? A 延胡索酸酶 B 异柠檬酸脱氢酶 C 琥珀酸硫激酶 D 丙酮酸脱氢酶系 E 顺乌头酸酶 16. 下列激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但除外: A 生长激素 B 肾上腺素 C 胰高血糖素 D 胰岛素 E 糖皮质激素 17. 脂蛋白脂肪酶(LPL)催化 A 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B 肝细胞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C VLDL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D HDL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E LDL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查锡良生化考研知识点笔记12翻译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一、蛋白质生物合成体 1.模板:mRNA ①mRNA都有5'端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及3'端非翻译区,真核生物还有帽子结构和poly(A)尾,帽子结构与帽子结合蛋白结合,参与mRNA在核糖体的定位结合,启动蛋白质生成;帽子和尾还有稳定mRNA作用。开放阅读框与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相对应。原核生物中,数个结构基因常串联排列而构成一个转录单位,旋律生成的mRNA可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为多顺反子mRNA,真核生物的一个mRNA 只编码一种蛋白质,为单顺反子mRNA,遗传学上将编码一个多肽的遗传单位称顺反子。 ②遗传密码 起始密码子:AUG(也作为编码甲硫氨酸的密码子) 终止密码子:UAA,UAG,UGA SD序列:又称核糖体结合位点。许多原核生物在mRNA的起始密码子上游约10个核苷酸处通常有一段富含嘌呤核苷酸的序列,与16S rRNA的3'端互补,有助于mRNA与核糖体小亚基的结合。 开放阅读框(ORF):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 遗传密码的特点:方向性;连续性;简并性;通用性;摆动性 方向性:翻译时的方向只能是5'→3' 连续性:即不重叠阅读,也没有间隔。若mRNA中有一个核苷酸插入或缺失,就会使下游翻译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即框移突变。真核生物转录后对mRNA外显子加工,可以通过特定碱基的插入、缺失或替换,使mRNA序列中出现移码突变、错义突变或无义突变,导致mRNA与DNA模板序列不匹配,使同一前体mRNA翻译出序列、功能不同的蛋白质,这种基因表达调节方式称为mRNA编辑 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码子为其编码。除甲硫氨酸及色氨酸。为同一氨基酸编码的各密码子称为同义密码子。密码子的特异性主要是由头两位核苷酸决定。意义就是减少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通用性:遗传密码表中的这套“通用密码”基本上适用于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具有通用性。 摆动性:tRNA的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之间配对时,密码子的第一位、第二位碱基配对是严格的,第三位碱基可变动。如tRNA反密码子第一位I对应A、U、 C 记住:反一密三。 2.合成场所:核糖体 又称核蛋白体,是rRNA与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核糖体蛋白质 (rp)在大小亚基分别称为rpL、rpS。 原核核糖体:大亚基(50S=23S+5S+蛋白)+小亚基(30S=16S+蛋 白)=70S 真核核糖体:大亚基(60S=28S+5.8S+5S+蛋白)+小亚基(40S=18S+蛋白质)=80S 原核生物核糖体大小亚基间存在裂隙是mRNA与tRNA的结合部位。 真核生物核糖体有三个位点:A位:结合氨基酰-tRNA的氨基酰位;P位:结合肽酰-tRNA 的肽酰位;E位:排出卸载tRNA的排出位。A,P由大小亚基构成,E主要在大亚基。转肽酶使P位上的肽酰-tRNA的肽酰基转移到A位的氨基酰-tRNA,转位酶催化核糖体向3'端移动一个密码子的长度,依次延长肽链。

生化蛋白质复习笔记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及细胞的所有部位。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结构复杂,它的结构单位——氨基酸很简单。所有的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合成的,区别只是蛋白质分子中每一种氨基酸的含量及其连接关系各不相同。 一、一、氨基酸的结构 氨基酸是由C、H、O、N等主要元素组成的含氨基的有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称为标准氨基酸。标准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它们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结合在α-碳原子上,区别在于其R基团的结构、大小、电荷以及对氨基酸水溶性的影响。 在标准氨基酸中,除了甘氨酸之外,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结合了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羧基、氨基、R基团和一个氢原子(甘氨酸的R基团是一个氢原子)。所以α-碳原子是手性碳原子,氨基酸是手性分子。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为L-构型,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但我们习惯上还是称它L-氨基酸。苏氨酸、异亮氨酸各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其余标准氨基酸只含一个手性碳原子。 二、氨基酸的分类 根据R基团的结构可以分为脂肪族、芳香族、杂环氨基酸;根据R基团的酸碱性可以分为酸性、碱性、中性氨基酸;根据人体内能否自己合成可以分为必需、非必需氨基酸;根据分解产物的进一步转化可以分为生糖、生酮、生糖兼生酮氨基酸;根据是否用于合成蛋白质(或有无遗传密码)可以分为标准(或编码)、非标准(或非编码)氨基酸。 (一)含非极性疏水R基团的氨基酸 这类氨基酸的侧链是非极性疏水的。其中包括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脯氨酸。 (二)含极性不带电荷R基团的氨基酸 这类氨基酸包括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酪氨酸,其侧链具亲水性,可与水形成氢键(半胱氨酸除外),所以与非极性氨基酸相比,较易溶于水。 (三)碱性氨基酸 pH7.0时侧链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含咪唑基。

生化笔记(完整版)

1.1.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类别、分类依据及几种特殊氨基酸的分类;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成肽反应及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肽; 蛋白质的分类及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即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空间结构的测定。 重点: 氨基酸的分类及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和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这也是众多研究者花费多年才解决的难题,我们只需弄清楚其要步骤及各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即可。 基本知识与理论: 一、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了解即可)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生物体结构越复杂,其蛋白质种类和功能越繁多,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 (一)催化和调节能力 某些蛋白质是酶,催化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反应。 某些蛋白质是激素,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如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体内信号转导也常通过某些蛋白质介导。 (二)转运功能 某些蛋白具有运载功能,如血红蛋白是转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工具,血清白蛋白可以运输自由脂肪酸及胆红素等。

(三)收缩或运动功能 某些蛋白质赋予细胞与器官收缩的能力,可以使其改变形状或运动。如骨骼肌收缩靠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四)防御功能 如免疫球蛋白,可抵抗外来的有害物质,保护机体。 (五)营养和储存功能 如铁蛋白可以储存铁。 (六)结构蛋白 许多蛋白质起支持作用,给生物结构以强度及保护,如韧带含弹性蛋白,具有双向抗拉强度。 (七)其他功能 如病毒和噬菌体是核蛋白,病毒可以致病。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元素组成 组成蛋白质分子的主要元素有碳、氢、氧、氮、硫。有些还含有少量磷或金属元素。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且蛋白质是体内的主要含氮物,因此可以根据生物样品的含氮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二)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存在于自然界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属L-α-氨基酸(甘氨酸除外)即左旋氨基酸,因为甘氨酸无手性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相连的碳原子),大多数有手性碳原子的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有旋光活性。根据它们的侧链R的结构和性质可分为四类: 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这类氨基酸的特征是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极性氨基酸。 2.极性中性氨基酸: 这类氨基酸的特征是比非极性氨基酸易溶于水,且羧基数等于氨基数,故为中性氨基酸,但因为羧基电离能力较大,故其实际上具有弱酸性。

交大生化笔记8

第八章生物氧化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能量可使ADP磷酸化生成ATP,供生命活动之需,其余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释放,可用于维持体温。 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失电子,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释放能量均相同。但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体温,pH接近中性),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的,因此物质中的能量得以逐步释放,有利于机体捕获能量提高ATP生成的效率。生物氧化过程中进行广泛的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能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的机会;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是由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的,CO2由有机酸脱羧产生。体外氧化(燃烧)产生的CO2,H2O由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能量是突然释放的。 第一节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它们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其中传递氢的酶或辅酶称之为递氢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称之为电子传递体。不论递氢体还是电子传递体都起传递电子的作用(2H2H++2e),所以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一)呼吸链的组成 用胆酸,脱氧胆酸等反复处理线粒体内膜,可将呼吸链分离得到4种仍具有传递电子功能的酶复合体(complex)(表8-1),其中复合体Ⅰ、Ⅲ和Ⅳ完全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中,复合体Ⅱ镶嵌在内膜的内侧(图8-1)。下面以复合体为基础叙述呼吸链电子传递的过程(图8-2)。 1.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大部分代谢物脱下的2H由氧化型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接受形成还原型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复合体Ⅰ将还原型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中的2H传递给泛醌(ubiquinone),泛醌又称辅酶Q(Coenzyme Q,CoQ,Q)。人复合体Ⅰ中含有以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 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flavoprotein)和以铁硫簇(iron-sulfur cluster, Fe-S)为辅基的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黄素蛋白和铁硫蛋白均具有催化功能。 NAD+(辅酶Ⅰ,coenzyme I, Co I),与NADP+(辅酶Ⅱ,Coenzyme Ⅱ Co Ⅱ)是烟酰胺脱氢酶类的辅酶,其结构式如下: NAD+或NADP+分子中烟酰胺的氮为五价,能接受电子成为三价氮。其对侧的碳原子也比较活泼,能进行加氢反应。上述反应是可逆的。烟酰胺在加氢反应时只能接受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电子,将另一个H+游离出来,因此将还原型的NAD+和NADP+分别写成NADH + H+(NADH)和NADPH+H+(NADPH)。 FMN中含有核黄素(维生素B2),其发挥功能的结构是异咯嗪环。氧化型或醌型的FMN可接受1个质子和1个电子形成不稳定的半醌型FMNH·,再接受1个质子和1个电子转变为还原型或氢醌型FMNH2。

交大生化笔记19

第十九章肝胆生化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重约1-1.5公斤,占体重的2.5%,人肝约含2.5×1011个肝细胞,组成50万-100万个肝小叶,水分约占肝重量的70%,肝脏的化学组成见表-1。肝脏具有多种代谢功能,在糖、脂、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有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多方面功能。这些功能和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化学组成特点密切有关。 肝脏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肝细胞之间又有丰富的血窦。因此,肝脏可通过肝动脉获得充足的氧气和代谢物,又可从门静脉获得大量由消化道吸收而来的营养物,从而保证它的代谢功能的活跃进行。肝脏还有肝静脉和胆道系统两条输出通道。这些结构为肝脏与人体其他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分泌排泄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肝细胞有丰富的线粒体,为活跃的代谢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肝细胞还有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大量的核糖体,是肝脏合成血浆蛋白质及肝内参与物质代谢有关酶类的场所。此外肝细胞中还含有各种活性较高和完备的酶体系,所以在全身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肝脏在代谢中的作用 一、肝脏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为全身提供和调节供能物质:⑴自肠道吸收来的大多数供能物质是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的,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这样,肝脏起着调节血中这些代谢物水平的作用。⑵肠道吸收的脂肪虽然主要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但脂肪消化吸收过程必须有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参与。⑶肝脏通过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三个过程,调节血糖浓度恒定。⑷肝脏在调节脂类供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供能物质充足时,肝脏将糖转变为脂肪并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分泌入血液,成为脂肪组织中合成甘油三酯的重要的脂肪酸来源。而当空腹或饥饿状态时,肝脏又将脂肪组织动员出来的大量脂肪酸变为酮体,以供体内其他组织利用。肝脏自身所需能量多半利用氨基酸降解生成的酮酸,而利用葡萄糖作为肝脏自身能源的量却不多。事实上,肝脏所进行的糖酵解过程,主要在于形成生物合成所需的基本原料,如磷酸二羟丙酮可用于甘油三酯的合成等。此外肝脏因缺乏利用酮体的酶,故也不能以酮体为能源,因此肝脏的能量代谢有着与肌肉、脑等组织所不同的特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9232612.html,医学考研网 1

侯英健核心笔记生物化学

侯英健核心笔记生物化学 1.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过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的内容。 2.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通常由酶催化,酶能够加速反应速率,并能够在特定温度和pH条件下运作。酶的活性受到许多因素 的调控,如温度、pH值、底物浓度和抑制剂等。 3.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分子,它们可以作为酶催化化学反应、作为结构蛋白构建细胞骨架,还可以参与免疫反应等。 4.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分子,包括DNA和RNA。DNA是双螺旋结构,能够通过复制和转录过程传递遗传信息。RNA具有多种功能,包括mRNA的转录、tRNA的氨基酸运 载和rRNA的核糖体组成。 5. 多糖是由多个糖基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等。淀粉和糖原是能量储存的多糖,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多糖的结构和功能由其糖基的类型和连接方式决定。 6. 细胞信号传导是生物体内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协调的过程。这些信号可以是化学物质、电信号或光信号等。细胞信号传导的机制包括受体-配体结合、第二信使产生和信号转导等 步骤。

7. 代谢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和脂肪酸代谢等过程。这些化学反应能够提供能量和合成生物大分子,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8.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如激素、营养物质和基因等。这些调控机制能够保持生物体内化学平衡,使其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稳态。 9. 生物化学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化学过程,人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0. 生物化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医学、农业和环境科学等。通过生物化学的研究,人们可以开发新的诊断方法、改良农作物品种和处理环境问题。

生物化学复习笔记-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 分为2阶段,准备阶段与产能阶段,共10步 1.葡萄糖磷酸化,葡萄糖由HK(己糖激酶)催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G6P),消耗 1分子ATP。注意,由于反应物设计ATP,HK需要辅酶镁离子帮助,因为ATP带强负电,需要2价正离子中和。这一步类似于对Glucose的活化,事实上其自由能提高。己糖激酶是一种组成型酶,而葡糖激酶是一种诱导酶。饱餐后常诱导出葡糖激酶。不可逆步 i.己糖激酶与葡糖激酶的调节 a.刚才说道,己糖激酶是一种组成型酶,主要方式是G6P反馈抑制 b.葡糖激酶不受G6P反馈抑制,而受胰岛素调控。因为要用于帮助 机体合成糖原(见糖原页) 2.G6P被异构酶催化成为6磷酸果糖(F6P),异构酶为磷酸己糖异构酶(PGI)。 要知道,磷酸化是发生在糖环外的,所以这一步异构把吡喃糖转化为呋喃糖后多出一个环外碳用来被后面磷酸化。这一步可能有的抑制剂是2-脱氧-6-磷酸葡糖,其 可以占据酶的活性中心而不反应。 3.F6P被磷酸果糖激酶(PFK-1)磷酸化,消耗1分子ATP,同样需要镁离子。生成 F1,6BP(1。6二磷酸果糖)。PFK-2可以生成F2,6BP。该步是糖酵解途径最重要的限速步骤。也是不可逆步 i.PFK-1的调节

PFK-1是多亚基蛋白,调节手段主要是别构调节 a.ATP可别构抑制。ATP过多表明身体能量高,应适当抑制产能过 程,即糖酵解。特殊的是PFK-1有一个活性中心与别构中心都是 ATP结合位点,通常不会作抑制剂结合,而是去活性中心作底物 b.柠檬酸别构抑制。柠檬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见三羧酸循 环)。同样具有指示能量高低的作用。事实上,不仅糖酵解的产物 会进入柠檬酸循环,很多其他代谢的产物也要经过柠檬酸循环处 理。柠檬酸高意味着其他代替够用了,不要糖 c.质子别构抑制。由于糖酵解过程的终产物是丙酮酸,丙酮酸可以被 氧化成乳酸,释放一个质子。这可保证不会乳酸中毒 d.AMP与ADP别构激活。事实上,AMP的效果更好,因为ADP可 以转化成ATP与AMP e.F2,6BP的别构激活。F2,6BP是PFK-1的最重要的正别构效应 物。其由体内存在的另一种PFK-2催化得到。简单的说PFK-2表 现出激酶的活性,那么,就生成F2,6BP,则PFK-1活性强,如 果表现出磷酸酶的活性,则抑制糖酵解途径。而PFK-2被磷酸化则 表现出磷酸酶的活性。自然想到,胰高血糖素可以促使PFK-2磷酸 化,抑制糖酵解。催化PFK-2磷酸化的又是蛋白激酶A(PKA)。 一般来说,PFK-2是否被磷酸化取决于血糖浓度,低则被磷酸化。 4.F1,6BP被醛缩酶(ALDOlase)裂解成磷酸二羟丙酮(DHAP)和3-磷酸甘油醛 (GADP)。事实上这是醛缩酶的逆反应,醛缩反应是对醛基的加成反应。 5.这一步并没有直接推进,而是把DHAP异构成GADP是醛酮糖的互变异构,催化 的酶是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或者TIM)。我们看到,DHAP与GADP的结构基本对称。F1,6BP就是如此对称的,故而裂解后高度对称。至此有2分子GADP。 6.收获阶段的第一步,2分子GADP被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1,3BPG),催 化的酶是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消耗2分子NAD+,2分子磷酸根,产生2分子NADH。该过程与Cys的巯基协同,因此任何破坏巯基的试剂,例如碘代乙酸和有机汞都是抑制剂。这一步的GADPH可以在氧自由基较多的情况下失活,使得葡萄糖更多的进入磷酸戊糖途径(PPP)。砷酸与磷酸结构类似,可以产生1-砷酸-3磷酸甘油酸,但产物不稳定,自发水解成3磷酸甘油酸3PG,少一步产生ATP的步骤。类似一种解耦联剂,即只产热而不产能。 7.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分子1,3BPG被去磷酸化为2分子3PG,酶是磷酸甘 油酸激酶(PGK),该反应生成2分子ATP。需要镁离子 8.2分子3PG变位成2分子2PG,由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GM)催化。有的PGM需 要辅因子2,3BPG,其也是调节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的因子。需要镁离子

考研辅导交大考研生化名词解释

2. 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能够识别并与之结合,从而起始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通常位于基因上游,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 3. 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在循环式电子传递中,光驱动的电子从PSⅠ传递给铁氧化还 原蛋白后不是进一步传递给NADP+,而是传递给细胞色素b6/f复合物,再经由质体蓝素(PC)而流回到PSⅠ。在此过程中, 电子循环流动, 促进质子梯度的建立,并与磷酸化相偶联,产生ATP,故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最终产物只有ATP。 4. 抗体酶:具酶活性的抗体,或名催化性单克隆抗体,用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免疫原制取) 二. 1. cGMP:3’,5’-环鸟苷酸。是细胞中的重要的第二信使。 2. EDTA:乙二胺四乙酸是一种金属螯合剂,可以螯合 酶中的金属离子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提取DNA时, 可以螯合Mg2+。防止DNA降解 3. GSH:还原型谷胱甘肽即γ-谷氨酰半胱氨酰甘氨酸,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红细胞中作为巯基缓冲剂存在,维 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其它蛋白的半胱氨酸巯基处于还 原态,结构式见第一册P168 4. HbCO:结合有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CO因为HB的结 合能力远高于氧气和二氧化碳,CO与铁卟啉紧密结合 后,Fe、C和O三个原子直线排列,CO的直线结合受 到远端组氨酸的位阻作用,从而结合力下降。降低CO 的毒害作用。 5. HMG-CoA:β-羟基-β甲基戊二酰CoA。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由一分 子乙酰乙酰-CoA和一分子乙酰-CoA在HMG-CoA合酶的作用下生成,HMG-CoA还原酶作用下生成甲羟戊酸,HMG-CoA还原酶是重要的限速酶。 2004(一) 一. 1. ubiquitin泛素一种76个氨基酸残基的高度保守的热稳定的小分子蛋白质,最初从牛 胸腺分离,随后发现存在于所研究的所有组织的细胞中,包括动物、酵母、细菌和高等植物。核内和胞质中均存在,因其极为广泛的分布而得此名。它与蛋白质发生依赖于ATP 的反应,结果是其末端与蛋白质的赖氨酸氨基缩合。被其标记的蛋白质会被降解. 2. avidin 抗生物素蛋白在新鲜的鸡蛋清中,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与生物素结合成无活性又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鸡蛋加热后这种物质就会失活,目前在生物工程中该蛋白质也有较广应用。 3. carbanion of TPP TPP的碳负离子:tpp噻唑环中的N原子和S原子之间的C原子形成负离子状态被称为C负离子,从而与丙酮酸的羰基发生加合作用。噻唑环中带正电荷的氮原子起电子穴作用,稳定负电荷的形成。 4. dideoxy sequencing method 双脱氧测序法:又称Sanger测序法,通常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单链DNA模板,带有3'-OH末端的单链寡核苷酸引物,4种dNTP (dATP、dGTP、dTTP和dCTP)。聚合酶用模板作指导,不断地将dNTP加到引物的3'-OH末端,使引物延伸,合成出新的互补DNA链。如果加入一种特殊核苷酸,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因为它与普通dNTP不同,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笔记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笔记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研究植 物生命体系的生理特性和生物化学过程。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 总结。 1. 关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中的核心过程之一。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从光合色素到光合酶系统,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利用光能将二氧 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 存至关重要,我们将从分子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全方位地理解光合 作用。 2. 激素调控 植物激素调控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它涉及许多不同类型的激素, 例如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等。这些激素在植物生长、开花、果实 发育、落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深入研究每一种激素的生物 合成、信号传导和生理效应,全面理解植物激素调控的复杂机制。 3. 营养元素吸收和转运 植物对于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通过根

系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进行吸收,再通过根系和茎叶等组织的转运, 最终为植物的代谢和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我们将从植物对于不 同营养元素的吸收机制、转运途径和调控因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理解植物对于营养元素的高效利用和调节。 4. 生长发育调控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多种因素调控。我们将探讨植物的 生长发育调控网络,从基因表达调控到非编码RNA的作用,再到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全面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复杂机制。 总结回顾 通过对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课程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全面理 解了光合作用、激素调控、营养元素吸收和转运以及生长发育调控等 重要内容,还深入理解了植物生命体系的复杂机制。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门课程不仅提升了我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理解,也为我未来在植物科 学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对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深度 和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信心和 期待。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一门高价值、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课程, 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植物生命体系的生理特性和生物化学过程提供了重 要的知识和理论支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科研人员投入到这 一领域,为植物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物化学实用技术读书笔记

生物化学实用技术读书笔记 篇一:生物化学学习心得 学习生化的感想 大二上学期,我们动医专业开设了动物生物化学这门课,巧的是,我们生化老师主编的新书也出版了,而且还成了我们这一届学生们的教材(我们都是很自豪的)。我以前不知道会换书,所以就提前买了一本胡兰主编的《动物生物生化》,是那种旧的教材,自己以为内容不会相差太大,后来生化老师也说到了这一点:用谁的书并不影响对生化课的学习。记得很清楚,上第一节生化课,讲的绪论,印象很深的是生化老师所说的记笔记的事情:要让我们自己“喂”自己。几乎每门新课一开始,便是讲绪论,任课老师也会讲到记笔记的,可是该怎样记,记些啥,还是不清不楚。我们这些大学生们,走过了高中三年,迈过了高考这道坎,笔记不知记了多少,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学习的方式,记笔记当然也是一样啦,用什 么方法,记些什么内容,他们应该是很清楚的。说实话,当时特别赞同生化老师的观点,觉得他说的都是些大实话。可是,这好多年来早已养成的记笔记的习惯,还真是不容易改的,我有自己的习惯,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自己也是顺其自然的,有时候会记些老师的ppt上面的知识点(我没有向老师要课件的习惯),有时候就只是在那听老师讲课,我和生化老师的想法其实挺像的:只要学到知识就行,其他的都是手段而已,无所谓。任何一门新课一开始上,大概都会有新的老师来上课,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一般是全到的,免不了一阵的好奇与兴奋,或许只是为了认识认识新老师,摸摸老师的脾气性格什么的,新知识一般是学不到多少的,这对于生化课也不例外。最一开始的几节生化课,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那么认真地听讲,看书,记笔记,又加上一开始学的部分是蛋白质、核酸,这些又是在我

5酶学 生化笔记

酶学 考试内容 酶催化作用特点 酶是一类具有高效率、高度专一性、活性可调节的生物催化剂。包括酶,核糖酶、脱氧核糖酶 (1)酶和一般催化剂的比较:共性:1.催化效率高、用量少(细胞中含量低)、2.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降低反应的活化能4.反应前后自身结构不变 (2)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1.酶易失活:反应条件温和,在常温、常压、中性PH条件下进行;2.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酶催化可使反应速度提高108-1020倍,至少提升几个数量级;3.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酶对反应的底物和产物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几乎没有副反应发生;4.酶的活性可收到调节和控制;根据生物体的需要,许多酶的活性可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灵活调节,包括别构调节、酶的共价修饰、酶的合成、活化与降解等。 酶的作用机理 1.酶活性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也称为活性部位,是指酶分子上与底物结合,并与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区域。如果酶是缀合酶活性中心还包括与辅因子结合的区域;如果一种酶是多功能酶,就会有多个活性中心。活性中心是由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组成。前者负责与底物结合,决定酶的专一性,后者参与催化,决定酶的催化能力。 2.酶活性部位的特点:(1)在酶分子的总体中只占相当小的部分(1%-2%)酶分子大多数氨基酸不与底物接触,但他们作为结构支架,有助于活性中心三维结构的稳定。(2)活性中心是一个三维实体:通常由若干一级结构上不相邻的氨基酸残基组成(3)活性中心并不是和底物的形状正好互补的,而是在酶和底物结合的过程中,底物分子或酶分子,有时是两者的构象同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后才互补的,这时催化基团的位置也正好在所催化底物键的断裂和即将生成键的适当位置,这个动态的辨认过程称为诱导契合(4)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中心多是疏水氨基酸,也有少量亲水氨基酸(5)底物通过次级键较弱的力结合到酶上(6)具有柔性或可运动性 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1)酶分子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包括①非特异性共价修饰,某些化学试剂能和酶蛋白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反应而引起共价结合、氧化或还原等修饰反应,使基团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如果某基团修饰后,不引起酶活力的改变,则可能是非必需基团,反之,如果修饰引起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则此基团可能是必需基团。②特异性共价修饰,某种化学试剂专一地修饰酶活性部位的某一氨基酸残基,使酶失活,如用二异丙基氟磷酸(DFP)测定出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③亲和标记法,合成一些与底物结构相似的共价修饰剂,利用酶对底物的特殊亲和力将酶加以修饰标记。TPE是凝乳蛋白酶的底物,TPCK是凝乳蛋白酶的亲和试剂,与底物结构相似。TPCK与活性中心组氨酸结合后,酶失去活性,从而确定酶活性中心的组氨酸残基。 (2)动力学参数测定法:以PH为例,由于溶液的PH能影响到活性中心侧链可解离基团的解离状态,因而可以通过研究解离状态和反应速率的关系,来推断哪些氨基酸与酶催化有关。(3)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法,可以分析酶分子的三维结构,有助于了解酶活性部位氨基酸残基所处的相对位置与实际状态,以及与活性部位有关的其他基团 (4)定点诱变法,改变编码蛋白质基因中的DNA 顺序,研究酶活性部位的必需氨基酸。酶的专一性 (1)绝对专一性:是指一种酶仅催化一个特定的反应,对底物有严格的要求。 (2)相对专一性:在生物体内,大多酶具有的专一性是相对专一性,包括基团专一性和键

(完整word版)生物分离技术笔记

生物分离技术 一、概述 1、生物分离技术的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物、植物细胞工程。 生物分离技术的定位:下游——分离、纯化。(上游:选菌、DNA重组、蛋白质改造;中游:发酵、表达、固化技术)在传统发酵投资中占60%,在DNA和蛋白质精制中占80-90%。 2、发展历史: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的纯培养技术,以压滤、蒸馏为主。 第二阶段:1950通气培养技术和代谢控制技术(离子交换和电泳) 第三阶段:21世纪,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分离工程。 3、分离技术及应用范围: •沉淀分离: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选择性变性沉淀、非离子聚合物沉淀(PEP)•层析分离:吸附、凝胶、离子交换、疏水、反相、层析、聚焦层析和亲和等 •电泳分离:SDS-PAGE、等电聚焦、2D-电泳、毛细管电泳 •离心分离:低速、高速、超速 •膜分离:透析、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萃取技术(双水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束萃取)、液膜分离、泡沫分离、结晶技术等。 4、生化分离技术的特点:成分复杂、含量极微、易变性、易破坏、具有经验性和均一性; 易变性主要体现在过酸、过碱、高温、高压、离子强度和重金属离子,较低的温度和洁净的环境才下进行。生化分离方法多采用温和“多阶式”进行,“多层剥皮”的方法,现在有一种新技术“钓鱼法”,利用的是某些分子的特有的专一亲和 ..力。 易破坏:氧化、水解、微生物污染。 由于品种多、难度大,导致成本高,所以需要考虑:产品价格;质量标准;产品与杂质的物化区别;产品流经途径是否合理;不同的分离技术方案经济指标的比较。 主要原理是用机械方法或者混合物外加一定的作用力,使各组分分配到不同的物相中。 5、生化分离的基本步骤: 1)建立分析方法:生化分离过程一旦展开,都应首先建立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以保证分离工作的顺利进行,利用生物测定、理化测定或两者的结合。测定方法必须满足特异性、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时间短。 2)选择提取材料:原则是材料来源丰富、含量高(要考虑收率)、杂质少、成本低;范围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3)选择提取方法:选定后,要有预处理,再提取。参考第二章。 4)分离纯化方法:见后 5)均一性的鉴定:纯度鉴定主要有层析法、电泳法、超离心法,酶的鉴定还有恒比活的方法。测试方法都是相对的,所以要标明测试方法。 6、生化分离技术方案设计和选择: 0)不容物的去除阶段:过滤或离心。 1)粗化阶段:主要是出去大量的杂质,选择的方法能够满足大规模处理的需要,侧重点在速度和处理量上,一般使用均浆、沉淀技术、膜过滤技术。 2)纯化阶段:主要是进一步出去大量杂质,重点放在分辨率和处理量上,离子交换、凝胶层析在此阶段使用。 3)精制阶段:主要是除去微量杂质,重点是分辨率;采用离子交换和亲和层析技术。 原则:要保证生物活性和化学完整性。

上海交大考博2001-生化试题教学文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0年生物化学(博士) 一、名词解释(24分) 1、蛋白质变构作用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3、糖异生 4、Klenow酶 5、外显子 6、操纵子 7、锌指8、结合胆红素 二、试述下列生理作用(30分) 1、单核苷酸 2、酶原与酶原激活 3、维生素B12 4、HDL 5、酮体 6、加单氧酶 7、信号肽8、切除修复 9、谷胱甘肽10、谷氨酰胺 三、问答题(46分) 1、试述T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关系 2、脂肪合成代谢旺盛的组织还有哪些代谢旺盛,为什么? 3、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4、为什么Ca可作为第二信使 5、试述二种分离的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0年生物化学(专业)(博士) 一、名词解释 1、限制性内切酶 2、酮体 3、联合脱氢 4、氧化磷酸化 5、增强子 6、蛋白质变性 7、第二信使8、糖异生 二、简答题 1、单核甘酸 2、谷氨酰胺 3、载体蛋白 4、信号肽 5、(gammA 后面那个罗马数字)因子辨认转录起始位点 6、加单氧酶 7、1,2-vit D3 三、问答题: 1、蛋白质定量测定及原理 2、MTX叶酸的作用机理

3、原核真核细胞RNA加工比较 4、DNA复制保真机制 5、血红素合成原料,调节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2年生物化学(博士) 一、名词解释 1、糖异生 2、呼吸链 3、逆转录酶 4、酮体 5、氨基酸tRNA合成酶 6、PCR 二、简答 1、简述2.6-二磷酸果糖在糖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2、区别甘油三脂脂肪和脂蛋白脂肪酶 3、简述谷氨酰胺的生理作用 4、简述加单氧酶系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5、维生素K的主要功能 三、问答 1、乙酰CoA的来源,去路,并写一个来源代谢过程 2、试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的加工 3、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有何不同 4、肝损伤出现肝肿,凝血障碍,血ALT活性升高,血氨升高,甚至肝昏迷,请解释原因 5、己知目的基因为分隔基因,如何得到该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基因工程产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3年生物化学(博士)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变构作用 2.多功能酶 3.载脂蛋白 4.IP3 5.一碳单位 6.切除修复 7.反式作用因子8.转座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组成蛋白质的元素 1、主要有C、H、O、N和S,有些蛋白质含有少量磷或金属元素铁、铜、锌、锰、钴、钼, 个别蛋白质还含有碘。 2、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 3、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以蛋白质为主,因此,只要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根据 以下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g % )= 每克样品含氮 克数×6.25×100 二、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一)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9):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 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色氨酸(Try)蛋氨酸(Met) 2、不带电荷极性氨基酸(6):丝氨酸(Ser)酪氨酸(Try) 半胱氨 酸 (Cys) 天冬酰胺 (Asn) 谷氨酰胺(Gln ) 苏氨酸(Thr ) 3、带负电荷氨基酸(酸性氨基酸)(2):天冬氨酸(Asp ) 谷氨酸(Glu) 4、带正电荷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赖氨酸(Lys) 精氨酸(Arg) 组氨酸( His)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 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 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 紫外吸收 (1)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 nm 附近。 (2)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两种氨基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 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3. 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与茚三酮水合物共热,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由于此吸 收峰值与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一)肽 1、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2、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3、由十个以内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寡肽,由更多的氨基酸相连形成的肽称多肽 4、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为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5、多肽链是指许多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而成的一种结构。 6、多肽链有两端:N 末端:多肽链中有自由氨基的一端 C 末端:多肽链中有自由羧基的一端 (二)几种生物活性肽 1. 谷胱甘肽 2. 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定义: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排列顺序和二硫键的位置。 2、主要的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括二硫键。 3、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