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历史人物名词解释要点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历史人物名词解释要点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历史人物名词解释要点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

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1904)

3、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

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5、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

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6、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

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7、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非法定一级中央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8、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

9、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

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10、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

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1、票拟权: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

裁决,称为“票拟”。

12、批红: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

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

13.废丞相制度:明太祖时,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城邦: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其周围的村镇构成的,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3.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4.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5.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五世纪,执政官伯利克里推行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到达了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6.罗马帝国:公元前24年-公元395年,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自斯巴达克斯起义

后,罗马进入军人执政时代,通过两次“三巨头执政”,屋大维成为罗马独裁者,罗马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7.习惯法:共和国早期,罗马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习惯法。

8.《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补充,构成

《十二表铜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维护了奴隶主利益和统治秩序,保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9.公民法: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10.万民法: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罗马逐建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

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最初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后来逐渐成为调整帝国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11.《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12.罗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的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议会: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的会议,为议会的开端。后来逐渐演变成

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他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3.《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体系。《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4.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专制独裁。

5.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

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代议制政府。

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7.责任内阁制: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

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8.两党制:英国的两党制是英国议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于19世纪前期。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个最大主要政党。

9.邦联制:刚独立的美国是由13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地方政府权力大于中央政府,此制度叫做邦联制。

10.联邦制:1787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原则,中央政府权力大于各州,但地方也保留了较大的自治权。

11.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中期,“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掩盖资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一种手段。

12.三权分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和行政(总统,权力

心)。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

13.1787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利。原则:联邦制、

三权分立、共和制和民主。

14.《人权宣言》:于1789年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

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15.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

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16.七月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为君主立宪政体,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1848年法国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于1875年颁布,标志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1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4月~1918年)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保存了很多封建残余,但是它的颁布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6月,也是中国近代史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产物,签订于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广夏福宁上通商,与英国协定关税。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引起的连锁反应,内容有:《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列强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战争。中国双半化的程度加深。

5.《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物,与英法签订于1858年。条约规定:1.允许外

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6.《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条约规定: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7.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

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

8.永安建制:金田起义后不久,洪秀全称“天王”,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9.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10.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此举夺取了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1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均分配为

原则,将土地与财产平均分配,目的要实现“四有两无”理想社会。具有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

12.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1856年秋,发生集团内部互相残杀的血案,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13.《资政新篇》:1859年,天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1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

战端。八月初,清政府迎战。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5.《马关条约》: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该条约致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6.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

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北京保卫战;八股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

17.《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

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与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由此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农民爱国反帝运动,具有农民运动的落后、

迷信、愚昧等局限性。

19.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决心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众政府”。

20.同盟会: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

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章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1.铁路国有: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间接引起武昌起义。

22.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聚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会议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4.辛亥革命:1894~1912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5.《二十一条》: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

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6.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

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其目的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

海因惧怕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而发动的反对共产党的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破裂。

28.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对共产党人和革

命群众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汪精卫集团举行反共政变,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国民党完全抛弃。至此,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29.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

反革命合流,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成为“宁汉合流”。

30.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

书记。31.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2.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1840

年到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到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最根本标志是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旧:资产阶级领导。新: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清算了陈

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絮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4.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是毛泽东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35.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

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6.长征: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

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37.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即动员全名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

38.抗日战争的一对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之前的国共

两党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这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

39.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40.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41.抗日战争的四大战略战术:国民党——阵地战;中共——持久战、游击战、运

动战。

42.中共为抗战所做出的五大贡献: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全面抗

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变敌人后方为抗日前线;牵制日本半数以上兵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发表《论持久战》,坚定人民的抗战决心。

43.重庆谈判:1945年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

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4.战争进程之战略防御:(1946.6—1947.6)中共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粉碎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5.战争进程之战略反攻:(1947.6—1948.9)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6.战争进程之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7.三大战役: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

经到来,于是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从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空想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

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但这些设想无法实现,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英国人欧文是其中著名代表。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

政治运动,主要表现就是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的新特点,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

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共和国的确立和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5.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巴黎

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

6.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7.农奴制: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8.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两个政权,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9.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以和平方式取得。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

政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

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3.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又称新政协,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第一届人大:1954年9月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6.54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该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1982年确立,该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8.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所谓法制建设方针".此次会议举行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

9.法治完善过程:1982年重修宪法,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

区域自治区》;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名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

10.《告台湾同胞书》: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

11.一国两制:二十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内容: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确立: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12.香港回归: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进行会谈。1984年12月中英签

订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842《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1898《拓展香港界址步条》租借新界99年)

13.九二共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外交政策总方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的、截然不同于旧中国外交的新中国外交。

2、“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提出,1954年确立。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6、日内瓦会议:1954年。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7、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8、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代表大会: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次大会上恢复合法席位。

9、《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在上海签署,又称《上海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0、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冷战: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

个阵营不使用武器的对抗时期。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的最初信号发出。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从此开始。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宣告结束。

2.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

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7月-1951年),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

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于1949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成立,是一个反

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它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5.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波兰华沙签署《友好合

作互助条约》的同时成立,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它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6.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

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是最接近核战争的战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7.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

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

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

9.欧洲共同体: 1965 年4月8日,6 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

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10.不结盟运动: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

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表示,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11.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

年革命。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12.苏联解体:191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3.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1年,南斯拉夫国内发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第二年,由原南联邦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14.欧盟: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

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共同体。

15.一超多强: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世界多极化作为

一种历史趋势出现,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不结盟国家构成多极化趋势中的其他极。

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19:15整理完

必修二经济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

1.曲辕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一种先进的耕作工具。

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南青北白: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4.五大名窑:哥汝定官钧。只有哥窑出产青瓷。

5.资本主义萌芽:指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6.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7.商帮:明清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

8.草市:乡村定期集市

9.扬一益二:除了长安、洛阳这两京,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成都

10.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全国唯一的经营对外朝贡贸易的专业商行。

11.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而是

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12.市舶使:官名,唐朝置。专管对外贸易。

13.井田制: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形式。

14.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一,目的是要抑制土地兼并。规定官员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15.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对外政策,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闭

关锁国指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开辟新航路:是指从欧洲出发,经过大西洋、印度洋或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到达亚洲、美洲的新的航海线路,这主要是相对于新航路开辟前由亚洲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而言。

2.地理大发现:西方历史学中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发现新航路的通称或以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事件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单元的发现。

3.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价格革命:是指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

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海上马车夫: 形容17世纪荷兰商业贸易繁荣和海上运输能力发达。

6.《航海条例》: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

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此条约遭荷兰强烈反对。

7.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

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荷兰从此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8.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9.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

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10.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从生产

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11.圈地运动:英国新兴的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

有地,农民失去土地只能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了资本主义的资金和自由劳动力。

12.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指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前身。

13.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4.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

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

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诱导;外国资本主

义的刺激;本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

扩大财源,民资有了初步发展;20世界初,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1927-1949(国民政府前10年-新中国成立)曲折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民资暂时在中国消失。(卢少静)

3.《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

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在华取得政治、经济等特权。影响: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使中国资本主义受到来自国外的打击。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三年经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3.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八大”: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指出,党和人民当

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未能坚持下来。

5.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快,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6.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

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年—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7.“八字方针”: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

国民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8.文革中国民经济复苏: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王瑾

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达

到政企分开。在所有制方面,变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分配方式。

10.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南巡,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本原则,论

述社会主义本质,姓“资”姓“社”。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1.十四大:1992年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2.第一批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省也成为经济特区。

1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4.浦东新区: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

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成为改革开放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标志。

15.开放体系: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

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自由放任主义或无干涉主义,意思就是政府放手让商

人自由进行贸易,让市场“无形的手”来调控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1929年经济危机前彻底失败。

2.罗斯福新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经济全面干预。整顿银行与金融系统;复兴

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的影响之一,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

体制,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 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

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5、新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但是苏联为了保护革命成果采取的

一种措施,既强行近乎无偿的收集农民的粮食用以保障对外战争。后来从余粮收集制改变为粮食税的决议,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

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3.新经济政策:苏联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紧急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

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4.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5.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

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此体系1973年瓦解。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消除

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3、世界银行:面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4、战后世界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并称战后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5.北美自由贸易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的挑战,美国

加强了与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6.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即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成立。1991年

《汉城宣言》确立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国加入。

7.《汉城宣言》: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了

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8.经济全球化利弊:

利:(1)它可以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新的有利条件。

(2)它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并扩大的统一的整体,客观经济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

(3)它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

(4)它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方针。

弊:(1)扩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南北矛盾。

(2)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会使本国工业空心化,减少本国就业机会。

(3)全球化会损坏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4)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坏境。

(5)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与传统或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独立。

9.世贸组织: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

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该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中国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21:02 整理完成

必修3 文化史

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

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

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

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

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以“无

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

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

佛教、道教的理论。

12、复兴儒学: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的正

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时,儒学展开复兴的运动。

13、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并

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统称为“程朱理学”,其核心是“理”或“天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14、二程:北宋时期的程颐和程颢,他们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5、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认为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16、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者,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心学代表人物,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就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是主观唯心主义。

17、陆九渊:南宋心学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吾心便是宇宙,吾心即是真理”,认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产生分歧。

18、王阳明:明朝中期儒学代表,心学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19、格物致知:由二程提出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

正得到其中的理,格就是深刻探究,理学家认为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而“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20、致良知: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占,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21、知行合一: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认为知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22、黄宗羲:明清之际,号梨洲先生,著有《明夷待访录》,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3、李贽:明朝中后期,世称温陵先生,著有《焚书》、《藏书》,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24、顾炎武:明末清初,号称亭林先生,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经世致用,区分亡国与忘天下,提倡“匹夫有责”,用“众治”取代“独治”。

25、王夫之:明清之际,号称船山先生,著有《读通鉴论》,主张唯物思想,提倡民主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6、道学家: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2018考研复习:名词解释的答题技巧

2018考研复习:名词解释的答题技巧 ?总分总结构 一般来说,把一个名词解释清楚,你需要用到“总分总”结构: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对这一名词给出一句概括性解释,截止了当地告诉阅卷老师,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对这个名词展开具体论述,往往是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可能涉及的方面有时间、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原因等,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提升的结尾句,一般涉及该名字的意义、价值、影响等,既算是一个总结,也算是一种拔高。 这三部分,完整连贯,缺一不可。 ?5-6分钟,150-200字 正如前文所述,名词解释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于论述和分析,无需长篇大论。根据测算,一般一个名词解释用时5-6分钟,篇幅150-200字最为合适。利用上文所提到的总分总结构,一段答下来即可,无需再分段。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规划考场上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名词解释考查的就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以简洁为上,答得事无巨细、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反而违背了设置这一题型的初衷。 ?踩点给分 同所有的主观题一样,名词解释也是踩点给分的。一般来说,“总分总”结构的三段论基本能保证答题结构的完整,但在“分”的部分,要答的点比较多,可能会有遗漏,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整理、全面记忆。此外,话语要简洁明了,每一句话都说得明确,说在点上,切忌模棱两可、重复啰嗦。 ?整理与积累 要想答好名词解释,除了掌握考场上技巧外,还需在平时复习过程中注意整理和积累。一般来说,容易出名词解释的考点都是比较好判断的:首先必须得是名词,动词或其他词不会拿来出题;其次都是重点,比如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制度、原理、法规等;其次是有话可说的,如果一个词书上只是提了一提,并没有展开论述,一般不会考,因为“无话可说”。 通过以上三个特征的判断,你基本能做到对本学科的名词解释心中有数,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就有意识地积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整理并记忆,到了考场上就会轻松许多。 答好名词解释,既是考场上拿分的关键,又是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记忆,是文科类考研专业课必过的一关。希望小伙伴们都能重视起来,把名词解释的分稳稳握在手里,专业课妥妥通关!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题技巧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题 技巧 西方经济学大家都不陌生,各种概念大家都已经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但是我们仍要加倍的注意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在考研的最后时期,不能放松,因此这篇经济学考研之西方经济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观经济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均衡价格理论、要素分配理论、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及治理措施。这其中,均衡价格理论是其重点,大部分的考题都围绕它展开,应重点掌握。第一轮复习之后,大家应该能够自己把这些图画出来,或者把它画得更详细,第二轮之后,就要求对图中的每一个点能够展开分析,而第三轮之后,同学们应该可以能够将图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解答综合性试题。 任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可以通用。 01解释题目中出现的名词(用较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02前提/条件(分析理论的假定,为下面的分析论述奠定基础,并且使得表达更加完善) 03原因(题目中发生现象的原因) 04衡量指标(一种现象用不同的指标衡量) 05分类(讨论在不同条件下的同一现象,这个是最重要的扩充文字的法宝一) 06变动因素(一个经济变量受到什么因素制约,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探讨变量变动的情况。Y=C+I+G+NX) 07构成 08作用 09局限性 10相关概念的比较(反例、特例、放松假定,扩充文字法宝二) 11与相关通用词的比较(题目讨论的是cpi,顺带也谈一谈ppi) 12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例如:通货膨胀导致...)

12对经济学界的影响(主要是重大经济理论的产生、变革和发展) 14举例、画图(非常重要) 15受制条件(实际上,理论同现实的差距) 基本上主要用得到的有这些,各种题目不一样,要灵活对待。当然,如果面对题目无从下手的时候,就用这些方法尽量多写吧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2019翻硕考研-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中名词解释的答题技巧

2019年翻译硕士考研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中名词解释 的答题技巧 名词解释是翻硕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名词解释回答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百科一门、乃至总成绩的高低。名词解释的答题技巧有两条原则: (一)依据背景材料,紧扣材料说话,别说废话。 (二)适当的加进自己了解的东西。 01地名解释 中国地名和外国地名的答题内容会有不同。中国地名:要写出它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历史沿革,现今发展状况等。比如说长安,但是给的背景资料是一段丝绸之路的材料。也许很多人对长安的印象只知道他是唐朝的都城,现在叫西安,还有看过大明宫词的还知道大明宫在那里。这都可以算是有用的信息,但是怎么组织语言长安:汉朝和唐朝的都城,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上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远达中西亚地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与外国文明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名西安,位于今陕西境内。这样把它的前世今生历史地位都说到了,点到即止。外国地名,要说出它的位置,地位等。比如说唐宁街10号,可以这样解释:英国首相官邸与办公室。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特区唐宁街,历史上曾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唐宁街10号是英国权利中枢,代表英国国家权利的中心所在。这样基本上也就可以了。 02人名解释 一般不会出现在活着的人了。历史人物,要知道他姓甚名谁(中国人最好知道他的字),什么朝代,干什么的,有什么历史贡献,作家的话有什么著作,思想家的话有什么观点,点到这些就可以了。比如说朱熹:宋朝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世称朱子,是既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程朱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其思想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03历史运动解释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考研专业课答题技巧

考研专业课答题技巧 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同学们在考前要将那些重点的名词解释背诵清楚,同时面对考研名词解释题型可以采取三段论答题法。 第一,回答名词本身的定义或含义,这个书本上一般会有。 第二,提出这个名词的背景、特点、相似概念等。 第三,对这个名词做一个简短的评价。比如回答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先阐述什么是第三人效果理论,接着阐述他的提出背景、特点、含义、影响等,最后,说说这个理论的现实意义,局限性等。 简答题答题方法 面对简答题还是要分三步答题。 第一步就是名词解释,对于题目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词进行解释。 第二步,剖析题目所问的点在哪,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 论述题答题方法 在解答论述题的时候同样坚持三步走战略。 先回答是什么,就是对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再回答为什么,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最后总结怎么样,也就是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在回答的时候不要拘谨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要善于将知识点总结并加以概括,并且要就事论事,不要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考研英语:复试必备话题 在考研复试的面试环节中, “你为什么要考研”, “为什么选择本校”, “为什么选择本专业”通常是考官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问题一:你为什么要考研?(why do youchoose to further your study instead of going to work after graduation?) 关键点: 1) 导师们不愿听到的: ①不好就业; ②为了考公务员; ③为了有机会有户口; ④父母的意愿 2) 导师们希望听到的: ① 对知识的追求; ② 职业目标的需要 参考模板: Firstly, I have a profoundlove in my major, _______, which is very practical and useful. Through four years’study in university I find the knowledge I have mastered is not enough to solvesome specific problems though I have good academic records in all the subjects.So I decide to further my education and take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examination. Secondly, I want to take 专业相关职业as my life long career so further study in this field is stillnecessary. In my opinion, I can broaden my horizon and enrich the knowledge inthis field through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an indispensable step formy self-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s well. Last but not least, I havea long-lasting love of the at mosphere of campus. It is full of passion andyouthful spirit. All the things can inspire me to form some fantastic thought sand excellent ideas. This kind of atmosphere is very helpful for study. For all the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I choose to take part in this entrance exam. I would be verygrateful if I could be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管理学答题技巧

二、评分标准分析 ?(一)名词解释: 能准确完整的给出定义或概念及含义一般就可以得满分 扣分情况: 1.能准确给出指定教材中所给概念,但不完整,根据情况扣1~2分 2.能给出完整的概念,但不够准确,根据情况扣1~2分 3.能解释清楚概念的基本含义,但没有使用教材语言,根据情况扣1~3分(记忆很重要呵!) ?(二)简答题: 一般是采点给分,能给出完整的要点即可;如果该题12分,有6个要点,即每个要点2分;如果4个要点,即每要点3分,如果有奇数要点,那么开头的总答即算一个要点,有时根据情况卷面也算1分(注意学会根据分值判断要点) 扣分情况: 1.缺要点或答错要点,该要点没分 2.某要点能基本按教材要点作答,但不够完整、准确,根据情况适当扣分,一般扣该要点1分 3.没能按教材要点作答,但能基本把意思说清楚,根据情况一般给该题分值的60%~80% ?(三)论述题: 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要点仍然是给分的主要依据,一般也是按要点分配分值,有时必要的的总述及也给分;但如果只有要点(骨架),没有评述(血肉),是不能得满分的(不同于简答题),在分值分配剩余的情况下,卷面也会考虑给分 扣分情况: 1.没能抓住教材要点,基本是自己评述内容,根据情况一般给该题分值的20~40% 2.抓住教材要点,但没有相应的评述,一般扣该题分值的20~40 3.能基本抓住要点,也有相应评述,但不够完整、准确,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10%~20% ?(四)分析设计题: 给分的依据基本还是教材的要点,同时参考你具体的操作情况,按要点分配分值,但不完全按要点给分 扣分情况: 1.只写出教材的理论要点,没有相应的操作设计,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50%~60% 2.设计的操作过程与理论要求基本一致,但缺少必要的理论分析,根据情况扣该题分值的10%~20% ?(五)材料分析题: 以教材相应的理论为分值的分配基础,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为得分基础 扣分情况: 1.没能找准相应的基本理论,就事说事,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30%~50% 2.找到相应的理论,但没能很好的与材料结合,只回答相应的理论,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30%~50% 3.能运用相应的理论,并结合材料作答,只是不够准确、全面,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10%~20% 小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艺术类考试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艺术类考试: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艺术类考试: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名词解释题型,就是要求考生对一个名词进行直接的说明,特点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要点全面,言简意赅,不需要考生做较多发挥。不过,这种题型也有一定的主观性, 不想填空题型和选择题型,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考生对于那些实在不甚了解的 名词,唯一的办法就是能发挥多少就写多少,尽力而为,有时候还是会有希望得到分值的。 通过总结发现,名词解释题型从考查内容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考察流派、思潮 例如:文艺复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婉约派、新月社、左联、立体主义扥。 2. 考查各类奖项 例如茅盾文学奖、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金鹰奖、华表奖等。 3. 考查对某事物 的定义 例如:芭蕾舞、公益广告、主观镜头、京剧、卫星电视、蒙太奇、交响曲等。 4. 考 查名人 例如:梅兰芳、德彪西、老舍、白居易、贝多芬、泰戈尔等 5. 考查名作 例如:《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离骚》等 6. 考查某种说法 例如:吴带当风、第五代导演、夏半边、曹衣出水等 7. 考查某事物包含的内容 例如:色彩三要素、四大悲剧、三言两拍、四书五经等 一般而言,名词解释题型虽然考察的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但是也有一套常规的答题 模式,即: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众所周知,文艺常识内容繁杂,考生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完完全全的背诵下来,所 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把每项知识点中的“重要小点”记下来即可,而这些重要小店也 正是做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论述题所需要回答的“要点”。只要把这些要点写全面、写 准确, 名词解释题的分值就很容易拿到手了。下面就通过实例来分析不同类型名词解释题的 答题思路。 (一)考查流派、思潮答题思路 产生时间+地点+性质+主要思想+社会影响+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实例分析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