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20分(15小题)名词解释20分(5题)简答题46分(6题)论述题14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

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

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

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名词解释一个)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

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

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3、《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1-3名词解释或填空)

4、《申报》的创新。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2)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3)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4)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5)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

(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5、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也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

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③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等地中国人创办了一批近代报刊。其中《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填空)

2、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1)报刊的工具性;

(2)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应允许国人办报;

(4)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3、王韬的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后,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进一步开展。1895年8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填空)

5、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及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进步作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历史贡献:(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2)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3)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影响了一代文风。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

(4)报刊禁载事项。

特点:(1)资本主义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色彩。

2、《苏报》和“《苏报》案”。

《苏报》:是1896年6月由胡璋在上海创刊, 是以他的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的。该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陈范当馆主后,《苏

报》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1902年以后,《苏报》开始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

报纸,之后开辟“学界风潮”专栏,成了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苏报》案”的基本情况:1903年5月,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邹容所写的一本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此册子热情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抗外国侵略,并提出了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的政治主张。《革命军》出版后,《苏报》的发行量增加,于是《苏报》不断刊登有关《革命军》的文章,给予《革命军》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苏报》的介绍,扩大了《革命军》的影响,使得其销售量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空前纪录。由于《苏报》的革命言论,引起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惊恐,清政府逮捕了章太炎,邹容自行投案,之后查封了《苏报》。1904年5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被判“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3、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简答或论述)

早期的新闻思想:(1)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对近代报刊的功能及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3)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新闻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4)他的“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辛亥革命时期:(1)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2)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1、“癸丑报灾“:指的是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由于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2、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黄远生(擅长写新闻通讯、发

明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邵飘萍(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有报界“怪杰“之称)、徐彬彬。

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林白水。

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采访该回唯一的中国记者——胡政之。

创办的北京《民立报》,最先披露袁世凯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签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

——张季鸾。(填空)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

(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任务;

(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

(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意义: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2、“四大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

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

北京《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填空)

3、徐宝璜《新闻学》于1919年12月出版,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填空)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21-1927)

1、《向导》:1922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

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被国内外读者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1923年10月在上海创刊,由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担任主编,是

团中央机关刊物。其基本内容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学习,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1-2填空或名词解释)

3、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1)在方针上,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在基本任务上,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4)在对象上,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4、“《诚言》事件”:《申报》和《新闻报》于1925年7月在广告栏内刊登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其主要内容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此事件一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此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也说明了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名词解释或简答)

5、新记《大公报》开创了《大公报》在新闻界新的起点。

6、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

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

7、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

8、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

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

率由 500 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

2、《红色中华》报:是“红中社”的主要出版物,1931年12月11创刊于江西瑞金。是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全苏区人民的喉舌”——《红色中华》(1-2填空或简答)

3、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色和意义。

特色:(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

(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3)开展批评与表扬;

(4)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意义:(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4、“韬奋精神”以及皱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论述或简答)

“韬奋精神”:是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报刊活动:

(1)1926年,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此周刊以强调为民主说话,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有趣味有价值的报道内容。后因时局变化,逐渐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开始注重“主持正义的舆论”,引导读者关心政治。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的思想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倾向,此时的《生活》表现出坚定的抗日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由于反帝爱国立场使得邹韬奋被列入暗杀名单,而《生活》于1933年12月16日被查禁。

(2)1935年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创刊后,周刊积极报道“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19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1936年,邹韬奋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周报》大力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反对内战,不过在出版55天后就自动停刊,拟迁上海,复刊未能成功。《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后,继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8月23日,邹韬奋被捕。

(4)1937年8月,邹韬奋创办了《抗战》3日刊,大力宣传全面抗战,后迁至上海。1938年7月与李公朴主办的《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3日刊,邹韬奋任主编及总发行人,1941年2月被查封,5月,邹韬奋在香港复刊了《大众生活》周刊。

报刊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大目标的工具。

(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3)平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特有的个性或特色。

(4)文风要明显畅快。

(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6)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5、范长江:中国现当代著名记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写了通讯《忆西蒙》,

西安事变时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接着又发表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系列通讯,这些通讯后来与其它通讯一起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6、斯诺: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斯诺本人被推崇为20世纪新闻记者中的“一代风骚”。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百科全书”。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37-1945)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填空)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概述

1、“拒检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经过:(1)1945年7月1日,国民参政会的6位参政员黄炎培等人应毛泽东的邀请去延安访问。黄炎培回来后,将他在延安所见所闻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此书稿没有递交国民党检查就于8月7日以国讯书店的名义出版了。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至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2)之后重庆《宪政》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稿件不再送国民党检查。

这一行动得到重庆新闻出版界的响应,8月27日,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

(3)9月l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为笔的解放而斗争》的时评,抨击了国民党长期实行的原稿审查制度,提出废除新闻检查,给人民以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

15日,重庆《宪政》等10家杂志出版《联合增刊》,宣布稿件拒不送检。

(4)“拒检”运动得到成都、昆明等地新闻出版界的响应,采取行动支持重庆新闻出版界的拒检斗争。与此同时,各个大学也纷纷响应,宣布其刊物、壁报拒绝送交学校当局检查。

结果: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迫不得已,于同年10月l日宣布废除原稿审查制度(收复区除外),至此,拒检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由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彻底停止对民主进步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迫害,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同国民党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答: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出现的,在1947年2月,国共两党合作破裂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各大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经常受到国民党的查封,因而发生分化,其中《大公报》、《观察》的立场转向人民一边,。1948年7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新民报》南京版日、

晚两刊“永久停刊”。1948年12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而止,“第三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答:经过:(1)1947年6月,《晋绥日报》发起反“客里空”运动。6月15号,《晋绥日报》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又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将报社自我检查出的或群众揭发检举出的失实报道连续曝光。接着,一些报社工作人员以及通讯员响应报社号召,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失实之处作自我检查批评,揭露了新闻报道中很多由于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和不负责任等而造成的新闻失实现象。

许多读者也热情地向报社提供材料,一些县城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之后将检查的重点指向报社的领导人员。

(2)反“客里空“运动逐渐从晋绥解放区推广到其他解放区。《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以及《东北日报》等纷纷作出学习《晋绥日报》自我批评精神的决定,认真检查新闻报道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立场作风等问题。反“客里空”运动也向纵深发展,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查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的检查。

意义:一是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二是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949-1956)

1、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男播音员——齐越(用生命播音的人)。

2、如何评价新闻工作“学苏联” 。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1)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2)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业主要有:(1)片面强调不犯错误;(2)每天一篇社论;(3)业务路子越走越窄;(4)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广播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的错误:(1)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补充的办节目方针;(2)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

2、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

3、1961年在北京举行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首次在我国举行的世界性体育比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转播了9场比赛的实况。

4、1958年9月,在匈牙利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图片展览会上,陈勃摄的《雨越大干劲

越足》荣获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际摄影舞台上第一次获奖。

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首先是广播电视学的八本参考书: 1、《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华夏出版社2000 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然后是一些当做拓展补充的书以及自己整理的一些小资料~~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陈昌凤清华大学出版社 4、《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7、《新闻理论应试精要》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8、《新闻学概论》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郭镇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最后就是自己整理的从1999年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真题,以及2001年到2012年清华大学的新闻史论真题和传播学真题~~还有还有~~我按照新闻史、传播学、新闻理论三个板块给复旦大学2006年到2013年的基础真题分了类~~还有还有清华大学郭庆华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的课件,个人认为这本资料很实用~~还有还有因为广播电视的网上资料比较少,我自己费了好久在网上搜集的一点前辈的考研经验,是有关复习方法的,个人认为还是挺能受益的~~ 亲们,打扰了,以上是我手头有的复旦广播电视专业的考研资料~~ 本来打算今年考复旦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的,可是突发情况不能考研了,我复习有些时候了,参考书买了不少,现在自己留着也没用~~ 好啦~~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有需要的亲们可以尽快联系我哦~~我的QQ是1966552468,祝好各位~~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

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事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2、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3、评述宋代邸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二、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3、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4、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三、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3、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3、简述反袁宣传 4、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宣传 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4、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那些方面?(即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特点) 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宣传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考取复旦新闻学院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飞越鸡肋的最佳选择。永远都面临选择,是咽下鸡肋还是饿着肚子去等待美味鸡汤。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鸡肋,在国内二流的本科虽然可以保证成绩优异,但四年的鸡肋平台已经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绝然把鸡肋们都丢了――放弃保研、放弃工作机会、放弃考公务员,等等。他们说,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真傻。 \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态总结,也就是why,为什么我要考复旦新院。不想花费太大篇幅来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为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只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鉴到考取复旦新院传播学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以下是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如何在半年内把复旦新院拿下。 传播学专业课 1、研究真题:重中之重 相信我,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真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真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 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在论坛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真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真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最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真题,也就是研究真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真题的考点,比抓住真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5,分数:50.00) 1.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2) 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3) 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査制度。 ) 解析: 2.中国共产党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报刊被取缔,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出版报刊,出版中心仍在上海。主要出版报刊有:①《布尔塞维克》;②《红旗》周刊、《红旗日报》、《红旗周报h③地方党组织的“地下”报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的报刊。 (2)经验教训 ①经验: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②教训:在宣传内容上出现“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误地分析革命形势,鼓吹“直接革命”进攻大城市;否定“中间营垒”的存在,错误地批判中间力量等。在办报策略上,不注意隐蔽精干,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公开发行,结果招致更大的损失。 ) 解析: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发展情况如何?有何特点与意义?(分数:10.00)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7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7 (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4,分数:50.00) 1.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有何特点?(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 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 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 解析: 2.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国共合作后,《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民国日报》、《新民周》和中央通讯社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 共产党和共青团报刊网络的初步形成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公开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3) 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国共合作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工人、农民、妇女、学生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4) 军队报刊的出现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它同农民报的兴起一样,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 解析: 3.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人的报刊活动与贡献。(分数:20.00)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辅导名师解析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部资料—— 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真题答题方法示范 正文部分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清华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学院领导及师资力量 柳斌杰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有方汉奇先生得意弟子、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副会长、前北大新闻传播系主任陈昌凤博士。尹鸿,李彬。 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名师总结:北大行管所考知识点绝大部分都能从参考书中找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也能依据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间接找到,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时看书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考研就是个应付考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做学术的过程,不是看的学术名著越多越好,而是把指定的参考书看懂吃透,该理解的理解,该记住的记住!这样,专业课300分你就可以放心的拿到250分左右了!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一本通》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权威辅导名师领衔,有历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状元及专业课高分学长学姐参与精心汇编,荟萃提取了每本参考书重要考点、出题老师讲义、课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