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0绪论(选择、填空)

人物、重要观点、理论、事件

美国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

麦克哈格较早提出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规划,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运用叠加法分析和评价环境状况。

1.公园体系p12-20

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掀起了“公园运动”( park movement),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城市绿地规划意识。在公园运动时期,各国均认同城市公园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即保障公众健康、滋养道徳精神、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促使城市地价增值等。“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的集中绿地,还只是在密集建筑群包围下的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

1840-1850年间,唐宁首次提出了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肺”的观点,他呼吁建设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绿地。1864年马什在《人与自然》(Man and nature)一书中,阐明了人与动植物生存之间的相互关系,呼吁人要与自然相协调,以一种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方式去利用土地资源。他的观点在美国得到广泛重视,许多城市开展了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美国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主张利用城市公园系统改善城市环境。1870年,他在《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中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1880年,在波士顿公园体系设计实践中,奥姆斯特德等人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利用200~1500英尺(60~450m)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波士顿公园体系。波士顿公园体系的成功,对城市绿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1883年的双子城( Minneapolis,H. Cleveland)公园体系规划(见图0-4)、1900年的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的西雅图城市规划等。此后,该规划思想在美国发展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项主要原则,如堪萨斯市(见图0-5)、辛辛那提(见图0-6)等。

2.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的,其基本构思立足干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包围,农田的面积要比城市大5倍。霍华德确定田园城市的大小直径不超过2km。在这样设想的田园城市里,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

3.2万人左右。老人和小孩在全部外围绿化带可以便捷步行。霍华德的规划思想推动可引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的探索,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思想指导下,英国于1904和1919年建造了田园城市策契牛角(Letchworth)(见图0-8)和韦林(Wellwyn)。1924年,由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而引发的国际住宅和城市规划协会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在大城市圈规划原以绿带环绕已有的建成区"的思想.

3.卫星城市

1927年雷蒙.恩温在大伦敦区域规划中,以绿带的形式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圈住,控制城市的向外发展。将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采用农田或绿带进行隔离,使得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保证便捷的交通联系(见图0-9)。

4.有机疏散

1943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在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提出了"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理论。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凝结成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为: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做集中的位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做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降到最低程度。

等等

5.绿带理论

6.广亩城市

7.明日的城市

8.斯德哥尔摩会议

9.大地园林化

10.走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

11.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

1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分类

1.1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改善城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指地层表面属性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局部地区气候。由于城市人口及建筑密度

大,工业产业发达,因此城市的气候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郊区的气候特征相比,城市气候有以下的特征: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日照时间短;辐射散热量少;平均风速较小;风向经常改变等。其影响因素除太阳辐射、温度、气流之外,还包括直接受作用层,如小地形、植被、水面、地面、墙面等。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郊区大面积的森林和宽阔的林带,道路上浓密的街道树和城市其他各种公园绿地,对城市各地段的温度、湿度和通风均能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

(1)调节温度p28-30

(2)调节湿度

(3)调控气流

1.1.3 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形象功能

绿地系统包容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貌特征是城市所独有的;绿地系统中的地带性植物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必然具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遗迹及其所处环境的优化,连同传统集景人文景观,将它们都组织进绿地系统中来,必将充分反映地方的文脉和特征。这些自然文化因素融合、交汇、连续反复,贯穿于市域,成为城市景观明亮的主旋律,形成城市独有的风貌特色。城市园林绿地对城市景观的形象窗口作用主要通过道路、边界、中心点、区域特征、标志物等来体现。

(1)道路

道路主要指运动网路,如街道、河流等。道路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给人以动态的连续印象,是进入市区后的主要印象。植物多变的色彩及优美起伏的林冠线为建筑群进行衬托,丰富建筑群的轮廓线及景观,使建筑群更具魅力,从而使整个城市给人们留下更深刻和美好的形象。例如林荫路、滨水路,以及退后红线的前庭绿地,均能使人产生美感;道路绿化用规则而简练的连续构图,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曲折的道路中采用自然丛植也可以获得自然山野情趣。因此,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绿化与建筑群体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设计及植物配置,使绿色植物与建筑群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2)边界

边界主要指城市的外围和各区间外围的景观效果。形成边界景观的方法很多,可利用空旷地、水体、森林等形成城郊绿地作为保护良好的自然边界。

在边缘地带有大水体或河流的城市,多利用自然河湖作为边界,并在边界上设立公园、浴场、滨水绿带等,以形成环境优美的城市面貌,使通过水路进入城市的人们,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3)中心点

城市中心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大多为商业服务中心或政治中心。中心地带的标志物多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为了永久地保存它们,会在其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进行绿化,使之成为公园、纪念性绿地及绿化广场等。中心点不同于城市标志物,它主要构成城市平面图的中心,而城市标志物是主要构成空间的视线焦点,但城市中心点和标志物常常位于同一地段。

(4)区域特征

在城市景观中,不同功能分区的景观效果不同。工业区、商业区、交通枢纽、文教区、居住区景观各异,应保持其特色,而不应混杂,这样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效果。

由于空间特征、建筑类型、色彩、绿化效果、照明效果等条件的不同,景观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不同的功能区绿地景观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营造富有特色的区域园林绿地景观物群落,以此形成不同区域的城市特色。

(5)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它必须以独特的造型,与背景有强烈的对比,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形成特色。

一般城市标志物最好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处,通过仰视观赏排除地面建筑物的干扰。对于有开阔水面的城市,利用水面景观标志物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城市各条道路均以标志物为对景,同时可利用道路引入海风,在功能和景观上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杭州的六和塔。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知识

名解

公园服务半径:公园为市民服务的距离,即公园入口到居民住地的距离

点状绿地:集中成块的绿地,如:不同规模的公园、文化广场、儿童游戏场绿地。

带状绿地:城市沿河岸、街道、景观通道等的绿色地带,也包括在城市外缘或工业地区侧边的防护林带。

楔形绿地: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以便居民接近自然,同时又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高生态质量。楔形绿地是在一些城市由中心城区沿对外交通干线向外放射发展,即城市用地沿多根发展轴延展,而在轴与轴之间保留大片的自然空间,形成楔形绿地插入城区的布局形态。

环状绿地:在城市内部或城市的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道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是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

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线管理的对象是城市规划区内已经规划和建成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绿地等各类绿地。

选择题

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除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加以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城市道路网: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一定的密度和适当的形式组成的网络结构。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规划编制的程序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绿地现状调研

3规划文件的编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编制工作,包括绘制规划方案图,编写规划文本和说明书,经专家论证修改后定案,汇编成册,报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批。规划成果文件一般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和规划附件四个部分。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则文本与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成果应复制多份,报送各有关部门,作为今后的执行依据。

1)规划文本(主要了解这个)

规划文本以条款的形式出现,格式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要求进行,文本的编写要求简捷、明了、重点突出。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总则 (包括概况、规划目的、期限、依据、原则等),规划目标与指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规划,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十大章节。

2)规划图纸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城市区位关系图;

②城市概况与资源条件分析图;

③城市区位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图(1: 50000~1:10000);

④城市绿地分布现状分析图(1:25000~1:5000);

⑤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分析图(1:25000~1:5 000);

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总图(1 :25000~1 :5000);

⑦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系列图(包括公园绿地规划图、生产绿地规划图、防护绿地规划图、附属绿地规划图、其他绿地规划图)(1: 10000~1:2000);

⑧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系列图;

⑨城市绿地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图(1 :10000~1:5000);

⑩城市绿地近期建设规划图(1:10000~1:5000);

⑾其他需要表达的规划意向图(如城市绿线管理规划图、城市重点地区绿地建设规划方案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件的比例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应图件基本一致,并标明风玫瑰图;城市绿地分类现状图和规划布局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分区表达。为方便信息化管理,规划图件还应制成AutoCAD或GIS格式的数据文件。

3)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的详细说明、解释和阐述,篇幅一般要比规划文本长。其章节与规划文本几乎相同,只是在内容方面比规划文本阐述得更为详尽和细致。

4)规划附件

规划附件包括相关的基础资料调查报告、规划研究报告、分区绿化规划纲要、城市绿线规划管理控制导则和重点绿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等。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

本标准提出了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乡绿地率四项主要绿地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

应按下式计算:

λg= [(Ag1十Ag2十Ag3′十Axg)/Ac]╳100%

(3.0.4-1)

式中:

λg ──绿地率(%);

Ag1 ──公园绿地面积(m2);

Ag2 ──防护绿地面积(m2);

Ag3′──广场用地中的绿地面积 (m2 );

Axg ──附属绿地面积(m2);

Ac ──城市的用地面积(m2),与上述绿地统计范围一致。

Agm= (Ag1十Ag2十Ag3′十A) /Np(3.0.4-2)

式中:

Agm ──人均绿地面积(m2/人);

Ag1 ──公园绿地面积(m2);

Ag2 ──防护绿地面积(m2);

Ag3′──广场用地中的绿地面积(m2);

Axg ──附属绿地面积(m2);

Np ──人口规模(人), 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Ag1m= Ag1/Np (3.0.4-3)

式中:

Ag1m──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

Ag1──公园绿地面积(m22);

Np──人口规模(人) ,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λG= [(Ag1十Ag2十Ag3′十Axg十Aeg)/Ac]╳100%

(3.0.4-4)

式中:

λG ──城乡绿地率(%)

Ag1 ──公园绿地面积(m2);

Ag2 ──防护绿地面积(m2);

Ag3′──广场用地中的绿地面积(m2);

Axg ──附属绿地面积(m2);

Aeg ──区域绿地面积(m2);

Ac ──城乡的用地面积(m2),与上述绿地统计范围一致。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基本布局模式(五种)

1)点(块、园)状绿地布局

基本特征:指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关系和相对完整的用地范围,有着点状功能结构特征的各种园苑、绿地、景点,包括大型公园、广场、生产绿地等集中绿地,这种模式多出现在旧城改建过程中。

优势:这种绿地布局模式可以做到均匀分布,与居住区的结合较为密切,居民可以方便使用。

劣势:对构成城市整体的艺术风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的作用也不太显著。

2)环状绿地布局

基本特征:该模式在外形上呈现出环形状态。一般出现在城市较为外围的地区,多与城市环形交通线(如城市环线、环城快速路等)同时布置。

优势:1、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城市扩展,避免大城市扩展与周边城市融合,保护城市和乡村景观格局的特征差别。

2、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艺术风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

3)廊状绿地布局

基本特征:绿色廊道是指具有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多与城市河湖水系、主要道路、铁路、高压走廊、古城墙、带状山体等结合布局,它相对于“线”在宽度上有一定的要求。

优势:1、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起到了良好的内部连通和外部延伸作用,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同时也综合了休闲、美学、文化等多种功能。

2最主要的作用是为野生动物迁徙提供安全路线,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另外,绿色廊道对于引入外界新鲜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以及提高整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和艺术风貌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楔状绿地布局

基本特征:从城市外围沿城市辐射线方向插人城市内的由宽到窄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其因在城市平面图上呈楔形而得名。它一般与城市的放射交通线、河流水系、起伏山体等要素结合并考虑市郊农田、防护林布局。

优势:1、改善城市小气候的效果尤其明显。

2、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3、对于改善城市艺术面貌、形成人工和自然有机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5)绿心状绿地布局

基本特征:最为典型的特点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大片中央绿地,通常称之为“绿心”与“绿肺”,用以取代拥挤、密集、喧闹的传统城市中心区。

优势:该布局模式的优势明显

1、城市中心区布局的大面积绿地能有效地改善中心区的生态环境。

2、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和游憩空间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表现。

树种规划的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2、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

3、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

4、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

4.2 城市绿线管理

4.2.1城市绿线的概念

所谓城市绿线,就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界限。

5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选择填空

城市公园的规模容量的确定

公园游人容量

公园设计必须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它是公园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及规模、功能分区、用地面积的依据,是进行公园管理、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部门验证绿化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的依据。

国外采用旺季休息日游人量为定额标准。公园游人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内的居民人数的15%~20%,50万人口的城市公园游人容量应为全市居民人数的10%。游人容量估算法是根据公园陆地总面积和开展水域空间游览总面积估算游人容量的

公园游人容量的计算方法为

C=A/Am+C1

式中

C—公园游人容量,人

A1公园陆地面积,m2;

Am1-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m2/人;

G一公园开展水上活动的水域游人容量,人

注:①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指标应符下面规定的数值;②公园有开展游憩容量宜按150~250m2/人计算

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积指标

综合公园人均有陆地面积30~60m2/人

专类公园20~30

社会公园20~30

游园30~60

注: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指标的上下限取值应根据公园区位,周边地区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确定

公园中的游憩、服务、公用、管理等设施应应根据其规模设置,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大于或等于10hm2的公园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周(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m2按1.5%设置。男女蹲厕位比例宜为1~1.5。厕所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各厕所蹲厕位数应与公园内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公园中的坐椅、凳的座位数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一般每公顷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应在20~150位

之间,分布应合理。

2)设施容量的确定

多公园内游憩设施的容量应以一个时间段内所能服务的最大人数来计算。其公式

N=P·β·γ·α/p

式中

N—某种设施的容量;

P—参与活动的人数;

β一活动参与率

γ―某项活动的参与率;

α―设施同时利用率

p—设施所能服务的人数。

其中,β和γ需通过调查统计来获得。

公园规划的面积标准:游人人均大于60m2为宜,市区级公园应大于10hm2,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绿地休息面积6m2/人

(以下内容选择填空简答)

公园级配模式

由大小、功能、服务职能等方面的不同决定。(分级配置——有效服务)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绿地彼此联系,使其具有系统化的网络层次。

公园绿地的用地选择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公园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自然地形和河湖水系,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和农业生

产的地形(复杂、破碎、坡度变化大的地带,如低洼地、废弃地、滨水地、坡度大的坡地等)。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避免大动土方(既可节约投资,又可形成丰富的园景)。

③合理的服务半径,交通方便。

④宜选择原有自然条件优越、景色优美的有自然景观可以利用的地段,减少投资、快速成景(山林水面和河湖沿岸、岩洞等,以及现有树木较多、植被丰富或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如森林、树丛、花圃等)

⑤可选择(有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等)有人文历史景观的地点及原有园林的地方,(将原有的园林建筑、名胜古迹、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加以扩充改建,补充活动内容和设施形成新的公园。

⑥考虑发展预留用地,以备公园内容丰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需要。

儿童区设计要点

1、日照、通风、排水良好

2、绿地率大于60%,绿地覆盖率大于70%

3、主次入口系统明确,宜平整,不宜设置台阶

4、幼儿活动区最好靠近出入口

5、设计生动形象,题材多样,主题运用富有趣味

6、地形水体创造十分重要。造景与游戏内容相结合,不宜太险峻,而以平缓为

7、创造庇荫环境,供儿童和陪游家长休息和守候。

8、色彩学。多采用鲜艳的色彩,暖色调。

9、健康、安全。植物配置:无毒、无刺、无难闻气味、无飞絮、无容易招致病

虫害(乌桕、柿树)的植物。选用叶、花、果形状奇特、色彩新鲜的植物。

乔木应选择高大荫浓的。有完整的主调与基调。

动物园的用地选择与用地规模

1、分物用应根而四外绿地系的布需,由于动园的的许动物需要安静、清新、洁净的环境,动物园用地一般选择在城市的近郊或远郊,并应远离垃圾场等会产生污染的项目或企业。

2、在卫生方面,因动物时常会狂吠吼叫或发出恶臭,并有产生传播疾病的可能,动物园应与居民区有适当的距离,并处在下游、下风地带。

3、动物园用地还应满足来自不同生态环境的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需要,应具有山冈,平地、水面等多种地形,以创造适合动物的生活环境,并营建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绿化基础。

需要与市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特别是公共交通线。

4、动物园建设和日常管理角度出发,要求有良好的供水、供电、通信等条件以及良好的地质。基础。

动物园设计要点

①保证有足够的动物笼含面积,包括动物活动场地、饲料堆放场地、管理用地及游人参观游览的用地面积

②各类功能分区之间要有适当距离和一定规模的绿地缓冲带

③要考虑为动物园发展规划留有足够的预留用地;

④有足够的游人活动和体息用地;

⑤要保证足够的管理办公后勤服务性用地和动物饲料生产加工基地

植物园用地选择

1、服务对象是科学工作者宜选远郊,科普宜选近郊,专属植物园宜选校园一角

或靠近单位所在地。

2、应植物园应远离工厂区和其他城市污染区,一般应设在城市的上风、上游处,

以免植物遭受污染。

3、满足植物对不同生态环境和生活因子的要求,园址应选择在地形地貌较为复

杂,具有不同小气候条件的用地

4、植物园应选址于有充足的水源之地,各项方便的灌溉系统、给排水系统和供

电系统。

5、选择有丰富天然植被的用地。

6、交通方便,市政工程设施满足植物园需求。

植物园用地规模及比例

综合植物园:240hm2(不包括水)(常为60—130hm2,大型250—330hm2)

专类植物园:大于2hm2

留有预留用地

展览区40%—50%,苗圃试验地25%—35%,其他用地占25%—35%

带状公园设计要点

1、由于带状公园一般呈狭长形,用地条件受限,因此规划时应以绿化为主,注重设计。其中的活动设施及建筑小品不宜过多,同时还应注意其尺度及形式应与狭长的用地条件相协调

2、带状公园的建设一般与其生成发展条件等相结合,因此在规划中应注意与城路、线状自然要素、管线走廊等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不同要素的特征。如与城市中古城墙相结合的带状绿地就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与城市水系相结合的带状绿地应体现其滨水性及亲水性的特征等。

3、带状公园在空间感觉及路线组织上易出现单调感,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把握序列节奏感。

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今天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749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公告》:《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T 85-2017,自2018年6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同时废止。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3]6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绿地分类;3.绿地的计算原则与方法。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调整绿地大类;2.调整公园绿地的中类和小类;3.调整附属绿地中类;4.调整其他绿地的名称并增加中类内容;5.调整绿地的计算原则与方法;6.对相关条文进行补充修改。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财智国际大厦B座22层,邮政编码:100083)。

本标准主编单位: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宜兴市规划局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徐波郭竹梅刘冬梅赵锋

李金路贾俊李梅丹孙鸿洁

佟跃程鹏李悦何旭

宋洁郭倩梁治宇于一丁

涂胜杰傅徽楠

本标准主要审査人员:

张树林王磐岩张菁朱祥明

张晓军路林丘荣吴雪萍

赵鹏

总则

1.0.1 为统一城市绿地(以下简称为“绿地”)分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绿地系统规划,规范绿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便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统计等工作。

1.0.3 绿地分类除执行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绿地分类

2.0.1 绿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 - 2011相对应, 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与广场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外的区域绿地两部分。

2.0.2 绿地应按主要功能进行分类。

2.0.3 绿地分类应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Part1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定性、定位、定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规则营造的规划方法,其特点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引导和控制,规划依托于理性的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P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规划层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有两种编制形式: 第一种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种是单独进行的专项规划

城市规划的五个阶段: 1.城市规划纲要——定向示意性图纸 2.城市总体规划——定性1:5000~1:25000 3.分区规划——定量1:5000 4.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1:1000~1:2000 5.修建性详细规划——定形1:500~1:2000 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 分区(期)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现代城市的5个基本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密集、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设施Part2 著名的规划思想和理论: 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 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 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建立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这三者贯穿西方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1701201.htm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丽君 来源:《硅谷》2009年第04期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结合自己工作,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规划需要研究的重点以及检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指标绿线管制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092-01 一、确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这项工作体现民心,顺应民意,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都具有牵引和拉动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联系点和结合部,对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现阶段,根据学习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重要。 (一)法规层面 如果把城市总体规划看成是“依法用地”的过程,那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一种“合法用地”的行为。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安徽省人大常委颁布的《安徽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各项专业规划的合法地位。因此,编制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法规的要求。 (二)政策层面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绿化政策,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则完全是城市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其次,对城市绿化的载体(主要是指城市绿化用地)作出了明确规定,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城市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 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完整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大纲 1、开放空间(open space) 指“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庭园或者休憩活动场所、建筑物覆盖率不超过1/20的土地,和没有建筑物的未利用土地”。(1906《开放空间法》) 开放空间的特性: ?使用目的为娱乐休息的空地 ?使用者为公众,即具有公众性 ?由自治体或国家进行管理,对开放空间的设施维护也由自治体或者国家保证其财政来源。 2、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作品 背景: ?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 ?知识分子团体宣扬公园对于城市的意义 ?公园墓地运动提升了人们对公园的兴趣; ?政府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来推动纽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城市。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美国历史上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51第一部《公园法》通过(美国) 代表作品: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 ) ?弗雷德里奇﹒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沃克斯(Vaux) ?第33号方案——“绿色草原(Greensward Plan)” ?特点: 1、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 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进行。 布鲁克林市的希望公园(1876) 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1886) 3、公园系统及代表作品 美国的公园系统(Park System)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 公园路的思想源于奥姆斯特德等先驱设计的林荫道或有公园状人行道的车道,作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公园路(Parkway)的特征: ?有两个地方车道绕山分成了不同的高度,这一做法后来成了技术标准。 ?尽量加大公园路的宽度,以防止两侧出现广告牌。 ?公园路延伸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在道路两侧采用大量乡土植物材料间或夹杂着成片的野生花卉,整体效 果就是要尽量减少任何公园路与周围地形的可见边界,从视觉上让人感到公园路就是乡村景观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公园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点。 ?拥有不同宽度的中央分隔带,采用纵向上的视觉阻挡来有效地防眩。 ?由多家工程公司通力合作。 代表作品: 芝加哥公园系统 意义: ?芝加哥公园系统由于被分割成三个独立的公园区分别进行建设,管理主体分散而且协调不够,没有能够建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加粗的是老师划的重点)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②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两部分:(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的土地,如公园绿地绿化(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 城市绿地系统: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1)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3)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4)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2)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3)结合当地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4)城市绿地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和质量。(6)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2)研究城市绿地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形成合理系统。4)提吃各类绿地调整改造意见,进行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及计划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及文件6)对重点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以备详细规划使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1)广度上的拓展,从城市规拓展到区域规划的范畴。2)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和植物拓展到水文、大气、微生物、能源和城市废弃物处理等。3)新技术的运用,红外遥感,GIS。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城市水体、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社会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条件、城市文化。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三大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城市绿的的三大功能: 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2)减灾防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有利备战放空) 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使用功能:1)日常休息娱乐活动2)观光及旅游3)修养基地4)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美化功能: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2)美化城市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用地:1)城乡用地2)城市建设用地3)人均绿地4)人均公园绿地5)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 1、绿地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题目及答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函授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一般公路绿化的是 (D ) A.边坡两侧绿化 B.边坡绿化 C.中央分隔带 D. 小区绿化 2.在公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B ) A.出入口区 B.观赏游览区 C.服务设施 D.文 化娱乐区 3.通常情况下,绿地系统布局有(A )种基本模式 A.8 B.5 C.6 D.9 4.以下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均衡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5.下列哪项是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A) A.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B.绿地维护 C.地区森林公园的保护 D.以上都不对 6.行道树的分支点应选择(A)m以上、根系发达的树种。 A.3.5 B.2 C.2.5 D.4 7.停车场的绿地种植分为树木式和(C )两种 A.树带式 B.居中式 C .周边式 D.零星式 8.下列属于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的是(D) A.核心保护区 B.游览区 C.野营区 9.以下不属于冷季型草坪草种的是(B) A.黑麦草 B.结缕草 C.高羊茅 D.早熟禾 10.花境指绿地中树坛、草坪、道路、建筑等边缘花卉带状布置

形式,其中采用的花卉主要是(C) A.多肉植物 B.一、二年生花卉 C.宿根花卉 D.木本花卉 11.植物配置时,如环境是纯红色的,可选用(B)的植物 A.调和色 B.对比色 C.中和色 D.鲜艳 12.吊盆植物以(C)的花卉为主,吊盆中央可以用少量直立性的花卉增强立体生长的景色。 A总状花序 B.花色鲜艳 C.枝条蔓性 D.密集花朵 13.属于防护绿地的类型有(D) A.卫生隔离带 B.防风林 C.道路防护绿地 D.滨水防护绿地 1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缓慢、叶小而薄、下部叶子变黄,表示可能缺少(B)。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C)颁布实施。 A.2008年1月3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8年1月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资料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题目及答案

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函授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一般公路绿化的是 (D ) A.边坡两侧绿化 B.边坡绿化 C.中央分隔带 D.小区绿化 2.在公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B ) A.出入口区 B.观赏游览区 C.服务设施 D.文化娱乐区 3.通常情况下,绿地系统布局有(A )种基本模式 A.8 B.5 C.6 D.9 4.以下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均衡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ABC 5.下列哪项是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A ) A.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B.绿地维护 C.地区森林公园的保护 D.以上都不对 6.行道树的分支点应选择(A )m 以上、根系发达的树种。 A.3.5 B.2 C.2.5 D.4 7.停车场的绿地种植分为树木式和(C )两种 A.树带式 B.居中式 C .周边式 D.零星式 8.下列属于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的是 (D ) A.核心保护区 B.游览区 C.野营区 D.ABC 9.以下不属于冷季型草坪草种的是 (B ) A.黑麦草 B.结缕草 C.高羊茅 D.早熟禾

10.花境指绿地中树坛、草坪、道路、建筑等边缘花卉带状布置形式,其中采用的花卉主要是(C) A.多肉植物 B.一、二年生花卉 C.宿根花卉 D.木本花卉 11.植物配置时,如环境是纯红色的,可选用(B)的植物 A.调和色 B.对比色 C.中和色 D.鲜艳 12.吊盆植物以(C)的花卉为主,吊盆中央可以用少量直立性的花卉增强立体生长的景色。A总状花序 B.花色鲜艳 C.枝条蔓性 D.密集花朵 13.属于防护绿地的类型有(D) A.卫生隔离带 B.防风林 C.道路防护绿地 D.滨水防护绿地 1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缓慢、叶小而薄、下部叶子变黄,表示可能缺少(B)。 A.K B.N C.P D.C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C)颁布实施。 A.2008年1月3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9年12月3日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8分) 1.周代有记载:“周制有之曰:列数以表道”出自于 (《国语.周语》) 2.环城绿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也包括、、、、等景观类型。(农田、湿地、果园、牧场) 3.城市森林首先在和兴起。(美国、加拿大) 4.中国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包括:、、、。(工业化背景、城市化背景、土地资源短缺背景、人口与闲暇背景) 5.带状公园是沿、、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城市道路、城墙、水滨) 6.由于环境污染,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增多,主要有、、、、、等。(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气、汞、铅蒸气) 7.城市园林植物是天然的“”。(消声器) 8.人们认识城市,主要通过、、、、这五个环节。(路、 沿、区、节、标)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文本)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授课章节第三章城市绿地的分类及指标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园林专业本科三年级授课时间300分钟 任课教师张媛

1.【教学目标】 在充分理解城市绿地功能的基础上,以城市绿地功能为主要依据,掌握城市各类绿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术语,理解现有城市绿地概念和分类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国内外城市绿地的对照和比较关系,以分类为基础,初步掌握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理解掌握城市绿地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了解我国现行相关规定和指标标准,学习并掌握城市绿地指标统计、计算方法。 2.【教学内容】 绿地分类的原则;我国绿地概念的演变过程;2002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内容;城市绿地指标的作用;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国外城市绿地的指标;我国全国城市绿化情况;我国有关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内容,我国关于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 及指标的统计计算方法。 处理方法:重点讲解,以各类绿地的实景照片引导学生明确各类绿地的特征和区别;重点强调学生需要记忆的指标数据,加强印象。提供学生参与机会。 2)教学难点:城市绿地指标的计算。 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强调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提供指标计算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教材分析】 教材中关于绿地分类和指标的内容存在知识滞后的问题,不能作为授课

的内容,需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由教师提供资料名称、要求。 目前使用的城市绿地分类源自国家的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其中规定了城市绿地分为五个大类,并对每类绿地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说明。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代替教材使用。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城市绿地的指标也有规定,提出了衡量的三个数据,此外,在784号文件,园林城市的评选办法等标准、文件中对城市绿地的指标分别提出了要求,都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必须遵循的依据,要求学生掌握。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相应的规范、文件,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课下将需要记忆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为后续的规划内容做准备。 5.【设计思路】 1)设计要点一: 总结建国以来对城市绿地包含内容及分类的演变过程,与国外的城市绿地分类进行比较,说明城市绿地的内容与分类有其社会的背景和政治、经济等原因的影响。 设计依据: 通过与过去版本内容上的对比,重点强调目前使用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内容,增强记忆的效果。 2)设计要点二: 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绿地的实景照片,使学生认识各类绿地的特征,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加强对定义的理解。 设计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学校名称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xxxx年x月xx日

临安城市绿地调查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梦蝶园林131班4)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也愈发重要,引起了创建和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在此情况下,临安仍能荣获县市级“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称号。 二、调查目的 了解临安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景观特色、植被状况等三、调查对象 临东公园、苕溪公园、吴越人家、林水山居、大学路、科技大道、环城北路、农林大学四、调查方式 采取实地勘察测量方法 五、调研成果 公园绿地篇 社区公园——临东公园 临东公园位于临东桥的一头,是临东小区的社区公园,同时也是是苕溪带状公园的一个节点。全园建设面积6000余平方米,绿化品种多达200余种,保留现有的地势地貌和植被分布。植物配置上采用相对集中的丛林式造景手法,以色叶树种为基调,确保建植后的山体植被季相分明,林相突出,结构明显。山顶是一座仿传统斗拱古建筑重檐的还乡亭,与太庙山安国楼、功臣山功臣塔呈三足鼎立之势,空间景观视线成一体,使临安城最富人文和历史底蕴的两座山,通过“还乡亭”与苕溪巧妙牵手。全园铺装采用各色花卉铺装,如松竹梅三君子,体现了临安的区域特征文化。但是作为一个社区公园,服务设施不足,没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活动,也没有儿童活动区。

花卉铺装——松花卉铺装——竹花卉铺装——梅小区游园——吴越人家、林水山居 吴越人家分成南北两个区。南区的小游园靠近南区西入口,属于外向式游园,并与会所相结合,有微地形变化,故采用自然式布置。会所西面主要是老年活动区,亭廊结合植物景观,形成一个相对安静而又开阔的静区。会所东面主要是儿童活动区,地形相对平坦,设置了沙坑和一些游戏设施。外向式的小区游园将绿化空间从居住小区引向“外向”空间,丰富了街道景观的功能。北区的游园位于虽处于北区中心,是向式的绿化空间,但位置靠近主入口,三面围合,一面开敞,提高居民的可达性,同时却也减弱了居民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地形优势,采用了山水格局的布置,也体现了临安的山水城市的特征。 林水山居的小区游园也是一个向式的绿化空间,受到周围别墅群的环保围合,形成的空间环境比较安静,较少收到外界人流、交通的影响,增强了居民的领域感和安全感。该游园以水做主题,有静有动,有湖有溪,有宽有窄,形式多样,景观丰富。临湖还设有亭廊,提供休憩观赏场所。但是总体儿童活动围较小,活动容也不够丰富。 林水山居吴越人家北区吴越人家南区 风景名胜公园——钱王陵 钱王陵是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鏐的陵墓,是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临安市“红色之旅”景点。钱王陵属于风景名胜区,位于锦城镇太庙山山脚,南接衣锦街,东邻农林学院老校区,占地11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也可以说是临安的“城市绿肺”。整个陵园以太庙山做背景,整体布局中轴对称,起于牌坊终于墓碑,地势不断抬高,生肖武将雕塑对称排列,植物规则式种植,且多用松柏对称种植,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陵园保留了钱王祠、婆留井、功臣塔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并结合展览牌介绍牌,可进行科普教育。陵园休息区只有州池亭子,景观只有太庙山,景观效果太少,缺少可供休憩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