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风化病害研究

麦积山石窟风化病害研究
麦积山石窟风化病害研究

麦积山石窟风化病害研究

1 前言

1.1 麦积山石窟概况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乡南侧,东经106°00′10″,北纬34°21′09″,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6~417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开凿和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各类造像7800多身,壁画一千余平方米。因有大量精美的泥塑造像,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此外,窟区还有附属的古建筑群瑞应寺、舍利塔以及诸多碑碣、经卷文书等文物。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景观优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敦煌、云冈、龙门等大石窟齐名;十六国时期,作为关陇地区最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麦积山石窟的造像充分汲取了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佛教造像特征,又融入了北凉、西秦的因素,对北魏造像艺术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麦积山石窟的北朝泥塑造像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具有同时期最高的艺术造诣,在塑作技法上吸收了西域、中原以及南朝佛教艺术因素,形成了民族化、民间化和世俗化风格,成为中原佛教艺术向西域和南朝传播的中继站,并对川北、河湟、河西诸石窟产生了重要影响。映射出随着古丝绸之路而来的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全面了解和掌握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麦积山独特的山形,崖面上宏伟壮观的窟龛建筑群,与周边秀丽旖旎的自然景观完美地融为一体,是人类在追求精神信仰的历史进程所创造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宗教文化景观的典范之一。

1.2 论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麦积山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北麓,由第三纪砂岩构成,岩体结构较疏松。基岩裸露,呈砖红色,夹有薄层砂岩及含泥砾岩,大体为水平层,胶结程度较差,加之麦积山石窟正处于中国南北地震带和东西地震带交汇点,致使石窟在历次大地震中剥落坍塌较严重。残存

崖壁或危岩高悬,或严重破碎,一遇强烈地震,即有再度坍塌之虞。为防止崖壁及洞窟坍塌,在1977年~1984年实施了麦积山山体加固工程,采用“喷、锚、粘、托”方案对石窟主要病害进行综合治理,加固危岩、充填裂隙、防止表面崖体风化,并用伸出崖面的钢锚杆作为受力钢筋,做成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替代古代木栈道梁。解决了崖体的稳定性问题,保证了悬空石窟的安全。对崖壁采用“喷、锚、粘、托”方法进行加固,在岩体表面形成一道钢筋混凝土外罩,虽然增加了岩体的稳定性和抗风化性,却降低了岩体的透气性和透水性,造成崖壁排水不畅、洞窟内湿度增大以及个别洞窟渗水等问题。部分溶解有可溶性盐类的水分从洞窟岩壁中渗出,对壁画、泥塑的危害很大,引起诸如岩壁酥松,壁画和泥塑酥碱、坍塌及霉变、画面起甲等病害。

麦积山石窟的风化病害状况,已经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也展开了各种相关研究,对于麦积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麦积山孤峰的岩层褶曲、岩性等均有了一定的定性、定量研究,对麦积山石窟流水侵蚀、剥落坍塌等风化病害的原因、形成过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麦积山石窟特殊地理地质环境的研究,以及对其风化病害中的剥落坍塌等问题的形成原因、现存类型、分布特征、危害程度等的分析概括,以及由此提出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于麦积山石窟整体的保护工作,减缓其风化程度,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

2麦积山石窟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2.1 气候条件

麦积山石窟所在的天水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苏城—立远一线以南属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0℃。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亚热带林区年降水量为800—900毫米,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17.4℃。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麦积山地区属湿润山区气候,雨量较多,湿度较大。年平均降水800mm,蒸发量980mm,

相对湿度74%。年平均气温为8℃,极端最高气温为38.28℃,极端最低气温为-19.2℃。麦

积山地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林带。华北、华中、华西植被

区系成分的交汇之处。植被资源极其丰富。几十年来由于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

直接影响了石窟文物的环境景观。现已开始实施退耕还林。

2.2 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麦积山地貌单元系属西秦岭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麦积山因形似麦垛而得名,山顶高

程为1671.4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山高约142米,陡立岩壁呈85°倒坡。山崖东

侧为一宽2~3m的小山梁;西侧为一崩坡积形成的缓坡地带;北侧(后部)为倾角50度左

右的斜坡,植被茂盛;南侧为研究所及景区场地;顶部为一小山脊,最宽处为8m(隋代舍

利塔处),一般宽仅2~3m,两侧均为较陡斜坡,平均倾角为50度左右,麦积山石窟即开

凿于南面裸露基岩崖面之上,各个石窟由不同方向的“之”字型栈道连接。

地层岩性

麦积山地区是中生界地层的中心地区,以白垩系地层为主。白垩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大,

而且集中,层厚,近水平产状,因其是构成麦积山石窟的载体而进一步被命名为麦积山组

(k

m),标准剖面位于土桥子以西的陈家庄—阮家沟一带,层型剖面厚度大于482.50m。麦2

积山组岩性主要为砖红色—紫红色厚层块砾岩夹砂砾岩及砂质泥岩。

麦积山石窟地层系老第三系(E)中上部(渐新统——始新统)的紫红色、砖红色砂砾

岩所组成。其岩性为砾岩,砂砾岩夹有薄层的砂岩或含砾泥岩等。胶结程度较差,成分以

泥质为主,尚有Fe质及Ca质,分布不均。砾石成分较复杂,主要为上古生界片麻状黑云

母花岗岩、闪长岩及下古生界石子绿泥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少量石英岩和变

质砂岩等古老变质岩系。砾石最大直径为30cm,一般约为2cm。砾岩、砂砾岩呈厚层~中

厚层构造,层理复杂,纵向变化较大,有明显的交错层。交错层发育处的砂岩层平均粒径

2cm,次棱角状。含砾泥岩往往夹在其中,呈薄层透镜状出现,其粘性小,砂粒多,吸水性

小,滴酸起泡,强度低。由于砾岩及砂砾岩胶结程度不一和风化作用,在局部含泥量较高

的表层强风化处往往用手能将其扳开。

地质构造

从大地构造来看,麦积山地区处在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脊柱的南缘,马蹄形地盾和前弧所在地。由于喜山运动,本区老第三系地层发生了平缓的褶皱,使其第三系陆相堆积物呈现为由南向北的单斜构造,倾角较小,一般为5°~10°之间。麦积山石窟构造简单,为轴向近东西的缓倾向斜构造,倾角约5°—10°,未发现断层。岩性主要为砾岩、砂砾岩夹有薄层含砾泥岩等,层理复杂,纵向变化大。含砾泥岩在岩体中以透镜状或夹层出现,穿过石窟部位的有三层,每层厚0.1—2.1m。

麦积山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的程度轻微,岩体结构类型为整体结构,裂隙发育密度小,暂未发现较为宽大贯通裂隙。

2.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

地下水分布于麦积山下部斜坡较低地段的第四系堆积层中,属具有自由水面的潜水。下伏下第三系砂砾岩,为其隔水底板。潜水含水层的厚度,大致为2.0m~7.0m。受大气降水、高处松散堆积层中潜流及雨天崖体面流补给,顺侵蚀基准面向下游排泄。

麦积山山体地下水属包气带水,其中分布有零星裂隙型上层滞水、含砾泥岩层面滞水和交错层面滞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系统和岩体层面向周围运移。上层滞水的排泄,有蒸发、向四周及下部运移等途径,石窟渗水及崖面渗水也是上层滞水的主要排泄途径之一。

水化学

大气降水的水质特征,通过雪水、雨水各一份的分析,接近中性,其PH值<8.3,Cl-为3.5ml/L,HCO

3

-为7.5~22.4mg/L。

石窟渗水采集于057窟,通过15个样品分析,为碱性水,其PH值>8.3,Cl-为

6.9~9.735ml/L,CO

32-为28.6~36.8mg/L, HCO

3

-为254.1~297.8mg/L,未检出Ca2+和Mg2+。

石窟渗水与大气降水相比,水质变化幅度较大,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变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水在岩体裂隙中缓慢运动,溶入了岩层中的矿物质,而且大量的是Na2(K2)CO3,少

量的Na

2(K

2

)SO

4

,产生大量重碳酸根及碳酸根。

下第三系砂砾岩中的Na2(K

2)CO

3

及少量的Na

2

(K

2

)SO

4

,主要存在于泥质胶结物质中。

采集于057窟及173窟岩面上的白色沉淀物,阳离子主要是Na+和K+(占10.017%),

Mg2+(占0.006%),Ca2+未检出,还含有NH4+(占0.216%)。阴离子最多的是CO

3

2-(占10.044%),

还有HCO

3-(占1.513%)、SO

4

2-(占1.219%)、NO

3

-(占1.30%)及Cl-(占0.566%)。

同位素氚分析

同时采集当地雨水与石窟(057窟)渗水样本,进行氚T含量测定,采样日期为1999年3月27日及28日。

测定表明:雨水中氚含量N0为22.9±3.3TU,石窟渗水中氚含量Nt为5.44±3.3TU。

裂隙水年龄t(a)按下式计算:

t=40.727log(N0/Nt)

上式来源于TB10049-96公布的A.3.2公式。计算结果表明,石窟渗出之裂隙水的年龄t在14.37~19.50年之间。

氚含量分析表明,麦积山山体中分布的零星裂隙型上层滞水沿裂隙系统向下运移的速度极为缓慢。如果多年来大气降水中的氚含量变化不大,则可以认为,采集于1999年3月28日的石窟(057窟)渗水,是1979年6月~1984年7月之间的大气降水。(引自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麦积山石窟渗水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报告》)

岩体水理性质

(1)岩石透水性

为近似测定岩石的渗透系数k,选择在麦积山山体西侧,西南侧和东侧岩壁上进行野外岩石渗透性试验。用DZ-760钻机,开凿深350~400mm、直径76mm的钻孔10个,从中选取了5个岩石完整无裂隙的钻孔和1个(骑缝钻进)岩石含有一条密闭裂缝的钻孔进行渗水试验。孔内注水深度控制在30cm左右,观测其稳定注水量Q(cm3/min)和孔内浸水面积F(cm2),近似岩石渗透系数k(cm/min)用下式计算:

K=Q/F

试验结果表明,麦积山山体砂砾岩完整岩石的渗透系数k(5个钻孔)大致为1.6×10-4~5.6×10-4m/d;含有1条密闭裂隙的钻孔处,渗透系数k(1个数据)明显增大,达5.18×10-3m/d。

(2)岩体裂隙单位吸水量

为分析了解岩体裂隙的导水能力,选择山顶北坡Ⅰ-2号裂隙、山体西侧崖壁Ⅰ-3号裂隙、山体东南崖壁下Ⅰ-8号裂隙、山顶塔西岩石风化层裂隙及山顶塔东较完整岩石共5处,进行岩体裂隙注水试验,以测定岩体裂隙单位吸水量。

注水试验坑顺裂隙产状方向布置,长1m,宽0.2m,深0.2~0.4m。裂隙单位吸水量ω(L/h.m)是指每小时注入水量Q(L/h)与试验段裂隙长度L(m)之比。

山顶北坡Ⅰ-2号裂隙ω=1.60L/h.m;

山体西侧崖壁Ⅰ-3号裂隙ω=20.63L/h.m;

东南崖壁下Ⅰ-8号裂隙ω=200 L/h.m,不断增大,尚未稳定;

山顶塔西风化层裂隙ω=12.50 L/h.m;

山顶塔东风化层ω=1.35 L/h.m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规模、不同充填程度的裂隙,其导水能力亦不同。东南崖壁下Ⅰ-8号裂隙,最宽处达10cm,充填松散状砂土,注入水量不断增大,达200 L/h.m时尚未稳定,表明该裂隙延伸范围大,且充填程度差。

3 麦积山石窟剥落坍塌现状

麦积山石窟岩体由第三纪砂砾岩组成,结构较疏松,加之崖壁高峻,洞窟密集,在历次大地震中剥落坍塌较重,残存崖壁或危岩高悬或严重破碎。

对麦积山石窟赋存的山体崖面调查中,调查面积15879.96m2,病害发育面积为4323.88m2。为便于调查区域的病害统计,将麦积山石窟上方的崖壁划分为五个区域,即崖壁最顶部Ⅰ区、崖壁中部从西向东依次为Ⅱ区、Ⅲ区、Ⅳ区和Ⅴ区。根据危岩体病害发育的不同特点,将病害主要划分为落石坍塌、剥落病害两种类型,剥落病害又分为大型剥落和小型剥落。

3.1坍塌落石状况

山体崖壁遭受着强烈的风、雨、日照等自然因素作用,表面风化极为严重,形成了大量的危石,部分危石脱离崖壁,坠落到山下,严重威胁着保护区文物和游人的安全。

落石主要发生在石窟崖壁最顶部的Ⅰ区,病害面积约为3473.32m2,此区域植被茂盛,植物根劈作用强烈,裸露在外的表层风化严重,风化凹腔极为明显,形成的危石大小不等,以小型为主,数量较多。

图3.1 落石

3.2剥落病害状况

崖体表面剥落病害在麦积山石窟赋存岩体普遍发育,整个山体由第三纪砂砾岩组成,泥质含量较高,在风、雨、日照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极易产生宽度不一的剥落层。此外,由于山体渗水严重,渗水区域涵盖上部整个崖体,渗水溶解岩体中可溶盐并将一些不能溶解的小颗粒带走,使层理面溶蚀凹进,形成差异溶蚀。表层的岩体风化作用强烈,本身强度降低,尤其在植物根劈作用、冻融作用下促进了剥落病害的发育。

根据崖壁剥落块状的大小,又将剥落病害分为大型剥落和小型剥落。

①大型剥落

大型剥落主要发生在崖壁中部的Ⅲ区、Ⅳ区,病害面积约为677.24m2,无植被发育,表层风化严重,风化凹腔极为明显,崖面见有明显的裂隙,大部分崖面已出现片状剥落。崖面见有明显的流水冲蚀痕迹。

图3.2 大型剥落

②小型剥落

小型剥落的病害面积较大,病害面积约为173.32m2,在崖壁中部的Ⅱ区、Ⅲ区、Ⅳ区和Ⅴ区均有分布,崖面无植被发育,表层风化严重,风化凹腔极为明显,节理、裂隙切割岩体,形成了大量的小危石和片状剥落体,危石崩落到山体下方,对游人和文物的安全威胁极大。崖面见有明显的流水冲蚀痕迹。

图3.3 小型剥落

表3.1 不同类型病害的发育面积

在调查过程中,对Ⅱ区、Ⅲ区、Ⅳ区和Ⅴ区的剥落病害张裂方向做了统计,详见表3.2。

表3.2 剥落张裂方向统计表

图3.4 麦积山石窟崖面剥落层张裂方向统计饼状图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麦积山石窟剥落病害的张裂方向主要是向下,这是由于崖壁受风化作用表面形成凹槽,上部岩体临空,无支撑基础,在风、雨、日照等因素作用下,更易产生剥落。

4 石窟剥落坍塌病害成因分析

麦积山石窟危岩体病害是在自然因素和地层岩性、地震等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下形成的。麦积山石窟窟区的岩土体主要为砂砾岩,胶结较差,在风、雨、日照等自然营力长期作用下,风化极为严重,表层形成了大量的风化凹腔,弱化了崖壁岩体的强度;同时,风化也导致岩体中出现了较多的风化裂隙,与岩体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共同切割着岩体,极易形成危岩体,极大地威胁着麦积山石窟窟区岩体的稳定。

4.1非生物因素病害原因

地形地貌

麦积山的地貌单元系属西秦岭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体陡立、岩壁呈85°倒坡,呈现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大量工程实践证明陡峻的斜坡是形成崩塌落石的必要条件,而且一般坡体越陡越高,越易形成崩塌落石,这也是麦积山石窟窟区危岩体主要集中分布在窟区陡立崖体的顶部的基础原因。

地层岩性

麦积山石窟窟区岩性主要为厚层砂砾岩局部夹薄层砂质泥岩,由于砂砾岩与泥岩间的差异风化性,泥岩夹层处由于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岩腔,致使崖壁表层形成了大量的风化凹腔,凹腔的存在使得下部岩体底部临空,长期作用易形成危岩体。

风化作用

麦积山石窟崖壁的风化作用主要表现为物理风化,区域的气候条件导致强烈的太阳光线直接辐射造成温差变化和冬季的冻融作用都会引起矿物颗粒涨缩、干湿变化诱发矿物吸水、失水变化等,使得岩体表面岩石产生微裂隙或起层,造成表层岩石呈颗粒状、鳞片状剥落等破坏。同时,由于麦积山石窟岩性属于砂砾岩,结构疏松,抗压强度小,空隙度大,吸水率大,抗风化能力弱,当空气的湿度增大,或者湿度随气温变化发生变化时,风化作用极易加速,导致岩石产生交替的膨胀和收缩,更易发生裂缝,加剧了岩体的风化,弱化了表层岩体强度,极易形成危岩体。

图4.1 崖面风化凹槽

水的作用

麦积山石窟区域属于湿润的山区气候,降雨量相对较为充沛,在雨季大量降水灌入裂隙当中,弱化危岩体与母岩之间的粘结力。而地表水的面流作用冲蚀崖壁岩体中的泥岩夹层及薄弱带,使得上部岩体相对悬空,诱发危岩体变形。

图5.2 石窟崖面面流痕迹

地震

天水处于中国南北地震带和东西地震带交汇点,在隋、唐时期各发生过大地震,麦积山石窟的一些早期窟群在这两次大地震中遭受破坏,窟内原有的造像、壁画等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其中,麦积山东、西两崖之间的崖面,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而崩塌,而东崖的崩塌程度仅次之。

图4.3 地震引起坠落的岩石

地震作用不断加剧石窟窟区危岩体的变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地震波会促使岩体既有裂隙扩大,加速危岩体的变形边界扩大、连通。

(2)地震产生强大的水平地震力,极易触发临界状态危岩体的崩塌。

(3)地震作用致使岩体裂隙增宽,为表水的下渗提供了更宽的通道,进一步弱化岩体强度。

4.2生物因素病害原因

根辟作用

麦积山石窟区域属于湿润的山区气候,降雨量相对较为充沛,使得石窟山体的顶部生长有大量的树木,地表植被生长茂盛,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周期长,在崖体上生长有灌木、藤本科植物、乔木及杂草,其中根系发达的藤本科植物和乔木对固定山坡上的松散土石虽有利,但是如果植物根系直接发育于岩体结构面或裂隙中,植物根系(尤其是大型木本植物)不断延伸,其根劈作用会使岩石的结构面或裂隙不断张开,导致原有裂隙张开扩大,使岩体遭到进一步破坏,极易形成危岩体或导致危岩体变形不断加剧。

图4.4 植物的根辟作用

微生物作用

麦积山石窟所在的天水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降雨充沛,区内潮湿的气候环境为微生物群落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微生物群落往往附着于岩体空隙内,其活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加剧了剥落病害发育的速度。

图4.5 剥落层中的微生物群落

综上所述,麦积山石窟危岩体病害的发育,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条件是危岩体形成的内在基础条件;风化、植物根劈作用及微生物作用是危岩体形成的外在影响因素;降雨(地下水)是危岩体失稳的外在诱发因素.

5、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1、麦积山石窟的剥落坍塌病害主要分布于在石窟赋存崖壁的中上部,病害形式主要表现为坍塌落石、大型剥落和小型剥落三种形式,三者均具有其独立的特点,但又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并促进,共同破坏石窟崖壁的稳定性。

2、麦积山石窟窟区厚层状砂砾岩夹薄层泥岩在强烈的风、雨、日照等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表层形成了严重的风化凹腔,地表水的渗入、面流以及顶部植物强烈的根劈作用则不断弱化岩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石窟崖壁危岩体和片状剥落较为发育。

3、麦积山石窟窟区的危岩体病害,在风化、表水、根劈的长期作用以及地震的强大触发下,剥落面积日趋增大,危石崩落的几率也日益加剧,急需治理。

5.2 建议

1、窟区较多危岩体仍处于不断变形当中,局部危岩体已处于临界平衡状态,随时有崩塌破坏的危险,建议按照抢险加固性质立即组织对其进行加固治理。

2、针对麦积山石窟崖壁的病害特征,建议采用挂设主动防护网、局部锚固、注浆粘接等多种综合措施对危岩体进行治理。

3、对于大气降水及地下水渗流等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整治,例如山顶地表水截排、崖面冲刷防护等,在西崖潮湿和渗水严重的洞窟下方设置仰斜排水孔,以减少水蚀带来的剥落坍塌病害。

4、由于危石坠落事件频发,且麦积山石窟的游览人数较多,建议考虑更改部分游步道的位置和方向,尽量避开坠石可能性较大的区域,并在石窟栈道顶部增设防护棚,确保游人和文物的安全。

结束语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和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近年来石窟崖体风化病害加剧,尤其是落石频发的情况下,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落石对游人及文物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亟待采取抢险加固措施,确保游客安全和文物的长期保存。值得肯定的是,石窟管理部门已经委托相关单位对麦积山石窟的流水侵蚀、剥落坍塌、危岩影响等病害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并在着手准备进一步的保护。我们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麦积山石窟的风化病害及崖体危岩等问题必将得到整治,给游人以安全的游览环境,给文物以更久的存留时间。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范文1: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 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素有“陇上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火车站东南约35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中。 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 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龛

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 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 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 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它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 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 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2]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 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中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 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 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

蔬菜植物病害的诊断

蔬菜植物病害的诊断 目录 一、蔬菜病害的症状 (1) 1、病状 (1) 2、病征 (2) 二、蔬菜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判断依据 (3) 1、真菌病害 (3) 2、细菌病害 (4) 3、病毒和植原体病害 (4) 4、线虫病害 (5) 5、病害的发生时期与发生部位 (5) 三、蔬菜生理性病害的田间判断依据 (6) 四、症状表现特征 (7) (一)成片发生 (7) (二)点片发生 (9) 一、蔬菜病害的症状 诊断的基础是病害的症状,即病征和病状。 病征是指病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寄主病部表面所构成的特征特性表现,它直接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 病状是指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即生长发育的异常状态,这种外部表现各有其特异性和稳定性。 1、病状 (1)变色由于病组织细胞内的叶绿素形成受阻或被破坏,以及其他色素形成过多而使植株失去正常的绿色,统称为变色。变色可细分为花叶、黄化、褪绿、白化等。 (2)斑点病株局部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而死亡,表现出形状和颜色不一的病斑,称为斑点或局部坏死。斑点按形状可分为圆斑、角斑、网斑、条斑、轮纹斑、云纹斑、虎斑等;按颜色可分为褐斑、黑斑、灰斑、赤斑、紫斑、白斑等。斑点有的病健分界明晰,有的病健部界限不明、边

缘模糊不清。斑点周围有的出现黄晕,有的无黄晕。斑点可发生于根、茎、叶、叶柄、叶鞘、果或种子等各部位,造成叶枯、茎枯、枝枯、落叶、落果等。有的斑点后期会局部或全部脱落,形成“穿孔”。 (3)腐烂植株病部组织受病原物的酶的分解,造成较大面积的崩解破坏或变软,称为腐烂。腐烂按质地可分为湿腐、软腐、干腐等;按颜色可分为褐腐、黑腐等;按气味可分为苦腐、酸腐等;按部位可分为根腐、茎腐、茎基腐、脚腐(或裙腐)等。有的病部坏死腐烂表现出病部下陷或突起的木栓化病变,分别称为溃疡与疮痂;苗床幼苗基部腐烂并缢缩,造成折倒,称为猝倒;如腐烂缢缩最后直至枯死,称为立枯。 (4)萎蔫菜株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因病菌产生毒素,致输导机能受阻,部分枝叶以致全株凋萎,称为萎蔫。 (5)畸形菜株或个别器官发育过旺或受限制,表现种种特异的形状,统称畸形。畸形可分为肿瘤、丛枝、发根、徒长、矮缩、皱叶、卷叶、蕨叶、叶变、根肿等。 2、病征 (1)霉状物病部表现出不同质地、颜色的霉层,如霜霉、棉霉、黑霉、绿霉、青霉、灰霉、赤霉等,霉层稀疏或致密不等。 (2)粉状物病部表现出不同质地、颜色的粉状物,如白粉、锈粉、黑粉等。 (3)小点或小粒状物病部上表现出针头般大的小黑点或朱红色小点等。 (4)核状物病部上表现出粒状或鼠类状的黄白色、褐色或黑色的菌核。 (5)索状物病部上表现出缠绕状的白色或褐色绳索状物。 (6)膜状物病部上表现出灰色或黑色薄膜状物。 (7)伞状物或块状物病部上表现出质地和颜色不同的菌伞或菌块。 (8)脓状物病部是溢出乳白色或黄色的胶粘状物,潮湿时手摸质感粘性,干燥后形成胶膜或胶粒,带反光性。病征因病原物的不同而异,前

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

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 ———浓缩的历史精髓 说起这套邮票的来历,回想当年,还是颇有番来历和渊源的。 这套特种邮票发行于1997年。当时,我还是个正在读初中的少年,刚刚初触集邮的我,每每看到精致的邮品,美妙的首日封,多彩的明信片时,则爱不释手。邮票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文化的积淀;透漏着美的讯息。那一张张固定在瞬息间的影像,细细端倪来,它时而跃跃而起,灵动再现;时而静静矗立,凝神以视。邮票在我年轻的心中,已不再是纸质平面,而是流动的历史和文化。 徐徐地,我再次打开这套邮票,犹如时光之门正在打开,带我回到人生历史的往事中······ 回想起那时是个山花烂漫的季节,学校组织我们去麦积山春游。五月的天空,清透、洁净;五月的山野,已是满目翠绿。来到麦积山,周围的风景壮美秀丽,起伏连绵的山峦上翠柏苍松,一派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之景。石窟就凿于山之峭壁上。凌空栈道,通达各窟。古人曾称“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窟中泥塑佛像,精美绝伦,大的有10几米高,小的仅有10多厘米,风格各异,体现出千余年来不同时代文化艺术的风格特点。每一个洞窟佛像无有雷同,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游玩仅是观

赏,如何将此惊世之作永留身旁呢?观景至此,我不禁对身旁的同桌好友感叹,要是有这样的一套邮票,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谁料想,此好友对我的一句感叹之词记在心上。6月13日《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发行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由于发行量有限以及种种因由,我没能得到一套。也许是我的渴求之心得到应准,原本无望的事情,因为我的那位同桌好友的帮忙,他的父亲在邮电局工作,他许诺我一定帮我求得一套。在这几天中,我的心情从喜出望外到遗憾沮丧再到惊喜至极,犹如翻滚山车似的跌宕起伏。既然是求,当然我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正所谓得来不易嘛。好友的要求是一周五天请他吃天水名小吃呱呱。我自然不会放过这天赐的机会,立刻达成协议。他哪知道,我得到的精神食粮,远胜于那几碗吃食。不久后的几天,我如愿以偿得到了《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细细端看这套票,由甘肃省集邮公司发行,邮票共6枚。分别是(6-1)北魏·佛与胁侍菩萨,(6-2)北魏·胁侍菩萨与弟子,(6-3)西魏·女侍童,(6-4)西魏·佛,(6-5)北周·胁侍菩萨,(6-6)宋·供养人。面值共计700分。图案分别选自麦积山石窟的127,121,123,44,12,165窟石刻和泥塑。其中(6-5)号票第127窟的胁侍菩萨像是该套邮票中油彩最为绚丽,人像最为丰满,神采最为优美的一张。胁侍菩萨是众菩萨中修行等次最高,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分析与处理措施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分析与处理措施 摘要:要避免路基病害的产生对路面造成的早期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前治理和预防路基病害的产生。本文就如何针对路基常见病害的处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路基病害分析处理 在公路运营中出现的各种病害中,路基病害是最常见,治理难度也比较大,在增加养护费用的同时还使公路的寿命大大缩减。由于路基在承受土体自重、行车荷载和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各个部位产生变形,变形又引起路基标高和边坡坡度、形状的改变,严重时造成土体位移,危及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造成路基的各种破坏。 1路基常见病害分析1.1 路基沉陷路基沉陷是指路基 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而这种沉落是不可恢复的。它是路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路基沉陷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有路基本身引起的压缩沉陷和由于地基原因引起的沉 陷两种。(1) 路基本身引起的沉陷是因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在路基堤身内部形成过湿夹层等因素,在荷载等的综合作用下,引起路基的竖向位移和变形。(2) 地基的沉陷是由于原天然地面有软土、泥沼或不密实的松土存在,土基的承载能力极低,填筑路基前未对原天然

地面进行处理,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地基下沉或向两侧挤出,引起的路基下沉。(3) 边坡滑塌路基边坡滑塌也是路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根据边坡土质类别、破坏原因和规模的不同,可分为溜方与滑坡两种。①溜方:由于少量土体沿土质边坡向下移动所形成。②滑坡:滑坡主要是由于土体的稳定性不足引起的。路堤边坡坡度过陡,或边坡坡脚被冲刷淘空,或填土层次安排不当是路堤边坡发生滑坡的主要原因。1.2 路基沿山坡滑动在较陡的山坡填筑路基,若路基底部被水浸湿,形成滑动面,坡脚又未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在路基自重的各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整个路基倾斜的原地面向下滑动,路基整体失去稳定。1.3碎落和崩塌碎落和剥落是指路堑边坡风化岩层的表面,在大气温度与湿度的交替作用之下,表层岩石从坡面上剥落下来,向下滚落。大块岩石脱离坡面称为崩塌。碎落和剥落物堆集在路堑边沟里,影响边沟排水,路堑地段如果排水不畅,又将引发其它路基路面的病害。1.4不良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公路通过不良地质地段时(如泥石流、冻土、盐渍土、溶洞) 和较大的自然灾害(如大暴雨) 等地区,均可能导致路基的大规模破坏。 2病害的处治措施 2.1坍方及其处治 路基挖方边坡和靠路陡崖上的岩土体失去稳定,向路基塌落的现象称为坍方。坍方按其成因和特征主要有五种。①

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学名词解释 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稳态流行: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3 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 大区流行: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6 系统理论定义: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单元。 8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 9 植物病害系统定义:指由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 10 主导因素:在诸多病害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11 垂直体系和水平体系。即系统中存在着特异性的互作或分化性互作,即为垂直体系,另一类无此互作,呈现出抗病性和致病表现的恒定等级,即为水平体系。 侵染链和侵染环 12 侵染链:侵染物体在寄主一个生长季节中,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13 已被侵染的寄主称为散布体,将被侵染的植物称为接受体,而侵染链中的各个环节称为侵染环。 14 侵染环,即指由一次侵染到下一次侵染之间各个阶段所组成的一个周期,为侵染链中的一个环节。 15 单年流行病: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6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7 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18 季节流行曲线:是病害在单一生长季节内病害流行动态的形象表示方式,因病原物致病性、品种抗性和环境因素而变。 19 这种先后出现的不同形态结构,流行学上称为状态。 20 速率: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从一个状态至下一个状态所需的时间的倒数称为发展速率。 21 传播单位:指病原物能被视觉识别和计数的传播和存活的结构。 22侵染单位:当传播单位与适宜的寄主植物部位接触,并给以适当的环境条件,传播单位就变成侵染单位。 23 侵入概率(侵入率):指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侵入寄主的概率。 24 侵染概率(侵染几率):指病原物的一个传播体着落于寄主体表后,在一定条件下得以侵染成功,引致发病的概率。 25 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子代病情的概率,称为相对侵染概率或病害日传染率。 26 重叠侵染定义:在一个位点上就可以发生多次侵染。

麦积山石窟考察报告

麦积山石窟考察报告 篇一:考察报告麦积山,敦煌 学院: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班级:12级国画班 姓名 学号:XX4152028 带队老师:吴工 考察地点:西安甘肃敦煌一带 考察时间:XX年10月26日——11月3日 前言: XX年10月26日,我们12级美术学国画班从吉首大学张 家界校区出发开始了我们为期12天的大西北之行。 此次考察,对我们国画班可以说是意义重大,考察之前我们班正好上了壁画及绢画的相关课程,这次能欣赏古人的色彩搭配及上色技巧,无疑能对我们的专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说这次考察不仅是一趟洗净心灵的美景之旅,更是一趟模仿借鉴古人的学习之旅。历经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我们来到了西安,在宾馆呆了一晚养足了精神后,我们兴致勃勃地坐上火车,向着心中期盼已久的麦积山石窟前进。 关于天水麦积山的考察报告

天水,是甘肃省的第二大城市,素有甘肃“小江南”之称,古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因此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而我们考察的首站麦积山石窟便正是位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东南部。 在秦岭西端北侧,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峭,单峰挺立,呈圆锥形,其形上突下小,望之团团,尤如麦垛,因此称之为麦积山。它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初到麦积山,迎接我们的便是山中凛冽的寒风,在登了无数阶梯和爬上了几座坡后,我们终于得见了麦积山的真颜,抬头仰望,只见栈道云梯悬于山崖,浅栈深窟开凿于峭壁,龛窟密如蜂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窟龛,崖阁间以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相连,蜿蜒曲折,游人扶栏攀援只觉惊心动魄。 据史料记载,麦积山开凿于后秦,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的第二大艺术宝库。石窟现存洞窟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更以其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而闻名中外。这里的泥塑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

麦积山石窟英语导游词Maiji Caves

Maiji Caves Located 45 kilometers (about 28 miles) southeast of Tianshui City in Gansu Province, Maiji Mountain rises up abruptly 142 meters (about 155 yards) from the landscape. The people named the mountain 'Maiji' because it resembles a stack of wheat straw (mai meaning wheat, and ji meaning stack). On the sheer cliff that marks the southwest side of Maiji Mountain, people have labored for centuries carving niches and caves, giving rise to what is known today as the Maiji Caves. Inside the caves are clay statues, whose heights vary from 20 centimeters (about 8 inches) to 15 meters (over 49 feet). Besides 194 Buddhist caves and niches, containing more than 7, 200 clay statues, there are also murals of over 1, 300 square meters (about 1, 555 square yards) in the Maiji Caves as well. These statues are works of art that reflect ancient craftsmanship and dedication to the Buddhist ideal. Rarely can one find caves and statues carved over sheer cliffs in China, and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Maiji Caves. Being carved on the cliff, these caves are connected by plank roads that hang precariously along the face of the cliff. Visitors can only reach each cave by using these plank roads, which offers a breathtaking experience. Work on the Maiji caves began in the late Qin Dynasty (221 BC - 206 BC), progressing through to the Qing Dynasty (1644 - 1911). The Northern Wei

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病害

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病害+解决方法 路基路面是公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路养护的重点内容和部位,由于病害的经常发生,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置约占养护费用的80%以上,而且往往效果甚微。 一、公路路基路面病害处置的相关问题 1.1 公路路基路面处置的基本原则 1.1.1 准确分析病害成因 1.1.2 基于病害成因的路基路面处置方案的确定 路基路面的病害处置,必须从病害成因入手,遵循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原则。 路基路面病害处置是一个系列工程,往往具有综合治理的特点。在分析路面病害成因、制订处置方案时,要考虑有无路基因素;要考虑路面各层次的影响。对于水损坏引起的病害,往往具有综合性病害的特点,必须采取彻底的防治水根治措施。 1.1.3 确定病害处置方案,还应与病害处置者的资源配置相协调。 1.2 公路路基的基本要求 公路路基不满足上述任何一种要求,就可能产生路基病害。 1.3 公路路面的基本要求 路面不满足前述两项基本要求,则可能产生病害。对于路面平整度和抗滑性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以提供给顾客安全、通畅、舒适的行车条件。 1.4 公路路面的结构型式与病害类型 公路路面按结构型式,分为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两大类。 沥青路面又称黑色路面,行车舒适性好

沥青路面病害(损坏)分为裂缝类、变形类、松散类、其他类四种。 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白色路面,行车舒适性不及沥青路面。其力学性能好、抗水破坏能力强,具有造价低、刚度大、强度高、使用耐久和养护工作量小的优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包括断板、脱空唧泥、表面裂缝、起皮、坑洞和平整度差等。 二、公路路基常见病害与处置对策 2.1 路基翻浆 概念:季节性冰冻地区,春融时路基或路面基层含水率过大,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造成路基湿软弹簧、路面破裂、冒出泥浆等的现象。 路基土质不良、公路经过湿地,或路基坡脚存有积水的路段容易出现翻浆病害,盐渍土和沼泽地是翻浆病害的重灾区。 路基翻浆的过程大致如下: 秋季(聚水)——冬季(冻结)——春融(含水量增加)——强度降低、因行车荷载翻浆 非春融的雨季,如果路面密水性差,导致降水浸入路基,造成路基或路面基层含水率过大,也可能造成翻浆。翻浆时沉降与隆起并存,路基路面倒置,结构混淆。 2.1.1 路基翻浆的成因分析 水损坏(水破坏)是翻浆的根本成因。根据导致翻浆的水类来源的不同,可将翻浆分为五个类型,即地下水类、地面水类、土体水类、气体水类和混合水类。 2.1.2 路基翻浆的处置对策

兰花病害有哪些诊断方法

兰花病害有哪些诊断方法 慢性药害一般是施药后症状并不很快出现,有的甚至1~2个月后才有表现。可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枝叶不繁茂、生长缓慢,叶片逐渐变黄或脱落,叶片扭曲、畸形,着花减少,延迟结实,果实变小,子粒不饱满或种子发芽不整齐、发芽率低等,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那充兰花病害有哪些诊断方法呢? 1、兰花白绢病 浇水过湿或通风不良时发病最重,尤其刚栽种不久的幼苗最易受害。感染部位会产生褐色病斑,高温多湿的环境下会迅速扩大,最终呈现黑褐斑。 2、兰花炭疽病

种植太密、通风不良,水分失调或受伤伤口等易感病。兰株患病初期会出现明显的褐色凹陷小点,随后会逐渐扩大形成圆形的不规则的病斑,严重时病斑中央会出现坏疽现象。 3、兰花叶枯病 叶梢产生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病斑,病斑周缘形成黑褐色,中间呈淡灰褐色,严重时蔓延整个叶片,最后枯萎落叶。 4、兰花疫霉病 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但在梅雨季节,浇水过湿或通风不良时发病最重,尤其刚出瓶不久的幼苗最易受害。感染部位产生褐色病斑,高温多湿时迅速扩大,终呈黑褐斑,落叶茎腐至植株死亡。

介绍的兰花病害有哪些诊断方法的内容,兰花一旦出现病害要及时治疗,另外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病害诊断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哟!

病虫害题库

一、单选题 1.草履蚧属于()害虫。 A虹吸式 B刺吸式 C 咀嚼式 D锉吸式 参考答案:B 2.菟丝子的为害通常使植物表现为()。 A矮化和黄化 B丛枝 C 腐烂 D畸形 参考答案:A 3.蚜虫属于()害虫。 A虹吸式 B咀嚼式 C锉吸式 D刺吸式 参考答案:D 4.红蜘蛛属于()害虫。 A刺吸式 B虹吸式 C咀嚼式 D锉吸式 参考答案:A 5.红蜘蛛聚集于()吸取汁液。 A叶片 B叶背 C枝条 D花蕾 参考答案:B 6.尺蠖,人们常说的吊死鬼,属于()害虫。 A食根 B食茎 C食叶 D食花 参考答案:C 7.悬铃木方翅网蝽()害虫。 A刺吸式 B锉吸式 C虹吸式 D咀嚼式 参考答案:A 8.悬铃木方翅网蝽一般一年发生()代。 A 1 B 2 C 3 D 5 参考答案:D 9.国槐尺蠖一年一般发生()代。 A 1 B 2 C 3 D 4 参考答案:C 10.黄刺蛾(又名巴子,洋辣子)(鳞翅目)危害树木花卉达()余种。 A 100 B 120 C 130 D 150 11.黄刺蛾每年发生()代。

A 1 B 2 C 1~2 D 3 参考答案:C 12.黄刺蛾()龄后蚕食叶片,常将叶片吃光。 A 1 B 2 C 3 D 4 参考答案:D 13.以下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A以虫治虫 B以真菌治虫 C以病毒治虫 D人工诱杀 参考答案:D 14.属于食叶害虫的是()。 A梨小食心虫 B介壳虫 C黄刺蛾 D星天牛 参考答案:C 15.()属于地下害虫。 A天牛 B叶蜂 C蝼蛄 D蚜虫 参考答案:C 16.对于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可用()剂喷洒植物被害部位,或制成毒饵使用。 A触杀 B胃毒 C内吸 D引诱 参考答案:B 17.灌根法主要适用于防治()害虫。 A叶部 B地下 C蛀干 D球果种实 参考答案:B 18.注射法适用于防治()害虫。 A叶部 B地下 C蛀干 D球果种实 参考答案:C 19.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的害虫是()。 A弄蝶 B蝗虫 C叶甲 D蛴螬 参考答案:D 20.草履蚧需要经历卵-若虫-蛹-成虫四个成长阶段,在()时期防治最佳. A卵 B若虫 C蛹 D成虫 参考答案:B 21.几乎所有的树种都易受到蚜虫的为害,植物受害后,易诱(),使枝叶变黑,影响观

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及治理措施

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及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不同地区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的一些病害以及治理措施,分析其病害原因,并作相应处理,以确保道路工程中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确保国防安全,必须有一个四通八达且完善的道路运输系统。而最重要的运输道路就是铁路和公路。对于公路安全质量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路基和路面的安全稳定性。 路基是天然地面按照道路的设计线和横断面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是道路的基础,更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路面是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混合材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物。在现实中,路基和路面都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路基路面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基和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由于所处地区和自然气候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路基和路面的破坏程度和破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大的方面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就是地形、气候、水文及水文地质、土质、地质以及植物覆盖;人为因素又分为荷载作用、路基结构、施工方法、养护措施等。最常见的路基破坏形式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等,产生的原因涉及土质、人为的破坏、养护和管理等因素。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一、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我国西北部黄土沙土地区 我国西北部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黄土土壤中土颗粒比较松散,且无层理,而且这些地区的平均降水量比较少,所以土壤的含水量较小,而土壤的含水量却是路基路面稳定性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沙土具有很大的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的局部塌陷和整体沉降。另外还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会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路基路面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害流行的因素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抗病性丧失,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能够大旦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的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浸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素。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休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素。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素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条件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却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同一环境因素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增大马铃薯叶片细胞的膨压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素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正确地确定主导因素,对于流行分析、病害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病害+解决方法

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病害+解决方法,不敢说很全,至少很实用! 路基路面是公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路养护的重点内容和部位,由于病害的经常发生,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置约占养护费用的80%以上,而且往往效果甚微。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路基路面常见的一些病害以及相应的处置技术都有哪些吧! 一、公路路基路面病害处置的相关问题 公路路基路面处置的基本原则 准确分析病害成因 基于病害成因的路基路面处置方案的确定 ? 路基路面的病害处置,必须从病害成因入手,遵循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原则。 ? 路基路面病害处置是一个系列工程,往往具有综合治理的特点。在分析路面病害成因、制订处置方案时,要考虑有无路基因素;

要考虑路面各层次的影响。对于水损坏引起的病害,往往具有综合性病害的特点,必须采取彻底的防治水根治措施。 ? 确定病害处置方案,还应与病害处置者的资源配置相协调。 公路路基的基本要求 公路路基不满足上述任何一种要求,就可能产生路基病害。 公路路面的基本要求 路面不满足前述两项基本要求,则可能产生病害。对于路面平整度和抗滑性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以提供给顾客安全、通畅、舒适的行车条件。 公路路面的结构型式与病害类型 ? 公路路面按结构型式,分为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两大类。沥青路面又称黑色路面,行车舒适性好 沥青路面病害(损坏)分为裂缝类、变形类、松散类、其他类四种。 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白色路面,行车舒适性不及沥青路面。其力学性能好、抗水破坏能力强,具有造价低、刚度大、强度高、使用耐久和养护工作量小的优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包括断板、脱空唧泥、表面裂缝、起皮、坑洞和平整度差等。

麦积山石窟第5窟西方净土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5581507.html, 麦积山石窟第5窟西方净土变 作者:李梅 来源:《敦煌研究》2014年第06期 内容摘要:麦积山石窟第5窟正壁右龛上部所绘一铺西方净土变,包括净土变及下方供养人两个部分。净土变画面以主尊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宝池与宝地大面积绘出,楼阁与虚空等要素具备,为比较完整的西方净土变。宝池和延伸至宝地上的水渠同处一个画面是其独到之处。净土变下方绘女供养人,左右相对而列。供养人三人一组,为主从形式。女主人衣着交领开敞,大袖;发髻上拢,顶平。本文具体考察净土变中的纹样、建筑等细节,结合供养人的服饰特征,基本判断其绘制年代在隋代。 关键词:麦积山;隋代;西方净土变 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6-0025-11 序 麦积山石窟第5窟位于窟区最上部,东邻第4窟散花楼,原为三间四柱崖阁,前崖坍塌,现存正壁三龛(图1)。第5窟前廊正壁壁画大部分已毁,或由后代重绘,仅有正壁右龛上部所绘一铺西方净土变可辨认其大略(图2)。这一铺净土变出现时间较早,具备宝池、水渠以及宝地、宝楼等,净土变的基本特征可见其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实为净土变研究不可或缺的。在文化中心西安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可通过对麦积山壁画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了解西安的一些状况。 关于第5窟西方净土变的研究主要见于:《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认定年代为隋、唐(宋、明重修);《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其中提及顶部平棋壁画为隋代(6世纪末),供养人为初唐(7世纪末);《麦积山石窟所见古建筑》与《麦积山第5窟壁画遗迹的初步观察》中主要提及其建筑特征,尤其后者从壁画的整体构成以及建筑等考察壁画的年代,基本倾向于隋代制作。除以上研究以外,最新研究有:江苏美术出版社的《麦积山》,指出顶部壁画为隋代或唐代,西方净土变及供养人为唐代;《甘肃石窟志》认为西方净土变及供养人为唐代;《中国仏教造像の変容南北朝後期及び隋時代》认为西方净土变为隋代,窟内造像为隋代稍晚时期,而天王像为唐代塑造[1-7]。据此可见,针对这铺壁画的绘制年代大致有隋代和唐代两种意见。 第5窟的这铺净土变绘于右龛上,由于位置较高,实地观察时仅能站在狭窄的栈道上由下向上仰视,其画面不仅呈压缩状态,而且右龛龛楣恰好与部分画面重叠,所以很难掌握画面的整体布局。另外,由于长期暴露在外,画面损毁严重,基本漫漶不清,主尊左右大面积剥落。本文基于现有资料,力图辨清细节,深入着手,整理并恢复这铺净土变的大致原状,然后分析净土变下方供养人的服饰状况,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试论其制作时代。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修订稿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着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着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

麦积山石窟简介

麦积山石窟简介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四世纪末期的后秦时代,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余个封建王朝1600余年不断的营建与修缮,在丹崖峭壁上保存了204座窟龛,7866身泥塑石雕及1000余平方米的壁画。特别是3000多身北朝与唐宋时期的泥塑造像,题材丰富,特色鲜明,比例协调,技术高超,再现了后秦的剽悍雄强,两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两代的丰满端庄以及宋代的写实求变风格,堪称五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末的“东方雕塑陈列馆”、伟大的古代泥塑艺术长廊。塑于西魏的44窟立佛造像,集佛的慈悲宽悯和东方女性的温柔善良于一身,有“东方蒙娜丽莎”之誉。塑于北魏133窟的小沙弥,笑得纯真顽皮,可爱之极,还有塑于西魏的123窟的童男童女,121窟那一对窃窃私语的菩萨与弟子造像,个个逼真生动,传神入画,充分体现了麦积山这座民间石窟浓烈的民族化、人性化的艺术特征。麦积山石窟崖阁式建筑在中外石窟中独树一帜,南北朝时期开凿的上七佛阁,又称“散花楼”,上凿单檐庑殿顶,前有七间八柱窟廊,后并列七个帐形大龛,上塑“薄肉塑”伎乐飞天,在高达八十米的半天云中,散花不落,人如置身仙境,当时如何营建如此宏

伟壮观、气势磅礴、富丽堂皇的“人间天堂”,真叫人惊叹!麦积山石窟有别于其它石窟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的奇险俊秀,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麦积山四周林海苍翠,群山朝供,麦积崖一秀崛起,悬崖绝壁上佛窟密如蜂房,凌空栈道蜿蜒曲折,难怪五代诗人王仁裕登山之后留下如下诗句:“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最新 2017麦积山石窟解说词-精品

引导语: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以下是lw54小编分享给大家的2017麦积山石窟解说词,欢迎阅读!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宝库。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达16米,最小者仅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

病害诊断

植物医学不同于人体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植物,它的经历和受害程度,全凭植病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去调查与判断。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如果诊断不当或误诊,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对生病植物进行诊断的程序,应该是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尤其是通过网络远程诊断,更需严谨。 远程诊断植物病害,“看”的手段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要求求助者将发病植物的生长环境、远照、近照、局部照片、正反面照片、剖解照片等尽可能清晰全面的发过来。其次是仔细观察照片中发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病征特点。 但是,网络植物医生毕竟不能亲临现场,植物本身又不会说话,种植者也可能拍摄的不够全面,因此,要想准确判定是何种病害,就需要诊断者在局限的“看”的范围内,充分发挥“问”的手段。 以网络远程诊断蔬菜病害为例,笔者建议应该向种植者进一步问清楚以下问题,以便掌握尽量多的病例特点。 1、是在哪里种植的?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 2、在什么条件下种植?确定是露天还是保护地栽培。 3、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推断病害的发生蔓延速度。 4、病害在田间是什么样的分布?确定病害是大面积还是点片发生。 5、出现症状前一段时间天气如何?推断是不是气候原因造成。 6、出现症状前是否有虫害发生?推断病害是否由虫害引起。 7、出现症状前是否进行农事操作?推断是否由农事操作不当导致。 8、出现症状前本作用过什么药剂?推断是不是产生了药害。 9、出现症状前邻作用过什么药剂?推断是否由农药飘逸造成。 10、出现症状前用的什么底肥、追肥或叶面肥?推断是不是肥害。 11、出现症状前浇水情况如何?推断是否由浇水不当造成。 12、出现症状后用过什么药剂进行防治?避免开具同类药剂。 13、上茬种的是什么作物?推断上茬作物是否对本茬有影响。 14、上茬作物用过什么药剂?推断上茬是否有某种农药残留。 15、以前是否种植过该种作物?确定农户是否有该种作物的种植经验。 16、以前种植该种作物时是否出现同样的症状?推断是否有病原菌存在。 17、种植该品种的其他农户是否有同样的问题?推断是否是种子或种苗问题。 18、整株出现问题时询问根茎部及维管束是否异常?判定是否为相应疾病。 19、局部出现问题时询问正反里外症状如何?确定是否有病原物形成。 20、田间是否有并发症出现?确定病害种类同步进行治疗。 远程诊断者通过上述20个方面的询问,已经对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一步就要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其病因是什么,该如何处理等。 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同样以蔬菜为例,给出病害诊断的参考建议。 一、成片发生 Ⅰ有机肥害:有机粪肥在腐熟发酵过程中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引起烧根,僵苗不发,叶片畸形,严重时蔬菜逐渐萎蔫枯死。 Ⅱ无机肥害: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溶液浓度高,土壤中水势降低,导致根系中的水分倒流进土壤,也就是根系吸水困难,进而出现肥害,俗称“烧苗”。 Ⅲ沤根:由于土壤温度低、湿度大等因素导致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似缺素症。 Ⅳ缺水: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过强的蒸腾作用而导致蔬菜暂时缺水萎蔫,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