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 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

(Joseph Lampe) I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 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 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 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

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设计学派(Design Schoo) I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

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 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

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 Selz nick) 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

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 Chandler) 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

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

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 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 I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

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

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

量分析工具。

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 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

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 增长-份额矩阵' 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

PIMS( 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 ( 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 I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

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

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 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 I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

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个人的影响力和能力,决定战略的选择及行动;战略制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寻找新的机遇。

该学派不仅将战略形成过程集中在一个领导身上,而且强调领导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强调战略远见、个性化领导能力' 前摄等概念。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

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的《企业家精神:

处理不确定性》(1967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柯林斯和摩尔(Colli i n s, Moo re )撰写的《组织的缔造者》。

五、认知学派(Cognitive Schoo) I认知学派把战略形成看成一个心智过程,

其实是将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战略家的思想。

认知学派认为,如果想要了解战略的形成,最好同时了解人类的心理和大脑。

该学派注重战略形成过程的特殊阶段,特别是战略初始概念形成阶段。认知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倾向实证主义,将知识的处理和构建看成是试图勾画客观世界的

结果;另一分支则认为,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主观的,战略其实是对世界的解释。

认知学派的代表作有: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Simon)的《行政管理行为》(1945年)、《组织》(1958年)和《思想模型》(1979年)。

六、学习学派(Learning Schoo) I学习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应急的过程,将战略视为一个复杂的、进化的、渐进的和想象的过程,注重分析战略在组织中实际上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学派认为,环境是复杂并不可预测的,只有通过组织学习,企业才能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战略决策者的职责不是制定战略,不是预想深思熟虑的东西,而是管理组织学习的过程。

因此,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学习及自然形成的过程,战略的基础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说明性的。

学习学派还强调文化、政治等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些观点为高层管理人

员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视野。

学习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

查理林德布罗姆的《蒙混过关”的科学》(1959年)' 詹姆斯布雷恩奎因的《应变战略:

逻辑渐进主义》(1980年)和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1990年)。

七、权力学派(Power Schoo)权力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协商的过程,强调在战略形成过程中,必须考虑权利即政治方面的因素。

权力学派认为,企业内外存在着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利益团体,他们会利用各自的权力对企业战略施加影响。

因此,战略制定过程是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利益团体运用权力、施加影响' 不断谈判、相互控制和折衷妥协的过程。

战略制定不仅要注意经济、行业及竞争因素,而且应当注意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因素,注重均衡考量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同时,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化解和排除来自组织内外部的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牵制和干扰。

权力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

麦克米兰(MacMillan )的《论战略形成:

政治概念》(1978年)' 普费弗和萨兰西克的《组织的外部控制》(1978 年)o

八、文化学派(Culture Schoo) I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和社会交互的过程,它把个体的集合连接到组织这个整合实体之中,着眼于共同利益,确立了组织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有利于建立整体观念。

该学派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随着时间推移而创造的一种共享意向,它的形成不仅通过纯粹的社会活动,还有赖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使用的资源。

该学派指出,企业文化及背后价值观念,对于战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

文化学派赞成战略管理的连贯性,强调传统的传承性、变化的丰富性和舆论的

复杂性。

文化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

艾瑞克莱恩曼的《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年)、罗伯特沃特曼(RobertH. Waterman)与汤姆彼得斯(TomPeters)合著的《追寻卓越》(1982 年),及博格沃纳菲尔德的《资源为本理论》(1984年)。

九' 环境学派(Environmental Schoo)环境学派把战略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过程,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成为企业战略形成过程的中心角色。

该学派将注意力转移到组织外部,重点研究组织所处外部环境对战略制定的影

响,注重描述特定环境与组织特殊属性之间的关系,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理论0

环境学派以源自权变理论55(contingencytheory)的偶然性理论为核心,强调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的至关重要性,认为企业必须适应环境,并在适应环境中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位置。

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

十、结构学派(Configuration Schoo)结构学派将战略的形成看作一个变革的过程。

该学派认为,企业战略应从两方面去定义,才能真正反映企业战略的性质和特

一方面,战略在一定时期需要稳定,形成某种需要从多个角度认识的架构;另一方面,战略变革又穿插于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战略状态之间,因而战略架构也需要变革。

结构学派提供了一种调和不同学派的方式,认为不同学派都有自己的时间和位

置,由此为战略管理的研究带来了秩序。

“选择合适的结构程度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动,经理们即必须避免??结构。

5,结构学派的代表作是:

普拉迪普坎德瓦拉、亨利明茨伯格和米勒合著的《里卡洛斯”的悖论》

(1990 年)。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

(完整版)古典战略管理十大流派分析及评价

?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 ?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 ?创业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 ?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 ?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 ?文化学派(The Cultural School) ?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 ?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 (1)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设计学派的观点 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该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战略应该是明确简单的,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 对设计学派的评价 设计学派提出了战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说明性学派基础的观点。但是该学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优势劣势的评估问题、战略和结构的问题、战略的明确性和灵活性问题以及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问题。 (2)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H·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 ?申德尔和霍夫《战略管理》(1979) 计划学派的观点 同设计学派相似,计划学派也把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但它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受控的计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有分析技术来支持,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于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基于这样的理念,计划学派引进了许多数学、决策科学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战略计划模型。 对计划学派的评价

(完整版)战略历程-战略的十大流派

战略历程—战略管理十大学派 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认为战略制定是个确切定义的过程 [编辑] 设计学派简介 1

设计学派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在整个发展过程比较波折,到20世纪80年代仅剩下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佛战略思想”。它是以SWOT分析为基础,倡导“企业内外匹配”为座右铭的。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必须随企业的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一观点,设计学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哈佛教科书时,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 [编辑] 设计学派的理论模型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战略形成模型。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该模型表明,形成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外部因素和组织因素进行匹配。正如安德鲁斯所指出的那样,“战略是对公司的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因此,该模型考虑了企业面临的威胁与机会(外部评价)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内部评价)。 有关这一模型的主要假定也反映了该学派的主张: (1)战略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过程。因此,企业组织既不能靠直觉发展战略,也不能以自然形成的方式实现。相反,企业组织应当经过尽可能仔细慎重的考虑才能形成战略。 (2)主要的领导人应当承担整个战略形成过程的责任。他不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但他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设计者。 (3)制定战略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在勾画和选择了某种特别的战略,即完成“决策”过程之后,制定过程也就告以结束。 (4)战略应该是清晰的、易于理解和传达的。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计划人员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的战略应当能用两页纸说清楚。否则,就不是一个好战略”。因此,战略必须简明扼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争议或检验,使其不断得到改进。同样,战略的形成模型也应当是简单的。 设计学派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SWOT模型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但是,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静态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而割裂了战略形成和实施间的动态联系,只能是对管理现实的初步反映。 计划学派 2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2013年10月24日 14:27 来源:企业管理网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 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 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 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 《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个人的影响力和能力,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

战略的十大学派

明茨伯格纵论十大战略管理学派 有人说,现在是战略管理的时代;更有人说,实时运作已经不够了,现在需要闪电式的战略决策。但大多数人在津津乐道此“战略”彼“战略”的时候,对“战略”本身并没有确切的认识。一般人会认为“战略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计划吧”;而企业家常会说“战略可不是人人都能讲 的故事,它需要企业家的脑袋和思维”;而战略咨询顾问却会讲“战略需要特殊的技能,我们就是经过那些特殊技能培训并给人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聪明人”;更有极端的人会说“我从来就不相信战略,成功永远不能依靠战略一步一步规划而来。”还会有更多的声音,但谁都无法真正说服谁!这时,明茨伯格及他的伙伴站了出来,发出一声呐喊“女士们,先生们,快过来看战略管理这只大象”。 明茨伯格认为,人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因为从未有人能够具备完整地审视大象的眼光。每个人都仅仅依据自己的理解,或紧紧抓住战略形成的某一部分,同时对其他部分则一无所知。明茨伯格反对将大象的各个部分简单地加以拼凑而试图得到完整的大象,但同时并没有完全抹杀“盲人摸象”的功绩。他认为为了得到整体的认识,必须要理解局部。从该认识出发,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分为十个学派,分别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利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 设计学派就是设计战略制定的模型以寻求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SWOT分析即是代表性观点。对于设计学派,有几个前提条件:(1)战略形成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2)进行控制并保持清醒是CEO的责任,CEO就是战略家;(3)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4)战略应当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价成果之一;(5)当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时,设计过程才算结束;(6)战略应当是明确的,为此它必须保持简单;(7)只有当独特的、内容丰富的、明确而简单的战略完全制定好之后,才能得以贯彻。 设计学派的核心是将战略制定脱离于战略贯彻,即将思维和行动相分离。这种分离方便了 案例研究和教学,也同样是因为这种特点,设计学派模型在咨询业中也倍受青睐。但是明茨伯格发问了,“想了再做”真地是最好的方法吗?一面是行动者在底层辛勤地执行战略,一面是战略的思考者高高在上、深思熟虑。形成这种局面需要一个基本前提:信息可以在不失真地情况下,集中起来发给上级。而这其实是经常实现不了的假设。如果说思考和行动分离式的集中式战略决策能够适合稳定的世里,而在目前这个变化是常态的世界里,处理意外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或许80/20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企业的优势应该主要体现在对于20%意外的处理能力,而其余80%大家都差不多。 当然,明茨伯格并没有完全否定设计学派,他认为对那些需要关键地重新定位,或者说处于需要对其策略进行重新定义时期的组织,设计学派模式不失为一种适合的工具;另外,对那些需要对自己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楚认识的新的组织,设计学派模式也能够找到用武之地。 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正式的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每个 步骤都采用核算清单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由分析技术来支撑。明茨伯格认为,计划学派的核心吻合了管理教育、大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模式中,战略是由受过严格培训的计划人员来制定的。计划学派认可了设计学派大多数的前提,但它相比于设计学派的简单和非正式的模式,更强调“步骤”性和“命令”式的控制。其核心假设是:

西方企业战略管理学派评析

西方企业战略管理学派评析 本文论述了西方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等十个代表性的学派,并分析了不同学派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学派评析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是企业管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管理学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演进而来的。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到现在形成设计学派等十大理论学派,对这些学派进行评析,对我国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有积极借鉴意义。 设计学派。该学派由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以及安德鲁斯提出,将战略形成视为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该学派前提是:战略形成应该是一个有意识思维过程;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一个完整观念时,设计过程才结束;战略是明确的。设计学派认为评估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是战略设计基本步骤,而现实中评估是很难准确的,一般说来优势比企业想象小,而劣势大。该学派认为战略与结构互相决定。但该学派没考虑何时制订、如何制订、何时停止战略,该学派将战略贯彻与执行分离。该学派的“报信观点”和著名的“SWOT”分析法作出了巨大贡献,意义深远。 计划学派。该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由H•伊洛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中提出,战略包括四方面内容:产品与市场定位;企业经营方向和趋势;协同效果大于局部效果;竞争优势。该学派的前提: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过程被分解为清楚的步骤;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个战略过程,战略实施由全体计划人员负责;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利于贯彻。该学派也有不足,威尔逊提出了战略的大致错误。 定位学派。该学派将战略形成视为一个分析过程,由迈克尔•波特提出,其前提与计划学派前提没有重大分歧,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例外:定位学派认为只有很少数的关键战略在某一既定的行业中合乎要求,这些战略可用来对付现在的竞争对手。定位学派的缺陷:战略制定贯彻分离;破坏战略学习;过分依靠硬数据;制定过程过分正式化等。 企业家学派。该学派将战略形成过程绝对地集中在个别领导者身上,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远见。该学派提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内部企业家精神”(Pinchot,1985)。这一学派的前提:战略是企业领导人心中一种观念,是对组织未来的远见;战略的形成最好不是一个完全有意识的过程;企业领导人一心一意发展远见;战略是可以变化的;组织同样是可以变化的;企业家式的战略具有某种特殊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受市场竞争的冲击。不少学者认为,企业家学派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很危险的,它是以企业家个人的健康和幻想作为赌注,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被过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

论述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的主要思想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的主要思想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指的是:1.设计学派、2.计划学派、3.定位学派、4.企业家学派、5.认知学派、6.学习学派、7.权力学派、8.文化学派、9.环境学派、10.结构学派。 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以安德鲁斯(K.Andrews)为代表,认为战略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化过程。(战略是可以设计的)设计学派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两大部分。战略制定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比较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的过程中,按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著名的SWOT方法。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公司战略概念》。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以安索夫为代表,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 的思想,但认为设计学派的分析方法过于主观,因而引入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数量分析方法,强调战略是一个正式的计划过程。(战略不仅是可以设计的,而且是需要科学设计的。) 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I., 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为经典。 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it impact 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以迈克波特为代表,认为战略制定是一个企业在产业中进行定位分析的过程,即首先选择产业,然后在产业中谋求有利的竞争地位。(战略选择并非一个主观的行为,而是由外部客观环境决定的。) 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 企业家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以熊彼特(J, Schumpeter)为代表,发现许多企业没有系统的书面战略,而是靠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来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并通过他的价值观、权力和意志来约束企业的发展。因而,战略是一个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富兰克·奈特(FrankHynemanKniht)的《企业家精神:处理不确定性》(1967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柯林斯和摩尔(Colllins,Moore)撰写的《组织的缔造者》。 认知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以西蒙为代表,把战略形成看成一个心智过程,采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战略家的思想。 该学派注重战略形成过程的特殊阶段,特别是战略初始概念形成阶段。认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不仅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思维,并且后者常常更为重要。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 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如果想要了解战略的形成,最好同时了解人类的心理和大脑。认知学派的代表作有:赫伯特·西蒙(HerbertAlexander Simon)的《行政管理行为》(1945年)、《组织》(1958年)和《思想模型》(1979年)。

战略管理流派与代表作

战略管理流派与代表作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

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

浅论战略管理十大流派与代表作

浅论战略管理十大流派与代表作 浅论战略管理十大流派与代表作 明茨伯格、阿尔斯特朗和拉蒙珀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

古典战略管理十大流派分析及评价

•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 •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 •创业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 •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 •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 •文化学派(The Cultural School) •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 •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 (1)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设计学派的观点 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该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战略应该是明确简单的,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 对设计学派的评价 设计学派提出了战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说明性学派基础的观点。但是该学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优势劣势的评估问题、战略和结构的问题、战略的明确性和灵活性问题以及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问题。 (2)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H·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 •申德尔和霍夫《战略管理》(1979) 计划学派的观点 同设计学派相似,计划学派也把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但它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受控的计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有分析技术来支持,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于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基于这样的理念,计划学派引进了许多数学、决策科学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战略计划模型。 对计划学派的评价

战略理论的十大学派,你站哪一派?

战略理论的十大学派,你站哪一派? 如果战略的形成过程是一头大象,我们就是那群摸象的盲人。我们每个人都紧紧抓住大象的不同部位,以此试图描绘大象的全貌。就像19世纪诗人约翰·戈弗雷·萨克斯在《盲人摸象》这首诗中写道的: 众人互相责备,无视对方所指,没人见过大象,仍在唠叨不已! 管理者通常被引导采用某种狭隘的视角来看待战略:规划或者学习、外部竞争分析或者内部“基于资源”的能力分析。大多数的研究和建议都是片面的、不起作用的,管理者必须努力看到完整的大象。 纵览历史战略文献后,我们发现战略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出现了10个主要学派,包括3个规范性学派(“应该如何”)和7个描述性学派(“实际怎样”) 常识君|有话说 01

设计学派: 战略形成是一个构思过程 肯尼思·安德鲁斯(in learned et al.,1951)比较清晰和全面地表达了设计学派的思想——把战略的制定视为在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与外部的威胁和机会之间取得基本匹配。 高管在深思熟虑之后制定清晰、简单、易于理解和独特的策略,以便每个人都能执行战略。战略制定应该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过程,既不是一个程序化的分析过程,也不是凭借直觉发展起来的。 至少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直是战略制定过程的主导观点,有人可能会说,设计学派到现在还是一个主流学派,因为它对大多数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影响。 但是,设计学派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而是与其他一些观点相结合,构成了其他学派。 02 计划学派: 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 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提出了计划学派的大多数假定,但不包括下面这个重要的假定:战略制定的过程不仅需要深思熟虑,还应该是规范化的,可以分解为明确的步骤,可以用审查清单的形式来描述每个步骤,并利用各种技术,特别是目标、预算、程序和操作计划等作为辅助手段。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解析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解析 什么是战略思想十大流派?释义 由Mintzberg总结的战略思想十大流派(Ten Schools of Thought)是一个战略管理领域分类架构。 1.设计流派(The Design School)。此流派视战略决策为概念形成的过程。 o方法:清晰和独特的战略在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中被阐明。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情况同环境的外部形势相适应。 o基础:建筑学。 o简而言之:适合!“建立匹配!” o贡献:秩序。清晰。简单。适用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它支持强势、幻想型领导。 o局限:过于简化,有可能扭曲事实。战略之中蕴藏无穷变量、天生复杂。忽视了组织学习。不灵活。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中尤其容易表现出弱点来。有遭遇反抗的危险(非创造的行为)。 o典型/比较:SWOT Analysis[SWOT分析]| Ashridge Mission Model[Ashridge使命模型] 2.规划流派(The Planning School)。此流派视战略决策为一个正式过程。 o方法:一个严格的步骤实施,从形式的分析到策略的执行。 o基础:城市规划、系统理论、控制论。 o简而言之:正规化!“战略应该是部机器”。 o贡献:提供清晰的行动方向。有助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分析师能够对事实进行预测,并以此判断战略的正确性。控制。 o局限:战略过于静态。存在Groupthink[团体迷思]的风险。准确预测有难度。高级管理层在象牙塔里制定战略、发布号令。战略事实上是一门艺术。 o典型/比较:Theory of Mechanistic and Organic Systems[机械/有机系统论]| Parenting Styles[母合类型]| Levers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Ten Schools of Thought) 战略管理学派发展的动因 以竞争层次和范围变化为核心的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对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促使了战略学派不断地向前发展。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认为同质的,人是完全有理性的“经济人”,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古典管理学视为“黑箱”的企业,认识到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和企业利益攸关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这些观点这在战略管理中的学习学派、文化学派和权势学派中都有所体现。同时研究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行为科学的不断发展,也促进战略管理学派的发展。比如认识学派中就借鉴了大量的对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成果。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事件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如关键行业解除政策管制、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特殊事件对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环境学派的产生,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得西方企业普遍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让一些学者重新认识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970年代后期出现的环境学派最主要一个观点就是企业战略是企业对外界环境的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 加里·哈默和C.K.普瑞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指出,面向未来的竞争是多阶段的竞争,包括竞争产业远见与智力领先;竞争缩短发展路径;竞争市场地位与市场份额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竞争是构想给顾客带来何种崭新的益处或构想有何种全新的方法让顾客得到现有益处竞争; 第二阶段的竞争就是如何积极使未来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竞争; 第三阶段竞争重心已转向功能、成本、价格及服务都相当确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市场地位的竞争上。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 ∙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 ∙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 ∙企业家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

战略管理学_复习要点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 第一讲:战略的本质及其基本逻辑 (1)战略是什么? 战略这一概念的最终使命: 如何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帮助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或系统地、有计划地培育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是战略这一概念的最终使命。 战略是一种长期的计划,以及保证这种计划实施的整体性活动。 (2)战略管理的十大学派(重点掌握前三种) 设计学派计划学派 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 认识学派学习学派 权力学派文化学派 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1、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是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学派。 ∙其战略管理思想是“在企业所处的环境中能够决定其地位的机遇与限定条件之间的匹配”,这种匹配是在企业家(或战略分析人员)综合了对未来环境变化趋势的认定,以及对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著名的SWOT分析即是设计学派的经典模型,“匹配”(match)是设计学派的核心概念。 ∙战略管理的基本范式:综合考虑企业内外因素,以内外因素和谐为目标,决定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致:战略要求达到目标与政策的一致 ∙和谐:战略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反应 ∙优势:战略要提供或保持其所在领域的竞争优势 ∙可行:战略需要考虑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可行性 2、计划学派 ∙Ansoff的《公司战略》(1965)是计划学派的开山之作。 ∙计划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大规模的战略规划,即将企业的战略意图进行全面、系统地

分解,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庞大的计划体系。 ∙ 计划学派强调计算,注重财务的价值分析,力求通过战略分解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 战略规划的六个阶段:目标设定、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战略评价、战略组织战略反馈 ∙ 计划学派明确地建立起战略管理的三个环节: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反馈,涵盖了管理的所有职能,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 计划学派把战略制定看作是一个规范化的计划过程。 3、定位学派 (理论成果: 波士顿(BCG )矩阵、PIMS 、竞争五力模型、产业结构分析等;强调研究战略的内容) ∙ 定位学派是以迈克·波特为代表的、以分析为特征的流派。迈克·波特《竞争战略》(1980)是定位学派形成的重要分水岭。 ∙ 定位学派认为,战略是一种定位,即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定位,避免相互模仿、发生正面的冲突,从而规避竞争,获取更大的收益。 ∙ 波士顿(BCG )矩阵、PIMS 、竞争五力模型、产业结构分析等,都是定位学派的重要理论成果。 ∙ 定位学派虽然接受了大部分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的理论前提,但这一学派更关注战略本身,而不是制定战略的过程,强调研究战略的内容。 4. 战略管理精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通过战略投资和整体性运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5. 战略管理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企业哲学 ;总体战略态势;业务定位;核心竞争力;战略基础。 6. 战略管理逻辑框架 7.企业战略管理的终极追求: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追求。” 价值=f (盈利性、成长性、风险) 公司 哲学 业务层 战略 公司层 战略 战略 基石 战略 风险 企业 经营管理 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