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

智慧水利/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涵盖水政水资源、农村水利、防汛抗旱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并已在很多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

平升提供传感层、采集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全系列产品,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服务。您在“平升”实现了一站式购物,“平升”为您解除了后顾之忧。

智慧水利之水政水资源——地下水监测系统

地下水监测系统是掌握地下水变化规律、了解地下水开采状况、指导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地下水监测系统可对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质等参数进行长期监测并自动存储监测数据,可对地下水的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分析。

地下水监测系统依托既有的GPRS(或CDMA、4G、NB-IOT)无线网络进行建设,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速度快、无通信距离限制等优点。系统支持水利部地下水通信规约,已在各地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中广泛应用。

地下水监测系统拓扑图:

系统优势:

地下水监测系统软件主要功能:

◆测点分布总览◆实时数据监测◆智能数据统计◆趋势曲线分析◆等水位线生成◆测点信息维护

主要设备组成:

1、监测现场(单个测点,以电池供电型监测点为例):

2、监测中心

常规应用汇总表: 1、地下水水位监测

2、地下水水位、水温监测

备注—其它配套应用过的水位计:

★徐州正天浮子水位计(RS485);

★ diver两参数水位记录仪(水位、温度,RS232(九孔)输出。);★山西恒瑞水温、水位一体变送器(RS485);

★ SOLINST三参数水位记录仪(水位、温度、电导率,RS232(九孔)输出)。

智慧水利之水政水资源——水文监测系统

水文监测系统适用于远程监测自然河流、人工运河、景观河道等的实时水文状况。水文监测系统在及时掌握河流水源变化情况并及时预警洪涝事故、避免人员和经济损失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系统优势:

系统构成:

构成说明:

数据感知:水位计、雨量筒实时测量现场水位、降雨量数据。

数据上报:水文遥测终端实时采集水位计、雨量筒输出信号,并遵循水文通信规约将监测数据上报。

数据传输:监测数据通过GPRS、CDMA、4G、NB-IOT或北斗卫星传送给“省/市水文监测预警平台”。

数据应用:监测预警平台实时显示、存储各监测点数据,并及时分析、发布预警信息。

系统功能:

通信方式的选择:

◆监测点GPRS/CDMA信号较好时,采用GPRS/CDMA通信。

以内蒙古某地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现场举例:

该地为平原地区,监测点虽然远离市区,但附近的GPRS信号质量很好,因此选择GPRS作为现场设备与监控中心的通信方式。

备注:采用GPRS/CDMA通信时,支持远程拍照功能。

安装现场展示:

◆监测点GPRS/CDMA信号较差时,采用GPRS/CDMA+北斗卫星双通道通信。

以山西某地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现场举例:

该地为偏远山区,监测点附近的GPRS、CDMA信号都不太稳定,为保障数据及时传输,最终选用了GPRS+北斗卫星的双通道通信模式。

GPRS为主信道,北斗卫星为备用信道;通常采用GPRS通信,当GPRS信号质量差时,设备自动切换为北斗卫星通信;当GPRS信号质量转好时,设备自动切回GPRS通信。

备注:北斗卫星通信目前只支持报文传送,不支持远程拍照功能。安装现场展示:

主要设备组成:

1、监测现场(单个测点):

2、监控中心

智慧水利之水政水资源——水资源取用水在线监测

系统

水资源取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是实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区域计划用水管理和促进企业节水的重要措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管道流量自动监测站、河道(明渠)流量自动监测站、水位自动监测站等。

水资源取用水监测对象主要为省水利厅、市/县水利局批准颁发取水许可证的重点取水户。取用水监测以自动监测、在线传输为主,监测中心多由各省利厅统一部署。

行业资质

1、通过水利部(南京)检测中心权威检测,主要包括:

◆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SZY206-2016)

◆水文监测数据传输规约(SL651-2014)

◆水资源监控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 426-2008)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遥测终端机(SL 180-2015)

◆特殊区域水文、水资源数据安全采集系统RTU追加测试(加密规约)。

2、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抽检。

3、支持四川、山西、浙江、陕西、河南等地方水利厅制定的传输规约。

4、获得“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软件著作权证书。

5、兼容不同厂家生产的脉冲水表、流量计。

支持的典型仪表及厂家:大连海峰、大连道盛、上海肯特、上海光华、沈阳兰申、开封青天伟业、唐山美仑、唐山汇中、山东潍微、宁波水表、连云港浪花水表、连云港连利水表等。

应用案例

1、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线监测建设项目之非农取水

河北省是水资源税改革的第一个试点省份,水资源取用水监测数据需同时上报“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省水资源税取用水信息管理系统”和相应的市级监控平台。

河北省水资源匮乏,工业取水水源主要取自地下水,取用水监测站多为管道流量自动监测站。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 市、区) 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 市、区) 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 一) 》《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

中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解决方案

中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解决方案 摘要: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鉴此,论文提出了一整套水利信息化进程中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水利决策支持系统 1 水利信息化现状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 (1)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我国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未能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2)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3)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造成了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刚刚完成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的要求,成了落后的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信息化技术发展快,而现

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 罗利

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罗利 发表时间:2017-11-27T16:15:21.0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作者:罗利李伟烈[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乎着民生建设发展,而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对水利工程管理决策水平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网络化信息快速发展过程中,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不断普及,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视频监控技术功能概述阐述出发,对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进行以下介绍。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乎着民生建设发展,而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对水利工程管理决策水平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网络化信息快速发展过程中,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不断普及,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视频监控技术功能概述阐述出发,对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进行以下介绍。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视频监控技术;应用前言 在我国由于土地资源辽阔、地形复杂,水力资源利用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而在以往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时,无法对水库河道进行实时监控,而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利工程信息化水平,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加强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十分必要。 1视频监控技术功能概述 1.1视频采集 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视频监控技术视频采集功能的发挥,具体而言,视频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频率收集方式对原始数据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并将模拟形成的视频信号转变为数字化信号。如在应用视频监控技术进行水利工程监控时,可以在监控点处安装一台监控摄像机、云台、防护罩、云台控制器等设备,并且在具体的视频采集点处设置视屏编解码器,这样当监控摄像机进行图像采集时,云台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将摄像机进行不同角度的图像采集及变焦控制,通常情况下,收录到的具体帧率要控制在25fps,这样记录到的图像可以实现提升监控效果[1]。 1.2视频传输 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视频监控技术中的视频传输功能发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视频传输中输出的介质或者图像及控制信号质量,对监控效果的可靠性发挥具有直接影响,从现下的技术手段分析,在视频监控技术中,主要是利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进行传输。首先同轴线电缆是一种十分经济实惠的材料,并且在敷设过程中也比较方便,但是在应用同轴线电缆进行信号传输时,信号会受到距离与范围的影响,从而出现衰弱和递减现象,导致传输图像质量下降,因此同轴线电缆线只适合近距离图像传输应用。其次双绞线材料是传输抗干扰性最强的一种材料,并且双绞线具有布线方便、价格低廉等作用特点,但是同样在进行远距离传输时信号频率会有所衰减,因此在以太网之中只能限制在100m以内,而自宽带之中若是超过6MHZ,传输信号也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在应用双绞线材料进行信号传输时,必须要控制传输距离。最后是光纤材料,光纤材料具有宽容量、密度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同时传输质量十分好,即使是在几百公里距离之中,也不会受到其他磁场的干扰,因此是一种最为可行的一种传输材料。 1.3视频分析处理 视频分析处理同样是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利用功能,视频分析处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原理就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此种功能技术的作用难点就是由于视频监控技术作用于开放环境之中,因此很多目标都是移动运行的,因此当这些移动的目标出现在摄像机中之时,就会呈现出大小、角度、关照效果完全不同的图像,为此在利用视频监控技术进行水利信息化视频分析处理时,视频监控控制系统之中必须要适当的运用图像预处理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图像的原始特征,从而对生成的图像模板进行统计与结构分析,其中图像统计是利用数学决策原理,通过建立相应的统计化模型,此种图像识别方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图像结构分析处理,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图像的具体特征,从而更好的掌握图像特点,但是在利用分析处理图像结构时,易受到图像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影响,这是在应用此种视频分析处理技术时需要注意的。 2 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 2.1防洪减灾应用 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应用形式就是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在我国由于具有地势辽阔的特点,同时经纬跨越比较广,因此在南方地区夏季普遍降雨量比较高,易出现洪涝现象,同时由于以往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因此只能采用人工监测方式,不断检测误差比较大,同时也无法全方位对河堤进行监控,这样当汛期洪水猛涨时,就很难及时进行抗洪抢险工作,进而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数字水利建设目标,而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无疑加快了数字水利建设目标实现,同时视频监控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可以对水库及河堤进行远程监控,这样就极大的提升防汛抗洪工作的主动性。如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在河流、船闸、水库等重点位置安装摄像头,从而通过视频监控技术进行水位图像采集,并将采集到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若是分析水位超出正常范围,就可以发出相关报警,从而及时进行防汛抗灾,这样就加大的提升了防汛抗洪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2.2水文分析应用 水文分析应用也是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应用的一种重要体现,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水文分析是水资源利用开发以及后期施工管理调度的可行依据,因此在水文站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十分重要,如在水利工程之中,水文站是基本的信息管理站点,但是在以往的水文站工作中,相关的水文工作者只能利用手测或者目测的方式进行水文信息收集,这对测量的精准度无疑是会形成一定影响的,而视频监控技术在水文站的应用,可以利用水文站这个基本站点,利用光纤数据测压对江、河、湖中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实时观测,这样不用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及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分析处理,就可以在光纤数据测压技术下进行自动测报,这是对传统水文工作方式的一种颠覆,可以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进而实现合理调配、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建设目标[2]。除此之外,视频监控技术在水文分析方面的应用,还可以为防汛防潮工作决策提供可行性依据,这是水利信息化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体现。 2.3建设管理应用

水利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

佛山市位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现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五个区,面积3813.64平方公里,人口338.98万,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68.66亿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我市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水、内涝和台风,全市95%以上的人口、耕地和工农业总产值都依靠堤防工程捍卫,水利建设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至为关键。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依靠工程措施已不可能完全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按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思路,近年我市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力度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在水利部、省水利厅、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力促进了各项水利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2001年4月,“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统网站被国家防办列为重点推荐的网站。2001年3月,该系统被广东省水利厅列为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一个平台,四个支撑点,两个完善提高”的建设项目之一。2003年市三防办被省信息产业厅列为信息化示范单位。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汇报一下我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一、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始于“九五”期间,首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引入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顺德水利局于1995年开始了“顺德水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96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基于DDN帧中继技术的水利综合信息网,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作为覆盖佛山全市范围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于1997年开始筹建,1999年12月实现了佛山市三防信息在因特网上发布,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共投资6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其中顺德水利局于2001年底建成“顺德防汛指挥系统”,具备提供防汛指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对其余各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对我市的水利工作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市三防系统虚拟局域网已连接到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禅城区等区一级水利单位,并与军分区、市直属单位、水文分局等11个主要防汛单位构成虚拟局域网。各区水利局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配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卫星云图接收、大屏幕投影及大型水雨风实时情况自动电子显示牌等,并利用防汛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加装水位遥测设备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对各辖区各镇进行江河水位的遥测和报送,通过水情遥测软件把实时水位及时发布。其中,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的光纤网络已联接各基层水利机构,目前全市49个基层水利单位中已有30个单位联接了光纤,基层水利单位的网络覆盖率达到61%。全市目前建立了近百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综合运用天眼2000防汛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对水、雨情、气象状况、台风路径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水位、流量、降雨量、水势及台风情况预测。所有水、雨、风等信息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 2、构建多层次的防汛通讯系统。 在虚拟局域网的基础上,我市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主要防汛单位进行网上会议、可视通话和网上图、文传输。“佛山市三防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其电视会议管理中心设在市三防指挥部信息中心,下设7个分会场,能同时实现16个点的多点电视会议的召开。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通过该系统向各区水利局、三防办进行视频直播

水利信息化中信息资源规划技术探讨.doc

信息化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利信息化,对提高水利事业活动效能、效率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珠江流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中心工作,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珠江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珠江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水利信息化资源的统筹规划属于系统性与持续性工程,规划水利信息化的保障环境与基础设施等信息化资源应从全局角度出发,结合统一的数据标准、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以及信息资源模型,为水利事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数据中心项目规范运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信息资源规划概述 珠江流域片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包括红河、北仑河等,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区域,总面积65.43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涉及滇、黔、桂、粤、琼、闽、湘、8省(自治区)及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珠江流域水利信息资源规划,为珠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是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三条红线”管理、推动“四项制度”实施和落实《珠江水量调度条例》的需要;是完善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 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能,提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需要。因此,建设珠江流域水利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实践证明,完全依赖水利工程措施,水问题解决成效并不高。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利资源充分开发利用 ,以及水利信息化深度、广度的拓展,即非工程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成为了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水利现代化,与水利信息化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减少水利消耗,提高整体效益,成为了当前水利发展的必然。水利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集业务应用、保障环境、基础设施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规避以往各自为政建设模式、系统分建专用、资源分散等问题,对数据资源整合,以及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信息资源规划也成为了水利部信息中心开发利用水信息资源的重要前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二、水利信息化资源规划原则如下所示;一是应用先导的原则。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业务应用发展的最终体现,唯有满足应用要 求,才能确保系统科学建设。二是分步实施原则。整体推进水利信息化,但由于其涉及面广,需要分层次与阶段性的水利目标,实现分布实施。三是资源共享原则。基于资源共享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标准化、开放化,为促使系统长足发展,应当对应用功能,以及信息服务等展开标准化。四是安全优先的原则。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可用性。信息系统满足安全需求后,再兼顾其他需求。五是适度前瞻的原则。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此,水利信息化的信息资源规划,应当做到前瞻性,为水利业务开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持与基础保障,从而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活力。六是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行业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设施等,将现有信息资源作用最大程度发挥,提高信息资源信息化、数据化建设力度,促进信息资源整合,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社会服务忽思平的提升。当前大部分的部门,均设立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作用发挥存在差异,应当加强各应用系统资源的整合,确保现有信息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七是建设管理并重原则。加强现有系统运行管理的同时,还需加强制度与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水利信息化效益最大程度发挥。三、信息资源规划技术路线(一)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以往流域管理机构的水利信息系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以各自为政建设模式,以及系统分建专用模式为主。各 个系统独立储存与使用业务数据,资源严重分散,存在信息孤岛,共享程度低下。为处理资源分散问题,提出了数据流分析操作。规划前的左右数据流、上下与内外数据流分析,将转变为定量与定性分析,流域管理机构的水利信息系统,集中采集、存储、管理、使用核心业务数据,支持跨地区与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业务系统,从而对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构建主体数据库通过水利工程、珠江水文与社会经济基础数据库,以及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珠江水质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 ,可明确掌握珠江流域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调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数据信息情况。流域各省(区)以多种形式在水利工程、水文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基础,初步设立起水水源地、功能区、取水、排污口等基础信息数据库。珠江治理开发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与水利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以及提供的坚实基础不无关系。与面向报表设立的数据库不同,面向业务主题设立的主体数据库,实现了以往系统分建专用数据库的综合、重构。规划设计主体数据库相对繁琐,不仅要分析、调研数据来源,围绕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标准,确保数据完整与准确;还需要结合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最终提高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成效。初次之外,还需加强统一化数据标准,以及稳定性数据机构的设立,确保程序在不依赖数据接口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主题数据库实现个应用系统集成、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共享。主体数据库升级为数据仓库,知识管理支持等功能也随之拓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资料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 建设规划 且末县水利局 2014年11月

目录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3)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 2、存在的问题 (4) 三、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 (5) 1、采集传输 (6) 2、数据存储 (6) 3、应用系统 (7) 4、展示层 (8) 四、资金筹措 (9)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9) 1、加强领导 (9) 2、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 (9)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且末县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动监测数据是水利信息的基础。

(1)2012年完成的《且末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系统建成后,在且末县山洪灾害危险区内全面掌握水雨情时空变化趋势,并按照前期分析确定的雨量预警指标和水位预警指标,实现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的及时预警;重点防控流域,具备依照降雨、融雪预报重要断面水情变化趋势,或按相邻边界水情要素变化趋势预报下游断面洪水形势,并依据成灾要素等级实时启动山洪灾害危险区转移警报;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加强宣传演练,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已完成投资约587万元万元。 (2)2011年建设的《且末县农区农村饮水安全更新改造工程》安装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1套。 2、存在的问题 (1)、发展速度滞后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我县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发展速度严重滞后。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7T09:26:36.1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魏建宏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展开分析,从大数据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水利如何进行构建,并明确了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更好的技术方面的建议,可供今后参考。 常州兰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展开分析,从大数据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水利如何进行构建,并明确了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更好的技术方面的建议,可供今后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智慧水利;信息技术 前言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进一步提高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还是很有必要,如何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是其中的重点,因此,我们要重点探讨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来打造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 1、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水利管理单位都建立了能够适应单位业务发展和生产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且该管理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更新,但是受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水利管理缺乏统一性及缺乏专业化管理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及应用深度和先进的管理水平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1短缺科学有效的协调平台 科学有效的协调平台的主要工作是对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文书档案、生产经营及工程管理等环节的资料与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使所收集数据资料关联起来,为水利信息化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及重复利用提供便利。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水利管理不注重这个平台的建筑,使收集得到的大量数据及资料无法形成关联性,在数据处理及应用方法方面缺乏连续性,使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及重复利用难以进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筑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各地各级的水利从业单位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均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及研究,其数据管理模式也为形成统一的要求及标准,限制了水利大数据的共享与有价值的研究。 1.2未建立促进行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转型与升级,现阶段各地区水利产业新专业的建立,人们对环境影响、水利信息化、水生态景观设计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然而,传统的水利管理数据采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难以满足水利建筑人性化及水利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用水土保持工作举例,环境影响评价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相关信息,其研究也受到无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及数据的制约,因此水利管理设计人员需要在数据采集方面做大量的研究及创新工作。 2、水利信息化的技术路线分析 信息化是以信息为基础,对其进行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的一个过程。水利行业中信息管理涉及到的数据较多,除了大江大河大湖中获取的数据外,还包括各区域的水源口等数据,因此水利信息化的关键切入点就是要对水利数据资源进行系统的构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首先通过建立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海量分布式异构数据间的数据共享,是实现数据最大利用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数据的获取和传递主要由各涉水部门数据、行业内数据、工程项目数据等组成;数据的处理整合主要采用混合式的数据云存储技术、异构数据交换技术等,从而将多元复杂的数据细化成条理统一的数据资源;数据的再生分析包括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建模预测等,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量;数据的利用是基于再生的结论性成果服务于广大的用户群体,通过web或移动端网络将其数据共享使其数据信息得以真正应用。 其次各水利信息化业务子系统的建立,在数据云服务的应用下,各业务需求方根据自己的业务内容建立属于自己的业务子系统,以满足各阶层的生产应用要求。 最后是对整个数据资源和业务资源的监管和维护,使其水利信息化高效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3、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支持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水利数据更加资源化,这种资源化主要是建立在水利数据基础服务平台之上的,对资源化技术进行探索,旨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在数据资源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4个层次,分别是资源层、逻辑层、服务层以及应用层。其中,资源层是对“数据化”进行支撑,主要是为数据提供可靠的、安全的存储能力。逻辑层是对“数据开发”进行支撑,主要是为数据异构提供多元化服务。服务层也是对“数据开发”进行支撑,它比较倾向于水利大数据结构的动态性服务,满足工作人员对大数据业务的相关应用。应用层对“中间接口件”进行支撑,用户可以根据平台交互界面以及应用接口对本系统接口进行制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本系统进行应用,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预测。 3.1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 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可应用于水利信息的预报、监测、统计等各个环节,可以水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识别,对于水利行业水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分类采集、规范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通过基础地理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平台建设和数据管理维护,对外提供GIS综合信息共享访问平台接口,扩充和完善水利系统的数据存储,初步形成能够为水利防汛、防凌等业务服务的比较完善的和高效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和影像分析平台,满足各种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3.3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在人类智能形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从而使得机器设备具有自我学习和思维能力。在人工智能中,通过计算机和数学语言等抽象形式描述,以实现人类智能和生物体系的深度模拟。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技术分别

智慧水利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水利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贯穿于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与水管理服务等体系,具体体现为“物联感知、互联 互通、科学决策、智能管理”。即通过对水文信息、工情信息以及管理等信息的感知,借助互联网实现各类信息的全面共享与互联互通,利用数据挖掘、仿真模拟、决策分析、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防洪防潮治涝、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现代 化水利行业管理服务等领域科学预测预警、评估决策,从而全面提高水利精细化管理 能力和水平,提升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带动 水利现代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及建设任务 2.1总体目标 “智慧水利”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计算机、无线通讯、3S、虚拟仿真、物联网、集群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整个区域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管理、更新、共享和发布,建设统一的支撑、应用、决策和执行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 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区域水利综合管理能力,基本实现区域水利现代化。 2.2建设任务 2.2.1智能感知精细化管理系统 智能感知精细化管理系统针对干流堤防、闸泵等水利工程管理需求,应用3S、物联网、集群监控、无线通讯等现代化技术,通过堤防巡查、堤坝渗漏观测、闸门集群 控制、堤防监视、节水灌溉、生态水安全观测等系统的建设,为水利工程数字化、集 群化管理提供支撑。 建设堤防巡查、渗漏监测、闸门集群控制、节水灌溉、生态水监测、堤防监视等

子系统,为工程监管提供精细化管理手段,为智慧水利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 2.2.2堤防“增强现实”三维可视化平台 堤防“增强现实”三维可视化平台以干流堤防为核心内容,建立三维虚拟仿真环境,实现区域及水利工程的三维可视化浏览、查询、分析与模拟。 系统基于河道及堤防两岸地形模型库、水利工程模型库和水利专题信息数据,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搭建江北区域以及堤防三维虚拟现实,实现堤防三维动态交互式浏览及堤防工程项目成果的三维可视化。通过对河道堤防设施的管理、建设、运行等信息的集成管理,实现在三维场景中灵活查询、展现堤防、水闸、险工险段等信息;通过空间分析、计算、查询等功能,建立基于GIS 的三维可视化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二三维场景漫游、坐标定位、位置查找、工程分布、工程查询、路线飞行、专题图管理、缓冲区分析、断面分析、距离量算、面积量算、图层控制功能。 2.2.3综合业务门户应用 综合业务门户应用以区域信息采集设施为基础,实现区域水利综合信息的全面汇聚和集中展示。 系统结合电子地图,通过图形图像、专题地图、表格文字等形式形象、直观地为管理人员提供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管理、节水灌溉等信息的实时预警和综合查询服务,保障管理人员迅速、及时、准确地掌水利综合信息,为区域水利综合业务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可通过PC、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快捷高效的桌面和移动化办公。 2.2.4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防洪排涝调度以及水资源智能调度两部分内容。 (1)防洪排涝调度决策防洪排涝调度决策子系统实现了实时水情、工情、流量、视频等信息的防洪排涝信息的集成与展示,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服务。系统

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根据水利业务应用特点,水利行业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 5.1防汛抗旱 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建设的总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 通过系统建设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具体目标包括: 1、建成防汛抗旱综合采集系统 通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等先进技术建设和完善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采集系统,提高时效性。 2、完善现有防汛通信设施 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能力。 3、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为中央、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该系统能提高四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以及决策的科学性,达到及时完成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管理;以数字、图、文、音像等方式快速灵活地提供雨、水、工情和灾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背景资

料,以及有关资料的深层挖掘和信息服务;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模拟分析能力,加强调度的科学性;快速、科学地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和评估;提高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旱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做出趋势预测;对全国防汛抗旱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2水利行政资源管理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应用。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1、综合办公系统 综合办公系统是指水利系统各级各类部门的日常办公自动化系统。依托水利行业已启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服务工程、服务经济、服务管理、服务职工为指导思想,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用二到三年时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利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行业内各部门间互联互通,改善协同工作环境,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实现办公自动化,为生产科研、行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

威海市水利信息化 建设规划 威海市水利局 2010年12月

目录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建设现状 (2) 2、存在的问题 (3) 三、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 (5) 1、采集传输 (5) 2、数据存储 (6) 3、应用系统 (7) 4、展示层 (10)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3)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15) 1、加强领导 (15) 2、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 (15)

威海市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建设现状 (1)、市水文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动监测数据是水利信息的基础。自2004年开始,水文局把水文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抓出了成效。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水文信息自动监测系统有:雨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地下水及海水入侵自动化监测系统、河道及潮水位水位自动化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有:市水文信息管理系统、14处大中型水库防汛信息系统、文登水利信息系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已完成投资约650万元。 (2)、市水利局信息化建设情况 已建成威海市水利门户网站、防汛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中心机房,完成投资约100万元。

水利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分析

水利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4T11:57:20.6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谷明宪 [导读] 为了水利现代化发展中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提高水利信息化的效率,本文就提出了几条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济南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 250108 摘要:信息化是随着时代发展各个行业转变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大多行业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转向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行业充分利用水利资源的共享程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建设,全面促进水处理的效益,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发展。为了水利现代化发展中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提高水利信息化的效率,本文就提出了几条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己走进千家万户,使得信息化成了我们工作中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快速、准确的采集信息,对我们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系统的正常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基本含义及特征 1.1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和有效管理水利信息资源,加速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为以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为目标、以现代化的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以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以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面向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应用。水利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覆盖水利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举措,是水利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水利信息化工程的主要特征 水利信息化工程是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工程,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它是信息化工程,具有信息化工程的一般特征工程建设将综合运用当今先进成熟的自动化监控技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技术和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2)它是立足于水利行业、服务于水利业务的信息化工程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其中,水利业务流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数学模型是基础,信息技术是手段。(3)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功能强、跨学科、涉及面广、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工程建设要求运用系统工程理念、统筹兼顾,既要满足近期要求又要适当超前、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注意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 2运行管理办法 2.1硬件系统管理办法:应建立运行值班制度,并设专业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实行岗位责任制,定人、定岗、定责、定权。 2.2软件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完成故障纠正、故障分析、故障记录等,为故障处理提供有效手段,提供全面的网络性能统计,帮助管理员规划、调整网络运行状态,保证网络以最佳运行状态,加强网络系统中数据的安全保护,保证监测网上数据传送流程的各个环节上数据安全无误、完整传递,并加强软件的抗病毒、抗干扰措施的管理,制定授权访问系统的技术方案,确定用户身份种类、数据的调用、查询、修改及存入、取出时,实行权限等级制度,非授权人员严禁进行有关操作。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和设备,采用高可靠的控制设备、传输设备,设置系统的用户表及口令限制等手段。 2.3文档管理办法:在文档的管理上,应把握住各个重要环节,对系统各阶段产生的大量的各类文档加以编目、分类和管理,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可维护性,应特别注意收集和妥善保管建网技术文档、应用软件说明文档和数据设计文档,文档应及时归档登记入库,文档借阅应办理相应手续,并注意保密工作。 3水利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点 水利信息化系统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与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安全,建设过程中采用的设备性能是否稳定可靠以及运行管理维护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为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单位在系统开始建设时及日后运行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运行管理人员应全程参与水利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时期是管理人员学习、了解系统的最佳时期。在系统的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软件调试、系统试运行整个过程中,管理维护人员都要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学习设备安装和调试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与施工人员沟通,特别是在软件开发调试阶段,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日后管理方便,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b.系统在投入使用前施工单位应做好系统的培训工作。一般水利信息化系统在交付使用前施工单位应该做一次系统的培训工作,包括介绍系统的功能、结构、特点、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建设单位可以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完整、详细的系统使用说明书,作为日后使用维护的参考。有条件的建设单位还应要求施工单位提供主要设备、易损设备的备品备件,如果资金不允许,也应要求其提供生产厂家的联系方式、设备型号、设备价格等相关信息,这在以后的维护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c.运行单位应指派固定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水利信息化系统应该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实行岗位责任制,定人、定岗、定责、定权。各部门需要的数据、系统操作等权限都要由管理员负责提供,其他人员不允许私自操作。鉴于水利信息化维护特点,运行单位至少应配备2名固定人员操作和维护系统,这样有利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d.运行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特点。水利信息化系统能否很好地为水利行业服务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管理者具有较强的事业责任心,认真学习系统的功能,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注意事项和维护要点,信息化系统就可以很好地运行,为水利行业服务。2002年笔者在更新改造丹东东港市铁甲水库的水雨情遥测系统时深深地体会到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对系统生命周期的影响。在这次系统更新改造前,铁甲水库的2个雨量遥测站、1个中继站和1个中心站经过10多年工作依然正常,后来了解到铁甲水

水务集团信息化平台中心的方案筹划

水务集团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方案筹划(初稿) 一、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国源水务现状 国源水务自2012年成立以来,不断拓展供排水业务,下属水厂也不断增多,服务范围逐步覆盖整个安吉县,短短几年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县供排水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问题与瓶颈也越来越多: (1)下属水厂逐渐增多,各水厂、污水厂信息化程度不一,多数水厂、污水厂缺少完备的在线监控系统、水质检测系统以及中控系统。 (2)各水厂、污水厂基本采用人工加经验的管网管理方式,故人员的流转将导致服务片区内的管网信息缺失。目前已有的管网图纸信息与现阶段供排水业务不匹配,管材、管径及各阀门信息不全,巡检查漏工作难以进行,漏损率长期居高不下。 (3)多数水厂、污水厂设备档案以及维修保养记录缺失,设备大多是发生故障才开始维修,定期维护保养成了空谈。 (4)集团总部缺少实时信息反馈平台,不能及时查看各水厂、污水厂的运行状况、水质水量情况,以及各服务片区的水压、水量、水质供应情况。对于爆管维修、设备维护、发布停水通知等工作不能

及时做出决策和调度。 (5)各水厂基本采用人工抄表的方式,由于各服务片区大,用户分散,抄表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大,并且对抄表人员的管理也较为松散,这与公司业务不断拓展和自身发展不相符合。 (6)多数水厂对外缺少信息上报系统,集团总部难以形成统一口径。 (7)各水厂财务系统与集团总部财务系统缺少衔接机制,集团缺少统一的客服系统。 2、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从国源水务的长远利益出发,为满足安吉县城市发展及城市用水、排水需求,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步伐,进行高效、合理、实用的水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为解决当前国源水务遇到的困难与瓶颈,适应水务系统今后扩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供排水企业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有必要对国源水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信息共享程度高、业务处理效率好的水务信息系统,以满足社会对水务企业“安全,可靠,高效,经济运行”的现代化要求的需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扩大信息化应用领域,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供排水服务中的优势,提高水务企业现代化科技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建立水务信息化平台亦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