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

历史原创模拟卷

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徐复观先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

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作者意在说明()

A.孔子编订史书的史学记载价值

B. 《春秋》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C. 儒学影响古代司法审判的执行

D. 《春秋》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

2.《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5.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6..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

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材料体现了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7.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8.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9.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

10.下图是1872-1913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B.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D.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11.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近代变局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重构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12. 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该记者的看法

A .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B. 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

C.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 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13.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

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14. 19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

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15. 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16.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

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B. 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D.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7. 美国学者波内克斯说:古欧洲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变革,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这些变革包括伯里克利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把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统治的规则转变为多数人统治的规则,雅典由此从一个小城邦变为一个海洋帝国。材料表明

A. 雅典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B. 思想变革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C. 智者学派的产生植根于经济

D. 伯里克利改革完善民主政治

18.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

A.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

19.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也有人指出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 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B. 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C. 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D. 理性主义引发精神危机

20..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这样描述美国的困会:“当你进入华盛顿众议院的大厅时,你

会为这个大会议厅里的粗俗举止感到震惊……他们大部分是乡村律师和商人,甚至是属于最下层阶级的人士……又隔几步,就是参议院大厅的大门……他们当中有善于雄辩的大律师、著名的将军、贤明的行政官和出色的政治活动家。”托克维尔意在说明

A.三权分立原则的优越性

B.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

C.国会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D.美国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21.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36年激进派议员成立“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废除这一法律,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

A.英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B.议会中工人议员增加

C.自由贸易原则最终胜利D.满足了议会中最新贵族的要求22.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3.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

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美国“冷战”重心发生转移

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24.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人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

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二.非选择题(5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

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据1964年统计,新中国全年卫生事业费九亿三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二亿五千余万元,占27%,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由于有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这支队伍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拥有的卫生人力总量(220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德成《毛泽东与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7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5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中国代表团指出:维持和平与安全必须根据正义与国际公法之原则。这一原则后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美苏两国在会议主席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中国代表团坚持在两国间居中调停的立场。中国代表“善于斡旋调解”,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针对联合国宪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国际间如有危害和平事件发生,安全理事会应有权采取临时办法。中国代表团还建议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应考虑地域平等分配的原则,要给欧美以外的小国、弱国更多更公平的机会。这些提案最终获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贡献。(8分)

(2)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得以建立的历史条件。(7分)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冼夫人(512-602年),“世为南越首领,多筹略,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后嫁于高凉太守汉族人冯宝为妻。“夫人诫约本族,使从民礼。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犯。”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和陈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岭南发生地方叛乱,冼夫人都果断率兵协助平息。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县推选冼夫人为主,算为“圣母”,保境安民。冼夫人审时度势,迎接隋军进入岭南。后番禺王仲宣起兵反隋,“诸州跟叛”,冼夫人出兵平叛,岭南得以重新统一和安定,冼夫人因功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公元601年,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及时向朝廷揭发赵讷罪状,惩处贪官并有效解决了危机。每逢节日,冼夫人出示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对子孙们说:“汝等宣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冼夫人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关于冼夫人的诗词歌赋数以千计,奉祀冼夫人的冼太庙遍及岭南乃至东南亚国家,形成冼夫人文化。

——据《隋书·谯国夫人传》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书》为洗夫人立传的原因。(7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弘扬洗夫人文化的积极意义。(8分)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

历史原创模拟卷

1.【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儒学思想。材料中“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说明《春秋》超越了史学记载功能,可见,孔子修订《春秋》主要目的是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故D正确;A是作者在材料中自我否定的内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司法方面的内容,故C错误。

【奇思妙法】本题注意题干中“史的审判”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价值,孔子重视道德教化,其整理编订的作品及其言行中,皆渗透孔子的这一理念:重视道德自律与道德的他律。

2.【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属于史料实证题,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应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不同形式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相互印证,来还原历史的真实。因此B正确。正史带有成书时代很强的政治主观性,可信度并不是最高,A错误;实物史料也会存在对历史的错误记载和印证现象,不能说全部有更高史料价值,C错误;历史记载也可以通过其他史料印证,不唯一,故D错误。

【奇思妙法】历史研究中,对于史料对史实的印证,遵循“孤证不立”原则,任何史料的真实性都没有绝对性。需要二至三个不同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做出史学判定。

3.【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知识点。从材料主体看,皇帝对史官《起居注》的编写干预越来越多,《起居注》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少,相关,《起居注》越来越体现皇帝的意志和要求。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因此,D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内容体现;唐太宗强行查阅《起居注》,不是“仁君”的表现,故B错误;“劝诫”功能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

【奇思妙法】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体现在:亦是君主对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控制越来越强;二是对皇帝的制衡与约束力越来越小

4.【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政治形势的影响。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 表述太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易错警惕】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始于魏晋,逐渐南移于隋唐,完成南移与南宋。

5.【答案】B

【名师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

6.【答案】A

【名师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重视文人士大夫的意见,宋朝确立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家法,也就是确立了“以文治国”的治国方略,A对。材料没有反映五代的信息,“重文轻武”局面正是在宋代才形成,B错。C、D材料没有反映。

7.【答案】B

【名师解析】明代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这并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故A 错误;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体现了忠君与气节精神,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故B正确;言官制度并非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故D错误。故选B。

【奇思妙法】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学生应该从儒家伦理和道德中的忠君与气节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察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材料的主旨是“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而不是真正地主张“复封建”,颜元等人明确提出应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这样做的目的,正是要培植一种类似西方的封建贵族那样的地方领主势力,

以平衡中央的过度专制集权。D对 A错。B、C与材料不符。

9.【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的侵略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军事观念的改变。结合所学得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并没有被吸取,二次鸦片战争的威胁仍从海上开始的,故排除A;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材料反映的“19世纪70年代到10年后出现的转变原因”,故排除C;瓜分中国狂潮开始于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中国吸取多次失败的原因,多是海防松懈所致,故将海防作为重点,以保障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故选B。

【奇思妙法】历史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历史时空观,本题抓住“1875”和“海防”的时空信息,答案立现。

10.【答案】B

【名师解析】材料考查的内容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整了政府的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未能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因为外国人企业数量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并未得到改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1840年以来,伴随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民族概念开始变化,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产生。注意材料中时间和评价的变化:由晚清以前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郑成功的评价由“遗民忠义”或“草寇”褒贬不一到“备受国人推崇”而高度统一。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是因为郑成功“排满”“驱荷”“开拓台湾”,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密切相关,反映了对民族国家概念的重构,C对。材料反映不出A、B,D不符合史实。

12.【答案】D

【名师解析】材料分析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获得支持的原因,实际上是中共支持人民政权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反映出了将来中国政局变动将朝中共一方倾斜,故D正确;材料没有分析抗战胜利意义,故A错误;抗日政权是民主联合政权,故B错误;材料是站在客观立场上分析,不带有美国意识形态,故C错误。

13.【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用行政手段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得到全国投资的2.5%”资源配置调

入少,跳出多,是在支援其他地区的工业建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的体现,故C 正确;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经济到位不会下降,故A错误;B项不能体现“得到全国投资的2.5%”这一信息,以偏概全,故B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 错误。

14.【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状况。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已确定,84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故A错误;由“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判定改革开放初期,国企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交流联系并不强,故B正确;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状况逐步改善,故C错误;改革以来,城市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故D项错误。

15.【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能够最直接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诠释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故C正确;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是人代会制度的内容,故A错误;我国主流民主制为代议制,故B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施的地域范围,故D错误。

【奇思妙法】解答表格型材料题注意三点:一题头主题,二表格内容展示的有关项目,三注意数据或基本内容的比较。

16.【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相应社会阶层的变化。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都是新社会阶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故D正确;材料主题是统一战线的组成,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完善程度,故A错误;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也不是材料的主题,故B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材料没体现,故D错误。

17.【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智者人文思想产生。由材料“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可知材料意在表达古代欧洲的思想运动受政治运动的影响,B 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C不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伯利克利改革对民主政治的影响,D不正确。

18.【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材料主题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平民也拥有更多的权力,即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罗马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排除A;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是希腊而非罗马,排除B;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排除。19.【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的局限性。“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对和批判,认为其存在弊端,也就是造成了上述问题,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故A错误;题干没有将法国启蒙运动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故C错误;D的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故D错误。

20.【答案】.B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众议院体现大众民主,缺陷在于民众素养良莠不齐,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参议院的设置体现精英治国,可以弥补众议院的不足,故托克维尔意在说明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参众两院制度,都属于立法机构,与三权分立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众、参两院的人员构成,与选举制度有关,井未提及立法程序,排除C。材料客观上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但作者强调制约大众民主的必要性,排除D。

21.【答案】C

【名师解析】右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本题主要考查了在经济近代化不同发展阶段,英国贸易政策的演变。材料中反映,在19世纪初期,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从时间和发展过程来看,,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正确;从时间来看,1836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故A错误;自由贸易政策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D错误;

【易错警惕】近代西方经济政策的变化受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和要求,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国窖垄断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混合经济。

22.【答案】C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体制”从材料数字看出,目标增长率和实际完成率都很高,说明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有政策性调整和实际调整,故C正确;“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正增长率,故A错误;

“调均衡发展”材料内容没涉及轻重农总产值比例,故B错误;材料时空是“1933-1937”,D项知识性错误。

【易错警惕】苏联斯大林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不代表政府对轻重农比例失调问题没有认识和措施,选题题遵循“材料为本”原则,重视逻辑推理,论从史(实)出,感性到理性。

23.【答案】A

【名师解析】材料内容“共产主义以朋友面孔”,美国“技术援助四点计划”看出,美苏都对第三世界国家给予友好态度,体现出对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和竞争,故A正确;

1949年,美国冷战的重心在欧洲,故B错误;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中没有,故D错误。

24.【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多双边峰会的大量涌现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和密切,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所以答案选D,A项说法错误,突破地域限制的集团,已不是经济区域集团; B C两项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材料没体现。

25. 【答案】

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每点2分,共6分)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每点2分,共6分)

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每点2分,共6分)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答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三点给7分【名师解析】材料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主题:民族与国家认同。

第一问:举措:阅读材料,进行分层,从以下关键句,概括出答案。“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祭祀;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何

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背景:立足时空“清初建立”,从这一时期的政治、名族、主流思想文化、及现实的统治目的分析概括。

第二问:特点:阅读分层,根据材料“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概括归纳。意义:从前一问的特点延伸,构建思路,从思想、政治两个方面分析。每一个角度可提取多个观点。

26.【参考答案】

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

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30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70年代后,经济滞胀,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因此,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用的工具。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各自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利己主义贸易政策损害了企图国家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充分暴露了自由贸易的虚伪性)。

【名师解析】根据材料提供史实,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可以从整体材料认识,提取论题;也可以从部分材料提取论题性认识:例如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影响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与否等)

27.(【答案】

(1)背景: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8分)

(2)评价: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7分)

【名师解析】本题主题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20世纪60年代在高中历史教材学习中,涉及较少,属于知识盲区。但在国家各项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第一问背景:根据材料中“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提取,根据时空“1964年”分析经济基础;根据“医学教育要改革”这一隐形信息概括归纳。第一问评价:本着辩证与一分为二的原则,从进步与局限两个角度评价,从材料中“六二六

指示”、“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概括归纳。”

28.【答案】

(1)贡献:是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的国家之一(建立联合国的四大发起国之一);全面参加联合国的筹建工作;推动旧金山会议顺利召开;为制订《联合国宪章》提出积

极建议;协调大国之间的矛盾,代表弱小国家和民族发声等。(每点2分,最多

8分)

(2)条件: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吸取二战的惨痛教训,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之

间的协商合作;《联合国宪章》的制订等。(答1点给2分,2点给5分,3点给

7分)

【名师解析】第一问:从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4年5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 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中国代表“善于斡旋调解”,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要给欧美以外的小国、弱国更多更公平的机会。这些提案最终获得大会通过”概括归纳出中国的贡献。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提取各国的努力和妥协;《联合国宪章》的制订;从历史时空拓展出“二战的胜利及其教训”.

29. 【答案】

(1)原因:女中豪杰,足智多谋,崇尚信义(忠义爱国);多次平定叛乱,维护社会安定(统

一);顾全大局,归顺隋朝,拥护统一,揭发奸佞,维护人民利益。(每点2分,6分)

(2)积极意义:(2) 忠贞爱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保境安民,关心人民疾苦;感恩报德,利于社会和谐;弘扬礼义,稳定社会秩序等传统价值观念。(9分) 【名师解析】第一问原因:阅读分层,根据材料中“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诫约本族;使从民礼;协助平息;保境安民;揭发赵讷罪状;惩处贪官等关键句进行概括归纳。第二问积极意义:与第一问之间呈递进关系,根据洗夫人的事迹‘及隋唐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几个方面考虑。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察举制B军功爵制度 C宗法制D郡县制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开始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3.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4.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应为: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C.格物致知D.致良知,知行合一 6.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7. 明清时期,江苏苏州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表明: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而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9.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 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 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 D. 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周人相互谦让,诸侯纷纷拥戴姬昌”说明姬昌的礼信公正影响大,故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公作周礼,此时西周及礼乐制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次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表为东汉邓禹家族和据《景君碑》记载部分官吏概况表,据此可知 A.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B. 朋党集团势力膨胀 C. 门第成为选官标准 D.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问题、宦官专权等政治经济问题,题中未体现此问题,故A项错误;东汉功臣邓禹家族封侯和将军者不可胜数,以及《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可知东汉时已形成家族集团、官吏集团等利益集团,故B项正确。《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不能体现“门第成为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专制皇权主要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此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 3.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B.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 均田制瓦解加剧小农经济破产 D.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松驰 【答案】D 【解析】 【详解】干描述了唐宋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由“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不能得出“政府鼓励土地买卖”,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偏离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均田制破坏于唐中期,宋代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人身控制趋向松驰,故D项正确。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24.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 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25.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 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26.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已、礼让、仁恕等美德, 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7.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第一期节目中的石 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 A.小篆到大篆的过渡 B.大篆到隶书的过渡 C.小篆到隶书的过渡 D.大篆到小篆的过渡

28. 据材料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海军建制落后 B.中国海军力量分散 C.中国封建体制腐败 D.日本海军战斗力强 29.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 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该情形有利于 A.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 B.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 C.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 D.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 30.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 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31.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5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l.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 (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做人村闯”。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4.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5.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7.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 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地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12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1.(2018·山西太原二模·2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2.(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A卷·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4.(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11月联考·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 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5.(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6.(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7.(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10)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宋、郑、吴、秦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8.(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2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9.(2018·江西百所名校高三10月阶段性诊断·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 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 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 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 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 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 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 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 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综合测试卷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综合测试卷 24.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 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 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 25.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26.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1可知 表1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2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28.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慘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A.国际协商能保障华工的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29.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 30.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1.“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 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32.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面对公 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儿子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33.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 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 B.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 D.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34.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 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1)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 分) 本卷共35 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内服制度D.联姻结盟 25.西汉法律用死刑禁止铁器输出边境,这是因为 A.西汉外贸由政府垄断B.西汉冶铁落后,铁器紧缺 C.铁 器关系国家战略安全D.铁器出口影响丝绸贸易 26.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27.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 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8.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 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29.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记载“沈阳事件发生两年以后,人们已看清,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这反映出当时 A.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列强认可B.西方列强不愿日本独霸中国 C. 日本与西方列强达成侵华共识D.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列强的利益 ”这一现象最有30.“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需要什么,供应什么;需要多少,供应多少。 可能发生在 A.1956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78年 31.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

2019届高三年级文科综合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模拟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民本”二字出自《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历史上两者 A.都排斥君主在国家中的作用 B.都维护当时多数人的利益 C.都是宝贵的人类政治文化遗产 D.都持续影响各自社会几千年 25.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橘、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儒学地位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B.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C.正史比文学作品接近历史真相 D.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26.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B.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C.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27.图示为“吴门四家”之一仇英(?一1552年)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当时苏州的 社会生活场景,这幅画有助于人们 A.认识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B.看到当时摔跤运动发展 C.了解明朝的风俗与服饰 D.发现四轮驱动车的原型 28.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B.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C.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29. 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A.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B.是近代自创报刊的开端 C.体现了晚清统治的腐败 D.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30.有学者通过坐标的方式,以生产力发展为横轴,经济体制演变为纵轴,将古代自然经济、原始工业化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四种经济类型定位。以下坐标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

2019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 历史原创模拟卷 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徐复观先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 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作者意在说明() A.孔子编订史书的史学记载价值 B. 《春秋》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C. 儒学影响古代司法审判的执行 D. 《春秋》发挥历史的教化功能 2.《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5.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 1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六个下功夫” 1.1 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下功夫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牢筑考生精神底座。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9题以“革命”一词在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出现的频率为切入口,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此外,试题注重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考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1题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1.2 在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方面下功夫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先贤的躬身垂范和客观史实启示考生,品德修养是需要一个人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4题引用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鼓励考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 此外,试题通过对历史上众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激励考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1题以建国初期俄语书刊的借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考生树立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 1.3 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对考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引导中学教学致力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学识。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引用学者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引导考生扩大知识半径,避免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2019年高考试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横向与纵向间的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结合。很多试题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 2 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对标“德智体美劳” 2.1 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高考考查范围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结合知识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既能实现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知识的素材,引导考生实现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 2.2 将健康观念和意识融入高考考查理念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与体育运动和健康观念相关的史实作为试

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9年1月11日上午9:00~11:30】 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9.1.11 24.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2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确保政权稳固D.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 26.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A.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B.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D.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27.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28.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说明当时 A.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29.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历史 24.《诗经》中常常有“家邦”或“邦家”的说法;《尚书》中国君常常把治下百姓称为“父兄昆弟”。这些称谓反映出西周时 A.以血缘伦理建构政治体制 B.周王与治下百姓关系融洽 .家国同构的基本社会特征 D.礼乐制度维系的等级观念 25.汉代以前,君王均祭祀天地而不祭祀孔子;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儒生博士70人封禅泰山却不拜孔子;公元前195年,刘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最高规格太牢之礼祭祀 孔子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变化表明 A.秦始皇未受到儒学影响 B.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统治 D.天人合一观念深入人心 26. 上表为宋代社会经济的相关史料,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当时 A.土地兼并严重 B.抑商政策松弛 .社会资本集聚 D.国家财政富余 27.明清之际的部分士大夫对此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 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开始用“格致”翻译Siene—词,包括天地理、数学历算、军工制造等,统称为格致之学。这表 明 A.西学东渐开阔了士人的眼界 B.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 .古代科学传统得到批判继承 D.经世致用思想成为社会思潮 28.咸丰(1850—1861年)初年,清政府针对军兴省份的地方督抚制定了“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的原则,允许战时统兵将领“就地筹饷”。这一举措 A.冲击了中央政府权威 B.增强了地方自治能力 .适应了对外战争需要 D.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29.1912年,工商部颁布执行《奖》,对发明制造品给予5年以内的专卖,对改良品给予褒奖;1923年,北洋政府进一步完善奖励程,将方法发明也纳入保护对象,规范了专利 吊销。此举意在 A.大力吸收外资本 B.激发国人的创造热情 .培育实业救国思想 D.为发明提供法律保障

2019届高三历史最新信息卷(十一)

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 历史(十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A.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 B.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 D.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25.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强化了专制皇权 D.适应了军务需要 26.下图是近代德国就业率统计图(单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德国() A.女性摆脱了男性附庸的角色 B.民主政体确立推动男女平等 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角色转变 D.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仍然存在 27.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这一决议()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28.198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题。2003年,国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型,通过部门整合,职能归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据此可知政府职能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 B.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C.对接世界市场的需要 D.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六朝时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福建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辽宁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辽宁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4.(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9年高三历史名校模拟卷开放性试题42汇总及答案

考前背诵题(42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历史学家指出,人类历史上很多政局动荡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内部的社会机制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譬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口压力太大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选取中外近代史上的两则事件进行论证。 【答案】阅卷说明: 1.回答需要写明观点,没有观点扣2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述不得分; 2.论述可任意选取中国或世界近代历史上的两则历史事件或运动(中国史可选取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之间;世界史可选取从1500到十月革命之间,列举十月革命并 对原因分析正确可得分)。 2.学生所作论述需要包含两则事件的两种原因,只论述一则历史事件的一种原因,最多得3分; 4.论述需要紧密围绕两种原因,原因不当,与观点联系不紧密不得分。 示例: 观点:历史上的很多政局动荡同时由内部机制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引起。 论述: 事件一: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内部机制问题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所引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对中国侵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民族矛盾加深。(3分)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横征暴敛,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广大农民揭竿而起。(3分) 事件二:辛亥革命的发生同样是由外部冲突和内部机制问题所引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侵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十九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而此时的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进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镇压保路运动更是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3分)事件三:巴黎公社是由内部机制和外部冲突同时引起。 外部冲突:在普法战争中,法军全线溃败,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由此激化了民族矛盾;(3分) 内部机制:面对外来侵略,法国临时政府不仅抵抗不力,反而欲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这激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阶级矛盾尖锐,由此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3 分) 其他事件略。 2、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