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

泛关注,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为丰硕。对国外学者关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和实证以及影晌因素研究进行总结和综述。

标签: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技术溢出是指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技术外在性的一种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国外学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1 国外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1.1 新增长理论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它是由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以及劳动分工等各种内生因素决定的,其中基于外部性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已成为刻画技术进步的一条重要线索。

Arrow (1962)最早用知识的外部性揭示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技术是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而学习来自于实践经验以及生产投资活动。他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具有溢出效应,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经验来提高生产率,其他廠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Romer (1986)沿着Arrow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他强调知识的外部性,其具有的溢出效应使得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由此带来的递增报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会因固定生产要素的存在而递减,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Lucas (1988)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内生化,假定人力资本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边干边学”的结果,指出整个经济系统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造成的。

根据新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核心因素,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溢出效应和外部收益。如果对外贸易能够促进一国的创新活动,便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1.2 新贸易理论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开始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将技术内生化的同时把经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关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跨国公司可谓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瓶颈问题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方式、影响以及我国应有之对策进行综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文献综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急需引进国外大量的人才、管理和技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优势是其获得垄断地位或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保持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他们会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技术垄断控制与控制,防止技术的过度扩散,充分发挥其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回报。不可否认,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跨国公司对华的技术控制所带来的长久的恶劣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手段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手段可以体现在技术转让、专利战略、设立研发中心这三个方面。 技术转让方面,跨国公司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由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进行技术转让;2、公司通过技术许可贸易向外转让技术;3、公司向合资经营企业转让技术。 在专利方面,目前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专利权,基本上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在发达国家,大约有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被这些国家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所控制。2004 年王新华在《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分析与应对策略构建》中认为, 跨国公司专利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 获取尽可能多的基本专利; (2) 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 (3) 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相互配合, 为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 (4) 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结合, 保持垄断性优势。 研发中心的设立近年来呈现出两个特点——数量的急剧上升与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04年6月,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到2004年底达到700多家,而2003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数才400多家,2004年1-9月就新增研发中心298家,同比增长48.2%。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

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生,有关的研究认为导致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要素不同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本质上表现为信息和知识,具备自然的外部性,在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扩散和对外传播,这成为溢出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其发生的机制是在同一产业内的外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价值链的环节之间存在分工关系的外国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各类形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联。有关这个关联对当地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贡献,由于是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之外的利益,因此就它对东道国经济的贡献而言,是属于一种溢出,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投资的外部效应(Meier, 1976)。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何洁,2000)。 在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比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他们

【重磅】文献综述3000字

文献综述 ——成都沁和布业有限公司融资租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持续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以融资为主线,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兼顾金融与贸易的新型金融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中小企业广泛使用融资租赁,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52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开创了现代租赁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融资租赁业开始高速成长,自此,租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继信贷之后的第二大企业融资渠道。美国在融资租赁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整体研究状况和发展规律如下: 第一,国际融资租赁正在受到亲睐:当前,美国融资租赁业有一种向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随着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发达的融资租赁也步入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并不断扩大,在其金融租赁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第二,融资租赁持续高速发展并且租赁服务趋于全面:(1)融资租赁方式多样,直接融资租赁,杠杆融资租赁等;(2)出租物几乎无所不包,从单一设备到整个机器工厂,甚至某个细小零件;(3)服务对象形形色色。 第三,多元化的融资租赁经营被普遍采纳:美国企业在开创多元化经营方式时几乎都考虑到了融资租赁业务。与此同时,融资租赁企业的大批涌现,加剧了融资租赁市场竞争,迫使原有融资租赁企业向其他领域渗透,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二、国内研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品牌社群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一、品牌社群概念及特征 1、定义 Muniz和0’Guinn(200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品牌社群具有类似于“传统社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惯例以及基于伦理的责任感。 与以前的营销研究不同,品牌社群是围绕某一品牌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一种联系。它是一个精神社群,成员通过品牌来寻求对自我的认同,通过社群来重新建构自我向往的牛活方式,这就是品牌社群重要意义所在,它的提出为品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强调核心消费者的作用。 MeAlexander等人突出强调了消费者在品牌社群中的品牌体验,认为品牌体验来自于成员间的互动,消费者在互动和体验中与营销人员共同建构了品牌意义。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社群的存在和意义就在于给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各种非凡的消费体验。 Belk和Tumbat(2005)以及Muniz和Sehau(2005)分别对品牌社群的类宗教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反映消费者对其钟情品牌的极度热爱,甚至是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性这比自我更有意义、更具力量并且非同一般。宗教活动使人心醉神迷,而且超越了自我。在有共同信仰的社群成员中,当社群成员对某一品牌极度热爱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宗教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其个性展现和生活追求之所在。 Bagozzi和Dholakia(2006)认为品牌社群是那些对一个品牌具有共同热情的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可以通过团体行为来完成共同目标或表达出相互的情感和承诺。 本质上,这与Muniz和O’Guinn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 2、结构 (1)消费者品牌结构模型 Muniz和O’Guinn(2001)所提出的品牌社群概念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表明了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消费者一消费者”关系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缺点是除了本品牌的其他消费者之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也会对本品牌消费者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 McAlexander等(2002)对Muniz等的三角模型做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核心消费者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研究 摘要:国际间的技术扩散通过进口贸易这一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溢出渠道,其效果已经越来越显着?我国的进口贸易通过国外研发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通过利用Lichtenberg & Potterie模型并加入人力资本因素对模型改进后发现,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一般,国外研发投入对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溢出;全要素生产率;LP模型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through the import trad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the spillover channels, the effect has been more significant. By China’s import trade through foreign investment in R&D, new technology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low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uses Lichtenberg & Potterie model to deal with the dataes, proves that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R&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and inspects the domestic R&D to the role of China’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general, and the end, put forward a proposal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technology spillover; TFP; LP model 一?引言 所谓的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被视为国际技术传递和扩散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科研?技术等原因的限制,采取同世界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进行有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是一种缩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捷径?一国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可见,与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技术扩散的外溢的方式? Coe等人(1997)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经济体之间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一条重要渠道,国际技术扩散及技术溢出借助于进口贸易促进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中间品的进口和国际技术转移?Keller(20XX)估算出研发活动对一个产业生产力增长的贡献中,来自本产业的研发占50%,来自国内其他产业占了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 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

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 (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陈涛涛(20__)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

不完全契约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92期2010年第18期Serial No.92 No.18,2010不完全契约理论在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事后再谈判,认为套牢问题源于关系专用性投资(Goldberg ,1976;Klein-Crawford-Alchian ,1978;Williamson ,1975,1985)。之后,不完全契约理论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信息可观察但不可证实和行动事前不可缔约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假设风险中性的买者和卖者在0期缔约,然后在0期与1期之间同时选择投资水平es 和eb ;在1期他们了解自然状态θ=(v ,c );2期以价格P 交易q ∈[0,1]数量的商品,至此合同结束。博弈时序(如下图): 收稿日期: 2010-03-14作者简介:刘爱东(1950-),女,山东聊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管理会计与公司理财、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融资管理、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贸易理论研究;谢刚(1977-),男,湖南涟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不完全契约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刘爱东,谢刚 (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00) 摘要:不完全契约理论强调了现实中契约的不完全性,注重信息可观察但不可证实和行动事前不可缔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挽救不完全合同效率的办法。以交易互利性为出发点,从控制权配置、逐步投资、声誉投资和连续时间缔约四个方面回顾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并讨论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控制权配置;逐步投资;声誉;连续时间缔约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8-0102-02 不完全契约的博弈时序图 他们从交易获得的效用依赖于买者的价值v 和卖者的生产成本c 。这些效用在缔约时是不确定的,且每一方早期的专用性投资可以影响它。我们假定:v ∈{v L ,v H },其中v L <v H ,且Pr (v H )=e b ,这里买者投资e b 的成本为ψ(e b ), c ∈{c L ,c H },其中c L <c H ,且Pr (c L )=e s ,这里买者投资e s 的成本为φ(e s )。 假定两个投资成本函数是递增的且凸的,它们是沉没成本与事后的交易水平无关。 买者和卖者的事后收益水平分别为:vq-P-ψ(e b )和P-cq-φ(e s )为了简单,假定c H >v H >c L >v L ,如果θ=(v H ,c L ),交易的事后有效率水平为q=1; 否则为0。由于双方被假定是风险中性的,事前效率相当于投资效率;也就是,e s 和e b 一定满足 max e b ,e s {e s e b (v H -c L )-ψ(e b )-φ(e s )} 假定存在一个内解,一阶条件给出一个最优的投资水平e s *和e b *: e *s (v H -c L )=ψ′(e *b )和e * b (v H - c L )=φ′(e *s ) 根据之前的假定,自然状态θ=(v ,c )和投资水平e s 和e b 是不可缔约的,尽管事后θ是可观察的。如果在θ实现和投资水平e s 和e b 沉没之后, 买者和卖者事后签订一份即期合同,均分交易收益,那么在均衡时存在投资不足。在一份即期合同下的投资水平e s 和e b : 12e s s (v H -c L )=ψ′(e s b )和12 e s b (v H - c L )=φ′(e s s )因为自然状态θ事先无法预知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双方当事人不可能签订一份充分状态依赖的完全合同。 一、控制权配置 强调控制权合理配置对专用性投资水平影响的是早期的产权理论(GHM 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如果当事人在签约后进行了人力资本或者物质资本的专用性投资,那么他将面临被对方敲竹杠的风险,这会扭曲投资激励而降低总产出。 102——

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关于技术溢出[1]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与完备的研究。例如2007年张倩肖等[2]证实:FDI知识溢出是促进本土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2007年赵克杰等[3]以江苏省为例,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 并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2007年张杰等[4]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2009年赵骅等[5]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 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 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 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2011年杨秀文[6]基于Feder 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011年宋宝香等[7]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

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艾兴政等[8]提出一个基于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可替代产品的两个竞争制造商的模型, 研究无合作创新、无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和有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3种模式的均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 强势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合作创新是占优策略。进一步还发现, 在下述3 种情况下强势制造商会与零件供应商达成技术溢出合作创新机制。范如国等[12]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 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Young Bong Chang等[13]研究发现在IT服务行业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的收益较大,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l:48~50. [2]张俏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 工业经济,2007(11). [3]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4]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 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 3) . [5]赵骅,丁丽英.技术溢出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 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xx)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xx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不少学者认识到东道国开放程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蒋殿春、张宇,20xx)。此外,出口的扩大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来源(何洁、许罗丹,1999)。但蒋殿春和张宇(20xx)还指出,如果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过

高,跨国公司就会对行业内的东道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尽管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人详细阐述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开放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赵奇伟等人(20xx)所建立的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就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东道国开放程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东道国对外开放度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途径的。 1.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包括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首先,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引起当地技术进步,带来积极的技术外溢效应。张诚等人(2001)认为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跨国公司采用先进技术对当地企业产生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当地企业的模仿;第二,通过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向本地企业而实现技术溢出;第三,跨国公司子公司会以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等身份与当地企业建立起业务联系网络,从而通过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带来技术溢出。其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第一章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研究对象:研究技术作为一种商品在国际间转移的全过程。 研究目的:促进我国的技术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重要性:缩小差距;赶超先进。 一﹑技术(technology) (一)技术的概念 1﹑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 2﹑采用一种工艺的系统知识; 3﹑设计﹑安装﹑开办﹑维修﹑管理工商企业的系统知识。 (二)技术的特点: 1. 技术是特殊的知识 ﹡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 ﹡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 2. 技术是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产品 3.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使用的不灭性 ﹡所有权的垄断性 ﹡价值的时效性 ﹡交易的不彻底性 (三)技术的分类: ⒈按技术的所有权状况分 ﹡公有技术 ﹡私有技术 ⒉按技术的法律状态分 ﹡工业产权技术 ﹡非工业产权技术 ⒊按技术的表现形态分 ﹡软件技术:表现在纸面上和体现在头脑中的技术(活件技术)。 ﹡硬件技术:指机器设备﹑测试仪器等,作为软件技术实施手段的有形物。 ⒋按技术的来源分 ﹡经验性技术 ﹡科学性技术 ⒌按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分 ﹡核心技术 ﹡一般技术 ⒍按技术的适用范围分 ﹡专门技术 ﹡通用技术 ⒎按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预示作用分 ﹡现有技术 ﹡未来技术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企业之间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地处不同国家的企业﹑团体或个人之间,依照一般商业条件转让或许可技术的行为。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分类 ⒈按转移的方向分(Ⅰ) 垂直型技术转移:由技术水平高的国家转移到技术水平低的国家 水平型技术转移:技术水平相同或近似的国家间的技术转让 ⒈按转移的方向分(Ⅱ) 技术出口国技术进口国 基础研究成果①基础研究成果 应用研究成果②应用研究成果 开发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 ①表示水平型技术转移(直线) ②表示垂直型技术转移(斜线) ⒉按技术转移的效果分 A B 简单技术转移:B照搬照套 吸收型技术转移:B创新提高 ⒊按技术转移的途径分 无偿的技术转移 有偿的技术转移 (三)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 ①技术贸易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②技术贸易加速了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的进程。 2. 区别: ①贸易标的不同 商品贸易标的-有形(所有权发生转移) 技术贸易标的-无形(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②双方当事人关系不同 国际技术贸易:同行 国际商品贸易:非同行 ③政府干预强度不同: 国际技术贸易-普遍存在政府干预 国际货物贸易-较少政府干预

什么是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verview) 1.技术溢出效应概述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尽管各界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事实: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高科技的应用和科学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中所获得的成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由于高科技的投入,在诸如计算机?生物和制药工程?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生产和就业的增加最快,对GDP的贡献的增长也最多。 而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用于高科技科研开发的支出无论在相对数上还是绝对数上都小得多。因此,显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技术溢出又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在本文中主要指国际技术溢出。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强化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2.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背景 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 如图片其中:a为介于0与1之间的数;A是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参数。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但他并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伦特研究了技术扩散%边干边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特定厂商选择技术和吸收时间的边干边学模型, 他认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之间。厂商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的专有技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 5.科高认为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其二来源于竞争。前者是技术信息差异的增函数,后者主要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的市场特征及相互影响。 6.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决策行为对溢出的影响。一方面,假定跨国公司子公司能意识到技术扩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当地厂商也能意识到溢出的存在。在互为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动态最优解。理论上,无论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溢出水平。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溢出越多。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可见,除了原有的溢出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反馈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