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

杨小玉朱庆三刘光耀段德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长春市仙台大街2号130031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流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通过阻断大鼠腹主动脉造成脊髓腰尾段缺血。按缺血和再灌流各时间段分别阻断开放腹主动脉。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分别连续测定腰髓血流变化。取缺血前、缺血30分钟、缺血60分钟,缺血30分钟再灌2、4、6、9、12、24h局部脊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在缺血30分钟时腰髓局部血灌流量迅速下降至基线值的-77.51%(P值=2.01E-17) 。再灌流时,局部血流迅速增高并超过基线水平。再灌流10分钟,局部血灌流量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值为60.38%(P值=3.3E-7),随后逐渐降低,再灌流30分钟后,局部血灌流基本恢复基线水平(3.7% P值=0.437899),以后血流量低于基线水平,出现缺血后延迟低灌流。直至再灌流4小时(-23.5%,P值=1.34E-3),低灌流保持相对稳定,血流未见恢复。结论再灌注期组织损伤较缺血期严重,且病理学改变程度与再灌流有时间相关性,同时表明再灌流后脊髓发生了二次损伤,脊髓微循环障碍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是脊髓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组织病理学

Correlation of Histopathology Changes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in 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Yang Xiaoyu ,ZHU Qing san ,LIU Gingchen, ,LI Yingpu,ZHAO Baollin ,YANG Xiaoyu ,LIN Ye,XING Hongjian orthopedics’department of China-Japanese friendship hospital,,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ity.130031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histopathology changes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after 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 Method Model Set-up of ischemic spinal cord injury. Occlusion of the abdominal aorta produces lumbosacral spinal cord ischemia. Abdominal aorta was obstructed and opened according to events of ischemia - referfusion.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hemodynamic changes in the oumbal spinal cord. The lumbo-sacral cord tissue blook was rapidly dissect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histopatholog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ccording to preichemia, 30 min of ischemia, 60 min of ischemia,and 2, 4, 6, 9h and 12h of reperfus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lumbar local SCBF decreased rapidly to – 77.51%(p=2.01E-17), percentage changes of the mean baseline value after 30 min of ischemial. The onset of reperfusion, the SCBF increased rapidly and exceeded the baseline level.The SCBF was 60.38% (p=3.3E-7) of baseline at 10 min of reperfusion. And the local blood perfusion basically recovered baseline level after 30 min of perfusion(3.7% of baseline, p=0.437899). After wards, the SCBF decreased gradually. Up to 4h of reperfusion(-23.5% of baseline, p=1.34E-3) , the SCBF did not return to the baseline level. Conclusion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自然基金项目资助(990563-1)

第一作者简介:女(1959-)教授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基础

电话(0431)-5649255E-mail:yangxiaoyu 88@https://www.360docs.net/doc/fe14981676.html,

Damage of spinal cord tissue in the hypoperfusion phase is serious than its ischemia phase , There are time correlation in the degree of pathology changes and hypoperfusion .At the same time , twice lesion of spinal cord has been occured by spinal cord hypoperfusion.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of spinal cord is important base of the pathology.

【Key】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Blood flow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Histopathology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临床研究中常见到SCI在解剖上并非完全横断,伤情并不严重,减压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以后发展为“二次瘫痪”。临床上对于SCI 治疗常见于针对缺血恢复血供,而忽视了脊髓再灌注损伤。近二年许多研究表明[1-3],SCI 后动物双后肢出现二次瘫痪与脊髓组织延迟性低灌流密切相关, 脊髓微循环障碍在脊髓二次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而提出了脊髓存在着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然而,由脊髓再灌注引发的微循环障、病理生理、生化因子参与的脊髓组织进行性、自毁性破坏病理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为临床阻遏脊髓继发性损害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

实验动物分组:Wistar大鼠,体重180-260g,平均220g, 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正常组:(仅麻醉动物不进行阻断血流量),单纯缺血组:阻断血流30、60min。单纯缺血再灌组:根据所需时间点设计缺血30min后再灌注60min、2、4、6、12、24h组,每组5只鼠,总计40只鼠。

1.2 手术方法:

用戊巴比妥纳35mg,kg-1ip麻醉后将鼠称重采用Zivin[4]法复制模型,鼠俯卧位置于特制台上, 背部剪毛,无菌操作下,腰椎取背部正中切口,切除L2-L 4双侧椎板,充分显露L3-L4节段硬脊膜。然后仰卧位于台上,腹部剪毛,取腹正中切口。手术分离腹主动脉至肾动脉水平,在左肾动脉起始部远端用Scoville-Lewis动脉夹夹闭腹主动脉,根据所需测定时间点进行阻断血流,暂时关闭腹腔至动物苏醒。然后再次麻醉动物,打开刀口后松夹恢复血流,重新关腹。制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调式加热垫置于动物身下,室温保持22℃,通风良好。

1.3脊髓I/R损伤血流动力学监测

选用Peri Flux PF3激光多普勒血灌流监测仪(Laser Doppler Perfusion Monitor),由瑞典Perimed AB公司生产(Perimed AB,Stockholm, Sweden)。技术参数为:激光二极管光源,2mW氦-氖激光(He-Ne Laser),波长为632.8um。光行探头:PF303不锈钢探头( Stainless Steel Probe ,直径为1.0mm,纤维分离(Fibre Separation) 0.25mm。一台瑞典ALR公司(Advanced Logic Research, Inc)生产的386台式微机(Power Flex 20sx) 与激光多普勒Peri Flux PF3相连,通过专门的软件程序PERISOFT进行操作,显示并记录波形,计算并存储血流数据。将光纤探头PR303用微型支架固定于L1-2脊髓节段背侧硬脊膜表面上,触而不压,既适于动物呼吸又保持测定区域恒定。术野和探头覆盖1%琼脂液(溶于0.9%生理盐水)。被测区域为避开可视血管,距后中央沟1-2mm局部区域。血流仪增益(Gain)为1,最大上限频率( Upper Frequency Limit)12Kz,即宽频(Wide band)状态。开机预热30 分钟后,先测定腰髓局部基线血流,连续记录10-20分钟。然后按缺血和再灌流各时间段分别连续测定血流变化,显示血流变化的LDF输出信号被记录并存储在微机内的专门软件PERISOFT程序中,确定时间区段(Event),计算平均值。

1.4病理形态学观察

将实验组缺血前、缺血30、60min 、缺血30min再灌4、6、12、24h,分别在活体状态下取同一节段脊髓行病理学检查。

1.4.1石蜡切片光镜观察

实验组大鼠用小剪刀将脊椎管扩大,切除周围神经根, 将同一节段脊髓取出,用4%多聚甲醛固定24h 后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4.2尼氏染色:缓冲亚甲兰法

新鲜组织固定于10%甲醛液,按常规脱水、浸蜡、包埋,石蜡切片5μm,切片脱蜡至水,蒸馏水洗,入缓冲液亚甲兰染色内染10分钟,0.2N 醋酸盐缓冲液(PH4.6)分化1-3分钟,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至尼氏体清晰为止。4%钼酸铵液处理3-5分钟,蒸馏水洗, 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尼氏体染成鲜兰色。随机选取缺血前、缺血30分钟、再灌流4 小时各组脊髓前角有核细胞各30个,应用Luzes- F 型图像分析系统(Japan),在20倍物镜下测定尼氏体平均灰度和平均面积。

1.4.3电镜标本制备及观察

按40kg·kg-1用3%戊巴比妥钠经腹腔注射麻醉后,剪开腹腔,暴露心脏,经左心室穿刺,先用37℃,0.9%生理盐水心脏灌洗,再用2.5%戊二醛进行灌洗固定。取腰髓在解剖显微镜下定位于脊髓前角,经1%锇酸后固定,逐级乙醇, 丙酮系列脱水,Epon812包埋,半薄切片定位,LKB 超薄切片机切片,片厚700A。经醋酸双氧铀-柠酸铅双重染色, 在日产JEM-1200EX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摄片。

1.5 数据处理

所有测定值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X ±S) 表示。统计学意义通过Microsoft Exce15.0 for windows电子表格软件中的F 检验和t检验进

行评价,P 值<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脊髓I/R 后脊髓血灌流量的动态变化

L1-L2脊髓血灌流量(spinal cord blood perfusion, SCBP)平均基线值是301.3±

46.89 PU(表1)。缺血初始 SCBP 迅速下降,单纯缺血10min 时,平均SCBP 下降至38.92±16.87PU,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为-74.37%,单纯缺血30min 平均下降至41.79±14.44 PU,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值为-75.37(P 值=2. 01,E-16)再灌流时,SCBP 迅速增高超过基线水平。再灌注10min,SCBP 值为426.26±72.11PU,(P 值=3.4E-08) 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值为35.21%,以后 SCBP 逐渐降低。再灌30min ,接近基线水平(327.42±70.26pu,P 值=0.434,17.16%)以后持续低于基线水平,再灌注60min(243.18±30.27, -19.10%,P 值=0.244)再灌注4小时,降至180.32±30.75PU, -40.08%P 值=0.1515)以后未见恢复。(见表1和图1)

图1、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腰髓血流变化

表1 鼠脊髓缺血灌注后腰髓血流值

─────────────────────────

TIME SCBP(PU) △% percentage of thebaseline

─────────────────────────

baseline 301.3±46.89(30)

I 10min 38.92±16.87(5) -74.37%

I 30min 41.79±14.44(5) -75.37%

P 10min 426.26±92.11(4)** 36.21%

P 30min 327.42±70.26(4)△ 17.16%

P 50min 255.38±64 (4)* -18.39%

P 60min 243.18±30.27(4)** -19.10%

P 90min 246.05±53.31(4)* -21.37%

P 120min 240.94±52.12(4)* -23.01%

P 150min 224.16±50.97(3)* -28.37%

P 180min 206.41±45.56(3)* -34.04%

P 210min 196.09±91.79(3) -37.34%

P 240min 180.32±30.75(3)** -40.08%

P 360min 176.88±61.56(3)** -43.48%

P 540min 150.11±32.42(3)** -52.03%

50

40

30

40 0 10 20 30 60 90 120 240

P 600min 130.11±32.43(3)** -58.42%

P 720min 130.89±41.34(3)** -58.17%

─────────────────────────

注:PU:血灌流单位,Baseline:缺血前的基线值:I:缺血; P,再灌流,括号内数为动物数(以下同)。与基线值比较:*P值<0.05,** P值<0.01; △P值>0.05.

2.2病理结果

2.2.1光镜检查

①HE染色缺血前组: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变化, 缺血30min再灌注6小时,可见部分神经元胞体放大,胞浆胞核着色变浅。②尼氏染色缺血前组:前角运动神经元轮廓清楚,多极形, 细胞核大多位于中央,核仁清晰可见。尼氏体呈网班状均匀排列于核周,胞浆均匀,深染。③缺血30分钟组:前角运动神经元肿胀,圆形,胞核偏位, 核仁尚清楚。尼氏体呈细尘状颗粒,浅染,松散,排列紊乱/或位于细胞周边部。④再灌流4小时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固缩,变小,呈三角形。胞核结构大多萎缩消失。尼氏体溶解,消失,胞浆呈空状改变。⑤再灌注6、12、24h小时, 随着缺血再灌时间延长,病变有逐渐加重趋势。

应用Luzed-F型图像分析系统,在20倍物镜下随机测定30个前角细胞的尼氏体平均灰度和平均面积,结果见表2。

表2、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尼氏染色图象分析结果(x±s)

────────────────────────────

NIR

────────────────────────────

mean gray 132.37±10.91 149.47±11.03* 188.51±12.34*

mean area 850.04±111.49 922.11±97.34 588.04±95.57*(mm2)

────────────────────────────

* P<0.01 N=Normal I=Ischemia R=Reperfusion

缺血30分钟组,平均灰度明显高于缺血前组(P值= 5.88E-04),再灌流4小时组,平均灰度进一步升高,与缺血前比较P值=1.095E-16。注:灰度表示图像各部分颜色的深浅程度,切片底色越浅,灰度值越高。缺血30分钟组,平均面积与缺血前组没有明显差异(P值=0.844058)。但再灌流4小时组,平均面积较血前组明显减小(P值=2.49E-10)。

2.2.2电镜观察

①缺血30分钟组:可见神经元细胞基本正常,内质网排列分布杂散,局部有脱颗粒现象,游离核糖体增多,并可见突触结构,突触内可见突触小泡较多,有线粒体,神经胶质细胞核基质局部变化,核异染色质趋边,粗面内质网轻度肿胀,线粒体轻度凝聚,有髓神经纤维和髓鞘未见明显改变。脊髓灰质内毛细血管未见明显改变。

②缺血60分钟组:神经元实质内基质高度空化,线粒体凝聚,可见板层小体,粗面内质网排列成堆扩张,游离核糖体增多,神经胶质细胞核膜局部不清晰。

③再灌流4小时组:核膜不清,线粒体高度肿胀,空泡化。内质网互相离散,明显扩张,游离核糖明显减少。髓鞘板层轻度松解。

④再灌流6、12小时组:轴突基质空化,线粒体增多,基质集凝,神经元细胞核膜不清晰,核基质淡薄,胞质内游离核糖体增多,局部密集分布,可见空泡结构脂褐素。有髓神经纤维显示不规则形,毛细血管核内皮异染色质凝聚趋边,局部增厚,向腔内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基质质密。

⑤再灌流24小时组:神经轴突内线粒体凝聚, 有线粒体嵴断裂,肿胀呈空泡状,有髓神经纤维严重分离,局部凝聚。

3.0 讨论

脊髓损伤(SCI)后,发生一系列缺血等病理生理改变,使脊髓的损伤进一步加重。由于脊髓血流(Spinal cord blood flow ,SCBF)变化能较好地反应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因此,有关SCBF 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定量测定(SCBF)的方法很多,如常用的氢气清除法、放射性自显影法、微球法等[5]。但由于电极直接插入脊髓内,必然要引起脊髓损伤,改变脊髓循环的生理条件。同时如氢气清除法还要根据H2的浓度曲线来进行复杂计算脊髓血流量,必然要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实验选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成功的建立了一个持续性监测脊髓I/R 损伤微循环血流的实验模型。它能够连续性、及时性、非侵袭性通过直接测定血流来反映真正的脊髓血流状态。本实验通过阻断鼠腹主动脉,持续监测L1-2节段脊髓血流。发现缺血30分钟,血灌流量平均下降85.37%,再灌流即刻血灌流量迅速升高,超过缺血前水平。再灌流10分钟左右达到最高点,血灌流量上升36.21%。再灌流30分钟,血灌流量基本恢复缺血前基线水平,以后逐渐降低,再灌流60分钟左右一直保持低于基线水平,直至再灌流4小时(血灌流量下降67.62%)未见恢复。证实了缺血30分钟、再灌流4小时脊髓发生了进行性延迟性低灌流(Delayed hypoperfusion)。与正常对照、缺血30分钟、再灌流4 , 6 , 9 , 12h局部脊髓光镜病理和电镜超微结构检查,证实了缺血30分钟就已有明确的病理改变,说明了缺血缺氧本身对脊髓的损伤;而再灌流4小时以后,在恢复血供的条件下,病理改变更加严重,揭示了脊髓存在着再灌流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本实验观察到局部SCBF改变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时间相关性。缺血时,血流下降明显,出现病理性损伤;再灌流时,出现延迟性缺血性低灌流,微循环功能不良,病理改变更加明显,表现出了再灌流损伤,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缺血再灌后脊髓前角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要比单纯缺血性损害严重。如单纯缺血30分组与缺血30分再灌组有明显病理学差异。随着再灌流时间延长,脊髓前角细胞出现高度肿胀,核膜结构不清,胞质内空泡,线粒体增多凝聚,髓鞘神经纤维溶解、严重分离等缺血、缺氧改变。毛细血管内皮增厚基质致密空泡,有微绒毛毛状向血管腔内突入等内皮损伤改变,均证实再灌流使脊髓发生了二次损伤,并也证明这种脊髓二次损伤有某种损伤因子的共同参予并加重了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故导致了SCI后的继发性损害。

对于再灌流后出现的延迟性低灌流的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有几种解释。有的作者认为是由于组织水肿压迫血管致SCBF降低[5]。根据张屹[6]等脊髓I/R损伤动物模型脊髓组织水份含量的测定结果,再灌流24小时水肿较前有所减轻,认为组织水肿不是造成SCBF下降的主要原因。Kogure[7]等指出中枢神经缺血后代谢紊乱是通过血流降低和/或再灌流不平衡而加重,这可能与受损组织的代谢需求相关系。Senter[]等实验表明损伤区局部的缺血缺氧很难通过脊髓本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即脊髓I/R损伤很难通过恢复血供而改善所存在的继发性损害,本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在I/R损伤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与星形胶质细胞紧密连接构成血脊髓屏障的基本结构,脊髓I/R 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是最先波及的部位,而该部位的变化对组织损伤及功能恢复影响巨大。因而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

日益受到重视,在正常情况下,内皮可分泌多种物质来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血液流动性,并调节血管内血栓形成。因此,我们认为缺血再灌流可引起大血管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它主要表现为微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扩张的储备能力的减弱,毛细血管堵塞--通常为“无复流”现象。所以本实验总结为缺血、低灌流是严重脊髓损伤后主要的血流变化。而延迟性低灌流现象主要与血脊髓屏障损害、脊髓实质性微循环障碍、血管自由基化学过程改变相关。本研究同时给人另一启示:临床上对脊髓缺血损伤治疗上常常是针对缺血、恢复血供,往往忽视了再灌注所存在的继发性损伤,如何克服微循环障碍,阻断及抑制SCI缺血后继发性功能障碍,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是今后脊髓损害的治疗方向。

本实验观察结论,再灌注期组织损伤较缺血期严重,且病理改变程度与再灌流有时间相关性,同时表明再灌流后脊髓发生了二次损伤,脊髓微循环障碍在脊髓I/R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是脊髓I/R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

参考文献

1.avid C. Cassada, MD a, James J. Gangemi, MD a Systemic adenosine A2A agonist ameliorates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n the rabbit spinal cord Ann Thorac Surg

2001;72:1245-1250.

2.Cassada, C. G. Tribble, S. M. Long, A. K. Kaza, J A. Kern Adenosine A2A agonist reduces paralysis after spinal cord ischemia: correlation with A2A receptor expression on motor neurons.[J] Ann. Thorac. Surg., September 1, 2002; 74(3): 846 - 850.

3.Lo?c Lang-Lazdunski a,Ischemic spinal cord injury induced by aortic cross-clamping: prevention by riluzole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0;18:174-181.

4.Murat Celik*, Necati G?kmen*,Erythropoietin prevents motor neuron apoptosis and neurologic disability in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schemic injur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V ol. 99, Issue 4, 2258-2263, February 19, 2002.

5.何鸣谦.测定局部血流量的氢气清除法,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1989, 11 :17

6.

6.张屹,等.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的制作。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7:84.

7..Kogure K, Busto R, Schwarzman RJ, et al. The dissese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ing cerebralinfarction. Amm Neurol, 1980,8:278.

脊髓组织缺血再灌注早期MDA和SOD的动态变化

脊髓组织缺血再灌注早期MDA和SOD的动态 变化 【摘要】目的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脊髓组织丙二醛(malonyldialdehyed,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SOD)活性变化,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48 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肾动脉下方夹闭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连续观察再灌注后1h、6h、12h、18h、24h脊髓组织内MDA和SOD活性。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MDA立即上升,6h达最高峰,此后随之下降,但至24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SOD 活性显著下降,6h达最低,随后逐渐回升,至24h基本接近缺血前。结论 MDA和SOD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动物,实验;丙二醛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arly content changes of malonyldialdehyed (MDA) and the early activity chang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 (SOD) after 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and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free radical in spinal cord secondary injuries. Methods Abdominal aortic corss-clamping was performed in 48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SD) rats to get the 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model; the content of MDA and the activities of SOD in spinal cord were measured 1h, 6h, 12h, 18h and 24h after reperfusion.Results The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 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 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 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 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 55% 70% 75% 80% 85% 95% 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 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域和可疑 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一)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治疗(一) 脊髓损伤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无特殊治疗方法的伤病。近20年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病因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认识到原发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如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目前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自Stenonis(1667年)以来,脊髓缺血损伤(SpinalCordIschemiaInjury,SCII)动物模型的制作是SCII研究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此模型多以阻断腹主动脉致SCII为代表〔1〕,经腹膜后左肾动脉下腹主动脉阻断造成SCII模型,亦被广泛的应用;后来有学者经股动脉插气囊或液囊导管阻断腹主动脉制作模型。这些模型均存在一共同的不足之处,即同时导致了腹腔及下肢等广泛的缺血损伤,这无疑影响了对研究脊髓损伤后的行为功能学的评估。伍亚民等〔2〕应用选择性阻断日本大耳白家兔腰动脉制作脊髓缺血损伤轻、中、重度模型获得很好的效果。徐明在数字减影(DSA)设备监视下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和栓塞,建立急性SCII 动物模型,这在国内外尚少有报道。他发现小颗粒聚乙烯醇(PVA,直径118~154μm)经椎间动脉注入后,滞留于脊髓前、后纵行动脉链内,能有效阻断局部脊髓血供。这是制备SCII 动物模型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2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前列腺素等因素在脊髓损伤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已得到公认。近年来在损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较为引人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脊髓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方式Sakurai-M等〔3〕通过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认为脊髓短暂缺血后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方式不是坏死,而是凋亡。他发现在缺血15min、再灌注2天后电泳发现少数神经元细胞核的DNA碎片,并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核中观察到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1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苷酸生物素阳性染色。SCII细胞死亡过程中,DNA损伤早于细胞核内碎片的出现,DNA蛋白激酶(DNA-PK)在DNA的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DNA-PK含一个异二聚体的ku抗原及一个分子量为460000Da的催化亚基-DNA-PKc,是一种含丝氨酸及苏氨酸的激酶。DNA-PK修复DNA时,ku和DNA-PKcs均结合于DNA的自由尾端,结合后DNA-PKcs受到激活,ku能增强此激活作用。ShackelfordDA等〔4〕研究兔子SCII时发现脊髓短暂缺血时(15min),DNA-pk活性增高,再灌注后脊髓神经功能可恢复,而严重的缺血时(60min)DNA-pkcs及多聚酶数量减少,活性受到抑制,致永久性瘫痪。2.2脊髓缺血损伤后局部离子环境人们已认识得后SCII后局部离子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脊髓缺血、缺氧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离子钠、钾、钙失衡,从而影响脊髓的传导功能。细胞内的高钙与线粒体结合,并激活多种酶,致代谢紊乱,产生大量自由基参与脂质过氧化,与离子钙超负荷等引起微血管痉挛和闭塞,加重微循环障碍。Masaki-M、申才良等〔5〕发现,脊髓组织损伤区钾、镁含量下降,钠、钙升高,而血清总钙没有明显变化。血清总镁伤后开始下降,后又有所回升。这与脊髓伤后细胞膜结构破坏,离子泵活性降低,能量产生障碍有关。Robson等发现如果伤前给予足量的镁可以促进动物缺血性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2.3脊髓缺血损伤的早期标志ShackelfordDA〔6〕研究发现微管辅助蛋白τ在微管组装的动力因素中起重要作用,微管合成是轴突生长和神经塑型所必需的。缺血促进蛋白分解,影响激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长时间缺血致截瘫时发现τ被去磷酸化。τ的这种变化可影响到微管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神经可塑性及轴突运输功能。缺血后Tau-1明显下降的机制可能有三种:(1)至少一个位点被去磷酸化;(2)被降解导致大分子τ减少;(3)τ过磷酸化,Tau-1免疫反应性下降。缺血时τ在10~30min内很快去磷酸化,再灌注后MAP激酶被激活,τ又复磷酸化,未发现τ过磷酸化。动脉阻断15min时,钙离子依赖性激酶Ⅱ的活性下降70%,再灌注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A型题 1.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缺血后恢复血流后引起更剧烈的损伤 C.无钙后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D.缺氧后用富含氧溶液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E.是缺血的延续 2. 缺血再灌损伤可见于 A.心 B.脑 C.肾 D.肺 E.各种不同组织器官 3. 心脏缺血再灌损伤时不会出现 A.心律紊乱 B.心肌舒缩功能可逆性一时性丧失 C.心肌静息张力降低 D.心室收缩峰压降低 E.心肌收缩带 4.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中最主要的、为人们公认的是 A.无复流现象 B.高能磷酸化物缺乏 C.钙超载 D.氧自由基损伤 E.白细胞作用 5. 钙超载的发生不是因为 A.细胞浆内结合钙转为游离钙 B.细胞内钠↑ C.细胞膜通透性↑ D.肌浆网摄钙功能↓ E.细胞膜钙泵功能障碍 6. 缺血再灌损伤时白细胞的作用不是 A.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水肿出血 B.增加吞噬清除坏死组织 C.嵌塞微血管堵塞血流 D.产生自由基损伤组织 E.释放溶酶体酶破坏组织 7. 缺血再灌损伤时O2.- 产生增加的途径有 A.黄嘌呤脱氢酶催化次黄嘌呤氧化 B.脂质过氧化反应 C.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作用 D.儿茶酚胺经单胺氧化酶氧化 E.以上都不是 8. 下列哪个不是自由基 A.H2O2 B.超氧阴离子 C.OH· D.LOO· E.L· 9. 黄嘌呤氧化酶主要存在于 A.巨噬细胞内 B.结缔组织细胞内 C.内皮细胞内 D.白细胞内 E.肌细胞内10.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痉挛,组织缺血;B.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C.器官在缺血耐受期内恢复血流;D.器官在可逆性损伤期内恢复血流;E.以上都不对。 11.下述何种不会有缺血-再灌注损伤? A.冠脉搭桥术后;B.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D.心肌梗塞后; E.心肺复苏后。 12.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 A.无钙灌注的时限有关;B.灌注液的温度有关; C.灌注液的PH有关;D.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 E.再灌注时的氧分压有关。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哈尔滨医药2019年6月第39卷第3期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SCIRI )是指在脊髓缺血恢复后神经功能非但不能恢复,反而进一步加重的情况。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脊髓微循环功能 障碍在SCIRI 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脊髓的原发性损伤及继发性损伤,随着脊髓微血管的损伤,脊髓神经元网络的损伤逐渐加重[1]。由此可见脊髓微循环对脊髓功能的重要性,加强对脊髓微循环的研究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探索有重要意义。1 脊髓微环境的结构及功能 1.1脊髓微血管的构成:微循环是人体循环系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组成。微动脉由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共同组成,部分微动脉只有一层平滑肌构成。毛细血管是有单纯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呈网状分部,即毛细血管网,其周围有基膜及少量周细胞包围[1],其管径一般情况下比无张力红细胞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静脉网的起点,其组成由基膜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还有星形 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等参与构成微循环。同时脊髓微静脉贯穿于整个脊髓长度,微静脉功能障碍势必影响脊髓功能[1]。 1.2脊髓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由于微动脉具有 肌源性,能够有效的调节血流量及血管压力的变化,但其调节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毛细血管网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由于此特殊结构,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种交换的真正场所,如氧气的交换、体 液交换、 炎症细胞的定值及转移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作用是稳定毛细血管的静水压,维持体液平衡[2]。由于在脊髓微循环的组成有其特有的结构,在此分别对各组成部分功能分别说明[3]。2 脊髓微循环的调节机制 2.1化学调节:脊髓组织代谢过程中消耗02,产生CO 2,造成局部组织的低氧血症,研究发现,高碳酸血症增加脊髓血流,而低碳酸血症脊髓血流降低, 同时氧分压也可以调整脊髓微血管的血流量[2], 但是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在脊髓微循环的调节中,谁占主导作用,目前尚未发现相关文献报道。一氧化氮(NO )通过cGMP-PKG 信号通路调整细胞内Ca 2+浓度介导血管舒张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其值很低,在脊髓损伤过程中,内皮细胞损伤导致一氧化氮合酶(NOS )活性降低,产生NO 减少而降低脊髓微循环的灌注量[4],且NO 的浓度与微循环管径出现衰减震荡[5],说明NO 是脊髓微循环的重要调节因素。2.2神经调节:脊髓微血管有丰富的交感神经分布,在SCI 后出现出现神经性休克造成的低血压状 ·综述·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杨盛林1罗春山2 (1.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550004;2.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贵阳550007) 摘要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SCIRI )是目前临床上的治疗难点,也是热点,其发生 机制尚不清楚,其治疗也缺乏有确切疗效的方案。研究发现脊髓微循环障碍在SCIRI 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尚无文献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从脊髓微循环的构成、 功能、观察手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SCIRI 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651.2[文献标识码]A 学科分类代码:32027文章编码:1001-8131(2019)03-0293-03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of Spinal Cord Microcircul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Yang Shenglin 1Luo Chunshan 2 (1.Graduate Schoo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4,China ;2.Guizhou Orthopedic Hospital ,Guiyang 550007,China ) Abstract 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SCIRI )is currently a difficult and hot point in clinical treatment.The mech -anism of its occurrence is not yet clear ,and its treatment also lacks a solution with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of the spinal cor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IRI , but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s still unclear.At pre -sent ,there is no literature review in China.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function ,observa -tion methods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of spinal cord microcirculation after SCIRI. Key words 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crocirculation ;Hemodynamics 293··

病理生理学习题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单项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畅缺血-再灌注损伤是( )。 A畅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畅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更严重的组织损伤 C畅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D畅缺氧后再用富氧液灌注引起的更严重的组织损伤 E畅是缺血的延续 2畅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 A畅血管痉挛,组织缺血 B畅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C畅器官在缺血耐受期内恢复血流D畅器官在可逆性损伤期内恢复血流E畅以上都不对 3畅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见于( )。 A畅心 B畅脑 C畅肾 D畅肺 E畅各种不同组织器官 4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畅所有缺血的组织器官在血流恢复后都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B畅缺血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C畅心、脑较其他器官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D畅低温(25℃)低压灌注可诱发再灌注损伤 E畅高钙灌注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5畅下列情况中不会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是( )。 A畅器官移植 B畅断肢再植 C畅冠状动脉溶栓D畅动-静脉瘘 E畅心脏直视手术 6畅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 )。 A畅无钙灌注的时限有关 B畅灌注液的温度有关 C畅灌注液的pH有关D畅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 E畅再灌注时的氧分压有关 7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数目的变化规律为( )。 A畅缺血期↓、再灌注期↑ B畅缺血期↑、再灌注期↑ C畅缺血期↑、再灌注期↓D畅缺血期↓、再灌注期↓ E畅缺血期正常、再灌注期↑ 8畅再灌注时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主要是( )。 A畅组胺和激肽的作用 B畅C3a、C5a的作用 C畅LTC4的作用D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作用

病理学技术—特殊染色最最全总结

结缔组织染色法 Mallory三色染色法 蓝色:胶原和网状纤维 淡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 红色:神经胶原纤维、肌纤维、酸性颗粒 橘红色:髓鞘、红细胞 图表 A 染色,显示胶原纤维,A组排列规则 . Masson三色染色法 绿色:胶原纤维 红色:肌纤维 橘红色:红细胞 图表 B Mssson三色法 图表 C 三色染色胃癌组织中血管平滑肌 . 显示胶原、网状和弹性纤维的三联染色法 红色:胶原纤维 黑色:网状纤维 绿色:弹性纤维 淡黄色:肌肉、红细胞

二、胶原纤维染色法 . 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鲜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肌纤维、细胞质、红细胞 蓝褐色:胞核 图表 E 2.胶原纤维,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图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塞后2个月,van Gieson 染色, 坏死心肌被染成红色的纤维组织所代替,黄色区域为残留的心肌纤维。 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参照上图)

黄色:其他 三、网状纤维染色 Gordon-Sweets银氨染色法(梅花开枝图,金色阳光伴树枝)

黄棕色:胶原纤维 淡红色:细胞质(红液复染) 图表 F 3.Gordon-Sweets氢氧化银氨液浸染法 Gomori氏银氨液配制法 图表 G Gomori氏银氨液配制法 四、弹性纤维染色 Gomori醛复红染色法 *甲醛生理盐水液固定的染色效果最佳 图表 H 醛复红染色法 五、显示弹性、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法 蓝绿色:弹性纤维 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背景

六、肌肉组织染色 △横纹肌组织染色 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法(PTAH) 蓝色:胞核、纤维、肌肉、神经胶质纤维、纤维蛋白、横纹肌黄色或枚红色: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软骨基质、骨 微紫色:粗弹性纤维(有时) 紫蓝色或棕黄色:缺血缺氧早期病变的心肌 图表 J .磷钨酸苏木素法 图表 K .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液 △早期心肌病变组织染色 染色法(1974年)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 杨小玉朱庆三刘光耀段德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长春市仙台大街2号130031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流损伤过程中的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通过阻断大鼠腹主动脉造成脊髓腰尾段缺血。按缺血和再灌流各时间段分别阻断开放腹主动脉。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分别连续测定腰髓血流变化。取缺血前、缺血30分钟、缺血60分钟,缺血30分钟再灌2、4、6、9、12、24h局部脊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在缺血30分钟时腰髓局部血灌流量迅速下降至基线值的-77.51%(P值=2.01E-17) 。再灌流时,局部血流迅速增高并超过基线水平。再灌流10分钟,局部血灌流量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值为60.38%(P值=3.3E-7),随后逐渐降低,再灌流30分钟后,局部血灌流基本恢复基线水平(3.7% P值=0.437899),以后血流量低于基线水平,出现缺血后延迟低灌流。直至再灌流4小时(-23.5%,P值=1.34E-3),低灌流保持相对稳定,血流未见恢复。结论再灌注期组织损伤较缺血期严重,且病理学改变程度与再灌流有时间相关性,同时表明再灌流后脊髓发生了二次损伤,脊髓微循环障碍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是脊髓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组织病理学

Correlation of Histopathology Changes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in 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Yang Xiaoyu ,ZHU Qing san ,LIU Gingchen, ,LI Yingpu,ZHAO Baollin ,YANG Xiaoyu ,LIN Ye,XING Hongjian orthopedics’department of China-Japanese friendship hospital,,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ity.130031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histopathology changes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after 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 Method Model Set-up of ischemic spinal cord injury. Occlusion of the abdominal aorta produces lumbosacral spinal cord ischemia. Abdominal aorta was obstructed and opened according to events of ischemia - referfusion.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hemodynamic changes in the oumbal spinal cord. The lumbo-sacral cord tissue blook was rapidly dissect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histopatholog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ccording to preichemia, 30 min of ischemia, 60 min of ischemia,and 2, 4, 6, 9h and 12h of reperfus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lumbar local SCBF decreased rapidly to – 77.51%(p=2.01E-17), percentage changes of the mean baseline value after 30 min of ischemial. The onset of reperfusion, the SCBF increased rapidly and exceeded the baseline level.The SCBF was 60.38% (p=3.3E-7) of baseline at 10 min of reperfusion. And the local blood perfusion basically recovered baseline level after 30 min of perfusion(3.7% of baseline, p=0.437899). After wards, the SCBF decreased gradually. Up to 4h of reperfusion(-23.5% of baseline, p=1.34E-3) , the SCBF did not return to the baseline level. Conclusion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自然基金项目资助(990563-1) 第一作者简介:女(1959-)教授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基础 电话(0431)-5649255E-mail:yangxiaoyu 88@https://www.360docs.net/doc/fe14981676.html, Damage of spinal cord tissue in the hypoperfusion phase is serious than its ischemia phase , There are time correlation in the degree of pathology changes and hypoperfusion .At the same time , twice lesion of spinal cord has been occured by spinal cord hypoperfusion.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of spinal cord is important base of the pathology. 【Key】Spinal cord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 Blood flow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Histopathology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临床研究中常见到SCI在解剖上并非完全横断,伤情并不严重,减压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以后发展为“二次瘫痪”。临床上对于SCI 治疗常见于针对缺血恢复血供,而忽视了脊髓再灌注损伤。近二年许多研究表明[1-3],SCI 后动物双后肢出现二次瘫痪与脊髓组织延迟性低灌流密切相关, 脊髓微循环障碍在脊髓二次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而提出了脊髓存在着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然而,由脊髓再灌注引发的微循环障、病理生理、生化因子参与的脊髓组织进行性、自毁性破坏病理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血流量与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为临床阻遏脊髓继发性损害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 实验动物分组:Wistar大鼠,体重180-260g,平均220g, 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正常组:(仅麻醉动物不进行阻断血流量),单纯缺血组:阻断血流30、60min。单纯缺血再灌组:根据所需时间点设计缺血30min后再灌注60min、2、4、6、12、24h组,每组5只鼠,总计40只鼠。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下述哪一器官? A.心肌 B.脑 C.肝 D.肾 E.肠 2.最活泼有力的氧自由基是: A.-? 2 O B.H2O2 C.OH· D.LO· E.LOO· 3.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钙超载 B.自由基损伤 C.无复流现象 D.白细胞作用 E.能量代谢障碍 4.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房性心律失常 B.室性心律失常 C.房室交界部阻滞 D.房室传导阻滞 E.房颤 5.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不见于: A.缺氧的时间越长 B.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 E.再灌注时pH纠正缓慢 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 2 O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OH^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7.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ATP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Na+-Ca2+交换增加 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的分离 8.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A.-? 2 O B.OH· C.H2O2 D.LO· E.LOO· 9.缺血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10.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最主要是通过: A.蛋白质交联 B.直接损伤核酸 C.引发葡萄糖交联 D.脂质过氧化引起损伤 E.引起染色体畸变 11.下面哪个不是活性氧? A.NO B.-? 2 O C.OH· D.CO2 E.LOO·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_0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摘要目的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对比。方法58例宫颈癌患者,在采取新辅助化疗后均行手术切除术治疗,治疗后,对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7%,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术治疗,能够使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并显著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为临床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列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给女性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目前,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与放疗,生存率约为50%。有临床研究指出[1],宫颈癌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前实施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增强疗效。作者对本院58例宫颈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采取手术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5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7.5±7.4)岁,肿瘤直径 2.7~8.7 cm,平均直径(5.3±1.5)cm;癌症种类:16例腺癌,6例腺棘癌,36例鳞癌;患者均经病理学、B超检查确诊。将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作为依据,14例Ⅰb,24例Ⅱa,20例Ⅱb;肿瘤分化标准:15例低分化,23例中分化,20例高分化。 1. 2 方法腺癌与腺棘癌患者应用CAP化疗方案治疗,为患者静脉滴注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及顺铂,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水化解毒治疗;鳞癌患者主要应用BEP化疗方案,为患者静脉滴注顺铂联合依托泊苷,其中顺铂50 mg/m2,依托泊苷100 mg;化疗后,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或者子宫切除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化疗前,首先对其实施全面妇科检查,应用阴道B超观察肿瘤直径;并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将手术标本、活检标本作为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切片,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进行观察,对化疗前、后患者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应用Envison一步法对免疫组化进行染色处理,检测抗体主要包括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人体抑癌基因(P53)、VEGF以及C-erbB-2等。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肿瘤症状明显消失,宫颈变软;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50%;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0.05);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 1. 缺血性损伤: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造成的细胞损伤。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简称再灌注损伤。 3. 氧反常: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经过定时间的低氧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反而使组织细的损伤更趋严重的现象。 4. 钙反常:用无钙溶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含钙溶液壠流,组织细胞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 5. 自由基: 是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6. 氧自由基:指由氧诱发的自由基,例如超氧阴离子( )和羟自由基(0H· )。 7. 活性氧:指一类由氧形成的、化学性质较基态氧活发的含氧物质,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含氧物质。 8. 呼吸爆发: 再灌注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的短时间内,微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又称为氧爆发,这是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9. 膜脂质过氧化: 自由基与膜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使之发生过度氧化,造成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比例失调从而使磷脂膜的功能与结构发生改变。 10. 钙超载: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11. 无复流现象: 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部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血液施流的现象。 1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心肌再灌注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最为多见,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 13. 心肌顿抑: 遭受短时间可逆性缺血损伤的心肌,在流恢复或基本恢复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暂时性收缩功能降低。 二、简答题 1、简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①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催化次黄嘌岭、黄嘌呤产生氧自由基; ②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摄入的氧经细胞内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催化形成氧自由基; ③线粒体功能受损,氧经单电子还原形成氧自由基; ④儿茶酚胺增加和氧化产生氧自由基。 2、简述缺血与再灌注受损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 缺血-再灌注时的钙超载主要发生再灌注早期,主要是由于钙内流增加,其机制为: ①Na' /Ca''交换反向转运增强:缺血再溜注时细胞内高Na'高H'、PKC激活可直接或间接激话Na' /Ca''交换蛋白反向转运,可将大量Ca''运入胞浆; ②生物膜损伤:细胞膜、线粒体及肌浆网膜损伤,导致膜通透性增加、ATP生成减少和肌浆网Ca''泵失灵,可使钙内流增加和细胞膜、肌浆网Ca''转运功能障碍,促进钙超载的发生。 3、为什么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不宜过快? 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过快,组织间液H'浓度迅速下降,而细胞内H'浓度仍然很高,使细胞内外形成PH梯度差,由于Na'-H'交换,使细胞内Na'增加,后又通过Na' -Ca"交换而使细胞外钙大量内流,造成细胞内钙超载。所以,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不宜过快。4、简述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时微血管损伤的机制? ①微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使其流动减慢甚至与内皮细胞发生粘附,极易嵌顿、堵塞微循环血管,易形成无复流;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55%、70%、75%、80%、85%、95%、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 域和可疑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2.取材时要尽量保持组织的自然状态与完整性,避免认为变化。为此,切取组 织块的剪刀要锋利,切取时勿使组织受挤压、拉扯胡揉搓。 3.组织块的大小要适当,通常其长、宽、厚以1.5×1×0.4cm为宜,必要时可 增大到2×1.5×0.5cm,以便于固定液迅速浸透。尸体剖检时采取病理组织块可切得稍大些,待固定几小时后在家以修整,切到适当的大小。 4.对于特殊病灶要做适当标记。 5.注意避免类似的组织块混淆。 6.制片的组织块,越新鲜越好。 7.接受送检标本时,须依据送检单详细检查送检物。 (二)固定和固定液 将组织浸在固定液内,使细胞组织内的物质成为不溶性,让固有形态和结构得以保存叫作固定。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 1. 本次试验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液(实验室常用固定液) 福尔马林 100ml 自来水 900ml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1~10) 1.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2.氧反常(oxygen paradox) 3.钙反常(calcium paradox) 4.pH值反常(pH paradox) 5.自由基(free radical) 6.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或氧爆发(oxygen burst) 7.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8.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9.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 10.氧自由基抑制剂 (二)选择题A型题(1~43) 1.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痉挛,组织缺血; B.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C.器官在缺血耐受期内恢复血流; D.器官在可逆性损伤期内恢复血流; E.以上都不对。 2.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C.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D.缺氧后再用富氧液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E.以上都不对。 3.下述何种不会有缺血-再灌注损伤? A.冠脉搭桥术后; B.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 D.心肌梗塞后; E.心肺复苏后。 4.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 A.无钙灌注的时限有关; B.灌注液的温度有关; C.灌注液的PH有关; D.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 E.再灌注时的氧分压有关。 5.脑缺血-再灌损伤,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的变化为: A.cAMP↓、cGMP↓; B.cAMP↑、cGMP↑; C.cAMP↑、cGMP↓; D.cAMP↓、cGMP↑; E.两者均正常。 6.评价脑再灌注损伤的主要代谢指标为: A.ATP、CP及葡萄糖减少; B.乳酸↑; C.cAMP↑; D.cGMP↓; E.过氧化脂质生成↑。 7.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数目的变化规律为: A.缺血期↓、再灌注期↑; B.缺血期↑、再灌注期↑; C.缺血期↑、再灌注期↓; D.缺血期↓、再灌注期↓;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55%、70%、75%、80%、85%、95%、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 域和可疑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2.取材时要尽量保持组织的自然状态与完整性,避免认为变化。为此,切取组 织块的剪刀要锋利,切取时勿使组织受挤压、拉扯胡揉搓。 3.组织块的大小要适当,通常其长、宽、厚以1.5×1×0.4cm为宜,必要时可 增大到2×1.5×0.5cm,以便于固定液迅速浸透。尸体剖检时采取病理组织块可切得稍大些,待固定几小时后在家以修整,切到适当的大小。 4.对于特殊病灶要做适当标记。 5.注意避免类似的组织块混淆。 6.制片的组织块,越新鲜越好。 7.接受送检标本时,须依据送检单详细检查送检物。 (二)固定和固定液 将组织浸在固定液内,使细胞组织内的物质成为不溶性,让固有形态和结构得以保存叫作固定。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 1. 本次试验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液(实验室常用固定液) 福尔马林 100ml 自来水 900ml

组织病理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七年制用) 《口腔组织病理学》包括《口腔组织胚胎学》《口腔病理学》两部分,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根据培养要求阐明口腔颌面部器官的组织结构、发育及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等,为学生学习口腔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为防治口腔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绪论 【目的要求】 (一)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在口腔医学中的地位。 (二)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学时分配】 讲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 (二)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第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 口腔颌面部发育 【目的要求】 (一) 掌握面和腭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异常 (二) 熟悉舌的发育 (三) 了解颌骨、涎腺和口腔粘膜的发育 【学时分配】 (一) 讲课:2学时 (二) 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讲课内容 1. 介绍胚胎发育早期头颈部发育的概况 2. 面部的发育及发育异常(唇裂、面裂) 3. 腭的发育及发育异常(腭裂) 4. 舌的发育 5. 涎腺的发育 6. 颌骨的发育(上颌骨、下颌骨) (二) 实验内容 口腔颌面部发育模型观察 【预习要求】 按教学内容和三级要求课前预习 【复习思考题】 (一) 面部是怎样形成的?在发育过程中可发生那些畸形? (二) 腭的发育过程如何?腭裂是怎样发生的? (三) 舌的发育过程如何?它在发育过程中和淋巴组织的关系如何? (四) 涎腺是怎样发生的?它在发育过程中和淋巴组织的关系如何? (五) 下颌骨是怎样发育的? 【参考资料】 同牙体组织章 牙齿的发育 【目的要求】 (一) 掌握牙胚的发生以及釉质、牙本质的组织形成的过程 (二) 熟悉牙髓、牙根和牙周组织的形成过程 【学时分配】 (一) 讲课:3学时 (二) 实验:3.5学时,小测验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 讲课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