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7117783.html,

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作者:朱胜楠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

摘要:屈原与司马迁面对类似的困境却做出了不同选择:三闾大夫的死给后世带来的不

仅仅是端午节,更多的是文化意义和爱国情怀;而太史公的活给后世留下了的《史记》和正直敢言的精神。伟人的不同选择,给后世留下无尽思考。二者的选择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并反映了其人格魅力。

关键词:屈原;司马迁;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市之温蠖乎!”这都表明了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孤傲性格。司马迁也曾感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现自己对生死的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抉择,不同的命运结局,下面我们便对二人的生死观做出探讨。

一、不同的生死抉择,相同的文人情怀

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人生信念、目标,如果有幸可以追求到自己的理想,人生会更加辉煌,生命也会更加有意义。可是当人生的信念、追求再也不可能达到,甚至是所有的外部环境都对自己造成阻力的时候,放弃也不失为一种反抗、斗争方式。

1、失意人生的无奈苦楚

屈原出身贵族,拥护国君统治,他为国家尽心尽力。国君不辨忠奸,流放屈原,是第一次失望。怀王被张仪欺骗,痛失国土,是第二次失望。张仪再次来到楚,怀王听信谗言又放其归秦,是第三次失望。怀王客死秦国,顷襄王更加令人失望,再度流放屈原,是第四次失望。屈原虽遭放逐,却仍眷恋楚国,时刻惦记重返朝廷,希望楚王觉悟。但是国君最终让他失望,秦攻陷郢,屈原彻底失去信心,“美政”理想再难实现,怀着满腔忧愤,屈原选择了死亡。

司马迁的家族世代为史官,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元封元年,司马谈卒,司马迁从武帝封禅泰山后守丧致仕(司马迁被夺情,足见当时君臣相知)。司马迁满怀仕途热情,甚至劝隐居的朋友出仕。武帝讨伐匈奴时,为使李广利建功,把重兵交给他,却失败了。谗臣猜中武帝心事,诿过李陵。司马迁为其辩解,却传来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武帝大怒,族灭李家,将司马迁宫刑。司马迁见朝风不正,帝王不明辨,失望透顶。但为梦想,他不能死,只能忍辱偷生。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0屈原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C[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C.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D[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屈平之.作《离骚》 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 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①战于.蓝田 ②使于.齐,顾反 A[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 D.其后楚日以削 A[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夫圣人者,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忠而被谤(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张 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生命;司马迁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地放弃生命。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关键词:司马迁;生死观;《史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5)01-0019-02 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张黎(1980—),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自先秦以来,关于人的生死问题就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与探求,由此引出的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就各不相同。就先秦儒家和道家来说,儒家是重仁义,轻生死;道家是求养生,避祸患。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对生死的独特看法。他的观点就不再单纯的属于先秦儒家或道家,而是融合了儒家与道家,而又高于儒、道。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到“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对生死的评价,而对这句话意义的理解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偏向于解释为勇者往往不能为节义而死,怯懦的人在义理的感召下,反而能为义舍生。另一种恰恰相反,认为真正的勇者不是会激于意气而死的人,而怯懦的人因为一时的血气之勇也会慷慨赴死。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就会影响到对司马迁生死观的理解。 “勇者不必死节”这是一个肯定句,而解释“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这句话的分歧就在于“何处不勉焉”的“勉”是勉死还是勉生。从这句话的下文看,司马迁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样联系起来理解,“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就应该是怯夫勉励自己去死。在司马迁心目中“勇者”和“怯夫”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呢?这一点《史记》中有着明确的答案。 在《史记》的人物长廊里,有的让人赞赏,有的博人同情,也有的遭人轻视,但是,作为历史人物,他们最终都难免一死。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观点将人的死分为泰山之重与鸿毛之轻,区分的标准就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这句话并不是在强调死亡的可怕,而是为了说明人一生只有一次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和如何使死亡变得有价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司马迁赞叹那些为理想和道德而慷慨赴死的义勇之士,也赞赏那些功成身退,逍遥远祸的明智之士,但更让他由衷敬佩的则是那些能够忍辱就功名的英雄,因为只有在面对生死抉择之时,仍能保持冷静,慎重决定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者。不论他们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事迹都足以让人为之感动。 因为司马迁推崇有价值的死,所以对于那些只是单纯的因为一时困辱而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司马迁决不认同,认为这样的死毫无价值,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勇者。在他看来,生命是可贵的,不应该轻易放弃,但如果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应贪图生存而畏惧死亡。真正的勇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常会经历各种困境,需要忍受各种折磨,有时还会给人以贪生怕死的错觉。但只有慎重对待生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会实现。所以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司马迁说道:“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因此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才会对伍子胥不吝赞赏,“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就此哉?”有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困难的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对伍尚来说,从父而死是以仁孝为人生价值,而对伍子胥来说,不从父召是以报仇为人生目的。一死一生都是出于理智的选择。虽然对于伍子胥的作法有很多人认为是不符合忠孝之道的,而且他对楚王的报复还祸及楚国百姓,但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更着重于他对生死的抉择 2005年1月第20卷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 Jan.2005 V o l.20 N o.1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2013高考作文范文:当屈原遇见司马迁

2013高考作文范文:当屈原遇见司马迁 导读:本文2013高考作文范文:当屈原遇见司马迁,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风和日丽,燕舞莺歌,好个晴朗而温馨的春日。汨罗江如一幅柔软而素洁的缎带向东悠悠地流淌,粼粼波光与蓝天辉映,显得格外明净。夹岸垂柳,似婷婷的少女,生气勃勃,舞姿翩翩。古老的土地仿佛从沉睡中醒来,欣欣向荣,气象万千。历史多情,穿越遥远的时空隧道,把两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风流人物推至这里,——他们就是屈原和司马迁。于是,芳草萋萋的江滨,二人席地而坐,海阔天空地畅谈人生,旁征博引地论辩曲直,令江流屏息,天地动容。 司马迁俨然仙风道骨,精神矍铄,率先热忱问候:“屈翁您好!我虽为您作传,但不曾谋面,今日相见,幸甚!幸甚!” 屈原依旧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立刻温情答礼:“谢谢!谢谢!子长的冤狱,我于泉下亦有耳闻,我们的命运何其相似!”“是啊,您遭流放,我受宫刑,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司马迁愤愤不平,喟然长叹。屈原缄口不语,陷于哀思,两眼闪动着泪光,静静地凝视着江面。 沉默……“屈翁,恕我直言,蒙受冤屈,固然需要竭力抗争,但并不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故我虽曾万念俱灰,却终未轻生。”司马迁态度从容,语气坚定。“不,君王昏聩,奸党嚣张,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我岂能以高洁之躯蒙世俗污浊之尘!所以宁赴江流而葬身鱼

腹。就像这滚滚滔滔的江水,遭遇乱山拦截也奋勇直前,粉身碎骨而在所不惜,只求撞溅一朵浪花以警世就够了。”屈原义愤填膺,辩词慷慨。“屈翁正道直行,以身殉国,高风亮节自然流芳万古!”司马迁满腔敬意溢于言表,“不过,愚以为您毕竟没明去就之分。古语有之:‘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为何?其身可爱,不足以死,须留得青山,将以有为。我的耳畔也一直响着一个惊心动魄的声音:‘效法先贤,论书策,抒愤懑,述往事而思来者,表文采以昭后世,乃能偿前辱之债……’我恍然大悟,权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由是闭门挥毫,完成《史记》,使生命大义在屈中得伸,难道不更像这奔腾不息的江水,遭遇绝壁阻挡就折向而走,一路放歌,归于大海了吗?”“是!子长所见极是!”屈原频频颔首。“其实渔父之言不无道理:‘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您若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全锋以待其敝,什么昏君,什么奸党,就没有谏而不从,扫而不清的,而楚国兴隆,便指日可待了!”司马迁奋臂一挥,仰天大笑。“哦,以屈求伸,人生的大智慧!真犹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愿天下芸芸众生也能记取。”屈原连连抚掌,也仰天大笑。 于是两人敛衣拱手而立,望着汨罗江水一起纵情高吟:“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那声音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 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 * 。(6分) 参考答案 11.(4分)【参考答案】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12.(3分)C 13.(2分)D 14.(3分)B 15.(6分)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 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 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生死观

如果说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切要问题的智慧反思,那么关于人之生死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核心。对生死问题的反思,从中可能获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领悟。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关于生死的讨论,不乏智者与睿者,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两大派别--儒道两家,都是围绕人生价值这一核心著书立说的人生哲学。并且儒、道两家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有着深沉的思考,且都有独到的见解,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对中国人之生死观有着强有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儒道两家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儒家重生慎死,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对死又持一种慷慨凛然、泰然处之的态度,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道家顺其自然的生活观,是不主张追求、而是珍惜、热爱生命的。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先哲们对生的看法。 对宇宙的思考最多的就是老子,老子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儒家对宇宙的思考比较简单,儒家的宇宙观主要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 老子哲学并非单纯探讨有关宇宙客体的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生命存在自身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其它问题,如生命的存在。笔者认为,老子对于个体生命之生,主要探讨了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问题。老子对人世间诸多问题的形而上思考,始终贯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指向。老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在这条天地人的大法则的指引下。在人的生死问题上,他认为生死乃是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视生死为一种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于世,恰好是因为他们从不强求让自己永久的存在。他们从不要求世间万物给予回报,无私博大,无欲无求,这就是他们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仁”不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爱,而是偏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好恶。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对待百姓也是一视同仁,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仁”的原则,那么,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也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所以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儒家认为“天行有常”而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儒家会为了道而献身乃至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可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孔子还把“见危授命”视为“成人”必备的一种品德和素质,在孔子看来,见到利益便能想到义的要求,见到危险能够献出生命,长久处于贫困仍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品德完备的人了。在生死关头,当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侯,决不能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应当义无反顾,舍生取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儒家在生死问题上的崇高气节。 说完了生,我们再来看看死。 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对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状态算是死亡呢?

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一:屈原塔阅读答案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篇二: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三:屈原塔阅读答案 屈原塔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2015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而明朝的

从 报任安书 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于是,司马迁作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人中最富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天才之一而活了下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完成了一部大书——《史记》: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和梦想,苦难与悲怆。人固有一死,既然都是死,那就不如铤而走险,死中求活,死中求富贵,求生存,于是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为之风云骤变,英雄奋起,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也有了司马迁的苟且偷生,在愤激中完成不朽之作《史记》,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正如歌德所言:“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英国培根也曾经说过:“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创造的。”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厄运既可摧残和毁灭弱者的肉体和生命,但也可激起强者的生命巨浪,成为其创造人生价值的催化剂。人生世上,厄运难免伴我而行。面对现实,司马迁不企盼生活中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航程中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2015 5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而明朝的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时间:4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就是 ( )(3分) A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 、离骚者,犹离忧也 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 、厚币委质事楚 解析 A “濯”同“浊”;B “离”同“罹”;D “质”同“贽”。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 ( )(3分) A 、方正之不容也 容:容纳、接受 B 、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C 、人穷. 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 夺:抢夺、夺取 解析 A 应为“被容纳,被接受”;C 应为“处境艰难”;D 应为“改变,更改”。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就是 ( )(3分) A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 ???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齐与. 楚从亲 解析 C 项均为语气词。A 分别为语气词/助词;B 分别为虽然/即使;D 分别为结交/与。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就是 ( )(3分) A 、颜色.. 憔悴,形容枯槁 B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 C 、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解析 A 指“脸色,面容”;B 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C 指“谎言”。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她三项不同的一项就是 ( ) (3分) A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就是以见放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解析 D 项就是判断句,ABC 均为被动句。 答案 D 6、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 )(3分) A 、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 、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片面性。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

生与死的抉择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要面对死亡,但,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同。有的人选择自杀,比如屈原,有的人选择坚强的活着,比如司马迁。人在一念之间会决定很多事,有时,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 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完全不同。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继续奋斗。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佩,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这是他的选择。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路。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一阵阵的疼痛袭来。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他身上。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的心头。或许,他想到了死。但如果一个人无所作为,即使他肢体健全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所以,他选择继续勇敢坚强的活下去。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

下的修史重任。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向汉武帝证明了他的勇气与坚毅。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际上也把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史记》进行了比较。 司马迁和屈原,一个忍辱苟活,写下千秋巨著,一个愤然投江,系个人生死于国运兴衰。事实上,他们都胜利了,屈原的死成就了《离骚》,司马迁用活谱写《史记》。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确实,生与死的抉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尤其是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想到过死,只是没有人去做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