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_范琳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_范琳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_范琳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

范 琳1 刘振前2

(1.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2.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眼动能够反应阅读活动中即时认知加工过程,通过对眼动的实时测量,可以获得读者在相对比较自然的阅读条件下,对文章信息加工的眼动数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阅读过程的内部认知机制。本文对国外近几十年来眼动阅读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以期为国内学者进行此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阅读;眼动;认知加工;知觉广度

Abstract:Eye movement behavior in reading can reflect on O line cognitive process.Through the on O line measure of eye movement,data of the read -er .s eye movem ent in processing i n formati on i n the text under relatively natural reading condition can be obtained,and thus help to reveal the internal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reading.The present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eye movement in reading duri 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and it is hoped that this can offer insights for researchers i n China in this area.

Key Words:reading;eye movement;cognitive process;percepti on spa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4-0035-06

1.引言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而通过眼动分析法,可较深入地考察阅读过程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理解的即时(on O li n e)认知过程。以眼动为指标考察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学和阅读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阅读活动中认知加工与眼动行为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眼动的基本参数和基本特征上。上世纪70年代以后,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阅读过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眼动与知觉、认知之间的关系,开始利用眼动参数来描写认知加工的过程。随着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更新的眼动技术,如眼动随动显示(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 ay)技术,得到应用。在更新的眼动技术基础上,研究者们进一步扩大了阅读研究的范围,不再受眼动基本参数的局限,开始研究旁视野区域的信息,以进一步了解阅读者会从旁视野区域获取何种信息及其对中央窝区域注视词的注视时间产生何种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眼动法最大的优点是,它极大限度地使读者的自然阅读过程顺畅进行而不受干扰,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眼动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眼睛正在注视的内容,并进而推测大脑正在加工的内容。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所获得的眼动数据,深入了解阅读过程,解决阅读过程的若干理论问题。勿庸置疑,以眼动研究为切入点来研究阅读规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十分注重用眼动分析法来研究阅读过程。国内也有了一些对学习者中文阅读过程认知特点的眼动研究,但关于第二语言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研究,应该说,还基本上属于空白。本文对近期西方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阐述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阅读中的眼动与知觉加工、阅读中的眼动控制以及主要的眼动控制模型。我们对这些方面的眼动研究进行了总

结和评价,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另外,还对我国眼动研究(主要是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过程眼动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国外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希望这能够为还没有进行眼动基础问题研究的汉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阅读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2.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阅读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们找到了不同的眼动参数来反映即时的认知加工。阅读过程中的主要眼动模式有:注视(fi xation)、眼跳(saccade)、回视(regressive eye movement)、回扫(return sw eep)。

2.1注视

注视是指将中央窝对准某一物体的时间超过100毫秒,在此期间,被注视的物体得到充分的加工,在中央窝形成清晰的图像。阅读中,读者主要是在注视期间获得信息的。对熟练的读者来讲,平均每次注视时间为200~250毫秒(Rayner,1978)。但是,个体差异较大。不仅如此,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或者阅读不同的文本时,注视持续时间都有很大差异。就某一阅读者而言,阅读一段文章时其注视持续时间在100~500毫秒之间(Rayner,1978)。读者通常对功能词的注视时间比形容词短。影响注视时间的因素包括词频、词的长度以及词的可预测性等。(Rayner,1998;参见Tow nsend &Bever,2001)

2.2眼跳

眼跳是指人们在阅读时眼睛持续的运动(见图1)。它是一种快速的眼运动,其速度一般为每秒500度。眼跳一旦开始,就不能改变运动方向,直到这次眼跳结束为止。眼跳在阅读中占去10%的阅读作者简介:范琳(1965-),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刘振前(1964-),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收稿日期:2006-12-01

2007年第4期总第21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l 4

Serial l 217

时间。平均眼跳距离为8-9个字符(相当于两度视角)。在眼跳过程中眼的敏感度会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眼跳抑制(saccadic suppres -sion)。阅读者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不能获取信息,是因为眼跳导致呈现在眼前的信息只是一闪而过。眼跳时间受到眼跳距离的影响(Rayner,1998)。眼跳的距离越远,所用时间就越长。

图1

眼跳示意图

2.3回视

回视是指读者从右边到左边,在注视新单词后再返回注视之前己经注视过内容的眼动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回视示意图

研究表明,注视某个单词后需要回视时,这个单词的注视时间往往长于那些不需要回视的单词(Rayner et al.,2003)。熟练的读者回视约占阅读时间的10%~20%。Frazier 和Rayner(1982)提出了三种回视模式:1)前进式回视,即注视点回到句子的开始再重新读一遍句子;2)后退式回视,即对刚才读过的内容从右到左逐字阅读;3)选择式回视,即通过眼跳回到被错误理解的句子成分上。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这三种策略中效率最高的是选择式回视,只要有针对性地重新阅读那些理解错误的句子成分就可以了。回视有助于读者对文章进行深度加工。回视的原因,可能是读者在当前注视的单词上出了问题,也可能是读者不理解文章(Rayner,1998)。另外,当句子中有/回指照应0(anaphoric reference),即用一个语法的代用词指代前面一个词或一组词时,也容易出现回视。

2.4回扫

回视与回扫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从右到左的眼动。但读者从一行的结尾到下一行的开头虽然也是一种从右到左的眼动,却又有别于回视。为了与回视区别开来,把这种自然换行时的眼动运动过程称为回扫。如图3中从E 到F 的眼动。

图3

回扫示意图

上述几种眼动方式经常交错在一起,目的均在于选择信息、将要注意的刺激物成像于中央窝区域,以形成清晰的图像。收集到的眼动数据成为研究者分析阅读中实时认知加工的指标。研究者采用基于单词的测量指标,即将眼动数据作为即时指标来分析时,常用的眼动分析指标有:对目标词的单一注视(single fixation )时间、单词的第一次注视时间(first fixation duration )、凝视时间(gaze duration)、总注视时间(total time on a word)。其中多数研究者认为凝视时间是将眼动作为即时指标来分析阅读实时认知加工时最好的一种测量指标。此外,研究者还可提取各种不同眼动模式的次数,主要是在不同视景位置或位置间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回视次数等。这些时间和位置

信息可用于精细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各种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

3.阅读中的眼动与知觉加工

3.1阅读过程中的知觉广度及其眼动技术

知觉广度(percepti on span)是注视点周围可以获得有用信息的区域,一般来讲分为左注视广度和右注视广度。用眼动数据对阅读过程进行较精确推测时,了解知觉广度范围的大小和从知觉广度中

提取的信息类型是很重要的。近20多年来,心理学家常采用移动窗口(moving window)、中央窝遮蔽(foveal mask )和边缘范式(boundary paradigms)三种眼动随动技术。

在移动窗口范式中,通过不断变换呈现窗口的大小,可以精确测量被试知觉广度的大小。其基本原理是,当发现窗口小于知觉广度时,阅读速度减慢。窗口中的内容在实验中是正常呈现的,而窗口外的内容则被屏蔽掉,可以在窗口外呈现随机字母或者是X 。中央窝遮蔽与移动窗口技术很相似,区别在于读者注视时,注视点周围的内

容或者是窗口内部的内容被屏蔽掉,而窗口外的信息是正常呈现(Rayn er,1998)。在边缘范式中,首先要在文章中确定某个单词所在的位置,即关键词位置(critical w ord location ),再设定一个边界位置(boundary locati on)。当读者眼跳超过了这个人为制定的,而且是看不见的边界位置时,目标词将会呈现,取代之前的刺激,以确定被试能够从旁视野中获得何种信息。(Rayner &Sereno,1994)

利用这些技术研究者发现读者单次注视的知觉广度是有限的。研究发现,阅读英文时,读者从当前注视点得到信息的范围是从注视点左边3-4个字母到注视点右边14-15个字母的位置之间。识别单词的信息局限在注视点右边5-7个字母的范围中,所以这个范围被称作识别范围。这表明知觉广度范围在注视点两侧是不对称的。研究者还发现,不同的文字系统会影响知觉广度的不对称性及其大小。与拼音文字的读者相比,阅读中文和日文的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较小(Rayner &Sereno,1994)。对日语的研究发现其知觉广度为13个字的长度(Binder et al.,1999)。从注视点左侧7个字到右侧6个字的长度。对于汉语读者来说,其知觉广度是从注视点左侧1个字到右侧3个字的长度(Binder et al.,1999)。在从左到右书写的文字中(如英文),注视点右边的知觉广度范围较大,而在从右到左书写的文字中(如希伯来文),注视点左边的知觉广度范围较大,说明知觉广度的不对称性还受到阅读主导方向的影响(Rayner &Sereno,1994)。阅读过程中,知觉广度的范围局限在单行内,也就是说注视点无法提取到下一行文字中的信息。(Rayner &Sereno,1994)

除文字系统本身和阅读主导方向对知觉广度有影响外,知觉广

度的大小还受其他许多因素(如文章难度、技巧)的影响。文章难度大,知觉广度的范围就变小,尤其是注视点内容的难度会影响读者对旁视野信息的提取。另外,不熟练的读者能够知觉到注视点右侧12个字母的长度。由此可以看出,知觉广度本身不是一个确定的值,这也是后面提及的加工模型不能解决的问题之一。(Henderson et al.,1990)

3.2从知觉广度中获得的信息

读者从知觉广度范围中获得阅读过程所需要的多种信息。Rayn er(1978)将落在视网膜上的一行文字分为三个区域:中央窝视觉区(foveal region)、副中央窝视觉区(parafoveal region)和边缘视觉

第4期

范 琳 刘振前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

#36 #

区(peripheral region)。中央窝视觉区与读者注视点成一度到二度视角,在此区域内,读者视敏度高,可以清楚地获得许多信息(Llew ellyn O Thomas,1968)。被试在中央窝以外的视敏度显著下降,其识别能力不如中央窝。副中央窝视觉区与读者注视点大约成十度视角(Ditch-burn,1973)。边缘视觉区包括副中央窝视觉区以外的全部区域。读者在视网膜不同的区域上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在识别范围内,可以获得识别某个单词需要的所有信息。

研究还发现,在识别范围之外的区域中,读者也可以获得多种有用的信息。研究者认为,读者可以从旁视野中得到单词的视觉特征。如Rayner(1983)发现在旁视野中出现字形相似的词会促进对后来注视的目标词的命名反应。Rayner和M cConkie等人(1980)提出了起始字母识别假设(preliminary letter identification hypothesis)来解释在旁视野中获得了何种信息,认为读者可以从旁视野中获得单词中前几个字母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可以为后面字母的识别提供必要的语境信息(如视觉信息或正字法规则),也可能促使注意集中在没有被识别的字母上,从而促进对单词的识别(Rayner et al.,1980)。研究发现,无论启动词在注视点的左边还是右边,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前若干个字母相同确实会促进对目标词的命名。另外,对拼音文字的研究发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从旁视野获取的信息有字形信息和语音信息(Jared,et al.,1999)。然而对于语义信息,不同的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一部分研究表明可以从旁视野获取语义信息,另一些研究的结果则表明不能获取语义信息,只能获取字形或语音信息(Rayner&M orris,1992),识别范围外的区域中获得信息并不都能促进单词的识别(Rayner et al.,1980)。针对中文的眼动研究也获得了与拼音文字相似的结果,即阅读者可以从旁视野获取字形信息和语音信息,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阅读者能够从旁视野获取语义信息。(Liu et al.,2002)

4.阅读中的眼动控制

在一次注视中,是什么因素控制注视时间增加,使随后的眼跳距离变短,并可能出现回视?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阅读中的眼动控制。关于阅读的眼动控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直接控制(d-i rect control),主张完成了对当前所注视词的识别,就意味着眼睛接到了进行下一步运动的信号,眼睛开始运动。被试通过从当前被注视词获得的视觉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眼动方向。另一种观点是认知控制(cogni ti ve control),认为眼动的控制是基于刚才阅读的语篇中获得的信息,而不一定必须是由正在注视的单词获得的信息所决定。研究结果也提供了证据,支持直接控制和认知控制这两种眼动控制观点。

O.Regan(1975)和Rayner(1979)的研究发现,眼跳的距离随着注视点右侧单词长度的增加而增大(O.Regan,1975),表明在阅读过程中,下一个注视点的位置不仅取决于当前注视点右侧的字母信息,而且受到词的右边界的影响,即眼跳的长度是由被注视单词的长度和下一个单词的长度决定的。例如,当下一个被注视单词的长度信息未知时,阅读者眼跳的距离会短于长度信息是已知的情况(Rayn-er,1998)。另外,单词之间的空隙对于阅读者来说也很重要。它不仅有助于阅读者分清单词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而且有助于眼动(Rayner,1998)。刘振前与Bever(2002)的研究从另一方面为上述结论提供了佐证。

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注视点停留位置这一问题讲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阅读的眼动过程中,就下一个注视点而言,存在着最佳注视点(optimal viewing positi on)和偏爱注视点(preferred view positi on)之分。O.Regan等(1987)认为,最佳注视点是指一个词中读者所花的认知时间最少的位置,在/偏爱注视点0的右边一点。最佳注视点存在着两个效应:重注视效应(re O fixati on effect)和加工消耗效应(processing O cost effect)。前者指所注视词的视线离最佳注视点越远,则对该词重注视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可能是由在眼跳程序执行过程中的眼动噪音所引起(Rayner,1998)。也有研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读者能够从侧中央窝获取有效信息所致。人们对某一个单词的注视点可以被认为是下一个单词的发射点,该注视点与下一个目标词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到下一个单词的具体注视位置。例如,如果距离下一个目标词的位置很小(2-3个字母长度),则下一个注视点的位置相对来说会向右移。当距离下一个注视词的位置很大时(8 -10个字母长度),下一个注视点的位置会左移(Enigbert&Kliegl, 2003)。加工消耗效应指每偏离最佳注视点一个字母大小的位置,加工时间就需要多大约20毫秒。也有研究表明,若注视的单词在文章中出现过,则会表现出重注视效应,但加工消耗效应较小(Inhoff& Liu,1998)。重注视效应和加工消耗效应都与读者阅读认知加工的深度及认知容量有限有关。

通过阅读中眼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阅读中眼动的方向和眼动的时间,进而为提出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尤其是为解释阅读时眼动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提供基础研究证据。

5.眼动控制模型

在阅读过程中,眼动同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与阅读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要通过眼动去揭示这个过程亦并非易事。心理学家们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自的眼动理论模型,来解释阅读过程的认知机制。探讨眼动控制的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模型有早期的M orrison(1984)的加工模型,近期O. Regan(1992)的战略战术模型和Reichle等人(1998)新近提出的E O Z 读者模型。

5.1M orrison的加工模型(M orrison.s Processing M odel)

M orri son(1984)在副中央窝加工模型和聚光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定性模型,用于解释阅读过程的眼动。该理论模型保留了聚光灯理论中将内部注意机制比喻成一个聚光灯的思想,但是作了一定修改。M orrison认为,眼动是由成功加工而非遇到困难而引起的,语言加工的完成是驱动眼动的基本引擎。

该模型认为眼动机制是词义提取和注意转移。如果单词N被注视并且被注意,那么在它的词汇通达后,会立即、同时引发指向单词N+1的注意转移和注视单词N+1的眼动程序。由于眼动启动在时间上落后于眼动程序的运行,所以在眼睛实际移动之前,可能提取了第N+l个单词的意义。那么这次眼动可能重新编程,其结果表现为跳词不读或者开始编制移动到单词N+2的眼动程序(与单词N +1的眼动程序平行)。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或者对第N+l个单词注视时间很短,然后注视第N+2个单词,或者在两个注视目标(第N+l个单词和第N+2个单词)之间的某个位置有一次正常时间的注视。

M orri son的模型可以解释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现象。首先,

#37#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

对副中央窝预视效应做出了解释。因为在读者注视单词N时,已经

开始加工单词N+1或N+2了。所以,对这些单词的注视时间会减少甚至会跳过该单词。其次,对注视做出了解释。注视时间是单词长度和频率的函数,表明单词长度和频率通过词汇通达来影响单词注视时间。再次,对跳读做出了解释。高频词、可预测性高的词、长度短的词更易于被跳过,因为这个单词加工可能在副中央窝内就已经完成了,无需注视。

M orrison的理论模型比较系统,可以解释一些眼动的基本事实。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不足:1)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词被注视过若干次、为什么会出现回视;2)不能解释注视停留位置是如何选择的;3)忽视了更高层次加工对眼动的影响,仅定位于词汇通达之类较低层次的语义加工。花园路径效应(garden path effect)的存在就表明较高层次的加工的确对眼动行为产生着重要作用;4)没有对注视点进行字母水平上的精确定位,只能在单词水平上解释注视时间等一般的眼动行为。在后来的研究中,M orrison的理论又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5.2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0.Regan.s Strategy O Tactics M odel)

M orrison的模型认为,阅读中的眼动主要受认知因素的控制,而O.Regan(1990,1992)则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影响眼动的最主要因素是眼睛在一个词上的最初停留位置、最初注视点决定注视时间和下一个注视点。战略战术模型认为,阅读者采用了图示策略,并且眼动与词汇信息、语义信息无关,仅仅与起初的低水平无词汇信息的前一个注视有关。如果眼动注视点是最佳的注视点就不需要重注视,但如果注视点不是最佳注视点,就会发生重注视现象。注视时间主要是由眼动控制决定的,一个词被重注视的可能性不是由词的特性所决定,而是由低水平视觉因素决定的。语言因素只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的注视(300毫秒或更长),如果对一个词有两次注视的话,语言因素只影响第一次注视。0.Regan的模型所提出的关于最佳注视点对注视影响的结论是在单词独立呈现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并没有考虑到上下文是否对其产生影响,并且它也没有阐明最佳注视点是如何影响单独呈现的一个词(Rayner,Engbert et al.,1998)。因此,难以解释正常阅读中眼动的控制。

5.3Reichle的E O Z读者模型(Reichle.s E O Z Reader M odel)

E O Z读者模型是由Reichle,Pollatsek,Fisher和Rayn er(1998)在M orrison(1984)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定量模型,它试图在单词水平上解释眼动行为特点,尤其是注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特点。E O Z 读者模型采用最小化原则(minimali st principle),逐步增加加工过程数目和模型中的参数个数,先后构造了5个模型(依次命名为E O Z读者l-5)。模型在E O Z读者3-5中加入了执行单词内眼跳的机制。篇幅所限,在此只能介绍E-Z读者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加工顺序。其基本假设是,阅读中的眼动大多是由词汇通达引起,阅读时的眼动过程包括五个阶段:(l)单词的熟悉度检验;(2)完成对该单词的词汇通达;(3)眼跳程序的可变期,其眼跳程序可能被下一个眼跳取消;(4)眼跳程序的不可变期,其眼跳程序不能被取消;(5)眼跳的实际执行过程(s,saccade)。整个过程由两大功能不同的模块来执行,即对一个词的熟悉性验证和词汇通达由单词识别模块来执行,其余的加工过程由负责计划和执行眼跳的模块来执行。E-Z读者模型

可以用图4(Reichle et al.,1998:134)加以说明。

图4E O Z读者模型的加工流程图

如果读者对每一个词均注视一次的话(即只有词间的眼跳),上述模型可以用加工顺序表征图说明其工作过程。在图5(Reichle et al.,1998:135)中,每一个方框代表一种具体的加工状态,表示在某一时刻,何种加工已经完成及何种加工正在进行之中。各种加工的下标中n表示正在进行词汇通达加工的单词,n+1表示其后面邻接的一个单词。模型共有8种状态,分别用方框左上角的数字来表示(方框上的数字是随意的,并不代表加工次序)。标有字母的实线箭头表示这种加工已经完成,虚线箭头表示注意已向前转移(n=n+1)。n 代表被注意的词,而不是所注视的词;f表示对一个词的熟悉性验证; lc表示完成对该词的词汇通达;m表示不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M表示稳定的眼动计划阶段。

图5E O Z读者模型的加工顺序(OP)图

由图5可知:第一,平行加工是可能的。如在状态2中,单词n 的词汇通达加工与单词n+1的不可变眼跳程序在同时进行。第二,这个模型类似于有限状态语法(finite O state grammar),任何时间只存在8种状态之一。第三,状态转换规则是可以循环的,所以该模型可以加工任意长度的文章。

E O Z读者模型有5条基本的状态转换规则(state O transition

rules):

图6E O Z读者模型状转换规则(Reichle et al.,1998:135)

1.如果f(n)结束,那么开始lc(n)m(n+1)

f(n)

f(n)

lc(n)m(n+1)

2.如果lc(n)结束,那么开始f(n+1)

lc(n)

l c(n)

f(n+1)

3.如果m(n)结束,那么开始M(n)

m(n)

m(n)

M(n)

4.如果M(n)结束,那么执行到单词n的眼跳

M(n)

M(n)

fixate w ord(n)

5.如果f(n)在m(n)之前结束,则取消m(n)开始m(n+1)

f(n)m(n)

f(n)

m(n+1)

第4期范琳刘振前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38#

图6表示的是E O Z读者模型的基本的状态转换规则。Reichle等人在E O Z读者模型3-5中增加了执行单词内眼跳的机制,状态转换规则变得更为复杂,规则数目也增至6条。

Reichle等人所提出的E O Z读者模型继承了M orrison(1984)模型中的一些观点,但对其进行了完善。该模型能够合理解释阅读过程的一些现象:副中央窝预视效应、对某些词的跳读、对一个词的再次注视。在实验模拟过程中,这个模型还存在其他特点。首先,E O Z读者模型把内部注意转移和眼跳程序分离开来,并加入了同一单词内再视的机制,从而使模型成为一个解释能力很强的量化模型。另外, E O Z读者模型继续强调内部注意转移对控制外部眼动行为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眼动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内部注意在认知加工及眼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然而目前人们就内部注意对眼动行为的控制机制还所知甚少(Liversedge et al.,2000),所以内部注意将继续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勿庸置疑,较之以前的眼动控制模型,E O Z读者模型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正如Reichle等人所承认的,E O Z读者模型亦存在不足,首先,该模型忽视了更高级水平的语言加工在眼动中的作用(Re-ichle et al.,1998)。同M orrison(1984)的模型一样,该模型的最大缺点也在于没有把句法和语义等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对眼动的影响加入到模型中去。其次,Reichle等人在其模型中亦没有对注视点的精确位置进行说明。把着陆点定位在单词层次上,忽视了着陆点的误差。再次,Reichle等人的模型亦不能解释前后照应关系的加工。综上所述,E O Z读者模型也还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善的模型。

6.结语

阅读过程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参与,眼动记录法对阅读过程的即时测量使我们对阅读过程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以上对阅读过程眼动控制研究进展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注视点位置、还是对回视、跳读和注视时间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采用诸如眼动随动显示技术进行的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发现对不同的语言系统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这为阅读的眼动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另外,眼动的加工模型、战略战术模型,尤其是E O Z读者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眼动控制的一些现象。

虽然眼动资料为阅读中的认知加工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对眼动指标不能信赖到迷信的程度,眼动技术毕竟只是心理学家进行阅读研究的一种手段,眼动记录并不是阅读心理唯一的、最完美的反映。它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局限。首先,眼动是否能够真正反映认知加工,这还涉及到/眼-脑0距离的问题。眼动研究的前提就是眼球运动能够反映即时认知加工,但是它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认知加工也还只是一个假设。眼动法的局限性恰是传统研究方法(如反应时法)的优势所在。如果能够吸收传统方法在实验设计和因果推导方面的严密逻辑性,眼动法必将更好地揭示认知加工的内部机制。所以,要将眼动技术与传统的阅读研究方法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 vent O related Potential,ERP)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 RI)技术结合起来研究阅读的认知加工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眼动的阅读研究更加深入,结果更加准确。另外,西方研究者建构的眼动控制理论模型,虽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解释实验现象,却不能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说明信息加工的机制,还需要在积累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需要结合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建立起具有广泛解释效度的阅读认知过程的整合模型。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有更为精确和科学的眼动控制指标及心理加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阅读中的眼动过程,使眼动分析法可以更加深入地考察阅读过程,从而揭示阅读过程的认知加工机制和本质。

就国内的研究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国内没有眼动仪,所以无法开展阅读的眼动研究。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大学的心理学系、教育学系和科研机构陆续从国外购进了眼动仪。国内也陆续发表了一些对中文阅读过程中眼动特征的研究,并出版了两部阅读眼动研究方面的专著:沈德立(2001)的5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6、阎国利(2004)的5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6。国内这些研究的结果与国外的研究发现基本一致。总之,国内阅读的眼动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在中文阅读研究方面业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目前国内尚无以眼动为指标针对二语学习者阅读过程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拥有眼动仪的外语系、外语院校还几乎没有。没有眼动仪,外语界进行二语学习者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对母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眼动方面进行一些基础研究,不仅会有助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的认知加工过程,而且会对整个阅读认知机制研究攻关及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做出贡献。因此,国内外语界应该充分认识到进行母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过程眼动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克服困难,投入资金建立包括/眼动仪实验室0在内的实验研究基地,以开展此类研究。研究中国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与母语为西文的阅读者的眼动特征相一致,是否会有不同的信息提取和加工特点?我们热切地期待能够尽快看到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i n der,K.S.Pollatsek,A.et al.Extraction of Information to the

Left of the Fixated Word in Readi ng[J].Jou 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 man Perception and Perf ormance,1999(25):1162 -1172.

[2]Ditchburn,R.W.Eye O mov ements and Visual Perce p tion[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En i gbert,R.&Kliegl R.Noise O enhanced Performance in Reading

[J].Neu rocomp utin,2003(50):473-478.

[4]Frazier,L.&K.Rayner.M ak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Duri ng S en-

tence Comprehensi on:Eye M ovements i n th e Analysi s of S tructura-l ly Ambi guous Sentences[J].Cog nitive Psychology,1982(14):178 -210.

[5]Henderson,J.M.&Ferreira F.Effects of Fovea Processi ng Difficu-l

ty on the Perceptual Span in Reading:Implications for Attention and Eye M ovement Control[J].Jour nal of Exp erimental Psychology:

#39#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

L ear ning,M emory and Cognition,1990(16):417-429.

[6]Inhoff,A.W.&W.Liu.T he Perception S pan and Oculomotor Ac-

tivity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Senten ces[J].Jour nal o f Ex-per imen tal Psychology:Hu man Per c ep tion and Performance,1998

(1):20-42.

[7]Jared,D.,Levy,B.A.et al.The Role of Phonology in the Activation

of Word M eanings During Readi ng:Evidence from Proofreading and Eye M ovem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9(128):219-264.

[8]Liu,W.M.& A.W.Inhoff et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8543817.html,e of Parafoveally Visible

Characters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S entences[J].Jou rnal of Experimen tal Psychology:L earning,M emory and Cog nition,2002

(5):1213-1227.

[9]Llew ellyn O T homas,E.M ovements of the Eye[J].Scientif ic A meri-

can,1968(2):88-95.

[10]Liversedge,S.P.&J.Findlax.Saccadic Eye M ovements and Cog-

niti on[J].Trend s in Cognitiv e S cience,2000(1):6-13.

[11]M orri son,R.E.M anipulation of Stimulus Onset Del ay in Readi ng:

Evidence for Parallel Programming of Saccades[J].Journal o f Ex-per imen tal Psychology:Hu man Per c ep tion and Performance,1984

(10):667-682.

[12]O.Regan,J.K.Structural and Contextual Constrai ns on Eye M ove-

ments in Reading[D].Unpubli 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 ty of Cambridge,1975.

[13]O.Regan,J.K.& A.Levy O Schoen.Eye M ovement Strategy and

Tactics in Word Recogni tion and Reading.In M.Coltheart(ed.) Atte ntion and Perf ormance:Vol.12.The Psychology o f Reading

[C].Hillsdale,NJ:Erlbaum,1987:363-383.

[14]O.Regan,J.K.Eye M ovements and Reading[A].In E.Kow ler

(ed.)Rev iew s of Oc ulomotor Research:Vol.4.Eye M ov ements

a nd T heir Role in Visual and Cognitiv e Processes[C].Amsterdam:

Elservier,1990:395-453.

[15]O.Regan,J.K.Optimal View i ng Position in W ords and th e Strate-

gy O tactics Theory of Eye M ovement in Reading[A].Rayner K(ed.) Eye M ov ement and Their Role in Visual and Cog nitiv e Processes

[C].Armstadam:Elservier,1992:395-453.

[16]Rayner,K.Eye M ovements i 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8(85):618-660.

[17]Rayner,K.Eye Guidance in Reading:Fixation Locations Within

Words[J].Perception,1979(8):21-30.

[18]Rayner,K.M cConkie,G.W.& D.Zol a.Integrating Information

Across Eye M ovements[J].Cognitive Psychology,1980(12):206-226.

[19]Rayner,K..Eye M ovements,Perception Span,and Reading Dis-

ability[J].An nuals of Dyslexia,1983(33):163-173.

[20]Rayner,K.&R.M orris.Eye M ovement Control in Reading:Ev-i

dence Against S emantic Processing[J].Jou 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 uman Perception and Perf or mance,1992(18):163-172.

[21]Rayner,K.,&S.C.Sereno.Eye M ovements in Reading:Psy-

choli nguistic Studies[A].In M.A.Gernsbacher(ed.)H andbook o f Psycholinguistics[M].San Diego,CA:Academic,1994.

[22]Rayner,K.Eye M 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

ing:20Years of Research[J].Psychology Bulletin,1998(124):372 -422.

[23]Rayner,K.Engbert et al.Unspaced Text Interferes w ith both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Eye M ovement Control[J].Vision Re-se ar c h,1998(38):1129-1144.

[24]Rayner,K.J.Babara et al.Inhabition of Saccade Return in Reading

[J].Vision Research,2003(43):1027-1034.

[25]Reichle,D.P.A.Pollatsek et al.Toward a M odel of Eye Control in

Reading[J].Psycholog ical Rev iew,1998(1):125-157.

[26]Tow nsend,D.&Bever,T.J.Sentence Comp rehension:I ntegra-

tion of Habits and Rule s[M].Cambridge,M A:M IT Press,2001.

[27]刘振前Bever,G.句法分析在阅读中的作用)))一项实验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219-224.

[28]沈德立.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

版社,2001.

[29]阎国利.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M].天津:天津教

育出版社,2004.

本刊声明

作者给本刊投稿时,必须遵守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文责自负。因抄袭或者一稿多投而引起的法律纠纷,本刊概不负责。

5外语与外语教学6编辑部

第4期范琳刘振前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40#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 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分布时间能在一定水准上呈现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 脉络。统计结果(表1)发现,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在时间分布方面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少。在CNKI的“三大教育”学科领域,以“眼动”+“阅读”为主题词检索,仅获得有效文献28篇,与相同领域主题词是“阅读”的28219条文献记录相比较,其总 量非常少。其中,检索结果,1986年前有效文献为0篇。1986年以来,年平均有效文献仅有1.1篇。文献篇目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只有6篇。2011年次之,有5篇。第二,出现晚。“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 动研究第一篇文献资料出现年份为1986年。而中文阅读眼动研究可以 追溯到1925年,国外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则始于1879年2。第三,增长趋势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国内“三大教育”领域对阅读 眼动研究比较稀少,而2000至2009年十年间出现了19篇有效文献,2010至2011年,两年时间就出现了7篇有效文献。相对而言,近十年的文献数量呈上升的态势。“文献来源”既可以作为主要阵地,用来 展示阅读眼动研究的成果,便于同行对研究成果进行搜集,也可折射 阅读眼动研究是否进入“三大教育”前沿,成为一线教师熟悉的科研 方法。统计结果表明:在28篇阅读眼动研究有效文献中,公开发表的 论文有12篇,分别发表在11种公开期刊上,除《天津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版)》上发表2篇外,其他期刊均只收录有1篇,这10个刊物 按刊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时间先后为《心理科学》、《教育教学论坛》、《教育科学研究》、《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天津 市教科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心理发 展与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心理学探新》及《心理科学 通讯》。其中,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 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仅有1篇,刊于2001年07月的《教育科学研究》①。除去以上文献,另外16篇源于博士、硕士论文库及会议的文献,分别为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2篇以及会议文献1篇②。其中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其他为辽宁师范大

阅读题的思维过程

阅读题的思维过程 一、通读全文1、文章的主要容概括 2 二、圈点批注1、记叙文①修辞、效果 (散文、小说)②议论、抒情句 ③中心句、关键词 说明方法 限制性词语 2、说明文段中心句 理解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 3、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证方法 三、做题严格审题 答题:条理性(分值) 经典用词简洁、准确

中考语文试题结构分值划分 一、基础知识(8分) 1、字音订ding正气氛fen 栖qi息(2分) 2、字形易错字归类(易错音纠错本)再接再厉.走投.无路(2分) 3、词语理解和运用①意思词语(2分) ②选词填空 a.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在句子的解释 b.区别近义词之间的细小差别 c.注意词性的褒、贬 d.词语前后项之间的搭配 4、古诗文默写、文言文(4分)、现代经典课文(3分)、名句默写(6分)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何其芳《秋天》鲁迅《朝花夕拾》 朱自清《背影》《春》 5、病句修改(3分)原则:缩句法(主、谓、宾) ①语病a.句意重复 b.颠倒混乱

c.词语搭配不当 d.成分残缺 e.否定不当:威力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f.选择关系不对应 ②标点符号顿号(表示词语并列) 逗号(单句、短语并列) 分号区别(复句并列、排比句) ③关联词:因果、并列、转折 6、名著阅读(3分) 细节和人物(原文) 7、修辞和仿写仿结构提出关键词 (4分)造句 仿修饰 对联①字数相等 a.划分节奏 ②词性相同 b.填词 要求③意思相近或相反 c.修改 ④平仄相对 d.定稿 ⑤押韵和谐 二、综合性实践活动 题型 1、活动类①栏目设计(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100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100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艺锭)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B. 当技术在获知的途径上做了减法,我们应给自己的思想做加法。 C. 网络没有改变人的思维实质,只改变了对抵达思考的方式。 D. 只有保持独立思考的理性思辨,才能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下列不属于影响人们思考力的因素的一项是() A. “转帖度”成了选择的风向标,“击赞数”成了参考的指示牌。 B. 在思考时,一些人总喜欢走捷径,对复杂的哲理不再感兴趣。

眼动研究概论

(2)动机与态度的研究 在相同情境下,记录被试的眼动信息,可以探测到被试对信息的选择取向,从而研究不同个体在相同情境下的动机与态度取向。 (5)消费心理学的研究 利用眼动研究可以精细地研究不同产品、产品包装、产品陈列方式等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程度,以及广告设计策略等。 (9)病理心理学的研究 不难假设,面对同样的视觉图景,具有病理心理特征的观察者,与正常状态下的观察者相比,必然具有不同的眼动模式。所以,可以采用眼动技术进行病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制订更为可靠的病理心理筛选的眼动标准。 CNET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测验了32个网络使用者对于网站上广告的尺寸、位置和类型的反应,考察了他们的首次注视点、注视时间并让被试选出喜爱的广告,结果发现,人们喜欢摩天大楼图片广告胜过旗帜广告、大广告胜过小广告、生动的互动性的广告胜过静态的广告,因此说更大更生动的广告效果更好。不过SandraMarshall认为网络读者习惯于避开网上的旗帜广告,即使这些广告越来越大,越来越生动。(眼动技术在广告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通过追踪眼动,可以评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人类内心潜在意识的客观结果。从眼动追踪中我们能得到消费者对产品包装或产品货架摆放的第一注视点、注视点的分布、注视时间、注视的顺序等,从而可以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眼动理论在儿童食品包装图形中的运用) 因此,由实验中的注视时间、注视点次数和平均瞳孔面积数据可知,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在浏览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图像比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彩色大图像比黑白小图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精简的文本在左上区域比右上区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同位于右侧的黑白表格比彩色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在有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其他特征的表格之间都不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眼动研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与管理)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3寸生活照比1寸标准照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2)照片在左上位置比右上位置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3)在时间压力的条件下,

文本阅读的思维过程训练(1-3)

文本阅读的思维过程训练(1) 阅读的核心: 1. 2. (一)词语的上下位语意理解。 【概念】上位语意:概念的外延更广的语意,概括性更强。下位语意:概念的外延更狭窄的语意,具体性更强。词语的语意存在上下位关系,这种关系是相对的,一个词的上下位通常是无限的。但多个下位并列时,上位词即受到限制。 【练习】 ●根据给出的下位词,写出其上位词。 1.( )铅笔 2.( )椅子、衣柜 3.( )、( )砖头 4.( )一一-( )面包 1.颜色( ) 2.书籍( )( ) 3.人类( )( ) ●根据给出的词,分别写出其上位词与下位词。 1.( )狗( ) 2.( )( )水( )( ) ●一个词语在句意中的上下位是固定的。 1.将下列句子的关键词用单横线划出,并将整个句子下位化。 国家不幸诗家幸。 2.将下列句子的关键词用单横线划出,并写出三个下位化的句子。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1) (2) (3) 3.将下列句子的关键词用单横线划出,并将整个句子.上位化。 看到我迟到了,班主任皱起了眉头。 4.用一个上位句,将下面多个句子同时上位化。 毛泽东每天只睡五个小时。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拿破仑用餐时不等迟到的客人。 答案:●根据给出的下位词,写出其上位词。 1.(笔)铅笔 2.(家具)椅子、衣柜 3.(建材)、(武器)砖头 4.(食物)一一-(面食)面包1.颜色(蓝色) 2.书籍(字典)(课本) 3.人类(中国人)(湖北人) ●根据给出的词,分别写出其上位词与下位词。 1.(动物)狗(泰迪) 2.(物质)(液体)水(墨水)(红墨水) ●一个词语在句意中的上下位是固定的。 1.将下列句子的关键词用单横线划出,并将整个句子下位化。 国家不幸诗家幸。 唐朝的安史之乱成就了杜甫。

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眼动的研究(最终)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的眼动研究 学院: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李佳桐 学号:04503029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 完成日期:2008年5月10日 指导教师:闫国利

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的眼动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来研究中文阅读中需要多长时间提取足够信息进行正常阅读。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结果上进行进一步精确的研究。两个实验均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消失文本的延迟时间。因变量为句子的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距离、平均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和阅读速度。结果发现:读者在中文阅读中一次注视最初的75ms即可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正常阅读。 关键词:消失文本双字词信息提取眼动中文阅读 Eye Movement Study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ime in Chinese Reading Abstract : Disappearing text paradig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early in a fixation reader were able to obtain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to read.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Both the two experiments were a one factor within-subjects desig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how long the fixated word was visible before it disappeared.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average fixation duration, average saccade length, average fixation count, total fixation duration and reading spe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reading can be acquired within the initial 75ms during a fix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Key words: disappearing text; two-character word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ye movements; Chinese readi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14谈创造性思维

十四、谈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做神童传颂,并且成为我国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虽然习惯性思维会使人提出一种前人已经作出过的合乎常理的答案,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施,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仍以上面两个典故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呆、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儿童落入水缸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火而出现了破缸救人的壮举、 现代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扩散思维而言,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比如,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但是,仅仅进行扩散思维,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还须进行集中思维、所谓集中思维,就是通过逻辑分析,对经扩散思维而得出的设想,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脍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羁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和文章的标题“谈创造性思维”是什么关系? 答: 3.细读文章,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在正确项后面的括号打“√”表示、对错误项要指出错的原因、A.创造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扩散思维、集中思维是几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B.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C.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法,二者相互排斥,不可统一、

《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题及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 ①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 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 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 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 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 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 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 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 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 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 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 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 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⑩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2.④⑤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快速阅读过程中的“阅读、理解、记忆和思考”

快速阅读过程中的“阅读、理解、记忆和思考” 有个朋友提出自己的困惑:如何把握快速阅读过程中“阅读、理解、记忆、思考” 的相互关系。这位朋友所提出的“困惑”其实就是一个我们在学习快速阅读中十分关键 的问题,也是大家在学习和训练中都会遇到的一个经常性问题。 “阅读”、“理解”、“记忆”、“思考”这四个关键词是快速阅读训练时必须注意的一个 既有密切联系又是各自阶段特点的完整过程。 “阅读”是人类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或首要环节。我们只有在抓住它的才有可能学 到所需要的知识或经验。 “理解”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消化所学到的知识,让其变成自己的内力或技能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只有做到对所阅读吸取的知识的真正理解,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才可 能转化为能力或技能。 “记忆”则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把所学到,所理解的知识在我们自己的大脑 里系统或规律地贮存进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对知识的积累越扎实,越浓厚,为,我们的创业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考”是人类自身在经过阅读获取知识后的消化即理解再经过记忆变成自己的东 西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的过程和阶段,通过系统有效的“思考”达到摆脱了单纯模仿的痕迹,为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打下基础的基础和能力。对于这个过程我们一般就叫做真正 的“思考”。 人的思考借助语言,认识语言需要阅读,对由语言组成的知识如果需要记忆则需 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才有效。四个关键词的关系是依次递进,相互依存的。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和了解就行。 一是速读训练的目的就是逐步克服和改变传统的借助语言(包括音读、默读)的 习惯,通过克服这个习惯的学习与训练过程,让我们每个学员真正掌握速读的方法, 体验速读的高效,感受速读的快乐。

阅读题的思维过程

阅读题的思维过程 一、通读全文 1、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 2、明确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及作品启示 二、圈点批注 1、记叙文①修辞、效果 (散文、小说)②议论、抒情句 ③中心句、关键词 说明方法 限制性词语 2、说明文段中心句 理解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 3、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证方法 三、做题严格审题 答题:条理性(分值) 经典用词简洁、准确 中考语文试题结构分值划分

一、基础知识(8分) 1、字音订ding正气氛fen 栖qi息 (2分 ) 2、字形易错字归类(易错音纠错本)再接再厉.走投.无路 (2分 ) 3、词语理解和运用①意思词语 (2分 ) ②选词填空 a.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在句子的解释 b.区别近义词之间的细小差别 c.注意词性的褒、贬 d.词语前后项之间的搭配 4、古诗文默写、文言文(4分)、现代经典课文(3分)、名句默写(6分)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何其芳《秋天》鲁迅《朝花夕拾》 朱自清《背影》《春》 5、病句修改(3分)原则:缩句法(主、谓、宾) ①语病 a.句意重复 b.颠倒混乱 c.词语搭配不当 d.成分残缺 e.否定不当:威力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f.选择关系不对应 ②标点符号顿号(表示词语并列) 逗号(单句、短语并列) 分号区别(复句并列、排比句) ③关联词:因果、并列、转折 6、名著阅读(3分) 细节和人物(原文) 7、修辞和仿写仿结构提出关键词 (4分)造句字数 仿修饰 对联①字数相等 a.划分节奏 ②词性相同 b.填词

要求③意思相近或相反 c.修改 ④平仄相对 d.定稿 ⑤押韵和谐 二、综合性实践活动 题型 1、活动类①栏目设计(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②开场白、结束语、颁奖词 ③宣传语对联 2、民族文化①民俗介绍 ②饮食文化 ③如何保护 ④宣传对联 3、图表分析题①找出结论 ②方法措施 ③宣传语 三、阅读 1、现代文阅读①说明文阅读(12分) ②记叙文阅读散文(16—18分) 小说 ③议论文阅读(12分) 2、文言文阅读①词语解释(4分) (12分)②虚词选择(2分) ③翻译句子(4分) ④思想感情、中心主旨、启示感悟(2分) 3、古诗词赏析题型 ①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本义+文中义(结合上下文) ②将诗句形成画面感解词诗句+渲染、烘托+情感 ③中心思想、情感、启示 四、作文(50分) 命题作文①破题:分析,理解题目含义,注意限制性词语的歧视 ②选材:典型、新颖(真实) ③结构: a.开头精当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同步训练练习题 附加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同步训练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锲而不舍()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 jí取() zīzī不倦()()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__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 5.简答。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阅读“思维火花”《祈求》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思维火花”《祈求》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抖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的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9)0420063267 中图分类号:B84211 文献标识码:A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3 吴 捷1  刘志方2  胡晏雯 2 (11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天津 300074;2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摘 要: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ms 以后。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ms 、140ms 、160ms 、180ms 和200ms 。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ms ,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关键词:消失文本;眼动;老年人阅读;信息提取 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7JAX LX 012),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 D200731).通讯作者:吴捷,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副所长.E 2mail :wujie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8543817.html, 1 引言 人们在注视过程中获取新信息,而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加工系统以及待建构文本意义的心理表征 [1]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理论模型对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控制进行了解释,它们分别是:最小控制模型、视觉控制模型以及认知控制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前两种理论模型逐步显示出各自的缺陷。认知控制模型以E 2Z 和SWIFT 模型[2] 为代表,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的支持。E 2Z 读者模型和SWIFT 模型是解释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活动的两个最著名的模型。这些模型认为,阅读过程中,眼睛注视的长短和眼跳活动是由诸如词频、句子的合理性和词的预测性等与人的认知活动相关的因素决定的。消失文本正是在支持认知控制模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 [3,4] 。 国外学者使用消失文本范式发现大学生在最初的50~60毫秒即可获得正常阅读所需要的信息 [1] 。 闫国利等人[5]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以词为单位的消失文本范式,探讨了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当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在80ms 后消失不会影响其正常阅读。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对老年人在消失文本的阅读进行研究。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由于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资源的缺乏,所以表现出在多种认知功能衰退。申继亮等人研究发现,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存在“感觉功能 -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的层级关系 [6] 。Salthouse 和Park [7] 等也发现,工作记忆的大部分年龄差异都可以由加工速度来解释。归纳以往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认知功能的衰退有着强大的生物性基础 [8] , 感觉功能最先随年龄增长衰退,继而加工速度衰退,最后是工作记忆的衰退。本论文的研究假设是,眼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的认知操作特征。因为老年人认知老化现象的存在,所以在老年人的 的眼动特征上会反映出来。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正常阅读。 2 实验一 211 被试 被试为12名年龄在54到68之间的退休老年人,其中男性6名,女性6名。他们年龄为5815±4107岁,受教育年限为15108±1108年,其中接受过 高中或中专教育的有1人,接受过大专教育的7人,大本教育的4人。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212 实验材料 为避免句子本身的因素对被试的眼动行为造成 影响,请20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句子的难度进行5点评定,分值越高,难度越大。结果选取了分值在1~2的句子作为实验句,其平均值为1138(1代表非常简单,5代表非常难)。实验的正式材料为66个句子,平均每个实验条件下11个句子。每个句子均 3 6

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中心小学俞大林 阅读教学指的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 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是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希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有一个满意的理解,在回答阅读题时有一个理想的答案。令众多教师感到不解的是学生满意的答卷只出现在“我讲过了”之后,更多的希望总是一次次地变为失望,在失望之余又感叹学生在阅读时为什么总是存在着这些不足: 一、断章取义,缺乏准确性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经常会在没有认真通读全文,把握重点词句的情况下,摘取文中的某句话、某个词,甚至是毫不相干的词句作为自己的理解。如:我在教《第八次》(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时,我要求学生画出生词,其中有个生字叫“仗”,文中是这样写的“打了七次仗”,有同学画了“七次仗”,有同学画了“次仗”。又如:在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有的学生往往是在文中随手拈一句了事。 二、望文生义,缺乏深刻性 学生在理解句子或词语时,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过多的

不加区分的使用或者完全脱离了文本进行理解就显得不太适宜了。如六年级的一次阅读训练,文章的题目是《冬天不要砍树》,讲的是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对别人或者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困难、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最终会取得成功的。有一题要求是说说“冬天不要砍树”的意思,有学生的回答竟然是这样的:在冬天这个季节里,我们不能砍伐树木。 三、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 学生在理解文章或回答问题时,有时会抓住一个或两个要点,就以为理解了文章或完成了答题。如《小镇的早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位老师在初读文章之后,要求学生说说小镇的早晨的特点,有的说恬静,有的说热闹,有的说紧张。又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有位老师在教学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时,让学生谈谈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的同学都是只谈了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忽视了海洋发脾气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他们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只抓住了一点,就以为抓住了全部。 四、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 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常常会机械地套用某些词句或凭借自己已有的认知习惯,将某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想当然地作为理解。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检查学生自读效果时,不少学生竟然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节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读破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在分析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又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弥补这些不足,使他们的思维逐步的具备准确性、深刻性、完整性、灵活性呢?还是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吧:

关于初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思维方式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初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思维方式的研究》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前言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初中数学正是为以后的数学应用奠基,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奠基,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奠基。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数学,无论从教材或从教学来说,对应用问题教学是重视的,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偏重内容的教学,轻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加之教师所用的教学的方法不尽适当,以致花的力量很大,收到的效果较小。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负担较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正在从事这类方面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或方法,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背景 1、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应用题将问题解决与数学有机地结合,它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内有关数学应用题解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解答应用题产生障碍情况的现状调查。例如,王顺耿(2006)通过测试对中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调查,归纳出在两种类型的应用题中不同的错误分布:显型数学应用题,主要障碍是在阅读理解和加工操作方面,加工操作方面的困难相对来说更为突出些。隐型数学应用题,学生存在的主要困难是阅读理解和问题转译,其次是加工操作,其中问题转译,即将文字转述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此类应用题的关键,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数学应用题的难点都体现在问题表征上,宋文广(2009)研究了数学焦虑程度远远低于数困生,数学焦虑对应用题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杨光伟在论文中研究了学生应用题解决上的认知行为表现与信念,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岳敏(2006)对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初中生解答应用题除了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无法提取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影响和无法将数学应用题数学化、应用题模式识别的影响。还有诸多研究,讨论了题目类型、认知风格和班级环境对学生应用题解答的影响。 2、国外的研究现状 对于数学应用题解答的研究,长期以来,国外学者比较关注的是解题过程的思维训练,并力图通过两种途径来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其一,通过开设专门的思维能力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迁移到应用题解题中,提高解题能力,例如科文顿的创新型思维教程;其二,结合应用题教学,开展有关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例如,梅耶的解应用题思维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勒威斯的语句表征训练。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 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 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 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 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 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 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 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 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

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

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 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 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 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 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 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 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 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 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 (1)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1)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想象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分类

对阅读理解题的一点思考

对阅读理解题的一点思考 宁海县跃龙中学 童惠莉 315600 2007年将迎来《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实施后的首届初中毕业生,届时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必将更绚丽多彩,争艳斗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数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这一具有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要求,更贯穿于各种题型。仔细分析06各地的中考试题,认真思考07年的中考方向,这使我们把《新课程标准》把握的更好。 一、横看06中考 先来看浙江省宁波市2006年课改区的数学中考试题第24题(分值8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时,我们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抛物线2y x =和直线21y x =+,两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该方程的解。 (1)请再给出一种利用图象求方程2210x x --=的解的方法。 (2)已知函数3y x =的图象(如图)求方程320x x --=的解 (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 这是一题源于课本(华师大九年级(下)P 23问题4)的实践 与探索,又高于课本(出现一元三次方程的解)的好试题。若把所 画的3y x =的图象放在网格图中就更好了,一可增加学生画图的准确性,二是利用了课本对网格画图的要求,课本后面常备有画图用的网格纸页。本人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对于课本华师大九年级P 23问题4的讲解时,学生的感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难 以理解。二个班级是直接看问题4:“育才中学初三(3)班的学生在上节课的作业中出现了争论,求方程2132 x x =+的解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将方程化为21302 x x --=。画出函数2132 y x x =--的图象,观察它与X 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惟独小刘没有将方程移项,而是分别画出了函数2y x =和132 y x =+的图象。如图26.3.3认为它们交点A 、B 的横坐标-3/2和2就是原方程的解,对于小刘提出的解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两班同学很少有同学马上以为小刘的方法是对的。好多同学疑惑不解,当经过小组讨论,教师分析后还有部分同学尽管认为小刘的方法是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