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分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分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分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首先,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妄图把中国拉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这就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失人心者失天下。而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独裁、卖国,争取和平民主,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深的全国人民的拥护。得人心者的天下,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很快出现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在人民解放军大举进攻的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高涨,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集团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保证了中国革命迅速取得胜利。

1945年,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作为历史过去了。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美帝主义和国民党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为什么拥有几百万军队,拥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迅速溃败?而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的中国共产党却走向辉煌的胜利。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肤浅看法。

1争取和平

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被粉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内战运动的高张———“一二一”运动;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虽然内战没有被制止住,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是使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二是教育了人民,使人民在事实中看清了国民党内战、独裁、卖国的本质,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使它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三是使解放区也赢得了时间,更好地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2粉碎进攻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暂时的优势,国民党拥有以飞机、大炮、坦克武装起来的430万大军和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全国所有大城市及绝大部分的铁路交通线,而且有美国的支持。共产党有120多万武装装备落后的解放军,解放区人口仅1.3亿,面积不到全国的1/4。蒋介石气势汹汹,叫嚷要在3至6个月内消灭解放军。但蒋介石出师不义,失道寡助,士气不高,困难重重。我军正义反击,人心所向,群众支援,士气高昂,一定胜利。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武器虽然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不是物。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认真对待,要善于斗争。毛泽东的论述,是革命人民的根本战略思想,鼓舞了人民的必胜信心,在革命战争中起着伟大的作用。根据毛泽东的伟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军事方针,成为人民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彻底打败敌人的根本保证。从内战爆发的1946年6月到1947年2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从1947年3月起至8月,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创造了前提条件。

3战略反攻

在敌我力量虽发生了变化,但仍是敌强我弱情况下,党中央果断地作出战略进攻。这是

科学地认识到敌人的四个弱点(兵力削弱、人民反对、士气低落、后方空虚);而我军具有四大优势(兵力增加、士气高涨、人民拥护、后方巩固),而作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胆略,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个创举。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南进,陈赓、谢富治等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和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解放军主力,分别向豫西、陕南和豫皖苏边地区挺进。三路大军互为犄角,摧毁了敌人中原防御体系,国民党统治中心及战略要地武汉暴露在我军面前,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国战局。

我军的战略反攻“,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4推行土地改革和建立反蒋战线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新形势,1947年7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运动蓬勃发展。到一九四八年十月,有一亿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大批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使革命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

1946年12月起在国统区,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工人罢工,农民抗征、抗捐、抗租台湾人民“二二八”武装起义。尤其是学生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和阵容,公开地打出了推翻蒋介石统治的旗帜,使国民党反动政府惶惶不可终日,有力地配合了第一条战线的反蒋斗争。爱国民主运动削弱了国民党军队在第一线作战力量,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5大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战是一曲威武雄壮的凯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取得歼敌一百五十四万人的辉煌成果。其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中国战争史是空前的。国民党反动派所赖以发动战争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奠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必胜的大局。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分及长江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连成一片,使我军有了更为广阔、更加巩固的后方,为进军江南、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条件。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统治区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都陷入了四分五裂和濒于崩溃的绝境。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全军指战员英勇作战,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的结果。面对着解放军摧枯拉朽的军事攻势,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和平”攻势后,长江北岸的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行渡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自吹为“固若金汤”的“千里江防”,一夜之间被全线突破。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历时22年的反动统治覆灭。随之,各路解放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南挺进,仅一年多时间,国民党在大陆残余部分全部被歼灭,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创造了根本前提条件。

解放战争初期的形势是严峻的,当时,蒋介石国民党暂时处于优势,我们党暂时处于劣势。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全面内战刚刚爆发,毛泽东就明确地指出: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我们则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

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3]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是依靠人民而进行的人民战争,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进行战争的坚实基础,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就是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党主要做了这些方面的努力: 第一、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调动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在革命中占据异常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早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4]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以农村的封建势力作为自己的社会支柱的。许多地主充当了国民党政府的官吏,许多国民党政府的官吏成了地主。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里,占人口8%左右的地主及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是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国民党发动战争以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就意味着它力图使中国广大农民继续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并且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这一点突出地显示了它所进行的这场战争所具有的反人民、反民主的性质。

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争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它的一项基本任务,正是为了铲除农村的封建势力,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保证革命战争胜利的最纂本的条件;以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鉴于当时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指出,必须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开始向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重要转变。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5]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的热潮。它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根基,使长期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毛泽东总结各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6]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几千年的封建枷锁一旦被解除,亿万翻身农民便进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象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行动,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保卫解放区。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先后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青壮年当民工随军征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的源泉。

第二、积极发展解放区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放战争时期,虽然以解放生产力为土,发展生产的任务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要为当时’的全国解放战争服务,起配合、辅助作用,就是要从物力上和人力上支援前线,解放区内就要进行经济建设,生产要有一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一定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强调自力更生,坚决依靠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全面战争爆发前,对人民的依赖体现为解放区广大军民在共产党领导「的抓紧练兵、开展减租和生产运动等方面。毛泽东于1945年11月7日和12月巧日先后为中共中央写了《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和《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的党内指示,指出:“我党当前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站

在自卫立场上,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保卫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为达到此目的,在解放区实行减租和搞好农业生产便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毛泽东指示全党:要“于明年发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增加粮食和日用必须品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救济饥民、难民,供给军队的需要。”他说:“减租和生产两大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将最后地决定解放区政治军事斗争的胜负。,,「7〕

由于长期的封建剥削和战争破坏,整个解放区的经济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支援战争,解放区在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同时,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这是壮大解放区的实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保卫解放区的关键。中共中央指示:务使1946年全解放区的公私生产超过以前任何一年的规模和成绩。生产运动胜利的关键,就是要把大多数生产劳动者组织起来,同时,要不违农时,减少误工。政府要及时发放农贷、工贷,以帮助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发展生产。中共中央还号召部队、机关和学校,在不妨碍战争、工作和学习的条件下,适当地参加生产劳动,以改善生活和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1946年,解放区的生产运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各解放区夏秋作物普遍增产。仅山东鲁南、渤海、鲁中、胶东四区共增产粮食68000多万斤,晋冀鲁豫解放区这一年共产棉花25000万斤。战争时期的山东解放区,虽然由于遭受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由于许多地方有严重自然灾害,生产力破坏程度大,但经过该地区党和政府采取救灾措施,到1948年秋季,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仅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中抢修铁路桥梁,购置战争器材、供应前方副食品及支前经费等项开支,就达人民币91528万余元,山东解放区担负501外左右。可见,山东解放区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运动为战胜蒋介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反对蒋介石的“第二条.钱线”。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前线与蒋介石军队的战斗,这条军事战线的斗争称第一条战线但是,还有一条重要的战线,即蒋介石统治区以学生为主,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各阶层反蒋人士的和平民主运动。这条战线被称为第二条战线,给了蒋介石反动派以很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泛的大的打击。抗战刚刚胜利的8月25日,中共中央就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作为和平建国的总方针。同时,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迫使国民党签订了《双于协定》、《停战协定》和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我党的方针和举动获得了全国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加强了党同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团结,推动了国统区反内战、争取民主运动的发展,为建立反对美蒋反动派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准备了条件。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为了粉碎国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指示全党要“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

国民党统治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和日益殖民地化,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社会原因。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开展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其一,采取了坚决保护群众利益的城市政策,团结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民主运动。其二,坚持团结各民主党派,在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爱国民主运动中,与他们合作协商,结成战斗同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广泛发展起来。1946年12月30日,北大、清华等校学生5000多人举行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要求“美军退出中国”、“维护主权独立”。天津、上海等地的学生也纷纷举行罢课、集会和示威游行,参加抗议活动的学生总数达50万人。这次抗暴运动成为国统区人民斗争新高涨的一个标志。1947年5月20日,南京5000多名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国民党反动军警镇压学生,造成“五·二0’’血案,激起群众的义愤。天津、上海等地学生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

害”为口号,相继举行罢课和游行,扩大到60多个大中城市。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1947年2月,台湾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毕政,举行武装起义。同年,在国统区20多个大中城市中,先后有320万工人举行罢工。在农村,农民广泛掀起反抗抓丁、征粮、征税的斗争。民变武装遍及四川、湖南、浙江、云南、西康等省300多个县。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革命形势也有新的发展。这样,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反抗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己处于全民包围之中。

第四、开展整党运动,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随着革命形势的顺利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又了很大发展,党员总数从1945年的120万人,发展到了270万人。经过严峻的革命战争的锻炼,党的队伍的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是,在战争和土改激烈进行的条件下,许多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思想作风不纯的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如有些党员的阶级观点模糊,不能坚决执行党的土改政策,在斗争中发生动摇,甚至包庇和袒护地主富农分子;有的党员利用职权侵占群众利益,多分多占土改果实;有的干部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脱离群众;也有些地主富农分子、流氓分子混入党内,甚至把持了基层党和政府的领导权,歪曲党的政策,作威作福,损公肥私,欺压群众。这种严重的情况,就在党的面前提出了整顿党的队伍的任务。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持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环节。[8]

从1947年冬天开始,各解放区开展了整党运动。这次整党运动的重点,是放在农村基层组织,整党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主要是克服党内的地主富农思想的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采取的基本方针是说服教育、治病救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经过整党,广大党员和干部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普遍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改进了工作作风,党的队伍更加纯洁和巩固,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又及时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广大党员牢记党的教导,始终站在争取人民解放斗争的最前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艰苦的群众工作,使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衷心拥护,使党的号召迅速地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很典型的是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陈毅要求在起草《入城守则》时写上:“不入民宅。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毛泽东认为这条规定,’t 良好”。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以后,上海市民清晨出门,发现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抱着枪支整齐地睡在马路上,无不受到极大的感动,他们一下子就把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优劣区分清楚了。美国《生活》杂志撰文称解放军的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9]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初步统一,为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这条基本经验,自觉做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要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

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10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要靠群众去完成,困难要靠群众去克服,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我们的工作就能取得更大成绩。要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共产党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这样,我们的党就能够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N」.2002一11一17

.

[2][10认民日报困」2(X)l一7一,9一7.

[3』[61[7l[8」毛泽东选集:第4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6,1314,1172一1176,125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

[5]中共党史参考资林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

.

[9」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专题井座[M].北京:中共党史出社,1992.143.

[1]肖岩松李似苹 .试析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读与写杂志.2007年5月.第4卷第5期

[2] 胡国民. 人民群众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宁波党校学报/2003(3)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8题,题分合计36分,单选) 1.1947 年6月,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 B .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C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 D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5.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战略地位重要 D.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6.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事件是 A. B.解放石家庄 C. D.攻克张家口 7.按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能。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A.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是在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辽沈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平津战役胜利 11.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备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战略防守要地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迅速转入反攻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A.内战初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针消耗了敌人的机动兵力 B.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力量薄弱 D.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解放战争启示录

解放战争启示录 王树增强调:“解放战争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战争。总结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我有三点体会——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而执政党的腐败堕落,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垮台;此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一) “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共会打赢,舆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重庆谈判的时候,国共两党领袖的口袋里都有一个清单。 正值抗日战争刚结束,蒋介石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而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威望、军事力量也达到了高峰,军队总人数接近500万。国民党军队中最强的就是陆军,陆军主流部队的装备和当时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盟军是一样的,就连士兵的鞋带都和美军的一样,更不要说武器了———轻武器都是盟军装备,重炮都是美式榴弹炮。 而那时毛泽东主席兜里也有个清单,是刘少奇从延安发过来的,当做一个谈判的筹码。 这个清单上写着的军队总人数是127万。其实,我认为这个数字大大地有水分,当时我们的正规部队可以计算出来———抗战期间八路军有3个师,新四军基本上没有了,哪里来的127万人?只能是算上民兵了。但最重要还不是人数,是武器,我们最好的主力部队装备就是步枪,部队的火炮就是缴获的日本山炮。而我们的民兵甚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手持大刀就上战场。 近年来我到台湾访问,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的一些学者,甚至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代,总要提这样一个疑问,直到现在他们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1947年到1949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国民党好好的一个政权就没有了?坍塌得太迅速了! (二)“在一场战争里,军人们拥抱着什么样的信仰很重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是蒋介石的原话。 国民党相当一部分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民族做出了贡献,他们是能打仗、誓死不屈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在解放战争当中,被我们的普通小战士、甚至是民兵摁在地上活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少将级别以上的就有260多人。许多有名有姓的抗战名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与课后小习题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 与课后小习题 一、疑点难点阐释关于土地改革的性质:应注意从土地改革背景和纲领及其总路线内容加以区别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将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 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这一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修改其农民政策。所以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改革保存了农村小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了土地小私有,没有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点击高考 1 试题分析 (2000 年全国高考题)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 全面进攻解放区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从1946 年夏至1947年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底,所以项时间不合。项是出现在全面内战爆发前,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的准备工作,也不符合题意。项对国民党军队来说是在中共发动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出现的局面,也即在1948 年秋以后。剩下项,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从1947 年春至夏,而这一时期,解放军正是乘他们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原空虚之机发起了反攻,符合题意。 答案:B 2 误区诊断 (1997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诊断】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察比较归纳能力。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日战争的双交双减的土地路线,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说也是反封建。双减双交虽然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出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答案:C 3 高考实战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 三、高考动态本节1999 年全国高考试题考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000 年春季高考考察了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 (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杜康 1945年9月至1950年5月期间进行的解放战争,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战区遍及中国全境、双方参战的正规部队最高峰时达400余万人的大规模的正规战争,也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结束的伟大的人民战争。 20世纪是一个典型的战争世纪。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这个世纪。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场,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过8年抗战摧残的中国还是爆发了内战,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最终还是不能共存于中国。解放战争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拥有着先进的作战武器和装备,而且在兵力数量上也远远多于解放军。而最终的结果也正好验证了毛主席的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为430万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装备了50万军队;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中国近代史刚要》2010年修订版,17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实力的悬殊并没有主导结果,出乎国际上的军事家们的意料,解放军在短短的不到5年的时间便完成局势逆转并战胜国民党军队。这也是大兵团作战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胜利原因也是很多军事家们研究的课题。可谓胜利的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 一、首先,从两党的立场上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拥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而且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事不会容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政权存在的,所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要实行独裁统治。所以虽然国民党在军队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具有兵力和武器上的绝对优势,但在打持久战和大兵团作战时的后继力量不足。再者,从战争爆发的原因上说,刚经历艰难的抗战后的中国,人民是极不希望发生内战的,所以蒋介石发动内战是不得人心,虽然首先发动战争在战略上具有主动性,但在民族利益和信任上失去了保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陷入人民群众的孤立之中。而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是不会主动打内战的。所以在理由上国民党是理亏的,它是违背人民的意愿而兀自将国家推向战争的,相对对战争的负责毫无疑问是国民党。 二、从战争爆发的过程上分析。在抗战结束后,两党关于未来国家的走向持不同的态度。也决定了两党对待战争的态度。

【发展战略】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胜利

历史同步测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胜利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n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第I 卷(选择题,共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题 2分,共 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47 年中共决定实行以废除封建剥削性土地制 度取代减租减息政策,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 .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 2. 《中国土地法大纲》 的主要内容有 ①没收地主土地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3.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 .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C .扩大和开辟新的解放区 4. 1947 年,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 攻, A .中原 B .华东 5. 1947 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选择主攻方向的依据是 A .国民党败局已定 B .解放军在人数上超过国民党 C .解放区土地改革正在进行 D .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6. 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的是 A .刘伯承、邓小平 B .陈赓、谢富治 C .陈毅、粟裕 7.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中, 进军大别山的解放军是 A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B .太岳兵团 C .华东解放军主力 8. 解放石家庄的指挥者和部队是 A .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 C .谭震林,华东解放军 9. 1947 年 6 月,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时, 国民党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 ?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B ?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固守战略要地和城市 10. 解放战争中, 促使中共作出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因素是 A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国民党的战略收宿即将实施 D ?蒋介石再次下野 100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主要是因为 B .满足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 D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②废除封建剥削性的土地制度 ④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 线 D .废除封建土地和债务制度 主攻方向选择在 C ?华北 D .苏南 ( 贺龙 ( D .华北解放军主力 ( D .彭德怀、 B .聂荣臻,华北解放军 D .彭德怀、贺龙,西北解放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了解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的过程,以及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进程,感知我党领袖毛泽东等人在战略决策上的英明、胆识气魄上的宏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认识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党我军及时抓住了有利得战略决战时机发动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从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渡江战役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0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板书)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板书) 教师用课件展示: 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重点: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大决战 [结构图示]: 辽沈 → 第三年 淮海 第一年 第二年 人民解放战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问题设计]: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观点1:二者没有根本区别 理由:二者都是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国情而产生的。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必须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观点2: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2、全国性反攻的条件是什么? ——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⑵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 ⑶一些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使蒋在政治上更加孤立 ⑷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后方巩固。 3、“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刘邓大军——大别山;陈谢兵团——豫陕鄂;陈粟兵团——豫皖苏 两翼:西——彭、贺收复延安; 东——⑴华北:聂解放石家庄 ⑵东北:林、罗发动攻势,使敌孤立 ⑶山东:谭、许胶东战役,改变局面 4、三大战役为何首战东北? 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解放战争共产党取胜原因

姓名:钟颖专业:工科实验班(电气及其自动化)上课时间:周二3/4/5节序号:5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___解放战争共产党取得胜利原因探析

摘要 1945.8.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共两党开始长达5年的内战,而后开始处于劣势的共产党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本文从赢得民心的政策、创造奇迹的人民军队、具有正确战略眼光的中央领导等几方面原因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 国共内战共产党胜利民心军队战略眼光原因 正文 1946年6月26日中共内战全面爆发之际,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备质量,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比共产党强,无论是430万比127万的士兵数,还是76%比24%的政权控制土地面积,都让这场内战的天平倾向国民党。“一切可能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拥有了这样绝对的优势后蒋介石如是说道。然而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惊人的结果,共产党在3年多的战争中完成了惊天逆袭。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存在我心多年的疑惑,在我对历史的学习中逐渐得到解答。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下文将试析共产党逆袭原因。 一、赢得民心的政策 得人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取胜离不开群众的拥护,离不开人心的所向。那么共产党又是如何赢得人心的呢?答案是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共产党是一个视政策如生命的政党,毛泽东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不正确,

比如侵犯了中农、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开明绅士、知识分子、对俘虏处置不当,对地主、富农处置不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就是不能胜利。” 那么具体到统一战线政策上,它又是如何为共产党赢得人心的呢? 统一战线,是一个两方面的联盟:与农民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与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共产党就是处理好这两个联盟与党的关系才赢得人心的。 1.与农民阶级的联盟 就当时来讲中国人口十之有八是农民人口,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毛泽东也认识到这个基础对于解放胜利的关键。“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革命的中心又是土地革命,于是共产党把政策重心摆在了土地革命上。 解放战争爆发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新的土改政策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农民的土地、房屋、地基“作为本户私有产业,有耕种、居住与转让赠予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农民的生产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举个例子,东北合江省,“经过平分土地运动,合江全省平均每个农民分得土地七亩到十二亩,每四十亩到七十亩地即有一头牲口,房屋和衣服等一般也解决了。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特别高涨。”有了足够的生活物资支撑,农民阶级开始源源不绝地向解放军输送兵源。从46年6月到48年10月,合江省共输送了6万8千子弟军。所以说,土地改革为共产党赢得农民阶级的人心,带来的厚实基石和不尽兵源是它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能力目标: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三、中考热点链接: 1、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2、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右图是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 与本专题相关的周恩来的事迹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一、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国民党军队却贪生怕死、士气低落。 二、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国民党方面高级将领生活腐化堕落,内部派系纷争,无心战斗。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发“国难财”,打着“接收”的旗号,把土地、企业矿山、国家财产都拿来中饱私囊。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1.国民党的“五子登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2.甚至还有更逗的真事,某人向蒋介石打报告怀疑国民党军队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长郭汝槐是共产党员。蒋惊讶地问有何根据,理由是郭汝槐清廉的让人难以理解:他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甚至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是打上补丁的!所以是共产党!气得蒋介石大骂:难道我堂堂国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事实证明:郭汝槐确实是共产党) 三、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针;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为什么解放战争能那么快取得胜利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 班任课教师:王恒胤姓名学号:11114060*** 成绩: 为什么解放战争能那么快取得胜利 一、四大家族的压迫和剥削导致社会矛盾激烈 将家掌握的国民政府为了获得国内的支持,获得美国的支持,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所以不断增加军费,铲除异己,讨好四大家族,让国民政府成为四大家族掠夺捡钱的工具,正所谓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就这样子,四大家族垄断当时的经济,比如在抗战初期他们设立了中央银行(蒋介石)、中国银行(宋子文)、交通银行(孔祥熙)、农民银行(陈果夫,陈立夫)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作为国民政府集中的金融机构,通过四大银行接收其他银行,从而一步一步地加强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全国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还在很多产业上进行垄断,从而中国又成家天下了。他们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通货膨胀,外汇管制和买卖黄金,实行专卖和统购统销,从而使四大家族掠夺全国人民膨胀官僚资本,使得人民生活贫苦,社会矛盾激烈,社会动乱不安,失去各界民主人士的支持,从而使得人民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 为讨好西方帝国主义,让西方国家承认他们为合法政府,民国政府承认清朝时签下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当时的民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不过是政权更替,所以中华民族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能真正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与幸福的政党才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所以全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士都在寻找一个能让中国富强,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以解放全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目标的政党,所以在人民心中种下推翻国民政府,拥护中共的种子。

专题17:解放战争的胜利

专题17: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导学目标: 1、列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流程: (一)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的背景是什么?(敌我双方力量发生的变化) 1、人民解放军的优势: 2、国民党军队的劣势: (二)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 自主突破一:三大战役的经过 (二)完成下列几个小问题: 1、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最先攻克的是哪一座城市? 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哪一次战役? 3、平津战役中,北平最终通过方式得到解放。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是谁? 变式练习一 1、辽沈战役中采取的战术特点是() A、中间突破 B、关门打狗 C、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D、蘑菇战术 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当人们看到矗立在锦州的解放纪念碑时,都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锦州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自主突破二:渡江战役 1、三大战役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的标志是: ; 3、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变式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 1、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 A 、武器好坏 B 、军队数量 C 、天时地利 D 、人心向背 2、课文P117页图片中的这一日期非常重要,这一天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 ) A 、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 B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C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 、抗日战争获得最后的胜利 3、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整个解放战争的基本线索: 全面内战爆发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 进行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分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首先,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妄图把中国拉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这就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失人心者失天下。而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独裁、卖国,争取和平民主,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深的全国人民的拥护。得人心者的天下,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很快出现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在人民解放军大举进攻的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高涨,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集团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保证了中国革命迅速取得胜利。 1945年,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作为历史过去了。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美帝主义和国民党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为什么拥有几百万军队,拥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迅速溃败?而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的中国共产党却走向辉煌的胜利。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肤浅看法。 1争取和平 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被粉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内战运动的高张———“一二一”运动;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虽然内战没有被制止住,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是使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二是教育了人民,使人民在事实中看清了国民党内战、独裁、卖国的本质,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使它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三是使解放区也赢得了时间,更好地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2粉碎进攻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暂时的优势,国民党拥有以飞机、大炮、坦克武装起来的430万大军和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全国所有大城市及绝大部分的铁路交通线,而且有美国的支持。共产党有120多万武装装备落后的解放军,解放区人口仅1.3亿,面积不到全国的1/4。蒋介石气势汹汹,叫嚷要在3至6个月内消灭解放军。但蒋介石出师不义,失道寡助,士气不高,困难重重。我军正义反击,人心所向,群众支援,士气高昂,一定胜利。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武器虽然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不是物。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认真对待,要善于斗争。毛泽东的论述,是革命人民的根本战略思想,鼓舞了人民的必胜信心,在革命战争中起着伟大的作用。根据毛泽东的伟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军事方针,成为人民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彻底打败敌人的根本保证。从内战爆发的1946年6月到1947年2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从1947年3月起至8月,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创造了前提条件。 3战略反攻 在敌我力量虽发生了变化,但仍是敌强我弱情况下,党中央果断地作出战略进攻。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