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1女性主义教学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现了女性主义教学法这一概念,女性主义教学法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女性主义教学法指的是只要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知识传授与学习,都归为女性主义教学论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教学论尽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其在进展过程中却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即通过对社会和教育领域进行批判与改造来实现公正与平等。在课堂教学中,女性主义教学法属于狭义的层面,即该教育不仅要将知识进行传授,更重要在于让学习者能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女性主义教学法使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更为突显,同时也打破了教师的只是权威形象,强调了课堂教学平等与合作的理念。女性主义教学法最初只运用在妇女研究项目中,而近些年来则逐渐成为了高校的学科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女性主义教学法中主张释放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较为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参与、对话以及经验传授等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重点。同时女性教学法还是分注重多元文化,提倡教师创设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锻炼其制造与批判能力。教学课堂中的民主与开放氛围也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主要特色,教师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思维锻炼与积极反馈的良好课堂氛围,使教学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概念混淆,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就容易出现错误的观点见解。女性主义教学法注重的是对男性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社会历史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女性形象与作用进行细致的探寻。在英美文学中,男性文学作品占据了大多数,而这些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观念,男作家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分理想化女性形象,作家笔下的女性往往具有完美的性格,或温柔或美好,二是过于极端刻画女性形象,将女性视为社会异类,刻画成恶魔。而这两种形象显然都不是真实的女性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随着英美文坛的进展,一些女性作家开始提出了女性主义这一说法,他们以女性群体为背景来书写女性的文学,由于女作家在创作上的人物刻画、主题思想、叙事手法等方面与男作家并不相同,其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带来了解放,并且使女性主义从女性文学中被挖掘出来,并作为了一种教学方式逐渐融入了高校的外语文学专业课程中。

2女性主义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运用

2.1女性主义教学法三大核心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女性主义的三大核心讲解,让学生对女性主义观点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便于其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第一核心是学生。就目前英美文学作品课堂的教学现状而言,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对于文学具有较好

的鉴赏与理解能力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而英语程度较差,口语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却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无法在课堂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而在英语专业中,英美文学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学生如果没有在课堂上获得应有的教学知识,就容易拖拉后续的知识点学习,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并产生抗拒和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当适当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全面的关照和教授每一位学生,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与合作的学习氛围,削弱学生自我态度,共同进步。第二核心是增加学生课堂权利。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学术的权威性,学生被动的吸取知识往往难以取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英美文学课堂上,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如果单纯的采纳教师讲解的方式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会一直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与制造能力。而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则能够改变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角色得到了强化,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其个人能力的激发。第三核心是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采纳女权主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认真聆听自身的想法,同时培养学习经验的独立性。尤其是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对于作品的讲解除了进行一些基本方法的传授以外,还应当充分鼓舞学生自己去寻找和解开作品赏析的规律,对于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应当利用女性主义理念积极鼓舞其走上讲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从而锻炼其领导与学习能力。

2.2女性主义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是对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创新和颠覆,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为注重课堂中师生的平等,强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对于女性主义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笔者将以教材《新编英语教程4》(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进行应用说明。在教材第一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互动练习、角色扮演以及写作部分四大板块,对于写作部分教师可以进行单独的教学,其余教材内容则在课堂上分为八课时进行教学。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进行导入,并以课文题目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同时派出代表讲述论点。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鼓舞学生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提问,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语法和段落讲解。关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纳对话方式进行,并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读,自主翻译。教师在此环节应当充分鼓舞处于英语弱势的学生进行发言,使其能够学会主动表达自身见解。课文讲解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回忆,仍旧采纳师生对话讨论的方式进行课文赏析,并在课后布置基础词汇练习。角色扮演板块部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对话时间操纵在二十分钟以内。学生小组可与教师进行互动问答,从而完成课文问题部分,教师布置练习内容之外,可让学生进行自由提议,并就学生的建议进行部分内容的再次讲解。这样一来,既能够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同时又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上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群体合作,从而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将女性主义教学法运用到英美文学的教学课堂中,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文学视角,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女性主义教学法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对于现有思想的质疑精神。学生一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引进女权主义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之中,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学会用女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拥有自己的思想,从而促进自身文学水平的进展与进步。

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概述

作为一种新兴批判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判要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文学批判模式,为西方文学批判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生态女性主义批判充盈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

在这种自然和女性的眼光下,传统的文化、文艺观、价值观以及批判尺度等受到质疑,文学作品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评价。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基本特点

(一)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之上的。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进展的理论源泉。生态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文学批判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环保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峻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中去,将“自然卑视”和“女性卑视”赤裸裸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如朱晓光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渊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1978年,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批判家格雷芬的《妇女与自然:她内心的吼叫》一书出版;1979年,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学与科学革命》发表。这两部专著的发表为生态女性主义批判提供了最基

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批判和女性主义批判的结晶

生态女性主义批判是在借鉴生态批判与女性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其理论意义看似等于其实大于二者的结合。生态批判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判。而女性主义批判则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判。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在她的女权主义批判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书中深刻指责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对女性身处的困境表示同情,她主张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高贵的尊严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另一位女权主义者波伏娃于1949年发表了《第二性》,该书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在书中,波伏娃认为女性要从这种家族式的社会中摆脱出来,撕去“他者”的标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态女性主义批判正是在生态批判与女性主义批判的参照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和背景。它通过女性批判与生态批判的途径,从女性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学与女性、自然的关系,将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作为文学批判的价值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

(三)将生态女性主义文本作为批判的对象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有选择性地进行文本批判,将有针对性的文本作为批判的对象,其中包括女性和男性的自然写作和其

他经典之作。如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作品中,周红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视野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吴晓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揭示出苔丝与自然的亲热关系以及父权制社会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又如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和自然一样,都是受害者,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压迫和卑视。因此,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只有抵抗父权制观念才能解放妇女和自然,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平等。

(四)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贯穿文学批判的始终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更贴近自然。在她们看来,男性中心主义和环境破坏行为共同构成对女性—自然联合体的威胁。女性与自然在本质上有惊人的相似性,女人孕育生命就像大自然制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样,正如美国生态女权主义家斯普瑞特奈克所描述的那样,“女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并把食物转化成乳汁喂养他们,大地则循环往复地生产出丰硕物产,并提供一个复杂的容纳生命的生物圈”。以劳伦斯的作品为例,在他的作品中,女性与自然的关系紧密,钟情于

自然,亲近自然。小说《虹》中的女主角厄秀拉从小就喜欢大自然,“每当发现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她就非常开心。她的心好像也随着小溪奔跑着,歌唱着”。《恋爱中的女人》厄秀拉姐妹俩也喜欢畅游于大自然之中,享受着自然所给予她们的欢乐。在劳伦斯看来,自然和女性是同一的,女性是热爱自然,自然是女性的生命源泉,她们互相安慰,互相支持。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以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完整地呈现。所以说,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两大主题,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聚焦点,贯穿文学批判的整个过程。

三、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不足之处

作为西方文学批判的一支新锐,生态女性主义批判无疑给西方文学界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推动学术界从生态和女性双重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重新审视经典和传统著作,从而再次定位人类文化观、价值观以及生态观。然而,这一文学理论尚处于进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而在指导文学批判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批判实践中只是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具有解析力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难以幸免“以偏概全”的过错。生态女权主义者在选择文本进行批判的时候往往选择以女性为主角的自然写作或是以自然为背景的“反女性”文本,而忽略了两者的硬性结合只会导致这两个视角之间出现悖论的严峻后果。再者,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在进行文本批判时有时比较感性,从主观意念出发,缺

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基。因此,对文本进行细读和深入研究是当下文学批判的必定要求,同时切忌对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批判“套帽子”,力图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不同文本甚至同一文本之间不同人物的生态观、价值观、文化观以及伦理观的差异,本着公平正义的心态批判性地进行文本分析。

四、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未来进展前景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尚处于进展之中并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态势,尽管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在笔者看来,它的未来进展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且潜能无限。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继承传统批判的精华的基础上具有属于自己的鲜亮的特点:跨学科性,它是一门交叉之交叉学科,即女性主义批判与生态主义批判相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它还涉及其他众多学科诸如伦理学、文学、哲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等。随着生态女性主义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它还将涉及许多以前从未涉及到的领域,为文学批判开拓更为丰富的视角和广阔的前景;生态女性主义不仅仅只关注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它还关注其他一切受压迫和受操纵的群体,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坚决抵制以父权制为中心的人类文化观,受到广大女性和生态作家的广泛支持,同时也备受其他领域专家的喜爱,致使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蜂拥而出,文学批判也随之逐渐走向成熟,前景可观也。生态女性主义批判既是一种女性主义批判,又是一种生态主义批判,同时还超越这两者,呈现出

一种多元文化视角。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批判实践中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要求人类尊重自然,尊重现实,尊重女性,解放自然,解放女性,解放任何形式的卑视和压迫,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理论,前景可观且潜力无穷。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没有永远的朋友

立论于某种主观建构的女性形象与自然之间深奥和奇异的关系,并随之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自然进行夸奖和称赞,或者对男性漠视和践踏并剥削女性和自然的批判,是生态女性主义文评中存在的非常广泛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女人)知道自己是由大自然制造的———我们就是大自然。我是观察大自然的大自然。”苏珊?格里芬的这句话道出了一种天然的不加修饰的亲近性存在于女性和自然之间,这也是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以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奇异联系作为生态女性主义评论的立论原点是十分值得探讨的。生态女性主义在理论建构和政治实践方面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绮丽的自然现象中的类比刻画轻而易举地进入到意识形态领域。生态女性主义是经过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的,根据各自的政治目的,进行战略性合作。属灵的“外衣”被披在这个结合上或许是对其联盟的合理

性的证明与对其稳定性的巩固,但实际上,它存在着斧凿牵强之嫌而且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女性主义能够成为显学的去中心语境是一种后现代语境,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不可证其伪的话语是不存在的,都是机缘际会的话语间合作。从生态女性主义的案例上来看,这一观点很容易理解。由于生态危机没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使得生态主义对其具有包含了全部物种在内的普遍意义的关注,批判和排斥在种族、物种、性别之间做等级划分和区别对待的观点。对整体观的强调是生态批判的主要内容,而女性批判与其明显的差别和不同之处是批判的侧重点,排除人类中心的是生态批判的关键,排除男性中心的则是女性批判的关键。在进展的道路上,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选择结盟都是以发扬自己作为宗旨的,因此,二者进行的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的结合。香港树仁大学陈诗洁女士曾感慨道:“不要以为女性与自然同样受父权文化压迫,生态主义就会较着重性别的问题,即便是深层生态学也无暇顾及于性别的议题……”生态女性主义的两个母体理论合作与角力的动态过程就是其未来的进展轨迹,但是,倾向于生态方向、女性方向或是一边倒的靠拢方向还需要观察和分析。事实上,女性和自然在人类进展的过程中开始逐步迈入下风的不利趋势,通过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协作,二者合作进行抗议和申辩是不可幸免的情况。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的亲缘关系就是天经地义、天长地久的,这种被生态女性主义者作为构筑理论基础的超验观点

与“以理服人”的学术原则相矛盾,违背了其学术规则。这是由于该理论者对两种同时发出的声音没有认真辨析,实际上,其诉求的表达是一致而又冲突的。

二、“受迫害情结”的强化

对男女关系的揭示是女性主义的紧要任务,即揭开男女不平等的关系。由于很多文学评论过分地剖释阐述受损害的女性,夸大了其受摧残受压迫的地位,让人们觉得受压迫的女性形象是女性主义为其制造和描绘的,更有甚者对此称之为“受害者的哲学”。后来出现并逐渐成长起来的女性主义阵营之中的“后女性主义”,对该种情况有着十分深入的理解,认为“女性主义对男女问题的过分强调和夸张以及将其政治化”等方面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为反对“受迫害情结”导致很多人对女性主义产生误解,将其定义为是极端的,个人中心的,令人难以忍耐的女性主义,不情愿接受女性主义。而一些女性主义不满甚至是厌烦“受迫害论”,觉得女性群体和自然都受到了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损害和摧残。这些理论主张更是对女性主义的接纳造成了一定困扰。例如:“从对待环境和自然的方式上来看,男性和女性有着相同和类似的地方,都将双方看作是能够掠夺和占据的资源。”这是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之一,福尔斯对其进行了详致的描绘,通过刻画萨拉悲惨的遭遇和痛苦不幸的人生,表达了对文明摧残下的自然的怜惜以及对生活在坎坷窘境中的女性的同情,显示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背景下,男权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然和女性的境况

和遭遇有着极度的相似之处,即以他者的形式存在。但本文认为,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受害者的立场上,不能将女性与自然共同搁置其中。

首先,把女性与自然共同放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受害者的立场上的这种做法非常笼统,不符合真正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的进展和科技的进步方面来看,它的积极影响惠及到了部分女性,并没有明确地排挤女性,而且,迅速进展的科技所引发的诸多环境恶化乃至生态灾难也影响到了男性群体。然后,在保证所有女性内部各成员的进展处于一个层面,遭受的卑视迫害程度相当的条件下,才能把全体女性和自然放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但这种划分忽视了地域、民族、阶级和年龄等系统内部的个体差异,划分过于简单。由于西方是生态女性主义的诞生地,而ZG还停留在将其引进的时期,没有属于自身的本地化色彩使得其观点和评论缺少创新性思维,而是较多地进行源理论的阐释。因而,对该理论进展进程的关注十分重要。再次,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审视,发现天人同一、人定胜天和天人和解是人类中心主义进程中的三个主要时期,三者之间既相互交错并行,又有一定的重复和叠合。因而,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形态的进展及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得不能将其笼统地与女性和自然的对立面混为一谈。

三、二元对立思想的依赖

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对人类思想文化和语言进行探寻和分

析的有效措施是采纳二元对立思想。法国知名哲学家德里达领先突破这种思维禁锢,将这一观念形式打破,随后迅速兴起大量后现代学派,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不固定关系从多个角度进行揭示。通过对父权社会正当性以及人类社会优胜于非人类社会的批驳,使得生态女性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逐步进展,重现调整和修复了本应属于女性和自然的地位。但由于积重难返的二元对立思想,一些研究人员未经认真思考就迈入了这一观点。五、后现代是一种勇气生态女性主义始终是在与其他理论,特别是男权把持的各种理论的争辩过程中进展起来的,并在这一历程中猎取自身的进展机遇。但是,如果仅仅通过和其他理论之间的交错和争锋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反思、审判以及批判,将二者结合统一,才能实现理论的进展。性别平等、众生友爱是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这一探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根据一门先锋理论必须具备的勇气,对自己的理论缺陷要进行客观的看待,对自身要敢于剖析和重组,进而实现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进展。对此,面对由不合理的人类进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以及人与自然逐渐疏远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要敢于直面这一现实并勇敢地指出问题。

另一方面,根据解构理论和措施,生态女性主义指明了女性与自然的实际位置: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思想的世界中,女性和自然在较长的时间里开始以“他者”的形式存在,实际地位是被动的和边缘化的。生态女性主义将这一事实清楚地铺陈开来,并

重新调整和修复被父权排除在外的女性和自然的高贵自尊。解构是没有止境和边缘的,其含混性和不确定性十分极端,或许,在生态女性主义的后现代历程中,解构自身就是最后一站。

浅析女性主义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 (一)社会科学领域 (5) (二)文学创作领域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

浅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英文论文)

浅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 摘要:二十世纪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同时也对世界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黑人女作家领导文学潮流,掀起了第三次美国黑人文学高潮。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对黑人命运问题的研究探讨,引起文坛瞩目,被认为是美国黑人作家中的后起之秀,有“女才子”之誉。小说《紫色》是她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主旨意在分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爱丽丝?沃克的个人经历及作品《紫色》。第二章论文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的含义和它的发展阶段。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以小说的主旨及其写作技巧—书信体形式两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紫色》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最后本文得出女性如果要独立、自尊、自强,需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战胜重重困难,最终才能取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的结论。这也正是爱丽丝·沃克想要表达的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紫色》美国黑人女性女权主义双重压迫寻求独立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Color Purple Li Yixuan Abstract: Afro—American writer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ir works have enormously enriche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world. Black women writers have set off a new upsurge of literature since the 1970s. This is called the third Renaissance of Afro—American literature. Alice Walker i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nd influential Afro—American 1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 篇一:李清照女性意识的体现文献综述 李清照词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文献综述 前言: 李清照的词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历来研究李清照的词多从词体特征、前后期词风变化或者爱国主义等常见角度研究,但是作为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女词人,她在词作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十分真切且珍贵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因为她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对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 自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学的接受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仅仅把文学作为政治的产物,而是能够真正的把文学作品与作家的特性与个性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所以,这一现象应用在对李清照词作研究中则突出表现为女性主体意识对词作的影响。 主体部分: 自我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女性文学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反映。女作家们往往通过自己的角度,审视女性的内部世界、审视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男性掌控着一切,包括政治,包括婚姻,也包括

文学。自古以来,男作家站在女性角度上写相思、写闺怨、写离愁别绪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却始终局限在男性视角和话语权之内。 李清照在她的词中凭借其独特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其独具魅力的女性创作心态以及细腻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女性被历史和封建束缚的灰尘蒙蔽的心灵世界,带我们感悟到她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她用女性独有的方式发出了对女性悲剧人生的呐喊,首次呈现了女性自己对世界和人生、情感态度的认知。 李清照由于家庭地位的显赫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勇敢洒脱的性格。“她以纤纤词笔、抒发爱恋痴情,人生失意,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一往情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把自己全部的情爱和失落怨恨都通过词表达出来,显示出其词不同于别词的独特风格”【1】。 关于李清照词作中表现出的女性自我意识,可以根据其作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 花作为一种美好的意象,历来是墨客骚人吟咏的对象和抒情的媒介。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用花作为自身形象的定位,虽说有点落入俗套,但是细细分析开来,却没有人像她这般通过各种花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她从少女情怀到思妇的美满幸福生活,又从思妇到遗妇孤零的心态变化。 杨冬梅在《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中认为,在李清照的审美体验中,“以花寓情、含情赞花。花的含苞绽放、花的凋零枯萎无不蕴含着她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波澜”、“词人写花,无论是梅花、牡丹,抑或是菊花、梨花、桂花等等,甚至包括那些只了南共同写花的词作中出现的花,其共同特点就是与众不同,都是花中极品,都是词人对自己品性的

悲剧色彩的女性主义论文

悲剧色彩的女性主义论文 生态女性主义这个名词是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欧本纳(Francoised’Eaubonne)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女性主义或死亡》(LefeminismouLamort)中首次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呼吁女性主义者发起一场保护世界生态的运动。弗朗索瓦德欧本纳在该书中把生态思想和女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存有着重要的、天然的联系,明确指出,父权制体制和男性权利是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持续加剧的根源。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开始在美国渗透到文学界,成为后现代批评的一个流派。从定义上看,生态女性主义包含“生态的女性主义”(ecologicalfeminism)和“女性的生态主 义”(feministecology)这两层意义,一方面强调女性主义对生态批评理论的吸收,另一方面也突出表现了生态批评对女性主义的借鉴。所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既是“生态”的又是“女性”的,二者的契合点之一在于女性和自然同是遭受男权压迫和支配的处于从属地位的“他者”。在权力与秩序的关系方面,生态女性主义批判、解构“父权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女性主义批判、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质疑和批判这两种意识形态背后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体系。在这个二元体系中,女性和自然被纳入“统治的框架”被物化、被客体化,成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他者”。在反对各种形式的统治和压迫的基础上,生态女性主义试图重新构建一个男女平等、物种平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协调发展的世界。在文学批评上,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以“自然”和“性别”为批评维度,主要探讨和挖掘文学文本中体现的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以文学研究和文本批评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对人类文化实行重审和反思。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在发掘生态女性主义文学、重构文学经典、丰富当下的文学创作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蝇王》悲剧色彩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一)《蝇王》中“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悲剧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人类

2023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模板

2023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 问题模板 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

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1女性主义教学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现了女性主义教学法这一概念,女性主义教学法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女性主义教学法指的是只要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知识传授与学习,都归为女性主义教学论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教学论尽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其在进展过程中却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即通过对社会和教育领域进行批判与改造来实现公正与平等。在课堂教学中,女性主义教学法属于狭义的层面,即该教育不仅要将知识进行传授,更重要在于让学习者能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女性主义教学法使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更为突显,同时也打破了教师的只是权威形象,强调了课堂教学平等与合作的理念。女性主义教学法最初只运用在妇女研究项目中,而近些年来则逐渐成为了高校的学科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女性主义教学法中主张释放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较为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参与、对话以及经验传授等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重点。同时女性教学法还是分注重多元文化,提倡教师创设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锻炼其制造与批判能力。教学课堂中的民主与开放氛围也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主要特色,教师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思维锻炼与积极反馈的良好课堂氛围,使教学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概念混淆,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就容易出现错误的观点见解。女性主义教学法注重的是对男性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社会历史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女性形象与作用进行细致的探寻。在英美文学中,男性文学作品占据了大多数,而这些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观念,男作家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分理想化女性形象,作家笔下的女性往往具有完美的性格,或温柔或美好,二是过于极端刻画女性形象,将女性视为社会异类,刻画成恶魔。而这两种形象显然都不是真实的女性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随着英美文坛的进展,一些女性作家开始提出了女性主义这一说法,他们以女性群体为背景来书写女性的文学,由于女作家在创作上的人物刻画、主题思想、叙事手法等方面与男作家并不相同,其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带来了解放,并且使女性主义从女性文学中被挖掘出来,并作为了一种教学方式逐渐融入了高校的外语文学专业课程中。 2女性主义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运用 2.1女性主义教学法三大核心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女性主义的三大核心讲解,让学生对女性主义观点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便于其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第一核心是学生。就目前英美文学作品课堂的教学现状而言,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对于文学具有较好

女性主义论文:安徒生童话中女性观的解读-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论文:安徒生童话中女性观的解读-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本文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海的女儿》和《野天鹅》中失语、被噤声的女主人公,剖析安徒生童话里处处渗透着男权文化的意识形态,传达出男权文化社会用男权价值观规约并女性,使她们按照男权社会所要求的女性标准成长。 “他者”(theother)的概念源于女权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被称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他者”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男性是主体,女性因为对男性的依附而处于从属地位。“他者”不具有或失去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女性与男性的不平等地位,致使女性成为了精神上或物质上对男性话语语境里的附属品,愚昧无知地完全从属于男性主体地位,是男性世界的不同境界的风景———“他者”。西方社会长期以来的男性霸权,使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得已生存,演变至今,女性于是便作为男性的“他者”出现,处于次要地位。在波伏娃看来,自我与他者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性别层面看,男性成为自我,女性则成为绝对的他者。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一种主体和客体、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女性是根据男性而不是根据女性本身来

定义自我的。“他者”这个概念是对女性境况的一个基本描述。女性的自我超越,总被另一个意志所遮蔽。女性的戏剧源于这样一个冲突:每一个以自我为第一位的主体的基本愿望,和种种使她不得不认为自己不重要的境况的逼迫。女性有史以来一直处于附属于男性的状态,她们的“他者”地位绝对而真实。所以,波伏娃告诉我们“: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2]。在波伏娃看来,女性没有过去、没有历史、没有自己的宗教。 纵观西方文学史,经典童话一直以来都以男性经验和男性视角为主导,把女性天使化和妖魔化的男权中心思想从未消失过,作为一名杰出的童话作家,丹麦人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亦未能跳出这个思想。男权主义思想在童话世界中亦展露无疑,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是缺席的、缄默的。《海的女儿》中美丽善良的小人鱼公主渴望进入人类社会,得到王子的爱情,付出的代价是她那甜美的嗓音和动人的歌喉;而在《野天鹅》中艾丽莎为了拯救她十一个哥哥,听从仙女的告诫:“从你开始工作的那个时刻起,一直到你完成的时候止……你也不可以说一句话……他们的生命是悬在你的舌尖上的,请记住这一点”[3],差一点被当做巫婆被活活烧死。在男性社会中,为了控制女性受到惑或是避免其惑他人,的办法就是让她们变得沉默、无声,女性表达自我观点的权力被剥夺“。妇女必须学会沉默,必须完全屈从,我不允许她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相关推荐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精选6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篇1 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 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 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

甫》。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当中主要的两位女性角色是布伦希尔特和克里姆希尔特。这二人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动给勃艮第王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上述史诗中妇女被认为邪恶、狡猾,地位上比男子低等,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种财产。在对女性的负面印象上各民族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当时这些部落刚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父权制的确立和不断强化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低下。 二、宗教文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主要包括《圣经》、基于《圣经》和使徒传记的作品、神学家的宗教论述这几种。 《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鉴于《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圣经》中关于女性的描述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为西欧宗教文学中的女性观奠定了基调。“《圣经》记载有名有姓者3400余人(含同名同姓者),其中女性150人,不足《圣经》记载人物总数的5%”,在整个《圣经》当中占的比例很小。她们在家庭、婚姻及社会中都从属于男性,地位低微。女子在《旧约》中的形象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邪恶、道德败坏、红颜祸水式的女人。最典型的是背叛丈夫参孙并致其死亡的大利拉。另一种是美丽、贤惠、善良、忠贞的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路德记》中在丈夫死后精心照顾婆婆的路德。相比《旧约》,《新约》成书较晚对中世纪女性观影响的形成也更大。《圣经》中耶稣本人和保罗等基督教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对基督教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耶稣的女性观可以说是所有基督教思想中最为平等和进步的。“在所记载的耶稣言论中,并没有任何可被看成是反对女性、厌恶女

文学批评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

文学批评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 3、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4、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5、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全文总字数:15003 字 篇一: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1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即寻求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以及产生性别歧视的社会制度,批判人类社会政治秩序的不合理存在,追求全人类的解放。性别政治的批评实践和深厚的现实关怀原则始终贯穿在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而这些恰恰体现出了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1.1独特的性别视角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是特里•伊格尔顿研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他从不轻易放弃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努力,以一种哲学思辨的精神深入到具体的文学现象中,指出“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充当人文批判的探路先锋。

在其写作过程,他始终坚持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批评实践的方法。特里•伊格尔顿认为从价值观和信念观来讲,西方社会上有很多的妇女,或者说大多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都是女性主义者,而他的太太玛丽•伊格尔顿也是一位女性主义者。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很多妇女比较激进、比较关心政治,而现在妇女不怎么关心政治或者说不怎么激进,伊格尔顿声称或许是基于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她们的要求有些已经得到满足,这是积极方面的原因;另一个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个激进和关心政治的时代。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女性主义者对政治、阶级等因素的关注,都不及作为男性学者的伊格尔顿。他再次对文学中的惯例和价值进行考察和界定,更加注重弘扬和发展批评的实际社会效用和道德价值,向传统的男权中心社会发起颠覆性的挑战,流露出了更加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他所关注和思考过的关于女性的问题,以及独特的性别视角,为后人研究女性主义提供了更多的观点。性别视角与阶级意识形态的巧妙结合,这是一种非常成功而富有特色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更是一种独特的批评实践的视角,它对未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伊格尔顿成熟的批评实践,使我们研究者更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优秀的理论,而文中所论述的性别问题也不例外,最后都要回归实际生活,贴近人类的生活,才能体现出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2性别视角与阶级意识融合

沉默的羔羊中的女性主义论文

沉默的羔羊中的女性主义论文 一、浅谈女性主义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原生态的女性主义主要是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女性主义的原生态,另一个是原生态的女性主义,这个观 点主要是讲求女性主义和自然的相结合、不分离的文化,认为一个好 的生态学家肯定能成为一位女性主义者,这种观点出现在70年代。它 反对人类中心论,提倡变更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它反对男女之间文化 价值观的差异性,提倡女性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反对压迫剥削的存在,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生态与女性结合的美好世界。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信念第一,女性是更加亲近自然的,而男性 伦理观点是与自然相仇视的。在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区分、男性与女 性区分的观点上,人们很自然地将女性归为自然、繁殖、物质一类, 而男性则是生产、文化、自我的代表。女性主义认为,男性把这个世 界当成狩猎场,女性是更加容易亲近自然的。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加适 合自然,适合来保护自然。女性有责任、有义务来化解人与自然之间 的误会,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这也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目的。第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我 们的社会却以一种高低贵贱的形态存在着,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世 界观。这种世界观使得人们认为世界上是存在等级的,人类的精神是 高级的,而生长却成了低级;在所有的生命中,人是最高级的,其次才 是动物、植物等。因为有这样错误观点的存在,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要 反对女性主义生命中的等级划分,一切生物的存在都是平等的,并没 有等级化的区别。第三,物种的逐渐灭亡。物种的逐渐减少使得我们 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相处,这是自然给人类的一个挑战。生 态女性主义反对将人与自然分开来讲,强调所有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的压迫与生态统治两相对照。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可以积 极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二、《沉默的羔羊》中的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理论论文: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理论论文: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中国女权主义理论引入伴随着演绎变化,体现在不断融入本土文化因素,结合历史背景,逐步形成中国自己的女权主义理论,而理论的应用包括女权主义批评与创作,理论为批评提供一种话语的可能性,现实的批评实践,才能使这种话语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起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关键词:女权主义理论;理论接受与新变;女权主义批评;女性写作 女权主义理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文学理论,这已经是共识。其政治性一方面表现在它与女权运动的密切关系上,即它的实践性上,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理论方法上:女权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英美学派,特别注重对文学进行社会历史分析,致力于从文学文本中揭示出性别压迫的真相,即便是更注重对文学创作的语言本体进行研究的法国学派,也是将女性写作当作一种颠覆性的、抗拒旧有文化和政治秩序来看待。[1] 一、中国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接受与新变 (一)女权主义理论的最初接受 "feminism"一词,最初被翻译为女权主义,原因是这一理论的诞生与西方白人妇女努力争取政治、经济、教育等方

面的平等权利密切相关,"女权"所涉及的内容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中国虽然也以政治话语占主导,意识形态受政治指导,但中国的解放针对的是全社会而非女性,女性解放蕴涵于社会的解放之中,女性意识被社会、政治所压抑,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相应的女性也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强烈的争权意识,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大环境下趋于沉默,保持与男性不树敌的态度。因此,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传入的过程中,"权"的意识逐渐淡化,在中国女性受到特殊保护的同时又受到深重的压迫,许多女作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或者是以温和的态度学习理论,有意远离政治,女权意味着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的对抗,与整个传统文化为敌,并且依靠单枪匹马的力量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无异于杯水车薪,没有全社会观念的转变,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似乎不可能。中国的女性学者对女权主义理论大多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最早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介绍到中国的是朱虹,1981年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中,她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3年,她选编的《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开始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及理论的系统译介。在本书的绪言中,朱虹热情地介绍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女权运动的再次勃兴,较详尽地

试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

试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论文摘要:几十年来,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短篇小说《摸彩》因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论坛上获得了经久不衰的关注。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作品中体现的女性的从属地位和女性的反抗意识。 论文关键词:《摸彩》;雪莉·杰克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雪莉·杰克逊是一位著名的、多产的美国女性作家,一生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摸彩》是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1948年6月26日,《摸彩》在《纽约人》杂志上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也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选人美国中学教材,吸引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评论家的青睐,一度成为评论的焦点。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摸彩》进行分析评价,如rifin等对文中应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讽刺反语、寓言、叙事风格等写作特点的分析,alfred等对文章揭示的“暴力与残忍”、“牺牲与欺骗”、社会制度的不公、人性的麻木冷酷等主题的探讨,thomas等¨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猜测、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刻画的深入了解等。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挖掘《摸彩》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等,进行评价赏析。 一、故事简介 在一个晴朗明媚的盛夏的早晨,在一个无名的小村庄里,

男女老少的村民聚集到一个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动。摸彩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连续进行了77年,甚至更久,因此人们对整个活动仪式的细节都很熟悉。今年举行的摸彩也毫无例外,一切都同往年一样,是那么的平静安详。村里的孩子、妇女、主持人summers先生、邮局局长rave 先生、hutchinson太太等人物一一被介绍,正当读者满心欢喜,猜测着谁会中彩,会得到什么奖品的时候,中奖的hutchinson太太却大呼“it’sunfair”,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中彩其实是个灾难:hutchinson 太太因为抽中,而被她的村民们用石头活活砸死!而造成这样的荒唐行为是因为一个可笑的信仰:“六月彩票抽,粮食快丰收(lotteryinjune,colbeheavysoon.)”。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文学著作进行评论的一种方式。女性主义思想和理论以“社会性别(ender)”为基点,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并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是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是指专门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的女性主义作家和作品。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一些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爱丽丝沃克小说女性主义分析论文

爱丽丝沃克小说女性主义分析论文 摘要:《紫颜色》是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通过对女性意象和男性暴力的描写来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到的伤害,从而表达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主要对小说《紫颜色》中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思想的理解。 爱丽丝沃克的《紫颜色》主要是通过描绘当时生活底层黑人妇女的生活状况来表达妇女在生活、政治上的平等,追求妇女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也就是作者自己所坚持的妇女主义,这种思想在爱丽丝沃克的很多作品中都得到了相应体现,《紫颜色》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女性主义观文本 从文本上来分析,小说《紫颜色》中女性主义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是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紫颜色》中运用的是美国黑人常用的方言土语,与一般小说中的标准英语语言不同,由于《紫颜色》中主人公是一名黑人女性,因而在选择语言时作者也特意选择方言土语来作为主要的文本语言,一方面是能够通过黑人方言来表现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运用方言来表现小说内容和内部故事架构也能够推翻以白人文化为中心的一种文化现状,而这一点对于女性主义的表现也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在文本结构选择上,小说《紫颜色》采用书信体结构方式来表现小说内容,这种书信体能够将小说要表达的女性声音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女性之间对于书信的好感来增强女性之间的联系纽带。而且《紫颜色》在书信体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女主角不是与周围人或是小说中其他角色进行通信,而是用黑人土话来向上帝写信,将自己的困惑、愤怒等向上帝情书,而后在主角的女性主义观萌芽之后,她的写信对象也发生了改变,从上帝变成给普通人写信,从给男人写信变成给女人写信,从给白人写信变成给黑人写信,而最终的写信对象就是黑人妇女,其实就是主角自己,充分表现了女性主义观。 二、生态女性主义观 (一)、女性和自然一样都是男权等级社会的受害者 这一观点在当时妇女运动中表现的比较明显,生态女性主义观认为女性只有通过将生态运动和妇女运动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树立起正确价值观,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一定地位,获得女性权利,将女性和生态自然放在相等的位置上。在小说《紫颜色》中这一点也得到了体现。女主角西丽从麻木到后期觉醒独立经历了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当时那个社会黑人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为低下的,受到诸多压迫,女主角西丽就是这样一位黑人妇女,从小就肩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继父的性压迫和侵犯,这种经历使得西丽变得沉默寡言,而在之后继父更是将她嫁给了一个老男人,而结婚之后的西丽生活并没有发生好转,西丽在遭受虐待和侮辱时,往往要求自己和树木一样不说话、不反抗,和树木一样沉默遭受着来自外界的压迫,西丽和树一样都是当时那个社会的受害者,这一点在西丽的信中也可以

[其他论文文档]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一、蕴含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的两性战略伙伴关系 古往今来,社会都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和奉献,都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飞速发展。“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人类文化的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一中国家庭的普遍观点,不也正说明了男性和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孰重孰轻之分吗?如果男性和女性不能和谐共存,如何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生态女性主义者普鲁姆德(ValPlumood)看来,“对二元论的划分既不是中性的,也不是随性的,而是由具有鲜明对比的两组概念构成的————统治的概念和屈从的概念,即相互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立足于对文学研究的多角度结合,着眼于女性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统一,不仅把女性和大自然的联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对男权思想的“二元制”社会给予了批判,同时为女性争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尝试探寻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构建。而在生态学中,环境主义者认为人类奴役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环境成为被男权社会统治的人类社会压迫的对象;而在人类社会内部,女性主义者则持女性思想被男权奴役,女性生活被男性世界操纵掌控,成为“失语者”,也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奉献者的观点。由此可看出,“环境”和“女性”两者之间的确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同为男权社会被统治和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同病相怜”的两者惺惺相惜,仿佛两个亲密无间的“闺蜜”。而大自然往往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比喻成母亲,也常常被用第三人称“她”来指代,这更使得生态女性主义者情不自禁地把两者纳入到共性范围内进行研究,把女性争取自由的权利和自然获取救赎的渴望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生态女性主义是站在女性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对于生态主义学说而言,更具有女性敏感、细腻的独特研究角度和审视点。如果说生态主义理论者们是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种种危机进行展开研究,那么生态女性主义者则主张从两性和谐的前提下,从女性细腻、敏感的眼光透视男权社会解构“二元式思维模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出生态社会的种种自然危机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男权思想的独霸地位。“生态女权主义把道德观建立在关心、爱护和信任上,把人(包括男人和女性)在私人、家庭和政治上的关系视为平等,也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视为平等伙伴,而不是控制和统治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并不是主张用女权思想代替男权,而是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反对男权思想的压迫和束缚,争取妇女话语权和地位的平等,不再以二元式的思想模式和世界观来统治世界,让男性和女性之间形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为这一点也正是体现了对和女性有着密切相似性的自然世界的解放和拯救,众生本应平等,让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合作共赢。可以看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立足于男权社会里男性与女性的相互关系,但却从另一个角度洞察了深深藏于人类统治主义理论中的人与环境之间也存在隐形的相似关系。以此为着眼点,生态女性主义可以说有了在生态环境学理论上的合理性。 二、沐浴在清洁理论思想下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春天不应该是寂静无声的,死气沉沉的;她的春天应该是万物复苏的,生机盎然的。美国海洋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早在其《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1963)一书中,通过描写一个绿色美丽的小镇由于生态环境遭受人类社会严重污染而沦为一个黑色死亡之镇的生态事件,揭示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正在被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活动而破坏的现象,因为杀虫剂DDT等农药的滥用使得地球环境受到了长期的危害,使得人类生存也受到了相应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孕妇留职(maternity leave)、薪资平等、投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 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但并非完全地出自于西方的中产阶级学术界。不过,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请见女性割礼)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 、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比如说,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

现当代文学女性形象论文4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论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抗的女性形象 *名:*** 学号: ************ 专业:小学教育 年级: 2009级 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6月 指导教师:杜伟(副教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 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目录 一、引言 (1) 二、为自由而反抗家庭的压迫 (2) (一)为婚姻自由而离家出走的子君 (3) 1.子君的人物形象的概述【改为:子君形象概述,全文章节 照此修改,如:繁漪形象概述……要简 洁】 (3) 2.子君反抗家庭的表现 (3) (二)反抗家庭专制制度—蘩漪 (4) 1.蘩漪的人物形象的概述 (4) 2.蘩漪反抗家庭专制制度的表现 (4) (三)家庭夫权奴役的反抗者—郭素娥 (5) 1.郭素娥人物形象的概述 (5) 2.郭素娥反抗的表现 (6) (四)为自由而反抗家庭的束缚—曾树生 (6) 1.曾树生人物形象的概述 (6) 2.曾树生反抗家庭束缚的表现 (7) 三、反抗吃人的封建,成为命运的主宰 (9) (一)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莎菲 (9) 1.莎菲女士人物形象概述 (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