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1主要内容

高中数学选修21主要内容
高中数学选修21主要内容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四种命题: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定义2: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定义3: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形式:

原命题:若P,则q.则: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说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p”表示

p的否定;即不是p;非p)

逆否命题:若¬q,则¬P.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如下: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 是p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既有p?q ,又有q?p 就记作 p ? q.

此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 ? q,那么p 与 q互为充要条件.

一般地,

若p?q ,但q ≠>p,则称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若p≠>q,但q ?p,则称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若p≠>q,且q ≠>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

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 读作“p且q”。

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一般地,我们规定: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是假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 的否定”。

若p是真命题,则¬p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p必是真命题;

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所有的”“任意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词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

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

全称命题P:

?∈

,()

x M p x

它的否定¬P

¬P(x)

特称命题P:

x M p x

?∈

,()

它的否定¬P:

?x∈M,¬P(x)

全称命题和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曲线与方程

(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 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则OM⊥AM.

∵k OM·k AM=-1,

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

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

∴|PQ|=|PA|.

又P在半径OQ上.

∴|PO|+|PQ|=R,即|PO|+|PA|=R.

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

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

解:连接PA ∵l⊥PQ,∴|PA|=|PQ|.

又P在半径OQ上.

∴|PO|+|PQ|=2.

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

3.相关点法

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y表示,则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法).

例3已知抛物线y2=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系.

解:设点P(x,y),且设点B(x0,y0)

∵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

4.待定系数法

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

例4已知抛物线y2=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

曲线方程.

分析:

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

ax2-4b2x+a2b2=0

∵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程ax2-4b2x+a2b2=0应有等根.

∴△=1664-4Q4b2=0,即a2=2b.

(以下由学生完成)

由弦长公式得:

即a 2b 2=4b 2-a 2.

2.2 椭圆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椭圆即为点集P ={}

12|2M MF MF a +=.

焦点在x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0(122

22>>=+b a b

y a x .

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

2210y x a b a b

+=>>.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范围: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得,22

2210y x b a

=-≥,进一步得:a x a -≤≤,同理

可得:b y b -≤≤,即椭圆位于直线x a =±和y b =±所围成的矩形框图里;

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椭

圆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椭圆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先给出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椭圆有四个顶点,由于椭圆的对称轴有长短之分,较长的对称轴叫做长轴,较短的叫做短轴;

④离心率: 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a

c

e =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10<

?→→→椭圆图形越扁时当01a ,,b ,c e ;???→→→椭圆越接近于圆

时当a

,b ,c e 00 .

椭圆的第二定义

当点M 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10(<<=

e a

c

e 时,

这个点的轨迹是椭圆.定点是椭圆的焦点,定直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 是椭圆的离心率.

对于椭圆12222=+b y a x ,相应于焦点)0,(c F 的准线方程是c a x 2=.根据对称性,相应于焦

点)0,(c F -'的准线方程是c a x 2-=.对于椭圆12222=+b

x a y 的准线方程是c a y 2

±=.

可见椭圆的离心率就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距离的比,这就是离心率的几

何意义.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e d

MF =∴

|

|可得:右焦半径公式为ex a c a x e ed MF -=-==||||2右;左焦半径公式为ex a c

a x e ed MF +=--==|)(|||2

定义:椭圆上任意一点与两焦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焦点三角形。

性质一: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

21F PF 中,21θ=∠PF F 则2

tan

221θ

b S PF F =?。

θ

cos 2)2(212

2212

2

12PF PF PF PF F F c -+==Θ)cos 1(2)(21221θ+-+=PF PF PF PF θ

θθcos 12)cos 1(244)

cos 1(24)(2

222

22121+=

+-=+-+=

∴b c a c PF PF PF PF 12

22121sin sin tan 21cos 2

F PF b S PF PF b θθθθ?∴===+ 性质二: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左右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

21F PF ,若21PF F ∠最大,则点P 为椭圆短轴的端点。

证明:设),(o o y x P ,由焦半径公式可知:o ex a PF +=1,o ex a PF -=1 在21PF F ?中,2

12

2

121212cos PF PF F F PF PF -+=

θ2

12

21221242)(PF PF c PF PF PF PF --+=

1))((24124422122--+=--=o o ex a ex a b PF PF c a =122

222

--o

x e a b a x a ≤≤-0Θ 22

a x o

≤∴

性质三: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

21F PF 中,21θ=∠PF F 则.21cos 2e -≥θ

证明:设,,2211r PF r PF ==则在21PF F ?中,由余弦定理得:

1222242)(2cos 2

12

221221221212

212221--=--+=-+=r r c a r r c r r r r r r F F r r θ

.2112221)

2

(2222

2

2222122e a c a r r c a -=--=-+-≥ 命题得证。 (2000年高考题)已知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的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若椭圆上存在

一点,P 使得,1200

21=∠PF F 求椭圆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 简解:由椭圆焦点三角形性质可知.21120cos 2

e -≥即2212

1

e -≥-

, 于是得到e 的取值范围是.1,23???

?

?

?? 性质四:已知椭圆方程为),0(122

22>>=+b a b

y a x 两焦点分别为,,21F F 设焦点三角形

21F PF ,,,1221βα=∠=∠F PF F PF 则椭圆的离心率β

αβαsin sin )

sin(++=

e 。

,,1221βα=∠=∠F PF F PF

由正弦定理得:

β

α

βαsin sin )

180sin(122

1PF PF F F o

=

=

--

由等比定理得:

β

αβαsin sin )

sin(2121++=

+PF PF F F

而)sin(2)sin(2

1βαβα+=+c F F ,β

αβαsin sin 2sin sin 21+=

++a

PF PF ∴

β

αβαsin sin )sin(++==

a c e 。 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 1(-1,0)、F 2(1,0),P 为椭圆上一点,且|F 1F 2|是|PF 1|和|PF 2|的等差中项.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 在第三象限,且∠PF 1F 2=120°,求tan F 1PF 2.

解:(1)由题设2|F 1F 2|=|PF 1|+|PF 2|

∴2a =4,又2c =2,∴b =3 ∴椭圆的方程为3

42

2y x +=1. (2)设∠F 1PF 2=θ,则∠PF 2F 1=60°-θ

Θ椭圆的离心率21=e 则)60sin(2

3

sin )

60sin(120sin )

180sin(21θθθθ-+=-+-=o o

o o ,

整理得:5sin θ=3(1+cos θ)

∴53cos 1sin =

+θθ故532tan =θ,tan F 1PF 2=tan θ=113525

3153

2=-?

2.3 双曲线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hyperbola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双曲线即为点集P ={}

122M MF MF a -=.

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0(122

22>>=-b a b y a x .

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0(122

22>>=-b a b

x a y .

①范围: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得,22

2210y x b a

=-≥,进一步得:x a ≤-,或x a ≥.这

说明双曲线在不等式x a ≤-,或x a ≥所表示的区域;

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双曲线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双曲线有两个顶点,由于双曲线的对称轴有实虚之分,焦点所在的对称轴叫做实轴,焦点不在的对称轴叫做虚轴;

④渐近线:直线b

y x a

=±叫做双曲线22221x y a b -=的渐近线;

⑤离心率: 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a

c

e =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1e >). 双曲线第二定义:当动点M(x,y) 到一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2

:a l x c

=的

距离之比是常数1c

e a

=

>时,这个动点M(x,y)的轨迹是双曲线。其中定点F(c,0)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定直线2

:a l x c

=叫双曲线的一条准线,常数e 是双曲线的离心率。双曲线上

任一点到焦点的线段称为焦半径。例如PF 是双曲线的焦半径。

2.4 抛物线

(1)抛物线只位于半个坐标平面内,虽然它也可以无限延伸,但是没有渐近线.

(2)抛物线只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垂直于抛物线的准线或与顶点和焦点的连线重合,抛物线没有中心.

(3)抛物线只有一个顶点,它是焦点和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

(4)抛物线的离心率要联系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并和抛物线的定义作比较.其结果是应规定抛物线的离心率为1.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如同平面向量的概念,我们把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与平面向量一样,空间向量也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有向线段表示.因此我们说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共面的.

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定义与平面向量的运算一样:

空间向量加法与数乘向量有如下运算律:

⑴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

⑵加法结合律:(a + b ) + c =a + (b + c );(课件验证) ⑶数乘分配律:λ(a + b ) =λa +λb . 空间向量加法的运算律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量的起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11433221=++++-Λ

因此,求空间若干向量之和时,可通过平移使它们转化为首尾相接的向量. ⑵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若构成一个封闭图形,则它们的和为零向量.即:

011433221=+++++-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Λ.

⑶两个向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然成立.

1.共线(平行)向量: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

平行向量。读作:a r

平行于b r ,记作://a b r r .

2.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0),//a b b a b ≠r r r

r r r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b λ=r r (λ唯一).

推论:如果l 为经过已知点A ,且平行于已知向量a r

的直线,那么对任一点O ,点P 在直线

l 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t ,满足等式OP OA t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①,其中向量a r

叫做直线l 的方向向量。在l 上取AB a =u u u r r ,则①式可化为OP OA t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或(1)OP t OA tO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当1

2t =时,点P 是线段AB 的中点,此时1()2

OP OA O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③

①和②都叫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③是线段AB 的中点公式.

3.向量与平面平行:

已知平面α和向量a r

,作OA a =u u u r r ,如果直线OA 平行于α或在α内,那么我们说向

量a r 平行于平面α,记作://a αr

通常我们把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a

l

P

B

A

O

a r a r

α

说明: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4.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a b r r 不共线,p r

与向量,a b r r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x y 使p xa yb =+r r r

1.空间向量的夹角及其表示:

已知两非零向量,a b r r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u u u r u u u r r r ,则AOB ∠叫做向量a r

与b r 的夹角,记作,a b <>r r ;且规定0,a b π≤<>≤r r ,显然有,,a b b a <>=<>r

r r r ;

若,2

a

b π<>=r r ,则称a r 与b r

互相垂直,记作:a b ⊥r r ;

2.向量的模:

设OA a =u u u r r ,则有向线段OA u u u r 的长度叫做向量a r

的长度或模,记作:||a r ;

3.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向量,a b r r ,则||||cos ,a b a b ??<>r r r r 叫做,a b r

r 的数量积,记作a b ?r r ,即a b ?=r r ||||cos ,a b a b ??<>r r

r r .

已知向量

AB a =u u u r r 和轴l ,e r 是l 上与l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作点A 在l 上的射影A ',作点B 在l 上的射影B ',则A B ''u u u u r

叫做

向量AB u u u r 在轴l 上或在e r

上的正射影;可以证明A B ''u u u u r 的长度||||cos ,||A B AB a e a e ''=<>=?u u u u r u u u r r r r r .

4.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1)||cos ,a e a a e ?=<>r r r r r

(2)0a b a b ⊥??=r r

r r .

(3)2||a a a =?r r r .

5.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1)()()()a b a b a b λλλ?=?=?r r r r r r

(2)a b b a ?=?r r r r

(交换律).

(3)()a b c a b a c ?+=?+?r r r r r r r

(分配律).

A C

B A ' B ' e r

1.几个概念

(1) 轴上有向线段的值:设有一轴u ,AB 是轴u 上的有向线段,如果数λ满足

=λ且当与轴u 同向时λ是正的,当与轴u 反向时λ是负的,那么数λ叫

做轴u 上有向线段的值,记做AB ,即AB =λ。设e 是与u 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则

e λ=

(2) 设A 、B 、C 是u 轴上任意三点,不论三点的相互位置如何,总有BC AB AC += (3) 两向量夹角的概念:设有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任取空间一点O ,作a =OA ,

b =,规定不超过π的AOB ∠称为向量a 和b 的夹角,记为),(b a ∧

(4) 空间一点A 在轴u 上的投影:通过点A 作轴u 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轴u 的交点'A 叫做点A 在轴u 上的投影。

(5) 向量在轴u 上的投影:设已知向量的起点A 和终点B 在轴u 上的投影分别为点'A 和'B ,那么轴u 上的有向线段的值''B A 叫做向量在轴u 上的投影,记做

j u Pr 。

2.投影定理

性质1:向量在轴u 上的投影等于向量的模乘以轴与向量的夹角?的余弦:

?Pr j u =

性质2:两个向量的和在轴上的投影等于两个向量在该轴上的投影的和,即

2121a a a a j j j u Pr Pr )(Pr +=+

性质3:向量与数的乘法在轴上的投影等于向量在轴上的投影与数的乘法。即

a a j j u Pr )(Pr λλ=

注意: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分向量与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有本质区别。 向量a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三个数a x 、a y 、a z ,

向量a 在坐标轴上的分向量是三个向量a x i 、 a y j 、 a z k . 2.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设},,{z y x a a a =a ,},,{z y x b b b =b 即k j i a z y x a a a ++=,k j i b z y x b b b ++=

(1) 加法: k j i b a )()()(z z y y x x b a b a b a +++++=+ ◆ 减法: k j i b a )()()(z z y y x x b a b a b a -+-+-=-

◆ 乘数: k j i a )()()(z y x a a a λλλλ++=

◆ 或

},,{z z y y x x b a b a b a +++=+b a },,{z z y y x x b a b a b a ---=-b a

},,{z y x a a a λλλλ=a

◆ 平行:若a ≠0时,向量a b //相当于a b λ=,即

},,{},,{z y x z y x a a a b b b λ=

也相当于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即

z

z

y y x x a b a b a b =

= 三、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式

设},,{z y x a a a =a ,可以用它与三个坐标轴的夹

角γβα、、(均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π)来表示它的方向,称γβα、、为非零向量a 的方向角,见图7-6,其余弦表示形式γβαcos cos cos 、、称为方向余弦。 图 7-6

1. 模

2

22z y x a a a ++=a

2. 方向余弦

由性质1知??

?????======γγββα

αcos cos cos cos cos cos 21212

1a a a M M a M M a M M a z

y x ,当02

22≠++=z y x a a a a 时,有

????

?

?

?

????++=

=++==++=

=2222222

22cos cos cos z y x z z z y x y y z y x x x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γβα ◆ 任意向量的方向余弦有性质:1cos cos cos 2

2

2

=++γβα ◆ 与非零向量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

}cos ,cos ,{cos },,{1γβα==

=

z y x a a a a

a

a a 0

3.2 立体集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利用向量方法求解空间距离问题,可以回避此类问题中大量的作图、证明等步骤,而转化为向量间的计算问题.

例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GC ⊥平面ABCD ,且GC =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

分析:由题设可知CG 、CB 、CD 两两互相垂直,可以由此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求解,就是求出过B 且垂直于平面EFG 的向量,它的长即为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

解:如图,设=CD 4i ,=CB 4j ,=CG 2k ,以i 、j 、k 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

由题设C(0,0,0),A(4,4,0),B(0,4,0),D(4,0,0),E(2,4,0),F(4,2,0),G(0,0,2).

∴ (2,0,0)BE =u u u r ,(4,2,0)BF =-u u u r

(0,4,2)BG =-u u u u r ,(2,4,2)GE =-u u u r

(2,2,0)EF =-u u u r

设BM ⊥平面EFG ,M 为垂足,则M 、G 、E 、F 四点共面,由共面向量定

理知,存在实数a 、b 、c ,使得BM aBE bBF cBG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1)a b c ++=,

∴ (2,0,0)(4,2,0)(0,4,2)BM a b c =+-+-u u u u r

=(2a +4b ,-2b -4c ,2c ).

由⊥

BM 平面EFG ,得BM GE ⊥,BM EF ⊥,于是 0BM GE ?=u u u u r u u u r ,0BM EF ?=u u u u r u u u r

∴ (24,24,2)(2,4,2)0(24,24,2)(2,2,0)01a b b c c a b b c c a b c +--?-=??

+--?-=??++=?

整理得:?????=++=++=-102305c b a c b a c a ,解得1511711311a b c ?=??

?

=-??

?

=??

∴ BM =(2a +4b ,-2b -4c ,2c )=)11

6

,112,112(.

∴ 222

226211||111111BM ??????=++= ? ? ???????

u u u u r

故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为

11

11

2. 说明: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常不必作出垂线段,只需利用垂足在平面内、共面向量定理、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解出垂线段对应的向量就可以了.

例2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求直线'DA 与AC 的距离. 分析:设异面直线'DA 、AC 的公垂线是直线l ,则线段'AA 在直线l 上的射影就是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所以此题可以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求解.

解:如图,设=''A B i ,=''C B j ,=B B 'k ,以i 、j 、k 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 -xyz ,则有

'(1,0,0)A ,(1,1,1)D ,(1,0,1)A ,(0,1,1)C .

∴ '(0,1,1)DA =--u u u u r ,(1,1,0)AC =-u u u u r ,'(0,0,1)A A =u u u u r

设n (,,)x y z =是直线l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则2221x y z ++=. ∵ n 'DA ⊥,n AC ⊥,

∴ ??

?

??=++=+-=--1

00

222z y x y x z y ,解得33=-==z y x 或3x y z ==-=-

. 取n 333(

,,)=-,则向量A A '在直线l 上的投影为 n ·A A ')33,33,33(-=

·)1,0,0(3

3

-=.

由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知,直线'DA 与AC 的距离为

3

3.

向量的内积与二面角的计算

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第一章向量代数的教学中,讲到几何空间的内积时,有一个例题(见[1],p53)要求证明如下的公式: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βαβαθ+= (1)

其中点O 是二面角P-MN-Q 的棱MN 上的点,OA 、OB 分别在平面P 和平面Q 内。α=∠AON ,β=∠BON , θ=∠AOB 。?为二面角P-MN-Q (见图1)。

b ρa

ρ

β

α

M

y

z

D

x

B

A

Q

P

N

O

图1

公式(1)可以利用向量的内积来加以证明:

以Q 为坐标平面,直线MN 为y 轴,如图1建立直角坐标系。 记xOz 平面与平面P 的交线为射线OD ,则MN OD ⊥,得

απ

-=

∠2

AOD ,?=∠DOx ,?π

-=

∠2

DOz 。

分别沿射线OA 、OB 的方向上作单位向量a ρ,b ρ

,则θ=b a ρρ,。

由计算知a ρ,b ρ

的坐标分别为

)sin sin ,cos ,cos (sin ?αα?α,)0,cos ,(sin ββ,

于是,

?βαβαθcos sin sin cos cos |

|||cos +=?=??=b a b a b

a ρρρρρ

ρ。

公式(1)在立体几何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时是有用的。我们来介绍如下的两个应用。

例1.立方体ABCD-A1B1C1D1的边长为1,E、F、G、H、I分别为A1D1、A1A、A1B1、B1C1、B1B的中点。

求面EFG和面GHI的夹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由于图2中所画的两平面EFG和GHI只有一个公共点,没有交线,所以我们可以将该立方体沿AB方向平移1个单位。这样就使平面EFG平移至平

面G

HI'。而?就是二面角G-IH-G'(见图3)。利用公式(1),只要知道了α,β和θ的大小,我们就能求出?。

1

A

图2

由已知条件,GHI

?和G

HI'

?均为等边三角形,所以

3

π

β

α=

=,而2

π

θ='

=G

GI。因此,

D C

A

图3

?

π

π

π

π

π

cos

3

sin

3

sin

3

cos

3

cos

2

cos+

=,

?

cos

2

3

2

3

2

1

2

1

0?

+

?

=。

解得

31cos -=?, 3

1

arccos -=π?。

当然,在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之后,通过计算向量的外积可计算出两平面的法向量,利用法向量同样也可算出夹角?来。

例2.计算正十二面体的两个相邻面的夹角?的大小。

解 我们知道正十二面体的每个面都是大小相同的正五边形,且在正十二面体的每个顶点上均有3个面围绕。设P 和Q 是两个相邻的面,MN 是它们的交线(如图4),则公式(1)中的α,β,?分别为:

AMN ∠=α, BMN ∠=β, AMB ∠=θ,

因此它们均为正五边形的内角。所以

?===108θβα。

图4

所以,由公式(1)知

?cos 108sin 108sin 108cos 108cos 108cos ????+???=?,

55

108sin )108cos 1(108cos cos 2-=?

?-?=

?。

因此,5

5

arccos

-=π?,或4533116'''?≈?。 如果不使用公式(1),要求出例2中的夹角?的大小在计算上要复杂很多。 利用例2的结果,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出单位棱长正十二面体的体积V 。

设单位棱长正十二面体的中心为O ,则该十二面体可以切割成十二个全等的正五棱锥,每个五棱锥以该多面体的一个面为底面、以O 为其顶点。设该正五棱锥为Ω,从而可知:Ω=V V 12。

再设Ω的底面积为S 、高为h ,设O '为单位边长正五边形(即Ω的底)的中

高中数学选修2_2全套知识点与练习答案解析

选修2-2 知识点及习题答案解析 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 1. 导数的物理意义: 瞬时速率。一般的,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000 ()()lim x f x x f x x ?→+?-?, 我们称它为函数 () y f x =在 x x =处的导数,记作 0() f x '或 |x x y =',即 0()f x '=000 ()()lim x f x x f x x ?→+?-? 2. 导数的几何意义: 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n P 趋近于P 时,直线PT 与曲线相切。容易知道,割线n PP 的斜率是00()()n n n f x f x k x x -=-,当点n P 趋近于P 时,函数 ()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 的斜率 k ,即00 ()()lim ()n x n f x f x k f x x x ?→-'==- 3. 导函数:当x 变化时, ()f x '便是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f x 的导函数. ()y f x =的导函数有 时也记作 y ',即 ()()()lim x f x x f x f x x ?→+?-'=? 二.导数的计算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若()f x c =(c 为常数),则()0f x '=; 2 若()f x x α=,则1 ()f x x αα-'=; 3 若()sin f x x =,则()cos f x x '= 4 若()cos f x x =,则()sin f x x '=-; 5 若()x f x a =,则()ln x f x a a '= 6 若()x f x e =,则()x f x e '= 7 若 ()log x a f x =,则1()ln f x x a '= 8 若 ()ln f x x =,则1()f x x '= 导数的运算法则 1. [()()]()()f x g x f x g x '''±=± 2.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3. 2 ()()()()()[]()[()] 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 复合函数求导 ()y f u =和()u g x =,称则y 可以表示成为x 的函数,即(())y f g x =为一个复合函数 (())()y f g x g x '''=?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一般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有如下关系: 在某个区间(,)a b 内

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2知识点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汇总 目录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 (2) 常见的函数导数和积分公式 (2) 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 (3) 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3) 求可导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3)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的步骤 (4) 求曲边梯形的思想和步骤 (4) 定积分的性质 (4) 定积分的取值情况 (4)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5)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7) 常见的运算规律 (8)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 = ??=??x f x y x 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 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 =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0|'x x y =,即 )(0'x f =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 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3)边际成本。 常见的函数导数和积分公式

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 若()f x ,()g x 均可导(可积),则有: 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①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②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③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求可导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 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3)求方程'()f x =0的根(4) 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 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 ()f x 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 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左右不改变符号,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新编人教A高中数学选修2-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全册导学案

目录 1.1.1命题及其关系 1.1.2四种命题的关系 1.2.1充分条件 1.2.2充要条件 1.3.1逻辑联结词1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1.1曲线与方程(1)学案 2.1.2曲线与方程(2)学案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学案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学案 2.2.2椭圆及其简单几何性质(1)学案 2.2.2椭圆及其简单几何性质(2)学案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学案 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学案 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2)学案 2.4.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 2.4.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2) 2.5曲线与与方程学案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学案 3.1.1 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3.1.2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3.1.4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1.5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利用向量方法求距离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三--利用向量方法求角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向量证法

§1.1.1 命题及四种命题 一.自主学习 预习课本2—6页完成下列问题 1、命题:; 2、真命题:假命题:。 3、命题的数学形式:。 4、四种命题:。 (1)互逆命题:。(2)互否命题:。 (3)互为逆否命题:。 注意:数学上有些命题表面上虽然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将它的表述作适当的改变,写成“若p,则q”的形式,从而得到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二、自主探究: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5)215 > (7)明天下雨;(8)312 〖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4)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例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负数的平方是正数;(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课堂小结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数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 = ??=??x f x y x 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 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平均变化率 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 =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 0|'x x y =,即)(0'x f =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 . 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

6、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若() g x均可导(可积),则有: f x,() .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①求函数f(x)的导数'() f x ②令'() f x>0,解不等式,得x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 ③令'() f x<0,解不等式,得x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 [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7.求可导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 求函数f(x)的导数'() f x (3)求方程'() f x=0的根 (4) 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 f 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检查/()

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高考数学最全总结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清单

高中数学选修2-1 知识点 第一章:命题与逻辑结构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它的逆命题为“若q,则p”.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真真真真 真假假真 假真真假 假假假假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 系.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

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 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 1. 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一般的,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 000()()lim x f x x f x x ?→+?-?, 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或0|x x y =',即 0()f x '=000()()lim x f x x f x x ?→+?-? 例1.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 s)存在函数关系 2() 4.9 6.510h t t t =-++ 运动员在t=2s 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解:根据定义 0(2)(2)(2)lim 13.1x h x h v h x ?→+?-'===-? 即该运动员在t=2s 是13.1m/s,符号说明方向向下 2. 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n P 趋近于 P 时,直线PT 与曲线相切。容易知道,割线n PP 的斜率是00 ()()n n n f x f x k x x -=-,当点n P 趋近于P 时,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 的斜率k ,即 0000 ()()lim ()n x n f x f x k f x x x ?→-'==- 3. 导函数:当x 变化时,()f x '便是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f x 的导函数. () y f x =的导函数有时也记作y ',即 0()()()lim x f x x f x f x x ?→+?-'=? 二.导数的计算 1.函数()y f x c ==的导数 2.函数()y f x x ==的导数 3.函数2()y f x x ==的导数

【湘教版】2021年高中数学选修2-2(全书)同步练习全集 (史上最全版)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第4章导数及其应用 4.1导数概念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 一、基础达标 1.设物体的运动方程s=f(t), 在计算从t到t+d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 其中时间的增量d

() A.d>0 B.d<0 C.d=0 D.d≠0 答案 D 2.一物体运动的方程是s=2t2, 则从2 s到(2+d) s这段时间内位移的增量爲 () A.8 B.8+2d C.8d+2d2D.4d+2d2 答案 C 解析Δs=2(2+d)2-2×22=8d+2d2. 3.一物体的运动方程爲s=3+t2, 则在时间段[2,2.1]内相应的平均速度爲 () A.4.11 B.4.01 C.4.0 D.4.1 答案 D 解析v=3+2.12-3-22 0.1=4.1. 4.一木块沿某一斜面自由下滑, 测得下滑的水平距离s与时间t之间的方程爲 s=1 8t 2, 则t=2时, 此木块水平方向的瞬时速度爲 () A.2 B.1 C.1 2 D. 1 4 答案 C 解析Δs Δt= 1 8(2+Δt) 2- 1 8×2 2 Δt= 1 2+ 1 8Δt→ 1 2(Δt→0). 5.质点运动规律s=2t2+1, 则从t=1到t=1+d时间段内运动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率爲________. 答案4+2d 解析v=2(1+d)2+1-2×12-1 1+d-1 =4+2d. 6.已知某个物体走过的路程s(单位: m)是时间t(单位: s)的函数: s=-t2+1. (1)t=2到t=2.1;

(2)t =2到t =2.01; (3)t =2到t =2.001. 则三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分别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估计该物体在t =2时的瞬时速度爲________. 答案 -4.1 m/s -4.01 m/s -4.001 m/s -4 m/s 7.某汽车的紧急刹车装置在遇到特别情况时, 需在2 s 内完成刹车, 其位移 (单位: m)关于时间(单位: s)的函数爲: s (t )=-3t 3+t 2+20, 求: (1)开始刹车后1 s 内的平均速度; (2)刹车1 s 到2 s 之间的平均速度; (3)刹车1 s 时的瞬时速度. 解 (1)刹车后1 s 内平均速度 v 1=s (1)-s (0)1-0=(-3×13+12+20)-201 =-2(m/s). (2)刹车后1 s 到2 s 内的平均速度爲: v 2=s (2)-s (1) 2-1 =(-3×23+22+20)-(-3×13+12+20)1 =-18(m/s). (3)从t =1 s 到t =(1+d )s 内平均速度爲: v 3=s (1+d )-s (1)d =-3(1+d )3+(1+d )2+20-(-3×13+12+20)d =-7d -8d 2-3d 3 d =-7-8d -3d 2 →-7(m/s)(d →0) 即t =1 s 时的瞬时速度爲-7 m/s. 二、能力提升 8.质点M 的运动方程爲s =2t 2-2, 则在时间段[2,2+Δt ]内的平均速度爲

最新人教A版选修2-2高中数学导学案全册课堂导学全文和答案

1.1 变化率与导数 1.1.1 变化率问题 1.1.2 导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会求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3.会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 [知识链接] 很多人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从数学的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答 气球的半径r (单位:dm)与体积V (单位:L)之间的函数关系是r (V )=33V 4π, (1)当V 从0增加到1 L 时,气球半径增加了r (1)-r (0)≈0.62 (dm),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r 1 -r 0 1-0 ≈0.62(dm/L). (2)当V 从1 L 增加到2 L 时,气球半径增加了r (2)-r (1)≈0.16 (dm),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r 2 -r 1 2-1 ≈0.16(dm/L). 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变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预习导引] 1.函数的变化率 0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 Δx 称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y ′|x =x 0,即f ′(x 0)=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 Δx . 要点一 求平均变化率 例1 已知函数h (x )=-4.9x 2+6.5x +10. (1)计算从x =1到x =1+Δx 的平均变化率,其中Δx 的值为①2;②1;③0.1;④0.01. (2)根据(1)中的计算,当|Δx |越来越小时,函数h (x )在区间[1,1+Δx ]上的平均变化率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解 (1)∵Δy =h (1+Δx )-h (1)=-4.9 (Δx )2-3.3Δx ,∴ Δy Δx =-4.9Δx -3.3.

高中数学选修-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选修 2-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数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 = ??=??x f x y x 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 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平均变化率 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 =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 |' x x y =,即)(0' x f =x x f x x f x y x x ?-?+=??→?→?)()(lim lim 0000. 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 5、常见的函数导数 函数 导函数 (1)y c = 'y =0 (2)n y x =()*n N ∈ 1'n y nx -= (3)x y a =()0,1a a >≠ 'ln x y a a = (4)x y e = 'x y e = (5)log a y x =()0,1,0a a x >≠> 1 'ln y x a = (6)ln y x = 1'y x = (7)sin y x = 'cos y x = (8)cos y x = 'sin y x =-

6、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若()f x ,()g x 均可导(可积),则有: 和差的导数运算 []' ''()()()()f x g x f x g x ±=± 积的导数运算 []'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特别地:()()''Cf x Cf x =???? 商的导数运算 [] ' ''2 ()()()()() (()0)()()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g x ??-=≠???? 特别地:()()2 1'()'g x g x g x ??-=???? 复合函数的导数 x u x y y u '''=? 微积分基本定理 ()b a f x dx =?F(a)--F(b) (其中()()'F x f x =) 和差的积分运算 1212[()()]()()b b b a a a f x f x dx f x dx f x dx ±=±? ?? 特别地: ()()() b b a a kf x dx k f x dx k =? ?为常数 积分的区间可加性 ()()()() b c b a a c f x dx f x dx f x dx a c b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 ③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 [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7.求可导函数f (x )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 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3)求方程'()f x =0的根 (4) 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f x 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清单

n 高中数学选修 2-3 知识点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与分步乘法计数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 1 类方案中有 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2 类方案中有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n 种不同的方法。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 1 步有 m 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 2 步有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 ×n 种不同的方法。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 n 元集合 A={a 1,a 2?,a n }的不同子集有 2n 个。 1.2 排列与组合 1. 2.1 排列 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arrangement)。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 m 表示。 排列数公式: n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 规定:0!=1 1.2.2 组合 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combination)。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n 个 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 m 或( n )表示。 n m 组合数公式: ∵ A m = C m ? A m n n m A m = n n! (n ? m )! = n (n ? 1)(n ? 2) ? (n ? m + 1) A n = n! n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简单逻辑用语 ● 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 “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 “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 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 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 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 若A =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 ● 逻辑联结词:⑴且:命题形式 p q ∧; ⑵或:命题形式p q ∨; ⑶非:命题形式p ?. ●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第二章 圆锥曲线 ●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

即:|)|2(,2||||2121F F a a MF MF >=+. 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 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 线.即:|)|2(,2|||||| 2121F F a a MF MF <=-. 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及其应用(最全)

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及其应用 第一章:命题与逻辑结构 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 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假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 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 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 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 ,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 ,记作“x ?∈M ,()p x ”. 10、全称命题 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2018年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2-1全册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1-2全册同步学案 目录 1.1.1命题 1.1.21.1.2 量词 1.2.1“且”与“或” 1.2.2“非”(否定) 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 1疑难规律方法: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章末复习课 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2.1.2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一) 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二) 2.2.2椭圆的几何性质(一) 2.2.2椭圆的几何性质(二) 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5直线与圆锥曲线 2疑难规律方法: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2章末复习课 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 3.1.3 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 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 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选学) 3疑难规律方法: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章末复习课

1.1 命题与量词 1.1.1 命 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命题的概念.2.会判断命题的真假.3.了解命题的构成形式. 知识点一 命题的概念 思考1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命题的定义,它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2 依据上面命题的定义,判断下列说法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①三角形外角和为360°; ②连接A 、B 两点; ③计算3-2的值; ④过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 ⑤在三角形中,大边对的角一定也大吗? 梳理 (1)命题的概念: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叫做命题. (2)命题定义中的两个要点:“可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我们学习过的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3)分类 命题? ???? 真命题:判断为 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 的语句. 知识点二 命题的结构 思考1 在初中学习命题的定义的基础上,你还知道与命题有关的哪些知识? 思考2 完成下列题目: (1)命题“等角的补角相等”:题设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2)命题“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可以改为“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__”. 梳理 (1)命题的一般形式为“若p ,则q ”.其中p 叫做命题的________,q 叫做命题的________.

【湘教版】2021年高中数学选修2-2(全书)课堂练习全集 (史上最全版)

(湘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全册)课堂练习汇总 第4章导数及其应用 4.1导数概念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

1.一质点的运动方程是s=4-2 t2, 则在时间段[1,1+d]内相应的平均速度爲 () A.2d+4 B.-2d+4 C.2d-4 D.-2d-4 答案 D 解析v(1, d)=4-2(1+d)2-4+2×12 d=- 4d+2d2 d=-2d-4. 2.已知物体位移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爲s=f(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时间段[t0, t0+d]内的平均速度即是在t0时刻的瞬时速度 B.在t1=1.1, t2=1.01, t3=1.001, t4=1.000 1, 这四个时刻的速度都与t=1时刻的速度相等 C.在时间段[t0-d, t0]与[t0, t0+d](d>0)内当d趋于0时, 两时间段的平均速度相等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 C 解析两时间段的平均速度都是在t0时刻的瞬时速度. 3.已知s=1 2gt 2, 从3秒到3.1秒的平均速度v=________. 答案 3.05g 解析v=1 2g·3.1 2- 1 2g·3 2 3.1-3 =3.05g. 4.如果质点M的运动方程是s=2t2-2, 则在时间段[2,2+d]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答案8+2d 解析v(2, d)=s(2+d)-s(2) d=8+2d.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平均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位移的平均值, 即用时间除位移得到, 而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间点的速度, 当时间段越来越小的过程中, 平均速度就越来越接近一个数值, 这个数值就是瞬时速度, 可以说, 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在时间间隔无限趋于0时的“飞跃”. 2.求瞬时速度的一般步骤 设物体运动方程爲s =f (t ), 则求物体在t 时刻瞬时速度的步骤爲: (1)从t 到t +d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爲f (t +d )-f (t ) d , 其中f (t +d )-f (t )称爲位 移的增量; (2)对上式化简, 并令d 趋于0, 得到极限数值即爲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 4.1.2 问题探索——求作抛物线的切线 1.一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 其运动到圆周A 处时 ( ) A .运动方向指向圆心O B .运动方向所在直线与OA 垂直 C .速度与在圆周其他点处相同 D .不确定 答案 B 2.若已知函数f (x )=2x 2-1的图象上的一点(1,1)及邻近一点(1+d,1+Δy ), 则Δy d 等于 ( ) A .1 B .2+d C .4+2d D .4+d 答案 C

高中数学选修21基础知识梳理

选修2-1基础知识梳理(参阅圆锥曲线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常用逻辑用语 1.p q ??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 q ?是的______条件 p q ??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 q ?是的______条件 1,2x ≠≠且y 是3x y +≠的 条件. 1,2x ≠≠或y 是3x y +≠的 条件 2.命题01 :<-x x p ,则p ?是______________. 命题 若p 则q 的否命题是___________. 3. p q ∨何时为真?p q ∧何时为真? 4.a b a b +=+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根的分布问题: 注意:区间的开闭;思考问题的顺序:从大到小 ①两个正根 ②一根大于m ,另一根小于m ③两根都大于m ④两根都在区间[],c d 内 ⑤在区间[],c d 内有根.. 6.恒成立问题 注意:在哪个范围内;图象法与分离参数法 ①21016 ax x a -+>恒成立,求参数a 的取值范围. 1ax <+对一切正实数恒成立,求参数a 的取值范围. 二、圆锥曲线 1.定义:平面内的定点1F ,2F ,一个动点P: 12121222a PF PF F F PF PF a =-≤≤+=

何时表示一个椭圆?线段?射线?直线?双曲线?双曲线的左支? 注意:对称联想 2.焦点三角形的性质: ①记12F PF θ∠=,则12F PF V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12r r =____________. ②弦AB 过右焦点2F ,则1F AB V 的周长为________;面积为________. 3.求离心率范围,构造不等式的方法: ①焦半径的范围 ②x 的范围 ③对椭圆:122r r c -≤,对双曲线:122r r c +≥ 4.方程与形式: ①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求方程;注意条件是关于形状的量还是关于位置的量,即方程是有一个还是两个,是互换吗? ②已知方程确定其中的参数的值或其范围:先化为标准方程!明确基本量. ③已知双曲线如何求渐近线方程?已知渐近线方程如何设双曲线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的离心率e ?∈?,则两条渐近线夹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练习一: 1.抛物线x y 102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 2.若曲线22 141x y k k +=+-表示双曲线,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3.椭圆22189x y k +=+的离心率为12 ,则k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4.若双曲线142 2=-m y x 的渐近线方程为x y 23±=,则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是_________. 5.定点到圆锥曲线上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二次函数 圆锥曲线上点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最值问题:平行切线法或参数法(圆例外) 6.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①只有一个交点是否是相切?你能从方程与几何两个角度理解吗? ②中点弦所在直线方程或弦中点轨迹问题 ③对称问题 ④最值问题:构造目标函数或构造不等式 ⑤定值问题:先找后证 7.简化运算的技巧: ①抛物线中联立消元时如何设直线的方程?1212,x x y y 相互确定时用点积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点小结

选修2-1知识点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逆否命题为“若q ?,则p ?”.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p 是q 的充要条件:p q ?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 p ?,p q ≠> 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 q q p ?≠>, p 是q 的既不充分不必要条件:,q p ≠>p q ≠> 8、逻辑联结词: (1)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全真则真,有假则假。 (2)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全假则假,有真则真。 (2)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真假性相反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10、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1、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2、椭圆的几何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