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
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著作中文书籍书籍出版出版业
? ? ?
图片 讨论 知识魔块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 1944 年完成的著名论文。1944 年 1 月 15 日,重庆文化界的 一些朋友在郭沫若家集会,商量如何纪念明亡 300 周年。3 月 10 日,郭沫若完成初稿,3 月 19 日在《新华日报》上开始连载。300 年前的 3 月 19 日正是闯王进京、崇祯上吊、标 志明朝灭亡的那一天。 文章的主题, 是纪念明朝灭亡的 300 周年。 无论是 《甲申三百年祭》 , 或是与《甲申三百年祭》配发的短文,都以明末的政治腐败,揭露国民党的统治。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甲申三百年祭》 类别:图书 > 历史 > 史学理论 语种:中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开本:32 开 装帧:平装
目录
作者:郭沫若 价格:3.00 ISBN:9787010042961 页数:35 出版时间:2004 年 4 月 1 日
[隐藏 ]
1 时代背景 2 内容介绍 3 反对与支持 1. 3.1 简介 2. 3.2 国民党方 3. 3.3 共产党方 4 政治影响
《甲申三百年祭》 - 时代背景

《甲申三百年祭》
1944 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郭沫若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 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 300 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 1644 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 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 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 动魄的历史,对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 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思索,在当时的重庆知识界,围绕着甲申三百年这一主题,积极筹备着各 项活动。1 月 15 日,由党在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委派乔冠华,约请翦伯赞等人,来到 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 4 号的寓所, 具体商讨此事。 被誉为当时革命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主动 承担了主要文章的写作。 郭沫若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沉思,搜集资料,精心研究,认真 分析,反复思考,3 月 10 日,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终于脱稿。郭沫若又精心修改了 几天, 送请中共驻重庆的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审阅后, 即在朱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死难 之期的 3 月 19 日,开始在 《新华日报》 上分四期连载,引人注目的是, 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在郭沫若的文章之前, 用大字排上了一段毛泽东的名言: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该割断历史”。
《甲申三百年祭》 - 内容介绍

《甲申三百年祭》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 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 北京。 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 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 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一万多字,郭沫若在文章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 紧抓住了甲申年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交替, 从朱明王朝崇祯皇帝的腐朽统治和李自成农民起义 始末的对比叙述中,夹叙夹议,深刻地揭示了朱明王朝的必然灭亡,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 明王朝的统治极端专制和腐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好刚尚气,“任察 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而其官吏则“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果只能 是“纵贪横于京几”,吏治败坏到了极点。这样的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 同时,郭沫若在文章中歌颂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沉痛地总结了起义的失败原因,李 自成可以说是一个英雄,他不但武艺高超,而且治军严明,其起如风起云涌,但是,他们在 极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军事胜利后,也就在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的情绪, “在过短的时间 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是李自成以下的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沦进了过分的 陶醉里去了。”把明室的专制和腐败接受过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 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终于酿成历史的大悲剧,其败如风卷残云。郭沫 若在文章的最后说道: “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是应该 明白判断的时候了”。
《甲申三百年祭》 - 反对与支持

《甲申三百年祭》
简介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经发表,立即轰动重庆,这一史论结合的雄文,产生了极大的 现实意义,不仅使人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同时,文章所论述的明王朝、李自成和清兵三 方力量的此消彼长, 使人们不难得出结论, 像崇祯那样的专制和腐败的政权是必然要灭亡的, 更激发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当时,经过全民抗战,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已经是日趋明显,抗战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而国民党则竭力强化其专制统治,就在 1943 年,蒋介石 抛出了 《中国之命运》 , 公开宣扬一个主义、 一个政党和一个领袖, 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蒋介石在书中别有用心在搬出朱明王朝灭亡的事例,来为其独裁理论作证。
国民党方
当郭沫若以甲申三百年明朝灭亡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 国民党立刻感受到这篇文章锋芒 所指,马上组织专人对文章进行围攻。国民党之所以认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影射当局” 的,很可能是因为文中有多处敏感文字。其中,“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 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 天在大辟疆吏, 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 ” 这里的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 如何如何, 可能是最敏感的一段,因为从 1927 年到 1944 年也恰好是十七年。《甲申三百年祭》有 170 00 字,揭露明末政治腐败、饥民遍野、官逼民反内容的,约 5000 字,几占全文三分之一。 《甲申三百年祭》中描述胜利时骄傲,包括“过分的胜利陶醉中一二位清醒的人”,总共约 5000 字,也占全文三分之一。 1944 年 3 月 24 日,为蒋介石执笔撰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 社论《纠正一种思想》,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 “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 其后,4 月 13 日、21 日、26 日、28 日,《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表示不能“听其谬 种流传”,指名道姓要“共同纠正这一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叶青还在 4 月 20 日的《政治月刊》上发表长篇专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评议》,攻击郭沫若的文章,

并主编《关于《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他》一书,攻击郭沫若“把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三百年前 的甲申,从故纸堆里抽取出来”,“回味甲申,暗示新亡国的危机。这种回味宣传,不过是 应用联想的心理手段,来引起国人的悲观情绪。”“这篇文章对共产党的宣传十分和合,共 产党要反对政府,这篇文章就尽力指责明朝,企图唤起人民的联想作用。共产党要煽动人民 叛乱, 这篇文章就根本以明末大乱为题材, 希望三百年前的甲申重演于今日。 共产党要在 ‘二 万五千里长征’后以延安为根据地来‘取天下’,这篇文章就歌颂流寇,尤其那‘同隶延安 府的李自成、张献忠’(郭沫若语)而陈述胜利”。可以说,郭沫若的文章击中了国民党的 要害。
《甲申三百年祭》
面对国民党的种种指责,郭沫若理直气壮地回击道:“我郭沫若就是要为‘匪’张目嘛!”
共产党方
共产党人的态度则截然不同。延安《解放日报》于 1944 年 4 月 18 日和 19 日全文转载《甲 申三百年祭》时,加了长篇编者按,其中指出:“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 的社会原因, 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 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决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 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 之流(吴三桂在后来又‘变卦’了,而且真的变卦了,不像现在有些吴三桂们,表面上‘反 正’了,实际上还在替日本主子服务)。”这篇编者按是反击《中央日报》3 月 24 日社论 的。 1944 年 4 月 15 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在重庆的机关刊物《群众》第 9 卷第 7 期上刊载了一组纪 念明亡的文章。有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署名商辛)的《桃花扇底看 南朝》、鲁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风气》、寓曙的《明末清初史学的时代意义》。这 4 篇文章 的共同旨趣在于围绕明末史事,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 总之, 当时进步的文化人, 都在借用明亡三百周年纪念, 以明朝的政治腐败影射国民党统治。 几乎是各党各派,政界学界,都把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活动,看成是一次借用明朝腐败抨击国 民党统治的政治活动。只是立场不同,褒贬不一。
《甲申三百年祭》 - 政治影响

郭沫若和毛泽东
《甲申三百年祭》 在重庆遭到国民党的围攻, 但在延安的毛泽东却从这篇文章引出了更多的 思索, 非常善于从中国历史吸取经验教训的毛泽东一直对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这段历史非常 重视,早在 1928 年,他就以李自成为例,开导红军将士避免犯“流寇主义”的错误,在红 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还专门读了一本关于李自成起义的章回小说《永昌演义》。因此,当 毛泽东读到郭沫若这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章后, 当然格外兴奋, 密 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就在读了《甲申三百年祭》后不久的 4 月 12 日,毛泽东在延安给高级 干部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特别提到了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 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 日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同月 18 日、19 日,延安《解放日报》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并加 编者按,称赞文章“充满爱国爱民的热情”,同时反击了国民党对郭沫若的围攻,说“蚍蜉 撼大树, 只是增加了郭先生的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 ” 中央又决定将其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 在解放区普遍印发,供党内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 指示专题向全党、全军发了通知:“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 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的一大教训。作品对的重大意义,就是要 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 高望重, 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 万万不可冲昏头脑, 忘其所以, 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
《甲申三百年祭》

11 月 21 日,毛泽东亲笔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的 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 毛泽东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 “两个务必” 。 这就是:“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艰苦 奋斗的作风。” 1949 年 3 月 23 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 是进京赶考,绝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1991 年,江泽民两次提到要重新学习郭沫若的文章。可以说,郭沫若的这篇《甲申三百年 祭》的影响已远远越出历史界,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示己自律 警钟长鸣——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收藏本文到:QQ 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百度空间更多 >>
初次对郭沫若的 《甲申三百年祭》感兴趣是因为六十多年来我党一直将其作为整 风文件进行学习, 更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来看待这一文献,我不 禁好奇于郭老的一篇史论何以有如此魅力,这次得以细细品读,我感受颇深,受 益匪浅。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甲申三百年祭》考查了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众 起义,由胜到败、由盛到衰、由夺取政权到丧失政权的史实,提出了“腐败”就会 “变质”、“失败”的警语,这对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防止 腐败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我党的根本宗旨,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得民心者得天下,明朝末年,波澜壮阔的 农民起义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人心所向,才取得了一度的胜利,明朝政权也正

是由于政治黑暗、官吏腐败,从而失掉民心导致明朝灭亡。李自成在率众起义之 初,还是严格自律的,十分注重作风廉洁、纪律严明,自身“不好酒色,脱粟粗 粝,与其下共甘苦”。当他进北京的时候,是“毡笠缥衣,乘乌驳马”,在京殿上 接见百官的时候“戴尖顶白毡帽,蓝布上马衣”。他亲自领兵去抵御吴三桂和满洲 兵的时候,是 “绒帽蓝布箭衣”。占领西安时,他自己“每三日亲赴教场校射”。 他纪律严明,军法如山,例如:“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 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绵幕”,甚至颁令“马腾入田苗者斩之”,可以说是严 格的纪律之师。但是他们在夺取政权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继续保持这些 好的作风和传统。进了北京以后,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 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 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了。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 他们似乎全不在意。 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 城里面享乐。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苛,在大家陶醉了的时候,刘宗敏“杀人 无虚日,纵兵丁掠抢民财”;牛金星在京城“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 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俨然太平宰相的风度。由于起义军的腐败作 风,导致清兵入侵,义军失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仅仅存续了 113 天。 纵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革命和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 成就,但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在新的形势下,我认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务必要 做到以下三点:

一、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 项规定,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面对诱 惑,要多提醒自己,多向先进典型看齐,多以腐败分子自警。 二、忠于职守,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宗旨,服务人民,在工 作中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履行好岗位 职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 三、提高认识,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摆正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的关系,自觉接受组织的约束、纪律的约束和群众 的约束,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善于通过监督,发现自身小的问题并 及时修正,防止问题的扩大。 波涛滚滚, 尽显长江风流。 大海潮流之勇者, 是我江水之洪流, 时代潮流之善者, 是我中国之俊杰。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 思贪欲之害,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始终坚持勤政思廉, 示己自律,以古为鉴,警钟长鸣。
7 月 11 日至 12 日, 习总书记在河北省实地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013 年 7 月 15 日河北日报) 习近平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党史、 国史,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华民族 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借鉴历史的经验。 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认真地读一点历史”。因为作为生活、工作在现代的人,如果 不了解过去的历史, 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 就不可能正确地继承和发扬 优良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工作。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聚了前人的知识、 经验和智慧。读史可以知得失兴替,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 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我们党 90 多年来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 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 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党员干部提高认识、加强政治修养、增 强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甲申三百年祭》 , 是郭沫若先生于1944年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胜利300周年而作。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 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 《甲申三百年祭》 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 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中说明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以后, 因为若干首领生活腐化, 发生 宗派斗争,以致在1645年陷于失败。以前,作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将此作为议 论文的范文来学,而对这篇文章寄寓的深刻道理未求深解、人云亦云。现在再读,倒也增加 了不少理性思考。 若干年来,国人皆喜“顺”。“六六大顺”“一帆风顺”、“诸事顺意”,都说明人们 希望时时顺利、处处顺心,就连民间论孝,也是“千孝不如一顺”。身处顺境,固然好,可 以抓住机遇,奋发作为;倘若得意忘形、麻痹大意,则往往是“福兮祸之所伏”。正如《甲 申三百年祭》中所说的:“李自成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起义军进驻北京后,才在胜利面 前不能保持清醒头脑,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结果“大顺”不顺,功败垂成,“就这样,个 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 由基于此, 《甲申三百年祭》 一文不仅在当时的《新华日报》发表,而且在延安和解放区印成单行本发行。 毛泽东同志也常用李自成这个典型事例来教育党员、干部,来警示自己,并提出了“务 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在离开西 柏坡时, 曾语重心长地对其他中央领导人说: “今天是进京 ‘赶考’ 。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 习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 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 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 包含着对胜利 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思想意义 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把贯彻落实中央 “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 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 展 。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就是要防止官僚主义出现, 防止脱离群众发生, 防止贪污腐败滋生。 共产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政党,不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吐故纳新,不断 刮骨疗毒,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永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纯洁性。 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 5 点启示。

1、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自满,昏昏然,纷纷然,头脑不清醒的错误。2、不要犯胜利了 就贪图享乐,生活腐化,最后导致腐败,失败的错误。 3、不要犯逆境时还听得进忠诚之言, 逆耳之言, 胜利了就自高自大, 听不进逆耳忠言的错误。 4、 不要犯胜利了就认为大功告成, 小成即满,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导致功亏一篑的错误。5、说到底步是不要犯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的错误。

瑞星读甲申三百年祭

瑞星读甲申三百年祭 ----1993年,瑞星打败100多家竞争对手,占据80%以上的反病毒市场,业绩不仅好过现在年营业额高达3.2亿元的用友,也好于当时如日中天的晓军。那年3月,瑞星防病毒卡月销量达到1万套,创下日销量1000套的纪录。1994年,瑞星作为那年国内唯一一家计算机厂商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COMDEX世界计算机展览会,1993年的报纸经常将联想、方正、瑞星一起提及。瑞星业已具有大公司的模样。 ----时刻不长,仅两三年时刻,在防病毒卡向杀病毒软件过渡的过程中,瑞星防病毒卡市场萎缩为零,差不多开发出一年的瑞星杀病毒软件在零售市场上的份额不到1%,公司从1995年开始一直亏损不止,曾经为瑞星销售立下汗马功劳的两位销售部经理双双辞职。瑞星在中关村风雨飘零,摇摇欲坠。 ----时刻不长,到1999年7月,瑞星杀病毒软件月销量突破10万套,全国销量第一,连邦排行榜第一,重登中国反病毒市场霸主地位。

----现在,瑞星董事长王新在上海向经销商发表演讲,指出:“瑞星现在最应该看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瑞星现在的胜利仅仅是李自成进京。那个时候盲目乐观,不去做过细的工作,沉醉于胜利之中,沉醉于感慨之中,瑞星会重蹈覆辙。”错过一次的瑞星决不同意自己错第二次。 潮起 ----瑞星的兴起是中关村式的,瑞星的中落是中关村式的,瑞星的问题是中关村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瑞星的希望是中关村的希望。 瑞星是中关村的产物 ----1985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的王新22岁。1985年,“两通两海”业已建立,王新周围的人开始上中关村“淘金”。

----王新第一次看到的四通只有两间房子,没有什么耀眼之处,唯一让王新感到新奇的是四通后墙上装的玻璃,当时还没人想到在墙上装一面镜子,让门市显得更大一些。同现在的中关村领导中国专门多时尚相比,1985年的中关村只是北京西郊的一块“城乡结合部”,唯一与众不同的地点是它周围的大学和研究所多一些。 ----过了一两年,中关村上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王新周围更多的人开始上中关村“淘金”。 ----面对时代的变迁,王新举棋不定。因为,中关村在经常传出某人一夜暴富消息的同时,也频频传出某人一夜之间破产逃亡的新闻。一些消息让人兴奋不已,一些消息让人心有余悸。 ----王新想通过考中戏,当导演,跳出中关村,另辟蹊径。为了当导演,王新预备了一年多,但到最后考试那一刻,王新没去。 ----王新所在的研究室解散了,如此大的冲击依旧没能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通信实验思考题

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思考题P1-4: 1、位同步信号和帧同步信号在整个通信原理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答:位同步和帧同步是数字通信技术中的核心问题,在整个通信系统中,发送端按照确定的时间顺序,逐个传输数码脉冲序列中的每个码元,在接收端必须有准确的抽样判决时刻(位同步信号)才能正确判决所发送的码元。位同步的目的是确定数字通信中的各个码元的抽样时刻,即把每个码元加以区分,使接收端得到一连串的码元序列,这一连串的码元序列代表一定的信息。通常由若干个码元代表一个字母(符号、数字),而由若干个字母组成一个字,若干个字组成一个句。帧同步的任务是把字、句和码组区分出来。尤其在时分多路传输系统中,信号是以帧的方式传送的。克服距离上的障碍,迅速而准确地传递信息,是通信的任务,因此,位同步信号和帧同步信号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整个通信系统的工作性能。 2、自行设计一个码元可变的NRZ码产生电路并分析其工作过程。 答:设计流程图如下。 提示:若设计一个32位的NRZ码,即要求对位同步信号进行32分频,产生一路NRZ码的帧同步信号,码型调节模块对32位码进行设置,可得到可变的任何32位码型,通过帧同步倍锁存设置的NRZ码,通过NRZ码产生器模块把32位并行数据进行并串转换,用位同步信号进行一位一位输出,循环输出32位可变NRZ码即我们的设计完毕。 实验二思考题P2-4: 1、实验时,串/并转换所需的帧同步信号高电平持续时间必须小于一位码元的宽度,为什么? 答:如果学生认真思考,可以提出没有必要一定小于一位码元的宽度。如24位的数据在串行移位时,当同步信号计数到第24位时,输出帧信号,通过帧信号的上升沿马上锁存这一帧24位数据,高电平没有必要作要求。主要检查学生是否认真考虑问题。 2、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实现串/并转换?请设计电路,并画出电路原理图及各点理论上的波形图。 答:终端模块采用移位锁存的方法实现串/并转换,此方法目前是最好的方法了。 实验四思考题P4-6: 1、在分析电路的基础上回答,为什么本实验HDB3编、解码电路只能在输入信号是码长为24位的周期性NRZ码时才能 正常工作? 答:因为该电路采用帧同步控制信号,而1帧包含24位,所以当NRZ码输入电路到第24位时,帧同步信号给一个脉冲,使得电路复位。HDB3码再重新对NRZ码进行编译。且HDB3码电路对NRZ进行编译的第一位始终是固定的值。 因此HDB3编译码电路只能在输入信号是码长为24位的周期性NRZ码才能正常工作。但是由于HDB3码很有特点,现在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观察HDB3如何进行编译码,我们对电路进行了改正,去掉了帧同步控制信号,所以现在对任意位的NRZ码都可以进行编码。 2、自行设计一个HDB3码编码电路,画出电路原理图并分析其工作过程。 答:根据HDB3的编码规则,CPLD电路实现四连“0”的检测电路,并根据检测出来的结果确定破坏点“V”脉冲的加入,再根据取代节选择将“B”脉冲填补进去。原理框图如下: 3

《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意义

《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意义 一、案例文本 六十年前,一篇吊祭李自成革命的短文在西柏坡被毛泽东当作整风教材推荐给了全党同志,当时正是毛泽东即将带领胜利之师进京赶考的前夕。这就是《甲申三百年祭》。其篇顾名思义,是回顾和反思1644甲申年3月19日崇祯自尽,明朝灭亡,大顺建朝,转眼也灭亡之史实。该文意不在明,而在继明而起瞬息即逝的大顺政权,他的建朝立国到灭国瓦解只有四十来天。 明朝进入崇祯时代,早已陷入了末世状态。崇祯依赖宦官治国,既说明政府里精英人才的馈乏,也说明自身政治才干与治国能力之不足;连年旱蝗成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剥树皮而食,……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遍地难民饿殍,“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浩荡皇恩此刻却“苛刻寡恩”,口惠而实不至,也自丧失了民心。而卧榻之侧的关外,皇太极的满清大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内外交困,朝纲失措,即使不葬身在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手中,也会被大清的虎狼之师埋葬,或者在蜂起云涌的民患中焚毁。 真正让《甲申三百年祭》感叹的,是那个转瞬即逝的大顺王朝。由于它的短暂,它终于没能登上中国的历史朝代年表,李自成也未能与刘邦、朱元彰齐肩列身于中国历史的帝王谱系表。人们感叹的,正是它在已经象所有王朝那样缔造者已将革命推向成功、并已象模象样开朝定都的情况下,缘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转眼烟消云散,灰飞烟灭,沦为历史闹剧,成为过眼云烟。 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这样谈论他的心得:“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他要求全党认真学习这篇文章,不要犯李自成的错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通过《甲申》一文领悟并提醒全党同志体会的这样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警醒革命成功者不要重演大顺政权的悲剧。 他与刘、朱、周等革命成功者“进京赶考”时互相勉励与诫勉全党,也要求全党如何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作风等。事实证明,毛泽东等第一代革命领导者借《甲申三百年祭》给革命胜利者的警示确实具有高瞻远瞩的作用。 几十年来,人们进一步解读出大顺政权的失败是因为它的缔造们者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一是骄傲自满,二是腐化堕落。两大原因中,犹以骄傲自满为主要原因。

【范文】“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读后感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读后感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读后感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七十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 今天,我阅读了《铭记历史,圆梦中华》这本书,它告诉我: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暴行,家国沦陷;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乔司大屠杀……一起又一起惨案,一次又一次罪行,无数同袍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帷幕,中华儿女发出了“为保卫国土流血”的怒吼。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疯狂的侵略,激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同侵略者展开了英勇壮烈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血染的丰碑!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将士满怀爱国之情奔赴抗日前线,杨靖宇、吉鸿昌、朱

程、陈安宝……,多少英雄儿女竭心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血沃沙场,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壮怀激烈的英雄诗篇!更令我感动的是一批批少年英雄的故事:海娃智送鸡毛信、放牛郎王二小以身诱敌、小兵张嘎智斗鬼子等等,他们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伟大事业中。1945年,经过八年的顽强抗战,中华儿女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终于赢得了胜利,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让我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永远不忘那段屈辱和悲壮的历史。现在,祖国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英勇无畏、开阔前进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共6篇)完美版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1: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当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分析了李闯王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天下兴亡,人民说了算。 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天,我们的广大党员都就应重读此文。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真正结束了中国的分裂与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这是历史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位热血青年到八千多万人的大党,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解放的燎原之势,从几万人部队发展到打垮国民党几百万的部队,建立真正好处上的统一、独立的新中国,一路走来,都是因为有人民这个强大的靠山。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商品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一些党员在金钱美女面前倒下了,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众变成了模糊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天面临的危险。就和当年的李闯王面临的危险一样,看得见的敌人容易对付,看不见的思想上的颓废更加可怕。 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时候,精神懈怠、潜力不足、脱离群众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正地威胁着我们的党,如果共产党人不实现自我约束,就不能持续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不是走形式,不是隔靴搔痒,而是要动真,从河北省的民主生活会汇报我们看到了成效,公车、公房、吃空饷的问题,不是这天才发生的,也不是昨日才发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解决?是没有认真,没有人要求认真,因为查处这些问题不是难题,不是做不到,而是思想在作怪。而这些违规用公车、占公房、吃空饷的人,是普通老百姓吗,必须不是。这些正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引起老百姓反感的地方。 李闯王失败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们要保证我们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篇2: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 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 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

(完整版)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1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 1. 启动离心泵前,为什么必须关闭泵的出口阀门? 答:由离心泵特性曲线知,流量为零时,轴功率最小,电动机负荷最小,不会过载烧毁线圈。 2. 作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时,先要把泵体灌满水以防止气缚现象发生,而阻力实验对泵灌 水却无要求,为什么? 答:阻力实验水箱中的水位远高于离心泵,由于静压强较大使水泵泵体始终充满水,所以不需要灌水。 3. 流量为零时,U 形管两支管液位水平吗?为什么? 答:水平,当u=0 时柏努利方程就变成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Z1 P1 g Z2 p2 g, 当p1 p2时, Z1 Z2 4. 怎样排除管路系统中的空气?如何检验系统内的空气已经被排除干净? 答:启动离心泵用大流量水循环把残留在系统内的空气带走。关闭出口阀后,打开U形管顶部的阀门,利用空气压强使U形管两支管水往下降,当两支管液柱水平,证明系统中空气已被排除干净。 5. 为什么本实验数据须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答:因为对数可以把乘、除变成加、减,用对数坐标既可以把大数变成小数,又可以把小数扩大取值范围,使坐标点更为集中清晰,作出来的图一目了然。 6. 你在本实验中掌握了哪些测试流量、压强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测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压强用U 形管压差计,差压变送器。转子流量计,随流量的大小,转子可以上、下浮动。U 形管压差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差压变送器,将压差转换成直流电流,直流电流由毫安表读得,再由已知的压差~电流回归式算出相应的压差,可测大流量下的压强差。 7. 读转子流量计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答:读时,眼睛平视转子最大端面处的流量刻度。如果仰视或俯视,则刻度不准,流量就全有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南京大屠杀》读后 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吧主昨天有幸听了余秀华的讲座。她是一位诗人,一位残障人士。她乐观、深邃,有思考。她思考时代、文化、学习、个性,当然还有诗歌。吧主认为她完美地呈现了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姿态。 其中,她提到学习应该是系统性的学习。那什么是系统学习呢?她说从碎片化的信息里捕捉到一个点,你详细研究开去就是了。 比如,你在新媒体上看到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你不是盲目地转发,而是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读一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看一看。我们这篇的分享者Janie就是这么一位系统学习的人。 文末可以给作者Janie点赞和留言,想要《南京大屠杀》电子书的,可以在公众号对话窗回复“索书”二字,即可得到电子书的获取方式。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作为一名90后,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读书时历史课本上近代史的那一个单元。“30万”和“日本军官的百人斩比赛”成了我结束义务教育生涯后对那段历史留下的唯一印象。 在没看张纯如这本着作之前,对日本士兵那些骇人听闻暴行的感

知也只源于多年前读《京华烟云》里对日本士兵玷污老妇幼童的描写。那些对日军侵华的描写段落曾经给年少的我带来很不好的阅读体验然而当灯光暗下来,在这部除了风声、雨声外很少有背景音的纪录片渲染出来的压抑气氛下,放映厅里没有一个人吃东西。偶尔有情侣交头耳语,也能在旁人善意的嘘声提示下安静下来。贯穿整场的唯一噪音,是黑暗中的那些抽泣和吸气声。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不该只是一句口号。那些在战争中努力挣扎存活下来的人们,在其后的一生中受尽着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折磨。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日本政府的赔偿,乃至一句道歉。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又何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呢。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城内有点堵吧,毕竟有30万人要回家。作者:Janie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甲申三百年祭教案

《甲申三百年祭》教案 一、用两分钟,速读单元知识短文《比照与思辨》,了解本单元课文特点,领会阅读这类课文的方法。 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本单元要学习的是史论,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给史论下一个定义。 答:史论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探究历史事件的成败、原因和影响,研讨史学领域某些重大理论问题,阐述治史的原则、态度与方法等问题的论著。 提示:注意下定义的方法,被定义项 =种差+属概念。 2.阅读单元知识4—7段,用一句话概括史论的主要特点。 明确:史论也是议论文的一种,因此,也要有明确的观点,也要运用论据进行论证。不过是史论的观点往往是针对某一史学问题而提出的见解,史论的论据是史料史实。另外,论史的目的是为了证今,好的史论往往都有比较强烈的针对性。概括时,这些内容不能缺少。

概括示例:史论的特点在于,要运用历史事实,论证自己对史学方面的某一看法,为现实提供某种借鉴。我们学过的《过秦论》,就是以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事实,论证了实行仁政对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希望汉王朝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不要重蹈秦的覆辙。《六国论》就是通过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论证了一味忍让后退,只能导致灭亡的观点,批评宋王朝统治者软弱的外交政策,警告他们不要“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杜牧的《阿房宫赋》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史论,它运用秦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致使民怨沸腾,二世而亡的史实,论证了统治者不恤民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终会导致亡国的观点,规劝唐敬宗李湛,不要穷奢极欲,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3.阅读第8段,体会如何阅读史论。 提示:注意文中的语言标志,“首先”“其次”“最后”,作为议论文,在阅读中首先要把握住文章的观点,要明确作者是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的,这些论据是否能够准确的证明这一观点,进而了解作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2017

实验一:流体流动形态的观察与测定 1、影响流体流动型态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流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流速和流体的温度,管子的直径、形状和粗糙度等。 2、如果管子不是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来判断管中的流体流动型态,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判断 可通过测试流体的流量求出其平均流速,然后求出Re,根据Re的大小范围来判断。 3、有人说可以只用流速来判断管中流体流动型态,流速低于某一具体数值时是层流,否则是湍流,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否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由流速的数值来判断流动型态 这种看法不确切,因为只有管子的尺寸和流体的基本形状确定不变的情况下,此时Re的大小只与流速有关,可以直接采用流速来判断。 实验二柏努利方程实验 1、关闭阀A,各测压管旋转时,液位高度有无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这一高度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关闭阀A,各测压管旋转时,液位高度无变化;液位高度代表各测压点的总能量,即位压头、静压头之和,这一现象说明,流速为0,各点总能量不变,守恒. 2、点4的静压头为什么比点3大 点3的位置较点4高一些,即H3位>H4位,两点的总压头相等, H3静H'为什么距离水槽越远,(H-H')的差值越大这一差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H 代表阀门关闭时(u=0)时的液位高度,即为该测压点的总压头,为高位槽的高度H0(基准面的总压头),H’为阀门打开时(u>0)时测压孔正对水流方向的液位高度,H‘=静压头+动压头+位压头,由于流体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力损失H f,造成总压头的降低,因此H>H’。 H-H’=H f,即为损失压头,阻力损失与管子的长度成正比,因此距离水槽越远,(H-H')的差值越大。 5、测压孔正对水流方向,开大阀A流速增大,动压头增大,为什么测压管的液位反而下降 测压孔正对水流方向,H”=静压头+动压头+位压头=H0-H f,开大阀A流速增大,动压头增加,由于H f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流速增加,H f增加,即部分静压头转化为阻力损失,H0(基准面的总压头)不变时,测压点总压头减少,测压管的液位反而下降. 6、将测压孔由正对水流方向转至与水流方向垂直,为什么各测压管液位下降下降的液位代表什么压头1、3两点及2、3两点下降的液位是否相等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测压孔正对水流方向,H”=静压头+动压头+位压头;将测压孔与水流方向垂直,H”’=静压头+位压头, 测压管液位下降。 H”-H’’’=H动,下降的液位代表该测压点的动压头。

关于勿忘国耻读后感

关于勿忘国耻读后感 勿忘国耻读后感(一) 今天,我们观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把这里变成了人间的地狱。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看到还在呻吟的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尸体焚化。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35万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十分沉重,35万人,如果他们手拉手可以围绕赤道一周,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老师对我们讲,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咣”地一声,日本兵踢一开了一个民宅的大门。人们从惊讶中站了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就遭到机枪的扫射当场全部死亡。最后还有一个小孩在哭,一个日本兵就慢慢地走向了小孩,我还以为他会放过小孩,没想到他却是往小孩的手里放了一个罪恶地手榴弹,一声爆炸声就结束了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儿童的无辜的生命。我都快被气死了,手中的拳头不由自主地就捏了起来,如果我

有一把枪,我真想打死那个日本鬼子,为死去的中国人报血海深仇! 看完这部电影,我禁思绪万千:我国为什么被人欺负?而且还受到最残忍的手段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来侵略中国?就是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真理。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如今日本人仍然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日本首相小泉仍在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唾弃的。同学们,中国要扭转乾坤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勿忘国耻读后感(二) 今天是9月18日!一个中国人都该记得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侵占了东北三省。以"九一八"事变为发端,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的明白日本的野心,我们不能忘记这样的国耻,记得!该记得!早晨起来,上午准时10点,我们这里拉响警报,每次听到这个,都会在心里留一个印记!深深的印记!我

高分作文范文-《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郭沫若在1944年的时候写过《甲申三百年祭》,主要总结了同是甲申年的1644年,两个王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一个当然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另外一个则是只撑了短短四十多天的大顺朝。根据郭沫若的立场和当时两党之间的形势,郭沫若的着力点显然是只有短短四十多天的大顺朝。因为国民党自然而然地对号入座到明王朝的椅子上去了。 对此文的评价,有说引起轰动的,有说大失水准的。对于这个,我不好评价。毕竟人家是大家,只是人格上差那么一点点,学问上应该还是有不少干货的。引起我兴趣的是文中对崇祯皇帝的一些评价:“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独断”,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象有意开玩笑的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文中明确指出,崇祯皇帝很爱下罪己诏,也就是作自我批评。时不时还减少一下伙食来表示自己尽力了。这个不免让人联想到后世的一些政客(当然不是中国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爱作秀的政客呢),动不动穿个破棉袄,掉掉眼泪。实质性的行动则基本没有。文中还提到一个数字,这位靠减膳撤乐表示节省的皇帝,其皇库中积压未用的银两居然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天文数字!看来政客脾性古今如此,不过现在进步了,如果崇祯皇帝活在现在,还有好消息,那就是不用动不动自己下罪己诏了,那样毕竟还是丢脸,也不用自己减膳了。这些事情,都交给内阁首辅去办好了。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毛泽东评《甲申三百年祭》 一、导读 360多年前(1644年),明朝灭亡,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然顷刻间,大顺政权化为乌有。60多年前(1944年),郭沫若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明年就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六十周年纪念了,也是郭沫若写就《甲申三百年祭》六十周年。 郭沫若认为,?甲申年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 (《甲申三百年祭》) 为了便于大家,尤其是青年同志理解这个道理,我想在这里记述几件事情,从中很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件事是延安整风期间听毛主席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当时,正值明朝灭亡三百周年。郭沫若同志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文章,这就是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很重视这篇文章,把它列为整风文献,让全党高级干部学习,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郭文不乏精采之笔,是脍炙人口的力作。特摘录几段: ?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

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挟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时候,竟弄得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抢掠民财者也’了。而且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绑了来,追求三桂的爱姬陈圆圆,‘不得,拷掠酷甚’;虽然得到了陈圆圆,而终于把吴三桂逼反了的,却也就是这位刘将军。这关系实在是并非浅鲜。? ?就这样在京城里忙了足足一个月,到吴三桂已经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之后,四月十九日才由自成亲自出征,仓惶而去,仓惶而败,仓惶而返。而在这期间留守京都的丞相牛金星是怎样的生活呢? ‘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抚今思昔,毛主席对此是铭记在心的。1949年3月23日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同志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进城以后,毛主席对党内会不会出现骄傲情绪,以功

198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98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部分(40分) (一)请把相应的汉字写在拼音下面。(4分) 1.Zhuózhòngzhuāhǎotǐzhìgǎigé 2.Bìxūyánsùcáizhèngjìlǜ (二)下边列举的鲁迅的作品里,有哪几篇是小说?请在不是小说的篇名前的括弧里打“×”,并在小说篇名前边的括弧里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它们发表的先后次序。(2分) ()《记念刘和珍君》 ()《药》 ()《拿来主义》 ()《祝福》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为了忘却的记念》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呐喊>自序》 (三)下边一共有四个论断,请在正确的论断后边的括弧里打“√”号,错误的打“×”号。(每题1分,答错倒扣1分,不答不给分。) 1.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孙犁的《荷花淀》都描写了荷花,它们都是写景的散文。()

2.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和姚雪垠的《虎吼雷鸣马萧萧》都写到了李自成这个历史人物,但前者是学术论著,后者是文艺作品。() 3.《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都是资产阶级剥削者的典型。() 4.《樱花赞》、《百合花》、《花城》、《南州六月荔枝丹》、《杨树》等作品都写到了花草树木,但它们的文体各不相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四)仔细阅读下边几段文字,然后答题。本题一共包括11个小题,按顺序原文中加红或画线的词句相对应。凡选择题一律在正确答案后边的括弧中打“√”号。每题只准打一个“√”,否则不给分。(30分)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有力的证据断言:人类一切部落,在野蛮社会以前是蒙昧社会,正如我们知道在文明社会以前是野蛮社会一样。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的历程相同。①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②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 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 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 NaCl 而 不是 CuSO 4·5H 2O ,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 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 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 做?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 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 斗、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 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 H 2SO 4?答:防止防止 Fe 3+水解。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著作中文书籍书籍出版出版业? ? ?图片讨论知识魔块《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1944 年完成的著名论文。1944 年1 月15 日,重庆文化界的一些朋友在郭沫若家集会,商量如何纪念明亡300 周年。3 月10 日,郭沫若完成初稿,3 月19 日在《新华日报》上开始连载。300 年前的 3 月19 日正是闯王进京、崇祯上吊、标志明朝灭亡的那一天。文章的主题,是纪念明朝灭亡的300 周年。无论是《甲申三百年祭》,或是与《甲申三百年祭》配发的短文,都以明末的政治腐败,揭露国民党的统治。编辑摘要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名:《甲申三百年祭》类别:图书> 历史> 史学理论语种:中文出版社:人

民出版社开本:32 开装帧:平装目录作者:郭沫若价格:ISBN:9787010042961 页数:35 出版时间:2004 年 4 月 1 日[隐藏]1 时代背景2 内容介绍 3 反对与支持1. 简介2. 国民党方 3. 共产党方 4 政治影响《甲申三百年祭》- 时代背景 《甲申三百年祭》1944 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郭沫若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300 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1644 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思索,在当时的重庆知识界,围绕着甲申三百年这一主题,

《抗战精神》读后感心得读书笔记.doc

读《抗战精神》有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无数名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才换来这平静的生活。那一段历史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成为影视作品书籍档案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叙说和演绎,而对于现今依旧存世而亲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来说,那是充满了荣辱、动荡气壮山河中夹杂着血雨腥风的残酷事实。这个代价是巨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该铭记的一段历史。 翻开《抗战精神》一书,映入我的眼目的是连天的炮火、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打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使骄狂大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同时,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所接受长官的指示。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的画面……还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

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一句句的抗战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则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那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状态啊!国家积贫积弱,民众被污为‘东亚病夫’众多的民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徘徊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我们惟一取得的胜利,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形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抗日的烽火。”是啊,你能从全民族抗战中感到一种力量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善良,忍耐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强大的不屈精神抗战精神便会从他体内迸发出来,发出震天的怒吼,释放出令人眩目的力量,击退一次次的灾难和困苦,使自己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国家,沉甸甸的一个词,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又何以有国,他

分析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分析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二)注意事项1.当混合碱为NaOH 和Na 2 CO3 组成时,酚酞指示剂用量可适当多加几d,否则常因滴定不完全而使NaOH 的测定结果偏低。2.第一计量点的颜色变化为红一微红色,不应有CO2 的损失,造成CO2 损失的操作是滴定速度过快,溶液中HCl 局部过量,引起HCl + NaHCO3 = NaCl + CO2 + H 2 O 的反应。因此滴定速度宜适中,摇动要均匀。3.第二计量点时颜色变化为黄色——橙色。滴定过程中摇动要剧烈,使CO2 逸出避免形成碳酸饱和溶液,使终点提前。 七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一)基本操 作 1 容量瓶的使用(见P34-35):(1)容量瓶的准备:试漏、洗涤(2)容量瓶的使用:14 ①用固体物质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转移——洗涤——定容——摇匀。②用容量瓶稀释溶液,则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于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2 滴定操作(二)思考题: 1.络合滴定中为什么加入缓冲溶液?答:各种金属离子与滴定剂生成络合物

时都应有允许最低pH 值,否则就不能被准确滴。而且还可能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导致终点误差变大,甚至不能准确滴定。因此酸度对络合滴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予以控制。 2. 用Na2CO3 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 浓度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大?为什么?如何控制?答:用Na2CO3 为基准物质,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 浓度时,因为钙指示剂与Ca2+在pH=12~13 之间能形成酒红色络合物,而自身呈纯蓝色,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纯蓝色,所以用NaOH 控制溶液的pH 为12~13。 3.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2+标定EDTA 浓度的实验中,溶液的pH 为多少?解: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2+标定EDTA 浓度的实验中,溶液的pH 为5-6。4.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那些不同点?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答: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如下不同点:(1)络合滴定反应速度较慢,故滴定速度不宜太快;(2)络合滴定法干扰大(在络合滴定中M 有络合效应和水解效应,EDTA 有酸效应和共存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