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长岭一中李立旋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陈勇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

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

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四、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五、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六、三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评课稿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评课稿今天我观摩了王老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一节示范课。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今后学习化学计算的基础,学好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对以后的化学计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我谈谈观摩本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学习目标的续写简单、易懂、可操作、易测评,体现了学生的学情。 二、自学指导的编写让学生容易达成学习目标,教师点评恰到好处,教学流程流畅,各流程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密,过渡自然。整节课围绕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芮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但一点都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三、本课堂通过留人合作小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注重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同时,又兼顾组内讨论、组间交流、互帮互学等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产生的疑问,此时作为老师不用马上给予回答,而是请小组其他的同学通过交流、寻找课本素材共同完成需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很有兴趣都在认真地思考,并且其他组的同学积极要求进行解答,而且回答得比较圆满。反思在课堂中发生的新情况,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尽可能利用学生表现出的特殊情况发动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获取新知,同时应对与学生的细心观察与及时肯定,及时给予评价。 四、本课堂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

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地课改意识。 五、本课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化学学科“小步走、快节奏、多重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知识点回顾、自学指导又到标杆知识点的呈现、课堂小结的回顾,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了重复。达到巩固深化的最佳效果。 六、本课的几点不足之处: 1、对学生暴露的问题没有进行分析其原因。 2、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相关量的理解不透彻。 3、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反馈时没有让学生把话说完。

评课稿,高中化学

篇一: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念。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初三化学公开课《常见的酸和碱》评课稿

初三化学公开课《常见的酸和碱》评课稿 一、级别:班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常见的酸和碱》 三、授课人:杨巧雅 四、授课时间:20XX年3月27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1人 六、评课人: 杨巧雅老师这一节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主要内容为“生活中的酸和碱”和“酸碱指示剂”。在简短而又精炼的导入之后,老师用特殊的方式处理了以上两个内容,即老师先给学生讲了生活常见物质哪些是碱性的哪些是酸性的,然后通过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的实验,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接着老师又进行了石蕊和酚酞试液在不同颜色变化的实验,让同学们自己总结,然后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老师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杨巧雅老师今天就从全方位展示了一节新课程下较成功的公开课。一、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这节课条理性强,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节奏准确,语速适中,讲解透彻,讲课从容不迫,富于启发性。杨巧雅老师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亦步亦趋的紧跟老师的思路,因此学生思路非常顺畅,接受情况良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真正做到了小坡度密台阶。二是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明了,富于逻辑性。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是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精讲点拨。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教材,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发言积极,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是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具,实验操作成功熟练,实验现象明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杨巧雅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点。通过生活常见的酸和碱引入,然后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通过现实联系现有知识,使学生更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的各个环节中。 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也不断地体现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个想法。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新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视频播放和生活的经验,并创设了几个不同的实验情境,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思索并归纳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

化学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邵逸夫中学张秀清 (2011年12月)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张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 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

初三化学元素评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们,下午好! 刚才我们观慕了XXX学校薛老师执教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现我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首先我觉得今天薛老师课上得非常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节课内容充实、主线明了。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教学中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难点、疑点,分析深刻,拓展得当,表现了薛老师较强的课堂领悟能力和严谨求实的教风。薛老师激情饱满、充满自信、挥洒自如,语言生动,构思新颖,诱导着学生逐步地探究事物的真相。XXX学校的生源是四流的,现生源的分配,一流民办、二流名校、三流重点城镇的学校,四流是偏远地区学校。但XXX学校的这样的四流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化学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已初步养成了化学学科素养,求知欲强烈,善于动脑、动手、动口,基本掌握了学习化学的方法。在这四十五分钟时间内,师生间构建了学习共同体,相互协作,共同收获,完成了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这也为我们农村中学如何上好化学课,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值得模仿借鉴。 本节课我认为主要展示出了三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注重情境的创设,点燃学生思维引擎 精彩有效的课堂引入,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上课开始,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这时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期待着老师的教学。薛老师从地球上大气中氧气来源视频,为学生科普的同时,开始引入话题然后全面展开。这种真实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震憾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原

动力和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都有这种体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制取和用途,好学,因为学生有一些的生活积累,同时可经过实验去探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难学,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一片空白。薛老师能利用学生前几单元已初步接触到的元素、微粒,以元素周期表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生进一步了解元素之义、之型、之律、之用。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著的《为思维而教》中就提出:教学要以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思维而教”,教给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实践者的重要理念。当教师的“心智模式”变了,当教师的思维模式变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心智模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更好发展,教育一定会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活动! 第二个亮点:抓住两条主线,体现了化学课程教学理念 新时代的化学课程有两条主线:一是核心知识线。薛老师以课本为根本,重新整合,适当改变。课本是经典,经典是精华,必须充分利用经典,并针对学情改当改进。薛老师引导学生在认识元素时,按基本规程顺序逐一研究。同时把这些知识很好地串联,它遵循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薛老师还特别提醒学生关注细节,例:宏观、微观,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培养学生细致、精准的观察能力,多元的思维品质,从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认同内化的进程。二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及应用。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主张教育应充满生活与活力,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书中强调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化学课评课稿

评课稿 英语组 本周听取了张老师的示范课,经过本组成员讨论,由本人执笔代表本组来点评一下张老师的课。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可能说一漏万,有欠缺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补充、指正。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张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特别是爱说的欲望体现的最强烈,每当张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都勇跃的举手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学生只有自己参与课堂的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运用了三主三导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整节课系列问号设计的有梯度,本节课以以化学式为链条,展开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并以分析讨论为主线,体现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色。“石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引出了课题。从一开始就给学生部下了“层层陷阱”然后又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化学元素在某种条件下会产生什么问题,学生步步为营。学生边思考边学习,边学习边解决问题。 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张老师的课堂中,质疑是充满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的质量很高,比如,学生问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顺序和数量是固定的吗?每进行一个知识点张老师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质疑,,都问一问有什么疑问吗?而且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质疑水平都很高,如一个学生问:“化学式都是固定不变的吗”由此显示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去质疑。可见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很到位。 四、积分卡、赏识语融入到课堂之中 积分卡的运用自如,发放有质量,起到了鼓励作用。赏识用语运用自然、如:你的问题回答的很深奥、说明你的化学课外知识很丰富、问题回答得简单明了等。张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语言幽默简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评课稿

评课稿: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这节课在语言知识上从词汇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词汇;从话题上讨论了......的背景及基础知识;从功能句上练习了一些发表个人观点的句型;从语法上渗透了.........的结构和用法。在语言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信息和教师给的对话范文,进行分组对话练习,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和讨论.......,鼓励学生不断的努力,以使..............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本单元以........为话题,本节课是“……”(Warming Up)部分,用图片呈现了.......,让学生通过看图讨论的方式了解........。同时通过对.........了解补充了大量……词汇。通过对.......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及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等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学会表达和支持个人观点,能用所学的......知识及相关词语来描述........,激发学生对.....的兴趣。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设计清晰,通过不同活动达到对词汇、背景知识的认知以及个人观点的表达;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课堂结构安排合理,从……的方法由浅入深,符合任职规律。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学生的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教师在课堂上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如果在……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就更好了。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多样化且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特点且很扎实。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英语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从教学策略上看体现了资源和交际策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相关的语言信息,从而扩大语言输入量,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虽然课程思路和重点在课件中体现得很充分,但是必要的板书还是必要的。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范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物理评课用语

各位老师大家好!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我们山东省组织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省初中物理学科共推荐了近800节优课。在今年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活动中,老师们对这些优课进行了观评课,现在我们将对这次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下面介绍一下参加这次评课的专家,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团队的专家常永和老师,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王恩华老师,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的刘庆云老师,我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孔祥龙。 王恩华:今年省教师教育网平台为每位老师推送了6节优课,要求老师们对这6优课进行观评课,并写出观评课报告。我们对平台推送的这些优课和老师们提交的观评课报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供老师们参考、学习。下面我们将对这些优课中展现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简要说明老师们提交的观评课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现在我们先重点来讨论优课。 孔祥龙:首先谈谈优课的优点。 PPT2:1.注重实验教学及实验创新 PPT3:2.注重物理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 PPT4: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PPT5:4.注重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PPT6:5.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下面我们分别通过具体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刘庆云:1.注重实验教学及实验创新 PPT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可以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用视频1:周岩“趣味魔术实验引课” 下面先请看周岩老师的趣味实验引课: 播放视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周老师利用“魔术”仅仅用了短短20秒的时间,就紧紧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动力,把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成功的用最小的时间代价高质量的引入了新课。新课后,周老师抓住学生急于揭秘的心态,通过演示和介绍制作过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弄清其中的道理,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器材做实验。这个自制的“魔术”道具,在本节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未知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促进了探究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引用视频2:王芳“红液瓶学生实验”

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初中化学评课稿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

《浮力》评课稿文档

《浮力》评课稿文档"Buoyancy" course evaluation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浮力》评课稿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本文档根据新闻报道的特点真实、新鲜、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 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 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 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念。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受浮 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 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

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

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初中化学评课稿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浮力》评课稿 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Flash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

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 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胶体》 三、授课人:刘燕 四、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0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32人 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 《胶体》是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切入点。学生过去比较熟悉研究物质特有的性质,而胶体知识是物质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胶体是本节的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是难点中的重点。 对难点的突破,刘老师通过对比实验(丁达尔效应、能否通过滤纸)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一关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层次,温故知新,重视教材的研读,重点突出。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以学生形成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教学效果好。 不足之处:书上没有的实验,用幻灯片打出实验步骤,更方便学生对照操作;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使老师的教学受阻,最后教学任务未能按设计意图完成。 高一化学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评课稿 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氧化还原反应》 三、授课人:叶芳 四、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0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32人 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的重、难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叶芳老师通过实例,层层引导,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的转移,一环扣一环,由表及里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突出分类思想,并将初高中知识进行衔接。 叶老师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处理得当,层次清晰,动画直观形象。 电子白板的应用使教学真正无尘化,课容量大。但题型对新授课来说有一定难度;一节课中难点过于集中,氧化剂、还原剂这一组概念能否放在下一节课完成。

化学评课语言大全评课样本

化学评课语言及样板(一) 一、课的亮点 本次会课有以下主要优点: 1.问题解决教学理念得到体现 主要表现为:(1)以“驱动性问题”引领课堂,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化学知识的价值;(2)问题开放合理,结构完整,如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问题设计等。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得到落实 主要表现为问题设计弹性化,适度预设,适度生成,预设中潜生成,生成中显预设,放而不乱,有效地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 3.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得到重视 主要表现为大多数课突出对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与基本原理等重点的强化教学,如重视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等。 4.解题策略反思教学得到强化 大多数课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与功能,而且突出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举一反三”,又能“反三归一”。 5.化学与STS的关系得到关注 几乎每一节课都注意化学与STS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让学生感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6.各种教学媒体功能得到发挥 每位老师都注意各种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发挥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几乎每位老师都精心板书,重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用好黑板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媒体,值得发扬光大。 7.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得到建立 每一位老师都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师的亲和力较强。 二、课的不足 1.少数课的课型特征不够明显 表现为课型特征介于复习课与新授课(或习题课)之间。 2.少数课的教学理念走入误区 表现为将化学课简单还原为常识,淡化了学科核心知识与知识结构的教学,脱离学科基础搞所谓“探究”,出现了化学课堂科普化、低幼化(弱智化)的倾向,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降低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品质。 3.少数课的问题设计质量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