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散文阅读方法探究”课堂实录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方法探究”课堂实录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方法探究”课堂实录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散文阅读方法探究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使“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中落到实处,着眼于高考,而不仅仅局限于高考,让学生勤于思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方法,探索散文规律。

、选材方面,选取饱含“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能给人以积极向上动力的美文,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领会“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要旨。

二、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学会披文入情,抓住要害,抓住实质,探索散文阅读的规律。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速读、品读、朗读、默读阅读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散文的阅读规律。

、渗透“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审美教育。

四、教学难点

、如何披文入情,找到散文的“神”。

、培养学生整体驾驭散文的能力。

五、教学实录

(一)有关知识的梳理

、导入本课:教师(打出课件)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披文入情,掌握规律——散文阅读方法探究”。请问同学们,散文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声:形散而神不散!

师:地球人都知道,是吧?(全体笑)散文的“形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师:“形散”是内容非常丰富?

生:取材丰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师:(课件)“形散”指散文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还在于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写人写事写物写景。而“神”就是指它的内在实质、内在的精神,它是“聚”的,不散。散文的中心散文的“神”作者抒发的强烈情感。

(二)授之以“渔”——从具体的阅读中,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散文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它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社会、人生、自然,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它都可以收罗进去,面对这样的题材,我们怎么去披文入情,通过阅读文字来掌握它的“神”呢?近年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基本上选的是散文。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够釜底抽薪?我们掌握了这个办法就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的阅读问题。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今年广东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为,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个规律,可以保证至少得分,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

师:我们从哪里去找途径呢?

生:沉默。

师:不太好找?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来学习,看看这一招到底管不管用。冷氏秘诀(大家笑)。第一,我们看外在的圈子,里面是作品写的人、事、景、物。第二个圈子是环境,第三个圈

子是作品里写的其他的人、其他的物。最后,我们通过这三个圈子里的东西,把作品内在的东西拧出来,这就是中间的第四个圈子,作品的“神”——内在精神、本质、道理。

“阅读”,“阅”就是浏览,“读”就是读出声来,你也可以默读,在心里出现声音。请大家看材料一《总想为你唱支歌》,先不要看文后的题目,速读全文两分钟,可以一目十行、五行,不行的刻意三行,整体把握全文。开始。

生齐:看文章。(分钟)

师:时间到。(黑板上画出第一个圈)(调侃)语文老师圈画得像数学老师那么圆,不好意思。(问大家)《总想为你唱支歌》写了什么?

生小声:写了大西北。

师:什么?大声点。

生齐:大西北。

师:好了,大西北,(写在黑板上的圈子外面,比照着上面的右边圈子)就是这个大圈子。有没有同学没有读出来?如果有请举手。(扫视全班)

生:沉默

师:第二步,仔细品味,感悟作品形象。(显示)现在请全班把全文认真读一遍。我经常告诉大家,读文章一定要连什么一块读?

生齐:标题(题目)。

师:对!“总想为你唱支歌”,预备,齐!

生齐:(放声朗诵)“总想为你唱支歌……”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读错字读音:躜á ,)

(分钟后)

师:读完了,平时我们要放声的读这一遍,但是做卷子的时候是不能出声的,大家应该在心里默现声音。因为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一遍掌握它的意思。大家看看,写了大西北的哪些东西?(生思考)

生:写了大西北的“左公柳”、“民勤人”

师:(边写进圈子边问)还有什么?

生:“胡杨林”。

师:(边写进圈子边问)胡杨林,活的还是死的?

生:死的。(生齐笑)

师:死的胡杨林。还有别的吗?

生齐:戈壁石。

师:戈壁石,写在圈子里面还是外面?这可是个大问题。

生齐:外面。

师:为什么?

生:是从大西北带回来的。

师:它是属于大西北的,为什么不写在圈子里面?

生:因为它已经被带回来了。(全班大笑)

师:哦,这是第一个理由,请坐下。(问全班)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带回来的戈壁石使作者想到了大西北,每看一次戈壁石,就等于每看一次大西北。

所以戈壁石成了大西北的象征。?

师:很好!(在圈子外面写出“象征”二字),它是大西北的象征,还写了别的没有?

生齐:南方。

师:南方吗?

生齐:南方的天地!

师:哦,南方的天地,写进左边的大圈子。幻灯片上的“环境”圈子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没有就不填了。现在找最核心的这个圈子——“神”的内容。右边这个圈子里的东西都有的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左公柳有,民勤人有,死了的胡杨林也有的。

生齐:顽强。

师:你们统一回答呀。(写入中间的圈子)这两个字太单薄了,还有吗?

生:向命运抗争。

师:还有吗?

生:悲壮。

师:请问悲壮是一种精神吗?悲壮是这些精神总体表现出来的状态,它应该写在这个圈子的外面。

师:第三个步骤。看题,第题、题的()()小题、题,大家分成四个大组,每组共同讨论,各选一个题,先选先得。

生:开始讨论。师依次分题。

(分钟后)

师:第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生(第二组代表):它们都需要向命运顽强的抗争才可以活下去。

师:(指着中间的圈子)它们都有顽强、向命运抗争的精神,都在这里,多简单!

我们先答第题,文章最后写道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生(第一组代表):深化主旨。

师:如何深化的?

生:通过写戈壁石写出了大西北顽强的生命意识。

师:这个石头有顽强的生命意识?意思表达有点问题,你们再商量一下。

第题的()小题,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生(第三组代表):他走一趟大西北就会被大西北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他在城市生活里不能体会到的。

师:北方也有城市!(全班笑)答题注意抠字眼。

生: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在溺爱中长大。

师:就事论事,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生:因为南方的气候等很温和,而北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它呈现出来的顽强精神,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

师:答案没有问题吧?有异议就请举手。(扫视全班)

现在看题的()小题,你们的代表呢?

生(第四组代表):我们的答案是用南方的天地来反衬大西北的顽强和大西北坚强的生命力。师:反衬是作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第四组):温室般的南方,没有大西北恶劣,所以人们在南方就不能经受到大西北的考验和历练。

师:答案满意吗?(生满意)好,第题你们商量好没有?

生: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活得这么精彩,说明它代表了大西北人民的精神,它的生命充满了希望。(生齐笑)

师:我们喜欢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往往说“我多想再去那个地方一趟!”或者“我做梦回到了某某地方”或“我什么时候能再去一次哪个地方噢”。可是“我”天天要上班,没时间去呀,怎么办?从那个地方带个东西回来,然后每天盯着它看,看它就是回一次那个地方,对不对?那你们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

生齐:对大西北的感情。

生(第一组):表达了作者对大西北的热爱,赞美,依恋等感情。

师:对!请看标准答案。一一检查一下,刚才大家的答案都对了吗?

(用显示,对答案)大家都答对了!这么说来,这个题目不难,心里想:出题那哥们,多出点这样的题目吧。

(生齐大笑)

(三)课堂练习,巩固方法的掌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阅读第二个材料:广东省年高考材料《泥泞》。请大家按照刚才的阅读步骤一步一步来:第一遍整体把握;第二遍仔细品味,整理好几个圈子里的内容;第三遍看题做题。时间一共是十分钟。

(全班学生阅读,教师巡视)分钟后

师:现在看完了吗?

生齐:好了。

师:哪位同学到前面来填圈子里的内容?(生举手)好!你来。

生:边填边问:能不能填泥巴?(师笑)

师:请回位。(问大家)能不能填泥巴?

生齐:不能!

师:泥巴是小块的,泥泞则是大片大片的。文章标题是《泥泞》,“纯白的雪”能不能填在这个右边的圈子里?

生齐:不能!因为它是其他的物。

师:对,应该放在左边的圈子里。中间这个圈子里的内容是什么?

生齐:不屈不饶,忍辱负重,博大。

师:泥泞本身就不屈不饶,忍辱负重吗?你在泥泞走,是忍辱负重;趟过了泥泞才是不屈不饶。泥泞本身是什么?这个圈子到底该填什么?

生部分:肮脏。

师:精神实质!

生齐:苦难,屈辱。

师:对了!下面看题。第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请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一起来看。

文章一开始写什么?起什么作用?

生齐:写雪,衬托的作用。

师:我们一起看开始写泥泞的段落。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生齐:童年。

师:带给作者什么?

生齐:快乐的回忆。

师:再往下走,第二个点,写了什么?

生齐:想起俄罗斯。

师:泥泞给俄罗斯什么了?一起回答。

生齐: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师:还写了什么?

生齐:“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师:精神实质是什么?

生齐: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

师:综观全文,一共写了三个点,我们把这些整合起来,就是题的答案。

看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作者的意思是:我们不会刻意去制造苦难和屈辱,但是在现在这种温室般的生活中,或者说温床般的社会里,我们渴望有些障碍来让自己警醒,给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让自己得到磨练。

师:是不是很容易?

生齐:是!

师:今天我们一节课搞掂两篇散文,做了这么多题,发现只要掌握了方法,散文阅读不是我们说的那么难。

以后我们还会一起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

(四)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学海导航》上的文学文本阅读第、、段。大概半节晚自习的时间。

下课!

教学后记:总体感觉成功。但是因为课堂的容量太大,第二个材料课堂练习的时间有点紧,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感觉有点不够。不过课外练习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教学后记:

探究高三阅读复习课的个性特色

深圳市教苑中学冷晓红

高三复习,时间紧迫,新课程改革能否适应于高三学生的现状?如何实现“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三维目标?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主客体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教无定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针对已有的学生,现有的设备,找到适用的教学素材,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出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阅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然而,教学有法。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于自身特征和现有高三学生特征的教法与学法。探索过诸如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训练模式,甚至是几种模式结合的“迷踪模式”,结果都不是太理想。

学生不同,方法也必须有区别。“问题模式”,不适合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会问得他们发烦;“发现模式”,对于中等水平学校的理科的学生来说,根本发现不了文章中的问题;“朗读模式”,读得很好听,但关键在于读完了懂不懂作者的意思,会不会做题;“背诵模式”,高三没那么多时间;“情境模式”,要启发到学生进入状态,下课铃声差不多已经响起;“讨论模式”、“自学模式”“网络模式”等都只能适应模式创立者或者演示者所带的学生。

我在设计“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这个知识点的复习课时,考虑到多年来高考的选材特点和现有学生的实际,选定了年高考的两则材料——全国一卷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广东卷的《泥泞》。这两则材料难度中等,都饱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两篇作品都从大自然感悟出的“顽强”“向命运抗争”“战胜困难”等精神品质,歌颂了人性坚毅之美。语言精当而富有意蕴,情感健康美好,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两篇材料,一篇做规律演练,一篇当堂练习。

上课前,认真分析学生现状:生物班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牢固,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得出既要切合学生知识,又要注重课堂效率的基本原则。定下了一个知识目标:让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学会披文入情,抓住要害,抓住主旨、实质,探索散文阅读的规律。渗透两个能力目标: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速读、品读、朗读、默读阅读方法;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一个情感目标: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精神启示,领悟作品的“顽强”“向命运抗争”“忍辱负重”“坚毅”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授之以渔,实战演练”的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在相互讨论中感悟;思考中阅读,在感悟后的语言表达中升华。尽量做到教之有物,教之有序。

首先,由学生们都熟知的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切入,顺蔓摸瓜,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阅读,从散文的散“形”入手,挤出它内在的“神”。

第一遍,快速“阅”——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看出文章大体写了什么。第二遍,大声朗诵,一字一字的读出来,具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的形——外在的人事物。之后思考:这些外在的人事物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披文入情,探究讨论得出结论,文章的内在“神”也就自然浮出水面。再启发进一步的思考:除了大体上写的整体之外,还有别的人事物吗?它(们)取什么作用?第三遍,再带着思考题阅读。

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第一遍浏览之后,所有学生很快就看出《总想为你唱支歌》写的是大西北。第二遍,通过朗诵,探讨,找出了“左公柳”“民勤人”“枯死的胡杨林”“戈壁石”这四个形象,通过画圈,明白了各自的位置所在。紧接着,就很快找出了前三者共有的内在品质——“顽强”“向命运抗争”。接下来探讨“戈壁石”的位置,得出它是大西北的“象征”。第三遍带题目思考阅读、讨论,把答案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学生们喜欢这样的阅读课。第一,因为这个方法对他们高考管用,而且不难掌握。第二,易懂易记,它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化的“形散神聚”的理论层面,而是有具体步骤可以操作。第三,披文入情,让他们尝到了散文朗诵时的语言美,也感悟到了作品所表现的“顽强”“向命运抗争”强大的生命力。对答案时的成功的喜悦,激励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第二篇材料,意在让学生们自己运用方法,读懂散文,再思考年的高考题目,做出答案。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高考设题的用意,主要是考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文章读懂了,答案并不难。能力提高了,问题就解决了。

阅读研讨课结束后,课后练习让他们进一步巩固这个分步骤阅读,画圈理解的方法。

散文有散文的特色,诗歌有诗歌的特色,实用类文本有实用文本的特色;城里教师有城里教师的优势,乡村学生有乡村学生的优势;北京教师有适合北京学生的教法,深圳学生有适合深圳学生的学法;重点中学有重点中学的教法,普通高中也有普通高中的学法。

实践证明,新课程标准,遵循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认真探究教学的规律,构建出符合自己和现有学生的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就不只是完全适合高三学生的学习,而且对高三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实际的帮助作用。

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评课(实录)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刚次听了一节颇为精彩的语文课。我认为冷晓红老师的这一节课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定位准而高。这堂课立足高考而高于高考,他的选材和指导着眼近几年的高考实际,按照《高考考试说明》定位散文的教学目标,同时他又不局限于高考的一般技巧,而是时时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这样就从人的发展角度,指导了学生的学习,可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设计有课程眼光,这节课不是一般的照本宣科,而是自己组织材料设计课堂教学,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散文,构建相对独立的散文阅读体系,并且适合学生和高考的实际,这是需要一定学养的。

第二,符合高考新理念。我们大家看到,冷老师在教学中,不是一般的按高考辅导的形式组织教学,而是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体验,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指导与点拨,课堂的知识和规律均具生成性的;教师始终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注重学法指导和教师作用发挥,不是简单含糊的一味说好,而是及时有效地干预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师语言状态好。

教师的精神状态好,一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有精、气、神。用语幽默、态度亲和。站在课堂师生合作很好,语言干净利落,富有感染力。

第四,教学过程组织,做到了“有序”“有物”“有方”。

课堂上三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用了年高考的两则材料——全国一卷和广东卷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一则用于方法的具体生成和指导,一则用来做课堂练习。课堂的切入角度好,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角度切入,自然地引出阅读规律。

问题的设计有层次,①散文的特点是什么②怎样读散文③作品里所有大西北的“左公柳”“民勤人”“枯死的胡杨林”有什么特点。一环扣一环的步骤,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始终有方法的点拨、指导;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

第五,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程度高。反映了冷老师平时的教学对学生训练有素。

第六,富于教学机智。师生在讨论《总想为你唱之歌》的外在形象时,对戈壁石形象的处理,教师机智的提出“戈壁石”该写进圈子里还是写在圈子外面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明白戈壁石的作用,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在练习《泥泞》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泥泞的”特点是不是“不屈不饶、忍辱负重”,让全体学生很快得出泥泞是“苦难”“屈辱”的象征的结论。

总之,这是一节好课。如果从更高标准要求,设计问题的思维难度尚要加强,这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谢谢大家!

学生评课:

散文阅读一直是我的弱项,从上了冷老师的“披文入情,掌握规律”这一节课后,对高考设计的散文考题与解题技巧,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我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大帮助。

——高三9班刘嘉恒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用它来形容这节课再合适不过,短短的四十分钟,我已经懂得了如何在散文阅读长河里去“渔”,也对阅读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我以后会在具体的阅读中得到更多的“鱼”。

__高三班江丽姬平时做“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我都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在冷老师上的这节课里,我有了自己的做题心得,学到了阅读三步技巧:通读——整体把握,细读——找出作品写的人事物,读题思考,组织语言作答。

——高三班陈峰阅读从来就是我的弱项,以前答题时,看到题目想到什么就写下去,结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上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自己对阅读有点感觉了。老师教我们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写了什么之外人事物,都列在几个模块上,再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答题的感觉很快就有了,一下就能抓住阅读的中心。感觉阅读一下子就简单了。正确的方法,对理解文章太有帮助了。这次月考我的阅读分数立马飚高。

——高三班段正益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 教学目标:1.明确《2019 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说: 《2019 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 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教案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语言结构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语言结构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语言鉴赏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

散文阅读教案

单元(章节)教学授课计划 一、单元(章节):升大15-2班 二、单元(章节)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附:《记住回家的路》全文及问题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

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 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

最新散文阅读之表达技巧教案教学内容

散文阅读 ——表达技巧的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2.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一、考点解读 对散文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是常考点。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二、知识回顾 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2.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详见《创新设计》p210--213 (1)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对偶、夸张等。(2)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3)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联想、想象,以及人称的变化等(4)行文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伏笔、铺垫等。 三、典型分析 亲亲麦子(节选) 张佐香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方法小结】 1规范答题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方法点拨:三大意识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 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析作用。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如何整体分析结构、思路和构思 知识梳理 分析结构常常要回答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部分各说了什么意思。分析结构特点就是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殊性”,常常用特定的术语来回答,如:①时空式;②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③并列式,层进式;④对照式;⑤线索式(事物、情感、某句话); ⑥小标题式,分论点式;⑦欲扬先抑式;⑧首尾照应式;⑨伏笔照应式;⑩卒章显志式。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2012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2017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2017 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 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 B ,”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 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回顾高中阶段读过的重要散文篇目《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想北平》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荷塘月色》朱自清、《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黄药眠、《长江三峡》刘白羽、《老王》杨绛《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 三、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 渲染气氛③ 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 铺垫情节⑤ 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作用类题型》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作用类题型》 【复习目标】:通过重温做过试卷中经典题目,巩固作用类题目答题思路。 【复习重点】:通过经典重温,课堂训练,巩固作用类题目答题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由分析二模试卷、模拟试卷(七)中作用类题型得分情况导入。 二、课前预习,经典重温 (.学生活动设计:课前 ...... .............讲解、总结) ..复习并完成题目,课堂由学生 .........学生 (一)开头段 1、文章见2013届高三调研测试试卷(三)《风雨中忆萧红》 “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问:文章第一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点题,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引起下文,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内容、结构各2分) 2、文章见2013届高三调研测试试卷(五)《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面目。” 问: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概括说明众多乐器与树的关系;结构上,总领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学生小结: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②引起下文③奠定基调④正反铺垫等 (二)中间段 1、文章见《黄土招魂》 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囱”,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用简笔勾勒出失去了灵与肉的黄土领域的凋敝景象;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照;为下文写自己的复杂情感和沉重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 2、文章见2013苏锡常镇二模卷《壁画》 ③我爱唐美人。 ⑤“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问:分析第③节和第⑤节在行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第③节由描绘唐壁画过渡到描绘唐美人,(1分)直抒胸臆,为下文对你唐美人的描绘奠定了基调。(2分)第⑤节友人对千年美人的惋惜,引起了下文对美人老的悲喜两种情怀的议论,(2分),使文章由抒情转入沉思。(1分) 3、文章见《麦天》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

最新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3.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体知识】: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⑴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⑵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①抒情散文②记叙散文③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七、散文的语言:①质朴、自然、平实;②生动、形象、明快;③深刻、隽永、含蓄;④华丽、优美、典雅;⑤幽默、诙谐、辛辣 第一讲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理解词义、句意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0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5 二、要点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1、53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6、58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专题十六散文阅读 [学法――抓住形神,品味情思]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其主要特点有: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①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②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③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注重文本,加强审题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吴素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答题时关注文本内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2、加强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审题眼光。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片1——标题 教师: 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甪直中学这个美丽的学校来给大家上课。今天我们进行的是现代文大阅读中散文阅读的复习指导。再近几次的高三模拟考统批中,我一直批现代文大阅读部分,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同学们也有很多的困扰,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散文阅读题型三大问题 幻灯片2—— 1、对文本的研读不够 2、审题偏差或不全面 3、答题方法、思路不明确 三、注重文本理解 (一)为何要注重文本解读 今天我们着重来研究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要注重散文的文本阅读呢?最近忙昏了头,先一起看几幅图片吧! 幻灯片3—6:春天的樱花烂漫、海棠垂丝、梨花似雪、桃花娇艳 我突然很有感触,想到这样一句话:当你无心关注那一树树春色时,你就错过了春天!试卷上的一篇篇散文不就像那一树树的梨花、海棠、樱花和桃花吗?这里有你不曾见过的美景,有你不曾经历的人生,有你不曾体悟的情感与哲理。即便是考试,即便为了分数,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语文的本质,她是美丽的。 因此,当你无心关注文本时,你就错过了分数! 幻灯片7 不妨来看两道题目: 幻灯片8—— 1、零模《歌的高度》: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中的难处有哪些。(4分) 2、一模《另一片天空》: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分析: 1、平均分2.6,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答到一点,即女文工团员由于严重的高山反应,身体较差,发着高烧, 但另一点由于她是个舞蹈演员不擅长跳舞却有许多学生没看出来,理解出现偏差,把十分纯洁的事情想歪了,“因为在深夜,她一个女文工团员在那么多男的汽车兵面前表演十分害羞”,对文本的研读明显不够。如果理解了本文是在赞颂女文工团员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答案了。2、平均分1.8,得分情况不理想,从结构和内容上去回答,结构上明显就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或严谨”,

散文阅读1.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教案)

散文阅读之线索分析 【教学目标】 1、回顾散文相关知识。 2、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一、散文基础知识回顾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过程和中心分: 1、描写性的散文 (抒情散文) 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记叙性的散文 (叙事散文) 写人的散文:要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类)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记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同上。 3、议论性的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散文的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小学语文 快乐阅读(课件PPT+教案Word)散文阅读与鉴赏教案

第二课散文阅读与鉴赏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概念; 2、掌握散文的基本类型; 3、领悟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4、培养美的情趣及良好语感。 教学重点:1、掌握散文的基本类型; 2、领悟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散文中的表现手法,培养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复印好学生所需《秃的梧桐》所需份数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第一课时 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总算又盼到大家来上课了,我可都等了一个星期啦,你们想我吗?老师最渴望的见面礼你们带来了吗?有些学生可能不清楚是什么,一脸茫然状,但我已听见有的同学在说:“是作业吗?老师,我带来了。” 真聪明,老师要的就是作业,赶紧交上来吧。好的,在老师送出今天给你们的见面礼之前,先喊出我们的魔法口号吧:在快乐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耶! 一、自在游心 很好,望同学们保持这种激情。下面老师就把见面礼送给给大家吧,请竖起你们的耳朵,认真倾听。(教师富有激情地朗读《日》) 下面请同学们来朗读,注意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如分小组读、 男女生读等),要求口齿清楚、富有激情。尽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说说这篇散文有什么内涵?(可分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 不错,刚才同学们可谓激情四射。不但朗读得很好,而且问题也回答的很准确,可同学们知道刚才这么精美的篇章是属于哪种体裁吗?(生:散文)对了,是散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散文的阅读与鉴赏技巧。(板书课题:散文阅读与鉴赏) 二、阅读宝鉴 师:同学们知道怎样的文章是散文吗? 生: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师:散文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完美版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张加沂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小说特点,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 2、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3、明确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揣摩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教学难点: 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知识回顾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在高考大阅读试题中更多是考查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包括人生体验类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化哲理类散文四大类。多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是以散文作为文本,其复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我们今天课堂要复习的专题是小说。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限制,以前较少在高考中考到。但随着形势变化,高考必然会涉及到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而小说,是散文之外最容易考到的一大文体。 近六年各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小说的情况是(幻灯演示): 整体格局看,考小说呈是递增趋势。今年考外国文学名著长篇小说节选《安娜之死》可以说,小说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回顾中学阶段读过的小说篇目及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 【学生谈,教师补充】 《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必修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巴黎圣母院》节选)法雨果 初中教材小说较多,如《社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一)人物形象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过渡课 “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含解析)

“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 ——一篇《故都的秋》包揽散文高考所有题型【课文结构图】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答案①回想江南的秋天②清静③秋蝉残声 下面根据《故都的秋》这篇散文,训练全部问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解析D项,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热

闹的感觉”都理解不当。 答案 D 2.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只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解析B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基于此。C项,没有“绘色”。D项,只是原因之一,分析不全面。 答案 A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上有何特色?(6分) 答案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外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2.第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6分) 答案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②“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③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