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发展历程

远东发展历程
远东发展历程

上海远东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

?1999年8月

远东资信与标准普尔共同举办"住房抵押款证券化国际研讨会"。

?1998年

远东资信与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共同举办了首届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国际研讨会,对推进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1998年

远东资信最早开展企业债评级业务——上海氯碱总厂企业债券发行。

?1995年12月

远东资信与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举办中国首届"资信评估研修班"。

?1993年6月

远东资信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举办首届"中国有价证券资信评估国际研讨会"。

?1992年

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主办了全国首届资信评估研讨会,推进了中国资信评估行业的向前发展。

?1992年

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举行了中国有价证券资信评估国际研讨会,被认为是中国资信评估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88年3月

中国第一家独立的社会专业资信评估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成立。

第二阶段

?2009年9月

远东资信正式迁址至黄浦江北畔的上海瑞丰国际大厦

?2009年3月

远东资信接待巴西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Marcos Caramuru de Paiva先生业务交流团队来访

?2009年3月

经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审定,远东资信被授予“2008年度上海名牌”称号

?2008年10月

远东资信出席了"信用长三角"第二届高层研讨会。

?2007年12月

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办、上海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机构总经理联席会承办的"信用评级与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十年的回顾与展望"高层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远东资信作为会长单位全程参与了此次会议。?2006年12月

远东资信接待韩国NICE评级公司业务交流团队来访

?2006年6月

公司参与上海市担保机构评级标准制定,并承担试点评级工作

?2006年5月

远东资信接待美国标准普尔评级公司业务交流团队来访

?2006年4月

公司迁址至大连路990号10号楼9F

?2006年3月

远东资信接待日本评级讯息中心业务交流团队来访。

?2006年3月

远东鼎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3月

远东执信企业信用征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3月

远东资信在上海市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化招标活动中以最高得票入选。

?2005年7月

远东资信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集中采购合同(咨询服务类)》,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外聘评级机构;

?2005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关于做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工作意见》,认可远东资信为第一批五家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之一

?2005年4月

远东资信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选定为上海市企业集团信用评级中介机构。

?2005年1月

远东资信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认可为2005年上海市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2004年8月

远东资信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选定为全国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级的合作中介机构。

?2004年7月

远东资信接待国际金融公司Tony Lythgoe代表团来访。

?2004年7月

远东资信接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议院财政委员会代表团来访。

?2004年6月

远东资信取得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可的企业合同信用评价业务资格。

?2004年3月

远东资信在沪举办"中国资信评估专家峰会"。

?2003年12月

远东资信中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是所有课题中唯一中标的非科研教育单位。

?2003年11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场信用研究所成立,远东资信总经理欧志伟博士出任所长。

?2003年9月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改财金[2003]1179号”文件,远东资信“具有企业债券评估从业资格”

?2003年7月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监发[2003]92号,认可远东资信的信用评级资格,保险公司可以买卖经远东资信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

?2002年12月

远东资信总经理欧志伟出任上海市企业资信评估机构总经理联席会会长。

?2002年5月

远东资信首倡并促成我国第一份信用行业自律公约:《全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同业公约——〈信用公约〉》。?2002年2月

远东资信与新华财经联合推出新华远东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评级(Pi评级)。

?2001年2月

远东资信承办中华资信评估联席会会刊《中华资信》(季刊)创刊。

第三阶段

?2015年8月

远东资信经批准成为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员,可以开展中国保监会监管下的相关产品评级

?2014年5月

远东资信获得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许可证。

?2013年12月

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成为远东资信控股股东,翻开了远东资信历史新篇章。

?2011年12月

远东资信接待台湾永丰银行业务团队交流来访

?2011年8月

远东资信接待日本瑞穗银行和电通国际情报服务(ISID公司)业务交流团队来访

?2011年1月

经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审定,远东资信被授予“2010年度上海名牌”称号

?2010年10月

远东资信参与举办第四届“两岸信用管理论坛”

中近史材料题简答题

材料一:(1899年)八月二十九日,清廷颁发渝旨,指出:“国家振兴庶务,凡有益一国便于民首,均应随时兴办,以植富强之基,前因商务为当今要图,特谕刘坤一、张之洞就沿海一带先行试办。……务期中外流通,确有成效,不得徒空言,致负朝廷力图振兴之意。”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准许刘坤一所奏,宣布“农商人等联络群,考求物产”,“在所不禁”,但不准“妄议时政”。 引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在经历了庚子事变后,西太后不得不对基本国策作了较实际的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肝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此后西太后于1901年1月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渝,明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职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同上书) 材料三:清末新政时期,西太后表示变法决心说:“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礼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引自《义和团档案史料》下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戊戌政变以后,清政府在“变法”问题上,其态度以及变法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清末“新政”进行评价。 1、清政府对“变法”态度逐渐认可和明朗;改革的内容由最初的经济方面,继而

扩展到政治体制方面(5 2、清末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改变及实行“新政”,是鉴于当时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将危机自身统治而被迫为之,其目的是为了平息人民革命,消弭统治危机,因而注定要失败(5分)。 3、清末“新政”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趋势,其“新政”的一些内容,亦符合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的潮流,客观上具有进步性(5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大量倾销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但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乐观,试分析其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产品仍具有顽强的抵制作用(4分)。 ②英国资产阶级不顾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盲目倾销(3分)。 ③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也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难以打开销路(4分)。 ④鸦片贸易的继续泛滥排斥了正当的贸易(4分)。 2、概述191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变化过程,论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3分)。 甲午战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洋务派无力控制民族资本主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2分)。

中美外交战略和中美关系

XXXX学院XX111 吴相稷XXXXXXXX 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 ——讲座观后感 在XX大会堂有幸观看“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后,感受良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及其演变、历史。 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轨迹 中美关系如何发展首先取决于两国的对外战略。从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对美战略发生主动的、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较小,所以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就成了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探究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未来走势,首先必须考察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轨迹。 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冷战结束使美国处于空前的优势地位,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随着国力和世界地位的改变,美国适时调整了全球战略,其核心内容由遏制苏联、与苏争霸转为维护和巩固其“一超独霸”的地位。 维护美国及盟友的安全、扩展美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推进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两届克林顿政府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为此美国调整了对华战略,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成分,另一方面又从全球战略考虑,与中国交往、接触与合作。 接下来的布什政府在全球战略上则突出安全这根支柱,在维护安全上,突出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在潜在竞争对手上,将中国排在俄罗斯之前,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在这样的战略框架下,尽管美国仍然称中国为经济上的伙伴,表示要继续同中国接触,但总体上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非“战略伙伴”。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进一步提升维护安全地位的同时,将反恐作为全球战略的首要任务,积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改造伊斯兰世界。在这个战略框架下,美国强调要同世界大国合作,所以对华战略中的合作成分明显增加,中国被定位为“建设性合作者”。 目前中美关系不仅有经贸这根支柱,还有安全这根支柱,即在反恐防扩上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上的合作。然而,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未迫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而美国自己也拥有超强的实力,所以对中国进行反恐合作的重视程度要打折扣。此外美国朝野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抱有不同程度的敌意和防范意识。但是美国防范中国发展的心态,与冷战时期遏制前苏联的心态有所不同,冷战时的美国是担心前苏联随时会消灭美国。而美国对中国最担心的,是中国未来发展威胁到美国的世界超霸地位,因此对潜在的中国发展态势的警惕超过了现实性的冲突。 二、中美关系波动的原因

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 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某些调节措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相对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三个分析层次:国际环境;国家行为动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导人个人因素; 一、国际因素 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 1、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二战的结束动摇了美苏同盟的政治基础。 2、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二战前美苏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的关系。由于战争的进程,美苏两大力量在欧洲、中东和远东等地区形成对峙。这种力量对比两极化状况,为美苏之间的对抗创造了条件。 3、“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 “权力真空”地带指曾处于法西斯铁蹄下的北欧、中东欧。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及原法 西斯国家的属地与委任统治地。广大“权力真空”地带为两大国的斗争提供了场所。 二、国家因素: 战后初,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 苏联的国家利益: 1、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 2、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美国的国家利益: 1、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3、遏制苏联。 1946年伊朗危机 三、个人因素 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三、朝鲜战争的经过及影响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中朝关系溯源

中朝关系溯源 作者:沈志华 | 发表时间:2014.07.07 刊发于总2067期《中国经营报》[先锋话题]版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跟朝鲜两国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印象中,1949年以来的中朝关系与中苏关系有很大区别:中苏关系泾渭分明,前十年,苏联老大哥一切都好,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歌颂报道,后面的一二十年,中苏交恶,苏联一切都坏;而中朝关系60年来都是“鲜血凝结成的友谊”,除了友谊,从来看不见有别的说法。 现在,我们国家的对朝政策陷入尴尬,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研究和应对周边复杂的国际关系时,只能有一种声音,说好就一切都好,一旦发生意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过去大约十年,我都在搜集中国、苏联、朝鲜还有东欧各国的有关档案,做现代中朝关系的研究,正着手写一本书,主要关注1919~1976年之间的这段往事。 共产国际扶植早期朝共 现代中朝关系要追根溯源,必须搞清楚,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到二次大战之前,朝鲜共产党及其与中共关系的来龙去脉。现在人们一般都知道朝鲜劳动党,不知道有朝鲜共产党,金日成的传记中也不提朝共,因为当年朝共解散的时候,他还没入党。 1910年8月22日,日本通过强签《日韩合并条约》,兼并朝鲜,此后大量朝鲜人向日本、俄国、中国等周边国家移民。到日本的朝鲜移民比较老实,多是打工挣钱去了,很少参与政治运动。最活跃的是到俄国(后来是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这帮移民,到中国的移民也活跃起来了。1917年俄国闹十月革命,革命浪潮把这些朝鲜移民席卷进来了,纷纷各自成立共产党组织。 1919年3月,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三一运动”,30多名朝鲜独立运动人士在汉城公开发表“独立宣言”,遭到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强力镇压,但此举激发声势更浩大的朝鲜独立浪潮;第二件是列宁在莫斯科成立共产国际。本来列宁要在欧洲各国发动革命,但德国基尔水兵起义、匈牙利革命、进攻波兰等一系列革命暴动最后全失败了,列宁眼光不得不转向东方的落后国家,认为那里才是世界革命成功的希望所在。在此战略方针下,共产国际成立,以大力扶持东方各国的革命运动,包括倡导建立中共和朝共,而一开始对朝共更为重视,因为朝共第一拨人马就在苏联境内活动。 早期朝共有一个毛病,喜欢拉山头、分派别,到1920年前后,成立了不下20个朝鲜人的共产主义组织,几乎遍地都是。后来渐渐形成两股势力:在中国黑龙江以北的苏联境内,以贝加尔湖为界,一西一东,东边以赤塔为基地的是朝共“赤塔派”,得到俄共(布)远东局的支持;西边是以伊尔库茨克为基地,得到俄共(布)西伯利亚局的支持。在中国上海还有一拨朝共人士,称为“上海派”,因为共产国际远东局就设在上海。后来,上海派与赤塔派联合,成为“上海-赤塔派”。但按共产国际的章程要求,各国共产党要加入,必须先成立一个统一的具有代表性的党,不能大家都抢。问题是,共产国际内部也分派别,对那些在本地区成立起来的朝共组织,知根知底,关系密切,自然更为信任。 在远东地区的朝共党员,大多数没有加入苏联国籍,他们也搞革命,也信仰马列主义,但内心里更倾向于以争取朝鲜独立自由为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后来势力很大的“赤塔派”,他们跟朝共“上海派”联系较为紧密。“上海派”早期最有名的领导人是李东辉,他见过列宁和托洛茨基,不但最早发起组织社会党,还组织创建了共产党,后者是第一个得到共产国际承认的朝共组织。最奇特的是,他跟著名的朝鲜民族主义活动家李承晚关系不错,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李承晚是总统,李东辉是总理。这种做法很像当年中国的国共合作,列宁对此特别欣赏,共产国际远东局也很支持。

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案例分析

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案例分析 3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风险控制基本要求 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于1991年成立于“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沈阳, 系中外合资的专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专业公司。在经历了十年发展之后,由浑 河北岸的沈阳南迁至浦江之畔的上海,公司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远东国际租赁 有限公司依托母公司中化集团卓越的国际信誉、雄厚的企业实力和全球性的信息 网络,充分利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的强大地缘优 势及面向全国的辐射能力,创造性地将产业资本、贸易资本和金融资本等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资源组织能力和资源增值能力相互匹配、协调发展 为特征的企业运作优势。 随着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保障租赁资产安全的质 量控制体系,远东租赁获得英国标准协会(BSI)颁发的ISO9001质量体系论证证书[33]。同时,公司还获得了由国家人事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6年5月15日,作为国内第一个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国内第一个非银行担保的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远东首期4.8亿元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在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具有里程 碑的意义,标志着在国内有着二十多年经营历史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第一次与资 本市场进行接轨[34]。2009年10月份,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KKR、新加坡政府主权基金GIC以及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成功注资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成为公 司的战略投资者,标志公司的资金渠道有了国际化的背景,公司在走向国际化的 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本部分着重从融资租赁项目初选准则、融资租赁项目尽职调查操作和融资租赁 项目资产管理三个方面分析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的项目内控操作框架,以期从融资租赁项目的导入和选择、项目信息的收集与风险评估以及资产的分类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对融资租赁项目风险控制做全面的分析。3.1融资租赁项目初选准则 3.1.1承租客户选择标准 3.1.3授信基本情况 在授信期限方面,原则上,每一项目下对承租客户的授信期限不超过3年;在 融资比例方面,原则上,任一项目项下均不超过合理价值的70%,其中售后回租赁项目融资比例=实际融资金额/租赁设备的净值或市场公允价值,直租赁项目融资比例=实际融资金额/项目金额;在收入融资比方面,仅针对回租赁项目,施工类企业年收入/我司实际融资金额>8,租赁服务类企业年收入/我司实际融资金额>2;在 细分市场方面,目前仅限于路桥、市政、基础工程和吊装市场;在施工资质方面,承租人需具备施工总承包或专业分包叁级及以上经营资质(租赁服务类企业不做硬性要求)。 3.1.4操作控制 凡不能满足承租客户选择标准中任何一个条件的融资租赁项目,不得立项;凡 不能满足授信规定中任何一个条件的融资租赁项目均为超初选准则项目。 3.2融资租赁项目尽职调查操作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黑龙江问题与早期俄中关系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美国是在()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的。 ?A、1948 ?B、1884 ?C、1848 ?D、1984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美国获得加利福尼亚后继续向太平洋彼岸推进的前提是()。 ?A、俄国退出美洲殖民地的买卖 ?B、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C、俄国势力的衰退 ?D、新区域的经济引力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3【单选题】沙皇俄国是一个()国家。 ?A、农奴制 ?B、资本主义 ?C、共产主义 ?D、帝国主义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判断题】库页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俄国和中国本来就一直接壤。()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俄国向中国东北的扩张与中俄《尼布楚条约》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在对俄外交策略上,立足于实力对比关系的君王是()。 ?A、雍正 ?B、乾隆 ?C、康熙 ?D、顺治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单选题】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在东北亚问题上的重心转向了()。 ?A、蒙古

?B、日本 ?C、韩国 ?D、朝鲜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单选题】清朝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是()。 ?A、《满洲里界约》 ?B、《中俄蒙协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尼布楚条约》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判断题】俄国人最先到达千岛群岛的时间早于欧洲人。()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俄国向千岛的扩张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以下哪个群体最先意识到俄国向日本推进的危害?() ?A、平民阶层 ?B、官僚阶层 ?C、精英阶层 ?D、青年学生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俄国在()的殖民活动引发了俄国宫廷关于东方政策的大讨论。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单选题】以下哪个条约中规定,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为界?()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伊犁条约》 ?D、中俄《天津条约》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判断题】德川幕府在虾夷地区实行的政策与满清政府在东北实行的政策一致。()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 (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 (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 (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第五,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摘要】:由于二战苏联在乘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之机大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增强实力,"遏制"苏联的扩张,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力,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气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自身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面临新的抉择。 键词】:遏制战略,冷战美国外交政策难民政策. 一. 美国遏制战略 一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二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方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大战略 (一)经济遏制。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大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并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手段的具体化。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二)经济制裁。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战略加剧了前苏联的困难,延缓了前苏联的发展。的。它不像法国和日本那样在重商主义道路上走得很远,美国的商贸一直与开放市场为伍,开放的市场又和政治自由相关联,政治自由则伴有民主,而民主还连同有和平。”[ 三美国遏制战略的实现条件: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在外交上孤立前苏联的同时,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以拖垮其经济,从而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作为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对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是其重要目标。二是经济手段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而言,既保持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又成为了遏制前苏联的有效工具. 二.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 对美国来说,难民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选择问题,即接纳什么样的人入美的问题。一般而言,难民的流动标志着人心向背。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逃亡,起到了毁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其凝聚力的作用。接纳难民入美,则可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加强美国国内的凝聚力,树立美国是“人心所向”的自由国度的形象。因此,利用难民的象征作用、宣传价值,打击共产主义成为美国制订难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反共意识形态主导了冷战时期美国对难民的选择。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加深,难民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 杜鲁门先是呼吁美国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国家推行的“解放政策”是其扩大强权政策的具体表 现。美国企图通过对东欧国家进行敌对宣传. 然而,美国在慷慨接纳古巴难民的同时,却对逃离亲美反共的杜瓦利埃独裁 政权的海地难民表现出冷漠和吝啬。古巴革命胜利后,一方面,美国担心海地成 为第二个古巴从而引起社会主义影响在拉美的扩大;另一方面,美国在拉美的战 略也需要海地的支持。例如,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中投票赞成将古巴开除出 该组织,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提供港口和机场供美军使用。考虑到海地在美国 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双方的友好关系,美国没有抨击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所 以,在所有前往美国的古巴人都被美国视为“逃避共产主义迫害”的难民的同时, 逃离海地前往美国的人则从未被认为是通过“用脚表态”反对本国独裁政权的人。越战结束后,美国由于国力衰弱,被迫实行战略收缩,转而推行维持强权政 策。总的来说,美国并未始终一致地在难民问题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说冷战时期美国推行难民政策是“以力假仁”似乎也不为过。

亚太地区国际关系

一、朝贡体系及其瓦解 1.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为转折点,朝贡体系分崩离析,亚太地区格局从封建中国王超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宗藩格局向近代资本主义殖民统治格局转变。 2.华夷体系的建立和维持的前提是中华帝国的强大繁荣,一单这个前提削弱或消失,华夷体系就难以为继 了。 3.朝贡体系,又称“华夷体系”、“华夷秩序”、“天朝礼治体系”。它起源于先秦的分封制度,成型与秦汉, 宋元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明朝时臻于极盛,清朝后期走向衰弱。 理论基础:五服论 制度基础:西周的宗法人伦制 纽带:儒家文化。 二、朝贡体系的内涵: (1)政治方面:朝贡体系实际上是中国内政的向外延伸,是中国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关系扩大到外围和四边,是中国封建统治者进行安全防御的一种手段。 (2)文化方面:由于朝贡制度,中国周边的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3)经济方面:朝贡体系承载着国际贸易的功能。 5. 东亚地区古代朝贡体系的特点: (1)形式上不平等。朝贡体系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不平等的主从关系结构,但它重名不重实,具有形式主义和象征性的特点。 (2)奉行和平主义。和平、友好一直是朝贡体系的主流,华夷秩序有效地避免了战争,地区和平长期得以维持。 (3)双向互利。朝贡体系包括朝贡国一方称臣纳贡和宗主国一方的册封赏赐等内容,是双向互利的。 6. 1511年,葡萄牙侵占马六甲,第一个中国在东南亚的朝贡国落入西方殖民者之手,敲响了华夷体系的丧钟。 7.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割地、赔款、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五口通商条款,使中国的领土、独立主权、司法权、关税遭到破坏。 8. 真正给华夷体系沉重打击,彻底动摇华夷体系根基的是来自昔日的朝贡国——日本的挑战。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1)日本战败,地区影响力下降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得以确立 (3)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4)苏联重返亚太地区 1.1927年,日本出笼的“田中奏折”,明确提出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方针。 四、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两面政策。 一方面,支持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战争,企图借中国的力量来削弱日本这个争霸远东的对手; 另一方面又想借日本的力量消灭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2.“二战”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由于国土远离战场,所受损失相对较小;相反,它从战争当中获益颇丰。 为美国在战后的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军工业获利颇丰富,美国在二战中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大发战争财。 (2)美国军事力量大增。美国在战争中不断加强军力,战争结束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并且成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还利用参战机会,控制世界许多战略要点,在海外建立了500 个军事基地。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_以中美建交为例_余丽

收稿日期:2007-06-18 作者简介:余丽(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的教学与研究。  第41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月 Vol .41 No .1 JOURNAL OF Z HE NGZHOU UN I V ERSI TY Jan .2008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 ———以中美建交为例 余 丽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中美建交,既受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一事件时体现了理性行为者、官僚政治以及组织机构三种模式的决策特点。这三种模式的结合使美国能够较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 关键词:理性行为者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中美建交 中图分类号:D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032-05 宏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是国际体系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家被当做一个理性、单一的统一体,国家的对外决策机制称为理性行为者模式。大部分探讨国家对外政策的文章都是使用这一分析模式。然而,单纯从国际层次进行分析的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但是它们“在实际存在的反常现象和理论的局限性的共同压力下很容易变得无能为力”[1](P42),以至于这种单一层次的分析(国际层次)不得不让位于两个结合起来的分析层次,即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按照亨利?基辛格的看法,任何政治家在做出外交决策时都受到两套因素的制约:一是其他国家的政治、势力和行动;二是从公众舆论到政府和官僚机构的态度这一系列内部条件[2](P157)。由此,国家对外决策机制的模式也加以扩大,出现了官僚政治模式和组织机构模式等,这两种模式都是考察国家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中美建交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的大事,对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过程曲折复杂,扑朔迷离。回望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美国的国内政治如何影响着美国与中国建交的决策,让我们把分析的框架纳入上述的三种决策模式。 一、“大三角”关系与卡特的决策:理性行为者模式自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尘封已久的大门以来,两国关系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美国历经尼克松、福特两任总统,与华建交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卡特上任之初也并没有把建交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可是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促使他在1978年初最终下定决心与中国建交。这些国际因素主要是:苏联的继续 扩张和日益恶化的美苏关系;1978年初苏联向中国示 好的姿态以及中苏出现和解的迹象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加紧了与美国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态势逼人。1978年初,苏联向古巴军队提供空运支持,并通过古巴企图策划在东非建立“红海联邦”。受挫后,苏联于1978年1-2月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军事援助反对索马里,终于迫使索军于1978年3月退出欧加登地区。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地区争议中扩大势力范围的举动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自毛泽东逝世以后,莫斯科一直希望改善中苏关系,为此不断向中国作出示好姿态。虽然中国对苏联的建议反应冷淡,但有迹象表明,中国也在认真考虑松动对苏政策。1977年秋,中国政府决定派王幼平去莫斯科任中国驻苏大使。在此之前,中国驻苏大使职位已空缺了18个月。1977年11月初,中国领导人派外交部长黄华赴苏联大使馆出席在那里举行的苏联国庆日招待会,这是10年来中国首次派高于副部长级别的官员参加每年一度的十月革命招待会。中苏关系一度出现的松动向卡特行政当局表明,中国有能力操纵美中苏大三角关系。 根据理性行为者决策模式的观点,国家或政府被认为是理性的、高度一致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只有一个统一的确立的目标系统,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案体系。而促成决策的动机、行为的选择是为了对国家所面临的战略问题作出反应,国际战略“市场”中出现的威胁和机会促使国家去行动[3](P32-33)。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国际体系决定国家行为。将这种决策模式具体应用到美国,那么美国总统就是这个理性的、高度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

国际关系史网络档案文献资源概要

国际关系史网络档案文献资源概要 姚百慧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总第591期Sum No.591 2009年第2期No.2,2009 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摘要]网络的兴起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大量的在线原始外交档案文献资源,更是为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一手资料,拓展了收集史料的途径。 [关键词]国际关系史,网络资源,外交档案 [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2-0068-05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必然会波及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历史相关的网络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逐渐为学者所利用。本文仅就笔者教学与研究中所经常涉猎的国际关系史网络原始档案文献资源略加介绍,以便推进对这些在线资源的利用。 美国虽然只有200多年历史,政府档案工作的起步也比英法等西欧国家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其中,外交档案的解密与利用工作尤其突出,不少相关档案文献或被制作成专业的数据库,或挂在公共网络上供人利用。比较重要的有如下几个: 1.《美国外交文件集》在线版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FRUS)[1]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①是美国官方出版的外交档案集,最早出版于1861年。最初每年出版1~2卷,后一再扩充,如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就分为1952—1954、1955—1957、1958—1960三个系列共64卷,至今已连续出版了400多卷②。与其他国家外交档案的出版情况相比,《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外交解密档案集,也是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必备资源之一③。该套文件的电子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链接获得:(1)威斯康星大学全文影像系统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03453.html,/FRUS/ Browse.html 简介:提供1861-1960年的共计373卷文件。 (2)美国国务院网站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03453.html,/r/pa/ho/frus/ 简介:主要提供1961年以来的卷册。杜鲁门时期2卷;艾森豪威尔时期2卷;肯尼迪时期21卷;约翰逊时期34卷;尼克松-福特时期17卷,外加12卷补充卷。 2.《解密文件参考系统》数据库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DDRS)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03453.html,/ 简介:该数据库是美国托马斯·盖尔公司开发的品牌数据库之一,是研究冷战史、战后美国外交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对戴高乐主义:美国对法国政策研究(1958—1969)》(项目批准号: 09YJC770055)的前期成果,曾提交2009年11月21-22 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世界史精品课程建设” 研讨会。在写作过程中,《英国国会议事录》数据库的相关 介绍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王本涛的帮 助,特此感谢。 ①1861—1871年卷,标题多次变化;1872-1931年卷,正式 名称为Papers R elating to the Foreign R elations of the U- nited States;1932—1945年卷改名为Foreign R 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战后各卷才用了现 在的名称。 ②出版总目见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03453.html,/r/pa/ ho/frus/c4035.htm。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用网络资源引 用日期均为2009年11月17日。 ③关于该套文集的详细情况,可参考何迪:《介绍<美国对 外关系文件集>》,《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88年第10 期;任东来:《美国外交史教学研究参考文献综述》,《美 国研究参考资料》,1990年第5~6期。 * 一、美国外交网络档案文献资源 【收稿日期】2009-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