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康复训练技巧

听能优先:基本方法是声音先于物品出现。我们在出示玩教具前,与玩具相关的声音和短语要先出现,并且多次的重复。在声音出现时,老师和家长要尽量生动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声学强调:把句子中关键词的声音通过声学能量上的突出,使他比其他词汇听起来更加响亮和突出,更便于听障儿童听到。一般声学强调的技巧有:加强关键词、在关键词前面停顿、拉长关键词发音、耳语或大声说出关键词、重复关键词。

听觉三明治:简单地说就是“听——看——听”,具体有以下情况:教导者就某件物品出现之前先以听能优先,输入语言;然后,出现物品加以语言输入;再收走或把它放在某一范围中,继续描述物品让孩子听,看孩子能否聚焦到此物品。即以听开始,最后再回到听。

破坏性行为:在教学中故意给孩子制造障碍,设计一些违反常规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发展表达性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它是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技巧。比如喝水没有杯子,吃饭没有勺子,看看孩子的反应。

平行谈话:教导者用陈述句描述儿童专注的焦点或正在做的活动,例如宝宝拿着棒棒糖在用力撕糖纸,教导者可以帮助宝宝表述出来:“宝宝在撕糖纸哦,好漂亮的糖纸,小手撕一撕,撕一撕糖纸……”;

自言自语:教导者用陈述句表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宝宝将糖纸给老师,老师说“谢谢宝宝给我糖纸,我把糖纸撕一撕,用力撕一撕,糖纸撕开啦……”。

超语段:即抑扬顿挫的说话。包含音长(声音的长短),音强(声音的大小),音高(声音的高低),四声(1、2、3、4声及轻声)。可以表达情绪,强调事实,表示疑问等。

轮替:是一种互动及会话的基础。在轮流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有“还要”、“给你”、“换我”、“等一下”、“好了吗”等。发展轮替游戏对幼儿也是一个很好的强化活动。简而言之,每个人都需要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转换角色。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第一章咨询工作 第一条康复机构应设立专人负责咨询及入园安置、离园等工作。 第二条咨询方式可根据机构情况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或到园咨询。工作人员对咨询内容应 及时记录并归档。 第三条咨询方式可根据机构情况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或到园咨询。 第四条对有问题暂未解答或处理的记录表应做出标记或单独放置,到能够解答时,及时回馈,再进 行归档。 第二章入园流程 第一条问询 与孩子见面,初步观察并向家长了解孩子情况。第二条评估 由评估人员进行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及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上采用希内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下采用格雷费斯儿童

精神发育检查)。由于多数未接受康复训练的聋儿,在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上尚未开发,可能对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聋儿的智力情况应谨慎得出结论。 第三条安置 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决定该儿童是否适宜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不适宜者(如发现严重脑瘫、智障、自闭症者)可建议到当地相应专业机构训练治疗或给予家庭康复指导。 第四条体检 通过评估者,需到当地区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入园体检(机构可指定附近合格医院)。凭体检证明方可入园。入园时,家长应将孩子的“计划免疫卡”交给机构保健医,以确保孩子不遗漏各项免疫要求。 亲子班家长因要入园与孩子共同训练,所以也需进行肝功、胸透等基本项目体检,凭体检合格证明入园。 第五条建档 1、入园安置人员应将入园儿童的以上各项评估 结果、听力图及登记表复印三份:一份留档;一份交班级教师;一份交该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责任教师。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二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二) 三、加强阅读与交往能力培养 由于听力障碍,学前听障儿童通过听觉系统所得到的语言信息比正常孩子少得多,语言、认知、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相对滞后。因此,听障儿童学前阅读,不仅是听障儿童从书面语中获得含义、发展思维、培养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他们开始接触书面语的行为表现,更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尝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教师或家长演示阅读,如教师指认图片教学生发音阅读,帮助学生把具体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图画、手语(自然手语)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书面语;二是布置阅读的环境,如在教室的墙上、黑板上和宿舍里都张贴图文并茂、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放置页数为3—15页的少儿图书,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来阅读,培养阅读习惯。三是师生或亲子阅读活动,如每天利用十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比赛复述学过的故事,每天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3页书或两篇小短文,每月组织一次亲子故事比赛活动等。这些做法较好地培养了听障儿童的阅读习惯,初步学会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对他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能起积极的作用。现我班学生不仅喜欢向老师借书看,还和同伴们互换图书阅读,班级中课外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 由于听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在社会交往中显得格外吃力,大多有胆怯、退缩心理。 交往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为让听障儿童真正融入主流社

会,在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做法是:第一,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意识,如通过“打电话”、“请客”等角色游戏,进行对话训练;第二,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技能,如教给学生礼貌用语,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离开学校说“老师再见”,借别人的书说“请借给我看看好吗等;第三,为听障儿童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如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天下午组织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上课、一起游戏;第四,带学生走出户外进行现场与人交流教学等。这些训练活动,增强了听障学生交往的勇气,初步有了与人进行口语交流的习惯,有的喜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四、有针对性进行言语矫治 人类的语言活动是通过发音器官来实现的。发音器官包括动力器官、振动器官和构音器官。动力器官包括肺和呼吸肌群,主要对发出气流的调节,关系到语言的运用和音量的大小。振动器官主要是声带,能够产生声音。构音器官包括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它在语音形成中产生共鸣作用和控制语言清晰度。大多听障儿童发音器官长时间得不到锻炼,发音舌头都开始僵化,连一个很简单的“b”都不会说,又因缺少听觉的反馈,不能及时地矫正自己的发音,发音说话中有许多缺陷。比如:发音不到位,音量小,缺少声调的变化,停顿不得当,有时发假音、冒高调等,因其语言的清晰度比较差,严重影响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质量。 教学中,我对听障儿童言语中存在的异常缺陷进行生理病理机制

听障儿童策划方案

听障儿童策划方案 篇一:关爱聋哑儿童__策划 关爱聋哑儿童活动方案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者呱呱坠地时便无法感受父母喜悦的呼唤;他们或者因为家境贫寒用药不慎,小小年纪便无法感受音乐的美妙;他们或者因为一出事故而失去听觉,他们被称为聋哑儿童。一直以来本着“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宗旨、以饱满的热情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这次慰问活动,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聋哑儿童的行列中来,让点滴关爱汇成江海,让无私奉献令爱蔓延。 一、活动目的: 1、让学校同学了解当今社会里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爱的儿童,塑造浓厚的校园爱心氛围,激发学校师生的爱心。 2、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

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温暖的关爱。给聋哑儿童带来快乐,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3、让社会中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唤起人间真情。使志愿者充分了解社会,端正态度。倡导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奉献自已的爱心。 4、此次活动,既能让广大聋哑儿童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所给予他们的温暖与关爱;同时,也能号召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一幼小的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与爱。 二、主办单位:语言文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 三、活动主题:走进无声世界,关爱听障儿童 四、活动时间:2013年11月30日8:00-10:00 五、活动地点:聋哑儿童康复中心 六、活动方案: 1、前期准备:

(1)与聋哑儿童康复中心取得联系,与其商谈活动事宜,定下具体活动时间内容。 (2)召开内部会议,介绍此次活动的各项内容及其相关事情,进行任务分工,使各成员明确自己的相关工作。 (3)活动前展出海报和横幅,让更多同学加入此次活动中来。 2、活动流程: (1)7:30准时在同大广场集合,清点人数,发放小红帽。 (2)7:50集体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有次序地进入,跟随接待人员,参观教室和宿舍。 (3)将志愿者分成若干个小组,与孩子们一起做互动小游戏;给孩子们表演节目,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cosplay动漫人物show等;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4)活动结束后与他们合影留恋,然后集体返校。 七、注意事项:

人工电子耳蜗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人工电子耳蜗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聋儿在接受耳蜗植入以后,需要一个听觉培建的过程。要达到听觉培建的目的,就需要给他大量的听觉刺激。 1.每天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听觉训练时间 无论在专门的康复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特别是在刚刚开始训练时,这样有利于减少噪音和培养其听觉注意力。 2.设定合理的训练目标 没有目标经常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够全面系统。目标制定过低或过高都会阻碍聋儿的进步。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刚开机时就要求他马上学会辨听,为此对孩子进行体罚,造成孩子惧怕聆听,不愿做听觉训练。这就是目标设定不合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的目标设定,如,刚刚开始让孩子学着去倾听周围的声音,并不马上要求学会辨听,而是慢慢地从最简单的开始,一听到就鼓励或者奖励他,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慢慢就会看到效果,切不可操之过急。 3.听力训练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 多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这样能够使孩子乐于参与训练活动,能保持注意力。 5.听力训练要与语言训练、智力训练等相结合,不分先后。 每个孩子都有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而且都是在3岁左右。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将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分先后。 6.要给聋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教授的语言内容要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给聋儿提供的声音应该具有丰富的变化,首先要教给他们经常能看到和经常使用的语言内容。 7.在训练初期,要从聋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很多家长询问听觉训练初期应该采用哪些词语。其实这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要考虑每个聋儿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熟悉的词语入手。如果孩子没有熟悉的语言内容,就从他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8.在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当聋儿听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进行噪音环境的听取训练。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所谓“听觉口文法”是利用听障儿童的剩余听力,藉由助听器的扩音系统把声音放大,或以植入人工电子耳的方式,帮助无任何剩余听力的孩童重新获得听觉潜能后,将听觉、语言、认知,依其自然发展的程式,在自然且有意义的情境中,透过会话式的互动,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说话及语言。“听觉口文法”是听障儿童将口语作为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的口语教学方法。 听觉口文法的主要特色包括:专业团队合作的模式及父母深度的参与,使听觉成为儿童全人发展的一部分。 听觉口文法遵循以下十大基本原则: 1.提倡新生儿、婴儿、幼儿和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并马上进行听力学管理和听觉口语治疗。听力损失发现得越早,就可以越早配戴助听设备,这样孩子可以通过聆听来发展言语和语言能力; 2.推荐立即接受评估并使用适当的、最先进的听力技术以获得听觉刺激所带来的最大程度的收益。针对您孩子的听力损失使用最合适的助听设备意味着他们运用最佳的途径获得声音,这些声音可以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机会来发展口语能力;

3.指导家长在帮助孩子发展口语能力时使用听力作为最主要的感官模式,不使用手语,不强调读唇; 4.指导和培训家长帮助孩子将听力和口语结合到孩子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希望家长养成习惯,时刻告诉孩子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5.指导和培训家长运用“听觉、言语、语言、认识和交流”的自然发展模式; 6.指导和培训家长帮助孩子通过聆听对口语实行自我监控。使孩子能够监控自己的言语和语言,这样他们可以自己纠正错误; 7.制定个性化听觉口语治疗方案,不断监控,评估和改进该方案对孩子和家庭的有效程度; 8.鼓励家长积极持续地参与个性化听觉口语治疗,成为孩子听力和口语开发的主要的推动者。我们与每个家庭一对一地工作,因为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听力师的角色是帮助您掌握所需的技巧,这样您就可以教您的孩子通过聆听开发口语能力; 9.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有利于聆听的环境,帮助孩子通过聆听获得口语。使用一些方法使背景噪音降至最低,这样您的孩子会更容易听清楚;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第一章咨询工作规范 第一条康复机构应设立专人负责咨询及入园安置、离园等工作。 第二条工作人员对咨询内容应及时记录并归档。 第三条对有问题暂未解答或处理的记录表应做出标记或单独放置,到能够解答时,及时回馈。 第四条咨询方式可根据机构情况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或到园咨询。 咨询登记表(样)

第二章入园流程 第一条问询 与孩子见面,初步观察并向家长了解孩子情况。 第二条评估 由评估人员进行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及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上采用希内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下采用格雷费斯儿童精神发育检查)。由于多数未接受康复训练的聋儿,在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上尚未开发,可能对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聋儿的智力情况应谨慎得出结论。 第三条安置 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决定该儿童是否适宜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不适宜者(如发现严重脑瘫、智障、自闭症者)可建议到当地相应专业机构训练治疗或给予家庭康复指导。 第四条体检 通过评估者,需到当地区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入园体检(机构可指定附近合格医院)。凭体检证明方可入园。入园时,家长应将孩子的“计划免疫卡”交给机构保健医,以确保孩子不遗漏各项免疫要求。 亲子班家长因要入园与孩子共同训练,所以也需进行肝功、胸透等基本项目体检,凭体检合格证明入园。 第五条建档 1、入园安置人员应将入园儿童的以上各项评估结果、听力图及登记表复印三份:一份留 档;一份交班级教师;一份交该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负责教师。 2、填写入园儿童综合情况登记表 儿童综合情况登记表(样) 儿童基本情况:Array档案号: 门诊病历号(如康复机构自设有门诊部):______ ______ 填表时间(年\月\日):姓名: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民族__ __ 出生日期(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住宅电话: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_ __

亲子游戏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作用以及方法

亲子游戏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作用以及方法 【摘要】以家长、小龄听障幼儿为教学主体,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听障儿童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生活化, 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让听障儿童学会沟通和交流。同时,亲子互动游戏使家长成为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伙伴和促进者。 【关键词】亲子游戏听障儿童康复作用听障儿童亲子游戏是针对小年龄听障儿童进行的一种 以家长、听障儿童为教学主体,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要形式,以正常幼儿教育涉及的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为指导,并进行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方面全面康复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听障儿童康复机构的亲子游戏活动是由父母带小儿到康复机构以组别的形式组织亲子活动,在老师带领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学会聆听,教会父母训练方法。亲子游戏活动环境轻松,又有最亲近的人在身边,小儿更有安全感,同时父母和教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1]。亲子游戏是促进听障儿童心理、语言发展的关键,更是开展早期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主要方式。

亲子游戏架起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安全、愉快、宽松的环境是构建有效互动的前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听障儿童才能在游戏活动中感到心情愉快、温馨舒适、有安全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听障儿童才能大胆表现自我,不断增强自信心。 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孩子每天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首先是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何让孩子和人沟通,进行语言交流?怎样能让孩子体会到沟通的轻松、自如、有趣呢?亲子游戏就是最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通过亲子游戏教会孩子的家人,无论是父母、爷爷奶奶还是兄弟姐妹,都来做游戏,重要的是加入到游戏世界中,体会其中的乐趣。 例如:手指谣:“小山羊,上山坡,吃青草,唱山歌,什么歌?咯咯咯咯咯。”手指谣:“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搂,四小弟,还有一个----------小妞妞。”这样的游戏可以安排孩子平时或睡前和妈妈一起来做,妈妈说,孩子听,边听边说边做动作。这不仅能发展孩子的听能,言语、节奏感、感受音调的变化,更能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产生安全感。亲子游戏将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生活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参与、体验,“生活化”是一种开放性课程观念,符合学前儿童生命、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目

听障儿童康复的原则

听障儿童康复的原则 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坚持医教结合,综合干预;坚持医教结合,综合干预;坚持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坚持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临床或基础研究,还是长期的康复实践普遍证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 确保听障儿童康复效果至关重要。早期干预能够帮助听障儿童按照正常发展模式学习言语、语言,同时也可以为听障儿童的情感、认知等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健听儿童在出生前就已具备听觉能力和听觉经验,因此,听障儿童只有在出生后尽早接受干预,尽早接受听觉刺激,才能避免言语、语言等能力发展滞后。 听障儿童康复涉及听力补偿(重建)、听觉言语训练、言语矫治、语言教育、学前教育等诸多方面,必须坚持医教结合,综合干预。由听力师、听觉言语康复教师、言语病理师、学前教师等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协调实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康复的依据。听障儿童康复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听、说障碍本身,还在于承载障碍的主体处在幼稚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听障儿童的发展自然要受到儿童一般发展规律的制约。开展听障儿童康复不能违背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追求速效、片面、表象的康复效果,应把听、说能力发展放在儿童发展的整体视野中考虑。 康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残疾人平等、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功能障碍,也需要消除物理及社会环境的障碍,更需要残疾人素质全面提高。同样,听障儿童要与健听儿童一样平等接受教育,全面参与社会生活除了要有良好的听、说能力,还必须有健康的身心以及全面的知识、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具备全面参与和竞争的能力,听障儿童才能最终实现康复的目标。

家长是孩子的首个教师和终身教师。家长在听障儿童康复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长与孩子有先天的血缘和情感联系,家庭教育有强烈的感染性、渗透性,家庭环境、家长 的交流方式对听障儿童的言语、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哈特(Hart)和瑞丝利(Risley)研究认为,家长的说话方式和言语丰富程度决定了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专业人员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小时能对孩子讲2100个词(英语),在工人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小时对孩子讲1200个词,而在需社会福利救济的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小时只对孩子讲600个词。在经济社会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家长不仅话语量少,而且话语质量不高,谈话中较少修饰和提问,经常忽视孩子的交流愿望。 综合以上听障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听障儿童康复是一项强调抓“早”的抢 救性工程,是一项强调多学科、多技术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具备一般儿童的身心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需求。开展听障儿童康复必须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康复观指导下,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各种干预手段,整合促进听障儿童的听、说能力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过程(综合)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之我见 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显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由于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学会聆听,辨别周围的声音,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使极重度聋的孩子也获得语言。 显然聋儿的耳聋时间与耳聋程度已成为不可变项。故康复干预,成为聋儿术后走向主流社会的关键,康复干预十分必要,最好是家庭与康复机构共同干预,康复机构要担当起培训家长的任务,让家长学会对聋儿特殊教育的方法,家长回家对聋儿进行训练,然后定期共同制定计划进行训练。 下面将主要从心理学知识角度阐述我们对康复训练过程的理解和观点,主要包括: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亲子关系等三个方面内容。 一、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 ㈠1-3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1岁半到3岁,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期,也是说话能力培育的关键期。从1岁半开始,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自己说话也从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过渡。那些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已经消失。如果聋儿的病理病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在这个时期加以辅助训练,将对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子耳蜗植入术的出现使那些重度耳聋的患者重新获得听力和语言的能力成为可能,尤其对那些先天性的重度耳聋的患儿,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但对于这类重度耳聋的患者,手术的成功,仅仅是治疗的一个开始,繁絮而艰苦的后期康复过程,显得更加重要。 手术前,应该让患儿的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对小儿改善听力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蜗装置只能给小儿提供重获听觉的基础,应让家长对术后的康复教育有心理和物质的准备。手术后,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调试。为了使调试准确,首先要积极配合听力师对患儿进行听声反应练习,使调试结果适合患儿的需要,每次调试完毕,要清楚所存的每个程序及应用,观察患儿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感到舒适,调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儿的平日的表现在每次调试的时候反映给调试师,使调试结果尽量达到最佳。 这个阶段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小康复 大教育—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

小康复大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听障儿童高效康复教育 苏州市盲聋学校季兰芬 摘要: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就是通过医学、教育、工程社会及心理的各种康复措施使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障碍降轻或功能不同程度地恢复到最佳状态,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这固然很重要。但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幼儿园的环境、课程、教师、健听儿童、家长等资源是融合教育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大教育”观念。合理运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帮助听障儿童形成正常的有声节律,促进其听力言语的发展,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满足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关键词:融合教育听障儿童健听儿童教育资源 近些年,随着听力障碍早期干预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干预措施的不断进步.如何提高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同时指出“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在2014年教育部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也提出:“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体现了国家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同时说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校于2003年和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实践。我们将听障儿童根据年龄分别编入小、中、大班,在幼儿园内采用特定的课程模式,让听障儿童既有机会接受普通幼儿教育,又能得到专业语言康复训练,为有残余听力的听障儿童提供一个健康、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发展和身心成长环境。 在这里,所谓“小康复”即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就是通过医学、教育、工程社会及心理的各种康复措施使聋人听力语言障碍降轻或功能不同程度地恢复到最佳状态的过程。而“大教育”是指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有、教育无处不行。而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幼儿园的环境、课程、教师、健听儿童、聋健家长等就是很好的一种教育资源。 一、大环境下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 1、幼儿园环境对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影响 (1)有声语言的环境,形成了听障儿童正常的有声语言的节律 语言中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了节律。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一句话中都会有停顿,声音会有轻重快慢长短和高低的变化,使文句语气连贯、音节流转,产生往复回环的音韵节律美感。而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在学语的过程中,成人在教听障儿学习说话时,往往会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教听障儿童学说字词,从而他们在感知语音的时候就失去节律感,因此,很多听障儿童在说话时就存在语调的不自然。而融合教育为听障儿童提供了正常的有声语言环境,听障儿童不是一味地等待老师教授语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有声语言的存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模仿健听儿童的语音、语调,形成了正常的有声语言的节律。

如何做好听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

如何做好听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儿童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根基。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家庭康复训练更直接关系到听障儿童康复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早期干预技术的不断进步,家庭康复训练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康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在每一次开展康复训练前应确保听障儿童的听力处于最佳状态。 (2)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为听障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 (3)给听障儿童呈现完整的语言,即使在训练初期,也不要只让他听单词。 (4)遵循“先听后说,理解先于表达”的语言学习原则。 (5)所教语言内容,应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利于听障儿童沟通交流。 (6)对孩子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反馈,多鼓励,少批评。 (7)训练时,要选择孩子优势耳一侧进行交谈,与孩子的耳朵保持至少30-40公分的距离。 (8)与听力补偿较好的孩子语言交流时音量不宜过大,采用正常的音量即可。 (9)与听障儿童说话时,口型不宜夸张,语速不宜过慢。训练初期可以比正常语速稍慢,但到了中期或者后期,应采用正常的语速。 (10)与听障儿童语言交流时,注意遮口,不要让孩子养成看口型的习惯。 二、家庭康复训练的步骤 1、听觉领域的康复训练 1.1林氏六音的的测试 通过林氏六音a、u、sh、i、m、s来检测孩子听力水平和助听设备是否处在最佳的状态。该测试一般适用于评估6个月以上的听障儿童。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儿童,一般采用听声放物的方式进行。如果初期阶段受试儿童不理解测试要求,可以请家长为其做示范,或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反应。开始时测试距离距离可近一些,如30厘米,慢慢地可以增加到50厘米,1米,2米。在初期训练中坚持提示引导并进行观察记录,记录不同距离下的听觉表现。测试分为察觉和识别两种水平,察觉只需听到声音给出反馈,辨识则需要听到声音后进行模仿或指认。测试时应给出发音间隔的变化,以避免孩子猜想,并要回避所有的视觉线索。但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却无法配合,这就需要仔细观察他们是否出现以下听觉反应:(1)寻找声音:给孩子一个声音时,他能转头寻找。

残疾人康复训练知识

残疾人康复训练知识 一、聋儿康复训练 对治疗效果不好的聋儿,可实施康复训练,使他们的残余听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所在地没有建立聋儿康复机构的,应实施聋儿家庭训练。但是,不管在哪里训练,都必须为聋儿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助听器戴用得越早,康复的效果就越好。选配助听器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二、视力障碍康复 低视力患者康复训练之前,首先应在眼科低视力门诊进行检查,弄清病因,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配戴合适的助视器进行训练,使康复训练有的放矢。 三、肢体残疾人康复 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是恢复或补偿已丧失的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指增强肌力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等。 四、智力残疾康复 智残儿童的训练可以在家庭和机构中进行,可根据条件选择。训练中,家长、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恒心,要对孩子的细微进步给予鼓励、夸奖;不要性急,不要灰心。这样,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五、脑瘫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康复训练,对他的健康发育有很大的帮助,会对他产生良好的作用。 六、精神病防治康复

重度和急性期患者要送入精神病院治疗,病人症状和病情稳定后,还需要在社区(包括家庭)进行相当长时间的社区康复,便于巩固治疗效果,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复发,最终达到让患者重返社会的目的。 各类残疾人康复训练有关知识 (一)、聋儿早期的干预 聋儿早期干预带有抢救性工程,主要针对鞍山市各县(市)区7岁以下的聋儿。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配带助听器、早训练。 导致听力语言残疾因素 听力语言致残的因素很多,如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药物中毒、外伤、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孤独症、肿瘤、爆震等均可导致听力残疾。 康复的主要原则 康复的主要原则是明确诊断,祛除病因,助听器选配或人工耳蜗植入,进行听觉语言学习。 听力语言训练的最佳年龄 在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3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最关键时期,5岁以前是最佳期,7-12岁是可塑期,如在上述时期发生耳聋则严重影响儿童的听觉、言语发育,同时也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能早期发现耳聋,明确诊断,尽早地配戴合适的助听器,进行语言训练定会收到显著效果。 (二)、肢体残疾儿童(脑瘫儿)康复 如何加强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脑瘫儿通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婴幼儿时期,应做按摩治疗,应着重平衡能力,四肢灵活训练,如走平衡木、做操、上、下楼梯,做一些精细运动,如:抓豆子、串珠等动作。

康复知识

1、康复医疗服务。为偏瘫、脑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白内障、肢体矫治手术等转诊服务,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等。 2、康复训练指导服务。立足残疾人家庭,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指导各类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制定计划、传授方法、制作训练器具、矫形器使用、评估效果等。具体如下: 肢体残疾:对偏瘫病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器具的使用。对脑瘫病人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训练、日常活动”四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对智力残疾人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听力残疾:指导听语障碍者或聋儿家长开展听力语言训练、耳聋预防、选配助听器转介服务等。 视力残疾:指导视力残障者视功能训练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做好低视力配镜后随防工作及转介服务等。 精神残疾:利用多种形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开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服务。 3、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家属、亲友举办健康等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知识小册子、普及读物等,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提出选用用品用具的意见、实施转介服务等。 6、咨询转介服务。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本社区暂时无法进行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和跟踪服务。 什么是白内障? 在正常人的眼睛内部,虹膜的后面有一个双凸形透明体,这就是晶状体。晶状体浑浊比较明显或达到影响视力的程度者,称为白内障。引起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伤性、放射性、先天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等有比较明确的病因外,其他白内障的形成过程情况相当复杂,还没找到明确的病因。临床上白内障可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白内障等几种类型。白内障可导致视力残疾,但只要通过手术摘除浑浊的晶体,代之以其他相应的透明体就可以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聋儿康复训练常见问题

聋儿语言训练方法 1.如何培养聋儿初步的听觉记忆能力? 听觉记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聋儿听觉概念的建立。准备玩具鼓或类似发声物1件,玩具小猫1只,小鱼若干条。将玩具猫放在孩子面前,由您在其身后发出声音,要求他按听到声音的次数,把小鱼放在玩具猫脚前。听到一声放1条,听到两声就放2条。换用两种以上的声音,如鼓声、车铃声,要求孩子无论听到哪种声音,都按听到的次数作出反应。比如,先听到一次鼓声,后听到两次铃声,喂小猫3条鱼。 2.如何帮助聋儿感受声音的大小? 对声音大小的感受能力,有利于聋儿说话时对声音大小的自我调节,具体方法如下:准备玩具鼓或类似发声物1个,硬纸1张,笔1支。将硬纸裁成宽1.5厘米,长5厘米的纸条15~20张备用,另备长宽适宜的纸条1张。示意孩子听到大声响,在硬纸条上画个大圆,听到小声响画个小圆。待孩子背向坐好,从其背后发出大小不同的声响,引导孩子按上述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将画好的适当数量的硬纸条粘贴在长纸条上,作成头饰,给孩子戴在头上,以激发孩子的训练兴趣。等孩子熟悉后可改变发声物,重复进行。 3.如何帮助聋儿感受声音的长短?

感受声音长短的训练,将为聋儿感受声音的节奏做好准备。具体做法如下:准备玩具车1辆,闹钟或类似发声物1件,白纸1张。将白纸平铺于桌上,白纸上画两条直线代表道路,拐弯处画上小旗代表车站。将玩具车置于道路起点处。发出声响,引导孩子和您一同记住声响的时间。按声音持续时间长短,决定汽车开的站数。持续时间长,多开出几站,持续时间短,则少开出几站。示意孩子模仿您的动作,直至能独立操作为止。变换发声物(或发出长短不同的两个以上的语音,如短音a-a-a,长音a~~)重复上述的游戏。 4.怎样教聋儿感受声音的高低? 培养聋儿辨听声音高低的能力,将有助于其学习辨听和模仿声调。您不妨依下法进行训练:准备口琴或类似发声物1件,木板1块,铁钉3~5个,纸环3个。将钉好铁钉的木板靠立在墙边。吹响口琴中央部分的一个音。让孩子注意听,并尽力记住,由您将一个纸环挂在木板中间的铁钉上。吹响口琴最高的音,将另一个纸环挂在最高的一个铁钉上;再吹响口琴最低的音,将最后一个纸环挂在最低的一个铁钉上。吹响口琴中央部分的一个音,让孩子多听几次,然后将纸环套在木板中央的铁钉上。要求孩子听到更尖、更细的声音时,在中央上方的铁钉上挂纸环。否则,将纸环挂在中央铁钉的下方。待孩子熟悉后,可改用其他发声物重复练习。 5.怎样教聋儿感受声调?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康复训练技巧 听能优先:基本方法是声音先于物品出现。我们在出示玩教具前,与玩具相关的声音和短语要先出现,并且多次的重复。在声音出现时,老师和家长要尽量生动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声学强调:把句子中关键词的声音通过声学能量上的突出,使他比其他词汇听起来更加响亮和突出,更便于听障儿童听到。一般声学强调的技巧有:加强关键词、在关键词前面停顿、拉长关键词发音、耳语或大声说出关键词、重复关键词。 听觉三明治:简单地说就是“听——看——听”,具体有以下情况:教导者就某件物品出现之前先以听能优先,输入语言;然后,出现物品加以语言输入;再收走或把它放在某一范围中,继续描述物品让孩子听,看孩子能否聚焦到此物品。即以听开始,最后再回到听。 破坏性行为:在教学中故意给孩子制造障碍,设计一些违反常规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发展表达性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它是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技巧。比如喝水没有杯子,吃饭没有勺子,看看孩子的反应。 平行谈话:教导者用陈述句描述儿童专注的焦点或正在做的活动,例如宝宝拿着棒棒糖在用力撕糖纸,教导者可以帮助宝宝表述出来:“宝宝在撕糖纸哦,好漂亮的糖纸,小手撕一撕,撕一撕糖纸……”; 自言自语:教导者用陈述句表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宝宝将糖纸给老师,老师说“谢谢宝宝给我糖纸,我把糖纸撕一撕,用力撕一撕,糖纸撕开啦……”。 超语段:即抑扬顿挫的说话。包含音长(声音的长短),音强(声音的大小),音高(声音的高低),四声(1、2、3、4声及轻声)。可以表达情绪,强调事实,表示疑问等。 轮替:是一种互动及会话的基础。在轮流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有“还要”、“给你”、“换我”、“等一下”、“好了吗”等。发展轮替游戏对幼儿也是一个很好的强化活动。简而言之,每个人都需要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转换角色。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一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一)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工作,主要是听力补偿和听觉言语功能康复训练。心理学家研究证明,3至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学习在大脑皮层的烙印最为深刻,学习的效果也最佳。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正常儿童到了5岁,基本语言系统就已完善,可以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基本的语言交际。而听障儿童因为听觉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严重影响他们沟通交往和自身的发展。因此,形成和发展听障儿童有声语言是学前康复工作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坚持现代化的康复理念 1、早进行听力补偿,又称为助听。听力补偿效果极大影响语言康复效果。我关注听障儿童的听力补偿,对有残余听力的儿童配戴不同类型的助听器,对家庭经济较好的全聋儿童建议早植入人工耳蜗。到目前为止,我校康复中心受训的100多名听障儿童都配戴上了助听器,有两名植入人工耳蜗,听力补偿效果良好。 2、早配备现代技术设备设施辅助教学。我校早在2000年逐步引进了先进的听力检测、耳膜制作、嗓音言语矫治、全数码集体语训机、多媒体教学平台等设备和技术,建立了测听室、耳膜制作室、多功能言语康复室、个别训练室等专用辅助教室,为听障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优良的康复环境和人本化的服务。 3、早建立一套适合学前听障儿童发展的康复课程。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教材能体现现代儿童发展观、康复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育

观。中国残联1993年版的《学说话》、《听力训练》教材内容陈旧,已不适当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和老师们早在1998年融入现代康复的新理念,吸取幼儿园课程和国内先进听障儿童康复点的自编教材的优点,现已创编了一套符合本市实际、较为完整的听障儿童康复教材,并配电子教材。 二、采取情景教学法进行康复训练 情景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即包括听障儿童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听障儿童外部的情况,情景不是固定不变的。情景教学是利用或创造事件的场合,情景进行康复教育训练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康复训练中,我遵循了儿童言语发育的规律,在情景教学中给予了听障儿童全身感受的经历和体验,有效地帮助听障儿童学习交往和使用语言。 1、进入真实的情景。如为教学生认识学校,我准备好词语卡,带领学生边认识学校各类教室、物品,教学生学习语言,教育学生爱校、爱护公物;为教学生了解超市,我约好家长带学生到真正的超市去实地教学,认识商品,学习购物,学会交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组织学生外出游览、参观、体育活动等。这种在真人、真事、真景下进行的教学,听障儿童直观易懂,学习兴趣高,很容易掌握知识和语言,康复教育效果好。 2、模拟具体的情景。它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也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如在教《取帽子》时,我用卡纸制作了一棵大树放在教室里,让小朋友分别戴着小猴、小象、小兔和长颈鹿的头饰,听着音乐,一

残疾人康复训练课件

各类残疾人的定义及有哪些康复需求 大部分残疾人可通过康复治疗或训练,使自身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最大程度的回归社会。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创建社区康复指导站,设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办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残疾大致可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一、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 1、盲 盲人要重现光明,目前还没有这么发达的科学手段,我们要做的康复服务工作是对其进行建档登记,配发辅助器具,如:盲杖、电子表(自动报时)、收音机等。提供行动上的一些便利。 什么是白内障? 在正常人的眼睛内部,虹膜的后面有一个双凸形透明体,这就是晶状体。晶状体浑浊比较明显或达到影响视力的程度者,称为白内障。引起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伤性、放射性、先天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等有比较明确的病因外,其他白内障的形成过程情况相当复杂,还没找到明确的病因。临床上白内障可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先天

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白内障等几种类型。白内障可导致视力残疾,但只要通过手术摘除浑浊的晶体,代之以其他相应的透明体就可以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低视力康复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助视器;到哪里去选配助视器?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常用的助视器有两大类: (1)光学助视器:如眼镜式助视器、望远镜、放大镜(手持式、立式)等。 (2)非光学助视器:如照明灯、阅读裂口器、大字印刷品、太阳帽等。低视力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和配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后者的对象指学龄及学龄前的儿童。上述训练工作由验光配镜人员或特教老师承担。低视力者可以去当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或定点眼镜店,进行助视器的验光、配镜和训练。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 判断听力是否正常的简单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在耳聋的分级标准中规定,听力损失小于26分贝(听力级)以内视为正常人,不影响正常言语交往。粗略估计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有:对有一定言语能力的人,可采取测试者与被试者并排坐位或侧后位,避开视觉,间隔一米,测试者用正常声音说话(约70分贝),被试者能听清听懂,并能复述听到的内容可视为听力正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