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念”。这就是符合论的意义理论。根据这样一种意义理论,语言哲学家们试图清理西方哲学史上那些诸多没有所指的虚假概念以及由它们所建构起来的虚假命题、虚假理论,从而达到为新的思想时代“扫清地基”的目的。不过,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集中反映在《哲学研究》一书中。在该书中,他认为前期关于意义问题的观点是错误的。词语的意义跟它所指涉的对象之间没有关系。“一个词的含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4](p25—26)而不是词语所指向的那个对象或客体所赋予的。这种主张,不仅与前期的符合论的意义理论有很大出入,而且与西方哲学史由柏拉图所奠定的“共相说”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柏拉图看来,一个词语的意义不在于它所指涉的对象的具体属性,而在于它所概括的某一类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关键特征。为了具体地说明这种新的意义理论,维特根斯坦以“游戏”这个概念为例来加以说明。维特根斯坦分析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棋类游戏、智力游戏、运动游戏等等。他发现,在两个游戏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这个相似之处要应用到第三个游戏上的时候,这种相似性就不存在了。第三个游戏和第一个游戏又可能在别的地方有相似之处,依此类推。所以,人们很难找出一种游戏作为“游戏”这个概念的确定不移的经验内容,也很难在多种游戏之中概括出一个所谓的“游戏的共相”。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游戏”这个概念,别人也能从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概念使用者所说的“游戏”究竟是什么意思,无需依赖于权威学者的专业化的“游戏”定义。根据这种新的认识,维特根斯坦改变了前期对于日常语言的认识,不再把日常语言中一些词语的多义性看成是日常语言之病,转而认为正是源于不同语境中一个词语的不同用法,才使得人类的语言显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精神。

教育概念的日常用法分析是人们理解一个教育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如何被人们所理解的一个基本方法。从分析的对象来说,是一个教育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用法。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花费功夫去收集一个教育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使用方式,越多越好,越全越好。当不同的使用方法都大概收集起来以后,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对不同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力图对各种具体的使用方法从类型学上有所把握。在仔细的分类之后,认真分析每一种用法所赋予该概念的内涵,反复地比较该内涵与其他用法所赋予

教育学概念定义

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指有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身心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们生理,心里以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里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 教育媒介指构建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等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 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办法的教育。 智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只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只是,基恩能够,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的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教育功能

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注意:本大纲为参考性考试大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I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2教育学原理 III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IV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

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的的组织活动。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它把一定

教育学原理概念

教育学原理概念汇编 ---小雷整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是指教育学开始从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初步成为一门原始形态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3.描述性定义是指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和对如何使用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指一种关于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创造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景中始终是同一的。 4.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究竟是什么? 教育的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即教育所指对象范围。 5.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6.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7.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有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8.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9.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10.教育的本质是指人类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培养人的活动。 11.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人得这些生物特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故被称为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个体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13.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质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等。 14.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15.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育学的一些概念

教育学的一些概念 1. 教育 a)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b)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c)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以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3. 德育 a)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首先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b)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4. 德育过程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的过程。 5. 教育目的 a)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b)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c)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要要求。 6.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7.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8. 德育目标是通过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9. 教育制度 a)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b)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0.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育学基本概念

1.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工业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一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二是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管理层的需要,直接参与统治阶级的管理,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服务)。二,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是一个宣传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还是一个营造社会舆论的场所)。三,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明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

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6.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一是人的发 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二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强求一律,不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和要求人的发展,而是重视和鼓励人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馆的必要性。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得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得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二全面发展不是人得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全面发展是炙热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人得全面法杖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7.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8.教师个体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有:专业理想的建立(视角是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是教师 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的拓展(知识量的拓展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 第一章 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 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①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②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①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②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④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⑤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⑥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①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③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至于、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是指凝结在教师身上的带有个人特色的稳定的个体修养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的人格素质是促进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素样,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归结为“三心”,即:爱教之心、爱生之心、爱学之心。 6、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一方 7、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8、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在一定数目范围的集合体,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9、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作用表现在他是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联系班上各个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苦干力量。 10、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学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她链接教师与学生,既是老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根据。 教育影响的具体因素包括: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核心因素)、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等。 11、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2、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13: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14、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育学 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框架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物产阶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3、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360安全浏览器.lnk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当代中国教育 1、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2、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3、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在正在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5、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 遗传素质在人都能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定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2、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的教育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的简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3)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盘点教育学概念-定义

盘点教育学概念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4.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5.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6.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1.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2.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3.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4.学科课程标准即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教育学基本概念.docx

1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2.工业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一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促使他们 的政治社会化,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二是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管理层的需要,直接参与统治阶级的管理,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服务)。二,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是一个宣传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还是一个营造社会舆论的场所)。三,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明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6.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一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二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强求一律, 不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和要求人的发展,而是重视和鼓励人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馆的必要性。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得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得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二全面发展不是人得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全面发展是炙热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人得全面法杖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注意避 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 免两种片面的倾 向: 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 视各育的独特功 能; 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4.要防止教育目 的的实践性缺失) 7.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8.教师个体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有:专业理想的建立(视角是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的拓展(知识量的拓展

教育学原理概念总结

教育学原理概念整理 1.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广义) 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2.教育方针: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方针是党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针(工作方针)。 3.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4.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学校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课程计划: 对学生毕业前所要完成的所有学习任务的总体安排。 7.课程标准: 有关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主要规定学科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8.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 9.课程目标: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10.课程内容: 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它既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还包括对教学的具体进程。 11.课程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打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2.课程评价: 测量学生子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 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 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 13.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 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 14.教学模式: 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知道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例。反映特定教学理论,并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教学活动结构。 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15.教学原则: 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及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比规律具有更多的主观成分。 16.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