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坡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传说净乐园太子十五岁时入武当山修炼,曾居住在这个坡上,因此取名“太子坡”。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因吃不了苦意欲下山还俗,走至磨针井经过紫元君化成姥姆借铁杵磨针之事点化后,复回此处坚心修炼,因此又取名“复真观”.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而太子坡却是坐东朝西,这是比较少见的。 太子坡于明永乐13年(公元1414年)建成,清康熙元年曾三度重修,现有庙房105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背依狮子山,面对千丈幽壑,雨时飞瀑千丈,晴时郁郁葱葱。此建筑充分利用陡险岩下一片狭窄的坡地,纵横序列布局,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是武当山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大观之一,也是多数父母为子女求学祈福的灵验之地。


太子坡的四大景点:


我们一起登石级、过石桥,顺古神道而行,但见云海绿荫之间,一排宫墙托起拱形红门楣,是一座耸立于云端的山门,红墙翠瓦,门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门楣砖雕匾额刻“太子坡”三个正楷大字。此为明永乐皇帝的驸马都尉所书。这也是一里四道门门中的第一道。


走进北大门,依山势曲回弯转起伏,建起夹墙复道,红墙翠瓦夹着蜿蜒石阶,曲曲折折,犹如波浪起伏,故称“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跟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其实从大门口到前面的庙观很短,只有短短的71米,在此短短神道上建起夹墙复道,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十分具有艺术性,流畅的弧形墙体气势非凡,再配以红色高墙,给人一种遥远深邃的之感。走在这上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受到一种启迪,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如这条路一样曲折,谁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一直在走上坡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坚定自己的信念,就能够到达顶点。


走进二道门,左为玲珑的祭坛,现安放着一座大铜钟,右为精巧碧绿色粙砖焚香炉,是武当山全山保存最为完好的石雕焚香炉,中间为高大的照壁,镶嵌有“福”、“寿”、“禄”三个大字。在这里,香客信士在烧完香后,闭上眼睛,用手去摸照壁上的“福寿禄”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摸到“福”字,预示着福如东海;摸到“寿”字,预示着健康长寿,摸到“禄”字,预示着坚实稳固。然后在到祈福坛上撞吉祥金钟,按摸到字的个数,每个字撞三次,便能完成心愿。崇台上赑屃驮御碑为清代所制。两座5米高的龟驮碑,是清康熙二十九年的记事碑和功德碑,其它十五块碑大部分是清乾隆年间各界人士的捐修记事碑,院内还有"直角石"化石碑

,此化石是四亿五千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
,它状如竹笋,故俗称竹笋石。


龙虎殿门楣雕有龙和鳄鱼拱撑。站在龙虎殿门前仰望,一眼可见三块匾额,第一块是“复真观”,第二块是“灵光普照”,第三块是“初步云崖”,这是建筑工匠的创作之举。走进龙虎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青龙白虎将,二神日夜在此守卫。


中院有一石栏相围水池,名叫“滴泪池”。相传,太子在武当山修炼时,其母善胜皇后来请太子回云,追不上太子,悲痛欲绝,在此滴泪成池。人们为了纪念真武大帝修行的决心和善胜皇后爱子的慈心,便把这个池子叫做滴泪池。在这里每天上午11:00、下午3:30可以观看中国武当功夫团表演的武当武术。



院内饰栏崇台拱拥主殿,翠瓦朱墙,塗彩饰金,内供奉真武神像,三清神像,香烟缭绕。祖师殿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绿琉璃瓦屋面,前后为廊,正面为全开式格扇门。全部柱、梁、枋、门、窗饰彩画,雕梁画栋,涂彩饰金,极为壮观。


沿正殿后的夹墙复道攀登数10级石阶,便是观内的最高处太子殿,内供太子童年塑像。此处即净乐太子开始修炼之处,故名“太子殿”。殿门有对联一幅:“赤脚常怀赤心爱民如保赤子,青衿每放青眼恩德堪配青天”(上联:真武神披发赤足,常怀忠心,爱护天下百姓和保护婴儿一般。下联为:读书人对真武大帝十分喜爱,其恩德和品行可与天同鉴。)这里是道教朝圣和古建筑修学旅游的胜地。在太子殿前凭栏俯视沟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远眺金顶,烟云迷离,使人看到“鸟向日边度,人从天上回”的奇景后院。


穿堂而过是皇经堂和藏经阁。皇经堂前有颗桂花树,树高约5米,胸径0.5米,树龄三百多年,每年仲秋,桂花怒放,香气袭人,有“十里桂花香”之说,是太子坡的一大胜景。


拾阶而下,来到了另一个院子,院内依岩建筑的五云楼,俗称“五层楼”,其间有梁坊十二根,交叉迭搁于一柱之撑,结构奇特,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古代建筑之谜的“一柱十二梁”。至今历经数百年,仍完整结实,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史在力学上的一大创造。1994年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视察武当山时,对一柱十二梁建筑创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相传清乾隆皇帝对明朝朱棣皇帝大加赞赏,敕建太子坡一柱十二梁,其寓意是建文皇帝削藩后剩下十三个藩王了,十三个兄弟中只有朱棣才能撑起这个大梁。传说,这根立柱代表了明朝的武当道教就是国家的中流砥柱的意思。


1931年贺龙率领红三军七师、八师驻扎

武当山时,曾约法三章,上武当山后,不得损坏武当山一草一木,另一面写有:“实行
土地革命”两幅革命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