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工潮与民工荒的思考

关于民工潮与民工荒的思考
关于民工潮与民工荒的思考

2007年12月社科纵横

总第22卷第12期S OC I A L SC I E NCES RE V I E W新理论版关于民工潮与民工荒的思考

刘 晓

(厦门大学财政系 福建厦门 361005)

【内容摘要】自从政府放松了农民的户籍管理,把劳动力的流动部分交由市场管理以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于是就出现了民工潮。然而,近一两年,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增加,但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东部地区却出现“劳动力短缺、招不到人”的现象,即民工荒。笔者针对出现的这两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民工潮 民工荒 经济增长 转变 见解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7)12-0080-02

一、农民工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人口增长以及我国的耕地面积锐减,造成许多农民无地可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产生很多就业岗位,再加上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可以“离乡不离地,进厂不进城”,外出打工的农民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万人,比上年增加634万人,增长5%。其中,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0568万人,增加530万人,增长5.3%;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644万人,增加104万人,增长4.1%。越来越多的农民已放弃务农而从事工人的事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民工潮”的出现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 单位:万人年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跨省流动规模

198********

198********

199362002200

199575002500~2800

20008000

20029460

200310000(大约)

2004120006000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政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视野》岳经纶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P301。

但是,本以为“民工潮”起码会持续5~10年的,却在2004年春节以后反其道而行之,出现了“民工荒”现象,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大呼“招人难”。2005年,“民工荒”不仅在沿海地区再次告急,甚至在全国蔓延,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招工难现象,尤其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民营企业。如晋江市是福建经济实力最强的县, 2003年财政收入达27亿元,区内民营经济发展异常活跃,大大小小的企业有1万余家,形成了制鞋、陶瓷、食品、玩具几大支柱产业,每年吸纳70万左右的外来民工。但是福建省企调队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春节过后晋江市大部分企业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工业企业开工率只有80%~85%,其中陶瓷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而在珠三角地区,80%的企业是接订单来生产的。去年四五月份缺工现象初现时,很多制鞋企业不敢接订单或者接了订单后外包给别的工厂,到七八月份严重缺工时,企业产能不足,开始缩减生产线。广东省农调队去年下半年的调查表明,广东省劳动力市场已开始由纯粹的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估计广东全省用工缺口为100万人左右。不但如此,这种“民工荒”从“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地区以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扩散到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

二、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国仍面临巨大的就业危机。每年的失业人口都在增加,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供给是远远大于需求的,特别是在每年仍有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前提下,却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这一“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的。

(1)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学文化程度占16.4%,初中文化程度占65.5%,高中文化程度占11.5%,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6%,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现在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时代,即使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也需要高科技做支撑。而农民工大多数进行体力劳动,没有一技之长,可替代性太强。再加上现在国家外汇储备在增强,这给人民币升值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出口降低。由于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人民币的升值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民营企业。一旦企业出现转型或破产,那么最有可能失业的将是农民工。

(2)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低。现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许多都没有包括农民工。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而从事的却是工人的工作。身份与工作的不一致使得农民工处境十分尴尬。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特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这些关系民生的保险没有落实,农民工无法负担在城市的生活。

(3)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偏低。一般招收农民工的企业

08

都是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制鞋、制衣、制伞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附加值比较低,再加上企业的规模小,产业没有形成集聚,没有规模效应,所以厂家的利润是比较低的。因而,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增加利润,厂家通常会降低成本以获取高额利润。一般他们不会花太多的经费用于改善生产环境,包括职工宿舍、职工食堂等,而且他们招收农民工通常尽量避免与之签订劳工合同,达到以低工资雇用大批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4)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仍然存在。自从2003年发生温总理为熊德明丈夫讨债的事件以后,农民工讨债难、到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便得到了热切的关注。大量的“民工追债”事件浮出水面,特别是在建筑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城市重新规划,大兴土木,许多的农民工都是冲着“这一桶金”去的。建筑工地上到处可见赤裸着上身,戴着手套的民工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监工人员在一旁指手画脚。但是,一到工程结束开始结算工钱的时候,变成监工人员在电风扇下“埋头苦干”,民工在一旁愣愣地焦虑地站着。

(5)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忽视。可以说,有许多的农民是举家进城的。民工的大量涌入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将该地的失业增加归罪于外来务工人员,再加上外来人员太多造成城市拥挤,犯罪现象也加剧。于是,在各利益团体(包括市民和下岗工人)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消极对待民工,大城市的公立学校拒绝接受民工子女,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又十分昂贵,这就造成城市子女与民工子女的联系脱节,更有可能形成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

(6)政策的转变。现在政府开始着力处理“三农”问题,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建设新农村的思想的提出,农业以及农村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农民也开始考虑回到家乡,回到农村,毕竟那里才是他们的根。进城,在许多人的心中只是一时的无奈为生活所迫的选择,而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自然民工更多的是想要回到家里,这样既可以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又可以不用和家人分开,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另外,回到农村就可以不用担心自己与无法融入城市生活。

三、改变“民工荒”的一些措施

当出现了民工荒,许多脏活、累活无人干,下水管堵塞没人疏通,地面清洁无人搞,建筑工地无人上工时,人们才意识到这个特殊群体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中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因而农民工是我国的生力军之一。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重塑民工对城市的信心,对城市建设的热忱。笔者就转变“民工潮”到“民工荒”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1)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投资与教育培训。虽然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体力活动,但是专业的培训可以提高分工的精度,从而提高生产率。另外,也可以使他们有更大的心理准备面对失业。经过专业的培训用以降低他们的可替代性,即使失业,他们不会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同时,受到培训的人,由于知识面的增加也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撇开效用角度讲,还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2)完善各种制度,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以及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农民工的身影,他们应该成城市风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看一个城市有多现代,不单单要看这个的高楼大厦有多少、现代化企业有多少家,同时应该关注生活在这里的人———本地的、外地的人,他们的生活水平怎么样,幸福指数有多高。政府应该全面改善民工福利水平,将这个不包括在城镇保障体制之外的群体包容进来。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这些外来居民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他们的欢迎。这样他们才会把这个城市看作是自己的故乡,真正的融入到这个城市里去。同时要做好各种宣传教育工作,公平公正地对待外来人员及其子女。

(3)完善劳动合同法,健全法律制度以及执法力度。现在的民工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他们也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过,虽然法庭宣判了结果,但是真正按照要求执行的却是很少,这是我国法律的执法力度的缺陷,而许多民工讨债都是“救命钱”,他们都是指望这些钱交学费、交医疗费或者过年用的。而开庭审理到宣判结果要拖上好几个月,更有甚者无果而返。民工花钱打官司,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然也就不愿意将这类事件诉诸法律,这也从侧面助长了拖欠民工工资的不良风气。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关系就必须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

只有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都关注到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完善各种制度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从根本上换回他们对建设城市的热情。逐渐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对农民工所带的镣铐,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模式,让人口自由流动,才能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中国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3).

[2]岳经纶.中国劳动政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韩保江.中国经济[C].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丛书.新一届政府面对的经济问题———专家的思考与建议[C].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5]王东京.中国的难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6]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子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

18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详解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 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 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π值介于0和1之间,若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w和农村的平均实际收入r保持不变,则就业概率越高,农民工进城的预期收益也就越大。 此外,农民进城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C=Cet+Cit。其中,Cet是农民进城的直接成本,它包括农民进城的路费及其在城里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开支;Cit 表示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主要是农民离开农村后的各种有形和无形损失。如: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新华网福建频道记者:项开来文/图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40岁现象"与农民工体制 什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 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按这个定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亿人 以上,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是指他们中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那 部分,2003年这个数字大约在9900万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8岁,在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下的占60%。 二是男性多于女性。 三是文化程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与全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相比,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出。 四是拥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农村人口中各方面条件较好的群体,是农业人口中的"精英"。但就是这些"精英",在城市打工就业却遭遇到了不公平、公正的待遇。和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获得的收入远比后者低,更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在600-800元/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可以说,他们的报酬极其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严重不相对等。 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上十分少见,我们称之为"40岁现象"。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就指出,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是以最廉价的代价得到了农业人口中的最优秀群体,而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时,体能、脑力均出现下降,他们又被无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崔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035333923.html,ki.zgsc.2015.35.229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 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还将出现小的生育高峰。此外,劳动力的二元市场仍然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并未观察到此种迹象。我国有劳动力人口7.4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人,剩余劳动力人口1亿多。可见,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 3“民工荒”现象成因探究 刘易斯模型只是个一般模型,不能直接用它解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如下:首先,宏观调控效果显著。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不断减产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其次,农民经营收入增加。另外,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下面将对此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受此鼓舞,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员流动加大 有政策原因,因沿海地区先行改革开放,也有地理原因,物流便捷成本更低,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特点,这种失衡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口向富裕地区的流动。中国农民向来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很少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悬殊,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让许多农民产生改善经济条件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外出打工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企业存在大量劳务需求,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又有离家打工的动力,三点因素最终促成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2008年底,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辞掉了大量农民工,但当2009年经济开始恢复时,这些企业发现再也招不到工人了!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出现用工荒现象呢?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从民工潮的成因分析就可以找到民工荒的原因了。现分析主要几点原因: 一、农业政策吸引民工返乡务农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虽然很多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持续不断的“民工荒”并没有得以缓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此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 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发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从1958年到1978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一阶段,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给的压力,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企业从农村招工。 第三阶段1992—2000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地区转移。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迁移到高收入地区,引起当时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民工荒”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民工荒”的根源 “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更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经笔者与用人单位、中技学校、劳务输出机构、生产员工等调查研究,由以下众多原因产生了“民工荒”。 民工来源减少,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出现。当前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其实大多数都是指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缺乏。大多数企业招的普通生产工人要求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25周岁。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1980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人口在增加,但是可用劳动力人数的确在减少。 用人需求增加,加入WTO、新增企业多,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3年11月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8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一直以5%的幅度稳步增长。加入WTO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由于种种原因,女工的需求量是男工的需求量的数倍。因女孩子文静温和,便于管理,众多电子制造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男女比例有的高达1:10,个别企业除搬运等特殊岗位外,全部招女工。男女人口出生比例都在1:1左右,而众多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民工荒”是这种性别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 区域需求不均衡,用人单位户籍限制不合法,民工西行或北上,孔雀不再东南飞。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劳动力从祖国各地奔向东南沿海,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民工在省内或市内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加之西部开发和东北工业区的振兴,沿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民工向内地东北和西北流动实属自然现象。东南沿海民工需求越来越大,而到沿海来的民工越来越少,东南沿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民工外出减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油价格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元钱涨到每斤1.5元;花生油从50多元一壶涨到7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5元多钱一斤涨到7元多钱一斤。农民负担的减轻,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发展农业政策的落实,部分地区的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务农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又可以与家人团聚,还不用挤车劳累,出外打工的民工就自然少了。 教育事业发展,就业时间推迟,劳动力资源短期供给不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治穷先治愚,读书之路就是出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家长都在竭尽全力让子女多读一点书。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中学毕业生,都会再继续读书,中学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本参加民工大军的毕业生又走进了学校,能到企业上班的民工肯定就少了。 生活水平提高,自愿失业人数增加。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谁都知道出外打工很辛苦。很多人出外打工是生活所迫。现在生活稍有好转,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外出受苦,子女也不愿意再受苦受累获取微薄的收入,部分民工开始挑选企业,待遇环境不满意的就不去应聘,

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说课材料

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 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黎少姬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民工的跨省流动,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国家政策,合理分配城市与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建设,扫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实现就业,才能消灭“民工潮”,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工潮;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经济 1为什么要研究“民工潮”这现象 1.1本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偏向,采取了向城市及重工业大幅度倾斜的发展战略,城乡利益结构一直大角度向城市倾斜,从农村吸走了大量的积累,但又不能为农业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农民不愿再死守在土地上,纷纷投入到城市工业区和沿海开发区。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

的门户。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1.2.本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农民系目前我国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因其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具有研究价值。同时,研究民工潮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2] 1.3.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清晰,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民工潮形成的原因。2民工潮的利与弊。3.如何吸引民工在家乡发展并有效减弱民工潮。 2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2.1在土地里刨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随着土地的逐渐减少,土地政策的不明确,土地的收益性的减退,造成了农民对农业的发展缺乏信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分地牺牲了农民利益,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农民为国家建设作了巨大贡献,农村为国家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农产品价格被片面压的很低,造成了农民一个沉重的负担。农民纷纷舍弃自己的土地走进了城市,民工潮的队伍一天天的壮大。他们只想通过自己卑微的劳动来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的命运。[3] 2.2农民靠自己的愿望成为泡影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供给与需求出发,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民工荒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短期的变化。在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市场调节作用下,劳动力流通会变得更加通畅,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改观。 [关键词] 民工荒供给与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supplies and the demand,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which the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appeared and solves the laborer wild problem to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ies.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stage which consummates unceasingly must experience, is our country labor market one kind of short-term change. In under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guidance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function, the labor force circulation can become more unobstructed, peasant laborer's life, the employment, the social position can obtain has a new look. Key words: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supplies and demand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y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的决定,从而掀起了中国农村第三次解放浪潮。一度使我国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拉动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将现代城市的文明要素带到了农村,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及城镇化建设。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一度出现民工荒问题。为此,笔者从当前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 .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供给与需求 1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江苏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这两个分别占缺工企业总量的38.7% 和25.3%,一线操作工占总数的94.6%;福建缺工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山东用工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裁剪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和推销展销人员。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面临缺工新问题。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 万。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 万。 “民工荒”的基本特点:民工荒已经从局部短缺演变成全面短缺。一是从时间上看来得更早,珠三角早在2011 年春节前数月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用工荒”现象;二是从范

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文献综述

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文献综述 摘要: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由最早在南方出现和春节期间出现发展到其他省市也出现。本文针对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从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角度对民工荒问题的文献反映的现象和程度进行综述。以找到为企业提供充足人力资源及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字:民工荒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 1民工荒成因 1.1 市场角度 1.1.1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 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从长期的供大于求转向既过剩又不足的现象。柯龙山(2010)认为,民工荒成因并非农民工绝对数量不足,而是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致使农民工的供给趋于紧张。(曾贵,钟坚,2010)的新观点是加工贸易的粘性工资低于农民工的预期工资时,农民工“用脚投票”,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或到非加工贸易部门就业,劳动力供给满足不了加工贸易对农民工的需要是导致加工贸易“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1.1.2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产生民工荒的原因是由于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例如(鄢平,贺建风,2009)认为,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迁移以后原有市场关系改变,内部劳动力市场对留下者有利,劳动者习惯在他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工作,,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劳动力转移,而劳动者由于对环境有依赖性而不愿调整就业,如果第二产业无法改变这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惯性时,就造成了民工荒的出现。 1.1.3 产业转移 有学者研究出,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依靠低成本而非技术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模式也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林涛,2010)的观点是,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在转移时,中部地区劳动力不断增长,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经济学界在民工荒问题的结构性上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民工短缺的现象方面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不加区分地进行整体性分析,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1.2政府角度 1.2.1 保障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民工荒的本质是对农民工保障不健全。(李雄,刘山川,2010)指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农民工遭受来自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制度和传统观念的“非平等待遇”和“身份歧视”还有“社会排挤”,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工无法享受平等就业权益。由于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不健全,使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些情况下,农民工就放弃保障低的就业,因此导致了民工荒。 1.2.2生育土地等政策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

为什么会同时存在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晌“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竟然大范围地出现劳工短缺。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原因如何,又如何来解决? 一、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会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开始短缺,而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中端劳动力却出现过剩。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状况。 自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继而引发全国的民工荒。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不但波及几乎所有沿海地区,而且蔓延到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现象;二是“荒”在普工,从深圳、东莞、广州、沪苏浙闽等地来看,大量缺乏的仍是普工,例如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缺工近30%,人数在百万之上,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状态;三是“荒”在“80后”和“90后”,即称作“农二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用工单位难招的是25岁以下的这一代人;四是“荒”在不返回,农民工离岗后很少有返回原单位工作。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且供求差距明显扩大,未被城镇单位录用的大学生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一半。2003年以来,只有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实现正规就业。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2008年约减少30万。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文评史评论文,比2009年1 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但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基数较大,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 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专家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择业方式与现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对于“民工荒”问题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和企业的低工资,使得农民工供给减少,从而出现了“民工荒”;另一方面, 工资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造成城市出现农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首先从大学生市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时存在着较大的偏好。据统计有6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6.5%的大学生选择西部地区,这样他们就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挤堆”现象,竞争压力自然加大.然后是大学扩招: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刚开始是为了扩大内需,加大人才培养,但后来却愈演愈烈,大学扩招成风,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竞争力下降,空有文凭而没有真正本领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时却还不愿意低就。再者就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冲突: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谋求利润最大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当今中国依次出现由沿海到内陆地区的“民工荒”现象,中国劳动力市场过剩供给的状态已经被更普遍的用工荒现象所取代,而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衡,针对这一系列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本文透过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来分析当今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供求用工荒剩余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 一、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良性运转的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有一些方面不完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民工荒”现象和高素质劳动力的供大于求,这些问题会阻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因此,正视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理论综述 劳动力市场 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民工荒”现象 1、原因 农村对外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大致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接受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他们缺乏知识和勇气,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转移就业;另一部分则是有知识,敢于创新的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他们要求增加收入,不满足于传统农业的低收入、成效慢等不利因素。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也是南方一些主要城市的民工来源。 金融风暴时东莞市场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压缩生产、裁员、减少运营费用,几乎是珠三角所有外向型企业共同采取的自救措施,近百万人被迫离开。然而没想到4月份后订单突然多了起来,而工人却不够了。金融危机导致年初企业用工收缩,返回人员数量少于过往,而年中尽管进入求职旺季,甚至因为农忙还有人急需返乡。金融风暴让市场变的扑朔迷离,企业无法在年初就制定好全年用人计划。因此当订单回升、生产任务激增,一线工人的供给就骤然紧张,使企业手忙脚乱。 在民工返乡大潮后,一部分人受惠于当地政府的就业政策而留在了家里;另一部分人则流向了长三角以及西部,还有北京、大连等地。 求职群体的变化也是催生这一轮民工荒的一个原因,现在出来打工的工人70%以上是80后、90后,与上一代背着竹篓来打工不同,这一代是拎着拉杆箱进城的,除了工资福利以外,他们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有着比父辈更多的诉求,也不甘心只是从事生产线上的辛苦工作。 2、与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解释 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确是加大民工就业门槛:“要提高珠三角外来民工的准入门槛,凡进入珠三角就业的外省农民工必须具有高中或者中专以上学历。”另一方面是严格的年龄标准,如一些制造企业规定女工年龄不能超过26岁,如此矛盾的现象说明,中国并不缺农民工,缺的是接受低薪却处于最佳人口红利年龄的民工,缺的是能够提升民工薪酬的企业与经济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