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与环境核算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核算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核算

第三部分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核算

本章焦点问题

▲自然资源是一种资本形式吗?

▲如何核算和保护资源和环境系统?

▲是什么限制了经济系统的规模?

▲怎样才能维持长期的经济福利和生态系统健康?

第七章 生态经济学:基本概念

自然资本

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在第3-6章中,我们把标准经济分析的概念应用到环境问题。不过,生态经济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生态经济学重新定义了基本的经济概念使他们更好地应用于环境问题。其中一个基础概念就是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

生产过程的大多数经济模型关注两个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第三个要素,通常归为“土地”,虽然被承认,但一般认为在经济模型中没有重要作用。十九世纪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17)的作者

大卫.李嘉图,曾经关注土地及其生产力,视其为经济生产的基础性决定要素。然而,现代经济学假定技术进步将克服对土地生产能力的任何限制。

生态经济学引入并扩展了土地的古典概念,重新命名为自然资本。自然资本被定义为可为我们所利用的天赋土地和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肥沃的土地、森林、渔场、矿产资源,以及使经济活动和生命本身成为可能的生态生命支持系统。1

以生态经济学的视野,自然资本作为生产的基础,至少与人造资本一样重要。进而,应该仔细核算自然资本的状况、改善或退化,并反映在国民收入核算中。

自然资本变化的核算

把自然资源定义为资本提出了重要的经济含义。谨慎的经济管理的中心原则是保存资本价值。随时间增加生产性资本一般来说是合意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净投资(net investment)的一个过程。生产资本随时间下降(净减少资本投资 disinvestment)的国家是一个经济衰退的国家。

J.希克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价值与资本》(1939)的作者,曾经把收入定义为个人或国家一定时期所能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并且至少在期末保持与期初一样的福利。换句话说,你不能通过减少你的资本的方式来增加你的收入。

来看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什么。想象你收到100万美元的遗产(我们中很少有人这样幸运,但我们可以做梦)。假设这100万美元投资于债券带来5%的实际收益。2你将得到5万美元的年收入。然而,如果你决定每年从这笔遗产中花10万美元,你将除了花掉5万美元的收入,还要花掉5万美元的资本。这意味着在将来的年度,收入将减少,最终资本也会完全吃光。显然,这不

1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与经济理论的关系的详细说明,见Costanza et al., 1997; 和Krishnan et als., 1995。2实际收益是超过通货膨胀的收益。

同于只靠收入生活的审慎策略,审慎策略将会让你(和你的子孙)无限期地每年有5万美元收益。

总体上这一原则在人造资本的范围被接受。国民收入核算包括核算人造资本随时间的磨损。每年都要估计资本折旧并从国民总产出中扣除以获得净国民产出。为了保持国民财富,至少要求足够的投资替代每年被磨损的资本。我们可以通过区分总投资和净投资来认识这一点。净投资是总投资减去折旧,净投资可以为零,当重置投资不够时也可以小于零。负的净投资意味着国民财富的下降。

但对自然资本折旧(natural capital depreciation),没有提供相似的核算。如果一个国家采伐其森林获取木材用于国内消费或出口,进入国民收入账户的只有正的收入,等于木材价值。没有核算不论是作为经济资源还是生态价值的活立木森林损失。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这是一个严重的忽视,必须给予改正。生态经济学家提出了修正国民收入核算制度,以包括自然资本折旧(在第8章将仔细考虑这些建议)。

自然资本的动态

自然资本的概念进而意味着纯经济分析不能完全反映自然资源存量和流量。如在第6章所看到的,经济学家一直在尽力设计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的货币表达方式,以适合标准的经济分析。但这只反映了自然资本的一个方面。

支配自然资本要素像能源、水、化学要素、以及生命形式的基本规律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所描述的物理规律。不特别地考察这些规律,我们就不能够完整地了解自然资本。

例如,在农业系统,土壤肥力由化学营养、微生物、水和植物与动物废弃物循环的相互作用所决定。假如以粮食产量测量土壤肥力对短期的经济计

算可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由于微妙的生态过程发生作用,这可能会误入歧途。

在分析自然资本的持续问题时,有必要将经济分析的洞解和生态学原理联系起来。这并不是与3-6章的经济学方法不相关,而是必须结合关于自然系统的生态观点来避免错误的结论。

生态经济学家提倡的自然资本核算和保护方法包括:

■对自然资本的物质核算(physical accounting)。除了熟悉的国民收入核算,卫星账户(satellite accounts)的设计可以表示自然资源的丰度和稀缺性,并估计自然资源的年度变化。这些账户也可以表示污染物质的增加、水质、土壤肥力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其它重要物质指标。显示重要资源损耗或环境退化的账户需要衡量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本。

■可持续产量(sustainable yield)水平的决定。就像我们在第4章看到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常常超过生态的可持续水平。自然系统为人类利用的收获量的生态分析有助于确定可持续产出水平,即系统无限期持续运转的产出水平。如果经济的均衡产出超过可持续产出,资源就会受到威胁,就需要特殊的保护政策。许多渔场和森林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这是第14和15章讨论的话题。

■环境吸附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 of environment)的确定。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家庭的、农业的和工业的废弃物。随时间的推移,自然过程可以把许多废弃物分解并吸收到环境中而不产生危害。其它废弃物或污染物,像氯化杀虫剂、氟利昂和放射性废弃物,很难或不可能被环境所吸收。科学分析可以对可接受的废弃物排放提供基本的估计。这并不必然与第3章讨论的“最优污染水平”概念一致。

所有这些措施都指向自然能力可持续性(natural capacity sustainability)的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国家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限制损耗或退化和投资自然资本的更新(例如,通过土壤保护或造林项目)来保护自然资本。把这

一总原则转化为具体政策规则的过程困难而有争议,并且使经济和生态分析之间的差别成为焦点。在第8和第9章将更详细地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

宏观经济规模问题

标准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对经济规模不存在局限。凯恩斯主义、经典经济理论和其它经济理论讨论宏观经济的总消费、储蓄、投资、政府支出、税收和货币供给的均衡条件。但随着经济增长,均衡水平可以无限上升,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随时间十倍或百倍地增加。

例如,以百分之五的增长率,在14年内,GDP就能翻一番,在一个世纪内超过原来的100倍。即使以百分之二的增长率,GDP在35年内翻一番,一个世纪内增加到原来的7倍。从经济均衡的数学计算角度看,这样的增长态势没有问题。但是,生态经济学家,特别是Robert Goodland和Herman Daly 认为,资源和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适合水平有实际的限制,经济理论必须包含最优宏观经济规模(macroeconomic scale)的概念。3

这一概念对依赖于有限资源基础的个别经济和全球经济都是适当的。其对于全球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国家经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克服资源的限制。这种情况可以图7-1作为说明。尽管起初是用图显示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见图1-2),图7-1也显示了在起支撑作用的生态系统中,经济增长到明显损害环境的程度。

在图7-1中,我们看到经济系统(以四边形所示)使用能源和资源作为投入,释放废弃能源和其它废弃物到生态系统中(以圆所示)。投入流和废弃物流一起可被称为吞吐能力(throughput)。4这里所示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open system),与其所处于其中的全球生态系统交换能源和资源。全球生态系统有太阳能流入和废热流出,但在其他方面是一个封闭系统(closed

3见Daly, 1994, 和Goodland et al., 1992。

4见Daly, 1994。

system)。随着开放的经济亚系统在封闭的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成长(由图7-1中扩大了的四边形表示。),其资源需求和废弃物流更难于适应。规模固定的全球生态系统形成了经济系统增长规模的限制。

图7-1与增长着的经济亚系统相关的全球生态系统

资料来源:Robert Goodland, Herman Daly, 和Salah EI Serafy, 编,人口、技术和生活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 1992. 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许改编。

应当注意,这个图形是指经济系统增长的物理限制,以能源和资源需求和废弃物流衡量。没有更多资源需求的GDP的增长是可能的,特别是增长集中于服务部门时。例如,扩大汽车生产需要更多的钢材、玻璃、橡胶和其它材料投入,以及需要汽油开动车辆。而提供更多的歌剧和儿童护理,很少需要物理资源。能源和物理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变得更有效率,因此,单位产出需要较少的资源吞吐量。然而,一般来说,GDP的增长与更高的能源和资源吞吐量相联系。

经济活动无疑面临一定的规模限制。我们如何能确定经济系统是否事实上在限制生态系统的极限?一个简单的办法是通过观察大量增加的大规模或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土壤侵蚀和物种消失,这些普遍的问题意味着,在20世纪后期到达了重要的环境极限。5

测量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家也建议了一种特殊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在理论上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联系起来。两类系统都有使用能源以支持和扩展生命功能的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能源看作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人的劳动、资本投资和自然资源开发都需要能源。

生命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获得太阳能。随着人类经济系统的增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需要使用更大比例的净光合初级产品(net primary product of photosynthesis NPP)以支持经济活动。这种光合能源发生在农业、林业、渔业和燃料使用中。此外,人类活动把自然的或农业用的土地转化为城市和工业用、交通运输和住房建设。目前,人类占用了大致40%的陆地光合能力和大致25%的全球(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总光合能力。6

5见,如Goodland et al., 1992, 第1和2章;Meadows, 1992. 近期生态系统压力的评估,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2, 和世界资源研究所,2000。

6Vitousek et al., 1986。

净光合初级产品(NPP)的数值意味着经济活动的翻番就将使我们面临绝对的限制。如我们在第2章所见到的,这样的翻番实际上是很确定的,除非人口增长或经济增长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严肃看待规模限制问题。在第10-17章,我们将观察这一问题在农业、能源利用和其它资源中的特殊含义,而对经济理论的一般意义已经显现。

Herman Daly 曾经说,20世纪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把我们从一个空的世界经济学(empty-world economics)带入一个满的世界经济学(full-world economics)。7在“空的世界”阶段,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较小,资源和环境限制不是很重要,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开发自然资源以建设人造资本和扩大消费。在这个阶段,经济活动只是面临有限的人造资本的约束。

然而,在“满的世界”阶段,当人类经济系统惊人的扩张对生态系统极限产生压力时,自然资本的保护就变得极为重要。如果我们不实施适当的措施保护资源和这个“满的世界”的环境,不论人造资本的存量变得多大,环境退化将使经济活动失去基础。

这样的视野明显不同于标准经济学理论,标准经济学一般假设资源间存在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例如,工业生产的肥料可以补偿肥沃土壤的损失。生态观告诉我们,替代性没有这样容易-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是不可取代的,不像人造的工厂或机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修改标准经济增长理论,以考虑长期可持续性问题。8

长期可持续性

我们已经提到自然资本的可持续性,但怎么更精确地定义这个术语?我们想要限制自然资本的损失和退化,并投资于其保护和更新。按严格的意义,这

7 Daly, 1992。

8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学评论可见于Wackernagel和Long, 1999. 经济增长含义的讨论见Harris 和Goodwin, 2003。

将意味着既不能使用任何有损耗的资源,也不能实施任何可能实际改变自然系统的经济活动。在一个超过60亿人口、大量已经工业化或正在快速工业化的世界,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无限制的资源利用和总是增加废弃物也是不可取的。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平衡?

我们已经考察了标准经济学回答这些问题的原理。在第3-5章所总结的外部性、资源随时间的配置,以及共有产权资源的管理,这些理论提供了关于在什么时候使用和在什么时候保护资源,以及“最优”污染水平。然而,在长期的全球背景下,这些理论是不够的。他们取向个体市场,不能保证宏观经济水平下的环境可持续性。我们需要保护整个国家和全球资源基础的指导方针。在这些指导原则下,市场对具体资源和环境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变得有用。

可以区别强可持续性和弱可持续性(strong sustainability and weak sustainability)的概念。(此处的“强”和“弱”表示我们的假设是如何需要,不是指哪一个必定比另外一个好或差)。强可持续性假定在自然和人造资本之间有限的可替代性。弱可持续性假定自然和人造资本一般可替代。9采用强可持续性的方法,应该分开核算人造和自然资本,保证不耗损整个自然资本存量。例如,在某一地区采伐森林,只有相似的森林在另外某个地区得到扩大,才能在整体上森林的储量保持不变。这是可以接受的。只有在可以替换的等量能源同时开发出来,汽油存量才能被损耗。实施强可持续性将要求政府对市场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并彻底改变经济活动的性质。

弱可持续性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实现。这一原则允许自然和人造资本之间的替代,假定总的资本价值不减少。例如允许采伐森林以扩大农业或工业。然而,该原则要求适当核算已被采伐森林的价值。除非新产生的人造资本价

9强和弱的可持续性原理的讨论可见Daly, 1994。可持续性的概念受到Beckerman(1994)的批评,受到Daly 和EI Serafy(1996)的辩护。Goody 和O’Hara(1997)讨论了弱可持续性概念的应用,而Common(1996)认为区别强和弱可持续性没有意义。Neumayer(2003)给出了弱和强可持续性范式争论的一个广泛的回顾。

值等于或超过森林采伐的经济或生态价值,不然森林采伐活动将导致经济损失。

这一原则比较接近标准经济理论。私人所有者大概将做这样的计算,并且不会愿意以高价值资源交换回低价值资源。然而,即使维持弱可持续性,政府的干预也是需要的:

■私人所有者不能考虑到自然资本全部的生态价值(例如,林产品公司考虑木材价值,但不在乎濒危物种)。

■自然资源的产权没有很好地界定,在发展中国家常常是这样。短期的特许持有者或非法使用可能快速掠夺自然资源的基础。

■短视的私有产权所有者不能考虑到如土壤侵蚀带来的长期影响。

■涉及共有产权资源和公共产品。

■在物种消失或干旱地区水供给有限的情况下,真正不能替代的资源正是问题的焦点。

政策选择与贴现未来

在强和弱可持续性之间选择是困难的。例如,在森林管理中,强可持续性可能约束过于严格,在所有情况下,要求一个国家维持同样面积的森林覆盖。然而,弱可持续性没有对森林的数量给予固定的限制,可以采伐森林,只是要求对其价值进行彻底的经济核算。虽然必须确定中间区域,这种情况不可能仅仅通过市场过程而发生作用。它必定是一个有意识的社会选择。

定义这一中间区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贴现未来的问题。关于资源利用,我们讨论资源的动态配置(第5章)和成本-收益分析(第6章)时就强调了市场选择中贴现率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贴现率越高,现在开发资源的激励就越大。按照霍特林规则,私人所有者必定要预期资源的净价格至少以与利率相等的速度上升,才会为将来保存资源。对大多数可损耗的自然资源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考察5%的贴现率,所有者必定预期资源的净价格每14年翻一倍,才会去试图保存资源,而不是立即开发资源并以5%(收益率)继续投资。对于像森林这样的可更新资源,年产量至少必须等于市场利率,私人所有者才会实施可持续管理(见第15章该问题的完整讨论)。而在较低的产量,经济激励偏向采伐森林以立即获得货币收入。结果,这意味着像对可损耗资源一样对待可更新资源,尽快地将其“开发”出来。

贴现的逻辑对自然资源系统施加了严格的考验。除非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不然,立即的开发将优先于可持续管理。如果主要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自然资源不能通过这一考验,导致尽快开发资源的结果将使较少的资源提供给未来。

这里,强可持续性原则变得关系重大:我们能相信一个具有较多人造资本但严重损耗了资源基础的世界能够满足将来的需要吗?或我们应该实施更强的资源保护原则以确保我们自己和后代人的利益吗?

这不是一个关于长期未来的哲学争论。像石油等重要资源可能在30-40

年内大部分被耗尽;热带森林可能在同样的时间最终消失;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土壤侵蚀可能破坏上亿英亩农田的土壤肥力。使用严格的商业贴现原则,所有这些破坏都可能被看作是十分合理甚至是“最优”。

Norgaard和Howarth曾经反对使用市场为基础的贴现率指导长期资源利益决策。10他们推荐使用促进跨代公平(intergeneration equity)的可持续标准。按此观点,按现在简单地使用利润最大化标准来确定长期投资和保护问题是错误的。对将来的资源保护,需要社会判断。

复杂性、不可逆性与谨慎原则

可持续性标准的另外一个正当理由涉及到生态复杂性(ecological complexity)和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目前的生态系统已经进化了很多

10 Norgaard 和Howarth, 1991; Norgaard, 1993。也可见Page, 1997, 和Padilla, 2002。

世纪,达到了数千种植物和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物种的总数还不清楚,但以百万计),以及在大气、海洋、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巧妙平衡的物理和化学关系。

大面积的开发自然资源,永久地改变这些生态平衡,带来不能完全预测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打破这些生态平衡可能导致灾难-沙漠化、海洋食物系统的崩溃、臭氧层的破坏、地下水污染、能抵抗杀虫剂的超级害虫爆发,等等。物种消失是一个明显不可逆危害的例子,给将来造成未知的经济和生态成本。

生态经济学家因此认为谨慎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我们应当最小化地干扰自然系统的运作,特别是我们不能预测长期后果时。这一原则公然反对资源价值和使用中经济计算的明确定义。因此,这样的计算只有将其置于广阔的生态背景中才有意义,其优先性有时应该超过市场均衡的逻辑。11在第10-18章探索资源和环境主题时,在头脑中要记住第3-6章中总结的标准经济学和本章前部分提出的生态经济学一般原理之间的差异。此外,在说明具体主题之前,需要考察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些新的分析方法。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测量总产出或GDP中增加对环境方面的测量-或者用包含更多人类福利或生态系统健康的测量指标代替GDP。在第8章,我们将讨论该主题。另外一种方法是模拟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重点是能源、资源和废弃物。这些新的经济/生态模型方法是第9章的主题。

总结

生态经济学特别强调自然资本这一概念。虽然大多数标准经济学关注人造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生态经济学把焦点集中于支撑生命和经济活动的维持自然资本系统。自然资本包括所有自然资源、海洋、大气和生态系统。为了使

11 Raffenesperger和Tickner(1999),以及Tickner 和Geiser(2004)讨论了谨慎原则的应用。

自然资本功能不会随着时间而退化,必须对其进行核算并按可持续原理来管理。

以这样的视野,经济系统就不能没有限制地增长,而必须达到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活动规模,这个规模不会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不适当的压力。大量证据表明,目前的经济活动超过了这些限制,或过度利用。衡量的方法之一是适于人类利用的光合能源,现在大约利用了40%的陆地光合能源。人类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留给地球其它生命系统很小的空间。

可持续性的概念,尽管对维护自然资本重要,但难以定义。“弱”可持续性的定义依赖于人造物品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替代。因此自然资本有可能在没有减少净财富的情况被用光。“强”可持续性的定义假定人类替代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能力有限,可持续的社会必须维持大多数自然系统没有明显的损耗或退化。

长期可持续性涉及贴现将来的问题,以及供养后代的责任问题。经济激励产权制度影响资源使用的决策,同样公共政策影响资源的管理。在不可逆影响可能导致对复杂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情况下,谨慎原则是适合的。为后代人保护资源,除了经济计算外还需要社会判断。

生态原则和标准经济学原则两者对资源管理都是重要的。有的时候,这些原则是矛盾冲突的,但重要的是如何把二者最好地利用到具体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经济产出、人类福利和生态系统健康的衡量。

关键词和概念

环境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资本折旧(capital depreciation)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

生态复杂性(ecological complexity)

空的世界和满的世界的经济学(empty-world and full-world economics)

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宏观经济规模(macroeconomic scale)

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

自然资本折旧(natural capital depreciation)

自然资本的可持续性(natural capital sustainability)

净投资(net investment)

光合作用的净初级产品(net primary product of photosynthesis(NPP))

开放系统(open system)

物质账户(physical accounting)

预防性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卫星账户(satellite accounts)

强可持续性和弱可持续性(strong and weak sustainability)

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

可持续收益(sustainable yield)

吞吐量(throughput)

讨论

1、在哪些方面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相似?在哪些方面彼此不同?通常说的“资本回报”就是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收入流。我们能说自然资本回报吗?哪些可能是自然资本投资的例子?谁被激励去进行这类投资?因为缺少这类投资或者因为资源耗竭或者环境退化而导致“投资减缩”,谁会遭受损失?

2、如何应用经济最优规模?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已经达到最优规模了吗?超过了吗?拉丁美洲的经济又是怎样呢?非洲呢?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呢?你如何把在全球水平下的最优规模的概念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相联系?

3、区分强可持续观念与弱可持续观念的区别,举出它们实际运用的例子,不要列举正文引用的例子。在哪些地方哪个观念最合适?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措施与获得可持续性相关联?

参考文献

Beckerman, Wilfr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t a Useful Concept?” Environmental Values 3 (1994):191-209

Common, Mick. “Beckerman and His Critics on Strong and Weak Sustainability: Confusing Concepts and Conditions.” Environmental Values 5 (1996): 83-88.

Costanza, Robert, ed. Ecological Econom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Costanza, Robert, John Cumberland, Herman Daly, Robert Goodland, and Richard Norgaard eds. An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Economics.Boca Raton, Florida: St. Lucie Press. 1997.

Daly, Herman E. 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ston: Beacon Press, 1994. Chapter 3 in Costanza, 1991.

Daly, Herman E. “From Empty-world Economics to Full-world Economics: Recognizing an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pter 2 in Goodland, Daly, and El Serafy, 1992.

Daly, Herman E. “On Wilfred Beckerman’s Critiq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Values 4 (1995):49-95.

Daly, Herman E. “The Steady-State Economy: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Biophysical Equilibrium and Moral Growth,” Chapter 19 in Herman E. Daly and Kenneth N. Townsend eds., Valuing the Earth: Economics, Ecology, Eth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3. Daly, Herman E. “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in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edited by AnnMari Jansson et al.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4.

Daly, Herman E. and John B. Cobb, 1994. 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2nd ed.) Boston: Beacon Press, 1994.

El Serafy, Sarah. “In Defense of Weak Sustainability: A Response to Beckerman.” Environmental Values 5 (1996):75-81.

Goodland, Robert, Herman Daly, and Salah El-Serafy, eds. Population, Technology, and Lifestyle: The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1992.

Gowdy, John and Sabine O’Hara. “Weak Sustainability and Viable Technologies.” Ecological Economics 22 (1997: 239-247

Harris, Jonathan M. and Neva R. Goodwin, “Reconciling Growth and Environment,” in Jonathan M. Harris and Neva R. Goodwin, eds., New Thinking in Macroeconomic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3.

Harris, Jonathan M., Timothy A. Wise, Kevin P. Gallagher, and Neva R. Goodwin, eds. A Surv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1.

Hicks, Sir John R., 1939. Value and Capita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warth, Richard B., and Richard B. Norgaar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the Social Discount Rate.”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3 (August 1993): 337-358

Krishnan, Rajaram, Jonathan M. Harris and Neva R. Goodwin eds., A Survey of Ecological Economics.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5.

Meadows, Donnella et al. Beyond The Limits: Confronting Global Collapse,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Future.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 1992.

Neumayer, Eric. Weak versus Strong Sustainability: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wo Opposing Paradigms.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3.

Norgaard, Richard B. and Richard B. Howarth. "Sustainability and Discounting the Future," in Costanza, 1991.

Padilla, Emilio.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41 (April 2002): 69-83.

Page, Talbot. “On the Problem of Achieving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tergenerationally.”Land Economics 73, (November 1997): 580-596. Also summarized in Harris et al., op. cit. Raffensperger, Carolyn, and Joel Tickner. Protecting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Implement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9.

Ricardo, David.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in 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David Ricardo, editd by Piero Sraffa.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Tickner, Joel A. and Ken Geiser.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Stimulus for Solutions- and Alternatives-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4 (2004): 801-824.

Vitousek, P.M., P.R. Ehrlich , A.H. Ehrlich, and P.A. Matson, 1986. “Human Appropriation of the Products of Photosynthesis”. BioScience 36 (6): 368-73.

Wackernagel, Mathis and Alex Long, eds. “Ecological Economics Forum.” Ecological Economics 29 (1999): 13-60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World Bank. World Resources 2000-2001: People and Ecosystems: The Fraying Web of Life.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0.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3: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London, U.K.: Earthscan Publications, 2002.

网站

1.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0658233.html,-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网站,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致力于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推进生态、社会化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解。”该网站包括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和教育机会的连接。

2.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0658233.html,/giee/- 佛蒙特大学冈德生态经济研究所网站,该研究所“超越传统学科的界限,以广阔而综合的方式强调生态和经济系统之间复制的相互联系”。冈德生态经济研究所主持生态价值项目,该项目“提出相互作用的决策支持系统,报告在地理背景下生态系统物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

3.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0658233.html,- 科学与环境健康网络(SEHN)提供的信息,该网把预防性原则与生物技术和食品工程联系起来宣传预防性原则。网站包括预防性原则的定义应用的文章。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市场经济管理学论文(选修课)

市场经济管理学选修课论文 指导老师:赵雨 班级:21116X 学号:10 姓名:高闪

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 摘要 关于市场经济管理学,写论文的时候,我推敲了好久,觉得写一篇关于农业园绿色营销方面的课题,当今绿色营销成为营销主流,绿色营销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高度和谐的营销方式。环境、资源等问题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树立绿色观点,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及制定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都市观光农业园需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进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此,需要对都市观光农业园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其实际制定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推动都市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众多企业为适应时代要求,开始从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但由于都市观光农业园大多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还要进行绿色营销的研究,扩大市场效应,树立产品的绿色形象,以保证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生态经济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课程作业 学号: 311405040226 姓名:袁程 专业班级:自环1402 作业得分 批阅人签字 批阅意见: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经济 1、定义 生态经济简称ECO,“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 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 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 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 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 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 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特征 时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 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 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 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 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 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 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3、计量 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内容包括: 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据保护资源所允许的最大费用标准与开发资源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关于价值内核的生态经济论文

关于价值内核的生态经济论文 一、何为自然资本: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自然资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 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称为人造资本,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本,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2011年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中认可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是贫困家庭生计提供者,是全新体面工作的来源①。然而到底何为自然资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包括自然资本(产)、生态资本(产)、环境资本等,但本质却基本接近,他们对于自然资本的论述大致从三个角度进行。 1.将自然资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丁认为自然资本指一切自然资源。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自然资本,把自然资本分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②。Hawken(2000)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③。王健民等(2002)认为,生态资产从广义来说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从狭义来说是国家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从生态资产价值的角度,指出生态资产的构成包括生物资产、基因资产、生态功能资产和生境资产(以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适宜度来度量其价值)四大方面④。 2.将自然资本界定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环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他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⑤。Daily(2000)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本的存量⑥。黄兴文等(1999)将生态资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实施生态所有权并且所有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生态景观实体”⑦。董捷(2003)指出所谓生态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为未来产生有用商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存量⑧。 3.将自然资本范围扩大到纯自然资本和人造自然资本。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31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G2000048705)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概念 内涵 通过回顾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论述了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提出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国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1974年,美国著名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开始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主要针对世界环境问题进行 观察 ,并出版了一系列 环境警示丛书 ,掀起了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潮.21世纪伊始,布朗又开始对全球经济问题进行 观察 ,他于2001年5月创办了全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11月,出版了 Eco-e conomy:Building an Economy f or t he Earth , 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构想,提供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1],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以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运动已经开始. 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的经济增长过程.正如布朗所说, 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维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自然环境被不断改变,整个地球的负荷在不断加重 .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 八大公害事件 ,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批判.进入70年代以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等[2]. 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3,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Kennet h 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中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从此,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声音. 二、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近20年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态经济 这个术语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政府报告、研究论著、宣传标语甚至一些企业的宣传画册中.多数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最权威的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 obert Costanza给出的定义[5,6]: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但目前的任何学科都没有 238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 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 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 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 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 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 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 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 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 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马传栋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呼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而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埘象,要依此规范该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该学科的学科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指导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取得辩证的统一后所形成的富有哲理的伟大思想成果,所以它不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获得了与会的国际组织和各国首脑的一致认可: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各国政府对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的制定工作。 从全世界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研究的角度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口开以来,各个世界组织和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生态学、地学、环境科学、人口学、资源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海洋科学等方面的学术团体、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及其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对策。截至1996年2月,仅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多达近百种。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争相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世界银行与亚洲银行也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委员会,各国和一些著名大学都相应的成立了~些官方的和民间的科研机构,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就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我国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使学术研究活动空前活跃。 从各国政府实施(21世纪议程》的角度看,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其中中国政府走在世界前列,于1994年3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牵头,52个部门与机构参与制定的世界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21世纪议程》,并成立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负责该议程的实施工作。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正是顺应上述政府和学术界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而被提出研究的。我国最早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见著于上述的《中国2l世纪议程》之中,该议程在“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一章中的第“4.4l”条就是专论“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文中指出:“(a)鼓励高等教育机构重新考虑其课程设置,加强关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口学的研究;(b)鼓励在这些领域拥有专门知识的区域性和国际经济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为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和研讨;(c)鼓 48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 选项: A:淡水危机 B:石油危机 C:核危机 D:经济危机 答案: 【石油危机】 2、单选题: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 选项: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增长的极限》 C: 《21世纪议程》 D: 《里约宣言》 答案: 【《人类环境宣言》】 3、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深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与对立,包括

()。 选项: A: 公民与公民之间 B: 地区与地区之间 C: 国家与国家之间 D: 当代与后代之间 答案: 【公民与公民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 当代与后代之间】 4、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在于?( ) 选项: A: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B: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C: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D: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答案: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5、多选题: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 选项: A: 必须全球共同行动应对资源危机

B: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 C: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D: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答案: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6、多选题: 绿色经济强调()之间的关系,推进了相关政策法规、市场规律与体制机制的系统化。 选项: A: 提高人类福利 B: 降低生态稀缺性 C: 提高社会公平 D:降低环境风险 答案: 【提高人类福利; 降低生态稀缺性; 提高社会公平;降低环境风险】 7、多选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议程范围广泛且雄心勃勃,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面()。 选项: A: 社会 B:人口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IMPACTED框架中的P是指环境污染。 A:对 B:错 答案: 错 2、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 A:对 B:错 答案: 错 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A:对 B:错 答案: 错 5、有关IMPACTED框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B:C代表消费

C:T代表技术 D: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答案: 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C代表消费 ,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6、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调依次为: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依赖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 D:依赖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答案: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生态经济矛盾全面激化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工业文明 8、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与土地的破坏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农业文明 9、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看,当代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侧面。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基于IPAT方程,要控制CO2排放量,在T这个因子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人口 B:控制经济增长 C: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章 1、导致复活节岛的文明衰落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过多 B:造神运动 C:部族争斗 D: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答案: 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2、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指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阈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 一:意图探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 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在《反杜林论》序言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从自然界中找出辩证法的规律

生态经济学论文

摘要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开发素材,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满足大中城市居民及一些农村居民进行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学习等活动的旅游形式。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由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两部分组成。论文先提出了观光农业研究的支撑理论,接着探究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最后从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调控对策。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拓展观光农业的含义和功能,探索一条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布局优化;大众垸 第一章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同多数国家一样,我国通过发展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以获得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取得的显著发展相比,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呈现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模式不健全、农民收入低下等特点。城乡差距和社会矛盾逐步加剧。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实施工作重心战略转移,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建设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望城县人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_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 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郝文波 (邢台学院法政历史系,河北邢台 054054) 摘 要:经济高速增长中,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需要站在新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解决经济问题,进而建立生态经济学。 关键词:生态学;经济学;经济问题;生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 01-0264(2006)03-0014-04 To Research the Economic Problem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We Need Ecological Economics in China H AO Wen-bo (Xi ngtai Universi ty,Law &History Department,Xi ngtai,H ebei 054054) Abstract :As economy developing rapidly,human beings !convert conquering to nature caused catas trophic ecocrisis and nature !s retaliations and punishments to human being has become one of foci all around the w orld.We human being need to stand by humanitarianism,to research and solve economic problem,then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Ecolog y;Econom ics;Economic problem;Ecological Economics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主义的极端化,使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生态经济学因此产生。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生态状况,未来几十年中国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对全世界的生态状况发生重大影响。 一 将经济学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和研究,无疑已十分迫切和必要。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解决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包括我国人民在内)健康生存和持 续发展的头等重要、极端紧迫的大事。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并不比发达国家轻,而且在21世纪的未来发展中,其影响也许比发达国家更大。且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年6月27日两篇文章中的话为证:?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是艰巨而且复杂的。过去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加剧了这个国家的农业用地的广泛破坏: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森林遭毁、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中国目前有将近7亿人得不到清洁用水,这是引起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正在使有限的水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另外,只有不到10%的城镇污水得到了处理。随着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郝文波(1964-),男,河北赵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2006年7月第2卷 第3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 V ocational College of Law and Commer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July. 2006V ol 2N o 3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

前言 生态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统经济学和生态学像两条永远向前延伸的平行线,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直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人们才逐渐从工业文明中觉醒,关注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食物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匮乏、土地污染与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的外部性日益显现。 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而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封闭系统,经济的增长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毫无疑问,经济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应归属于生态学理念,但是,实践中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对世界的展望差别较大。经济学家关注迅速攀升的经济指标,而生态学家则看到没有人能预见到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不论观点如何,经济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已经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低熵已经成为比任何经济资源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学科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涉及生态学和经济学两大理论完全不同的学科。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正在探索一种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生态经济。 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高效率、零污染”的运行方式,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经济的持续繁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本教材力求展现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做到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机结合。本教材共分三篇十二章,上篇,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引论,介绍生态经济基本概念和生态经济学发展;第二章,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生态经济系统;第四章,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研究;中篇,产业篇,包括:第五章,生态产业;第六章,生态农业;第七章,生态工业;第八章,生态服务业;下篇:保障篇,包括:第九章,生态文化;第十章,生态伦理;第十一章,生态教育;第十二章,生态社会。 当前,生态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本教材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特点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做一些整体性的研究和思考,其中下篇,即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思想与生态社会保障问题。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一一注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和支持帮助本教材编撰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二0一0年八月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篇一: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 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 教育 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 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 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 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 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一:意图探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 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 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 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 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 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 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 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在《反杜林论》序言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从自然界中找 出辩证法的规律 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的工作,并且在做这件工作之前,“不言而喻,在我对数学和自然 科学作概括叙述时,我在细节上也确信那种对我来说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这就是:在自然界,同样的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

最新关于生态补偿研究中的技术问题研究

关于生态补偿研究中的技术问题研究 1 生态补偿的科斯概念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有不少定义,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惩罚性措施,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生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刺激手段[11];随着生态建设实践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补偿的内涵发生了拓展,由单纯针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收费,拓展到对生态服务提供者(或生态环境保护者)给予补贴,激励这些提供者(或保护者)主动提供优良的生态服务[4]。 1.1 生态补偿的科斯概念 迄今为止,生态补偿的主流思想基础仍是科斯经济学。科斯定理表明,无论资产的初始产权配置如何,社会最佳状态都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来实现。就环境问题来说,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产权界定清晰,个体、社团甚至超级国家实体都可以交易他们的权利,直到环境物品和服务实现帕累托最优供给[5]。因此,建立生态服务交易市场成为解决因市场失灵引起的生态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方案。 基于科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Wunder等[6]提出“生态补偿是一种自愿交易、具有明确的生态系统服务或能保障这种服务的土地利用、至少有一个生态系统服务购买者和一个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当且仅当服务提供者能够保障服务的供给(有条件的)”。目前,该概念在生态补偿文献中占主导地位,它认为理想的生态补偿项目应该把生态系统服务整合到市场中,生态补偿应该尽力实行科斯定理[12],一个“真正”的生态补偿项目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清楚被提倡的土地利

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②利益相关者必须有终止合同关系的可能性;③监督系统必须与干预相伴,以确保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为此,在生态补偿项目设计中,科斯方法把重点放在减少交易成本、产权分配、建立生态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的交易过程等方面。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将外在的、非市场环境价值转化为当地参与者提供生态服务的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把正面激励转让给生态服务提供者,而且生态服务的供给是有条件的。激励是影响决策者参与行动动机的因素,生态补偿目的就在于建立一种把个体和/或集体的土地利用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利益连接在一起的激励[5]。根据决策者的感知,可将其分为积极激励和消极激励。积极激励是生态补偿的核心,一方面积极激励可以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决策,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服务由个人或集体供给,通过积极激励可以改变个人或集体的土地利用决策,从而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例如中国的退耕还林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激励还可以影响对规章或法律效力的态度,例如哥斯达黎加PSA项目,因与反砍伐法案一致,而使其得到了社会支持[13]。积极激励的贡献并不意味着消极激励的缺失,消极激励常以强制参与或罚款与惩罚等形式出现在生态补偿中。但是,在实践中积极激励的权重应超过消极激励,而且应该尽可能把积极激励转让给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个人[7]。条件性是激励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核心方法,究竟以生态系统服务物理量还是以服务提供者采取的行动作为激励条件对项目设计至关重要[14],在实践中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技术和监督成本。由于测量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很困难,因此,常以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有假定关系的生态指示器作为激励条件,而不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量,例如,利用栖息地变化的卫星监测结果来估计碳服务供给[15];此外,由于生态补偿干预力求改变行动者的行为,也常以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的特殊行动作为激励条件,例如欧

什么是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编辑本段]生态经济学对我们的影响 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结合上,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结构、功能、规律、平衡、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数学模型等内容。旨在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创建的。美国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几年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太空船经济理论”等。 [编辑本段]生态经济学的历史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人类社会经济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发展要同其生态环境相适应,是一切社会和一切发展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编辑本段]生态经济学研究特点 ①综合性。生态经济学是以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经济问题,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②层次性。从纵向来说,包括全社会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各专业类型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农田生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草原生态经济、水域生态经济和城市生态经济等。其下还可以再加划分,如农田生态经济,又包括水田生态经济、旱田生态经济,并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别研究其生态经济问题。从横向来说,包括各种层次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 ③地域性。生态经济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殊性,生态经济学研究要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情或地区情况为依据。 ④战略性。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要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不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永久保持人类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研究的目标是使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效益优化,从宏观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另外,它还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 [编辑本段]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②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人口集中,生产系统与消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