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

0.35公斤/亩·米。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

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4~0.5克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必杀、杀虫克星等全池泼洒。

四、“一点红”病

1、病症:严重时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头项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当地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病鱼在临死前失去平衡,出现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中的特殊姿势,并伴有阵发性痉挛,旋转性侧游、打转等。

2、流行情况:鱼种、成鱼阶段养殖阶段,多发于春、夏、秋生长阶段。

3、治疗方法:发现头顶“一点红”病后,立即用抗菌药物治疗,治疗2天后,再用车轮虫病治疗药物治疗2天,最后再用抗菌药物治疗1天,基本可痊愈。

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预防 摘要 从制种、代料栽培、段木栽培和子实体培养几个方面阐述了危害食用菌的常见病害。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用菌;病害;预防 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菌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近年来代料栽培食用菌发展尤为迅速,但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日益严重,制约着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详述了食用菌栽培的主要病害,为食用菌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食用菌病害主要发生情况 1.1制种和发菌期主要病害 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见表1,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 青霉、曲霉,有时链孢霉也产生较大的危害。 表1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 1.2代料栽培病害 平菇、金针菇、香菇大多用袋栽,常见病害见表2,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和曲霉;草菇、蘑菇虽用床栽,但栽培面积不大,发生在菇床上的病害以小球菌核菌、葡萄枝孢霉和木霉危害最严重(表3)

1.3段木栽培病害 我国栎木资源比较丰富,适于银耳、木耳、香菇的栽培,以木耳栽培居多,香菇次之,银耳也有一定数量的栽培。发生在木耳、香菇、银耳上的木腐菌同食用菌竞争空间和养料,抑制或寄生在食用菌菌丝体上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是栓菌、裂褶菌、炭团菌、革盖菌和肉座菌等(表4)。 1.4子实体病害 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食用菌子实体上易形成定型症状的病害(表5)。

.冬季食用菌病害的主要表现 1.1 双孢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死亡,发育迟缓,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菇蕾发生量小甚至不出菇,有的发生僵菇,菌盖部分有褐色斑点等。 1.2 平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发黄或者死亡,菌柄色暗、变长并呈弯曲状,有的子实体整朵“攥拳”,菌褶全部外翻、呈恐怖状,有的菌盖上布满菌刺、如同人类的粉刺状,有如同花菜状或蜂窝状、子实体没有分化,有的料面发粘,有的甚至发出腐臭味,菇棚内霉味偏重。 1.3 金针菇:菇体长短不齐,整体呈水渍状,菌盖布有不规则褐色斑点,黄色菌株菌柄下部严重变色,或基部有菌丝状白毛物。 1.4 香菇: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菌盖色泽变为偏黄、偏浅、没有正常色泽,畸形菇比例增加,长速缓慢或极慢,有的菌肉松软,有的腐味很重、甚者腐烂。 1.5 杏鲍菇:大面积发生“白疙瘩”,出菇细长,菌柄几度弯曲,菇体表面粗糙不平,菇体发软,无生机感。 1.6 姬菇:菌柄呈水渍状,菌盖很薄、几无光泽,表面凸起物较多,菌盖有暗褐色斑点异味较重。 1.7 柳松菇:菌盖很薄、很脆、了无生气,鳞片过多,菌柄过细,色泽偏重,菌柄基部有菌丝状白色毛毛,甚者菇体偏软,有一种类似发霉的异味。 1.8 真姬菇:长短不齐,菌盖花纹显示杂乱无章、处于非正常状态,菌柄色泽呈水渍状灰暗,商品状态较差,有的发出较重异味,甚至有腐烂现象。 1.9 白玉菇:失去正常的原白色、呈暗白色、严重者呈水渍状,子实体长短不齐,菌盖上有 密集的小疙瘩,有的发出浓重的腐臭味。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 1."5 c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臵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 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kg/亩。 2、放养密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 4."0- 5."0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 2."0- 3."0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cm,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kg,或亩施绿肥200-400kg。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 2."0×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

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 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 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 每亩鱼种池设臵饵料台6-8m2 ,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 1."8- 2."0m,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 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 0.35公斤/亩·米。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 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4~0.5克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必杀、杀虫克星等全池泼洒。 四、“一点红”病

鱼腥草加工技术

鱼腥草加工技术 {.干制.将鱼腥草去除杂质,烂叶和老 叶,选粗细相同,成熟度一致的洗净,沥干, 也可直接晒干或烘干.需热烫的,可在夹层 锅内放水加热,每200L水加入25g食用苏打 参 食用苏打1次,一锅水连续烫5次后必须换水.将热烫后的鱼腥草迅速在竹筛子上摊 开,趁其体软时理顺,再晾晒,晾晒过程要经 常翻动.若是人工烘烤干燥,一般逐步加温, 维持55~60℃,干燥后再逐步降温.烘干过 程中火力要均匀,并将上,下,前,后调换竹 筛,定时通风排湿几次.充分干燥后,将干成 品放入木箱中或堆成堆,用薄膜覆盖,经1~ 3天回软后将合格产品包扎成小把,或截成 3~4cm的小段,密闭包装.成品以淡红褐 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品. 2.腌制.将鲜嫩,粗壮的鱼腥草去掉杂 质和老叶,按大小分堆,分批清洗并捆把.采

集时一定要用筐篓,下垫青草,鱼腥草上面 再盖一层青草,防止挤坏,压伤和揉条,避免 日光照晒.当日盐渍,为减少老化变质,可先 放进2%~2.5%浓盐水里浸泡,再入缸盐渍. 2010.06 贮存6个月以上的采用2次盐渍法.第1次盐渍,用盐量为鱼腥草量的20%~3o%,先在容器里放一层底盐,摊放一层鱼腥草撒一层盐,投盐量要逐层增加,放满后再在最上面 撒一层盐,然后用竹板或木板盖好,压上石块.再用10%盐溶液灌满容器,使鱼腥草完全泡在盐水内.经过lO天盐渍后倒缸,进行第2 次盐渍.把缸内上层的鱼腥草倒在第2次盐渍缸的下层,按用盐量为鱼腥草量的1O%~15Yo投放盐,一层鱼腥草一层盐,在最上层多放一些盐,再把35%~37%饱和盐水灌满后, 盖上木盖,压上石块,腌渍1O~15天即可. 经过2次盐腌制脱水后,为了保色,保 脆,应封坛或装桶.贮存期不很长,又不需要 长途运输的就地销售产品,可用带水槽的坛子装料与盐卤,加盖后槽内注水封坛,封存 期内要加水换水用于较长期贮藏,远距离

食用菌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与一般农作物不一样,其生育期短,组织柔嫩,抗药能力差,且子实体易于积累化学农药残毒,影响食用菌的风味和人的身体健康。其次,由于食用菌与大多数杂菌及病原菌具有同源性,且目前还没有高效的选择性杀菌剂可供使用。因此食用菌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强调环境控制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一、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及进行合理的栽培管理; 3. 组成较完整的防治系统,减少或控制病害来源。 二、注意事项 1. 子实体生长期短,又直接食用,严禁使用剧毒农药。 2. 需化学药剂辅助治疗时,一定要选用有产品登记号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并做到适时、适量合理使用。

3. 出菇期间禁用化学药剂防治。 三、综合防治措施 1. 菇场设计科学从防止有害生物角度出发,把原料库、配料厂、肥料堆积场等感染源区与菌种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等易染区隔离;防止材料、人员、废料等从污染区流动到易染区;有条件的菇场,应将培养室与出菇棚分开,以减少培养期污染。 2. 环境卫生清洁搞好环境卫生是有效防治多种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其他防治技术获得成功的基础。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将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烧毁或深埋;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杂草、积水及各种有机残体,避免病虫滋生;避免使用不清洁的污水;同时控制栽培场人员流动。此外,每一季栽培结束后,应彻底清理菇场。 3. 选用适宜品种选用抗病虫性、抗逆性强的菌种;同时,使用菌龄适宜的菌种,并通过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强抗病虫能力。 4. 配料慎重合理生产选用新鲜、无变质的原材料;配料时勿添加过多糖、粮类营养,拌料时要求偏弱碱性。严格灭菌操作,避免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批量污染。

中药材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药材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录 2、玄参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3、白芷规范化“GAP”栽培与管理技术 4、半夏生长习性与规范化“GAP”栽培技术 5、金银花规范化栽培技术 6、山药栽培技术 7、药用植物引种栽培的5要素 8、药用植物常见虫害防治方法 9、中药材种子处理新方法 10、中药材生产及其管理规范 11、GAP的实施及其对中药企业的影响

玄参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ls)的干燥根,又名元参、浙玄参、乌玄参。具滋阴降火、润燥生津、解毒利咽功能。主产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80厘米~150厘米。根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分叉,外皮灰黄色。茎直立四棱形。叶对生,叶片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钝锯齿,下面有稀疏散生的细毛。聚伞花序,呈圆锥状,花序和花梗有明显的腺毛,花萼5裂;花冠褐紫色;雄蕊4,二强;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蒴果卵圆形,种子椭圆形,黑褐色,具10条纵横线。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玄参喜温暖湿润气候。当气温12C时开始出苗,20C~27C时茎叶生长发育较快,在地上部生长发育高峰之后,根部生长才逐步加快。21~26C为根部生长发育最适时期,根部明显增粗增重。10月后,植株生长渐慢,八月地上部枯萎、生长期为220~240天。种子发芽适温为30C,但发芽率较低,种子寿命为l~2年。 [栽培技术] 1.种类玄参种类从地区看有四种:浙玄参,川玄参(S.kakudensls),北玄参(S.buergerlana)和华北玄参(S.moellend orffii)。北玄参分布于辽宁、吉林等省,有少量栽培;华北玄参分布于河北等地,系野生。

全雄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地点选择 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上游周边无污染源,排灌方便、高进低出,交通方便、车辆能直接到达池边,池底为泥沙质、壤土的地方挖池建塘。其中尤以泥沙质为佳。 二、池塘规格 1.面积。每口池塘以1~3亩为宜。太小,水质易突变;太大,不好管理。 2.水深。1.7~2.0米。太浅易缺氧。水体深,水质稳定、养殖容量大、增产潜力亦大。 3.形状。以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最为理想。但在实际建池中尚应按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以投资省、工程量小、易施工为原则,择优而定。 三、机械设备 1.增氧机。采用 1.5千瓦涌浪式增氧机,一般1~3亩的池塘配备1台,5亩池塘配备两台。 2.自动投饵机。采用220伏单相照明电源,功率90瓦,料箱能装80公斤料,投饵面积80平方米的投饵机。自动投饵机可安装在池中部,抛洒远程达10米,抛洒面积为80平方米,饲料投喂完毕(每餐的投喂时间设定为1小时左右)可自动关闭电源。一般面积在20亩以内的池塘安装1台即可。 四、清塘消毒 冬季干池,清除塘埂杂草、池底多余淤泥(黄颡鱼为底层鱼类,淤泥越少越好,一般保留5厘米厚左右),让池底冻晒干裂。池底经风吹、霜冻、曝晒,变得干燥疏松,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有利于底泥中有机质的分解。放苗前10天左右,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化水趁热全池泼洒。 五、鱼种放养 1.准备工作。放养前4~6天注入新水,进水口用双层密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 2.鱼苗质量。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游动敏捷、光泽鲜艳、规格整齐、无伤病、无寄生虫附着的健康鱼苗。 3.鱼苗规格。全雄黄颡鱼为体长3厘米的夏花苗,配养25克/尾重的鲢、鳙鱼。 4.放养密度。全雄黄颡鱼放养量为10000尾/亩,鲢、鳙鱼放养量为100尾/亩(鲢、鳙比例为9∶1)。鲢、鳙能滤食水体中多余的浮游生物,起到调节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草鱼、鲫鱼、鲤鱼的抢食能力强,会与黄颡鱼争食,不宜搭配混养。 5.放养时间。当水温基本恒定在24℃以上时即可放苗。福建省古田县一般在6月中旬放养。搭配的鲢、鳙鱼应在黄颡鱼放养15天后再下池,以利于主养鱼生长。 6.鱼苗消毒。用100公斤水、40公斤食盐和80万单位青霉素配制成药浴溶液,鱼苗放养前在此溶液中浸浴10~15分钟(具体视当时的水温和鱼体忍耐度灵活掌握),可有效地防止各种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的发生。浸浴可在帆布桶内或在铺垫薄膜的船舱中进行。 7.注意事项。 (1)同一口塘,要放同一规格的苗,并一次性放足。 (2)运苗容器里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要小于2℃,若温差太大,要进行缓苗调温处理,即先把装苗的尼龙袋连苗带袋浸泡于池水中,半小时后,解开袋口并往袋内少量多次地添加池水,直到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近时,再行放苗。 (3)有风天气,应在池塘的上风处放苗,让鱼苗自动随风分散于水中,避免被风浪拍打群集、拥挤于岸边而造成窒息或损伤。 六、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前期选用鳗粉料,一个月后改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膨化料(蛋白质含量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鱼腥草种植技术手册

鱼腥草种植技术 一、鱼腥草的形态特征描述 鱼腥草为三白叶草科植物,俗称侧耳根、岑草、菹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叶脉5~7条,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花小,夏季开,无花被,排成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的穗状花序,总苞片4片,生于总花梗之顶,白色,花瓣状,长1~2厘米,雄蕊3枚,花丝长,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合生心皮所组成。蒴果近球形,直径2~3毫米,顶端开裂,具宿存花柱。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二、鱼腥草的生物学特性 鱼腥草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省市,生于阴湿或水边低地,及山坡路边;喜温暖潮湿环境,忌干旱。耐寒,怕强光, 在-15℃可越冬。4-5月开花,6-7月结果,11月下旬开始谢苗,次年3月返青。土壤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不宜于粘土和碱性土壤栽培。 三、鱼腥草的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深翻土壤,耕作深度不低于25厘米;栽植前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30-50千克,后浅耕(15-20厘米)土壤使肥、土均匀混合,按宽1.2-15米作畦,整平,在畦面上开间距为20厘米、深20厘米的栽植沟待播。 (二)繁殖方法 由于鱼腥草种子发芽率不高,大田生产主要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繁殖生产。无性繁殖中又可分为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和根茎繁殖。分株繁殖为在3月下旬至4月,将母株挖出分株移栽于沙土;扦插繁殖为在春、夏季,剪取无病虫、健壮枝条作插穗,截成12-15厘米具3-4个节,用浓度为500毫升/千克的生根剂3号溶液浸泡10秒钟,取出后按株行距10*10厘米扦插于苗床上,并适时浇水保墒,待生根后移栽于大田;根茎繁殖为于春、秋季,选取无病虫、健壮的地下根茎,用已消毒刀切成约5-10厘米,并具3-4节的根茎作为种茎,按株距15厘米平放于已准备好的畦面沟内,覆6-7厘米厚的细土。栽种后及时浇水,并更具墒情适时灌溉,保证土面湿润。15-20天即可发芽。

试论食用菌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论文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论文摘要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环境因子和物理化学因子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中的生理性病变,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分析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造成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病害有2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虫害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1侵染性病害与防治 1.1真菌性病害 1.1.1蘑菇湿泡病。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最主要的病害。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暴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变成褐色、软、湿,并流出橙褐色的清液,伴有恶臭味。发生原因主要是高温和通气不良。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注意菇房清洁和覆土材料消毒,覆土材料消毒可用甲醛密闭薰蒸36h;二要选好栽培季节,第1潮菇出菇期温度避开25℃以上高温;三要及时处理病斑,防扩散,并做好治虫防病,以防昆虫携带传播;四是药剂防治,可用1∶800多菌灵或托布津喷洒。 1.1.2轮枝霉病(褐斑病、干泡病)。主要发生于蘑菇,感染后产生褐斑,早期子实体发育不良,颜色灰白,幼菇感染成洋葱菇;中期有唇裂现象,质地较干,不流水滴,无难闻气味。防治方法:采取有效防虫治病,病菇周围用2%甲醛、500倍多菌灵或1 000倍百菌清喷洒。 1.1.3鱼籽菌。粒状,园球状,乳白色,也叫尿素病。感染该病后培养料发酸发黑,菌丝疏而稀少,若早期感染,菌丝难于定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和发酵不良。防治方法:搞好培养料的发酵工作,加强菇房管理,做好通风透气,发现感染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1.2细菌性病害 1.2.1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有水膜时极易发生,使菌盖产生褐斑,但不危害菌肉。防治方法:保持恒温,减少变温,喷水后加强通风,菌盖上不能有水珠残留,发病时用1%漂白粉液喷雾。 1.2.2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菌盖上的病斑不规则,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条件适宜时很多病斑连成一片,使菌柄、菌盖变黑褐色,质软,有黏液,最后整朵腐烂。防治方法:控制出菇温度不大于15℃,发生时可用1%的漂白粉液喷雾。 2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1菌丝生长阶段 1.1菌丝徒长。当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菌丝大量进行营养生长,不扭结出菇的现象。主要预防方法是配好培养料,加强通风换气,产生菌皮时用器具挑去菌皮。 1.2菌丝萎缩。主要原因一是料害,料中氮量偏高,产生氨中毒;二是水害,喷水过多,造成缺氧;三是温度过高烧菌。2子实体阶段 子实体阶段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地雷菇、空心菇、硬开伞、死菇等,预防方法主要是加强管理。 3食用菌害虫及防治 1闽菇迟眼蕈蚊 闽菇迟眼蕈蚊又名尖眼菌蚊、菇蚊、菌蛆、菇蝇,主要发生于双孢蘑菇、凤尾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等。主要危害是幼虫取食菌丝体,造成菌丝萎缩,菇蕾枯萎,幼虫可从子实体基部钻蛀,造成窟窿,并伴有难闻腥臭味,成虫不直接危

中药材太子参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中药材太子参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与发生规律 病虫害种类与为害情况经田间调查,有太子参病毒病(花叶病)、太子参根腐病、太子参叶斑病、蚜虫和小地老虎等病虫害。这些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海拔高低、参农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系,但普遍存在逐年加重发生的问题。2013年3月14日田间调查显示:太子参病毒病、根腐病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田块病毒病株发病率、根腐病株发病率亚鱼乡(海拔620米)达45%、31.4%,朱家场镇(海拔482米)达60%、46.8%;太子参叶斑病局部零星发生,小地老虎是苗期的主要害虫。 2.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①根腐病。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后发病较重。根腐病的发生为害与地下害虫、根螨为害有关,在土壤湿度大、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生严重,病株率达26%~92%,严重时造成绝收。②病毒病(烟草花叶病毒TMV)。在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出现病斑,4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一般病株率8.27%~34.16%,最高病株率达64.20%。③叶斑病。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一般病株率达21%~46%,产量损失为11%~27%,以连作田块发生重。④猝倒病。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出苗阶段发生重,种子繁殖田(复厢田)发病重。⑤紫纹羽病。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生长后期至留种期发病重,前作为甘薯的地块易发病,在偏酸性砂壤土上及土壤排水不良地块易发病。⑥白绢病。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生长后期至留种期发病重,但发生面积小。⑦小地老虎。主要是1代幼虫为害太子参,

4~5月为害幼苗,咬断幼苗根茎,造成缺窝断行。⑧蚜虫。在太子参出苗后,越冬蚜虫迁入为害,发生时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下旬。⑨蛴螬。以幼虫在地下啃食太子参块根,咬断幼苗根茎,致使全株死亡,严重时造成缺苗断行。该虫1年发生1代, 4月中旬至5月下旬越冬幼虫为害,7月上旬至8月下旬成虫产卵后,新一代幼虫开始为害太子参。 二、病虫害加重发生的原因 1. 引进品种单一,抗病性减弱玉屏县种植的太子参种子大部分从临近的黔东南州引进,由于黔东南州是太子参主产区,多年连片的生产造成太子参生物群落单一化,有利于为害太子参的病原物繁衍和扩大,同时也有利于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导致种子抗病性减弱,加重为害。 2. 管理粗放,有利于病害发生由于太子参喜肥怕水,不合理施肥尤其是偏施氮肥易造成土壤酸化,导致植株长势差,抗病能力减弱;大部分参农在栽种太子参时忽视排水沟的畅通,导致田间积水,引发病害的大发生。 3. 重治轻防,有利于病虫害扩散蔓延生产中,太子参种植户重治轻防,加上对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规律不了解,只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才开始用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导致病虫害扩散蔓延。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 1. 科学、规范引种太子参易感花叶病毒病,发病后对产量影响非常大,栽培必须选用当地植保部门检疫合格的种子,最好选用文登

中药材种植常见病害防治

中药材种植常见病害防治 中药材种植:根腐病 该病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直至地上茎叶自下向上枯萎,全株枯死。发病原因常与地下线虫、根螨的为害有关,在土壤黏度重、田间积水过多时发病严重。黄芩、丹参、板蓝根、黄芪、太子参、芍药和党参等易感染此病。防治:播前用丙线磷等杀虫药剂撒施整土,防治地下害虫,同时施腐熟有机肥,以增强抗病力。发病初期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800~1000倍液灌根,雨后及时排水。 中药材种植:白绢病 常在近地面的根处或茎基部,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物,严重时腐烂成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全株死亡。常在雨季或土壤受渍条件下发病。此病为害黄芪、桔梗、白术、太子参和北沙参等。防治时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液浸种消毒。 中药材种植:立枯病 最初是幼苗基部出现褐斑,进而扩展成绕茎病斑,病斑处失水干缩,致使幼苗成片枯死。此病为害黄芪、杜仲、人参、三七、白术、北沙参、防风和菊花等。处理办法:降低土壤湿度,及时拔除病株,并用多菌灵等处理土壤,喷药预防其他健株感染。 中药材种植:枯萎病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失绿,继而变黄枯死。重茬地、排水不良的粘土地发病严重。黄芪、桔梗和荆芥等药材常感染此病。防治办法: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喷洒处理。 中药材种植:菌核病 发病时幼苗基部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幼茎很快腐烂,造成倒苗死亡。病部后期出现的黑褐色颗粒即为菌核。此病为害中药材中的丹参、人参、白术、半夏、川芎等。防治方法上除实行轮作外,还要在发病中心撒施石灰粉,植株上用多菌灵或禾枯灵水溶液喷洒。 了解更多:https://www.360docs.net/doc/0b18009674.html,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作者:孙明珠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俗名黄辣丁,长江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昂刺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喜底栖生活,适应性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以虾类、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黄颡鱼因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能够人工繁殖。池塘人工高效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一、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目前江苏省养殖的黄颡鱼种类有: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乌苏里拟鲿(乌苏里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体长为体高的3.5~4.5倍,体呈黄色,具暗色纵带及横纹带。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cm.2~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 二、黄颡鱼的池塘养殖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爱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宜于各地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1.池塘主养 1.1池塘条件 要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面积2~5亩,水深1.5~2米的池塘,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每个池塘配备1.5~3.0千瓦的增氧机。鱼苗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放苗前2天,每天用浸泡8小时的黄豆磨浆全池泼洒,黄豆用量为每亩用干黄豆5千克左右,以使水蚤、棱角类等浮游动物达到最高峰。 1.2鱼种放养

中药材常见病害的防治

中药材常见病害的防治 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直至地上茎叶自下向上枯萎,全株枯死。 一、根腐病 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直至地上茎叶自下向上枯萎,全株枯死。该病常与地下线虫、根嫡的为害有关,在土壤粘度重、田间积水过多时发病严重。黄苓、丹参、板蓝根、黄罠、太子参、芍药和党参等易感染此病。防治:播前用丙线磷等杀虫药剂撒施整土,防治地下害虫,同时施腐熟有机肥,以增强抗病力。发病初期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800?1000倍液灌根,雨后及时排水。 二、根结线虫病 由于根结线虫的寄生,在药材根部长了许多瘤状物,致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最后全株枯死。此病为害丹参、桔梗、黄罠、人参和北沙参等。防治时最好与禾木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综合防治。药剂防治方法:1、土壤消毒。在播种或定植前,每平方米用菌线威0.3?0.5克,对水3500?7500倍液或对过筛湿润细土200?500倍均匀喷洒或撒施在土

表上,有条件的可用地膜覆盖48?72小时;或每亩用5%线净3?4公斤,拌细土均匀施入播种沟或播种穴内。2、生长期(发病期)。用菌线威3500?7000倍液,浇灌植株基部。 三、口绢病 常在近地而的根处或茎基部,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物,严重时腐烂成 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全株死亡。常在雨季或土壤受渍条件下 发病。此病为害黄罠、桔梗、白术、太子参和北沙参等。防治时应与 禾木科作物轮作或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液浸种消毒。 四、立枯病 最初是幼苗基部出现褐斑,进而扩展成绕茎病斑,病斑处失水干缩, 致使幼苗成片枯死。此病为害黄罠、杜仲、人参、三七、白术、北沙参、防风和菊花等。处理办法:降低土壤湿度,及时拔除病株,并用 多菌灵等处理土壤,喷药预防其他健株感染。 五、枯萎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 机械损伤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1、出血性水肿病 ⑴病原:系细菌性疾病。 ⑵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喉皮肤破损充血呈圆洞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糜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冻胶状黄色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和成培育时期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2、肠炎病 ⑴病原: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⑵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总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鱼种和成鱼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3)防治方法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脱1ppm的漂白粉。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饲料粉0.4--1克,连续5--7天。 3、水霉病 ⑴病原:水霉菌。 ⑵病症: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离群独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⑶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

鱼腥草栽培技术有要点

鱼腥草栽培技术有要点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鱼腥草做为无公害的健康保健蔬菜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近年来,汉中植物研究所技术人员进行了果园套种鱼腥草栽培实验,利用梨、桃、李、杏、葡萄等果树行间空地合理套种鱼腥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鱼腥草做为无公害的健康保健蔬菜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近年来,汉中植物研究所技术人员进行了果园套种鱼腥草栽培实验,利用梨、桃、李、杏、葡萄等果树行间空地合理套种鱼腥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果园套种鱼腥草不但可以提高果园产出率,而且有利于果园精耕细作,改善小区环境,抑制杂草生长,起到“生草覆盖”的作用,同时提高土壤肥力,起到翻耕松土作用,有利于果树生长,实现果蔬双丰收。仅套种鱼腥草这一项亩增产值可达2000-3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技术推广后迅速被城镇郊区果农所接受,被果农们认为是果园套种的好项目。现将我所总结的果园套种鱼腥草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鱼腥草的特征特性 鱼腥草,别名菹菜,根、茎、叶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据测定,鱼腥草含粗蛋白质2%、粗脂肪0.4%、多糖类6%、钙0.7%、磷0.053%、挥发油0.12-0.15%,还含有蕺菜碱。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和化食等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鱼腥草可作菜食用,营养丰富;还可加工成鱼腥草茶、酒、汽水等保健饮料和食品,很有开发前景。

鱼腥草喜温阴湿环境,怕干旱,较耐寒,在-15℃以下仍可越冬。4-5月开花6-7月结果,11月下旬开始谢苗,次年3月返青。常见野生于溪谷、田埂、草丛中或塘边。要求土壤肥沃,忌干旱,但适应性强,人工栽培每亩可产1000公斤以上,长江以南和华北、西北各地均有分布,适宜种植。 二、果园套种鱼腥草技术要点 1、繁殖方法采用分株、插枝和根茎繁殖均可。分株繁殖在3月下旬至4月,将母株挖出分株移栽于沙土的苗床上育苗或直接移植均可。根状茎繁殖在3月上、中旬,植株未萌发新苗之前,将根状茎挖出。剪成10-12厘米长小段,每段须有2-3个节,并留须根。按行距30厘米开3-4.5厘米深的浅沟,将剪好的根状茎,按15厘米株距排放于沟中,覆土6-10厘米,稍加镇压后,浇水。保持土壤显润后即可出苗。扦插繁殖在夏季高温季节,在露地、床内皆可扦插。选择较粗壮的地上茎剪成小段作插条,插条长度以具有3-4节为宜,两节插入床土内,外露1-2节。插好后,插床上适当搭棚遮荫。插床温度25-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宜,插条生根并长出新叶后,司逐渐拆去荫棚,10-15天后,移植到大田生长。 2、整地作畦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耕层深厚、土壤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肥力适中,壤土或沙壤土的果园地块。选好地块后,沿果树行间留1米宽作为果树作业带不予耕作。其余彻底清除杂草、碎石,深耕晒垄。栽植前,每亩均匀撒施经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000-5000公斤、草木灰150-200公斤(或硫酸钾15公斤),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 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

鱼腥草的利用价值与开发状况.

第一章鱼腥草的利用价值与开发状况 鱼腥草的利用价值 鱼腥草 (HouttuyniacordataThunb, 学名蕺菜, 各地名称不一, 俗称有侧耳根、猪鼻孔、臭草、芩草等,属三白草科蕺菜属,是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叶搓 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及云、贵、川等地,野生在田埂和路沟旁。鱼腥草主要以嫩茎叶和地下茎供作蔬菜食用, 全株可鲜用或晒干入药。鱼腥草已经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鱼腥草历来为野生植物。上世纪 40年代初, 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近年来, 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 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商品性蔬菜。第一章鱼腥草的利用价值与开发状况鱼腥草的利用价值鱼腥草 (HouttuyniacordataThunb, 学名蕺菜, 各地名称不一, 俗称有侧耳根、猪鼻孔、臭草、芩草等,属三白草科蕺菜属,是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及云、贵、川等地,野生在田埂和路沟旁。鱼腥草主要以嫩茎叶和地下茎供作蔬菜食用, 全株可鲜用或晒干入药。鱼腥草已经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鱼腥草历来为野生植物。上世纪 40年代初,开始进行 人工栽培。近年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商品性蔬菜。 (一鱼腥草的食用价值 1.营养物质丰富鱼腥草是药食一体植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研究表明,在鱼 腥草的化学成分中:每 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 5. 26克、脂肪 2. 41克,碳水化合物 67. 5克,还含有钙、磷、铁元素,以及维生素 C 、维生素 B 。、维生素 E 和多种氨基酸。此外,鱼腥草还含有鱼腥草素 (一种挥发油等物质。 · 1’鱼腥草营养好,全株可以食用。其食用的方法很多,可凉拌、炒食、做汤或腌渍,能制作多种具有独特风味的菜肴。

中药材主要病虫害良药及防治

中药材主要病虫害良药及防治 植保工作在中药材全年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病虫害猖獗与否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选择良药和适期防治是其成败的关键。做到了良药选择和适期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忽视了它将遗误战机,前功尽弃,造成巨大损失。 植保工作在中药材全年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病虫害猖獗与否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选择良药和适期防治是其成败的关键。做到了良药选择和适期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忽视了它将遗误战机,前功尽弃,造成巨大损失。 1、根部病害(含根腐病、茎腐病、黄枯萎病、青枯病、猝倒病、白绢病、菌核病等)。 根部病害是药材最主要的病害,易感病品种依次为:白术、南星、黄芪、半夏、荆芥、山药、生地、川芎、北沙参、丹参、桔梗、菊花、远志、防风、白芷、牛膝、柴胡、毛知母、黄芩、瓜楼、附子等。 防治根病特效药为:40%枯黄回春、甲基立枯磷、萎康灵、枯黄120、申嗪霉素、药材专家、白术秘方、药材必治、不死苗、四特灵、703尅威、枯黄急救等。土壤处理消毒剂有:药材地康、五硝多菌灵。生物类菌剂:大地回春、重茬克星。 根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由于长期单一用药,病菌已产生抗性,防治效果不佳,应用时要选择含2种以上杀菌成份的药剂混合使用。选用新型特效药,淘汰防效差的老牌杀菌剂,加大用药量,重点根茎部着药,必要时灌根处理。土壤板结透气性差、低温高湿、高温高湿

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务必加强雨后防治工作。茎腐病防治适期为各种药材的苗期、发病初期;根腐病为全生育期;猝倒病为暴雨后骤晴时;黄枯萎病为中后期。根病综合防治措施:选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选禾本科作物为前茬,不重茬,防止土壤积水,多中耕,增施磷、钾肥,种子土壤杀菌消毒,发病初期及时喷特效药防治,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2、叶斑病(含斑枯病、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叶枯病等)。 叶斑病是药材茎叶的主要病害,发生广、危害重。易感病品种:白术、生地、牛膝、南星、丹参、白芷、防风、板蓝根、桔梗、柴胡、苏叶、射干、黄芩、紫苑、荆芥、蒲公英、薄荷、瞿麦、红花、鸡冠花、菊花、金银花、半夏、毛知母、山药、川芎、云木香、甘草、元参、附子、枸杞等。 防治叶斑病的特效药:斑击、锰锌烯唑醇、多抗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80%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及其成份复配剂。 防治叶斑病应于发病初期和雨后及时喷药,着重喷中下部茎叶,上下打透,不留死角。 3、霜霉病:南星、附子、板蓝根、蒲公英、桔梗、菊花为易感病品种。近年来选出的特效药有:西安美邦48%甲霜灵锰锌、48%瑞毒锰锌、霜怕(80%烯酰吗啉)、金霜疫(苯噻菌胺烯酰吗啉)、氟吗啉、异菌脲。气温较低、湿度大、多雨季节、大雾天、露水大时极易发病。喷药时应均匀周到、雨后必喷。发病初期连续防治1-2次,控制住病情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