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

一、考古学理论、方法与考古学史

1.考古学史

(1)【金石学】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的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时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与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目的的中国古代传统学问。

先秦:孔子“信而好古”(观欹器)

秦汉魏晋南北朝:司马迁著史记,“二十年南游,上会稽,探禹穴……讲业齐鲁之风,观孔子之遗风”;许慎《说文解字》收录了当时出土的一些青铜器铭文;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战国魏襄王墓被盗,发现几十册竹书,经人编撰为《纪年》《周书》《穆天子传》等十几种;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考察了大量遗迹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考察了大量遗迹,收录有大量碑刻材料。

宋代——金石学的第一次高峰:宋仁宗时期刘敞将家藏古器物,摩其铭文、绘其图像,刻之于石,命名为《先秦古器图碑》(已佚),最先提出了研究古器物的心得:“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宋金石学著作有吕大临《考古图》、王黻《博古图》、欧阳修《稽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洪适的《隶释》《隶续》等

清代乾嘉学派与金石学:金石学著作达900余部。特点是精于鉴刻、详于考订、研究范围广。

如乾隆御撰《西清古鉴》《宁寿古鉴》《西清续鉴》甲篇和乙篇。

清末民初:康乾之后的清代金石学衰落,但到清末民初,由于新发现的甲骨、简牍等被纳入金石学的研究范畴,金石学得以复兴,出现了罗振玉、王国维等金石学大家。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对中国金石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2)中国考古学的兴起

安特生的发掘(周口店、仰韶村,1921)

斯文赫定西北科学考察团(徐旭生、黄文弼,1927)

李济的西阴村发掘(1926)

殷墟的15次发掘:史语所傅斯年的倡导;董作宾第一次殷墟发掘(1928.10);李济的殷墟发掘(1929-1937)

其它重要考古发掘:周口店人骨化石(裴文中1929、贾兰坡1936);山东历城龙山文化(吴金鼎、李济、梁思永)(1928);安阳“后岗三叠层”(梁思永)(1931);苏秉琦《瓦鬲的研究》(刊《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

2.【考古类型学】也称标型学,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早晚和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途径。其基本原理为遗迹、遗物、花纹的外部形态是渐变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不同遗迹、遗物和花纹的演变规律不同,如耐用品与非耐用品之别、普通品与珍贵品之别。其基本手段为排序,即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借助地层或者纪年的证据,以确定相对早晚。共有类、型、式三级分类,按照单位的叠压或打破关系,以最早的、单纯的单位内器物为准;以较晚的(上层)单位器物来校正。

3.【考古学文化】在一定时期

....的考古学遗存的共同体。考古

....、分布于一定地区

....,具有一定特征

学文化或以最初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小地名,或以最富特征的遗迹、遗物,或以族属命名。体现考古学文化的成分包括工具与武器(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用具(反映日常生活状态)、艺术与装饰品(反映宗教与精神生活)、聚落形态(反映社会组织形式)、埋葬方式(葬俗、信仰等)。考古学文化具有时空的二重层次,因而通过考古学文化性质的分析,研究各个考古学文化在时空上的层次关系,可以建立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和谱系,从而形成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如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等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

1.【北京猿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期直立人的代表,距今约70-20万年,1929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最早由裴文中发现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其体制特征为头骨低平,额向后倾,眉骨粗壮且向前突出,平均脑容量为1075毫升,保留有较多的猿类特征;但上肢已短于下肢,可以直立行走。遗迹中出土有打制石器,如刮削器、石核、石片等;还发现众多骨角器以及用火痕迹,这表明北京人已学会使用火以及保存火种。北京人采用穴居的方式,从事狩猎和采集。北京人的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材料。目前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的代表,距今约1万8千年。1930年,裴文中主持在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发掘出3个完整头骨等化石。其体制特征为头骨最宽处在顶结附近,牙齿较小,下颌前内曲较为明显,脑容量达1300-1500毫升,较为进步。出土的文化遗物有刮削器等磨制石器以及骨针为代表的骨角器,此外还有大量装饰器,表明其已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山顶洞人从事狩猎活动,并能够捕捞水生生物。在遗址中,还发现有埋葬遗迹,代表了原始信仰的萌芽。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

1.新石器时代的总体文化特征

(1)普遍采用砥磨制造石器的技术。磨制石器的方法:选料-打坯-琢磨成型-穿孔、切割、抛光等。

(2)发明了陶器。陶器产生的条件:定居农业;生活需要;掌握土与火的特性;600度左右高温。粘土(黏土)经过加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聚结起来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结构较为致密的一种新物质。

(3)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使攫取性经济变为生产性经济(用人工方式增加天然产物),被认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4)出现早期国家形态的社会组织、文字等现象。

2.仰韶文化与仰韶时代的文化特征

(1)仰韶遗址发掘历程:1921年安特生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掘,并提出“仰韶文化”。1951年,社科院考古所发掘。1994年,国博与英美日共同发掘附近的班村遗址。

(2)范围与年代: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2-4米。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横跨黄河上中游各省。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2600年,跨越了新石器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早期两大阶段。

(3)典型遗址与类型: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内,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可分为很多地方类型,如西安半坡、渭南史家、安阳后岗、安阳大司空村、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4)仰韶文化前期的文化特征——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代表。

①经济生产中大量使用骨、陶器生产工具,以农业为主、兼有采集、捕鱼的经济形态。发现家畜(猪、狗、鸡、黄牛);大量的粮食遗存(粟壳、白菜子等)。

②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彩陶发达,以黑彩为主,少量红彩。彩陶纹样有地域的差别,有的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夹砂陶多为炊器,泥质陶多为饮食器。以小口尖底瓶最具特色。

③聚落和房屋建筑:已发现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几处较完整的环壕聚落。均有成组的房子,分大中小,门向中央,为向心式,具有凝聚、向心的所谓氏族社会的特点。已有规划,形成几级社会组织。房子一般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有门道和灶坑。

④埋葬习俗流行合葬,多人二次葬为主。较大型的墓地如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华阴横阵遗址。一般长方形竖穴土坑,仰身直肢。婴儿用瓮棺作葬具。随葬品包括陶、石器,有实用器和装饰品。总体上贫富分化不明显。

(5)仰韶文化后期文化特征(铜石并用早期)

①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石器多且磨制精致,农业工具发达。

②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陶窑开始封顶,红陶减少而灰、黑陶增加,彩陶减少。器型复杂化。

③埋葬方式多单人葬,少见随葬品。婴儿葬具非专用品而多实用器。

④聚落形态上,方形地面式建筑增多,房子较分散,不向心,出现分间房。每间房的功能不同,可能家族的独立性加强。出现中心聚落和最早期的“城”。遗址内发现大型发现殿堂式建筑。

(6)仰韶时期诸文化:与仰韶文化大体同时、地域上相近、文化特征上相似的诸考古学文化称作仰韶时期诸文化,它们代表的时代称作仰韶时代。特征为①红陶、彩陶盛行,发展到灰、黑陶盛行;

②聚落由凝聚式向分散式转化;③公共墓地的规模由大变小,二次多人合葬向单人葬转化;④农业发达,南稻北粟;⑤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呈现多元化的文化风貌。包括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

【大汶口文化】中国华东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类型,位于山东省泰安县,1959年发掘,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及苏北一带,碳14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已发现的遗址200来处,已发掘十多处,多为墓地。陶器以红陶为主,少量灰黑陶,器物上多见刻划符号,代表器为蛋壳黑陶杯。墓葬多公共墓地,等级分化逐渐出现。早期随葬品的数量、质量差别不甚悬殊,多人合葬墓为主;中、晚期出现贫富差别,表明私有制在逐渐形成。

【大溪文化】中国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文化类型,位于四川巫山大溪。多红陶和彩陶,以釜、圈足器、杯等为主。流行方形地面式房屋,多红烧土地面。

【屈家岭文化】中国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文化类型,位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多红陶和彩陶,以双腹器、彩陶杯、彩陶纺轮最具特色。流行方形地面式房屋,多红烧土地面,出现大型聚落和城。如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澧县城头山等大型城址。流行单人屈肢葬,有含鱼、枕象牙、扣碗等特殊葬俗。有拔牙习俗。

【马家浜文化】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位于浙江嘉兴马家浜。红陶渐少、灰陶渐多,陶土多夹碳,多几何形花纹。石器用切割、管钻法,制作精美。骨器发达。渔猎经济占主要地位。墓葬以俯身葬为主。

【崧泽文化】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位于上海青浦崧泽。红陶渐少、灰陶渐多,陶土多夹碳,多几何形花纹。石器用切割、管钻法,制作精美。骨器发达。农业占绝对地位。

【良渚文化】中国长江下游铜石并用时期文化类型,位于浙江余姚良渚。陶器以黑为主,有精美的红色彩绘,有鼎、壶等器形。玉器最具特色,有玉钺、琮、璧、玉璜、玉冠形器、玉三叉形器等,很多为礼器。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如良渚遗址、瑶山祭坛遗址。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墓葬形制、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明显的等级分界。如反山墓地。

【红山文化】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早期文化类型,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分布于辽西、内蒙古东部和燕山南北地区。以农业为主,但狩猎采集占相当地位。陶器基本属筒形罐“之”字纹文化系统,但又受仰韶文化影响而有细泥彩陶。玉器文化发达。重要的遗址有牛河梁遗址,发现有一处“庙”与冢结合的祭祀遗址女神庙以及积石冢墓地。

【马家窑文化】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期的文化类型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青宁地区。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其中石岭下、马家窑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半山、马厂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彩陶发达,占陶器的一半以上。

以仿生动物纹为主。出现铜器。流行洞室墓和窑洞式房屋。

3.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的文化特征

(1)龙山文化的发现:1928年,吴金鼎首次发现于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1930-1931年梁思永等进行发掘,编写《城子崖》报告,命名为龙山文化。因其磨光黑陶最具特征,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2)分布范围及年代: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域,分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等。龙山时代的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1900,其后期可能已进入夏代。

(3)山东龙山文化

【城子崖遗址】20世纪90年代二次发掘,发现城址以及夯筑城墙。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

应是附近若干聚落的中心。代表器物为蛋壳陶,陶质细腻、器胎极薄,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陶色纯黑,且有光泽。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遗址】1985-1992年山大考古队发掘。发现1座保护较好的龙山文化城址,城墙宽20米,现高1.5—2米。年代为距今4600-4000年。在出土的陶盆上残存5行11字,既有象形,也有会意。已非一般的记事符号,而是成熟的语言,被称作丁公陶文

(4)中原龙山文化:包括(安阳)后岗二期文化、(洛阳)王湾三期文化、(襄汾)陶寺类型等。 河南新密龙山时代城墙断面:城址面积17万平方米。是中原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山晚期城址,发掘清理出夯筑高台建筑基址,为一处以大型宫殿为中心的廊庑式建筑,采用先进的板筑技术。

【陶寺遗址】墓地面积3万平方米,墓葬1300余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发现大墓9座。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玉石礼器和装饰品、整猪骨架等。还发现有朱书“文”字扁壶

(5)湖北龙山文化: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现称石家河文化,位于湖北天门市石河镇。主要为大型聚落群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数十处遗址构成。遗址群的中心为一座由城墙、城壕构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艺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

(6)甘肃:龙山时代末期为齐家文化。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主要是小型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7)文化特征

①铜器的出现与改进。铜器的使用是龙山时代的特征之一,出现了小型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但铜容器和“礼器”还没有发生。此时的铜器大多为红铜(纯铜),有些含杂质则表现为青铜。前2000年左右人工青铜合金出现,进入青铜时代。

②制陶工艺的进步,普遍采用快轮拉坯技术,陶窑结构改进,蛋壳黑陶杯是代表性产品。

③建筑技术的提高,夯筑技术发明,常用于夯筑土房基、城墙;土坯房出现;石灰广泛应用。城堡增多,迄今已在黄河、长江流域发现近50处“城”,反映了方国形成的情况。此外水井也在此时出现。

④墓葬进一步分化,墓地较小,似更多以家族为单位。大小型墓相差悬殊。大墓往往随葬象征权利的石钺或玉钺,象征宗教的玉琮、璧。一般为单人葬,少见夫妻合葬,还有乱葬坑和人牲现象。墓葬已经产生明确的等级制度。

⑤刻划符号和早期文字:各地龙山时代文化中都发现了原始文字,单字已超越写实、图形化阶段,会意、抽象化程度提高,笔画工整、规则,出现了多字成行的文句,向记事文字发展。山东邹平丁公一块陶文,是龙山时代文字基本成型的证据。

⑥早期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国家的出现

※龙山时代文明的因素:农业为主要经济门类,农作物产量增加,禽畜饲养稳定;制陶、制玉、冶铜等手工业形成专业化生产;聚落进一步分化,城堡大量出现,形成明确的等级和从属关系;墓葬、房屋都体现出强烈的贫富分化、贵族与平民的差别;形成初级礼仪制度。在葬礼、祭礼方面表现显著,流行人、动物祭埋、卜骨占卜;文字的大量出现与成熟。

四、夏商周考古

1.各个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

(1)【二里头文化】夏商周考古的重要文化类型,以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命名,大致可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碳十四测年为公元

前1900-前1600年。其总的特征为①陶器以炊器、饮食器、酒器、容器等为主要器类,大部分有绳纹、篮纹、云雷纹、兽面纹等,几乎均为手制。②石器大体似龙山时代,并发现大型精美玉器。③青铜器主要是生活工具和兵器,还铸造了较大的青铜容器,表明当时已掌握较复杂的铸造工艺。④居址有大、中、小型之别,并发现成熟的宫殿,如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基址,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先例。⑤墓葬多为小型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⑥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划符号,其中有的可能是原始文字。⑦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另外还发现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作卜骨。这些特征表明该文化已进入文明社会,存在着国家,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存。

(2)【偃师商城】早商文化的重要城址,位于河南偃师尸乡沟,1983年发现,碳十四测年为公元前1600-前1400年。大体为长方形,东西宽约1200,南北长约1700米。城内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街道、城墙、手工业作坊等重要遗存,还发现有车辙。根据考古材料可知,偃师商城经过不同的发展时期陆续改扩建而成,大致可分为三期,是早商文化二里冈类型的代表。根据地层关系及相关遗存,偃师商城被确定为商代初期都城,即“西亳”之地,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第一座都城。

(3)【殷墟】晚商文化的重要遗址群,位于河南安阳,发现于20世纪初,1928-1937年进行了15次发掘,建国后又多次组织发掘,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不见城垣,但明确有功能分区。大致分为①王陵与贵族墓葬区:武官村为王陵区,大司空村、后岗、殷墟西区为贵族墓葬区。其中殷墟西区为“族墓地”。②宫殿与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小屯东北地,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50余座。殷墟出土有大量青铜器,以司母戊方鼎为代表。妇好墓中还出土有大量精美玉器。殷墟还集中出土有大量甲骨文材料,反映了商代晚期的政治、文化生活。殷墟是商代盘庚迁都至“殷”的遗址,是商代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

2.【侯马盟书】1965-1966年发现于晋城遗址的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共5000余件,年代为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年)。盟书写于玉石片上,形状为圭、璋、璜和不规则形,文字用朱红色或黑色毛笔书写。内容为表示要尽心事主,不背叛,不夺取他人家属资产,不与敌对方来往等,涉及晋末赵、中行、范氏之间的争斗。

3.【失蜡法】春秋出现、战国成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其基本流程为用蜡制模,模外作范,加热将蜡熔化,形成空腔,浇入铜水,冷却后成型,代表为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等。失蜡法解决了铸造浮雕、镂孔等造型复杂器物的技术难题,铸件无范缝,纹饰清晰,是铜器铸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4.【兆域图】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铜版,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陵。方向为上南下北;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500。图上标注有包括坟茔和宫垣等在内的兆域诸部位之名称、位置、规模和间距以及中山国王之诏命。图中绘有兆域的基本格局:外绕两圈长方形墙垣,内为长方形封土台。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

5.周代的埋葬制度

周代的埋葬制度根据《周礼》的记载以及考古实例,大致可以分作以下三部分:

(1)鼎簋制:与商代流行以酒器组合随葬不同,周代多以食器随葬,基本组合为鼎、簋、盘、匜、壶等,其中鼎用奇数,簋用偶数,如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特殊士三鼎一簋等。

(2)棺椁制:内为棺,外为椁,礼制根据葬主身份地位的不同,规定了套棺与重椁,其中天子当为五棺二椁、诸侯三棺二椁、大夫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3)公墓与邦墓:西周以严格的“族坟墓”制度安排墓葬,以昭穆制排列葬位,分公墓和邦墓两类。公墓是国君、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周礼》中规定由冢人掌管。邦墓则为万民所葬之地,是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墓地,《周礼》中规定由墓大夫掌管。

五、秦汉考古

1.秦始皇陵的主要考古收获

(1)【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骊山脚下。1906年日人调查始皇陵,实测封土。1962年第一次全面考古勘探;1974年发现兵马俑坑;1999年重新调查与发掘。陵园为内、外城组成的回字形结构。陵墓本身包括封土、地宫以及兵马俑坑。

(2)兵马俑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是以车兵为主体的庞大军阵。

二号坑为曲尺形,1994年发掘。局部被焚,大部分棚木保存较好,为松柏和榆木。棚木长4-8米,直径一般为30-40厘米。上填青膏泥,具防潮、防腐作用。

※秦始皇陵的总体设计思想:事死如事生;仿都城的建制;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

2.汉代诸侯王陵的类型及主要墓例

(1)“凿山为藏”的崖墓

基本特点:①墓室模仿宫室府第设计,墓室众多,分工明确,分布于主室的两侧;②防盗设施严密;③多一棺一椁,身着玉衣。

主要墓例:①中山靖王刘胜及妻窦绾墓:位于河北满城县,1968年发掘,最早发掘的完整的诸侯王墓。基本结构是前堂后寝、左右仓厨。后室设棺床,置棺椁,身着金缕玉衣。出土有长信宫灯、朱雀灯、博山炉、金银医针等重要文物。②徐州楚王墓:已发掘11座楚王(或王妃)墓。

分布于徐州狮子山、北洞山等处。狮子山楚王陵于1994年发掘。该墓凿山为藏,由墓道、天井、耳室、侧室、陪葬墓、前堂及后室诸部分组成。西侧发现兵马俑坑。③永城梁王墓:位于河南永城县保安山,为规模最大的西汉诸侯王陵。④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初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1983年发掘,出土“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昧”玉印。由墓道、外藏椁、前室及左右耳室、主室及左右侧室、后室等构成。主室葬墓主及妻妾、墓主着丝缕玉衣。(2)“黄肠题凑”的木椁墓

基本特点:目前已掘汉黄肠题凑墓近10座,均含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4部分。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即淡黄色的柏木,“提凑”指的是柏木头内向堆叠。根据汉代礼制,该结构与梓宫、便房、外藏椁等共同构成帝王陵墓,是汉代厚葬观念的突出体现。典型的黄肠题凑墓有石家庄小沿村西汉初年墓、北京大葆台汉墓、高邮天山1号墓等。东汉时期,黄肠木逐渐被黄肠石所取代,东汉末年以后,由于薄葬观念的盛行,黄肠题凑逐渐消失。

主要墓例:①北京大葆台刘建夫妇墓:西汉后期墓葬,葬具保存完好,二椁三棺。②长沙西汉长沙王墓。③高邮神居山1号汉墓

(3)东汉诸侯王陵的变化:仅发现5座,均为砖砌或砖石合砌的多室墓。崖墓绝迹,黄肠题凑墓逐渐消失。墓葬规模缩小,玉衣等逐渐消失。

3.汉代墓葬装饰的类型及主要图像题材

(1)类型:孝悌故事与神仙传说。

汉代“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敛为鄙。厚葬是孝悌和神仙观念的反映。汉武帝“独尊儒术”,“忠义、”“孝悌”观念影响深远,其具体表现是“养生送死”。汉代主流民间信仰是黄老思想,民间崇信巫术、原始神话及传说。

(2)题材:①表现生产活动的场画,如农耕、桑园,渔猎,酿造和放牧等。②表现墓主人生活的内容,有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③表现墓主人仕宦经历与身份的画面,如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和坞壁等。④历史人物题材,如先贤、忠臣、义士、孝子、贞妇、列女以及历史故事。⑤神话故事,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蜗和羽人、神兽等。⑥祥瑞:黄羊、白鹤、白兔、凤凰、灵龟、麒麟、神鼎等。⑦四神:或称“四灵”、“四象”等。通常指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灵兽。⑧云气和星象。包括星宿、日(三足乌或金乌)月(桂树、蟾蜍)等。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1.曹魏邺城的平面布局及在中国都城史上的影响

(1)平面布局:邺城遗址位于河北临漳县。以漳河为界分南北二城。邺北城为汉末曹操始建,曹丕时为北都;邺南城为十六国至北齐时建。邺北城的特点:以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区,北部中区为宫城,南区大部分为普通居民区(“里”);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开辟南北干道,形成中轴街道;整齐、对称

(2)影响:克服了东汉洛阳城宫殿区分散、东西交通不便的缺点,集中了宫殿和官署的分布,扩大了居民的里坊空间,开创了中国都城布局的新模式,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中轴线格局,给南北朝和隋唐乃至明清的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

2.根据实例了解魏晋北朝时期墓葬制度的变化

(1)汉代的埋葬制度可以分为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前者包括标记性设施以及祭祀性设施,后者包括居室性设施、祭祀性设施以及随葬器物群(明器和用器)。至魏晋时期,统治者力主“薄葬”,对奢华的汉代“厚葬”之风进行了简化,形成了魏晋时期新的埋葬制度,即“晋制”,这是对等级森严的“汉制”的简化。“汉制”中的地面部分消失,地下部分中,居室性设施及祭祀性设施得到简化,没有前堂、后室以及耳室等复杂的结构,随葬器物也大为减少,无俑、葬玉等。

(2)实例

①曹魏高等级墓葬:相较于拥有高大封土、复杂地宫、丰富随葬品的汉代帝王陵而言,曹魏帝陵依山为陵,不树不封,不立寝殿,地面无踪迹可寻,随葬品大为减少。如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地面并无封土,墓中随葬品也以墓主生前所使用的器物居多。

②西晋帝陵皆在洛阳,枕头山墓地、峻阳陵墓地均为多台阶土洞墓,可能是陪葬墓。

③东晋南朝帝陵多依山为陵,陵前有长神道,两侧设石刻群,陵园方向依地势而定。均为大型单室砖室墓,券顶或穹隆顶,墓室前的甬道内设多道石门,有精美浮雕。如南京幕府山大墓、富贵山大墓等。

④北朝帝陵:大同方山永固陵为北魏文明皇后冯氏墓,1976年发掘,为前后二室砖墓。洛阳宣武帝景陵于1961年发掘,单室砖墓,有前后二段甬道。北周武帝孝陵未发现封土、陵前建筑与石刻;为单室土洞墓,方形墓室。墓室后部设1壁龛,墓道设4壁龛、5组天井和过洞。

3.佛教遗存

(1)【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与拜城县之间的克孜尔镇的石窟寺,开凿年代为3-8世纪,共246窟。洞窟形制以僧房窟、中心柱窟、大像窟为主,壁画主要题材及形式为为菱形格本生故事

画、因缘故事、佛传等。该石窟是西域龟兹地区的典型石窟,

(2)【莫高窟】河西规模最大的石窟,位于敦煌鸣沙山。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现存洞窟编号492个,分属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现存壁画4.5万平米,彩塑2300身。壁画题材主要为佛传、传统神话、供养人及各类装饰画。编号K17为藏经洞,是附属于K16号的一个小型洞窟,11世纪初期或中期封闭。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大量珍贵文物经西方探险家(如斯坦因)等劫往国外,主要是写本和绘画。其中汉文卷子3万件、藏文卷子1万件。

(3)【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市郊。包括45个主要洞窟及一些小型窟、龛,共计1100多个窟龛,51000多尊造像。清末民初,法国汉学家沙畹等作初步调查,伊东忠太、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作深入调查;后陈垣、梁思成、宿白等作深入研究。最早的一组石窟为昙曜五窟,沙门统昙曜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为太祖以下五帝各早大像一躯,为云冈石窟开窟之始。形制为草庐式的大像窟,佛像与佛装有犍陀罗和凉州造像的风格。石窟总体造像风格保留有较多的印度佛像风格。

(4)【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的伊河两岸山崖间。开创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至北宋仍续有雕凿,其中北魏窟龛约占三分之一,唐代窟龛约占三分之二。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奉先寺等。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宾阳洞是北魏迁洛后的代表性洞窟,中洞原有精美的帝后礼佛图等浮雕。龙门北朝石窟特点为五尊组合为主要造像,多大型世俗供养人行列,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造像优雅端庄、装饰华丽,带有明显的汉地文化因素。

七、隋唐考古

1.长安城平面布局特点: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以及里坊、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于宫城、皇城的左右,以及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总体特点为中轴、对称、整齐、封闭。其中,隋大兴城在宫城之南另建皇城,将宫城与其他区域隔离开,出现体现了对邺北城的改进,加强了宫城的防卫。

2.唐代佛教遗存:龙门石窟的唐代洞窟

(1)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为高宗及武后开凿的大摩崖像龛,上元二年(675)完工,前面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木构寺院,因伊河水毁。龛内有以卢舍那佛为主尊的一铺九尊雕像组合。主像大卢舍那坐佛,螺形发髻,身披袈裟,手印不清。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通高17.14米。是龙门最大佛像。雕像布局严谨,刀法圆熟,是龙门造像的突出代表。

(2)万佛洞:位于西山中部,是一座方形平顶洞窟,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题刻。因南北两壁刻满一万五千尊小坐佛,故名万佛洞。该洞为比丘尼智运奉旨为天皇、天后修造的,所以又叫“智运洞”,高宗永隆元年(680)完工,后室正壁有一佛(阿弥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和二供养人(一铺九尊像),南北壁满雕1.5万尊佛像,窟门外侧雕二力士。

(3)看经寺:开凿于武周时期。莲花藻井,洞内四壁下部浮雕二十九尊罗汉像,相传是从摩诃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像。

(4)擂鼓台南洞:洞内有大日如来像,又作毗卢遮那佛,为密教供奉之本尊。

3.隋唐手工业:陶瓷的基本面貌及主要窑址的名称

(1)工艺的发展:隋代北方瓷器工艺有很大进步一是普遍使用护胎釉(化妆土),二是白瓷的烧造。如河北内丘县邢窑遗址。

(2)“南青北白”:唐代陶瓷以“南青北白”为特征,邢窑和越窑分别是南北瓷器的代表。盛唐时期青瓷的烧造达到顶峰。青瓷的主要窑址有越州窑(在浙江余姚一带)、婺州窑(在浙江东阳)、岳州窑(在湖南湘阴)、寿州窑(在安徽淮南市)、洪州窑(在江西丰城市)、鼎州窑(应在陕西泾阳一带)。 邢窑:窑址位于今河北临城、内丘交界处,出土器物与唐墓出土及传世邢窑产品完全一致。釉色洁白、满釉,釉面光滑,尤其“盈”字款白瓷是其中精品。

越窑:窑址分布在今浙江东部曹娥江中下游的宁绍平原,中心窑场在慈溪上林湖四周及上虞、余姚一带。东汉始烧,唐、五代时进入全盛期,北宋后衰微。唐代越窑烧造出“秘色瓷”,即“金银陶器”“金棱秘色瓷器”“金釦越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实物。

曲阳窑:窑址位于今河北曲阳涧滋村,即宋代定窑产地,是继晚唐时期衰落的邢窑而兴起的。

曲阳窑出现了单烧、覆烧工艺。窑址内发现一些带“官”字款的瓷片,代表了晚唐白瓷的水平。 长沙铜官窑:不见于文献记载,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湘江沿岸。采用了模塑贴花、釉下彩绘等特殊的装饰工艺。装饰题材较为特殊,图案带有明显的域外风情,如胡人形象、棕榈、联珠纹等;诗词、谚语、格言等民间文学。产品主要发现于国内的沿江、沿海港口或亚、非洲,应为一种外销瓷。

(3)彩陶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高岭土作胎,烧成后上釉彩(用含铜、铁、钴等矿物作着色剂),二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使用不同的着色剂,而出现不同的颜色。三彩最盛行的时间在唐高宗至玄宗时期,首先出现在两京地区的皇室成员和显贵勋臣墓中。唐三彩器分为明器、实用器。一般认为巩县大、小黄冶窑址是唐三彩的主要产地,其盛烧期在盛唐,是专烧三彩的“三彩窑群”。

八、五代宋元考古

1.汴梁城的平面布局特点:①宫城、皇城、郭城形成套城、套壕的格局;②引水入城;③突破里坊制,采用长巷式的街道,店铺沿街设置;④在城市中增加了军事治安组织——厢,后兼理民事。

2.宋代的窑系

(1)官窑系:北宋晚期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开封),汝窑(今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则短期烧造御用瓷。其特征为①香灰色胎,釉料中可能掺有玛瑙末,故汝瓷釉色多变,以青为主,但青色多变,以天青、粉青为上。②釉层莹厚如堆脂,视如碧玉,扣之如磬,釉面一般无光泽,通体有蟹爪纹。

③器物一般内外均施釉,满釉支烧,器底有“芝麻挣钉”。④器物种类以仿古器形及盘、碟为多。南宋官窑先后设置于临安修内司窑(今凤凰山老虎洞窑址)、郊坛下(今杭州乌龟山窑址)。其特征为①多仿古器型,有厚胎薄釉与薄胎厚釉二种,有“紫口铁足”现象;②釉色以粉青和米黄两色为主,釉面有开片。

(2)定窑系:在唐曲阳窑基础上发展起来,位于今河北曲阳涧滋村。始烧于初唐,北宋最盛。宋定窑以白瓷为主,兼烧各种单色釉瓷,有黑定、绿定、紫定等。在烧造工艺上,采取覆烧,故有芒口特征。最具特色的器物为“官”字款白瓷。

(3)耀州窑系:位于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宋属耀州。始烧于唐初,盛烧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胎质坚硬细密,釉质滑润。

(4)钧窑系:位于今河南禹县神垕镇。盛烧于北宋晚期,也堪称金瓷的代表,元代仍有烧造。以釉色取胜,有窑变现象。釉色大体上分蓝、紫两色,但窑变后出现十多种颜色,如月白、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皮紫等。各色互相交融,自然形成斑纹状。

(5)磁州窑系:位于今河北邯郸观台镇。盛行于宋元时期。白地黑花是磁州瓷主要特征。兼用刻划、绘画、剔画等技法,装饰缠枝牡丹、荷叶莲花、卷枝片叶等。

(6)龙泉窑系:位于今浙江龙泉县,渊源于越窑,继五代越窑而起,南宋至元为极盛期,明代衰落。南宋龙泉胎骨有白、黑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受其影响,釉色呈不同程度的青色。梅子青、粉青是龙泉窑最佳色。其特点为釉层丰满、晶莹润澈。

(7)景德镇窑系:位于今江西景德镇市,共有近百处窑址。始烧于五代,历宋、元、明、清。宋景德年间设立宫窑。宋代景德镇以青白瓷为主,青白瓷俗称影青,釉色介于青白之间。

3.元代陶瓷工艺的进步

(1)【青花】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白地蓝花的

釉下彩瓷。其优点为①釉料着色力强、呈色稳定;②釉下纹饰不易脱落;③钴料易于获得;⑤白地蓝花具水墨画效果。元代始创,盛行于元明清三代。元青花的青料主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色泽鲜艳,但有黑色结晶斑;明清时期主要采用国产青料。清代乾隆后,青花瓷器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在各类瓷器中所占的比例开始减少。

(2)【釉里红】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与青花同属釉下彩,但工艺上要求更难,传世品更少。其特点为①纹饰简单,不如青花的繁缛细密;②由于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元釉里红常见晕散,呈纯正红色的极少。

附:明清瓷器重要名词:

1.【斗彩】在白胎上先用青花料勾勒出人物、花鸟图案的轮廓线,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所需填入不同的颜色,入彩炉烧成,以其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争奇斗艳,故名“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成化时斗彩最为发达。

2.【粉彩】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该品种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创烧于清康熙晚期,盛于雍正年间,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其特点是改变了五彩单线平涂的绘法。

3.【五彩】又称“古彩”、“硬彩”,釉上彩的一种,常有红、黄、蓝、绿、紫五色。在已烧成的素器上以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于770℃-800℃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彩瓷的生产以五彩为主。嘉万五彩与成窑斗彩有明显的区别,成彩简洁、淡雅,五彩色彩浓艳、花卉密布。

4.【珐琅彩】也称“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专为清代宫廷特制的精细彩绘瓷器,是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根据皇帝的旨意,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1、文化人类学的三大支柱: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2、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家有时也叫生物人类学家。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如人类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现代人类种族的体质差异、形成因素等等。于是体质人类学就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一是古人类学;二是今人类学。 3、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4、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生活于他所研究的人群之中,参加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5、亲属称谓制度:人类的亲属关系表现在语言里就是人类学上所说的亲属称谓制度,这是社会文化中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系统。 6、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是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是大学教坛上讲授人类学的第一人。代表作《原始文化》的出版标志着人类学的开始。 7、文化(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8、泰勒认为宗教的发展:泛灵论(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信仰。 9、泰勒提出泛灵信仰。 10、摩尔根: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1877年《古代社会》问世。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点把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 11、摩尔根认为社会的五个进化过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12、博厄斯:美国民族学之父,代表作有《种族:语言和文化》、《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主要观点是文化相对论。 13、文化相对论: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 14、文化相对论理论:博厄斯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能用高低等级加以划分。因此,评价一种文化的价值,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 15、马格丽特米德:《来自南海》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16、本尼迪克特:代表著作是《文化模式》(1934)、《菊与刀》 17、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经验功能主义的代表人之一,田野调查方法提出第一人。代表著作有《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18、《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作者马林诺夫斯基,1922年出版,本书主要描述

临沂大学2011级第四学期 考古学概论-答案

考古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 1、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3分)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2分)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4分) 3、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3分)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1分)因此,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必须把宗教活动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各个时代的神殿、寺庙、祭坛、祭具、造像、壁画、经卷和符□之类,都是宗教考古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有的具有一定的美术价值。(3分)所以宗教考古学与美术考古学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宗教考古学中,欧洲的基督教考古学、北非及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教考古学、南亚和东亚的佛教考古学是最为重要的,它们都属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同时宗教考古学这一分支,也应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3分) 4、① 在华北,虽已初步建立起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分) ②境内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面貌。对诸如华北旧石器时代两个文化传统的问题等。(3分) ③ 东北亚、北美和东南亚,在早期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上与中国大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然而,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中国以至东亚、南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非、西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对比诸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3分) ④ 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复原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分)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的,(2分)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2分)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之后1931年发掘北京人遗址东北角的“鸽子堂”时,发现的石英碎片越来越多,确认了它们是北京人制作的石器。(3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30年里,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除上述的以外,只不过还有周口店第13地点、第15地点和山顶洞遗址几处。(3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考古学的分支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3分) 田野考古学。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2分)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美术学考古

美术学考古 “天下之是非”焉能混同“人人之是非” 为“美术考古学”定义与郑岩先生商榷美术学考古一词是在100多年前,由德国人米海里司制造的。之后郭沫若先生将其转译到了中国,并将其美化。在《“美术考古学”之明辨》中指出:一、思维对象之本质属性含混,不可能有助于合乎逻辑的推理。因此,“美术考古学”之定义,不具有学术指导意义。二、发明“美术考古学”的米海里司,其著作旨在美术史的梳理。三、考古与美术史研究,是学术进程的前后关系:考古学提供了历史实物资料,美术史研究是其后视觉艺术之整理者与美术史之发展者的职责。 而美术史与考古的关系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下大体有了以下结果。一、“美术考古学”在中国已成显学,需要显示其词语被“频频”采用的盛况,《由来》列举了约32本书名。二、《由来》以历史发展的变动性开脱定义者之失误,却忽视了《百科全书》的功能与规范要求。 “美术考古学”植入中国考古学、以考古学的目标为目标却从事美术史研究,是因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考古学快速发展的缘故。 “美术考古” 近三十年美术史研究的新转向 近三十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取得的成绩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科自身的发展。二是对人文学科研究的影响。这三十年来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一种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通过对考古学的贴近,从利用考古资料,到借鉴考古学理论,再到形成具有本学科理论特色的美术考古学研究方法。 美术史研究对考古材料的利用体现在对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利用中,我们不是简单地将其发掘的物品作为自己的研究与补史对象,还利用考古学家的分期断代与分型描述甚至是可能的解释与分析,来为美术史研究带来便利。美术史研究与考古学的亲缘关系让美术史受益匪浅。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 学时 36学时 学分 2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类型 (1)名称:课程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 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 到以下目的: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使学生理解考古学的定义、性质、研 究对象和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发表:2010-08-01 16:58阅读:2376 读书笔记是应用文的一种,是指我们在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时,把读到的某书、某文的精华部分和段落、重要情节、精辟见解、观点材料、警句词语等进行勾画,摘录要点,或拟提纲,或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质疑等。①这是一本名为《关于书的书——怎样写读书笔记》对“读书笔记”一词的定义。虽然读书笔记的意义本身涵盖较多的方面,但在我看来,大致可将其分为“原文式”与“随感式”两大方面的记录。“原文式”涉及的多为书籍本身理性方面的知识(包涵书中相对客观的目录提纲、题材内容等具体方面;“随感式”则是经过阅读书中内容时或过后所进行的感性理解。因此,本人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所写的笔记内容将主要包括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两大部分,与此同时,在行文中也将插入相应的比较与讨论。 一. 理性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潮流发展,学科之间的区别和划分已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也可以说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与补充性已经越来越强,那么硬是要划定出理性与感性的明确界限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同理,在本人的读书笔记中,理性与感性的区分也不是十分绝对的,较为合理的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以期获得更为客观准

确的理解与认识。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进行简要的理性分析: 1. 书籍简介 书名:《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英文名:A History of Chinese Fine Art Archaeology);作者:阮荣春(主编);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次:2004年12月第1版;书籍类型:美术考古学(人文学科类)。 2. 书籍撰写原因与目的 在提及书籍的编撰目的时,主编阮荣春认为“由于学科参照对象的缺位,中国美术考古学没能在传统古物学的肌体中获得自身的学术话语权和学科品质,其研究也一直处于一种失语和边缘化的状态。……出于高校美术考古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之对目前研究现状的不满……”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该书籍写作,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为学科本身的缺陷造成失语与边缘化状态,另外一个为高校教学的需要;另外,我认为也不排除个人意愿、上级文件规定等其他原因存在的可能性,但为忠实原文,也觉得没必要再此问题上纠缠,也就以编者的说法为标准了。 3. 撰稿团队的确定 书中列出的撰稿人员共10人,他们分别是: 阮荣春(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考古人类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研究 选择、填空、判断: 19世纪末日本学者从中国古代吕大临《考古图》的书名得到启发,译名考古学 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将考古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垃圾的科学 总体而言,考古学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段 我国的历史考古学始于秦汉 中国考古学之父是李济 当代科学考古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文化历史、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阐明社会演变的规律 认识人类古老性的三个阶段:神学或神话解释阶段、哲学解释阶段和科学解释阶段 均变论的代表人物:赫顿、赖尔,而赖尔的著作《地质学原理》是均变论与灾变论的斗争转折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为人类古老性的确立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1784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对其庄园内土墩的发掘是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发掘 金石学到宋代达到鼎盛期 金石学的基本功能:考订、文章、艺术 创造出一种不求助文字记载的年代学方法是考古学区别于古物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的著作《北方考古指南》确立了三期论,汤姆森的三期论核心定义立足于切割工具与武器,并从墓葬和窖藏这些封闭状态出土器物的共生关系来建立相对的年代早晚 沃尔塞于1849年出版的《丹麦远古古物》为三期论提供了考古学实物证据 石器时代被英国史前学家卢伯克爵士分为新、旧石器时代 类型学代表人物:汤姆森、皮特?里弗斯、约翰?伊文思、蒙特柳斯、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其中英国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创立了序列断代法,英国考古学家惠勒爵士发明了著名的布方系统,称为惠勒的方格 原生堆积:未受重大扰动的堆积,次生堆积:堆积的地层受到水流的搬运的堆积 埃及的重大考古发现:罗塞达碑、书吏坐像、图坦卡蒙陵墓,罗塞达碑的文字解读最后由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为埃及考古学带来科学方法论变革,赖斯纳对赫特普赫若斯陵墓以及卡特对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标志埃及考古学最后的成熟 对玛雅遗址的科学研究始于1883年英国学者艾尔弗雷德?莫兹利 1903年刘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 世界考古学转向的三个原因: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欧洲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化发展导致的地下文物大量出土、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 考古学研究转向对民族和人类群体的研究与德国考古学家古斯塔夫?科西纳的工作有关,古斯塔夫?科西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人,也是第一个用考古学文化来研究区域文化历史的人 真正将考古学文化概念普及的是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 文化历史考古学最重要的分析概念或单位是考古学文化 丹尼尔的世界考古学的四个重要变化:史前考古学成为世界性的学科;美洲考古学空前繁荣;科学技术方法成为考古学家的辅助手段,并且成绩不俗;原始时期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得到发展和确立,历史学和考古学受益匪浅 美国化学家威拉德?利比发明并于1949年公布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技术(简称碳十四方法)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060103考古学专业报考指南

——考古学 专业内容与要求介绍 专业编号:060103 我热爱自身专业的5个理由: ?理由1:考古学专业学习可以使我们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考古学理论知识,丰富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 ?理由2:考古学专业学习在理论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与发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由3: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实习,除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学生与当地村民以及学生与技工等关系。 ?理由4:考古学学习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既有文科知识,又涉及到理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们的知识架构。 ?理由5: 考古学专业学习还会涉及到全国各地文物保护单位的参观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 ?我后悔选择专业的5个原因: ?原因1:考古学田野考古实习,需要长期的户外工作,对于爱美的我们来说要面临晒黑、晒伤的危险。 ?原因2:考古学田野考古发掘工地,大多处于偏远农村且人烟稀少的地方,对于喜欢热闹的我们来说要甘于寂寞。 ?理由3:“吃不了苦,考不了古。”这句话在考古圈内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而这也明确无疑的说明考古学需要吃很多苦头。 ?原因4:考古学专业设计知识面很广,对于非学霸的我们来说有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完的书本。 ?原因5:每逢放假亲戚朋友一碰面都要面对“你是学考古的呀?”“我家里有个花瓶,拿来帮我看看值不值钱?”的一大堆问题,亚历山大。 北京大学 一、专业情况概览 1、专业定义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领域,一级学科。在中国学科体系中一度属于历史学范畴,在国外许多国家多属于人类学或艺术史范畴。考古学萌芽很早,但直到近代才于欧洲发展为一门科学,后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考古学是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对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与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证性。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文字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天文考古学、陶瓷考古学等)等分支学科。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与其他许多学科(如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

2009年中山大学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1c2686567.html, 12009年中山大学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考研英语的方法: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c2686567.html, 2阅读理解复习方法——阅读三步曲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考研的关键是英语,英语的关键是阅读。在考研英语中,可以说,所有的题除了写作外,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考阅读理解能力,或至少与之相关。而且,阅读理解本身所占的分量极大,每题的分也比较大,因此,在考研英语的复习中,怎么重视阅读理解都不为过。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阅读理解的复习方法: 首先了解阅读的命题趋势,综合分析近5年的考研真题,我们发现,阅读理解有以下一些趋势,题材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环保等重大热点方向。很多文章都摘自报刊评论。四篇文章中总有一篇比较难的/,那我们该如何复习那?首先,选择合适的阅读理解复习参考书非常重要,结合众多考研者的成功经验、各个辅导班推荐以及我们的分析,以下参考书组合都是比较理想的/1《历年真题》把近10多年年的真题搞透,逐篇的分析,逐篇的翻译,一天一篇。许多考生没有认真研究真题,结果上了考场完全傻了,因此,真题是必备的,值的注意的是真题不是试卷本身,而是有答案的详细讲解和完全翻译的书,如新东方编的还是不错的,复习时,第一遍按照常规的方法做一遍,完了之后,在结合正确答案仔细分析每道题的出题的思路和正确答案的理由,。2/各个英语辅导名师编著的英语阅读理解,真题的出题思路反映考试大纲的要求,但毕竟材料的时效性存在不足,还应该补充更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如,新东方的阅读,黑博士的阅读120篇/240篇等。另外,真题我们着重的是研习,而这些材料着重的则是练习,需知阅读理解水平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提高。以上所选资料可供大家参考3/英语报刊杂志,近几年的考研阅读出题趋势偏向报刊文章,所以,整个英语复习期间,最好能每天抽点时间阅读一篇报刊文章就好了,而且前面我讲过,读这类材料有助于提高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读第一遍的时候最好不要看翻译否则对阅读水平的提高不大,整篇看完后,在看翻译,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补充。 怎样才能学好那: 1/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是基础。很多人在阅读中往往只用一种阅读方法,这样对于平时阅读还可以,但对于考研对阅读的高要求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阅读理解复习的前期,应该把阅读分成这么几个部分。略读、泛读、精读、扫读/这么几个部分 2/真题分析是核心 3/长难句分析是主要工作。看过真题的考生都有这样的感觉。阅读中的长难句太多,这使短文变的很难,的确如此,考研与四、六级不同,考研更多的是考能力,而四、六级更多的是考水平和速度。事实上,考研阅读每篇大概用10—20分钟来做,而四、六级最多能用8—10分钟就的做完。长难句不过关,对考研阅读水平就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在一点就是花点时间去看看语法,两者结合。会事半功倍的,值得强调的是语法较差的考生一定要做这项工作。 4/树立主动的阅读意识是关键。这是一种意识,软性条件,就看谁的意志力强,能坚持每天的计划,久而久之,主动的阅读意识就能加强,考试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其实阅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正确的面对这个问题,只要处理的好,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考研英语阅读复习冲刺攻略 现在,复习的时间越来越紧,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最后的几个月高效而又有的放矢地备考,是许多同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的广大同学的实际备考情况,建议大家应在冲刺阶段做好如下的几项工作: 一、紧抓词汇复习 全国统考英语完全考察考生对书面语的理解和创作。在我们对书面英语的理解过程中,词汇可以说是基石。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在前一段的复习过程中单词已经背的差不多了,现在还再复习单词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那么我们以大纲样题阅读理解Part A 的第四篇(其实是96年真题第三篇)第一段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关系

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关系 1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有着共同的研究资料。西方对史前、希腊、罗马美术史的研究常与古典美术考古重合,在研究中国史前甚至是研究夏、商、周美术史时。也是与美术考古学有着更为特殊的密切关系,因为二者都牢牢的建立在考古学发现的资料基础上。 2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在研究内容和重点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1、美术史研究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研究宋、元、以后的卷轴画,美术考古学由于研究的重点在宋、元以前,而宋、元以前卷轴画现存真迹较少,仿者甚多,往往把鉴定宋、元卷轴画真伪问题和明清绘画主要归为鉴定学,美术考古主要研究的事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绘制的岩画、工艺美术装饰画和宋元以前的纸绢画。2、古代碑志铭文和文字书法是美术史研究的另一部分内容,他很少注意古代碑志的形式及造型风格和装饰纹样的演变,而这些正是美术考古所主要研究的内容。同时,美术考古也注意研究铭文内容和书体艺术。3、大多数美术史家把中国古代电科的岩画和画像石、画像砖都归在绘画艺术中,其实他们与绘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效果都不完全一样,美术考古学认为他们是雕塑艺术,但和一圆雕、浮雕为主要表现技法的其他其他雕塑艺术又稍有差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雕塑艺术;再就是,美术史还系统的研究美术家、美术理论、美术思潮、流派争鸣和美术批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美术考古学虽偶有涉及,但不属系统研究的内容。 3美术考古与美术史都是为了美术发生与发展的历史,都有着为实现自己研究目的而逐步建立和建全起来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这种共同研究目的的,共同使用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使二者结合的甚为密切,情同手足,亲如姊妹。但二者二者在艺术研究方法上各自遵循的准则不能混淆 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关系 1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有着共同的研究资料。西方对史前、希腊、罗马美术史的研究常与古典美术考古重合,在研究中国史前甚至是研究夏、商、周美术史时。也是与美术考古学有着更为特殊的密切关系,因为二者都牢牢的建立在考古学发现的资料基础上。 2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在研究内容和重点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1、美术史研究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研究宋、元、以后的卷轴画,美术考古学由于研究的重点在宋、元以前,而宋、元以前卷轴画现存真迹较少,仿者甚多,往往把鉴定宋、元卷轴画真伪问题和明清绘画主要归为鉴定学,美术考古主要研究的事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绘制的岩画、工艺美术装饰画和宋元以前的纸绢画。2、古代碑志铭文和文字书法是美术史研究的另一部分内容,他很少注意古代碑志的形式及造型风格和装饰纹样的演变,而这些正是美术考古所主要研究的内容。同时,美术考古也注意研究铭文内容和书体艺术。3、大多数美术史家把中国古代电科的岩画和画像石、画像砖都归在绘画艺术中,其实他们与绘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效果都不完全一样,美术考古学认为他们是雕塑艺术,但和一圆雕、浮雕为主要表现技法的其他其他雕塑艺术又稍有差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雕塑艺术;再就是,美术史还系统的研究美术家、美术理论、美术思潮、流派争鸣和美术批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美术考古学虽偶有涉及,但不属系统研究的内容。 3美术考古与美术史都是为了美术发生与发展的历史,都有着为实现自己研究目的而逐步建立和建全起来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这种共同研究目的的,共同使用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使二者结合的甚为密切,情同手足,亲如姊妹。但二者二者在艺术研究方法上各自遵循的准则不能混淆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圣才出品】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 一、名词解释 1.石璋如 答: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2.李家沟文化 答:李家沟文化是河南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李家沟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3年调查发现。1976~1977年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30平方米。该文化内涵可分为三期,一期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二期为仰韶文化泉护类型,三期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各类型的相互关系及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 3.石峡文化 答:石峡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

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这两个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 4.何尊 答:何尊是西周初的青铜器,是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何尊圆口方体,通高38.8厘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器内底有铭文12行119字,是一篇完整的训诰,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史料价值极高,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5.走马楼简牍 答: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6.栖霞山石刻 答:栖霞山石刻是中国南方地区佛教石刻,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时代为

625考古学专业基础

辽宁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25 科目名称:考古学专业基础满分:300 分 考核目标 1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 2掌握考古学主要发现 3了解相关的历史常识 4文字表达能力及逻辑性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查范围 一、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二、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田野考古 考古年代学 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考古学文化的层次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类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学分期 考古层位学及其基本内容 考古类型学及其基本内容 聚落考古 三、中国考古学简史 金石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二十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及主要考古学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及主要考古学家四、石器时代考古与史前社会 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分布、年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分期与文化概述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区系类型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及特征氏族社会 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 五、商周时期考古与社会 夏、商、周族的起源 夏朝的考古发现

商周时期的主要的城址、建筑与墓葬 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经济 商周时期的陶瓷器与青铜器 甲骨文与金文 春秋时期列国城市的兴起 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 商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六、战国秦汉时期考古与社会 战国时期都城与墓葬 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货币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经济与变法、改革秦汉时期的城址与墓葬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货币遗存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器与青铜器 大国争霸与秦统一 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经济制度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战国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考古与社会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城址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美术考古学浅议

摘要: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美术起源,美术发展历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的新兴学科,它需要借 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才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掌握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古代美术的起源和造物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对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考古学;美术考古学;研究方法;精神文化;目的及意义中图分类号:J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9)02-0146-03 美术考古学浅议 叶 磊 (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山西运城 044000) *[收稿日期]2008-11-02 **[作者简介]叶磊(1979—),男,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助教,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创 作与研究。 考古学是以考古学文化为基本研究对象,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名称是从西文翻译而来,最初泛指古代科学,后又指对古物和古迹研究,其后又指对含有艺术价值的古物及古迹研究。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即物质遗存,应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所以考古学研究的古物一般是古代人类有意识的加工过的,所以在人类出现以前地质时期中存在的岩石、矿物和动植物化石都不能收入考古学范围之内,虽然他们年代比人类本身出现还早的多。所以考古学是属人文科学中历史科学而不属自然科学。现今考古学有它特定的含义,主要有三方面:1.指考古研究所得历史知识,有时还可引申为记录过这种知识的书籍;2.是借以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索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3.是理论性研究和阐释,用以阐明包括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一、美术考古学产生及发展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植根于考古学,是运用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展的手段来的。它只是数量品种众多的考古 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同时美术考古学又是建立在美术史的发展基础之上的。1764年被称为艺术考古学之父的德国考古学家温克尔曼,在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为主要特征的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中,为美术考古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田野考古为主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产生后,中国美术考古学才逐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术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美术起源,美术发展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特殊的交叉学科,在考古学家和理论家之间达到共识,考古学家从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造型艺术遗址和遗物出发,阐明了建立美术考古学的可能性;美术理论家则从研究美术起源、美术发展史和规律的需要出发,阐述了建立美术考古学的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考古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考古学家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人工制品做出准确地层比较、断代和器物类型划分等研究。 从80年代起,考古学家把目光从重建物质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向与古代人类关系更为密切的精神文化的研究。美术考古学展现出新的里程。 二、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 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艺术品。古代艺术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第二是在田野 Vol.29 No.2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Apr .2009 ***第29卷第2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4月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