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在集成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_宋香暖

层次分析法在集成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_宋香暖
层次分析法在集成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_宋香暖

层次分析法在集成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宋香暖

(天津商业大学理学院,天津300134)

【摘 要】集成化供应链绩效及其评价体系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为此结合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以顾客价值、供应链价值及发展能力与潜力为基础,构建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多层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 H P )评价集成化供应链企业绩效。【关键词】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顾客价值;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 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62(2008)03-0027-06

供应链的大潮在当今的企业界势不可挡,现代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抗衡。这个变

化正在震撼着传统的企业绩效及其评价体系。对供应链绩效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对其供应链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评估指标也没有进行监控,或者他们的评估指标没有与顾客满意度直接联系,从而导致绩效评估的成效不大。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及其评价体系,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是当今供应链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 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通常将具体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内部绩效衡量;外部绩效衡量;供应链整体绩效衡量。其中整体绩效评价最为重要,本文仅研究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及其评价,其作用是从总体上度量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和效率。1.1 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以往的文献资料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评价时是从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两个方面入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必须考虑供应链的发展和潜力。综合上述分析

可得到图1所示的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体系框架。该图清晰地表明,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的一级评价指标是顾客价值、供应链价值和发展能力和潜力

图1 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体系结构

1.2 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是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外部体现,而顾客满意则是顾客价值的集中反映。综合众

多文献的研究成果[1-4]

,顾客满意主要包括柔性、可靠性、价格和质量等4个二级指标,但是从实用的角度看,这4个指标还不够具体,没有可操作性,还必须针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细分,引入更详细、能够直接利用客观数据评价的三级指标。1.2.1 柔性

柔性是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企业或者供应链之所以要具有一定的柔性,原因就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采用三种柔性指标:产品柔性,时间柔性和数量柔性。

收稿日期:2008-03-1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专项基金(2006Z H 91)

作者简介:宋香暖(1955—),女,天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概率统计和应用数学研究。

 

第28卷第3期2008年5月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o m m e r c e

V o l .28N o .3

M a y 2008

DOI :10.15963/j .cn ki .cn12-1401/f .2008.03.018

1.2.2 可靠性

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或者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可靠性的高低会影响顾客对供应链的信赖程度,可以采用失去销售百分比、准时交货率和顾客抱怨率来描述供应链的可靠性。

1.2.3 价格

价格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依赖关系。可以选择同比平均价格优势和平均单品促销频率来评价价格对顾客满意的影响。

1.2.4 质量

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一直被视作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文献[4]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拟选择那些易度量、数据采集方便的客观指标来评价顾客对质量的满意度。具体包括报修退货比率和顾客抱怨解决时间。前者可采用一段时间内累计报修退货数量占产品总销售数量的比例表示;后者是指从顾客发出抱怨时刻起到抱怨得到圆满解决时刻止的一段时间。该时间段越短,顾客的满意程度越高。

1.3 供应链价值

供应链价值体现了集成化供应链的内部绩效,是供应链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源动力,它具体由投入、产出和财务评价三个方面来描述。

1.3.1 投入评价

供应链要保持正常的运行,必须投入足够的有效资源。可采用供应链总成本来衡量。供应链总成本是指为保证供应链正常运作而支付的各种成本、费用的总和。集成化供应链总成本由人力成本、资产成本、信息成本和物流成本组成。

1.3.1.1 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是一种相对比较难以评价的成本。在此将人力成本分为两种: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

1.3.1.2 资产成本

资产成本由固定资产成本和流动资产成本组成。

1.3.1.3 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也可分为固定信息成本和变动信息成本。固定信息成本是指为建立信息系统而做的一次性支出,具体包括硬件费用和软件费用。变动信息成本包括为保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而支付的维护成本和信息取得成本。

1.3.1.4 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在各种成本中所占比重最高。物流成本主要有运输成本、存货成本(机会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运输成本包括系统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的物料转移成本和系统外部的配送成本。

1.3.2 产出评价

是指供应链运用投入的各种资源,经过生产、加工、存储、包装、运输等一系列操作后获得的成果。产出是供应链效益的集中体现,也是供应链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供应链的持续改进指明了方向。产出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类:效益型指标和非效益型指标。

效益型指标:效益型指标是指那些能够反映供应链收益“数量”的指标,并不包含效率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等比率指标)。从这个角度看,下面三个指标基本反映了效益型指标的主要内容:收入、利润和经济附加价值(E V A)。

非效益型指标:非效益型指标是指那些能够体现供应链内部和外部效率的指标,它虽然没有反映供应链的收益情况,却对供应链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非效益型指标主要包括:缺货比率、平均延迟交货订单比率、平均提前交货订单比率和平均等待订单比率。

1.3.3 财务评价指标

企业绩效的财务评价很早就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一度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占有统治地位,正因为如此,其研究成果也相对比较丰富,评价体系也逐渐趋向一致。尽管如此,由于供应链和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并不能简单地将企业绩效的财务评价体系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本文将集成化供应链的财务评价指标分为两类(或者称两个评价角度):供应链自身角度和股东角度。

供应链角度: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财务指标应能反映供应链的财务收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财务收益状况的评价指标为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运营状况的评价指标为总资产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发展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为销售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

股东角度:从股东的角度看,财务指标应能反映供应链净资产的盈利状况,因而可以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作为其评价指标。

1.4 发展能力和潜力

发展能力和潜力对供应链起着支撑作用,这一层次的评价主要包括信息共享和创新与学习。信息共享是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基础,而整个供应链长期竞争优势还取决于组织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它是供应链发展的力量源泉。

信息共享:供应链管理就是一种平台管理,这

·

28

· 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2008年

也显示出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具体可以从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传递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先进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创新与学习:创新与学习被认为是企业取得竟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能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持续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含

量高的产品,减少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扩大市场,找到新增附加值的机会,保持企业成长。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指标:R &D 投入回报率、新产品销售收入百分比。

综和上述分析得到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I S C P M S )(见图2)

图2 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

29· 第3期宋香暖:层次分析法在集成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2 运用层次分析法(A H P )评价集成化供应链企业绩效

层次分析

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势次序的排序问题。它体现了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分解、判断、综合,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与简便性的特点。

2.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在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经济意义彼此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对评价对象系统的作用趋向也不一致,既有正指标,又有适度指标,还有逆指标,其中正指标对供应链绩效的贡献率随着评价结果的增大而增大;逆指标对供应链绩效的贡献率随着评价结果的增大而减小;适度指标要求数值以适中为最好。无量纲处理,即对评价指标数值的标准化,正规化处理,它是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来消除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过去经常采用的是直线型的正指标方法。本文采用下列模型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2.1.1 正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模型

所谓正指标即它们对总目标的贡献率随着评价结果的增大而增大。因此量化模型也应该反映正指标的这个特点,即无量纲处理后的结果是评价结果的严格单调递增函数。正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模型为

R j

(x )=12+12s i n πx j m a x -x j m i n x j -x j m a x +x j m i n 2,x j m i n

所谓逆指标即它们对目标的贡献率随着评价结果的增大而减小的一类指标,即无量纲处理后的结果是评价结果的严格单调递减函数。逆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模型为

a x 2.1.3 适度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模型

与正指标和逆指标不同,适度指标要求数值以适中为最好,数值过大或过小都不好。当指标数值小于适度值时,函数是单调递增的,当指标数值大于适度值时,函数是单调递减的。适度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模型为

R j

(x )=12+12s i n πx j m o d -x j m i n x j -x j m i n +x j m o d 2,x j m i n

2,x j m o d

R j —第j 项评价指标无量纲处理后的评价值;x j —第j 项评价指标的原始评分值;x j m a x —对第j 项评价指标评价时,采用评分制中的最大值;x j m o d —第j 项评价指标的最适度值;x j m i n

—对第j 项评价指标评价时,采用评分制中的最小值。

按上述公式处理,得出定量指标评价值均在0~1之间,这样加权平均后的总评分就可以直接进行比较。2.2 构造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阶梯

层次

层次分析法应用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评价系统的层次结构图(图3)。根据前面章节分析结果,已经得到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图3 层次分析法中层次结构一般图

3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可以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设有n 个指标,其权值分别为w 1,w 2,…,w n 对其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则形成的n 阶方阵为

·30· 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2008年

A =w 1w 1

w 1

w 2…w 1

w n

w 2w

1w 2w 2

w 2

w n ………

w n w 1w n

w 2

w n w n

=

a 11a 12…a 1n a 21

a 22…a 2n …

…a n 1

a m 2

a n n

4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表1 平均随机一致性表(R I )

n 123

4

5

6

7

8

9

R I

0.00

0.00

0.580.901.121.241.321.411.45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 R =C I

R I <0.10时,认为层

次单排序的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要对判

断矩阵进行调整。5 层次总排序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若上一层次A 包含m 个因素A 1,A 2,…,A m ,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a 1,a 2,…,a m ,下一层次B 包含n 个因素B 1,B 2,…,B n ,它们对于因素A j 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 1,b 2,…,b n j ,(当b k j 与A j 无联系时,b k j =0)此时B 层次总排序权值由表2给出。

表2 层次总排序权值的计算表

层次

A 1A 2…A m a 1a 2…

a m B 层次总排序权值B 1B 2 B n

b 11b 21

b n 1b 12b 22

b n 2

………

b 1m b 2m

b n m

∑m

j =1a j b 1j

∑m j =1a j b 2j

∑m

j =1

a j

b n j 6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骤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的,如果B 层某些因素对于A j 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D I j ,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 I j ,则B 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C R =∑m

j =1

a j C I j

∑m

j =1

a j

R

I j

当C R=C I R I <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的结果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直到满意为止。7 计算评价对象的总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得到方案层各指标的层次总排序权值B j (j =1,2,…,n )经无量纲化处理后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R j (j =1,2,…,n ),则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综合评价的最终得分是

V=∑n

j =1

R j B j ,0≤R j ≤1(

j =1,2,…,n )∑n

j =1

B j

=1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综合评价划分标准:若V ∈[0.9,1.0],则为一级水平,即运行很好;

若V ∈[0.7,0.9],则为二级水平,即运行正常;若V ∈[0.5,0.7],则为三级水平,即运行基本正常;

若V ∈[0,0.5],则为四级水平,即不能正常运行。8 结 论

作为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果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本文在构建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相应的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力求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的整体综合绩效,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评价其供应链系统运行的绩效提供参考,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竞争力。参考文献:

[1] T o n g LI ,H uAH .满意度模式建立与满意构面确认之研究

[J ].交大管理学报,1996(6):

[2] O l i v e rLR .A c o g n i t i v em o d e l o f t h ea n t e c e d e n t sa n dc o n s e -q u e n c e s o f s a t i s f a c t i o nd e c i s i o n s [J ].J o u r n a l o f M a r k e t i n gR e -s e a r c h ,1980.

[3] P a r a s u r a m a nA ,Z e i t h a m l AV ,B e r r y LL .Ac o n c e p t u a l m o d e l o f

s e r v i c e q u a l i t y a n di t s i m p l i c a t i o nf o r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J ].J o u r n a l o f M a r k e t i n g ,1985.

[4] C r o n i nJ J J r ,T y l o r S A .M e a s u r i n g s e r v i c e q u a l i t y :Ar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a n d e x t e n s i o n [J ].J o u r n a l o f M a r k e t i n g ,1992.

[5] 杨伦标.模糊数学原理及其应用[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1995.

[6] 朱孔来.评价指标的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方法[J ].统计与

信息论坛,1997(3):10-14.

·

31· 第3期宋香暖:层次分析法在集成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7] 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6.

[8] 隋明纲,魏巍.A H P 评价指标的非线性无量纲处理方法研究

[J ].技术经济,2000(12).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A n a l y t i c H i e r a r c h y P r o c e s s t o E v a l u a t i o no f

I n t e g r a t e dS u p p l y C h a i nP e r f o r m a n c e

S O N GX i a n g -n u a n

(S c h o o l o f S c i e n c e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o m m e r c e ,T i a n j i n 300134,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 t e g r a t e ds u p p l y c h a i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S C P )a n d i t s 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r e t h e f o c u s o f a t t e n t i o n i n c u r r e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t u d y .U s i n g t h e r e s e a r c h f i n d i n g s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f o r r e f e r e n c e ,b a s e do n t h e c u s t o m e r v a l u e ,s u p p l y c h a i n v a l u e ,a n d a b i l i t y a n dp o t e n t i a l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p a p e r e s t a b l i s h e s t h e m u l t i -l e v e l 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 o f I S C Pa n da p -p l i e s a n a l y t i c h i e r a r c h y p r o c e s s t o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 I S C P .

K e yw o r d s :i n t e g r a t e ds u p p l y c h a i np e r f o r m a n c e ;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 ;c u s t o m e r v a l u e ;a n a l y t i ch i e r a r c h y p r o c e s s

(责任编辑 高俊丽)

(上接第26页)

其中:C 为总运费,∑m

i =1

a i

(或∑n

j =1

b j

)为总运量。参考文献:

[1] 吴振奎,王全文.运筹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吴育华,杜纲.管理科学基础[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3] 孙名禄,吴育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进步贡献的计算方法

[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9):38-40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S c a l e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W A N GQ u a n -w e n ,L U OY u n -l i n g ,W UZ h e n -k u i ,W A N GY a n -c h e n

(S c h o o l o f S c i e n c e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o m m e r c e ,T i a n j i n 300134,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a r a d o x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r e f l e c t s t h e q u e s t i o n o f “m o r e f o r l e s s ”i n t h e o r y ,b u t i t p r o v i d e s s o m e c l u e s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s c a l e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c a u s e s u s t o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q u e s t i o n o f h o wt o e v a l u a t e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s c a l e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o o p t i m i z e i t s b e n e f i t .

K e yw o r d s :o p e r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p a r a d o x ;o p t i m a l b a s i c s o l u t i o n ;s c a l e ;e v a l u a t i o n

(责任编辑 高俊丽)

·32· 天 津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2008年

供应链绩效评价

供应链绩效评价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在于降低整体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和费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 率,因此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行绩效,就成为供应链管理中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一环。 本章介绍了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含义、及过程,并系统介绍了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以及绩效管理的方法。 第一节供应链绩效管理概述 一、绩效与绩效管理的含义 (一)绩效的含义 绩效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一个概念,是组织非常关心的话题,但对于什么是绩 效、其标准如何、如何衡量等,都存在着多样性的解释。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中产生的有 效输出,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从经济学角度看,绩效与薪酬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对等承诺关系,即绩效是员工对组 织的承诺,而薪酬是组织对员工的承诺。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绩效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分工所确定的角色来承担的那一 份职责。 综合以上看法,我们认为,绩效是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与组织战略相关的、具有 可评估要素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它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和价值。 (二)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有效管理员工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进而促 进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持续过程。绩效管理能够将企业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展战略和创新技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组织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和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以持续改进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实现组织战略和目标。 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价发展而来,但它又不同于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它注重事后的绩效考核。现代的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就工作目标和如何 达成工作目标进行协调并达成共识的过程,是一个经过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等阶 段的连贯的过程,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目标;衡量工作绩 效的标准;员工和管理者如何共同努力以完善和提高员工的业绩;指明绩效管理中会遇到的 障碍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等内容。 二、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一)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绩效管理就是指从供应链整体出发,为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开发 供应链系统的各种潜能,顺次完成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等过程,以提高供应链整体及其成员绩效而进行的管理。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供应链流程的监

供应链绩效评价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目的 A.T.Kearney早在1985年就指出,进行综合绩效衡量的公司,可提高总体生产率14%~22%。 Garvin(1993)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测量它,你就不能管理它”……这些足以反映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1、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做出评价 2、对供应链内各企业做出评价 3、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 4、对企业起到激励作用 CANON公司的绩效评价 1979年,CANON公司的竞争对手在复印行业取胜,他们以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使得CANON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在几年时间内从49%减少到22%。为了迎接挑战,CANON 公司对照最强的竞争对手或者著名的顶级公司的有关指标对自身的产品、服务和实施进行不断地衡量,通过定期将公司的目标和外部市场连接起来,从而使公司的目标得到合理化。经过一段时间,CANON公司的制造成本降低了50%,缩短了产品周期25%,并使每个雇员增加了20%的收入。 二、绩效评价指标的发展历程 单一财务指标→包含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 单一指标→多维指标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客户需求大于供给,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战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财会指标作为绩效评价的惟一指标是无可厚非的。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的重心也逐步由成本管理向客户关系管理发展,单纯以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的弱点暴露无遗,各种批评之声也纷至沓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人们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迅速升温,并设计出综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缺陷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侧重于单个企业,评价的对象是某个具体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其评价指标在设计上有如下一些缺陷: 1、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我们将这些指标分成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和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三类。 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和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包括: 1.准时交货率 是指下游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链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2.成本利润率 这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在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按成本加成定价的基本思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因此产品成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应商在市场价格水平下能获得较大利润,其合作积极性必然增强,必然对企业的有关设施和/或设备进行投资和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3.产品质量合格率 这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数量越多,则产品质量合格率就越低,说明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供应商必须承担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修或报废的损失,这样就增加了供应商的总成本,降低了其成本利润率。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与产品成本利润率指标密切相关。同样,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也与准时交货率密切相关,因为产品质量合格率越低,就会使得产品的返修工作量加大,必然会延长产品的交货期,使得准时交货率降低。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包括: 1.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 (2)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3)供应链产销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该指标除了反映产品生产和销售量的比率外,还反映了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l,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

供应链绩效评价现状

未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之中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评价系统与工具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问题探讨 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对其供应链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评估指标也没定期对他们进行监控,从而导致绩效评估的成效不大。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是当今供应链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截至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以及绩效的计算方法上。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最为关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所采取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1.Lummus等人从四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Lummus等人对指标并没有完全给出所有指标的具体定义和算法,例如供应商可靠性、过程可靠性等指标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具体怎样操作尚未涉及。 2.Beamon从资源、产出和柔性三个方面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资源方面的指标有:总成本、配销成本、制造成本、存货成本和投资报酬率;产出方面的指标有:销售额、利润额、订单满足率、准时交货、缺货、顾客响应时间、

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供应链治理对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较之传统绩效评价,供应链评价注重组织的以后进展,绩效治理注重前馈性。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外部增值链的测控,更关注供应链的长期进展和短期利润的有效组合。本文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以后进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平衡记分法 1 引言 供应链治理是以部门、组织、流程以及地理分布上的物流网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970026)、863/CIMS主题(2001AA414110)和博士点基金(2000048722)资助。

络集成为基础的,这种特征有不于传统的基于所有权的操纵治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更为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和运营的治理。在供应链治理环境下,企业的治理思想和治理重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治理者的注意力已从过去的侧重内部操纵转为内外协调并重,关注的对象也从单一企业进展为企业群。因而,对企业运作绩效的评价也随着供应链治理运作的重点而发生改变。传统上的重视独立部门绩效的思想专门难推动供应链的进展,为此,要改变传统的运作绩效的评价思想、指标和方法。首先要加强有关供应链运作的评价,不但对成本绩效有一如既往的要求,而且对响应时刻、柔性等也应十分关注。其次是扩展供应链运作的内涵,注重企业间业务流程改进和创新。第三,注意到最优业绩是不断改进和进展的动态结果。这些特点决定了新的评价系统所具有的要紧特征[1-8,10-12]: (1)较之传统的绩效评价,供应链评价指标更为集成化。这种方法使企业能更好地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不单独

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原则

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原则 作者:畅享网 2006-5-19 15:49:38【我要评论】 本文关键字:理论探讨 作者:马士华 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通过对该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度量和评价,以此判断这项工作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同样地,在供应链管理中,为了能够使供应链健康发展,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如前所述,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因此它与现行企业管理模式有着较大区别,在对企业运行绩效的评价上也有许多不同。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侧重于单个企业,评价的对象是某个具体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其评价指标在设计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主要评价企业职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不能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评价,更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而是侧重于事后分析。

因此,当发现偏差时,偏差已成为事实,其危害和损失已经造成,并且往往很难补偿。 鉴于此,为衡量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以便决策者能够及时了解供应链整体状况,应该设计出更适合于度量供应链企业绩效的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根据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目标,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独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 例如,对于供应链上的某一供应商来说,该供应商所提供的某种原材料价格很低,如果孤立地对这一供应商进行评价,就会认为该供应商的运行绩效较好。若其下游节点企业仅仅考虑原材料价格这一指标,而不考虑原材料的加工性能,就会选择该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而该供应商提供的这种价格较低的原材料,其加工性能不能满足该节点企业生产工艺要求,势必增加生产成本,从而使这种低价格原材料所节约的成本被增加的生产成本所抵消。所以,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部门职能的绩效评价指标,才适用于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供应链实践的不断深入,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比现行的企业评价指标更为广泛,它不仅仅代替会计数据,同时还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是否有能力及时满足下游企业或市场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上,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姓名:花龙雪 学号:1208524056 班级:物流工程1242班

目录 第一章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综述 (2) 1.1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2) 1.1.1 供应链 (2) 1.1.2 供应链管理 (2) 1.2 供应链绩效评价基础理论 (3) 1.2.1 绩效评价 (3) 1.2.2 供应链绩效评价 (4) 第二章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5) 2.1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5) 2.1.1 ROF法 (5) 2.1.2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6) 2.1.3 平衡积分卡法(BSC, Balanced Score Card) (6) 2.1.4 ABC成本法 (7) 2.1.5智能优化方法 (7) 2.2 智能优化方法介绍 (7) 2.2.1 人工神经网络法 (7) 2.2.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8) 2.2.3粗糙集理论(Rough Set Theory) (8) 2.2.4 层次分析法 (8) 2.3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综述 1.1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1.1.1 供应链 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人类生产活动和整个经济活动的客观存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都是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分销、零售直到最终消费的过程,这里既有物质材料的生产和消费,也有非物质形态(如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服务)和消费(享受服务)。各个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国内比较权威的马士华等给出的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Chopra等指出:供应链是各阶段间信息、产品及资金流的动态链,或视为由一连串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所连结的环相互链接而形成的网链。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综上所述,供应链的定义各不相同。本文综合上述供应链的各个定义,以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SCC)的定义为基准,概括供应链的实质为:包括了从生产至运送最终产品至客户手中这项过程的所有活动,它把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所有成员链接在一起,需要完成计划(Plan)、原料采购(Source)、生产制造(Make),分销配送(Deliver)等四项基本的处理作业。广义上,可定义为包含管理需求及供给的平衡,原物料和零件的取得、制造及组装、仓储及存货追踪、订单输入及管理、实体配送的物流活动和运送至最终客户的全过程。 1.1.2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全部过程,主要涉及五个领域:需求(Demand)、供应(Sourcing)、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回流(Return),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是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修订版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 状与问题探讨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 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对其供应链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评估指标也没定期对他们进行监控,从而导致绩效评估的成效不大。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是当今供应链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截至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以及绩效的计算方法上。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最为关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所采取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1.Lummus等人从四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

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Lummus等人对指标并没有完全给出所有指标的具体定义和算法,例如供应商可靠性、过程可靠性等指标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具体怎样操作尚未涉及。 2.Beamon从资源、产出和柔性三个方面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资源方面的指标有:总成本、配销成本、制造成本、存货成本和投资报酬率;产出方面的指标有:销售额、利润额、订单满足率、准时交货、缺货、顾客响应时间、制造前置时间、运送错误和顾客抱怨;柔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时间柔性、数量柔性、产品柔性和混合柔性。资源和产出评价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柔性则很有限。 3.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研究得很少,我国学者徐贤浩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七个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并一一进行了解释。他们列举的指标有: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4.马士华教授等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四个方面。他们还指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来度量,也可以用某些由定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如用户满意度等来反映。 5.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在SCOR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它们是: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

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20210201082544)

第十章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供应链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在核心企业及各合作伙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有可能发生合作伙伴的逆选择、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等委托代理问题。为减少委托代理问题对供应链竞争力的影响,核心企业有必要运用信号传递机制优选合作伙伴,通过完善供应链协议实现对合作伙伴的有效激励及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 一、供应链中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 供应链管理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及协调,当供应链中的企业以企业战略联盟的形式 开展合作、追求共赢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控制者,及其他节点企业在信息上是非对称的,其他节点企业的履约能力如何、是否努力配合以及努力程度如何,核心企业很难做到完全掌握。在以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中,制造企业处于委托人的地位,供应商、经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处于代理人的地位,由于后者拥有制造企业所难以掌握的私人信息,在制造企业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合作伙伴的逆选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 的过程中,作为核心企业的制造企业一般都能清楚地掌握各合作伙伴候选人的报价,包括供应商中间产品的供应价格、经销商的服务价格①、物流服务商的服务价格等,但对各合作伙伴候选人的质量,包括供应商中间产品的质量及供货及时性、送货等相应服务的质量、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及售后服务质量、物流服务提供商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的服务质量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经常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情况,将质量水平较高的候选人排除在供应链之外,而将质量水平较低的候选人纳入到供应链之中。 择(Adverse Selection);在供应链构建之后,可能会遭遇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25 $0 100 100U5 曲M 图匕高质眾供应商{日h低.质吊供应两 图I供应商的逆选择过稈 根据信息非对称的内容划分,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代理人行动的努力程度和一系列不受委托人和代理人控制的外生变量,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共同决定代理行动的结果。如果在供应链协议签订以后,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和外生变量,代理人就可能实施对委托人不利的行动,一旦委托人追究责任,代理人往往将结

供应链绩效研究综述

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综述 本文对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的现状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关于绩效与供应链绩效问题 理论界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绩效的研究侧重于以非财务绩效研究为主,但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绩效”的研究重点的认识并不一致。张涛和文新三(2002)认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而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阶段。赵红(2004)认为,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指标衡量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是以财务指标衡量为主的阶段。马璐(2004)则认为,14世纪的复式记账法可以被认为是绩效的观察阶段,19世纪以后,可以被认为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的阶段。 然而,关于“绩效研究”的考察,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绩效研究带来衡量观念和内容的变化,即:“传统绩效似乎就是从财务报表可计算出来的利润,如此定义绩效会使我们的思维走入死胡同。正如杜拉克认为,“我们必须树立企业绩效的新观念,要发展新绩效的方式,比如绩效能以非财务来衡量”(冯侠圣,汪光武,2004)。二是,自从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以后,SCP范式使绩效研究已经涉及到各个产业及其所有问题,如产业绩效研究,企业绩效研究,组织绩效研究,甚至有政府机构的绩效研究等。这些研究大都是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研究绩效问题,Walker and Ruekert(1987)从组织的角度将绩效分为:效能(指产品与程序之成功表现程度)、效率(指资源投入与产出比值)、适应性(指企业的反应能力)三个维度;John B. Matchette和Hans von Lewinski(2005)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链组织是不是能够有效率,从而能够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有增长和核心绩效。目前,还有研究人员从绩效角度来研究绩效对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如Tim Breene 和Robert J. Thomas (2004)在核心绩效(High Performance)应用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元素:领导与战略、人力开发、IT能力、绩效衡量和创新在组织中的作用。

供应商绩效评估及淘汰管理办法

供应商绩效评估及淘汰管理办法 一、背景 我司现有供应商数量庞大,供应商良莠不齐,现有供应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司发展的配套要求;我司以往没有对供应商进行系统性的绩效评估及推行供应商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未能有效促进供应商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供应商体系的优化。 二、目的 通过加强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估,促进供应商的提升,减少供应商数量,实现供应体系优化的目的;为规范绩效评估及淘汰流程,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特制订该管理办法。 三、适用范围 家用电机公司、新型电机公司的物料供应商绩效评估及淘汰管理。 四、部门职责分工 (一)供应链管理部:负责统筹和组织供应商绩效评估及淘汰工作的开展;负责供应商绩效评估中有关成本管理方面的评估以及关于交期及服务等方面的评估;负责供应商绩效评估评分核对、汇总,定期对供应商绩效评估结果进行通报;统筹供应商整改工作,负责开展成本、采购交期及公司运营等模块的整改跟进工作;负责提起供应商淘汰流程,监控整个淘汰过程,定期对供应商淘汰情况进行通报。 (二)品质工程部:负责开展供应商品质管理评估工作,按制度要求定期开展供应商日常评估及现场评估并提供相关输出资料;负责开展品质管理模块的整改跟进工作;负责参与和配合供应商淘汰工作。 (三)技术部:负责参与供应商技术保障能力、生产管理方面的评估;负责开展技术服务能力、生产管理模块的整改跟进工作;负责参与和配合供应商整合及淘汰过程中的零部件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四)各成本中心计划采购部门:参与供应商绩效评估中关于交期及服务等方面的评估;负责参与和配合供应商淘汰工作。 (五)财务部:负责参与供应商淘汰工作中有关供应商货款清算的处理。 (六)管理部IT组:负责参与供应商淘汰工作并为供应商淘汰管理提供电子流程支持等工作。 五、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流程 (一)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原则 1、根据物料的重要程度、采购的难易程度、现场审核的操作难度等的不同,将评估物料分为季度评估、半年度评估、年度评估和两年度评估和不评估物料。具体见附件一:《微电机事业部供应商绩效评估物料分类表》。评估由供应链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到供应商现场评估。 2、根据物料生产商供应方向的不同,分为家用空调电机物料供应商、商用电机物料供应商、直流电机物料供应商、冰压机物料供应商等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估,依此制定评估内容并确定评估内容所占权重。对于直流电机、商用电机、冰压机物料生产商,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品质管理能力成为供应商绩效管理的重点;对于家用空调电机物料生产商,生产工艺、产品品质已处于稳定,成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成为供应商绩效管理的重点。 (二)供应商绩效评估操作办法 1、供应商绩效评估主要项目:供应商绩效评估项目主要包括成本管理、品质管理、交期管理、技术服务能力、生产管理、公司运营等。具体项目评估说明如下: (1)成本管理:主要从供应商提供物料的价格管理、货款管理、公司成本模块控制(含采购模块成本控制、制造模块成本控制、技术模块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估; (2)品质管理:主要从供应商体系保障能力、过程控制、实物质量、检验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摘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评述,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明确界定等问题,井对今后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 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正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客户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市场变化呈现不确定性。为了增强竞争,迫使企业和上游、下游合作者(如供应商、客户、物流公司等)更加重视相互间的协调,共同为最终用户创造新价值,这就使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化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就必须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估,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为了评价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以将这些评价体系划分为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和Beamon提出的ROF(资源、输出及柔性,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体系三大类。 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ee—modd简称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面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的进行企业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rit简称SEM)成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对供应链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绩效评价。高萍等人运用SCOR模型从供应链的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五个方面衡量和测评供应链绩效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何忠伟等人选择SCOR模型的绩效衡量指标作为基准分析的基础,对供应链流程进行绩效评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简称CSCC)于2003年10月颁发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SCPRl.0)构成方案》17),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2级指标和45个3级指标,也与SCOR相似。 2.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RobertS.Kaph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x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学习和创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_李儒晶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 □李儒晶 [摘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渐升级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理论日显重要,供应链绩效评价作为其重要环节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供应链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出发,对供应链总绩效水平、供应链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构建以及评价的方法模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有益于系统、科学、统一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持续优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2)10-0069-04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批准号:11XWA10) [作者简介]李儒晶,江苏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江苏徐州221116)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upply chain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o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pply chain as an important link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es.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pply chain,and discusses the total performance level,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s and evaluation models as to help to form and improve the systematic,scientific and unified theoretical system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upply chain. Key words: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dex system;performance evaluation;continuous optimization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 理论界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不一致、评价体系构建的众多差异、评价方法的诸多争议,乃至长期以来系统、科学、公认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难以形成,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权威、统一的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定义。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供应链运行状况和运作成果的全面评估,正确界定供应链绩效评价概念,必须首先正确界定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关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表述版本众多,各具特色,但所涵括内核趋于一致。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供应链概念的界定最为权威、广为接受的是马士华教授所作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一个囊括众多节点企业,(相对单体企业来说)更为复杂的经营运作系统,具有面向用户需求、动态、交叉、竞合等特征。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表述差异较大,但含义基本一致:为实现供应链价值最大化,而对其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系统地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持续优化其运行状态的过程。其内容涉及战略、规划、运作三个层次,具体包括:供应链战略选择,供应链结构的设计和优化,供应链集成化计划管理,供应链产品研发、采购、生产、运输、库存、服务等策略的选择,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和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等。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供应链运行状况和运作成果的全方位评价,其内容涉及供应链系统运作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对供应链整体运行状况和供应链管理的最终成果的评价,又包括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各个局部、 各个阶段对供 Operating Strategy|经营谋略

供应链绩效评价对于企业的作用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讨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在这里,整个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用户为止的整条供应链。 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指标是: ①产销率指标。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一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经营状况,即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销售产品数量/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 二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即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一定时间内核心企业已销售产品数量/一定时间内核心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 三是供应链产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其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供应链产销率=一定时间内供应链节点企业已销售产品数量之和/一定时间内供应链节点企业已生产产品数量之和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时间单位可以取得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做到以天为单位。该指标也反映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1,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天津市物流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 ②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 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太,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说明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库存费用越低。 ③产需率指标。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指标:一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一定时间内上层节点企业对该产品的需求量该指标反映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越协调,准时交货率越高,反之,则说明下层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二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天津物流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市竞争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小于1,则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④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 Cycle Time)或节拍指标。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单一品种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产品的出产节拍;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由于供应链管理是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经营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因此,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一般是指节点企业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期。它可分为以下两个具体的指标: 一是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商)零部件出产循环期。该循环期指标反映了节点企业库存水平及对其上层节点企业需求的响应程度。若该循环期较短,说明了该节点企业对其上层节点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性较好。二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该循环期指标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在制品库存水平和成品库存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或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决定着各节点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即各节点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必须与核心企业产品由产循环期合拍。若该循环期较短,一方面,说明整个

第二节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马士华 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这一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讨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 在这里,整个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用户为止的整条供应链。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的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研究得很少,本文综合考虑了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提出了如下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指标: 1. 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①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 ②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③供应链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其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时间单位可以取得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做到以天为单位。该指标也反映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1,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 2. 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 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库存费用越低。 3. 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如下2个指标: ①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下层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②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小于1,则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4. 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Cycle Time)或节拍指标 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单一品种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产品的出产节拍;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由于供应链管理是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经营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因此,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一般是指节点企业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期。它可分为如下两个具体的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商)零部件出产循环期该循环期指标反映了节点企业库存水平以及对其上层节点企业需求的响应程度。该循环期越短,说明了该节点企业对其上层节点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企业供应链绩效考核指标浅析(精)

企业供应链绩效考核指标浅析 学校:上海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 工作单位: 年龄: 学历: 电话: 字数:9,380 Email: 论文完成时间:2009年5月25日 论文大纲 THESIS OUTLINE 第一章:绪论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研究背景:阐述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提出改进供应链绩效评价指 标体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1 Research background: expatiate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and bring forward the importance and inevitability about to improve the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easure system. 1.2 问题的提出:以目前笔者所工作的企业环境为大背景,以特定的供应链为研究 对象,简要提出当前该供应链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2 Problem introduce : As the author worked company background be the thesis background, and according to a given product’s supplier chain to be a research project, show some problem in this supplier chain operation roughly; 第二章: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现状以及其相关理论 Chapter 2 Actual situation of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 KPI system and interrelated theory 2.1 简述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及其现状 2.1 Actual situation of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 KPI system analysis roughly 2.2 简要阐述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 2.2 Expatiate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 KPI system interrelated theory; 第三章改进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实证应用 Chapter 3 Improvement of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 KPI system – application of Grey Cluster analysis 3.1 改进的灰色聚类分析法浅析 3.1 Analysis about improvement of Grey Cluster analysis 3.2 实证分析 3.2 Demonstration analysis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Chapter 4 Conclusion and expectation 4.1 结论 4.1 Conclusion of thesis 4.2 不足与展望 4.2 Insufficiency and expect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