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樱花与武士道的国度

日本——樱花与武士道的国度
日本——樱花与武士道的国度

日本——樱花与武士道的国度

樱花之于日本

硬化的实质

日本相关文化现象

日本生活处处有樱花

歌曲

影视

节日

花见(平假名)

花团锦簇象征:

1、团结一致、集团主义、集体主义、忽视个人

2、日本人:“工蜂”式的民族,只在于一起埋头苦干,不在乎路在何方

加班不要命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集团主义的发源:稻作文化

集团主义:

所有人都不可采取个人行动,意识不到自己是独立个体,总是顺从集体的意向,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所有人常被共同秩序的氛围所包围,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那种占支配地位的氛围的必然客体。违反这种氛围与之相对抗的意识和行动,都意味着要破坏这种牧歌式的和平。

日语寒暄语

集团主义文化的体现——严格地墨守成规的语言体系

例如: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我回来了、开吃了、吃完了、早上好

耻感文化

集团主义滋生了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人们只需要不被集团其他人鄙视就好,一旦被别人鄙视,则非常耻辱。不被鄙视,则做什么都可以,甚至没有任何底线——耻感文化。

日本没有忏悔的习惯,只有感恩的习惯。

西方世界:罪感文化,人生来有罪,做错了事可以通过自我忏悔而醒悟。

例:

得到帮助时候日本说:

迟来,别人给你开电梯,中国说谢谢,日本说对不起

日本人最怕:给别人添麻烦

你把别人脚踩了,两人都说对不起

樱花特征之二

绚丽而短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不求长久,但求辉煌

樱花最美的一刻:凋落

人生最美的一刻:死亡

武士道

发源: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发展: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

稳固: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

思想根源:神道、佛教、儒家

神道特点:1、自然崇拜。认为世界一切由神创造。自然一切均有生命,值得尊敬。

2、祖先崇拜。神是谁?天皇(天照大神——神武天皇——历代天皇)

武士道思想根源:1、神道思想,即天皇崇拜。

佛教:世事无常,看淡生死

净土宗: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禅宗:生死由生死(无须在意生死,无论生死都应竭尽全力)

《叶隐》:武士道,即死之道。(另:日本人并非完全消极,而是努力改变现世)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

镰仓武士准则:1、恪守主从之道。2、鞠躬尽瘁。3、主从精神一体,为臣之道刻骨铭心

武士道:服从、隶属、献身

武士道的悲壮行为

不尊重生命:可以随意杀死对自己或对自己主人不尊的庶民

切腹:残酷的死亡方式

樱花与武士道精神给日本人带来了什么

1、军国主义所借用,发动残酷战争

2、日本战后疯狂的工作精神、匠人精神

3、自杀率高的民族,心中

4、“物哀”、“幽玄”的审美意识

5、喜爱悲剧色彩的文学形式

自杀率高

樱花:花期短暂,最美一刻是飘落

人生:无须看重,最美一刻是死亡

心中:来自江户时代近松门左卫门将“忠”字拆开,原指男女间确认爱情关系,后来演变为为爱殉情。(经典案例:渡边淳一《失乐园》)

物哀

樱花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相似,造就了日本人“物哀”的气质

物哀:对所见所闻的事物,发自内心的感叹。是一种带有优美、纤细、沉静、伤感色彩的理念。

《源氏物语》:作为女性,持身之难,苦难之多,世间无出其右。若对悲哀之情,欢乐之趣,一概漠不关心,只管韬晦沉默,安能世间荣华之乐,慰藉人生无常之苦呢?

黛玉葬花

幽玄

如樱花般的,自然界植物生命的短暂的无常观,造就了日本人“幽玄”的审美意识。

茶道:能够从一朵野花、一片茶叶、一个小器皿中挖掘出美、在一个极小的朴素空间,在所限定的时间内,能够感受到无限丰富的内心之美,体现了茶道的一期一会的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这是与许多人理解不太一样的,推崇的是善良的本性。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武士道本来是一套道德体系,崇尚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的道伦理观,统治者却断章取义,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善良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统治者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人用樱花比喻武士。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日本武士文化

走进日本武士文化 提起日本的传统文化,人们总会联想起樱花与武士道,日本武士的思想核心自然是“武士道”,似乎这两样事物,已经定格为东瀛的象征 在经过数十年的反日本侵略斗争之后,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称得上“臭名昭著”,但对它进行必要的分析解剖还是必要的。《最后的武士》将武士道概括成了“勇、仁、忠……”等一系列抽象的良好道德规范,但有人认为这只是表象,否则就无法解释在更多的时候,武士体现出的却是凶残、愚昧直到癫狂。这个原因要在武士道的思想根源中寻找,而武士道其实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大杂烩。武士道的初期发轫,主要理论背景是长期受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学。长期受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学。自镰仓幕府后期开始,武士必须遵守“忠诚、廉耻、信义、俭朴”等美德,而到了德川幕府,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儒学家等等将武士道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终于成为整个武士社会的操守典范。电影一再翻拍的“忠臣藏”事件正是发生在此时期,是武士“全忠死节”的道德理想的“完美体现”。一般认为,日本虽然引进了中国的儒学思想,但就象他们吸收任何外国文明一样,都具有鲜明的自主选择性。周作人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糟粕文化,如宦官、缠足等等,日本都没有照单全收。对于儒学,日本更强调的核心是“忠”,而中国则为“仁”。所以,日本武士为了“忠”,可以做出违反人道的举动。作为武士道行为的中国楷模的,则是中国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江户时代,这些人物被称为“本朝武士之鉴”,他们狂热的推崇为“大义”而淡看生死的精神和武士。在冲绳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诸多岛屿争夺战中,日军甚至在平民饥渴不堪的情况下,仍发起一次次自杀冲锋,战败则切腹跳崖跳海,而陆秀夫、张世杰等在崖山被元军击败后则是其的翻版。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侵略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摘要:日本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有其神秘特性,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特点和起源出发,解读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和特性。 关键词:武士道忠诚禅宗忠义勇武 琵琶法师的刀术,砍掉了上百棵白桦树,平生未遇敌手,这是日本武士的最初形象,并不是因为琵琶法师对手太少,当时武士已经开始逐步形成阶层,标志着日本开始了武家政治时代。从起源论,武士开始在藤原专权时代下的日本,武士形成的原因在于,天皇中央集权制的被削弱和庄园制的发展。征兵制度的松弛,庄园贵族的实力增大,庄园大名开始建立私人武装,分离出一部分农民开始训练,寺院也开始建立了僧兵制度。武士势力的不断加强,开始形成武士集团,首领为物领,下属为庶子,有很强的依附,以主从关系为根本,愿为主人献身,逐渐形成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观念。 武士道名词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初期与西方骑士观念相似,给予武士至高的生存理念,从护卫庄园的观念中升华自己。真正的武士道思想,崇尚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忠于天职,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为观点,是武士道忠诚的表现。用武士道精神的观点来看,若是被敌人围住,依然战斗的武士,并不是自我牺牲,是忠诚的体现。 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就是“忠义勇武”,要想得到“忠义勇武”光读书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家庭和战场上的经验。武士道精神首先要有的是尚武,武士生存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只有武艺高强的人才能生存,武士的身份是世袭传承,也就是说武士是出生即是武士,武力才能得到一切,武士手中的刀就是武士生存的必需品,个人生存,家境的贫富都是来源于此。武士道的发展,产生很多学科,例如射击,柔道等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武士从小训练便很残酷,看过《叶隐闻书》的人,都知道在山本常朝的描述中,武士所要经历的人生是何等残酷。从小磨砺人性,用一生来奉献是武士道的精神体现。 佛教从印度传来,镰仓时期已有很大发展,对于武士道思想影响最多的就是禅宗,当坐禅逐步发展为“兴禅护国”时,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武士阶层。禅宗之所以可以影响到武士阶层,禅宗的修炼方式以主观修行为主,去除内心的杂念,

日本人和樱花

附件二 图书分类号: 密级: 毕业论文(设计) 日本人与樱花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摘要 樱花原产自中国,在日本落地生根,因其浓烈绚烂、气势宏大又有骤然凋零的凄美而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樱花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年樱花花开时节形成的樱前线浪潮更是日本人的一场狂欢。樱花在日本早已不仅仅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象征乃至一种精神。樱花的集合之美象征着日本国民的团体精神,樱花的凋零之美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完美诠释,也解读了日本人“物哀”的审美意识。花开时,心系团队,绚烂精彩;花落时,果断干脆,作为个体的内敛、作为团体的张扬,这是樱花的性格,也是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本文解读了樱花对日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美学与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樱花;日本;文化;精神

目录 引言 (2) 1樱花前线和举国赏樱 (2) 2樱花和社会生活 (3) 3樱花与日本文化 (3) 3.1集体意识 (3) 3.2武士道精神 (4) 3.3“物哀”的审美意识 (5) 结束语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樱花盛开在让人心旷神怡的初春。骤开骤落。因为是一起开放,一树树的樱花像一团团粉红的云,灿烂夺口。凋谢的时候也很壮烈干脆,不污不染。一朵樱花并不起眼,但放眼望去满树的樱花却蔚为壮观,让人感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华丽和迫力。樱花盛开的时候可以沿着樱花前线从九州一直到北海道观赏竞相绽放的樱花。谢世时节,满树的樱花纷纷飘落,像是阵阵花雨,美不胜收,成为日本最独特的风景线[1]。 樱花原产自中国,在日本落地生根,与日本的地理气候、文化风土相吻合,成为成为大和民族的象征,以此日本也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对日本人来说是春的象征,日语中的“樱时”,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当四月来临,樱花从气温高些的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真的是“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可称得上是“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不同于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它代表着整个日本民族,体现了日本民族基本的性格特点,深受日本民众的宠爱。应该说全世界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爱樱花,甚至也没有任何国家爱一种植物达到日本人爱樱花一样的痴迷和疯狂。在日本,樱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仰。 1樱花前线和举国赏樱 由于地理与气候的原因,每年的3月至6月,樱花从最南端的冲绳,一直开到北海道。最北端的稚内市,樱花盛开季节已经是6月底,比冲绳要晚3个月。把樱花开花时期相同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宛如气象图的前线,所以樱花由南向北开放的锋线被称为樱花前线。在日本一到3月左右,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在预报天气的情况的同时,也要发布预测樱花开花的消息。待到樱花烂漫时,人们便迫不急待地倾巢而出,遍赏樱花,乐此而不疲。而几天后,人们又为片片樱花的凋零而惋惜,也会为那落花流水的壮烈之美而心醉。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会因为一种花的盛开而举国上下沸腾不已 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每年这个时候,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浅析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意义 ——Samurai High School观后感 武士Samurai,是古代日本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阶级,是日本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武士”一词出现于日本平安京时代,成型于德川幕府,在江户时期,武士道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后来,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标志着武士阶级的彻底倾覆。在这一过程中,低级武士被流放成为“浪人”,部分高级武士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然而,武士的思想遗产,比如武士道,仍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体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在此之前,天皇招募的士兵主要由农民组成,具有很大的不正规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平安时代早期,恒武天皇为巩固和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将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给座下的地方势力。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统帅天下军政,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之后的军事领袖多半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实施统治。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势力握有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幕府交出政权给天皇为止。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hair-cut”、“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 “武士”虽说已成为历史,但由“神道教”教义和天皇信仰融合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却被广为流传,且至今仍对日本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

日本的樱花发展历史和对日本国民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樱花发展历史和对日本国民文化的影响 董震东 大家普通认知中的樱花,生物学上统称蔷薇科樱属类的观花植物。《中国植物志》中显示,樱花主要生长于中国的西部和西南,还有朝鲜及日本。而实际上,近代科学和以往的文献都给出了充足的证据,中国的西南地区是樱花发迹的重要根据地。但另一个事实就是,源自中国西南的樱花属种,在最初时并未参与到现代观赏性樱花的杂交培育中,而目前广泛服务于观赏栽培用途的樱花属种,实际上大部分还是日本的本土樱花种。下面我就日本本土樱花品种的进化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关联,通过网络搜索等手段,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做了一定归纳。 日本奈良时期开始(719年-794年),樱花已有最初记载。在日本,有一部跟《诗经》在中国的地位相仿的著作,叫做《万叶集》,只要对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是有史记录以来最早的日语诗歌总集。曾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在《万叶集》中,有118篇诗歌与梅花相关,而有46篇诗歌是与樱花有关的。在《万叶集》内涉及过各种花类里,樱花的提及度只排第四。 在日本奈良时期,某些东渡的中国僧侣把梅花种子带去日本作为礼物,于是梅花(也就是梅子)便被引入了日本。《万叶集》主要收录了公元4-8世纪期间的日本诗歌,从中国引入植物的盛行,体现了早期日本人吟咏花木的审美,受盛唐文化的左右极大。由于日本人对汉语“梅”发音的误传,梅花的学名后来才被叫做Prunus mume,特别是种名mume的念法直接来源于此。直至今日,日语中的“梅”仍被念做“ume”。总而言之,在奈良时代,日本人对樱花的喜欢只是一般程度,并未到最爱的程度,那种赏樱花的樱花文化远未成形,此时在日本民间社会提起花,人们想到最多的还是梅花,“花見”(赏花)的说法,也是指赏梅,而非赏樱。 而到了794年到1185年的平安时代,又出现了一本书,叫做《古今和歌集》,此书据说是编成于914年前后。在这个阶段,日本的风物文化的层次变得丰富的多,感受也更富季节性,而和歌、俳句里的“花”,也渐渐代指樱花而不再是梅花,并且已现压倒性优势。在这一点上,日文的维基百科上有一个很有象征性的例子: (1)《古今集》:难波津の咲くやこの花冬ごもり今は春べと咲くやこの花。 中文翻译:花开难波津,寒冬闭羞颜。今春满地堂,花开香芬芳。 此处的“花”,寒冬吐香,自是梅花无疑; (2)纪友则:ひさかたの光のどけき春の日にしづ心なく花ぞ散るらむ。 中文翻译:今朝春日里,本拟共芳尊。无奈樱花落,纷纷乱我心。 这里的“花”,春日散落,就是樱花了。 注:纪友则为三十六歌仙之一,活跃于平安时代前期(845?-907)。(引自《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蔓玫) 在日本本土的樱花品种中,最美丽的有两种,东京樱花和大山樱,这两种樱花是当今世界观赏性樱花的主流品种。可见,日本人产生樱花情节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是他们珍惜并发展了自己的自然和文化。 日本在过去的传统农耕社会中,对四季和节气风物的关注成为日本当地文化的形成因素之一。樱花渐渐成为了春日的重要标志。在日本民间社会,“田打樱”的习俗跟传统中国的“春社”很相似,而樱花成为了代指这一习俗的元素。而随后产生的“花见”,也被某些学者认为是源自“田打樱”,当然,这就是官方和上层社会的事情了。 平安时代到来之后,民间对于樱花和梅花的审美变化也受到了政治变化的左右。在这里,有一个政治人物需要提及,他就是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此前的女性天皇持统天皇(690-697年在位)就爱赏樱花,但真正把赏樱仪式化,并且在宫廷里种满樱花的人,却是这位持统天皇。 不得不说,日本赏樱文化的渐行,与日本渐渐脱离盛唐模式,开始发展自己成熟的日本文

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_杨绍先

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 杨绍先 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是指近代的即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与发展的日本军国主义,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的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领域的国家生活均从属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政策。军国主义是从历史久远的古代就已经出现过的。在近代史上,欧洲大陆各大国在普法战争后推行了普鲁士式的军事制度,军队变成了国家的主要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人民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当兵和养兵,军国主义成为欧洲面临战争危险的真正原因,军国主义统治并吞噬着欧洲①。而进入20世纪后,军国主义则是资本主义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近代军国主义。普鲁士—德意志军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则是两个典型代表。 为深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从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这一长期不大受关注的新角度作初步探析。 一、武士道——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渊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士治国及武士道。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日本武士产生于八九世纪,是日本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武士一词,初见于721年(养老五年)元正天皇的一份诏书。这份诏书正式承认武士的存在,提到武士、武艺,并提倡和鼓励尚武精神。在平安时代(794-1191年)初期,开始出现封建庄园。发展到10世纪时,已形成和确立起庄园制。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促使大化改新(646年)以后实行的律令制度和班田收授制度由松驰、破坏走向崩溃、瓦解,社会动荡不安。庄园的发展,更导致武士的出现和登上政治舞台。 从11世纪起,日本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1192年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为标志,武士掌握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武士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足利尊氏于1336年建立的室町幕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武家政权。日本武士阶级以攻战杀伐为职业,自然是自古代中世纪已出现的军国主义的鼓吹 ①参见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十八世纪日本武士道的伦理争议(中文简稿_讲义用)

十八世紀日本武士倫理的爭議:以赤穗事件為探討核心1 張崑將 〔摘要〕 日本武士道有其深厚的文化傳統,它不僅是形塑日本近世的重要文化,更是近代國家宗教倫理的象徵,更擴及到日本所殖民的東亞區域,傾慕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武士道特別講求為主盡忠效死,帶有非理性的宗教色彩,故難免有諸多倫理上的爭議。本文擬從德川學者對發生在1703年的赤穗武士為主君復仇事件所引起的「義」與「不義」之爭論,窺探武士道在日本的多元面貌。當時討論這事件有儒者如古文辭學派的荻生徂徠、太宰春台,朱子學者的室鳩巢、林鳳岡、佐藤直方,以及兵學者的松宮觀山、伊勢貞丈等,幾乎各有立場,提出各自對武士道的「義理」看法,本文擬扣緊他們所涉及到如儒家「士道」與日本「武士道」的倫理性爭議課題,除微觀分析此一復仇事件所呈現的武士道之多元面貌,更擬宏觀從一中日比較視野審視此一事件的特殊性,從而檢討有些著作對「武士道」的誤解。 一、前言: 日本歷史上有三大復仇事件,即鎌倉初期的曾我兄弟為父復仇(1193)、江戶初期的鍵屋之十字巷口(かぎやのつじのけっとう)為亡君之志及兄弟復仇 (1634)與赤穗(Akō)四十七武士為亡君復仇等三事件(1703),其中以赤穗事件最大規模也最具爭議。本文擬從發生在1703年的赤穗事件,探討十八世紀諸多學者有關武士倫理的爭議,實涉及到中日儒家不同的見解及日本本土的武士倫理之衝突,由此一窺日本武士倫理存在的多元與分歧之現象。 1本文以英文稿“Controversies over the Samurai Ethics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Japan: Centered upon the Akō Event”發表於Rutgers大學與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東亞儒學:互動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Interactions and Innovations),2009年5月1-2日。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这个置身于大洋之上的东亚岛国,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日本人喜爱自然风物、山川河流、花草虫鸟等,包括日月星辰都被他们作为寻找寄托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体验物。日本人对樱花心存特有的喜好,被视为日本的国花。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樱花由温暖的日本列岛南端向北方依次开放,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推进的“樱前线”。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在这期间,日本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赏樱花。他们有的举家前往,有的邀上三两好友一同欣赏,有的公司还组织员工集体赏樱花。日语中有“花见”一词,本意是“赏花、观花”。但实际上提起“花见”,日本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 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钟爱樱花呢?日本人骨子里和樱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花的神灵。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平安时代以后,人们将樱树移栽到庭院观赏。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杂交培养出多种园艺品种,观樱之风气开始盛行。 其实,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就是指它的花期很短。而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则是瞬间即逝的美,可见樱花如此短暂的生命已经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对多数日本人来说,樱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更迭。绽放10天后,美丽的樱花消失,绿叶接替了她的位置。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谁不想让它过得更美好,谁不想努力记住更多的事情呢?人们要让这10天过得最好,并最大可能地享受樱花的美丽。所以当樱花初绽时,才会有前面所提到的集体赏樱花。 日本还有一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整个的思想意蕴、价值标准和审美内涵。在古代,身配双刀、代表着杀戮的武士,常把自己和樱花相比,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这除了阴柔、平和的樱花在强硬、暴烈的武士心理上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樱花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凄美,同武士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关联。在强蕃林立、狼争虎斗的年代,生命对于武士来讲,是危机四伏、稍纵即逝的。武士随时都有可能为自己的主子献出生命,他们的生命如同脆弱的樱花,一阵狂风就可以抹煞殆尽。 “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

日本的樱花文化

日本的樱花文化 “又见繁英放满枝,浓桃艳李斗芳姿。平生知己知谁是,合有扶桑木屐儿。”我国诗人这样描述英豪的美;而日本情怀的春樱花是——“花如樱美,人若武士威”。无论你喜爱含苞欲滴、绽放五分,还是独爱展颜七分、倾力奔放,不容否认,燃烧热切的粉粉樱色,一生终会相见一次。每当临近樱花绽放的时节,走过樱花树下,人们总会满心期待地望着樱树枝头,体会了这般的心情,每当樱花枝头上饱满的花苞绽放吐蕊,或白或粉红的花瓣为街道染上一层新妆的时候,散步在街道上都显得脚步轻松、心情愉快。日本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这种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日本人酷爱樱花,更乐于赏樱,据说赏樱在日本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在日语中被称为“花见”。广义地说,“花见”的意思是“赏花、观花”。但是只要一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

日本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用樱花比喻武士 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治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忠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

日本武士道精神与中国儒学思想之比较

日本武士道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日本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是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中,“忠”是武士道的最高道德。日本武士道中“忠”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武士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许多与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又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异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 关键字:武士道;“忠”的思想;“忠”的原因;“忠”的继承 一“武士道”概说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时期,最初,它提倡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等道德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武士,要对主君忠诚,要讲诚信,同时要有羞耻心,要时刻记得维护自身、家族及整个武士阶级的名誉。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作为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社会舆论、良心、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和情感、信念,自觉地尽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已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道嫁接了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再糅合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1] 二日本武士道“忠”的思想 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是维持武家统治的具体体现。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是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名誉、武勇、礼仪、廉耻、朴素、勤学等武士道的规范,都从属于忠,服务于忠,起着强化忠的作用。[2]“忠”源于中国儒家思想,但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武士,根据本民族自身的需要,摆脱了中国

樱花文化与日本_刘红艳

第10卷第8期 2012年4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0 No.8 Apr.2012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2.04.033 樱花文化与日本* 刘红艳 (宿迁学院五系,江苏宿迁 223800) 摘 要:樱花文化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从樱花的花名、「嶗前慄」、「花尒」以及樱花与武士精神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樱花代表着日本国民,樱花一起绽放,一起凋谢,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团结与凝聚力。 关键词:樱花;「"前線」;「花見」;武士精神;日本国民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2)08-0094-02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经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无论是在日本的诗词、散文、小说,还是电影、歌曲、绘画中都有大量对樱花的描述和赞美。它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樱花已经融入到日本人的思想精神中,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没有的现象。笔者从樱花花名的来源、「%前線」、「花見」、樱花与武士精神四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的樱花文化。 一、樱花花名的来源 在日语中樱花的读音是「さくら」,写成汉字为「%」或「櫻」。樱花多为落叶树,花期一般在3月末至4月中旬,花小,一般为白色或粉红色。樱花开放时,树叶还未发芽,只留下满树繁花,甚为壮观。樱花的得名和它的发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语中,动词开花的“开”一词读音为「さく」,而表示复数读作「ら」,二者结合即为「さくら」,意指开花繁密的植物。而日本人民更喜欢另一种颇赋神话色彩的说法:传说在日语古语中,「さ」一词写作汉字“稻”,意指专管稻田的仙人,「くら」即为仙人神座,樱花由此得名。在古代农耕社会,作为专管稻田的仙人化身的「さくら」,它的开花状况直接左右着稻谷的收成。日本神话中有一位“木花开耶姬”的仙子,她和天照大神的孙子“天津彦彦火迩迩杵尊”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成为大和民族的始祖。而“木花开耶姬”就是樱花的化身,“天津彦彦火迩迩杵尊”是稻穗的化身。樱花与稻谷的结合在古代日本的宗教文化里代表着富足与祥和。 二、极具日本特色的词汇「!前線」 日本是个南北狭长的岛国,国土纵贯热、温、寒三个气候带,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大,四季分明。日本的海洋性气候非常适应需要湿润环境的樱花生长,经历代选育,樱花在日本得到了很好地推广,最终遍布到全日本。每至花期,从冲绳岛到北海道,樱花由南往北依次盛开。花开时节,从日本地图上看,就像一条从南往北移动的线。樱花的花期不长,如一片粉色的云彩由南往北飘过整个日本。每到樱花满开的日子,举国关注,人们争相观看,有的甚至追随樱花开放的足迹,从最南的冲绳开始,到北方的北海道一直旅游观看。由此产生了“樱花前线”这样的日语词汇。 「%前線」是极具日本特色的一个词。日语中「前線」的第一种意思与汉语相同,指战争中的“前线”;「前線」的另一种用法使用更多:用在气象用语中,主要是指不同性质的两种气团相接的面与地表接触的地方。如「秋雨前線(あきさめぜんせん)」、「温暖前線(おんだんぜんせん)」、「寒冷前線(かんれんぜんせん)」、「停滞前線(たいたいぜんせん)」、「梅雨前線(ばいうぜんせん)」等。但是「%前線」与上述气象用语有所不同,主要是用来表述日本列岛由南向北渐次开放的「%前線」。这个较为特殊的词的存在,也反映出樱花何时开花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极为重要的。 樱花从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从颜色上看,有的红如火,有的白如雪;从层次上看,有五瓣、八瓣、八重瓣,重重叠叠;从品种上说,数不胜数;从名字上讲,更是美不胜收,有的叫“杨贵妃”、有的叫“鸳鸯樱”等。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经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譬如,小孩出生后,最早知道的花是樱花,最先认识的花还是樱花。因为每个学校都栽有樱花树,所以考上大学称“樱花开了”;大学毕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1-12-13;修订日期:2012-01-26 作者简介:刘红艳(1979-),女,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五系讲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E-mail)yanyanhong2006@163.com。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20120对外汉语王奕 【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并将其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武士武士道企业文化 一.武士道的形成发展 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而武士的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公元618年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封建庄园属下的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封建制的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从此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根据武士的“道”而制定的,与国家律令相对的武士的章法。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的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名誉、知耻为特征的武士道德,这成为日后武士道的起源。后来因专职武士不断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及普通国民。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的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的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的忠诚于领主的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与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灭。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牢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的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二.武士道的理论来源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论文作业

日 本 的 武 士 道 文 化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10本五 学号:×××× 姓名:××××

[摘要]武士道作为日本民族的灵魂,在大和民族的历史演变中,对其民族精神的塑造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来,它早已成为了日本人的一种精神信仰,本文将探讨武士道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 关键词:武士道;历史及内涵;日本人性格 有人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对于大和民族而言,武士道精神或许就是那根细丝,将整个日本各个阶层串联起来,在时空变换中前行。 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武士道的思想借用了儒家的“忠”和“勇”,禅宗的“生死一如”等思想,并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杂糅重造而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精神简而言之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 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尽忠是绝对的价值。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这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

: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每年春季观赏樱花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樱花开放时的绚丽多姿与凋谢时的壮烈凄美为日本人所推崇与敬仰。古时日本的武士以樱花般绚丽的存在与壮丽的逝去为一身所追求。因此樱花与武士道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千树万树的樱花集合在一起也体现了日本人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 樱花作为日本民族的代表,更是日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展现。日本的国民性和其它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深刻的集团意识,“生死任生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精神以及美意识,从“哀”升华到目空生死的“物哀的审美心理等等。日本人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甚至一言一行等全部都深受国民性的影响。日本人看来樱花深刻体现着国民性,同国民性存在着着复杂的关系。樱花的特征和日本国民的性格很相似,更是有“樱花是日本人的象征,日本人是樱花的化身”这样的方言。樱花情结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更是成为了一种信仰。 提起日本的武士道,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血腥、残忍和杀戮。而提起樱花,人们则会想到圣洁、柔美和浪漫。武士道和樱花似乎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实上,在日本,人们却习惯于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因为樱花与武士有一种特殊的勾连,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及其审美追求。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它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占居着重要的位置,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樱花盛开时璀璨耀眼,圣洁美好,往往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它的花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四至五天,盛开之后,还不曾残败,常常就已经落英满地了。当樱花飘落之时,会令人有昨夜还曾灿烂、今朝已随风逝去之感,悲凉、感伤之情油 樱花转瞬即逝的美,影响了日本武士对生命的理解。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应该生如樱花,即使短暂,也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美的极致,假如死,也要像樱花一样,果断离去,仿佛落花一瞬,凄美壮观。此外,武士佩刀的刀鞘上还常常装饰有华丽的樱花,花熏杀气,赋予杀伐如花的一种生命韵味。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它把肉体与灵魂和谐地融于一体,就像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令人神驰,所以,日本有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武士们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高度。他们认为,人生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能够像樱花一样,活得绚丽,死得凄美。他们追求的境界,不是生命之花绚烂后的慢慢凋零,而是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日本曾经有一首军歌,歌中唱到:“队伍中那些红色的领章,就像千朵花枝繁茂的樱花,花儿在吉野吹起风暴,生为大和男儿,就该像散落的花儿一样战死在沙场。”这首军歌就是樱花与武士道精神联系的一种体现。对死的美化是日本武士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武士视切腹为“光荣的解脱”,以自杀表示对主君的忠诚,对自己荣誉的珍惜,可以说,武士的死,是对自己生命极点的是一种主动的更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壮烈的一种向往。樱花的花朵虽小,但簇拥在一起却绚烂耀眼,单株樱花并没有多大美的效应,一片樱林却足以震撼人的心灵。樱花淡雅,不浓艳,开的时候簇拥在一起,谢的时候又形成花瓣雨的美景。同开同谢,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也很相似。

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研究

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研究 2011级金融工程1班许跃学号:20112529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和经济奇迹,伴随日本成为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武士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一浪高过一浪,数学教授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一书, 甚至提出要以武士道和物哀来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拟通过考述武士道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武士道精神。 关键词:日本、武士道、源流 说到日本,人们不仅会联想起樱花,也会联想到武士道。武士道作为我国的典型元素之一,与樱花一样闻名海内外。武士道与樱花同属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然而,两者对日本社会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却不可相提并论。樱花不过是日本的国花而已,即使寄托了日本人对于人生的某种理想,也只是日本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武士道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构成日本民族代表性的思想景观。武士道作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制约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000多年漫长岁月里,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日本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军事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武士道的定义 在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对武士道的宣传和研究上,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数新渡户稻造和井上哲次郎,他们都对武士道作了影响深远的定义。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第一章作为道德体系的武士道中说:武士道在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用一句话来说,即武士的训条,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分而来的义务。乃是要求武士遵守的,或指示其遵守的道德原则的规章。它并不是成文法典。充其量它只是一些口传的、或通过若干著名的武士或者学者之笔留传下来的格言。毋宁说它大多是一部不说、不写的法典, 是一部铭刻在内心深处的律法。它既不是某个人的头脑(不论其如何多才多艺) 创造出来的, 更不是基于某一个人的生平(不论其如何显赫有名) 的产物, 而是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武士生活的有机发展。武士道在道德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恐怕和英国宪法法在政治史上所占有的地位一样。井上哲次郎在其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所作的讲演谈谈武士道中所下的定是:武士道是我邦武士始终实行之道德, 即武士的实践伦理。武士道决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力量, 而主要是精神上的力量。如果说只有武勇,那就是蛮勇,是暴力而不是武士道,暴力决不是道。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主干,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此后,井上哲次郎又在武士道总论中强调说,如果从广义的日本精神讲,即日本精神在战斗方面的表现。武士道是臣民遵奉天皇陛下之大诏的御精神在战斗方面的实行之道。日本国语大词典武士道词条的定义:中世以降我国武士阶级中间发展起来的独有的伦理,以禅宗和儒教为据,大成于江户时代,分为两种观念, 一是叶隐提倡的不问善恶是非睹命效忠主君;一种是山鹿素行提倡的主君和家人都应该遵守儒教伦理而行动。日本史小百科武士武士道的定义:武士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所谓武者之习武士之道的主从间的忠义和武勇等规范,即武士应该遵守之道,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进入江户时代元和偃武的和平时代后,武士应该遵守之道呈现两个方面。一是以山鹿素行为代表的儒教立场的士道论,一是以山本常朝为代表的旧武士道系统的所谓武士道,就是觉悟死。明治维新后废除了武士的身分,但也出现了尊重其精神的明治武士道的词语。明治三十二年( 1899年) 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名著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发行。此外,在明治三十八年井上哲次郎、有马祐政编集出版了武士道丛书 (全三卷)。广辞苑(第五版, 岩波书店1999 年版)武士道词条的定义是:在我国武士阶层中发展起来的道德。镰仓时代开始发育成长, 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