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2

专题讲座2
专题讲座2

专题讲座2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

第2讲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朱汉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汉林(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王小琼(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内容纲目:

一、主要变化

二、基本特点

三、使用建议

一、主要变化

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持前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即《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不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使之更为准确、简明,而且还在内容、体例和理念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更加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功能。首先,我们请朱老师谈谈前言部分的变化吧。

朱:初中历史课程属于义务教育,因而它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并作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初中历史课程不属于专业教育,因而不要把初中历史课程变成大学历史专业课的浓缩版。同时,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所以初中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课程关注怎样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必备的公民素质。因此,我们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王:朱老师,我注意到在“课程基本理念”上,课标修订稿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这该怎么理解呢?

朱:其实,课标实验稿也强调育人为本,只是没有像修订稿这样直接提出来。至于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也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再次强调。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其实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个具体目标之一。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目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张:前言部分变化最大的是“课程设计思路”。请朱老师给我们讲讲。

朱:“课程设计思路”是这次修订工作的重点。《标准》保持了《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划分,但对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样的总体框架设计和内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从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编排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王:课程目标部分有哪些变化呢?

朱:保留《标准(实验稿)》中在横向上的三个层面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比如在课程内容中,以教学活动建议的方式,设计了很多学生运用知识的活动,包括讨论、辩论、讲述、调查、访谈、比较等,旨在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张:我还注意到,课标修订稿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其更清晰、更具体的表现。比如说,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侧重在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对于课程目标具体的变化,在专题2中我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阐释,这里就不多说。下面请朱老师介绍一下课程内容的修订。

朱:前面我们讲过,课程内容的修改是这次修订最重要的工作。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修改。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三是从“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王:我认真阅读了课标修订稿,注意到中国古代史的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短短一句话,内涵极为丰富。什么叫新石器时代?文明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文明成就?这都是我们备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的确如此,每个板块的导言都站在史学和教育的高度,指出了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方向。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

朱:第二,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标准(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与《标准(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

下面是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学习板块增加的内容减少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东汉、安史

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

前期的兴盛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中国近代史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

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

土改、齐白石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中国现代史雷锋、北京奥运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世界古代史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

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大学

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马可·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

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世界近代史租地农场、手工工场、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

泰、爱因斯坦

世界现代史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

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

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王:这些知识的删减,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朱:第三,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标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实际上,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经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这是正确的、科学的论断。

张:在实施建议部分,这次做出了哪些修订呢?

朱:《标准》重新排列《标准(实验稿)》中的叙述顺序,并对各个部分的文字作了较大修改,使要求更为明确清晰,更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在“教学建议”中,此次修改的重要发展是概括提出七点建议,并加以说明。这七点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张:这些建议,都是有感而发的。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有些地方的学校领导和教研部门机械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规定一节课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甚至拿着表坐在教室后面计时。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只要教师的讲不是灌输,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导致师生对话,这种讲是必要的,是值得提倡的。

王: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李惠军老师以善讲而闻名。我记得他在《战争与革命》的结尾处这样说道:“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幅令人百感交集的照片。这是人们在纪念十月革命

90周年时的一瞬。人们的表情中的无奈、怀念、离愁到底说明了什么?我不知道!而一位老者写道:‘人们在悄悄传说,革命已经复活,生活在神圣天国里。据说天国并无上帝,那是卡尔和伊里奇的国度……他们必将重临,将审判一切死者和生者,并在人间建立普通大众的千年王国!’我每每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情是复杂的。但是,当我临行下来时,一个问题似乎永远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有天国吗?有永恒的天国吗?天国在哪里呢?”然后整节课戛然而止。我想,李老师这种“讲”,非常有韵味,令人回味悠长。他并没有告诉学生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将俄罗斯人对苏联的复杂感受、将他这一代人对苏联的复杂感受通过讲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思索,去回味。

朱:在“评价建议”中,此次修订的最大发展是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提出了要求。

张:教学评价应该基于课程标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这轮课程改革的设计者之一,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专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在前几年,一些地方命题人避开课程标准来命题,这给课程改革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我想,这次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应该有针砭时弊之意。

朱:的确如此。目标、教学和评价是一致的,教、学、考是一致的,只有这样,课标专家、教师、学生、命题人员才有可能站在同样一个平台上说话,进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突出的发展是扩大了教材的范围,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并进而区别了它们之间的不同功能:“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学图册属于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与教科书配套的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主要作用是提出怎样利用教科书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参考方案和必备的资料。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标准(修订稿)》的突出发展是提出了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四项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的目标性原则;具有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性原则;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精选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性原则。

张:2001年以来,随着广大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应用了大量的资源,甚至一节课多达七八十张PPT。学生还没有将文字读完,教师就已经翻过去了。这样的教学,就是将人灌改为了电灌,与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王:我想,现在教师在选用课程资源时,拿着目标性、思想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这四个标尺去衡量,符合的就用,不符合的就忍痛割爱。

二、基本特点

张:刚才我们从四个部分对课程标准的变化进行了梳理,现在请朱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特点做一个概括。

朱:主要有7个特点:

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3.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标准对“学习主题”的弱化,并不是以前的学习主题错了。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标准,不宜确定学习主题,而应该把确定学习主题这样的空间,留给教材编写者,留给具体的历史教学者。

4.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地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横向的课程目标,并与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纵向的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

5.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

6.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7.“实施建议”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活动、评价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留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三、使用建议

王: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继承实验稿的基础上,的确有了新的积极的变化。作为一线老师,我非常关心在教学中该如何使用课程标准。请两位老师提供一些建议。

朱:历史课程标准是众多历史教育专家和学者费尽心血制定的,代表着我国历史教育界对历史教育问题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方向与目的。虽然它的理念和目标看起来好像有些虚,但我们知道,人是由思想支配的动物,任何人的任何行动都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在里面起作用,不是这种思想观念就是那种思想观念。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让最先进的思想观念来支配我们的行动呢?因此,我建议老师们一定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精神。

张:我非常赞同朱老师的观点。明朝大儒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没有做到,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做到了,说明我们真正领悟了。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目前来看,我想提供给老师们一点建议。

现在老师们都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几个基本要素:课标分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教材分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阐明预期的学习效果;重点难点——阐明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流程——梳理教学过程的逻辑;教学过程——解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

在这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课标的指向标作用。

王:你能举出一个具体的事例吗?

张:课程标准的内容有这样一条规定:“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与历史意义。在教学中,背景肯定要讲,但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讲背景也只是服务于学生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很多,在教学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侧重于其积极影响,因为历史意义这个词是指积极的影响。谈到这,该谈学习需要分析了。我们用内部参照法,即“既定目标作为参照值-学习者学习现状=差距”。

既定目标在课程目标中找。与本课有关的课程目标是:“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与辛亥革命的联系极为密切。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虽然它有种种局限,但是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它就是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界碑。

学习者学习现状是知道法治、民主等一些名词,但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也不知道近现代中国人民为之艰苦奋斗的历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需要就是学生感悟“孙中山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伟大意义。”

这就是这节课的中心与灵魂。围绕这个中心,教师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王:好的,谢谢朱老师和张老师的建议。

张:好,今天我们就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变化与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交流,感谢朱老师的光临,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再见!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 1.气体制备实验的基本过程 (1)气体制备实验装置一般包含以下几部分 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2)气体制备的一般实验操作步骤 ①组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入药品;④排尽装置内的空气;⑤验纯;⑥反应;⑦拆除装置。 2.气体发生装置 依据制备气体所需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将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分为三类: (1)固体+固体――→△ 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气体:O 2、NH 3、CH 4等 注意事项: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③固体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内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气体导出。 ⑤如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2)固体+液体或液体+液体――→△ 气体 发生装置: (a) (b) (c) 制备气体:Cl 2、C 2H 4等 注意事项:①烧瓶应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先把固体药品放入烧瓶中,再缓缓加入液体。 ③分液漏斗应盖上盖,注意盖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颈部的小孔。 ④对烧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⑤液体+液体――→△ 气体时要加沸石,防止暴沸,如用(b)装置制取乙烯时需加碎瓷片。 ⑥(c)装置中导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 (3)固体+液体(不加热)―→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气体:H 2、CO 2、NO 2、SO 2、NO 等 注意事项:①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备,当制取气体的量不多时,也可采用简易装置。 ②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作用而无法使用。 ③加入块状固体药品的大小要适宜。 ④加入液体的量要适当。 ⑤最初使用时应待容器内原有的空气排净后,再收集气体。 ⑥在导管口点燃氢气或其他可燃性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纯度。 【例1】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 ①该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应事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②若用该装置制取O 2,反应物除了可选择二氧化锰和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还能选择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和水。 ③利用该装置还可制取____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序号)等气体。 a .H 2 b .CO 2 c .NH 3 d .SO 2 (2)此装置中加入漂白粉和浓盐酸也可以制取Cl 2。 ①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若使用在空气中放置的漂白粉和浓盐酸发生反应,则制取的Cl 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_____。 解析 (1)制备气体的装置在加入反应物之前均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装置所制气体应满足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制备气体。符合此条件的制备氧气的反应可为H 2O 2在MnO 2作催化剂时分解,或Na 2O 2与H 2O 反应。该装置可制备的气体有H 2、CO 2、O 2、NH 3等。(2)ClO - 、Cl - 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归中反应生成Cl 2。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会部分变为CaCO 3,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因而制取的Cl 2中常含有HCl 、CO 2和H 2O 。 答案 (1)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双氧水(或过氧化氢) Na 2O 2 ③abcd (2)①ClO - +Cl - +2H + ===Cl 2+H 2O

小学校长对教师行为培训专题讲座稿

小学校长对教师行为培训专题讲座稿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教师行为培训专题讲座稿 张建功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教师行为的话题,主要从为什么要培养教师良好行为,教师行为主要要求是什么,怎样去做三方面来说。 一、为什么要培养教师良好行为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形象的好坏,教师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二、教师行为主要要求是什么?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晶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校长专题讲座讲稿

校长专题讲座: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一、教学活动设计的六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设计教学时要全面考虑教学的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因素。使多种因素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向着共同的目标形成合力。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本质特征,其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服务。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生活的世界,构建课本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到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价值观的体验等等。教师要自觉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策略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过程体验、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3、发展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学是认知、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生命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知识

地、情感的、价值观的因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与教师共研讨、共探索、共提高,同发展。 4、过程性原则 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过程重于结论”。传统教学的误区就在于重传授结论,轻过程探究,这一条残杀儿童创造性的所谓捷径,从源头上剥取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为机械的听讲和记忆。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摧残。重过程在于让学生“会学”,重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探究知识。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这是怎样来的”。同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直接动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一场考验和锻炼。 5、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理论主张课程是开放的。因此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也应该是开放的。课程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师生互动、多感官参与、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立体教学信息传递以及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师生身心愉悦的气氛,使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不受拘束,保持自由与开放,让学生展开想像与思考的翅膀,去学习、研究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开放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6、情境,体验教学原则 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的心态与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学案鲁科版必修2

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 1.依据水溶性不同鉴别。 2 ?依据密度不同鉴别。 3?依据燃烧现象不同鉴别。 注意:(1)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2)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一般都有相似的性质,鉴别和检验有机物时要先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判断可能具有的性质,再 据此选择方法和试剂。 [练习] 1?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 鉴定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直接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 B. 鉴别织物成分是真丝还是人造丝:用灼烧的方法 C. 鉴定苯中无碳碳双键: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 鉴别苯乙烯(CHCH)和苯: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苯乙烯和苯中 解析:蔗糖的水解用稀硫酸做催化剂,直接向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C U(0H)2 悬浊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无法鉴定。 答案:A 2?下列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苯、己烷、四氯化碳 B. 苯、酒精、四氯化碳 C. 硝基苯、酒精、四氯化碳 D. 硝基苯、酒精、醋酸 解析:A项,苯、己烷都不溶于水且比水轻,在水的上层,无法用水鉴别。B项,苯不 溶于水,比水轻,在水的上层,酒精溶于水,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比水的密度大,在水的下层,三者可以用水鉴别。C项,硝基苯、四氯化碳比水的密度大,不溶于水,都在水的下层,不能用水鉴别。D项,酒精、醋酸都易溶于水,不能用水鉴别。 答案:B 3?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可分别使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 ) A. 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 B. 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 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D. 碘水,变蓝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解析:鉴别物质时须用其特征反应,观察到特征现象。淀粉遇碘水变蓝色;蛋白质遇浓 硝酸发生显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葡萄糖与新制C U(0H)2悬浊液混合加热至沸腾产生砖红 色沉淀。 答案:A 4.现有7瓶失去了标签的液体,已知它们是有机溶液,可能是①乙醇②乙酸③苯 ④乙酸乙酯⑤油脂⑥葡萄糖溶液⑦蔗糖溶液。现通过如下实验步骤来确定各试剂瓶中所装的液体名称。

全新小学校长对教师行为培训专题讲座稿.优选

小学教师行为培训专题讲座稿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教师行为的话题,主要从为什么要培养教师良好行为,教师行为主要要求是什么,怎样去做三方面来说。 一、为什么要培养教师良好行为?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形象的好坏,教师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二、教师行为主要要求是什么?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晶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

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8、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十个字: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通业务、学而不厌,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三、怎样去做?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践行:

中小学校长专题讲座讲稿

中小学校长专题讲座讲稿 中小学校长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中如何正确地评课?评课就其所评价的对象来看,它是由课的内容、课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四种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完全开放的动态结构,主宰这个结构的核心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个性也不相同。 评课时,评课者必须尊重受评者的这种教学个性。为什么要这样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评课就其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学术性很强的教研活动,因此,就这个意义来说,评课必须提倡“百家争鸣”。第二,评课就其目的来看,它不外乎是为了帮助受评者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评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那么如何评课呢?一、尊重个性的原则评课,首先必须尊重受评者的授课个性,这是评课的一个根本性原则; 评课如果突破了这个根本原则,评课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评课为什么首先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这首先还得从评课的结果上来看。 从评课的结果上来看,评课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并沿着这个前提去评价受评者的课堂教学的优劣,才是客观的、公允的、

科学的。但是,实际上,据笔者见到的许多情形来看,相当一部分评课者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在评价别人的一堂课时,往往是用自己的授课观念、授课个性来评价别人的课堂教学。与自己的想法、个性接近的,或相符的,他们就认为是成功课,或优质课; 与自己的个性、想法不相符的,他们便一棍子打死。这样,评课不仅没有起到调动受评者的授课积极性和提高受评者的授课水平的作用,相反,还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恶劣的。 其次,评课必须尊重受评者的授课个性,其深层原因是由课的内容、授课者、听课者和课堂教学方式等构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这四个因素决定的。 就课的内容而言,它是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教科书为其基本依据的。就这一方面而言,它为授课者授课个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可能。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学内容本身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任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从结构上看,都毫无例外地的具备两个特点,及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一方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绝不可能是一种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包含多种认知元素多元性开放性结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一个程度深浅的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灵活的处理,

化学竞赛专题讲座二Word版

化学竞赛专题讲座 胡征善 二、共价粒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结构) Lewis 结构 共振论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 ) 等电体原理 杂化轨道 一、Lewis 结构 共振论1.令共价粒子中所有原子价层电子数为8(H 为2)时的电子总数为n 0,实际各原子价层 电子数之和(加阴离子的电荷数、减阳离子的电荷数)为n v ,则: 共价键数==(n 0—n v )/2 其中n 0—n v == n s 共用电子数 2.依上述要求写出各种Lewis 结构式(以点线式表示),并用形式电荷Q F 对其稳定性进行判断: Q F == n v —n r (孤对电子数)—n s == 某原子所形成的价键数—该原子的单电子数(碳C 为4) 8—该原 子价电子数 a.各原子的Q F 为零的结构最稳定; b.若相邻原子的Q F ≠0时,通常是 ①Q F 要小;②非金属性强(电负性大)的原子Q F <0,另一原子Q F >0为稳定结构; ③相邻原子的Q F 为同号则不稳定,但N 2O 4例外。 (二)共振论 Lewis 结构式表示,在不改变原子的相对位置时,表示,粒子的真实结构看作是这些Lewis 式的“混 合” (三)键级 对原子为8电子构型的粒子的简捷判定式 各共振体中指定价键的总数 共振体总数 键级== O O N —N O O ⊕ ⊕ H H N —N H H 0 0 中N —N 键的键长> 中的N —N 键键长。

【1】 N 2F 2有三种异构体(已合成了2种)、N 4H 4(H 化学环境完全相同),写出它们的Lewis 式并讨论其稳定性。 N 2F 2 : N 4H 4: 【例2】确定 中S —N 键的键长。 因为:n 0 = 6×8 = 48 , n v = 3 ×6 + 2×5 + 7—1 == 34 所以:共价键数==(n 0—n v )/2 ==(48—34)/2 = 7 较稳定 最稳定(S=N 键的键长最短) (四)特殊粒子 1.奇电子数的粒子 F N=N F N=N F F F F N=N F N=N F ⊕ 反式 顺式 稳定性依次减小 H 2N N=N NH 2 H 2N NH 2 N=N N=N H 2N NH 2 H N N H —N N —H ⊕ ⊕ ⊕ ⊕ Cl + S —S N N S Cl + S —S N N S ⊕ +2 Cl + S —S N N S ⊕ +2 Cl + S —S N N S ⊕ ⊕ Cl + S —S N N S ⊕ ⊕ Cl + S —S N N S ⊕ ⊕

高中化学第三章专题讲座(七)羟基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三章专题讲座(七)羟基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修5 羟基与不同的烃基相连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1.与脂肪烃基相连为醇。 (1)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由此反应可实现—OH转化为—X(X=卤素原子)、生成酯基或醚键。 (2)若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则可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3)若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则可发生消去反应。 2.与苯环相连为酚。 (1)酚羟基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果要引入其他的官能团,可考虑先使苯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再考虑消去反应,生成双键后引入其他官能团。 (2)—OH的酸性明显增强。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图表示4-溴-1-环己醇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是( ) A.②③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2.按以下步骤可从合成 (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B、D的结构简式:B.________,D.___________。 (2)反应①~⑦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____(填反应代号)。 (3)如果不考虑⑥、⑦反应,对于反应⑤,得到E的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④步C→D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反应试剂的改变。和H2反应,只能是加成反应,所以A为;而B是由A与浓硫酸加热得到,且能与Br2反应,B为;C为,而D能与Br2反应生成E,E与H2可再反应,所以D中应有不饱和键,综合得出D为,E为,F为。 答案: (1) (2)②④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三维化学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三维化学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全国竞赛,涉及空间结构的试题日趋增多,成为目前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最简单的五种空间正多面体开始,与大家一同探讨中学化学竞赛中与空间结构有关的内容。 在小学里,我们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正方体,正方体(立方体或正六面体)有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每八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可构成一个大正方体。正四面体是我们在高中立体几何中学习的,它有四个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面,四个顶点和六条棱。那么正方体和正四面体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呢?请先让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吧: 【例题1】常见有机分子甲烷的结构是正四面体型的,请计算分子中碳氢键的键角(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分析】在化学中不少分子是正四面体型的,如CH4、CCl4、NH4+、 SO42-……它们的键角 都是109o28’,那么这个值是否能计算出来呢?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并不太难的立体几何题,首先我们把它抽象成一个立体几 何图形(如图1-1所示),取CD中点E,截取面ABE(如图1-2所示),过A、B做AF⊥BE,BG⊥AE,AF交BG于O,那么∠AOB就是所求的键角。我们只要找出AO(=BO)与AB的关系,再用余弦定理,就能圆满地解决例题1。当然找出AO和AB的关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先把该题放下,来看一题初中化学竞赛题: 【例题2】CH4分子在空间呈四面体形状,1个C原子与4个H原子各共用一对电子对形成4条共价键,如图1-3所示为一个正方体,已画出1个C原子(在正方体中心)、1个H原子(在正方体顶点)和1条共价键(实线表示),请画出另3个H 原子的合适位置和3条共价键,任意两条共价键夹角的余弦值为① 【分析】由于碳原子在正方体中心,一个氢原子在顶点,因为碳氢键是等长的,那么另三个氢原子也应在正方体的顶点上,正方体余下的七个顶点可分成三类,三个为棱的对侧,三个为面对角线的对侧,一个为体对角线的对侧。显然三个在面对角线对侧上的顶点为另三个氢原子的位置。 【解答】答案如图1-4所示。 【小结】从例题2中我们发现:在正四面体中八个顶点中不相邻的四个顶点(不共棱)可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正四面体的棱长即为正方体的棱长的倍,它们的中心是互相重合的。 【分析】回到例题1,将正四面体ABCD放入正方体中考虑,设正方体的边长为1,则AB为面对角线长,即,AO为体对角线长的一半,即/2,由余弦定理得cosα=(AO2+BO2-AB2)/2AO·BO=-1/3 【解答】甲烷的键角应为π-arccos1/3 【练习1】已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计算它的体积。 【讨论】利用我们上面讲的思想方法,构造一个正方体,那么正四面体就相当于正方体削去四个正三棱锥(侧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V正四面体=a3-4×(1/6)×a3。 若四面体相对棱的棱长分别相等,为a、b、c,求其体积。 我们也只需构造一个长方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练习2】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三个点(a1,b1)、(a2,b2)、(a3,b3)求这三个点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校长专题讲座一

校长专题讲座一

校长专题讲座一:《如何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 不管对老师的评价有多少,我觉得最关键的应该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接触最多的还是学生。因此。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应是每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的共同追求,也应是师德评价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那我们要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首先,我觉得应该真诚无私地热爱学生。“要把爱播洒到别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充满爱的阳光。”对学生的热爱是一个合格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的品质。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偏远学校里,许多后进学生与其他孩子比起来,也许他们得到的老师的爱会少很多很多,但其实在内心,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和他人的关心和关注。我们更应该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其实爱学生也是爱自己。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最感到快乐和幸福的应该是教师自己。师生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互谅互让,融洽和谐,怡然陶然,这是一种怎样幸福而快乐的教育境界。 其次,我觉得应该乐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要赢得学生的喜爱, 还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用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尊重和信任每—个学生,为所有的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贯主张?严”字当头,所谓?教不 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认为对学生不严加管教就难以成人,

更难以成材。主张采取强制管束、强行灌输等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和我们时代的主体教育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对我们的学生,不妨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用乐观的态度,全面正确地评价我们的学生,尊重其个性特质,给他们以恰当、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而有了理解和宽容,才会有真正的沟通。真情的贴近,才是赢得学生的有效途径。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 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品课,让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再次,我觉得应该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教师的工作是专门教育人的工作,其对象是洋溢着青春活力、感情和思想都十分活跃的青少年学

高中化学第1章专题讲座一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与比较含解析鲁科版选修40906216

高中化学第1章专题讲座一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与比较含解 析鲁科版选修40906216 1.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焓变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如: 2H2(g)+O2(g)=== 2H2O(l) ΔH1=-571.6 kJ·mol-1,生成2 mol H2O(l),ΔH=-571.6 kJ·mol-1;生成1 mol H2O(l),ΔH=-285.8 kJ·mol-1。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的能量计算:ΔH=生成物的能量之和-反应物的能量之和。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 ①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②ΔH=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4)根据热容和温度差进行计算:Q=-C(T2-T1)。 (5)根据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利用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求未知反应焓变的方法: ①确定待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找出待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出现在已知方程式中的位置(是同侧还是异侧)。 ③利用同侧相加、异侧相减进行处理。 ④根据未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通过乘除来调整已知反应的化学计量数,并消去中间产物。 ⑤实施叠加并确定反应热的变化。 2.比较反应热大小的方法。 ΔH是有符号和数值的量,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数学上正、负数的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则只比较数值大小,与“+”“-”无关。 (1)直接比较法。 依据规律、经验和常识直接判断不同反应的ΔH的大小的方法称为直接比较法。 ①吸热反应的ΔH肯定比放热反应的大(前者大于0,后者小于0)。 ②物质燃烧时,可燃物物质的量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ΔH反而减小。 ③等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肯定比不完全燃烧放所放出的热量多,ΔH小。 ④a.产物相同时,同种气态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等量的固态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b.反应物相同时,生成同种液态物质放出的热量比生成等量的气态物质放出的热量多。 ⑤生成等量的水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比弱酸与强碱或弱碱与强酸(弱酸)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⑥对于可逆反应,因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实际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要小于相应

校长对教师的专题讲座

校长对教师的专题讲座 ——塑造新型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付健康 时间:2018.5、15 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我校致力于创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 努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又对 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解决 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成为我校近年来的不懈追求。在探索过程中,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各学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面临了一些新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适应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实现办 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为此特进行“塑造新型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题报告。 一、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 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的舞台。

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听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 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 生极易接受。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

高中化学 专题讲座(二)化学平衡图象问题 新人教版选修4

专题讲座(二) 化学平衡图象问题 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 解题策略:分清正反应、逆反应及二者的相对大小,分清“突变”和“渐变”;正确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熟记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Ⅰ.v′(正)突变,v′(逆)渐变,且v′(正)>v′(逆),说明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使v′(正)突变,且平衡正向移动。 Ⅱ.v′(正)、v′(逆)都是突然减小的,且v′(正)>v′(逆),说明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或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 Ⅲ.v′(正)、v′(逆)都是突然增大的且增大程度相同,说明该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也可能是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发生变化的反应压缩体积(即增大压强)所致。 二、百分含量(或转化率)-时间-温度(或压强)图象 解题策略——“先拐先平数值大”。 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如图Ⅰ中T2>T1)、压强较大(如图Ⅱ中P2>P1)或使用了催化剂(如图Ⅲ中a使用了催化剂)。 Ⅰ.表示T2>T1,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Ⅱ.表示p2>p1,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Ⅲ.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平衡不发生移动,但反应速率a>b,故a使用了催化剂;也可能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a增大了压强(压缩体积)。 三、百分含量(或转化率)-压强-温度图象

解题策略——“定一议二”。 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变量,分析方法是确定其中一个变量,讨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Ⅰ中确定压强为105 Pa或107 Pa,则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随温度T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再确定温度T不变,作横坐标的垂线,与压强线出现两个交点,分析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随压强P的变化可以发现,压强增大,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增大,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减小的反应。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 )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D可能是气体 C.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A、B、C、D均为气体 解析:降温后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证明正反应放热,加压后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体积减小,D不可能是气体。 答案:A 2.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 A.CO2(g)+2NH3(g)CO(NH2)2(s)+H2O(g) ΔH<0 B.CO2(g)+H2(g)CO(g)+H2O(g) ΔH>0 C.CH3CH2OH(g)CH2FCH2(g)+H2O(g) ΔH>0

校长专题讲座三

校长专题讲座三:《谈谈学校常规管理》 一、学校常规管理 (一)什么是学校常规管理。 所谓常规,就是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学校常规就是学校经常实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矩或规定。这些规矩或规定是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确定并沿袭下来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保持不变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学校常规管理的主要要求是,根据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认识,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学校内部设置精悍的、必要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明确各类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以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事务工作有正常的秩序,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尽可能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在学校工作中,加强常规管理,就有了各项工作的规范要求和各项工作如何开展的明确的行动秩序,学校工作就可以正常运转,井然有序,全体师生员工在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就可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保证各项任务的更好完成;学校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就可以有成效地指导、检查所属人员的活动,有成效地进行必要的组织或调节,使整个学校的所属部门和人员分工协作,完成学校共同的育人大目标。反之,学校则会使全体师生员工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使管理人员举足失措或顾此失彼,使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难以维持,学校工作陷入随意性,完不成学校培养人的大目标。 (二)怎样进行学校常规管理 1.首先要突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德育为首位的原则。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做到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为教学工作服知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要突出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做到教书育入、管理育人、服务育儿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精心的组织,扎扎实实地抓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2.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的必要的规章制度,是教育的重要手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三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学案鲁科版选修4

专题讲座(三)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注:一定要注意实际情况,如:Mg —Al —NaOH ,Al 才是负极;Al —Cu —浓硝酸,Cu 才是负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流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的极是正极,阴离子移向的极是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失氧),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得还)。 (5)根据原电池的两极发生的现象判断。溶解或质量减轻的电极为负极,电极增重(有金属析出)或有气泡放出的一极为正极(此规则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可用于一些非常规的原电池的电极判定,如Al —Cu —稀硫酸,但不适用于目前许多的新型燃料电池的电极的判定)。 学习中常犯的错误是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不一定是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作负极,而要看是否发生氧化反应。如:铁、铜和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虽然铁的活泼性比较强,但不能与浓硝酸反应,而铜可以,因此铜作负极,铁作正极。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一般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复杂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较简单一极的电极反应式 如书写CH 4在酸性燃料电池中

总反应式为:CH4+2O2===CO2+2H2O 正极反应式:2O2+8H++8e-===4H2O 负极反应式:CH4+2H2O-8e-===CO2+8H+ (3)注意问题。 ①书写电极方程式时一定要考虑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性溶液中,负极反应:H2-2e-===2H+;在碱性溶液中负极反应为:2H2+4OH--4e-===2H2O。 ②原电池中正、负极电极反应式,对于强弱电解质的书写形式,一般要求与离子方程式相同。 (4)题目给定总反应式。 ①分析化合价,确定电极反应物与产物,按照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原理,写出正、负电极的反应物与产物。 ②在反应式的左边写出得失电子数,使得失电子守恒。 ③根据质量守恒配平电极反应式。 [练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气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 A.CH3OH(g)+O2(g)===H2O(l)+CO2(g)+2H+(aq)+2e- B.O2(g)+4H+(aq)+4e-===2H2O(l) C.CH3OH(g)+H2O(l)-6e-===CO2(g)+6H+(aq) D.O2(g)+2H2O(l)+4e-===4OH- 解析:燃料电池中,负极燃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即负极反应中不可能有氧气参与。 答案:C 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有O2参加反应的a极为电池的负极 B.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O2-===H2O C.a极对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七电子守恒-巧解电解计算新人教版选修4

专题讲座(七) 电子守恒——巧解电解计算 一、计算的原则 1.阳极失去的电子数=阴极得到的电子数。 2.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解池的电子总数相等。 3.电源输出的电子总数和电解池中转移的电子总数相等。 二、计算的方法 1.根据电子守恒法计算:用于串联电路、阴阳两极产物、正负两极产物、相同电量等类型的计算,其依据是电路上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2.根据总反应式计算:先写出电极反应式,再写出总反应式,最后根据总反应式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关系式计算: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的关系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桥梁,建立计算所需的关系式。如4e -~4Ag ~2Cu ~2Cl 2~2H 2~O 2~4H +~4OH - 。 三、计算步骤 首先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要特别注意阳极材料)。其次注意溶液中有多种离子共存时,要根据离子放电顺序确定离子放电的先后。最后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进行相关计算。 四、常考的题型 1.电子守恒在电解计算中的应用。 2.计算电解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3.计算电解质溶液的pH 。 4.计算电解后析出的固体的质量。 5.串联电路中的物质关系。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惰性电极电解M(NO 3)x 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 g 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 L 氧气(标准状况),从而可知M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22.4ax b B.11.2ax b C.5.6ax b D.2.5ax b 解析:生成b L O 2转移电子为b ×422.4 mol ,据电子守恒得到M 的物质的量为:4b 22.4x mol =b 5.6x mol ,则M 的摩尔质量为a ÷b 5.6x =5.6xa b g/mol ,M 的相对原子量为5.6ax b 。 答案:C 2.用石墨电极电解100 mL H 2SO 4和CuSO 4的混合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 L 气体(标准状况下),原混合溶液中Cu 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初中化学专题讲座:推断题突破

推断题精讲 专题透视及分析 化学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试题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这类题具有条件隐蔽,文图较多,关系复杂,思维强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试题中,推断题的命题水平越来越高,试题的灵活度也越来越大。要快速、准确解答物质推断题,首先要找准题中最“显眼”的地方,亦即解题的突破口——“题眼”,即题目中的“题眼”是十分必要的。再根据题意逐步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进而找到答案。 一、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3.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KCIO3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

C、CO还原CuO、Fe2O3);加热(KCIO3、KMnO4、Cu2(OH)2CO3等的分解,H2还原CuO、Fe2O3)。 4.以物质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但通入CO2后变浑浊的溶液不一定是澄清石灰水,也可以是Ba(OH)2溶液) ⑵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⑶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⑷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⑸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⑹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⑺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⑻在初中化学里,有剧毒、能跟血红蛋白结合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⑼常用的食品干燥剂是生石灰CaO、常用的食品脱氧剂是Fe粉 ⑽与酸反应有CO2产生的物质是碳酸盐(或NaHCO3) ⑾与碱反应(研磨)有NH3产生的物质是铵盐(铵态氮肥) ⑿常温下唯一有氨味的铵态氮肥是NH4HCO3(碳铵)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⑴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I。 ⑵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⑶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⑷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⑸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⑹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⑻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⑼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⑽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⑾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⑿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6.一些常用物质的相对分子量 H2O-18;CO2-44;CaCO3-100;HCl-36.5;H2SO4-98;NaOH-40;Ca(OH)2-74; 7.一些物质的俗称 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Hg-水银;CO2-干冰;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消石灰;CaCO3-石灰石、大理石;CH4-沼气、瓦斯、天然气;C2H5OH-酒精 二、物质推断题的题型及解题技巧 1.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是什么物质。解答时以文字信息为序,寻找并抓住“题眼”,逐步分析“筛选”。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这类题目的常见“题眼”,也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例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