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淋巴上皮病的影像诊断_翁卿吉

腮腺淋巴上皮病的影像诊断_翁卿吉
腮腺淋巴上皮病的影像诊断_翁卿吉

判断肿瘤预后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完整版

判断肿瘤预后的免疫组 化标志物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肿瘤标志物是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当前所涉及的肿瘤标志物种类繁杂,方法多样,结果不一。本文力争从实用性出发,对目前众多医院已能常规开展免疫组化检测的有助于判断肿瘤预后的标志物进行综述。 1肿瘤分期 1.1微浸润与假性浸润:癌的微浸润通常指癌侵透基底膜,含基底膜成分的抗有助于确定基底膜的完整性,两种最常用的抗体是IV型胶原或层粘蛋白(LN)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底膜缺如或明显断裂可确定有微浸润。在乳腺及前列腺病变中,良性假性浸润性病变与浸润性癌难以区别的情况较为多见。乳腺组织其基底细胞层由肌上皮细胞组成,通过特异性肌动蛋白(actin)抗体标记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肌上皮细胞。浸润性小管成分如包绕有肌上皮细胞则提示良性病变。在前列腺组织,通过不同种类细胞角蛋白中间丝的表达情况可以将基底细胞与腔面的细胞加以区别,现已有几种专一性抗体,如基底细胞表达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而腔面的细胞表达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这些免疫反应特性可用于良恶性前列腺上皮的区别,如基底细胞几乎见于所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例,而决不出现在恶性腺上皮的外周。 1.2隐匿性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及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癌,其原理是利用抗体能区别不同组织来源细胞的能力,从而将上皮癌细胞与骨髓及淋巴结内的正常结构区别开来。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检测出不同肿瘤骨髓或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包括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转移等。Gute rson等发现,通过较细致的组织形态学观察或免疫组化方法来寻找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约有8%--30%常规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可被检出有隐 匿性微转移。

淋巴瘤最新分类

淋巴瘤最新进展 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更新将于今年9月出版的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4版的一些新内容。 成熟B细胞肿瘤在成熟B细胞肿瘤分类中增加了4项:①脾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②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③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Burkitt淋巴瘤(BL)之间的中间性特点;④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CHL之间的中间性特点。后两者即所谓的交界性(灰区)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对于FL的分级问题,2008年WHO分类依据中心母细胞(CB)数量仍将其分为3级。将原来的1级和2级归在一起,为FL1-2=CB少(“低级别”);CB数量多(>15/hpf),仍存在中心细胞(CC),为FL3A;CB成片则为FL3B。如果符合FL3而有弥漫大细胞区域,不再用“FL3级伴弥漫性区域”描述,而直接诊断为DLBCL。在FL中,将胃肠道FL、儿童淋巴瘤和滤泡内肿瘤(“原位”FL)分别列出,因为这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进一步分为以下9类:DLBCL,无特殊说明(NOS,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伴有慢性炎症;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LBCL);血管内LBCL;ALK阳性DLBCL;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和起自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的LBCL。其中DLBCL,NOS最为常见,又将其再分为:GCB/ABC,形态学变型;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LBC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原发性皮肤DLBCL(“腿型”)和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DLBCL。有些DLBCL与BL或CHL具有两者之间特点而又不能归入上述任何一种肿瘤的交界性(灰区)淋巴瘤,在2008年WHO分类中也单独列出,其中介于DLBCL和BL的交界性肿瘤可能不是一种独立类型,而介于DL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和CHL[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SCHL)]的交界性肿瘤现认为是一种真正独立类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分类则明确区分出ALK阳性和ALK阴性两类,ALK阳性ALC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累及淋巴结或结外,临床上具有侵袭行为,但能治愈,预后好,遗传学上存在t(2;5)和变型,现认为是一种明确的独立疾病。ALK阴性ALCL则具有明显异质性,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其他 2008年WHO分类中,成熟T/NK细胞肿瘤中增加了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伴有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还依据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WHO皮肤T细胞淋巴瘤新分类,增加了痘疮样水疱病样淋巴瘤、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亲CD8+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 +小/中T细胞淋巴瘤。 巴瘤和原发性皮肤CD 4 淋巴瘤治疗新药研究进展人们已研制出针对恶性淋巴瘤各种分子靶点的新药和单克隆抗体,此外,提高抗肿瘤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些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和肿瘤疫苗也正在研发中。有些药物的临床试验已显示出其在肿瘤治疗上的良好前景。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摘要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最早在1987年被报道。从1987年至2006年,仅仅150例在文章中被报道。这种少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殊类型倾向于年轻非吸烟亚洲人发病,无性别差别。组织学上,其与未分化鼻咽癌很难区分。潜在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对LELC的致癌作用,证据主要集中在亚洲人,而不是白种人。在这些报道的病例中,超过半数在早期可切除阶段(I或II期),而且在晚期病例中,有围支气管血管扩散的倾向伴有血管包绕(vascular encasement)。诊断LELC,需要通过内镜活检且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排除鼻咽癌和淋巴瘤,同时可以行或不行鼻咽部磁共振检查。LELC的主流治疗是,对于早期病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于晚期或转移病例,手术、化疗、放疗多学科联合治疗已经在临床中应用。LELC的总生存率相对非LELC类型非小细胞肺癌较好。对于该少见恶性肿瘤最佳治疗的多学科研究非常有必要。 1.介绍 淋巴上皮瘤样癌,最早描述于鼻咽部,指的是未分化癌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Begin等(1)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一种组织学上类似鼻咽癌的原发肺癌。在这篇报道中,也提示了这种特殊癌症和EB病毒的关系。此后,不断有关于此癌症的流行病学、组织学、EB病毒致病作用和治疗的研究被报道。从1987年至2006年,关于LELC的

文章将近40篇被报道,包括了仅仅150左右的病例。这些病例大部分都是东方人,其中三分之二来源于华南(2-3)、台湾(4-5)、香港(6-16)。LEL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和其它原发性肺癌明显不同,其在亚太地区定义为一个特殊疾病。 2.流行病学 到2006年为止,总共有33篇病例报道或系列研究描述了LELC 的发生(1-33)。这些病例主要是东亚人为主,白人病例仅仅占了153例中的18例。依据两个华南和台湾的最大系列研究(3-4),LELC占了原发性肺癌的0.9%。同样的数据在西方人群中缺少,但这些文章中涉及更少的病例提示了更低的发病率。LELC没有性别区别,这和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明显不一样,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以男性为主。在台湾人的系列研究中(5),LELC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提早十年。LELC最年轻的病例是一个8岁小孩(24)。LELC有明显倾向发生于非吸烟者(在可供参考的吸烟数据中,103个病例中有71个非吸烟者,占比69%),这提示了吸烟之外的致病因素。 3.病理学 3.1.病理特点 典型的LELC包含边界不清的未分化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或巢状。肿瘤细胞核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伴有不规则核轮廓、空泡染色质和明显核仁。肿瘤组织基质中包含大量反应性淋巴浆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岛和肿瘤细胞混合。由于缺少腺状或鳞状分化,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LELC归类为大

腮腺癌复发一般是几年内

腮腺癌系发生于腮腺的恶性肿瘤,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或感染有关。由于腮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已是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腮腺癌的复发问题一直是抗癌治癌征程上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严重威胁患者康复率和生存期的因素,在医院和各大医患交流平台上,也总能听到大量的有没有复发或者复发了怎么办的问题。那么究竟腮腺癌为什么会复发呢?腮腺癌复发一般是几年内呢? 癌细胞复发是在治疗后,腮腺癌得到控制,但一段时间后,又在原来部位出现。癌细胞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腮腺癌治疗的不彻底所造成癌细胞在体内的残存。癌细胞很微小,很多时候没法在现有的技术下被检测出来,这也是医生在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后仍然要求进行必要的巩固治疗的的原因。但即使进行了巩固治疗,依然不能够保证所有的癌细胞都被清除了,可能还是会有漏网之鱼潜伏在某个角落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有些腮腺癌会在首次治疗过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后复发。通常术后医生都会要求患者在三个月后进行一次复查,之后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大多数患者的复发都发生在初步治疗后三年内。在治疗后3年之内,约有80%左右的腮腺癌患者会发生复发,约有10%的患者在治疗后5年之内发生。所以后续的巩固治疗和按时的复查一定要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而中医一直是患者们首选的巩固治疗手段。这主要是由于中医的三方面原因: 首先,从调整患者体质入手。因为体质是患者发病的根源,调整患者体质是控制复发的根本方法。其次,控制复发,始终坚持扶正与祛邪合理结合。扶正的复发包括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现代医学研究早已证实,扶正固本的方法,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癌因素,通过自身因素抗癌。三,始终坚持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的袁希福出身于百年中医世家,他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后又坚守在利用中医药治癌抗癌的第一线已有30余年。他提出:复发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而传统西医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杀癌,减小病灶,但是常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反而易复发,所以实际中瘤体的缩小并没有带来预期生存期的延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种基本病因病机,可简而概括为“虚、瘀、毒”;治疗中抓住这三个基本要点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瘀、攻毒散结以达到恢复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最终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平衡。其独创的三联平衡疗法的治疗实质是抓住病机——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通过扶正补虚,疏导化瘀,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 下面分享一下:服用袁希福教授配制的中药后病情好转的患者真实文字记录 基本情况:张秀红,女,48岁,原阳县城关镇米庄人。 2005年,张秀红被确诊为左耳腺样囊性癌,随后在新乡医院做了手术和化疗。治疗结束后原本以为可以万事大吉,但在2010年10月复查却发现病情复发,而且出现肺转移。随后,张秀红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7个疗程的化疗。化疗非常痛苦,但为了活下去,张秀红都一一忍受,但事与愿违,化疗后病情不仅没有任何改善,而且肺部转移变得更加严重。 在绝望时,张秀红看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广告牌,遂于2012年3月慕名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来诊时,带来的片子上显示两叶肺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转移灶,袁希福根据其病情以“三联平衡疗法”为原则中药治疗。服用了6个疗程的药以后,自我感觉恢复良好,便又去复查,结果显示病情基本稳定。于是坚持服用中药,现在张秀红的身体恢复的非常好,平时其丈夫在外打工挣钱,照顾儿女以及家里的十亩地都需要张秀红一个人操劳,完全和正常人一样。 虽说大部分的腮腺癌复发都发生在前三年,但并不意味着三年之内不复发,就万事大吉。因为目前临床医学上并没有可以根除腮腺癌,患者实现彻底康复痊愈的大量病例。即使度过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表面光滑呈结节状。具有结缔组织包膜,包膜较完整,可有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偶可出血、液化、坏死、囊变,有时可见钙化,具有多形性和混合性。 腮腺混合瘤检查: 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CT: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周围及皮下脂肪层清晰,咬肌、翼内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等均清晰可见。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 腮腺混合瘤鉴别诊断: 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 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腮腺淋巴结核 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腮腺腺淋巴瘤 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腮腺混合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腮腺混合瘤鉴别。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 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而不活动。通过X线摄片进行两侧对比可明确诊断。 5、涎腺囊肿 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头颈部放射学?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刘其顺、梁长虹、黄飚、张忠林),病理科(刘艳辉、林华欢) 腮腺腺淋巴瘤的CT 及MRI 诊断 刘其顺 梁长虹 黄飚 张忠林 刘艳辉 林华欢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 及MRI 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 织病理学证实的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 及MR 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为了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发病部位特征,在腮腺矢状面将其分成4个象限。30例中男29例(96.67%),女1例;50岁以上者26例(86.67%)。结果 30例患者37侧发病,共44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5个(56.82%);多发者10例(33.33%);42个病灶边界清楚;22例行CT 检查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增强CT 值上升的平均值为(29.27±14.11)HU ,3例CT 延迟扫描显示3个病灶强化延迟。8例行MR 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其内信号全不均匀。结论 >50岁的男性患者,CT 和(或)MRI 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病灶,边界 光整,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有明显强化,而且多发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关键词】 腺淋巴瘤;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The CT and MRI diagnosis of parotid adenolymphomas LIU Qi-shun *,LIANG Chang-hong ,HUANG Biao ,ZHANG Zhong-lin ,LIU Yan-hui ,LIN Hua-hu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51008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T and MRI manifestations of 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gland.Methods The 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of 30cases (37sides , 44lesions )with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confirmed adenolymphoma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included the number ,position ,size ,shape ,density and intensity of signal of the focus.In this article 4quadrants in sagittal section of the parotid gland were created to help the diagnosis. Among 30cases , 29(96.67%)patients were male ,26(86.67%)patients were more than 50years old.Results Forty-four lesions were found among 30cases (37sides ).56.82%(25/44)adenolymphomas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Multiple synchronous adenolymphomas in one side or bilateral parotids were found in 33.33%(10/30) .The margins in 42lesions were well-defined.The mean CT value of 32lesions (22cases with CT scanning )increased (29.27±14.11)HU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Delay enhancements of the lesions were observed in 3lesions in 3cases.12lesions (8cases with MR )were all inhomogeneous in signal ,presenting as intermediate signal intensity on T 1WI ,heterogeneous high and intermediate signal intensity on T 2WI ,and slight-marked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Conclusion 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should be first considered when the male patient over 50years has lesions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and with well-defined margin ,especially when the lesion is multiple or bilaterally located. 【Key words 】 Adenolymphomas ; Parotid tumor ;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腮腺腺淋巴瘤是腮腺肿瘤中居第2位的常见良性肿瘤, 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1] 。据流行病学统计,腮腺腺淋巴瘤在国内以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2,3]。国内、外放 射诊断学方面文献对此病的报告较少,笔者搜集本院从1998至2003年12月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30例,并就腮腺腺淋巴瘤CT 及MR 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诊断特点。 一、材料与方法 经组织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30例,其中男29例 (96.67%),女1例。年龄37~80岁,平均61.9岁,其中50岁以上者26例(86.67%)。病史最长者6年,最短2个月,平均1年3个月。 30例中22例行CT 平扫与增强扫描,层厚5mm ,间距5mm 。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或碘普胺(300mg I /ml ),剂量1.0ml /kg 体重,以3.0~3.5ml /s 的流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开始后18~24s 启动扫描。3例加做了CT 延迟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120s 后扫描)。 8例行MR 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横断面SE T 1WI ,快速自旋回波(TSE )T 2WI ,脂肪信号抑制TSE T 2WI ,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后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SE T 1WI 。

淋巴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3336961.html,/ 淋巴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1、发热:其病因繁多,如细菌、病毒的感染,结缔组织病,还有功能性发热。 2、疼痛:当正常组织收到肿瘤的破坏和浸润,导致对邻近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和破坏,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血液回流受阻,骨与骨膜受到浸润均可引起疼痛。因此,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发症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目标,要求在20世纪解决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问题,但至今尚未寻找到真正的解决途径。目前采用的办法主要还是用镇痛剂和麻醉剂。 3、恶病质:是特指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极度消瘦、精神萎糜、体力虚衰。原因有三:1)癌本身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由於癌细胞异常而迅速的增殖,致使肿瘤患者对营养的需要比正常人要高,从而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2)癌症本身产生的毒性物质引起病人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日趋消瘦等,也影响机体功能。3)癌症压迫或侵犯到邻近重要脏器,从而影响个体某组织器官的生理解剖功能。 4、恶性腔内积液:恶性腔内积液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如处理不当可致迅速恶化以致死亡。发生恶性腔内积液的部位有胸腹腔、腹膜腔、心包腔等。胸腔内恶性积液约占胸腔积液的1/4左右,引起胸腔恶性积液的肿瘤有:肺癌、乳腺癌、胸膛间皮瘤、恶性淋巴瘤和卵巢癌等。其中乳癌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病率可能最高,约50%乳癌病人会因转移而引起恶性胸腔积液。 肺癌次之,约28%病例发生胸水,其中以腺癌的发病率为最高,约为37%左右。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较低,但本病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的很多。大量的胸腔恶性积液可以压迫肺组织,使肺容量降低,尤其是右肺(占呼吸功能的2/3以上),被胸水压迫后,引起呼吸功能障碍更大,会引起肺不张和肺部因引流不畅而致的感染。淋巴瘤临终前有什么征兆? 以上对癌症晚期临终前前征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癌症患者病情发展至晚期,治疗的重心就变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少受折磨,这是家属们要注意的一点。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c13336961.html,/lbl/2015/0720/225996.htm

腮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腮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作者:邱喜雄夏军雷益胡若凡杜立新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区病变,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由手术或病理证实,将MRI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30例病变中,良性病变26例,以多形性腺瘤居多 (13/26),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其次为腺淋巴瘤(7/26),病变边缘光整,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易囊变或液化,大多数为轻中度强化,恶性病变4例,多数为粘液表皮样癌,表现为边界不清楚,浸润性生长,部分病变可有增大淋巴结。结论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多数腮腺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腮腺; 病变; 磁共振成像;诊断; 鉴别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I diagnosis and different diagnosis of parotid disease. Methods 30 patients proved with parotid diseas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scanned with plain and contrast MRI. Results 30 benign tumers were 13 pleomorphism tumors, 7 Warthin tumors, 2 hemangiomas,2 mucus skin carcinoma,1 drive pipe cancer 1 papillate pouch gland cancer;2 chronic mumps; 1 tuberculoma;1 mikulics. All lesions were found clearly, Benign lesions demonstrated regular and clear margin.Malignant lesions demonstrated irregular and unclear margin.24 lesions showed low

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Warthin tumor)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瘤,是仅次于多形性腺瘤而居第2位的腮腺良性肿瘤。男女发病率为5:1。发病年龄在45-75岁,平均55岁。近年的研究认为本病与免疫功能减退、吸烟及EB病毒感染有关。约12%的病例可双侧发生,并有上升趋势。肿块可有消长史,是Warthin 瘤的突出临床特点之一。好发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生长缓慢,瘤体一般较小,直径很少超过3cm,少数可达6cm。虽有良性组织学形态,但具有多中心生长的特点。多数学者认为此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于腺体内淋巴结或残存于邻近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肿块外被覆有较薄的包膜,有时包膜不完整。瘤内有大小不等囊腔,少数为实性。囊腔含粘液、胶冻样物或与干酪样坏死相似物质,可有乳头状突起。瘤内有上皮构成腺管和囊腔壁;淋巴成分极为丰富,并伴有淋巴滤泡。 临床表现上,腺淋巴瘤患者常以无痛性涎腺肿块来就诊,偶有轻度疼痛者考虑伴有炎症或肿物过大引起。腺淋巴瘤病程较长,生长相对缓慢,直径多在 3cm~5cm,很少超过5cm。肿物活动度良好,当肿物过大时,因活动范围受限,可以活动不良,术中可以看到肿物包膜薄而完整。 声像图上,B超虽然是形态学诊断,但其声像图基础是来源于病理组织结构的特点,腺淋巴瘤由腺体及囊性结构组成,内有粘液或胶冻样物,有的囊内还可见类似干酪坏死物质,故在声像图上可表现为欠均匀或不均匀分布。超声上肿块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肿块,少数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包膜回声薄且多完整。内部回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实性,内部回声极低,欠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可见强回声带呈“网格状”分布,而后方回声大多增强,还有一种为囊实性肿块其内可见分隔,可以呈均匀细小的分隔,也可以呈大小不一的分隔,分隔区内可以是无回声,也可以是少许实性部分。CDFI通常血流丰富,阻力指数通常为高速低阻,可显示一根或多根血管伸进瘤内呈树枝状分布,当腺淋巴瘤为混合性肿块时,血流仅在实性部分显示。

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循环,少量的淋巴细胞存在于几乎每个身体器官。淋巴瘤可以发生在淋巴细胞正常迁移到的任何部位。与上皮细胞不同,淋巴细胞通常是在迁移的,所以常常不太可能确定淋巴瘤的原发部位,也不应使用适用于上皮肿瘤的TNM分期来进行淋巴瘤的分期。恶性淋巴瘤最早采用1965年Rye会议制定的分期,于1971年AnnArbor会议进行修改,将其分为四期,并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将每一期分为A,B两组。1989年在英国cotswords 对AnnArbor分期作了进一步修订。AJCC分期进一步完善了以AnnArbor分期为基础的淋巴瘤分期标准。 AnnArbor-Cotswald分期(1989) Ⅰ期:侵犯单个淋巴结区或侵犯一个淋巴组织(如脾脏、胸腺、韦氏环)。 Ⅱ期:侵及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淋巴结区,均位于横膈的一侧(如纵隔为一个部位,一侧的肺门淋巴结是一个部位),解剖部位的数目,应详细标明,如写为Ⅱ2。 Ⅲ期:淋巴结区或淋巴组织的侵犯涉及横膈的两侧 Ⅲ1:有或无脾门、腹腔或门脉区淋巴结受侵; Ⅲ2:有主动脉旁、髂部、肠系膜淋巴结受侵; Ⅳ期:淋巴结以外的部位受侵犯,称之为E。 A:无全身症状。 B:不明原因的发热>38℃连续三天以上,盗汗,在半年以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0%。 X:大瘤块,大于纵隔宽度约1/3者,淋巴结融合包块的最大直径>10cm者。 E:单一结外部位受侵,病变侵犯到与淋巴结/淋巴组织直接相连的器官/组织时,不记录为IV期,应在各期后加注字母"E"(如病变浸润至与左颈部淋巴结相连结的皮肤,记录为"IE") AJCC分期第6版(2002) I期:单一淋巴结区受侵(I);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的局限受侵且无任何淋巴结受侵(IE)(在霍奇金淋巴瘤中少见)。 II期:横膈同侧的两个或多个淋巴结区受侵(II);横膈同侧的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的局限受侵伴有区域淋巴结受侵,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淋巴结区受侵(IIE)。受侵的区域数目可以用脚注标出,例如II3。 III期:横膈两侧的淋巴结区受侵(III);可伴有受侵淋巴结邻近的结外侵犯(IIIE),或伴有脾脏受侵(IIIS),或两者均受侵(IIIE,S)。 IV期:弥漫或播散性的一个或多个结外淋巴器官受侵,可伴有或不伴有相关淋巴结受侵;孤立的结外淋巴器官受侵而无邻近区域淋巴结受侵,但是伴有远处部位的侵犯;肝或骨髓的任何受侵,或肺的结节样受侵。广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杨博士https://www.360docs.net/doc/3c13336961.html,介绍,胃癌的早期症状A和B分类(症状):每一期别还应根据有无特定的全身症状而分为A或B。这些症状是: 1.发热无法解释的发热,体温超过38℃ 2.盗汗需要更换床单或被罩的大汗 3.体重减轻诊断前6个月内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平时体重的10% 注意:单纯搔痒不能视为B症状,同样,不能耐受饮酒、疲乏或与可疑感染有关的短暂发热也不能视为B症状。 AJCC分期还分别按照HL及NHL的特点,具体定义了各部位受侵的诊断依据和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