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

新时期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
新时期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

新时期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

【摘要】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有着较特殊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求高求名心理偏多;自卑焦虑心理偏重;迷茫浮躁心理突出;创新积极心理偏少。本文在探析这些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解决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四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理工科高职生;就业心理;探析与对策

通常情况下,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特征是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谨慎、比较保守、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标准,很少追究刺激去做危险事情。但从总体情况看,理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性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表现的症状较突出。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加上前两年200万没有实现就业的人数,今年毕业生求职队伍更加庞大。作为大学毕业生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其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心理问题尤其显著,需要全社会对其就业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认真研究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努力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这必将对做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

新时期,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能认清当前严峻就业形势,摒弃传统就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就业动机和就业心态积极健康向上,其就业观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点。

1.求高求名心理偏多。最近两年,“80末”“90后”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来自少子女的家庭,社会和家庭给了他们良好的物质条件,大部分孩子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的特别照顾,导致他们不会急于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对工作的要求很高,对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更强烈。

其次,由于目前社会对理工科毕业生需求量的不断攀升,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普遍把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放在首位,在薪资、地区、行业的期望值方面要求明显提升,而到一线岗位、艰苦行业就业的热情有所下降,择业时的求高心态普遍存在。再次,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这样就使一部分毕业生盲目追捧“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面的工作,谈薪酬,讲实惠,不进行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容易错失最佳的就业机会,处在“高不成,低不就”

的窘迫境地。

2.自卑焦虑心理偏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一方面受社会认可度、社会评价和部分地区和行业对高职生的就业限制政策等外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学历、家庭出身、外表容貌和自我意识等内因的影响。另外,具备孤独、内向和孤独以及完美主义性格特质也是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所以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自卑心理普遍存在,特别在非热门专业学生、女生、贫困生三者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其次,由于受自卑心理影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在未落实就业岗位之前,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心理,这种就业焦虑心理在不同毕业生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别对那些对自我定位不准、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和社会实践较欠缺的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身上表现的较为突出,严重地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这样就造成部分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3.迷茫浮躁心理突出。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迷茫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当然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职业心理定位的缺失和模糊。另外,当前社会舆论导向特别是网络舆论导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抗压能力较差的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面对就业、择业、升学等千头万绪的事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心情浮躁不安等,这必将进一步影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其次,迷茫浮躁心理的出现潜伏着较大的“闪辞”危机。近几年,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整体好转,理工科高职毕业生需求的增大,毕业生毁约率也将持续走高,“毁约心态”已经在部分高职大学生中蔓延。大多数学生都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签下一个公司“垫底”,然后再继续寻找目标,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毁约”另谋高就。实际上,高职毕业生毁约率走高的背后,更多的是学生一种迷茫浮躁心理的体现,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对用人单位归宿感不强,对工作责任心不够,其就业心态有待调整。

4.创新积极心理偏少。理工科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地矿类、机械类、汽车类、土木建筑类、电气信息类等,这几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往往偏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等创造性思维培养。同时,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忽略非专业素质能力的学习和积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也渐渐地轻视了自身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同时,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一直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工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高校毕业生倾斜,特别近几年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模拟实训方面加大了培养和培训力度,但从总量上来看,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依然偏少,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比例仍很低。

另外,一方面90后高职毕业生普遍有活力有朝气,思维也比较开阔,希望用人单位提供创新性,有挑战性的岗位;但另一方面他们

又不愿到基层,一线岗位锻炼和学习,希望寻求舒适的工作岗位,在岗位中遇到挫折和打击,就会灰心意冷,打退堂鼓,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明显,甚至在试用期就匆匆离职。

二、解决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普及心理知识,完善自我意识,更新就业观念,引导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成功求职择业。

首先,大学阶段是多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对于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理工科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从入学开始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多种途径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其次,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完善学生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特别是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理工科专业对择业者的要求,明确理工科高职学生毕业后首先要到基层和一线等艰苦的岗位工作。同时,要重视女生的就业规划与辅导,增强女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再次,要结合理工科专业的就业方向,用心理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全面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发现特长,培养兴趣爱好,明确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考虑自己的家庭环境,扬长避短,正确的定位自我,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最终帮助理工科高职毕业

生成功求职择业。

2.优化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加大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以就业教育为中心,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涵了现代人文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教育、审美与艺术教育、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它可直接或间接地丰富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理工科学生的情感智慧具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理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较为薄弱,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首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学生培养方案,把传统的“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凸显“两课”特殊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与价值,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专业内容中,这样才能使专业课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富有生机和人性,以此来提高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高雅的人文修养。

其次,以就业教育为中心,突出素质教育中的(下转第35页)(上接第33页)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紧密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为抓手,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积极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理工科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专门机构,培养优秀师资,重视就业心理辅导,开展就业心理援助,增强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自信心。

首先,在理工科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心,培养一批既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又具有丰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毕业班思想政治辅导员,这样可以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工作。

其次,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重点工作是疏导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排除学生因不能成功就业而出现的心理危机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就业困境,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重树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自信心。再次,重视理工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援助工作,要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自卑、焦虑心理。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实践能力。

4.探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推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

对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业力。

首先,对于理工科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创业技能,而且让学生拥有了创业精神,学生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其次,通过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熟悉了市场,积累了人脉,获得了经验,为开展创业行动积极“热身”,使学生在小试牛刀之后,继而大显身手,真正赢得市场、拥有市场。再次,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平台,以点带面,将创业教育全面铺开,既有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又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逐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比如理工科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创业园、招收创业班、建立创业学院等。

另外,在推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中,可以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此通过积极的创业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力。三、结束语

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各行各业基层岗位的骨干力量。作为理工科高职院校应建立专门就业辅导机构,配备优秀师资,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优化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另外,要普及心理

知识,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唯有如此,才可以使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

参考文献

[1]倪青,马庆玲.理工科大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2]丁玲.高职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0月.

[3]王婷,李程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世界家苑,2011年3月.

[4]杨文立.理工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

[5]文华梦.浅析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j].金田,2011年第10期.

[6]陈昕.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

[7]张作祥.简论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ol].光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1567494.html,/01gmrb/2006-12/02/content_516202.htm,20 06年12月.

[8]严金发,掀开高职学生创业的“面纱”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

作者简介:陶良友(1981—),男,安徽合肥人,大学本科,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最多的应该是“就业、择业与创业”这一系列的词汇,然而对初次接触这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如今激烈的就业形势,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是大学生不同的就业心理。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多重的。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压力的主要诱因。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和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要求过于苛刻、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这时期承受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面临着学校学业方面的压力。此时他们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论文答辩、毕业考试、考研等问题。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不是最多,确是最重,因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其中,就业心理更值得高度关注。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它是受个体自身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所

有这些因素中,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业在压力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当其冲。然而2008年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虽然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面,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经济低迷、出口下降、需求不振、价格跳水、经营困难……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 金融海啸的危害才刚刚开始,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相当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深造或然而更多不怕“冷”的应届毕业生则继续在求职“战”场上,寻求着自己未知的求职之路。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就已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有些同学可能还具有一些其它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因此,如何改善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普遍有焦虑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最多的应该是“就业、择业与创业”这一系列的词汇,然而对初次接触这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如今激烈的就业形势,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是大学生不同的就业心理。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多重的。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压力的主要诱因。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和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要求过于苛刻、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这时期承受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面临着学校学业方面的压力。此时他们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论文答辩、毕业考试、考研等问题。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不是最多,确是最重,因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其中,就业心理更值得高度关注。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它是受个体自身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所

有这些因素中,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业在压力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当其冲。然而2008年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虽然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面,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经济低迷、出口下降、需求不振、价格跳水、经营困难……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 金融海啸的危害才刚刚开始,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相当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深造或然而更多不怕“冷”的应届毕业生则继续在求职“战”场上,寻求着自己未知的求职之路。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就已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有些同学可能还具有一些其它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因此,如何改善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普遍有焦虑

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作文

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作文 导读: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其它职业,为什么到这个地方而不去其它地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动机支配的。因此说,就业心理的核心就是就业动机的问题。影响就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意义、经济报酬、地理位置、劳动强度、自身的适应性等。概括起来,毕业生就业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谋求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 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专业对口的职业,学以致用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共同心理。他们认为专业对口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有利于自我的才能发挥,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所以,不少毕业生宁愿报酬低点,条件艰苦点,也乐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2、谋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 职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高职业容易受人尊重,而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态。所以,谋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几乎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动机。这些所谓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首选的就是这样的岗位。 3、谋求稳定性强的职业岗位 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一而终”的职业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认为有了稳定性才有安全感。所以,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了一次次机遇,而到一些所谓保险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冒险”。当然,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也有的大学生不再看重稳定性,而是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形式。 4、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劳动报酬相对高、就业市场相对规范,所以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毕业生蜂拥而至,使这些地区的人才呈过剩状态。不少毕业生因准备不足多次求职无果而无功而返。而亟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往往得不到所需人才。 5、注重经济待遇 现在社会上有句很流行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经济问题也很敏感。当然,一直依靠父母供养的大学生,渴望真正自立时,挣钱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才能建立家庭、回报父母,有的毕业生才能将求学时的贷款还清等。所以,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经济待遇是他们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6、渴望奉献社会,到基层建功立业 不可否认,有一批毕业生面对职业选择时,他们放弃一般人们所羡慕的好单位、高收人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而是支援西部建设或到边疆、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每年毕业前夕,都有一部分毕业生申请支边、支援西部、到艰苦地方去工作就是例证。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机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有志青年,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精神面貌,是大学毕业生学习的榜样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 调查时间:2015年2月5日—2015年2月10日 调查对象:本校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人员:张圣彦梁文博柯晓冰 引言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校学生关于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方面做了一些方面的了解,并有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就业心态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57.14%位男同学,42.86%为女同学。 (2)2.85.71%为大一学生,3.75%为大二学生%,10.17%为大三学生。 (3)50 %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35.17%的同学认为有点严峻,但比其他低学历的人群要容易14.83%的同学也认为有点严峻,且和其他学历较低的人群差不多。 (4)毕业后,39.29%的同学会先择业后就业;42.86%的同学会先就业后择业;14.86%的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 (5)如何看待专业对口问题:21.43%的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予考虑;67.86%的同学会先找工作,待机向自己专业发展;3.75%的同学认为专业非自己喜欢,另寻方向;7.14%的同学则认为行行出状元。 (6)在就业过程中更注重的是:28.57%的同学选择了“岗位环境”;28.57%的同学选择了“薪酬高低”;28.57%的同学选择了“个人兴趣”;14.29%的同学选择了“个人发展空间”。(7)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35.71%的同学认为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与实际不符; 35.71%的同学觉得就业人数太多;21.43%的同学则认为自己期望太高;其他因素占了7.14%。(8)认为在求职时必须具备的求职知识和能力:32.14%的同学选择了“如何写专业简历”; 42.86%选择了“如何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21.43%的同学选择了“如何面试”;3.57%的同学选择了“如何谈薪酬和福利”。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压力与憧憬 前言: 大学生就业即是个人问题,又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薪金期望,学生的区域性差异,就业难得原因,求职途径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解决就业问题提出来一定的个人看法。 从刚入学时的青涩到之后的迷茫,再到感受到人在社会中的的压力。就业总是现在谈论最多的话题。然而关于就业却又显得迷离朦胧。在课余时间做了份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小调查,旨在对就业心理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新闻上一直在报道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专家也表示“将有六成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大学生生面对就业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从此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窥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要从多方面考虑。艺术类考生较其它专业更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神的愉悦。故对薪金的要求屈于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之下。更是因为艺术专业的特精殊性,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发掘,或许一件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就会为之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艺术类专业在学业上的花费较之其它专业更多,并掌握更加明显的技能,所以一部分学生对薪金的要求高的比重也较大。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薪酬的取向集中在1500—2499。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当代大学生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此的话既不符合其多年的知识积累,也不符合多年得学习费用。高于此的话又不适应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现实和用人单位的低成本诉求。 二、城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薪酬期望、就业单位以及就业态度方面都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明显高于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薪酬期望大都集中在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来自城市的学生高于来自 农村学生,在薪金期望2500—3499阶段来自城市的学生也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而在薪金期望3500以上,来自城市的学生却远高于农村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 和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受教育经历的不同、生活状况的不同和所处背景的不同, 农村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城市学生更为严重。由于经济环境的差异,农村学生较 城市学生担负着更大的压力。高昂的学费使农村家庭忍受重负,所以学业有成 的农村学生更期望尽快找到稳定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和自身的生活困苦 状态。而来自城市的学生不一样,更注重兴趣和自身的价值发挥,所以其初次 就业有更多的灵活性。 (2)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区域上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却又更多的灵活性。这也是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于城市大学生的表 现。城市大学生对生活环境和发展前景要求更高,农村学生却更注重工作的稳 定性。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567494.html,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作者:李玉峰 来源:《职教论坛》2010年第05期 摘要:通过UIP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对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所高等职业院校51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约4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15.2%有较严重心理问题。调查还发现,城乡、家庭关系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男女学生不存在显着差异。提出了高职院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CTF060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玉峰(1968-),女,河北蔚县人,硕士,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5-0084-03 一、问题提出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猛发展。中央七部委曾于2004年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以后的高校招生中,高职生应占总招生人数的半数以上。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引下,近年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例如,2006年毕业212万,不足50%,2007年毕业258万人,占52%,可见,高职生已经是我国高校的主体人群,超过“半边天”。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项以我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0.23%[1];另一项针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心理障碍[2]。邱开金[3]使用随机抽样法对浙江某职业学院的79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进职业院校是学生本人意愿的仅为43.8%,热爱所学专业者仅占29.8%;26.5%的学生对完成学业“没有信心”。

2020最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2020最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

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方法

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方法 学号:20081120030 姓名:曹方方 转眼六月骄阳如火,又是一年毕业季。对毕业生来说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每个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激增,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2001年至今高等医学高校的连年扩招,医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由于对我国的扩招政策认识不深,高等医学院校和用人单位没有为扩招工作做好足够的准备,在高等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毕业生就业困难尤为突出。随着医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每年有为数不少的医学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怪圈。医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极易受到影响面对就业,因此应届医学毕业生心理调试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 医学是一门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科学,医院在选拔毕业生时十分重视学习成绩和综合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交际能力弱、没有学位、英语未过四六级、专业不理想、计算机未过二级等都成为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医学毕业生择业时会产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迷茫型,一般表现为困惑、无助,医学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但找什么样的工作,怎么找,出路在何方却不甚明了,对未来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规划;焦虑型,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思想包袱太重抑或是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好工作,进进了好的医院,自己却迟迟没有动静,也不免心烦气躁,焦虑不安;自卑型,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自负型,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高不成低不就,过度挑剔;悲观型,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开始否认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盲从型,有的医学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就业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盲目随大流,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带来工作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压抑。另有一些学生则是抱着依赖心理,自己从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等着学校和家长来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急功近利型,有的毕业生急于就业或赚钱,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导致就业价值观扭曲,丧失了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身陷就业陷阱。 缺少社会经验的医学毕业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会产生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属于正常现象。造就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其中,自身心理素质是关键。 如何调试就业心理压力呢?首先要积极对待,有压力是正常的,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要紧张。要敢于承认和接受,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医学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就要伴随自己一生。医学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进了一家比较好的医院,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就业困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 特殊群体,关注其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主题。本文分析了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重点探讨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提高高职教育改革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The Approach and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ing,Fan Jinsha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special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is not allow to neglect education them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problems.And focus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y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way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iangsu,212400,Jurong,Jiangsu,China 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除要重视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健康教育。据报道,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1]。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心理压力较本科院校学生大,会因为自身所在的院校是高职院校而产生自卑感,更有甚者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与本科院校的同龄人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知识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距[2]。因此,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部分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人际交往困难、环境与挫折适应困惑、情感困惑、学业困 惑等几个方面。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来说, 应针对以上问题逐一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落到实处,可从以下方法与途径入手: 1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开展“一对一”教育帮扶工作 及时开展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工作,完成心理普查统计分析,并及时召开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干部例会,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对需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积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有针 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困惑。 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同学,采取专任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教育形式,通过定期找学生谈话,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其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指导措施,逐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专题讲座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可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而对于二年级学生则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咨询问答、鼓励学生搜集心理健康教育题材的资料进行学生授课等方式,解 决高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 可定期邀请心理教育学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将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三年级学生,可侧重加强 如就业指导、 人际交往、情感困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规划未来,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大学生在校内的各类主题活动较丰富,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作为其中的一项积极组织,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尤其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教育管理者,应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积极进行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可在宿舍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手抄报评比、氛围营造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尽早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咨询机构建设 建立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辅导员为两翼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有针对性地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在咨询中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般心理问题[3]。 同时,做好学生宿舍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宿舍楼设立大学生服务站心理咨询室,对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心理自助,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 5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的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168-02 (下转第170页) 168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的特殊之处在于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期望值的一种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仅这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四的学生,马上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鉴此,我在校园内展开了关于就业心理情况的随机问卷调查。样本总量为200份,获得有效样本188份,有效问卷率为94.0%。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性别结构:男生占50%,女生占50%。 所在系别:XXXX系占50% ,XXX系占20% ,XXX系占15%。外语15%。 年级比例:大三占40%,大四占60%。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研究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心理问题,并且分析其中的各类因素。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

素,并找出根源,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三、调查的结果 (一)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等着、靠、要的依赖思想。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大学生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5%的大学生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着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会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二)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学生对此表现出悲观情绪,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的20.08%的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三)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有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进行的“双向选择”制度,在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心理误区。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思考与对策研究工作值得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对策 一、近年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的增加,从而迎来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这些新形势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在增加了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工作年限延长等原因,使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逐渐减小,军队裁军和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等问题,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二、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一)急功近利并消极依赖 急功近利是大学生择业时最常见也是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好、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并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但是发达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而且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而消极依赖是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以及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分不开。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都生活在象牙塔里,严重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面对重大人生选择时,就会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极其有害的。 (二)情绪波动并盲目攀比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容易出现波动,较多的表现是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严重高于男生,而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自信、恋爱困扰和家庭背景等。 大学生未充分的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例如自己的专业

大学生就业前如何做好心理准备(推荐)

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前未经受过挫折,即使碰到什么困难,也能得到家长、教师的帮助,所以对自己的估计往往不准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再加之这一时期是人生情绪的波动期,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因此,毕业生必须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地评估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参加择业、就业竞争。 一、正确认识社会 当今时代的特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位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也将面临比以前更多的机会。认识这一点,才能使毕业生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接受选择,展现才华。但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并非易事。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社会是复杂的,要想正确的认识社会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学生阅历浅,社会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只会用比较简单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毕业生认识社会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 毕业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特别是就业遇到困难时,往往不从主、客观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感叹生不逢时。其实,在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社会规范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靠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靠关系谋职的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现象将逐步减少,直至消灭。据我们所了解,就业、创业的成功者中,虽然有社会原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但绝大多数并非是社会原因,而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而就业、创业失败的根本是因自身的素质不足所至。 (二)认识避免情绪化 情绪对认识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认识完全被情绪支配,那么,就有可能削弱理智判断力,看不清、看不透社会的本质。其具体表现为:如果遇到事随人愿,则异常兴奋,眼前一片光明;一但遇到麻烦,就满腹牢骚,顿觉前程渺茫。同学们应客观、理智地对待社会现象,对待择业、就业的成功与失败、不要被个人情绪所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避免消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社会纷繁、就认为一切深不可测,因而就不去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把自己和社会截然分开,用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应当看到,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了个人的境遇也会好起来;社会状况不佳,个人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当今社会是催人奋进的社会,我们应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发展,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对社会欢迎什么样的人、不欢迎什么样的人有所了解,以便用社会需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择业中的关键~环。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就容易成功:如果主观评价偏高于社会客观评价,往往会导致碰壁、失败;如果主观评价偏低于社会客观评价,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很可能会坐失良机。因此,认识自我是成功地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求职者应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要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走入了工作岗位,就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更好的适应职场。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都是很浮躁的,并且也很难进入角色,所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要及时了解,如果你是大学生,则就要做好心理保健,让自己更快的适应这个社会。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了解环境进入角色 社会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毕业生进入新单位后,首先应该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以及这个角色性质、职责范围,弄清楚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识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该请示的擅作主张,该自己处理的事务不敢作主或推给上司、同事,势必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客观全面评价自己 大学毕业生大都自视较高,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造一番业迹的宏大抱负,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他们的理想目标不是建基于客观条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 其实,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于人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于人发展的一面,作为大学生,只有正

视现实,接纳现实,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完善自己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毕业生产可能在学校就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你是学工的.领导要你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动起笔来你会感到很吃力;你是学新闻的,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因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科技专业术语不通而力不从心。 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新环境,必须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主动调整生活节奏 结束了宿舍-教室一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来到了一个生活节奏全然不同的新环境,只有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首先,作息时问的变化要适应。早上睡到九点,下午三点起床的′九三′学社生活方式千万要不得了。如果你是在医院、部队、公安等单位工作,还要适应三班倒或夜间值勤的规律。 其次,由于南北方的生活习性、饮食结构、风土人情等差别,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 调查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 目录 一、摘要 (2) 二、调查目的 (2) 三、调查结果 (3) (一)调查对象 (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3) (三)调查数据分析 (3) 二、总结及建议 (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女同学占%。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专科生占%,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大二占%,大三占%,大四占%,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外语占%,电子占%,化药占%,计算机占%,会计占%,金融占%,其它专业占%,说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读的专业种类繁多。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态探析及自我调整

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态探析及自我调整摘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日趋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在校大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问题,表现出巨大的就业焦虑感和压力感,本文将大学生在毕业前已经形成的不良就业认知,错误就业观念和彷徨不定的就业对策予以剖析,并提出自我调试的建议,旨在能够对大学生从容择业,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自我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570万,2009年突破了610万,2010年6月达到630余万人。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供求关系的偏离值却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大于一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这对于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 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应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才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 业的当务之急。 一、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观念 第一,选择单位只注重经济待遇。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标准中,往往把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这些经济条件。作为工作与事业的物质基础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把工作单位的好坏标准只限定在工资的高低上,显然是一个误区。选择一个单位或行业是否理想,应当综合考虑:首先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是否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有所帮助,是否可将自己实现个人人生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