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和校园越轨行为浅析

越轨和校园越轨行为浅析
越轨和校园越轨行为浅析

- 118 -

个人经历的多样性、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所处环境导向的不同以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差别,都会导,致一个人对“越轨”两个字的不同理解和演绎。

一、越轨的内涵与表现

越轨,其含义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独立的、不相同的。实施越轨行为的顾虑一般来自于个人身处的社会所公认,同时也来自于个人所认同的道德理念。社会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它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通常以是非、好坏、善恶、美丑、公正偏私等内化为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表现,所受到社会舆论的反响要比违背社会习俗强烈得多。社会道德与法律相比具有更普遍、广泛的约束力,往往成为法律的有效补充。社会舆论对于越轨行为的吸纳程度,与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在过去被界定为是越轨的做法很可能随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实践的不断演变而成为公众所接受的普遍现象。如果把越轨的界定范围限制在学校这个特定的集合中,对于越轨的界定就更为具体了。校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为社会所特殊关注,同时也被辅之以特殊的要求,用以匡正社会未来的根基。

在校园中,构成校园整体的不同,个体在内心对于越轨的认识和体验不尽相同。例如:个别学生在公共食堂打饭时随意插队被大多数同学视为越轨,这种行为是其所在的集体所鄙视的行为。实施这种行为的一些人会觉得恐慌和内疚,躲避周围人的目光,而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个人心理上的差异。可见,越轨行为不仅包括会受到舆论广泛谴责的行为,还包括个人内心设定的范围,只要超出这个设定范围,即使某种行为在社会上屡见不鲜,仍会产生个人内心的自责,对自己的越轨行为有负罪感。相类似的违反基本道德准则的行为,例如:随意扔垃圾,涂抹墙壁、课桌,浪费粮食等行为,都包含着越轨的成分。校园内的越轨行为,应包含违反一般社会公德的越轨,违反校规校纪和一般法律法规的越轨以及犯罪。而在校园内一般违反公德的越轨行为均被违反校规校纪的越轨行为所包括,这些行为,可归纳为大类,种现象。第一类是违反校规校纪方面与学39习有关的违纪问题,如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第二类是涉及个人生活态度和个性行为的问题,如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第三类是涉及违反伦理道德方面也就是社会公德方面的违纪问题,如留宿异性、看淫秽制品、小偷小摸等

越轨行为。上述所列举的各项越轨行为在校园中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列举的一些个别行为,如留宿异性,包括现在争议颇多的大学生同居和婚前性行为,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被当作是文化和认知的一部分而被接受。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深远内敛文化的国家,仍被广泛视为是一种越轨行为。大学生中的越轨行为已经成为冲击学校管理并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严重影响的社会问题。

二、越轨的产生与危害

越轨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青少年越轨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划分了很多类型:如青少年校园越轨、青少年涉毒越轨、青少年性越轨、青少年团伙越轨、遵纪守法观念薄弱、缺乏法律意识、怀疑社会教育、存在普遍的不信任感和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普遍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与生理从迅速发展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个体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调适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的机制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二,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首先担任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当家庭教化功能不能顺利实现时,青少年越轨行为就会呈现增加趋势。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与态度的失误也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特别是问题家庭的增多,更加助推了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

其三,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青少年由家庭引向社会的任务,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学校教育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及高校自身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都会对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造成一定影响。现阶段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过分追求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

其四,社会方面的原因。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益于青少年道德养成、品德修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但是,目前的社会风气也有许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另外,政府对社会环境的有力监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障条件。与此同时,社会相关法

黄轩艺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

102249摘要: 本文论述了越轨行为的内涵以及产生的原因、表现。分析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主要有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原因。针对青少年不同的越轨行为表现,根据心理分析、社会控制、差异交往、社会学习和权利控制等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控制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越轨;行为表现;社会控制

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执行,都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机制。

越轨行为也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成因。当代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无论从心态到行为都发生着很大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活跃的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但是由于对外来文化甄别不足而形成的盲从,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动摇,加之部分人自身素质欠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很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如若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遵纪守法观念淡泊,意志薄弱、容易冲动,在一种不清晰的思维状态下必然会衍生出越轨行为,甚至演变为犯罪。

三、越轨的控制与对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引领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中青少年越轨行为与犯罪问题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全球性问题,也成为社会学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个性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是最基本的,它代表着一个人原始的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也包括对性的要求,它遵循“快乐原则”而不受道德约束。“自我”是人格的中间层次,是一个人个性中有理性的部分,它将自然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意识的平衡,在一定范围内,既最大限度满足个人生理的需求,又不违背社会规范的要求。而“超我”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在道德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人格特质,是个人接受了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周围其他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并将之内化于个人的结果,是一个人个性中的道德品质部分。

社会控制理论与其他众多的理论不同,其研究重点不是分析人们越轨行为的原因,而是研究人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原因,为什么人们不去违反社会规范。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正是因为人们受到了社会的有效控制,才不会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一旦丧失了社会的有效控制,人们就会产生越轨行为,就会违反社会的规则。这种理论认为人们违反法规的行为倾向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假若社会控制失效,越轨行为得不到应有的预防与惩罚,人们就都会越轨。社会控制理论学者认为,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主要是因为青少年脱离家庭生活,同家庭的关系减弱,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足,加上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造成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能力减弱,导致青少年的越轨行为。

差异交往理论认为,个人的社会行为主要由其生活交往所决定,越轨者的越轨行为是与同样有越轨行为的人相互交往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群体性特点,青少年个体容易形成小群体,个体容易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这种群体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社会规范的影响力。当青少年个体处于一个不良群体之中时,在与群体中其他不良青少年交往的过程中,他不仅容易接受和形成不良群体的行为动机、态度、规范,还学会了进行越轨行为的知识,并得到了群体其成员的支持。当青少年在精神上与物质上做好越轨的各种准备时,一旦出现了越轨行为的条件,即相应的社会刺激,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越轨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的越轨倾向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不仅研究在社会环境中可以促进青少年越轨的社会因素,还研究可以防止青少年越轨的社会因素。

权利控制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行为正常的青少年更多地受到父母的监督,容易与父母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相比之下,有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却很少得到父母妥当的管教,父母的管教不是过严就是过松。如果父母的管教得当,子女同父母的关系良好,父母对子女有足够的监督,即使家庭不健全,也不至于子女产生越轨行为。

控制越轨行为的几点措施:

第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遵守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中关于为人处事方面的规范,如“仁”、“孝”、“忠义”、“诚信”等,以此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人较内向含蓄,强调集体和社会维护与依赖,脸面意识浓厚,这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为此,要在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第二,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也使各国大学生自我与越轨呈现显著差异。在中国,家庭是文化和生存的基本单位,中国家庭讲究尊卑等级、完整,重视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在社区内建立良好声望。如果通过家庭教育从人格的形成初期,就将对善恶美丑的认定控制在安全的范围,那么,对于日后越轨行为的规避会有较大帮助。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公众关系的密切与否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范围与方式,关系越密切,则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越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其自我水平亦得到相应提高,这便是所谓的荣辱感。如果当代大学生时刻以一种追求完美形象的动力来规定行为方向,相信可以大大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第四、完善群体感组织。要强化大学生群体感组织,“当个体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群体中时更容易体验到羞愧,而这种相互依赖的强度则有赖于与这种关系密切联系的尊重和义务。”中国人一向中庸的文化传统比较强调对集体和社会的维护与依赖,这种依赖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和约束,这样的话,可以利用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达到和谐的目的,降低越轨的次数。

第五,引导青少年角色定位。在最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一些一直隐藏于主流文化阴影下的亚文化逐渐登上公众舞台,但作为大学生,应当对各种盛行的文化思潮提高鉴别的能力,从而知道自己行为的方向,选择恰当的角色定位。

总之,校园中越轨行为的出现和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必须加以重视并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必须构建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组成的“三螺旋”结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和谐、宽松、健康的社会氛围。

- 119 -

2020年新编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最完整-最方便150406)名师精品资料.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婆媳关系、祖孙、其他家庭等关系。 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乡村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存在异同之处。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答题要点:(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列举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表现, 并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类型划分; 然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 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 在社会学里, 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越轨行为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里, 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根据越轨行为的一般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 违反或有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这一界定表明: 第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不是思想越轨, 而是行为越轨, 我们是从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意图来确认; 第二, 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轨”是指大学生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门为 大学生所制订的特殊规范,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但不成文的; 第三,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一种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一) 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个体越轨行为是大最普遍的越轨行为, 如单个人的旷课、作弊等。个体越轨行为只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责任明确, 易于纠正和处理。群体越轨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学生共同越轨, 如群体赌博、打群架等。越轨群体可能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等正式群体, 也可能表现为一个“老乡会”、“恋人群体”等非正式群体。群体越轨的影响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危害更为严重。在群体越轨中,涉及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既有“主犯” , 也有“从犯” , 甚至有“胁从犯”和“教唆犯” ;因此, 在处理群体越轨的过程中, 必须深人调查, 分清 不同个人的责任,分别作出“各得其所”的处理。 ( 二) 故意越轨行为和过失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就其结果来说的,但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 不同的主观心理状态也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根据学生主观心理状态的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故意超轨和过失越轨。故意越轨是有意识、有目的甚至是有计划的越轨行为,如故意杀人、盗窃行为等。过失越轨是指学生由于疏忽大意、盲目自信而导致产生危害结果的越轨行为, 如过失伤人、不慎失 火等行为。把大学生越轨行为分为故意越轨和过失越轨是很有必要的, 二者的主观恶性程度不同, 在处理时应当区别对待。对于故意越轨, 应当从重和加重处罚: 对于过失越轨, 应当从轻和减轻处罚。 ( 三) 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万已罪行为 根据学生越轨所违反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下列五种: 违俗行为。违俗行为是违反社会所倡导的良性习俗的越轨行为。习俗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据其社会功能可分为良性习俗和恶性习俗。一些大学生对民族习俗缺乏辩证的认识, 统统斥之为“传统”和“保守” , 追求“现代”和“创新”。如女

越轨青少年与犯罪标签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暴力性和贪利性、模仿性和多变性、突发性和盲目性、纠合性和群体性等鲜明特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滋生既和青少年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新时期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严重错位及社会大环境不良因素有关。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则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目前青少年越轨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并已将其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青少年越轨行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 (一) 在越轨类型上,青少年越轨行为种类日趋多样化,暴力犯罪突出,贪利性犯罪已成为主要类型。过去,青少年越轨行为多以盗窃为主,越轨行为单一,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已呈多元形式迅速渗透发展。凶杀、抢劫、绑架、强奸、伤害、爆炸等暴力行为大幅度增加,贪利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居于首位。 (二) 在越轨方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模仿性和多变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线电视、VCD、DVD影碟、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扩充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而来,一些青少年往往不加选择地盲目接收,获得暴力、肉欲的刺激。青少年的犯罪方式多是从大众传媒中模仿学习而来,诸如绑架、奸淫、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无不具有模仿的痕迹。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不再停留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三) 在越轨时机的选择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和盲目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释放能量的欲望强烈,但是非观念模糊,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低,易冲动,缺乏理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实施越轨行为时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没有明显的动机过程,往往是一触即发,随即反应,见财起意,见色动心,触景生情。常只因一件极小的事情,或偶遇一点挫折,就感情冲动,大打出手而不计后果。偶发性和盲目性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在着手越轨行为时对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缺乏深思熟虑,行为前没有预谋和准备过程,表现出“想干就干,说杀就杀”的特点。 (四) 在越轨的形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多数具有一定的纠合性和群体性。青少年渴望友谊,乐于合群,他们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却喜欢意气相投的同学、朋友。同龄人结伴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他们重感情,讲义气,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作为处世信条,深信“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的交往原则,有的甚至拉帮结伙,称兄道弟,互相结拜。为了向其他同学和社会显示他们的力量,他们经常进行殴斗、流氓滋扰、盗窃、抢劫等越轨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但多数组织松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临时组织,其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核心人物。团伙和地域色彩突出,人员变动也较大。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往往仗着人多势众,互相壮胆,因而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与单个的犯罪行为相比,团伙犯罪行为的强度大,社会破坏力强。 (五) 在越轨手段上,青少年越轨行为日趋多样化、智能化、技术化和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传媒的大量涌现,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空前地加快了。青少年大多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各种信息,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促使了其越轨行为日渐趋向于多样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在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中,电脑、毒气、麻醉品、医药技术、窃听技术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在英国,电脑犯罪每年给其工商业造成高达亿镑的损失。在我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这方面的犯罪也正日益增多。 (六) 在成员构成上,青少年越轨主体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分布,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犯罪增加。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频繁接触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据统计,1993年至1994年青少年犯罪在21℅左右,到上个世纪末已超过25℅,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的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同时,越轨主体还表现为女性青少年越轨行为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有向男性化发展的趋势,少女打群架、结伙抢劫等新情况时有发生。 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青少年不完全社会化的程度有所加深,青少年越轨行为率也相应的有所上升,这既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当今社会新旧体制更替、商品经济负面效应、腐朽思想文化泛滥和社会控制力减弱等客观原因有关。 (一) 主观因素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大量滋生,首先是由青少年所处的人生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从生理角度而言,人的12岁至18岁,属于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不稳定阶段。发育增快、体重增加、性机能出现等身体和生理方面日益成熟,但神经系统发展不平衡,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青少年容易兴奋、冲动、和感情用事;心理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自信心和自尊心随之增强,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自身所处的环境也较以前更加关心。他们亲身体验到生理、心理发展的这些变化,感受到“成长的烦恼”。 (二) 客观因素 1.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在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教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使之成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家庭的亲职教育弱化。一些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则:即婴幼儿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则。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健康: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症状,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19、生态视角:对个人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的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20、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 1、丁克家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下,传统家庭生育和抚育后代的职能被取消了,赡养、娱乐等职能也相应弱化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及人口流动的成本,也就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②对妇女的影响:丁克家庭使妇女从固化的生育工具的地位解脱出来,由于少了亲子关系的牵绊,家务劳动大大减少,妇女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这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③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少生的目标。其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因为大多数丁克家庭是知识层次较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更有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子女。最后,是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丁克家庭队伍的不断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的压力。 2、了解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担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

12秋社会学概论(省开)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013电大).

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题 1.群学肄言 2.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3.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生存享受发展 4.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5.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6.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 7.感知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已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作用,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4.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5.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6.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人个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普遍现象。 四、简答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①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②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③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④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社会交往的意义。 ①社会交往概念可以看出,人类离不开交往。 ②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已。 ③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享范围,不同世代间的文化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则:即婴幼儿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则。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健康: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症状,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19、生态视角:对个人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的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20、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 1、丁克家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下,传统家庭生育和抚育后代的职能被取消了,赡养、娱乐等职能也相应弱化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及人口流动的成本,也就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②对妇女的影响:丁克家庭使妇女从固化的生育工具的地位解脱出来,由于少了亲子关系的牵绊,家务劳动大大减少,妇女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这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③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少生的目标。其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因为大多数丁克家庭是知识层次较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更有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子女。最后,是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丁克家庭队伍的不断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的压力。 2、了解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担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 3、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届 别

届别2014 学号201014380130 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姓名李金妮 系别、专业法学系社会工作 导师姓名、职称胡珊讲师 完成时间2014年4月30日

参考文献 [1]徐经泽.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2]林文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青年探索:域外之窗. [3]牛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方法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1. [4]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风笑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巢洁.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7]杨楠.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J].理论与当代,2009,(6):8-9. [8]杨楠.学校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多元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1,(11): 6-7. [9]白芸.学校社会工作:一种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性服务[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 (11):9. [10]牛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方法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1. [11]周芳.学校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2]孙悦.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09. [13]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汤素素.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路径研究-以学龄儿童自闭症社会工作介入为例 [D].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2. [15]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北京:中国 社会出版社,2014. [16]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6. [1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9]世宜.王福林.大学生越轨行为探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9-10. [2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1]金自.孟克.标签理论视域下中国大学生越轨行为探究[J].阅江学刊,2010,(12):8. [22]徐乃农.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心理透视[J].江苏高教,2003,(6):6-7. [23]毕天云.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 (4):8. [24]蔡楷有.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9. [25]王先达.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浅析[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7. [26]王志玲.大学生越轨行为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9. [27]孙广玉.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剖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7):8. [28]王先达.试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及意义[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5):8.

社会学概论_第7章_越轨行为

第7章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越轨行为】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因此,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涵义以及几个不同视角的界定标准。 一、越轨的涵义 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1.医学标准 2. 价值标准 3. 统计的标准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1年(下)版本 平时作业题、期末考试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合计30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合计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交往 2、符号相互作用论 3、社会角色 4、初级社会群体 5、核心家庭 6、社会组织 7、越轨行为 8、集体行为 9、社区 10、城市化 11、人的社会化 12、社会控制 13、社会问题 14、社会保障 15、全面调查 16、家庭功能 17、主干家庭 18、历史循环论

19、趋同理论 二、填空题 1、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到“社会学”这一名词。他被尊称为“西方社会学之父”。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称杜尔克姆)著有《自杀论》一书,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利己的、利他的和(),用来说明社会潮流的不同变化对自杀率的影响程度。 3、霍斯曼是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这种理论将()视为商品,人们的相互活动是为了获得最高奖励。因此,人们在进行相互交往中,不会出现永远的赢家和输家。 4、现代主要社会流派有:结构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等。 5、马克思将人类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发展。 6、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7、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即是所谓的()。 8、一个人被迫中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的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的现象称之为()。 9、初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是()。 10、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家庭规模()、家庭关系简单化,而它们斗鱼家庭成员数目的减少有关。 11、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有:()、目标、章程、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基础。 12、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分别是:财富、()与权力。 13、科层制(也叫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

越轨

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 ?越轨社会学 ?规范与制裁 ?解释犯罪与越轨 ?关于越轨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转型中犯罪变化的特点 ?犯罪、越轨和社会秩序 我们都知道越轨行为者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知道。越轨行为者就是那些拒绝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所遵从的规则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是暴力犯罪者、吸毒者或穷困潦倒者,他们不符合被大多数人界定为可接受的正常标准。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社会学常常告诫我们这一点,并且鼓励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实际上,越轨行为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越轨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不直接。 人类社会是由规则和规范所控制的。规则规定了在具体的环境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些规则,人类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 越轨社会学 ?越轨可以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规范的不遵从。吉登斯强调,没有一个社会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区别出哪些是违反规范的人和遵从规范的人。在某些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违反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 ?虽然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交叉,但它们并不是同义词。越轨概念比犯罪概念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不受法律制裁。 ?越轨行为的类型:1)违法行为。2)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3)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研究犯罪和越轨行为,我们要用到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学科。犯罪学关注受刑法制裁的行为方式。犯罪学家经常对犯罪测量的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和针对减少社区内犯罪的政策感兴趣。越轨社会学家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法范围之外的行为。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的观念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 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既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阶层——即贫富差别——的影响,也引导我们关注社会权力。当我们考察对社会规则或规范的越轨或遵从时,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问题:谁的规则?因为社会规范深受权力和阶层划分的影响。 规范与制裁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遵从社会规范,这是因为社会化使我们习惯于如此。所有的社会规范都与制裁相伴,因为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制裁是指其他人为了保证个人或群体遵从某个特定的规范,而对这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反应。制裁可以是积极的(对遵从行为提供奖励),也可以是消级的(对不遵从行为进行惩罚)。 ?制裁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正式制裁由特定的一群人或一个机构执行,以确保某一套特定的规范被遵从。在当代社会,正式制裁主要是指以法庭和监狱为代表的那些制裁。法律是正式制裁,由政府规定为规则或原则,它的公民必须遵守;用来对付那些不遵从它的那些人。 ?非正式制裁是对不遵从行为做出较少组织、较多自发性的反应。 解释犯罪与越轨 ?生物学解释:“罪犯类型” 解释犯罪的某些初步尝试从本质上说有生物学的特点。研究者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青少年越轨问题

浅谈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很多家庭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许多家庭忙于工作,却疏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的新生代,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很多社会越轨问题。基于越轨行为的二重性和类型以及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追溯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找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所在,并对其采取控制和引导的措施,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使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发展的力量,祖国才能越发展越好。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行为具有反常型越轨和不遵从性越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越轨行为是一个中性词,对于社会越轨行为的理解我们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该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的含义。要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就要理解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越轨行为的相对性体现在:第一,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面对于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二,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三,越轨行为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之下的一种行为被接受的程度;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因为行为主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同;第五,越轨行为是指对同一种行为,人们有不同的认知。可以说,越轨行为就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生活。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和青年的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之前。 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化改革过程,青少年群体出现了很多越轨行为,导致出现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在连年攀升。2010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3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3%;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0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6.9%。2011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0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3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9.2%。2012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23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

性健康教育模拟题

1. 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A.√ B.× 答案:× 2. 阴茎的勃起主要是由于海绵体充血造成的。() A.√ B.× 答案:√ 3. 男性只有到了青春期以后,阴茎才可能勃起。() A.√ B.× 答案:× 4. 受精卵着床的部位是子宫的内膜。() A.√ B.× 答案:√ 5. 女性一个月只排出一个卵子。() A.√ B.× 答案:× 6. 处于青春中期的女性,性生活后不可能怀孕。() A.√ B.× 答案:× 7. 男性性消退期显著的特点是在性高潮后存在着“不应期”。() A.√ B.× 答案:√ 8. 自觉性别模糊是双性恋诊断的必要条件。() A.√ B.× 答案:√ 9.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A.√ B.× 答案:√ 10.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A.√ B.× 答案:√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男性和女性的性腺分别为和。

答案:睾丸卵巢 2. 是女性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是输送卵子和受精的管道。可孕育胎儿和定期产生月经。是导入精子、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器官。 答案: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3. 男性尿道分为、和。 答案: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4. 胎盘具有和等两项主要功能。 答案:物质交换内分泌 5.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大体可分为三阶段,即、和。 答案:疏远异性期接近异性期两性初恋期 6. 勃起功能障碍根据病因可分为和两大类。 答案:功能性器质性 7. 性罪错行为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和等三类。 答案:性越轨行为性违法行为性犯罪行为 8. 于1988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答案:12月1日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性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A.生殖 B.享乐 C.健康 D.认同 答案:A 2. 女性结扎的主要部位位于()。 A.输卵管的壶腹部 B.输卵管的峡部 C.输卵管的子宫部 D.输卵管的漏斗部 答案:B 3. 精液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A.水分 B.精子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1。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2。列举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的越轨行为,试用有关理论进行解释。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984828.html,/question/160985867.html 尽量帮我一下谢谢T_T... 最佳答案 一、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它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此种解释也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A、生理犯罪理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 他的结论是,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B、体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谢尔登提出体型可能与犯罪有关。他将人的体态分为“内容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三种,并得出“中胚层型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的理论。 C、染色体理论 史密尔和伯曼两位科学家发现,一些男性其性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等特征,并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 结论是: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2、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A、越轨与性格有关 越轨与性格有关: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越轨。 B、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的 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社会学部分问题答案

由社会学家默顿提出,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 2.什么是普纳路亚家庭(伙婚家庭)? 简述摩尔根对人类家庭发展形态演变的论述。 答:摩尔根认为人类家庭形态的先后顺序为:血婚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婚家庭是由嫡系的和旁系的兄弟姐妹集体相互婚配建立而成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群婚家庭形式。 普那路亚家庭,原始社会群婚家庭形式,同血缘的一群兄弟与另一血缘姐妹群体结成夫妻集团。它从血缘家庭发展而来。即这种婚姻家庭形式不仅排除了不同辈的近亲通婚,而且也排除了同辈的近亲通婚,是较血婚(缘)家庭有所进步的家庭形式。 对偶家庭始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为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以女子为中心,所生子女属于母亲。因男女双方分别属于自己的氏族,没有独立和固定的同居生活,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因而夫妻关系不巩固,各自都有随时脱离或再结合的自由。 一夫一妻制家庭。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由对偶家庭发展而来。它的最后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一夫一妻制家庭比对偶婚家庭牢固得多。 3.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趋势? 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家庭的核心功能发生了改变,绝大多数家庭不再是组织生产的单位,原来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传统社会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因而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伴随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也在趋向平等;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等也越来越弱,这些功能渐渐地已经由一些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来承担;家庭的生育的功能也在减弱,而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在慢慢加强。4.我国转型时期初级社会群体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针对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转型期,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现代社会,社会流动大大加快,人们的交际面也大大拓宽。除了出生于其中的家庭外,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自由挑选朋友、伙伴和情侣。 ②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A.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从初级群体转移到社会次级群体。 B.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C.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农村中一些村落解体,城市中一些“邻居”成立纯粹地理上的概念。 ③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性的一面,又有消极性的一面。 A.这种衰落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空间。 B.这种衰落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C.初级群体的衰落和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的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D.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了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精神病、自杀、酗酒、吸毒等现象的增加,与初级群体的衰落和初级关系的质量下降有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