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_梁茹

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_梁茹
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_梁茹

2012年第16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16

收稿日期:2012-06-04,修回日期:2012-07-19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专业镇转型升级专家服务团队组建与运作模式研究”(2011B040200001)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16.032

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

茹,张展生,伍晓玲,刘

洋,林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简要介绍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过程、概念与分类等,并在总结台湾中卫体系推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广东省专业镇推行中卫体系的一系列对策建议,为增加广东省专业镇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卫体系;专业镇;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204︰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16-0138-04

Taiwan 's Central Satellite System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the Revela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pecialized Tow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ANG Ru ,ZHANG Zhansheng ,WU Xiaoling ,LIU Yang ,LIN Xio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70,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aiwan's satellite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that Taiwan promoted satellite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d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to implement the satellite system in the specialized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order to increase industry value -added of the specialized tow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pecialized town.Key words :central satellite system ;specialized town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广东省专业镇是广东省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率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建制镇[1]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大发展后,专业镇已经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由于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短且不完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足够的核心企业和大企业的支撑、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当前我省专业镇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专业镇转型升级取决于企业通过创新增加产业和工艺

附加值的能力[2]

,重点是提高产业集群整体附加值

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3]

。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必须以企业技术升级作为突破口,并融入全球价值链,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值。我国台湾地区中卫体系旨在促进产业合作,培育完善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在促进台湾产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产业的供应链重镇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广东省专业镇在转型升级中也面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研究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对推动我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台湾中卫制度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

我国台湾地区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中小企业是其创汇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地区过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表现出规模小、弹性大、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和经营效率高的明显优势,起着生力军的作用。但在七八十年代后,台湾地区的土地价格与工资急剧开始上涨,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全球电子、信息等高科技快速发展及新台币大幅升值,以外销为导向的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由于加工出口生产方式基本上依赖技术引进,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因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转型。

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当局开始大力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发挥联营协作的聚合优势。这种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不足及外销困境等难题。1984年,台湾当局有关工业主管部门成立

了“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推动小组”

,推广并辅导台湾地区产业建立中卫体系制度,还制订“策略性工

业辅导准则

”、“中心卫星工厂体系制度”等文件,

梁茹等: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

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专业分工联系,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到1990年,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的“中卫发展中心”推动“中心卫星工厂制度”的实施,范围由原来的单纯制造业扩大为整个中小企业,有关经济职能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并拨出专项资金交由“中卫发展中心”进行推广。至此,中心卫星工厂体系(简称中卫体系)这一构想的推动由一个专职机构来长期负责。

台湾地区的中卫体系在早期推动时,只有汽车、机车、自行车、机械、电机、家电等几类产业的龙头企业登录了14个体系,近年来,中卫体系已成功登录25个以上的产业,影响层面已普及到汽车、计算机信息、电子、航天、民生用品等产业。中卫体系经历了20多年的推广与建立,证实产业或企业建立这种协同合作制度将更具效益与弹性、更能抵抗金融危机等风险。台湾地区通过推行中卫体系,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联合为大企业进行生产和服务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小企业出走或破产倒闭的情况发生,促进了企业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2台湾中卫体系及发展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在短时间内能快速跃升为全球产业的供应链重镇,由“中卫发展中心”所建构的中卫体系功不可没,其在产业垂直与水平合作的发展、强化体系间的关系上扮演着关键性角色。2.1台湾中卫体系

中心卫星工厂制度(中卫体系)的概念来源于日本的经联会(Keiretsu)厂商体系[4]。日本的Keiretsu厂商体系是由中小型的厂商与大规模的中心厂商之间构成一个以中心厂为主、卫星厂为辅的产业生产与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中心厂以优越的生产技术、管理技能指导其所属的卫星工厂,而使其卫星工厂在供应零件与半成品给中心厂前就能达到中心厂所要求的品质水平;另外,中心厂还对卫星厂提供的半成品及零件的交货时间及成本作严格规定,以此降低整个生产成本。美国中小企业也主要采用中卫体系这种关联模式促进其发展,如美国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的外部协作零部件在20世纪60年代中只有30%是由中小企业供给的,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大约有7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5]。

台湾地区成立的中卫体系分成向前垂直整合型、向后垂直整合型和水平协作型三类。第一类是由卫星厂专业生产各种零件供应给中心厂,而中心厂再将这些零件组装成最终产品,这种形态以汽车工业、家电制品工业为代表(如图1)。第二类是由上游的原料供应厂为中心,由其生产和供应原料给中下游的加工厂制成各种成品,这种类型以钢铁业为代表(如图2)。第三类是由专业贸易商或整厂输出公司扮演中心厂商的角色,长期委托各卫星供应厂生产制造外销产品(如图3)。这三种类型都是纵向层次较深,处于纵向制造顶端的企业数量较少,而处于零部件生产底端的企业数量很多,形成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形式[6]。中卫体系的优势是中心厂可以协助卫星厂改善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率,使卫星厂致力于专业性的加工制造、稳定产品品质、健全产销结构、促进产学研上中下游合作、稳定卫星厂的订单和解决产品行销等问题

图1

前垂直整合型

图2向后垂直整合型

注:来源于苏锦夥著《台湾建立中卫制度的面面观

图3水平协作型

注:来源于苏锦夥著《台湾建立中卫制度的面面观》

台湾地区的“中卫发展中心”在推动中卫体系运行方面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广中卫体系理念。通过发行刊物在产业界推广中卫体系观念并培育中卫体系辅导人才。二是健全产销结构。通过加强厂商之间的信息联系,使体系内的生产能够同步化。三是改善体系品质。推行厂商的品质保证制度,全面改善成本。四是强化中卫体系关系。具体的做法是举办体系间及体系内的厂商联谊活动、举

931

梁茹等: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

办体系观摩会,交换经验与信息。此外,台湾地区“中卫发展中心”还定期做体系洽访,提供巡回服务,增加各体系与“中卫发展中心”之间的联系[4]。台湾地区中卫体系的推广使中小企业作为卫星工厂进入了由大企业主导的相依相助、共存共荣的协作体系,竞争力得以不断提高;此外,中小企业之间横向联合的协作关系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以中小企业技术联盟为例,这种由中小企业组成的R&D共同组织,既整合了中小企业的力量,使其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又分散、降低了开发成本,对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效果[7]。

2.2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

中卫体系在台湾地区已经发展出兼具国际化、本土化的独特运作模式,“中卫发展中心”推行中卫体系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卫发展中心”推行中卫体系,主要通过辅导产业建立上中下游,成立中心厂与卫星厂,帮助产业区分产业层次,提高产业关联程度与资源加工的深度。此外,中卫体系还在整个台湾地区成立了400多个跨行业交流小组,推动企业间形成互补优势的战略同盟,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卫发展中心”注重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使所有参加合作的企业结合成上中下游的大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加以整合形成经营资源互补,由此创造出强大的竞争力。

(2)中心厂与卫星厂分工专业化。中心厂集中力量从事研发、装配、市场开拓与检验等工作,卫星厂主要为中心厂提供零部件,在中心厂的协助与契约的要求下逐渐提高生产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建立起长期合作的网络关系和类似金字塔型的中卫组织结构,并以经营同步、管理同步、生产同步的合作力量来健全产销体系,增强体系整体对外的竞争力量。众多的卫星厂相互之间以及与中心厂之间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网络关系,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中心厂不必担心生产所需的零配件,卫星厂也不必紧张订单、融资、销路问题,从而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企业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中卫体系采用产业合作的方式进行,促使企业抱团发展。随着中卫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卫星厂集中在中心厂周围,最终形成具有功能性和耦合性的产业集群,并发挥全球运筹协同管理的竞争优势。这种中小企业横向联营,建立共同的生产经营网络,改变了过去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单打独斗的竞争方式,既可避免同行业间的相互竞争,又可降低经营成本,聚合企业竞争力。

3启示与建议

广东省专业镇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价值链链条过短,在发展中也面临台湾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对外部依赖性高、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土地不足。台湾地区的“中卫制度”在促进台湾中小型企业转型中充分展示了其协同合作的优势,值得我省专业镇借鉴。结合台湾地区“中卫制度”的发展经验以及我省专业镇的发展现状,建议在我省选择部分专业镇进行试点,开展中卫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具体做法如下:

(1)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培育中心企业。通过大力培育和支持中卫体系辅导服务机构,辅导专业镇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标准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企业评价指标,按照产业发展布局需要积极培育专业镇产业链条中的中心企业。目前,专业镇的企业间存在无序化同质竞争,大企业未能通过技术与品牌确立自己的优势,难以发挥其龙头作用。选择一定数量内符合条件的核心大企业作为中心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产业组织理论明确提出,一个行业内,形成数量较少的寡头企业,行业内的无序化竞争才会消减。有实证分析认为应在6个以下),形成技术优势与营销网络优势,稳固其行业龙头地位,引领专业镇产业升级发展。

(2)梳理产业链,布局卫星企业。目前,我省很多专业镇仍成片不成链,需通过重新梳理产业链,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各类企业在产业链上形成纵向分布。根据专业镇中心企业的产业配套需求,合理布局卫星企业,紧密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的关系,让卫星企业最大可能、最快速度地得到中心企业的辐射,取得较稳定的市场环境,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经营同步、管理同步、生产同步,健全研产销体系,建立共同的生产经营网络,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提升整个专业镇的综合竞争力。

(3)配置产学研资源,促进双链融合。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制定技术路线图,明确中心企业和卫星企业各种层次的技术需求,围绕技术链并充分发挥省部产学研的资源优势,如:通过技术对接解决中小型卫星企业的技术难题;通过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原材料与零配件采购联盟、市场营销策略同盟促进中心企业的强强联合;通过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引入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团队,进行行业基础性或共性技术研发,打造行业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多层次平台,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水平和品牌形象等;推动由“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转化为“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双链融合。

参考文献:

[1]石忆邵.专业镇: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J].城市规划,2003,27(7):27-31

041

梁茹等:台湾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

[2]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2,2(8):81-88

[3]KAPLINSKY R J.Integrating SMEs in global value chains[R].Re-port Prepared for the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Branch of UNIDO,Geneva:United Nations,2001

[4]单骥.台湾“国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成长之关联[M]//冯泸生.两岸工业经济技术发展之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43-162

[5]林汉川.WTO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

社,2002:50-51

[6]缪波.中心卫星式集群的技术升级分析[J/OL].(2005-12-07)[2012-03-15]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0512-136

[7]舒萍.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与政策[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1:176-177

作者简介:梁茹(1967—),女,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金融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

(上接129页)

[EB/OL].(2009-12-25)http://www.stats.gov.cn/tjfx/

fxbg/t20091225_402610157.htm

[12]张青.谈打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升南昌科技竞争力[EB/ OL].[2011-10-20]http://www.studa.net/jingji/

090731/10062433..html

[13]大卫波维特.价值网[M].第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4]高玉明,张超.构建价值网的基本条件[J].价值工程,2004(2):35-37

[15]刘清华,徐枞魏,吴勇.基于价值网模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2):62-75[16]YINGLIANG WU,CHIN E LIN,HAOSU WU.A research of val-

ue-net based business model and operating of m-commerce[R].

Wuhan:Proceedings of IEEE2007:The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

ence on e-Business/Commerce,e-Services and e-Society,Oct.10-12,2007:568-577

[17]刘龙生.关于江苏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6(11):36-38

作者简介:吴应良(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知识工程和知识管理、电子商务与服务智能。王小利(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知识管理。陈德美(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知识管理。

141

工业4.0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标准化工厂 “标准化”作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工作方法已经被各行各业所熟知和应用。工厂管理同样也不能例外,于是标准化工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既是工厂管理的目标,也是工厂管理的方法。不管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处于怎样的管理水平,建设标准化工厂都将作为工厂运作的长期目标。 一、标准化工厂概念 简言之,就是秉承标准化的理念,遵循标准化的流程,运用标准化的方法,达成标准化的目标。 首先,标准化是一种理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任何事件,任何活动,任何人员都要以标准化作为统一的思维方式。 其次,标准化是一种方法。用标准化的方法将“正常”的固化,将“异常”处理的过程和措施固化,减少变差,避免反复。 再次,标准化是一个过程。它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它是一个标准化——持续改进——再标准化——再持续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标准化不等于千篇一律,标准化不等于一成不变,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做出特色、做大做强。 标准化工厂的核心是“人”,标准化工厂的基础是“体系”,标准化工厂的手段是“现地现物”,标准化工厂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

二、标准化工厂包含的主要容 1.工厂文化理念:员工统一的愿景,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统一的行为规。 2.指标系统:统一的标准化工厂指标和指标计算方法,明确哪些指标必须得到监控和跟踪。 3.制造工艺技术:标准的作业方法和工艺技术积累,使制造工艺技术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可以实现实时复制。 4.制造管理技术:工作和任务的流程和职责分工,用结构化的方法和标准化的工具使工厂运作实现流程化管理。建设标准化工厂的两大支柱是标准化和持续改进。没有标准化,也就谈不上持续改进;没有持续改进后的标准化,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去标准化、持续改进、再标准化、再持续改进,才能实现能力的提高和高水平的复制。 三、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对工业产品、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等需要有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是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认识的差异与启示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认识的差异与启示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认识的差异与启示 摘要:笔者将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置于一个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分析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政、企、银”三方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差异,建立了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与转型升级绩效间的关系模型。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极大似然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企、银”三方关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政、企、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24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208);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120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JJ3089)作者简介:熊勇清(1966-),男,江西临川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区域创新、战略管理研究;陈江勇(1986-),男,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083-06收稿日期:2012-06-07 为把握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加速孕育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式确立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和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在现有传统产业基础上转型升级,并激发培育新兴产业(熊勇清等,2011)。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然是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企业和银行(含其他金融中介组织,为表述方便,本文一律用“银行”指代)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行为主体,转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林建宁 (漳州开发区统计局,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拉动岛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服务业成长速度减缓,对台湾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的贡献度开始减弱。本文认为要保持台湾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词:台湾;服务业;知识服务产业一、台湾服务产业发展概述服务业也称为第三产业。前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由于它由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行业构成,第三产业在开始分类之初也叫混合产业、复合产业或异种混成产业。”[ 1 ]近十几年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兴服务业,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也时有调整更新。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1996年12月第6次修订的行业标准分类,台湾服务业可概分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社 2 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公共行政业、其他不能归类的行业等7大类。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2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具体变动见表1。从表1可看出, 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198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50%后, 1995年又突破60%,而据台湾“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比重甚至已高达73. 6%,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性。表1 台湾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表单位: % 产值构成年份农业工业服务业 1981 8. 7 45. 5 44. 0 1986 6. 6 47. 1 44. 8 3

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心得体会

企业转型升级 专题培训的心得体会 1月11日至15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先后听取了孙立群教授所做的《以史为鉴感悟人生》、段文斌教授所做的《从高增长到新常态》、杨斌教授所做的《管理创新思维与方法》、赵道政教授所做的《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薛红志教授所做的《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瓶颈突破》等八个讲座、以及医药产业项目对接会和参观了天津空港经济区、空客320组装线等学习参观活动。通过学习,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目标等,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 “新常态”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低成本扩张为主线的高速增长模式现在已无以为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结果。如果过去我们的企业是以做大为基本追求目标的话,新常态下我们企业应当以做强为根本宗旨,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从过去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科技,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我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企业转型升级并不等于一定要转产或转行,企业转型升级应当更多的是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转行、转产与转型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产业升级的内容既包含了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含了产业内的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升级的目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企业社会地位更高、价值贡献更大,企业员工更体面、更有尊严、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离开这个目标和最终落脚点来谈论和谋划转型升级,无异于“黄梁一梦”。 四、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要在现实和长远当中准确的找 到平衡点,这其中既有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既有整体行业能力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的节制,也有企业自身优势和企业管理者能力素质的牵引。转型升级不仅要看得远,还更要看得准、走得稳,走出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这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盲目地、缺乏科学和非理性地转产或转行,一味地追求好上、快上或快速膨胀,对企业来说,都将形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都必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具体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在行业和未来发展中的定位。转型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自身的企业和产业定位、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要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准确的判断,要对国家社会发展脉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溯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概念,整个产业链可以没有任何实体。就世界范围来说,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75年5月,英国为振兴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很大影响,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随后也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起源于“文建会”的社区营造。1994年“文建会”引进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从建人民关怀乡土的生活价值观着手,进一步借由小区艺文活动的推展,凝聚小区意识,改造小区环境,提升地方文化产业,建立小区文化特色,大力推动小区总体营造。而1995年的台湾省“文化产业研讨会”则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台湾全岛,台湾省的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初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台湾省社区总体营造的重要内容,但此时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型、乡村型的初级产业上。

(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营造发展环境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渐消失,特别是在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资金、人才、资源的流动以及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的地方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每况愈下。为了发挥台湾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新商机,振兴经济,维系世世代代居民的生存与福祉,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透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分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部分,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和“文建会”负责执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完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组织总数增至50667家,较2002年增长了13.32%,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由2002年4352.6亿新台币增至2007年的6329.4亿新台币。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续推动计划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前言 近期以来,位于亚洲纽约地位的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突飞猛进,已如磁铁一般,吸引世界各国对其大量投资,无可质疑地已经带动了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延续了境外产业的生命力。也许有人认为对日本和台湾而言,过度将产业外移前往中国大陆,有可能使其本身产业空洞化,然而就获得经济效应及国际发展的趋势而论,这种疑惑的程度将逐步减少。 基于全球化及国际化的考量,具有产业优势的国家无不纷纷移往开发中国家发展,台湾也不例外。台湾产业目前有西进或南下的不同主张,然而就现阶段的绩效而言,前往中国大陆投资已成台湾产业最大的主流。 本文研究的目的,即从台湾经济的发展出发,分析台湾产业的策略,从而检讨台湾产业移转大陆的新 趋势。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宏观角度观察的方法予以 探讨,除前言与结论外,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论述。 一、台湾经济的发展 台湾产业之发展,从1949年土地改革后,即单一方面开始实施模仿日本“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并以优惠外资之政策,引进外国产业。 台湾土地改革之成功,及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带来了民间富裕,也因此造成民间“住”的需求;再加上自古养成“有土斯有财”之观念,不动产之房子、地不但是“住”之问题,亦成为“投资”之标的,因而形成不动产需求之循环经济期。不动产之发展带动了台湾经济繁荣,而所谓火车头之发展,也使得住宅关联性 产业之发展颇为迅速。 此一时期间台湾物价微幅之上升,亦使工商业获得空前发展之契机。而不动产之循环经济,则赋予 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 高崇云 (中华工商研究院院长、德明技术学院教授 台北 114) 摘要:经过50多年历经5个阶段的发展,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型态已从早年的农业、 加工出口工业发展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机械产业、资讯硬体产业及各类产业的设计代工制造。而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形势,对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现状的考察和产业发展策略、特点、优势的概括,结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趋势的分析,作者认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而当今的要务,是促成两岸双向直接投资、直接贸易和直接通汇,并扩大领域,提高层次。 关键词:台湾 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两岸合作 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10-0107-08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 107

关于企业转型升级调研的启示——以小尖镇为例

2012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关于企业转型升级调研的启示 —— —以小尖镇为例 魏亚平 (江苏盐城响水小尖镇政府224611) 摘要:随着我国世界工厂中心的转移的趋势转强,企业转型升级就变的非常重要。本文基于镇级调查数据,对规模以上企业专项升级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高献策献力。 关键词:规模企业转型升级启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是“十二五”规划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将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意味着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其内容包括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淘汰落后产业,扶持引导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从而达到提高产业结构效能和效益的目的。 实践证明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如何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水平,就需要对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从现象中寻找共性,从而内外合力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本文基于我县小尖镇的调研数据,展开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以期为提高我国企业转型升级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小尖镇规模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根据<<响水县政协关于全县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方案>>,自会议结束后,小尖镇立即组织工贸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找出存在问题,为全县规模企业的发展状大献计献策。 1.小尖镇规模以上企业现状 小尖镇规模以上企业是我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9家,201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06亿元,增加值4.9亿元,实现利税2.58亿元,分别比同期增加31.5%,23.4%,30.5%。主要行业分为纺织、化工、建材及汽车零部件等,其中纺织为主导产业。当前,我镇部分传统企业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落后市场萎缩,缺乏科技支撑等情况,许多企业都需要转型升级,否则将会被淘汰出局。 2.小尖镇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我镇按照县委“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力实现沿海开发为切入点,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大力实施技改扩能、降本增效、上市融资、资产重组、品牌创新、新品研发“六大工程”为抓手,坚持“快增”与“快转”有机结合,扎实推进百亿企业、百亿园区、百亿企业“三百工程”,大力实施百企升级、二十企重组、三企上市“123工程”。小尖镇在规模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表现为:江苏新金兰纺织制衣有限公司以来料加工形式进行联合经营,产品由麻灰纱向彩色纱,由普通纤维向特种纤维,由细支纱向高支纱发展转型;江 苏力拓金属有限公司已在能耗与环保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产品成材率有一定提高;响水县金禾纺织制衣有限公司正准备积极开发新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等等。 二、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研发现目前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支持不到位,企业资金紧张 企业目前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如外销、高新技术、房地产等类型的企业,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来自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大,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比较难。由于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销售产品的过程中话语权不强,或者陷于恶性竞争中,从而导致上下游企业对公司的资金的占用情况严重,进一步恶化了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对于廉价劳动力问题的重视提高,国家通过提高最高工资的形式来促使企业重视劳动力问题,又因为我国人口红利期渐过,劳动力的供应减少,劳动力出现了一定的供需失衡,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企业为了留住员工,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必须提高工人工资,尤其是熟练工和技术工人的工资提升幅度较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成本。 (三)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不足 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分析为例,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低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专利较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如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将制约企业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从而制约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高。就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而言,自主创新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中是居于关键地位的。一般来说,研发投入越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但是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制约了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经济调整期中国企业风险控制意识不够、能力不足、体系不全的问题日趋严峻。当前面临的经营风险留给企业管理层采取措施的时间越来越短,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经营风险是目前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认为当前中国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风险控制意识不够、信息化手段欠缺、一系列的软保障、措施不足,攻克这三点才能使企业的风险有所下降。 56 --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的贸易情况分析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情况分析历史概况: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之一。从1985年开始,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香港外贸总额的四成。截至2009年底,香港是内地最大的FDI来源地。 香港在对华贸易中扮演过的角色: 一、香港很早就发展成为大宗消费品及走私商品的输出地和特殊贸易的交易所。 二、香港还是内地初级产品的精加工中心 三、香港是小额进口特货及出口杂货的重组港 质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一步,其追求的利益是长远的,造成的影响也将是广泛而深刻的。 中国内地与澳门贸易的背景 ?随着香港、澳门回归和中国、台湾的入世,中国在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WTO中也拥有了四个席位,出现了“一国四席”的局面。中国以“一国四席” 的模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给中国,乃至给国际社会都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澳门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WTO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如何处理和内地的关系是必将面对且开始面对的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CEPA——两地经贸合作的里程碑 ?为了更好地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促进两地 , 更紧密的经贸往来 2003 年 6 月 29 日和 10 月 17 日 , 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为 CEPA)

?澳门CEPA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通过逐步减少或者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者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通过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内地与澳门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CEPA在2004年1月1日的如期实施,将对澳门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CEPA的逐年更新 具体说明(1) 具体说明(2) ?在专业资格考试方面,至2011年11月底,澳门共有9人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3人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208人成功考取国家医师资格证书、1,076人次考获烹饪、美容、美发、电工、插花和计算器技术等19项不同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 0.4 。 业额1.0亿美元,月底在澳劳务人数50133人。截至2011年3月底,内地在澳累计完成营业额116.5亿美元。 澳门与中国内地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台湾的经济贸易 近二十几年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回顾将近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1979-1987) ?二、两岸政策互动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1987-1992) ?三、两岸经贸政策的法制化与经济关系的深化发展(1992-至今) 两岸未来的经济贸易发展前景 1、两岸贸易正常化,贸易额有较大增长

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心得【精品】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 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今天整理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体会,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 其中,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作为广东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转型经验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系列政策支持下,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我市广大加工 贸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改、研发以及供应链拓展等方面 的可喜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 自以来,我市已有 16 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 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 6 %,有 9 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 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 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当前,风暴 已颓然止步,胜利亦初现端倪,但使命却依然紧迫艰巨,在转型升级路上已领先一步的我市, 绝不能来得半丝懈怠,而必须乘势而上,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手段,加快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企业绿树长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市实现更高水平、 更为持久的领跑与崛起。 一、主要经验后危机时代,经历了三十多年风调雨顺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了前所 未有的“成长烦恼”,吃紧、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集 中爆发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加速倒逼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成本,对比那些沿袭旧路勉强 度日的企业,以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企业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借 助研发、管理、创意等现代发展要素重新开拓疆土,分享创新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游向 了价值链高端,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的典型范本。 (一)转型,要靠超前理念激活潜能。 思路决定出路。一场金融海啸,使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唯利短视的传统理念遭受了颠覆性 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传统模式的山穷水尽,而进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来,如 果说倒逼转型只是企业在金融风暴下无奈的应景之举,那么依靠创新驱动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已成为当下加工贸易企业的一种自觉共识。 至今,我市已有 1 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加工贸 易高新技术企业 1 4 家,出口 3 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 odm 生 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 6 %。 行动与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思维转变,而让我们更感欣喜的是,不少 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理念已比较超前,这其中不仅有泛蓝科技等新兴明星企业,更有东聚电 子等老牌知名企业,这些富有远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危机到来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跳出单纯 依赖代工赚取薄利的陈旧套路,他们前瞻性地关注和策划未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和核心优

产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产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 篇一: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体会 “转型升级助推发展”心得体会 —郭家湾工业园区管委会刘泉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要求,郭家湾工业园区组织开展了本次“转型升级助推发展”为主题的讨论学习活动。本次讨论学习活动对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具 有重大的意义,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和思想武器,通过扎实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第一全力加快转型升级 围绕工业园区,打造产业优势,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总量,扎实搞好招商引资及引进创新人才工作,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招大商、引巨资、引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定不移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

步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加强和改进企业服务工作,支持和鼓励企业搞创新、创品牌、上规模,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第二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把煤炭深加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企业。 第三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制。二是供链创新,三是营销创新和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兴的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四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 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一定的年限出租,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资金方面,各银行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

2020年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_台湾经济发展阶段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

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9%提高到1973年的4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3%增至l973年的8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

台湾经济发展1970至今

经济结构调整70年代初中东战争与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对一个能源缺乏的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973年,台湾批发物价上涨了22%,城市消费物价上涨了8.2%;1974年又分别上涨40.6%与47.5%,创下1952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一时岛内市场混乱,出现抢购风潮,台湾经济出现新的困难。刚刚实现三年外贸顺差的局面再度出现逆差,经济增长率由1973年的12.8%降到1974年的1.1%,创下5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长率。经过这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与洗礼,台湾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 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交通设施,建立现代化的运输系统;开发能源与海洋资源;拓展对外贸易。台湾经济发展也进入所谓的“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时期”。1973年,台湾当局提出“十大建设计划”,分别是中山高速公路(也称南北高速公路),西部纵贯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台中港第一期工程,苏澳港第一期工程,桃园国际机场,高雄炼钢厂,高雄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发电厂,总投资达2580亿元新台币(约60亿美元)。到70年代末,十大建设工程大部分完工,建立了发达的交通与港口运输系统以及现代化的钢铁与石油化学工业,奠定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台湾经济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到1978年,重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达58%,彩色电视机产量超过200万台;1979年,工业产品出口比例突破90%,与30年前刚好相反;对外贸易突破3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21位,初步确立了台湾经济的实力与地位。1979年,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再次对台湾经济产生冲击,特别是石化工业受影响更大。台湾当局不得不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即发展技术程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的所谓“两高、两低、两大”产业,并选择100多项优先发展的产品项目,对原重化工业发展项目进行了调整,而且修改“奖励投资条例”,对策略性工业发展提供优惠,尤其对技术密集工业投资给予10%至15%的投资抵减优惠待遇。为了发展高科技工业,台湾于1980年正式设立新竹科学园区,提供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可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免征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原料与半成品等进口关税及货物税,免征外销产品货物税、营业税及厂房建筑税等;对海外留学人员投资提供创业低利贷款与研究经费补助等。经过二十的发展,新竹科学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硅谷之一。到2000年6月底,园区厂商达291家,员工达9万多人,资本额达6551亿元新台币,全年营业额达9293亿元新台币。如果说,加工出口区是以轻纺电子工业为主,是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与厨窗;那么新竹科学园区就是以信息半导体产业为主,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到2001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有14项产品如监视器、主板机、鼠标等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第一,也都是由这里的 企业创造的。台湾是世界第四大集成电路生产地区;芯片产值占了全球的70%,资讯产业产值一度世界排名第四位(曾一度居第三位)。经济自由化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下,台湾新台币开始被迫大幅升值,接着工资迅速上涨,土地价格飙升,台湾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又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开放市场,减少干预,实现经济自由化,于是台湾开始走向了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随后,台湾当局又进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解除外汇管制,逐渐实行利率自由化,在美国压力下逐步开放内部市场,大幅降低进口关税与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开放民营银行的设立,等等。这些改革措施旨在鼓励自由竞争、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达到充分发挥市场机能、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竞争力与效率之目的。然而,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夕阳产业或传统产业在新台币大幅升值、工资与土地等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下,生存困难,被迫外移。于是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自动化 班级:16-1自动化学号:201401910034姓名:何建聪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二、台湾的问题的现状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

(完整版)关于企业转型升级

主讲:李波 企业转型升级 一、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发现,曾经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已经不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的增长,有时反而会使企业陷入危机中;曾经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已经不足以应对心的竞争形式,甚至对有的企业,传统的竞争优势已经演变成为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陷进与障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企业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高成本、利润微薄、价值整合、消费升级。 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成本控制的瓶颈,本土企业的路径依赖。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本土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不可逆转的改变,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型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生死存亡的必然选择。 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瓶颈和竞争压力,企业变革意味抓住机遇,转型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突围的不二选择。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 企业生存竞争过去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现代社会飞速转变面前崇尚的是速度而不是规模。 二、企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为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寻找新的经营方向而不断变革的过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和最终落脚点。 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导致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整体性转变。转型的目的是提升价值创造力,创造最大的客户价值。 战略转型的内涵:企业最彻底、最本质、最系统的变革从战略层面开始。 战略转型并不是为适应市场的短期要求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从经营方向到企业运作上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使企业能够预见并把握机会。这些企业战略调整的核心都是

80年代初台湾经济的转型

80年代初台湾经济的转型 姓名:郑静 学号:098070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台湾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地区,到了195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只有144美圆。在过去的50多年里,台湾经济以平均增长8%的罕见的高速度崛起于亚洲的东方,创造了一个令全世界赞叹的成绩。 在1994年台湾经济有居世界前列的外汇储备(924.5亿美圆); 有全世界排名第十四的贸易总额(1785亿美圆); 有全世界排名第十九的国民生产总值(2442亿美圆); 有全世界排名第二十五的人均所得(11604美圆); 为全世界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56%); 台湾乃一面积仅36000平方公里的小岛,各种资源极为稀缺,而人口又多达2100多万,每平方公里有559人,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又因处于特殊环境之中而承受着巨大的军事负担,考虑到以上诸因素,我们不得不为台湾近半个世纪来取得的经济成绩感到钦佩和自豪。 与大陆相比,台湾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使经济走了太多弯路,发展中虽时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现在我们谈到台湾经济时,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主板,光驱等等名目繁多的电脑配件产品,的确,高新技术产业在今日的台湾经济中占有绝对的重要地位,而谁又能想得到这个世界计算机配件的一大生产中心仅仅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半封闭的农业社会。四五十年前,东南亚各国,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状况和台湾差不多。和这些国家相比,无论从自然资源,国民教育水准和基本建设基础上来说,台湾都好不到哪去。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国家有的至今还陷在贫穷,落后的恶性循环中。为什么经济起飞的奇迹没有在这些地方出现,唯独台湾等四小龙脱颖而出呢?是不是台湾政府采取了一条非常高明的经济发展政策呢? 尽管台湾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占领国际市场是在90年代,但实际上台湾从80年代初就开始了由劳力密集经济向资本密集经济的转型,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情况。70年代末以前,台湾的经济还主要停留在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产业上,尽管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也有相当的成就,如70年代台湾的失业率仅为1.22%,在当时的国际经济危机中是世界主要经济实体中最低的。但是国际市场上劳动力的竞争和发展中国家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使台湾经济在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和替代商品的进口方面的优势削弱;70年代的能源危机对台湾经济的打击;由于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导致的岛内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所有这些显然使台湾感到了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此时的台湾向高新技术工业的投资刺激仍然不多,岛内投资者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还不感兴趣,而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工业又正在逐渐失去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前途渺茫。70-80年代之交,台湾工业一度出现真空,台湾经济只发展了一些次要的而且是非生产性的辅助工业,如金融服务,旅游和服务业等。 这时,台政府的政策导向性起了重要的作用,台湾制定了从1980到1989年的“十年经济发展计划”,着重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向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倾斜的政策。 1983年,台湾当局决定给予8个战略工业区一经济发展优先权(与中国大陆的经济特区类似),当局的政策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

台湾商业发展现况1商业主要以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与物流业为主,这些也都是经济部商业司所职掌的行业类别。在2007年,我国整体商业其销售额占整体产业的%。显然商业是在国内各产业中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地位重要。以下分别就商业的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 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 依据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41万余家,2001年增加到50万余家,至2006年则达58万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17万余家,成长率则高达41%。 在土地使用情形部分,分成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二项来说明如下: 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整体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共使用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1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14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商业服务业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大幅增加,增加的幅度为前五年的10倍之多。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共使用5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为7千3百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达8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3千万平方公尺,增加幅度达%,显见商业服务业在楼地板面积的使用,呈现递增的趋势(详表 1-1)。 表1-1 商业服务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十平方公尺 1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35-41。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 依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对中小企业定义,凡批发零售业、物流业及餐饮业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皆属之。从历次工商及服务业普查资料,可知我国商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商业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638,285 家,所占比例高达%(见表1-2)。从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556万余家至2006年增为637万余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1,002家,但2006年减为960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182家,2006年增加为196家;而中小企业的家数在上述五年间,增加约8万余家。而就比例变化来看,五年来,商业服务业属於中小企业的家数占整体商业家数的比例由%上升到%,增加%。更显示出我国商业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象。而500人以上企业数2001年至2006年,十年间增加了14家,显示台湾商业服务业具有转型的意义。 三、营运概况 在营运概况 部 分,将分成产 表1-2 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家数 单位:家、%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