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新沂二中八年级教案:5.1《确定物体的位置》(苏科版上)

2015-2016学年江苏新沂二中八年级教案:5.1《确定物体的位置》(苏科版上)
2015-2016学年江苏新沂二中八年级教案:5.1《确定物体的位置》(苏科版上)

5.1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现实情境说出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

能说出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需要的基本条件;

能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体会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平面上某点的位置可以用唯一一对数来表示。

难点:在平面上某点的位置用方位角+距离来表示。

解决办法:对于重点内容通过课件引入,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唯一一对数来表示。对于难点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实际测量出方位角与位置。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⒈本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与交流——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⒉采用逐步设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师生协作等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⒊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迪思维、激发热情、增大教学容量。让学生体验由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一个实数可以表示数轴上点的位置,那么平面上某点的位置能否用数来表示呢?

通过课件引出本节内容。

提问:进入教室,你能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自己的座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确定位置的多角度思考,再依学生的回答过渡到座次表。

每个同学在教室里都有一个确定的座位。下面是某班同学的座次表。根据这个座次表,每个同学的座位都可以用一对数来表示。如小明在第5排第3列,可以用一对数(5,3)表示他的座位;小红在第 6排第7列,可以用一对数(6,7)表示她的座位。

(二)一起探究

按照上面的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探究下面的问题:

1.小强的座位用哪对数来表示?

2.一对数(4,1)表示的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3.两对数(5,3)和(3,5)表示的座位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哪个同学的座位?

4.每个同学的座位都能用惟一一对数表示吗?

通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 , 要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的教学观。

图18—1是一幅河北省政区简图,比例尺是1:7 000 000。

借助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如果以石家庄市为参照点,怎样描述衡水市的位置呢?

在地图上确定衡水市相对于石家庄市的位置。首先将两个城市抽象为两个点,画出表示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直线。

常用的方法是:

(1)在简图上,用量角器量得衡水市在石家庄市的南偏东约70°方向上。

(2)在简图上,用刻度尺量得石家庄市与衡水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2.0cm。根据比例尺,算得石家庄市与衡水市的实际距离约为

2.0×7×106=1.4×107(cm)=140(km)。

这样,我们就说“衡水市在石家庄市的南偏东约70°的方向上,距离约140km。”

(三)做一做

1.有一座城市在石家庄市北偏东约40°方向上,距离石家庄市约245km。请你在图18—1中找到这座城市。

2.请你在图18—1中,分别以石家庄市和唐山市为参照点,描述张家口市的位置。

要表示平面上某点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出参照点。如从石家庄市看张家口市的位置和从唐山市看张家口市的位置,结果显然是不同的。其次,这种方法是用角和距离两个数据来表示某点相对于参照点的位置。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确定平面上某点的位置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即参照点、方位角、该点到参照点之间的距离。

在地图上,还常用经纬度来确定某地的位置,如唐山市位于北纬39°40′,东经118°10′的地方。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用了几个数据呢?

(四)练习

1.如图所示,以小岛上的导航灯为参照点,确定货轮所在的位置。

2.以图18—1中的石家庄市为参照点,分别表示承德市和沧州市的位置。

(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1.用“一对有顺序的数”来表示平面上某点的位置;2.方位角+距离;

3.经纬定位。

(六)板书设计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化学真奇妙》初中教案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开始学习化学,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效果较好。

八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讲课教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 2、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H2 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一、从问题开始: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继续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中考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打好基础,力争在明年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学生分析 我校九年级有50名学生,据杨老师说其中女生学习较好,我要尽快熟悉学生,了解他们在八年级学习成绩,提前做好优等生提升和差生的促进工作。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

最新整理浙江初中科学_初一初二化学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第四讲知识回顾——化学 第三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 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 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有些物质的 3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 况.

八年级初二化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8%,学习发展生占55%。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实施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

八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说出常见金属银、铜、金、铝、锌、铁、铅的物理性质,能够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 .指出合金可以通过加热金属、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时制得,列举出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有更高的强度、硬度,更好的抗腐蚀性等性能。 3 .列举出合金可以被应用于火箭、导弹、通讯设备、人造骨(表8 —2)等方面,指出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在确定物质的具体使用范围时还要考

虑到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可以回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3.通过对合金概念的学习,我们对纯净物要辩证地看待,完全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2.通过物质的性质及其它因素考虑物质的用途。?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物质使用范围的唯一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其中穿插教师理论指导。 ?教学媒体 计算计、幻灯片、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金属材料一、金属1 .物理性质 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2.用途 2 .合金与纯金属性质比较 3 .钛合金 教学反思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 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与方法 1. 通过对旧知的回忆与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现象的整理,认识金属与 氧气的反应。并从中归纳出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 .通探究实验,认识两类置换反应 一一金属与酸,金属与盐。并了 解置换反应的一些简单判断依据,从而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进行科学 探究的能力。 2 .充分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 的化学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难点 如何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 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二、合金1 .概念 过程 ?教

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1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⑴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 ⑵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 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1.2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不同的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倡导利用各种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3.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表征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关于声速的估测对学生来讲,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实验结果也不是太精确,但是我觉得重要的在于测量方法,这才是学生应掌握的。 教学资源 录音机、锣、鼓、秒表、皮尺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运动的水分子 初中化学 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理解水的天然循环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生动形象的实验,让学生在分子运动的状态与物质的存在状态之间建立起形象的联系,学会“现象—本质—现象”的分析方法,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并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至于水的天然循环,应让学生熟记教材上的图解和多媒体画面,从宏观角度思考,进行自主描述和解释。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点,并学会用分子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 1.复习初中物理中有关物质三态变化的知识。 2.预习化学教材28~31页的知识 老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仪器和药品。 50mL烧杯8个,小烧杯8个,胶头滴管8支,红墨水1瓶,注射器8支,水等。 【教学设计】 新知导入 1.多媒体展示:通过展示地球—美丽的、蓝色的,水球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从而导出本节主题“水分子的运动”。 2.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思考为什么江河、湖泊存在大量的水,联系身边的事物点出水是无处不在的,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 提出问题:江河、湖泊中的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思考: 还有那些物体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总结: 云、雾、露、霜、雪也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他们怎样变化而来的?为什么水分子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是皑皑白雪呢? 教师肯定学生思维的辽阔与敏捷,引导学生对水的多种变化和不同形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水分

2017初中八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

2017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活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重点 什么是化学;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什么是化学。 教学过程 很高兴成为咱们班的一员,希望大家喜欢我。 当你翻开这本崭新的化学课本时,一扇新的科学大门正向你徐徐打开,在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下面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魔棒点灯 下面给大家描述一个巫术:杀鬼见血。某偏僻山区,受传统的封建意识影响太深,信奉巫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得了重病,其母亲请来巫婆,巫婆自称是王母娘娘之女下凡,令其母亲将病人用被子裹着,绳索捆绑,棍棒抽打。巫婆在病人旁边左手端起“神水”,右手挥舞长刀,口中念念有词,最后一声怪叫:“天灵灵,地灵灵,女妖精快现形!天门开,地门开,女妖精快

出来!”几口“神水”喷在草纸和长刀上,一刀砍在草纸上,只见“鲜血”直流。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侦察小分队发现了德国法西斯一处十分隐蔽的兵工厂,上级命令小分队必须在三天之内炸毁,可是兵工厂戒备森严,怎么办呢?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在部队服役的一名化学家提出了一个方案。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侦察队带着十多只老鼠来到兵工厂的围墙外。他们在老鼠身上涂上了一些液体,然后把老鼠放进兵工厂的围墙内,不一会儿,涂在老鼠身上的物质自发地燃烧起来,燃着的老鼠四处逃窜,其中一只从阴沟洞窜进了弹药库,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兵工厂被摧毁了。 下面给大家说一件怪事:在德国,有一位有淡黄色头发的学生在热天想凉爽一下,跳到了游泳池中。过了一会儿,游泳池边的人吃惊地看到,从水中站起来了一位满头绿发的青年。 通过以上的事实,同学们一定会想:魔棒点灯的秘密是什么?杀鬼见血的玄机在哪里?智炸兵工厂的道理又何在?德国学生的头发为什么就变成了绿色?我们或许会对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陈年老酒分外香?为什么霜打的青菜味更美?为什么久置的红薯格外甜?为什么烧鱼时加些酒能使鱼更好吃?在无人的原始森林,为什么会莫名奇妙地燃起大火?五彩缤纷的节日礼花是怎样形成的?燃烧、铁生锈是何现象?保温瓶的水垢如何除去?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而得到解答。 【过渡】化学离我们远吗? 【抽生阅读】第一页第二段。 【过渡】化学研究什么呢? 【抽生阅读】第二页第二段。 【总结】化学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八年级化学上册 教学计划

八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李变变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共有七个章节: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物质构成的奥秘、自然界的水、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连同序言,一共25个课题。 二、学情分析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取得好的成绩。由于是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所以学生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要求教师了解学情、因材施教。 三、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word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第六单元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 二--(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 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课标解读: 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内容。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含量虽少,但在自然界中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它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物质之一,碳循环体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二氧化碳并控制好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而且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学生已经有一些了解,因此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第四单元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性质的探究以及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这对二氧化碳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本节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难点是不能系统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性质与自然界中碳循环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核心内容、学习价值、重点、难点) 学习价值: 本节内容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一种常见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认识二氧化碳属性的基础上,反观二氧化碳作为自然界中的物质之一,它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它对大自然又有怎样的贡献和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利

八年级化学冀教版教案内容

八年级化学冀教版教案内容 Teacher: look-over: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goals: Master the vocabulary 2. Ability goals: Useful phrases and structure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3. Emotion goals: Learn how to express the first day of a new term Important points: Can use phrases freely to make sentences Difficult points: Master important phrases Teaching method:Speaking, Lesson Many faces, One picture Teacher: look-over: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goals: Master the vocabulary 2. Ability goals: Useful phrases and structure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3. Emotion goals: Learn how to express people Important points: Can use phrases freely to make sentences Difficult points: Master important phrases Teaching method:Speaking, Lesson Getting to know you Teacher: look-over: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goals: Master the vocabulary. Ability goals: Useful phrases and structures

2.2 自然界中的水 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

2.2 自然界中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天然循环。 2.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 4.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 1.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增强节水、护水的意识。 2.通过本节的研究,增强学生节水、护水和净水的意识。 3.在集体讨论、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分子的特征。 2.如何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 【教学难点】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幻灯片(教材第30页图),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地球上总的水资源中,有多少是淡水,而这些淡水中,又有多少是可以利用的。 教师:水的天然循环给我们带来了淡水资源。但是,天然的淡水往往掺杂许多的杂质,为了满足实际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需要根据天然水水质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净化处理。 【新课导入】二:(故事导入见光盘) 展示一幅鲁滨逊漂流记的动漫图片 教师: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他只能从池塘中获得一些泥水,这些泥水可饮用吗?他能否从中提取洁净的饮用水? 【新课导入】三:(图片导入见光盘) 幻灯片展示:湖水、雨水、海水等相关图片 教师: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的储量很小,水的天然循环给我们带来了淡水,但是往往含有杂质,为满足需要,人们还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水的天然循环 阅读教材内容,观察“活动天地22”,完成下列问题。 1.水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2.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 答案: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一些水分子便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在高空中水分子遇冷,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隔变小,冷凝成小水滴,形成云。 3.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什么? 答案:水资源的重新分配、水的自身净化。 【例1】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水在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仅①③ B.仅①② C.仅③④ D.①②③④ 【教师总结】分子的运动速率及间隔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自身的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探究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认真观察教材“实验探究22”净化天然水,完成下列问题。 (1)天然水中的杂质有泥沙、可溶性的矿物质和细菌等。 (2)净化天然水的步骤有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3)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泥沙的沉降。 (4)用什么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通常用什么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答案:①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②通常可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2.过滤的作用是什么?操作要领有哪些? 答案:(1)过滤是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2)操作要领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的一端靠在三层滤纸一侧;烧杯嘴部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 【小结】 1.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完整版)八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8%,学习发展生占55%。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实施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一、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 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 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通过读图,可知: 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练习】 【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授】 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 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 三、模型 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初中-化学-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册-《节约用水》教案

《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资源介绍 1、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息息相关。由于人口增加、城市都市化、工业 污染、水资源过度开采和土地干旱沙漠化等因素,水危机已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但按人均计量仅为24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10位,因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更让人惊讶的是,一项权威的统计显示,由于水资源的不足,我国农业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与工业年缺水量58亿立方米,以目前我国用水量每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用水就将达到可用水储量的极限。 2、本课程在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以学生实践操作型的探究学习为主线,以问题 解决为突破,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收,增强学生心理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展开与学生心理结构相匹配的同构效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定性地说出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2、能提出一至两条节约用水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会用图表的形式表示有关水量分布的信息。 3.能坚持记录调查的有关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活动。 2.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调查结果。 教学重点 树立节约用水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收集淡水海水资料,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现象; 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庭每月用水量,学校每月用水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课前活动: 1、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2、猜谜语:(1)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升起像青烟,遇冷结成小冰滴。(2)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每年的3月2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生: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师:我国把每年的3月22日——3月28日定为中国水周,你们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水资源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了解地球水资源 1、认识地球上的总水量 出示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图,认识地球上水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认识海水和淡水 师: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然而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淡水资源,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师:听了刚才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师:板书:节约用水 四、交流用水状况(课外调查、小组讨论)

最新八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最新八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 2、物质的变化: (1)八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4、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 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实验观察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3、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初中化学新版教案(全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