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重庆三峡博物馆

调查时间:2012-08-08

调查题目:重庆三峡博物馆特色人文与自然展品

调查目的:1:通过博物馆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独特的人文气息,精神风貌,历史生活

2: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3:丰富和提高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调查方式:实地参观与问询

前言

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简介与背景

第二部分:具体展馆与器物

______壮丽三峡与远古巴渝长江三峡是地球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于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它以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景观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它以绵延不绝,积淀厚重的历史成为长江文明最华

丽的篇章。

至少在侏罗纪时期三峡地区就已经有很高等的动物进化了。各种鱼类生活在这个地区,

有的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

来。有的物种还留存至今。比

如重庆鱼,胭脂鱼属于灭绝消

失成化石这一类(见下图)大

鲵以及草鱼和鲤鱼则还能常

见。这也侧面表现了史前三峡

和重庆高山深峡流水的地貌,

在进入原始社会时期就孕育

了此地特色的渔猎经济。

重庆和三峡在数百万年前的气候温暖湿

润湿润,植被繁茂,因而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

地区之一。二百万年前的巫山猿人是目前中国

最早的猿人,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文化遗址。巫

山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亚洲说是一个推动。

巫山人以及龙骨山文化位于重庆巫山县庙宇

镇龙骨坡村,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2.04

到2.01百万年的人科化石,这就是直立人巫

山亚种人,简称巫山人,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石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

.

在进入旧石器时代后的三峡和重庆,同中

原文明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遗址。大溪文化,

玉溪坪遗址,巫山人民医院遗址,铜梁文化遗

址,龙骨坡遗址等,以及对应的河梁人,资阳

人,长阳人,建始人,巫山人。他们代表的是

和中原主流文化不一样的地区流域文化遗址。

约距今5到四万年前,人类跨入旧石器时

代晚期,社会形态进入母系制发展阶段。石器和骨,角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巨大地进步。巴渝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出土石器中,砍砸器用砾石直接打制成,具有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刮削器大部分有石片制成,又有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本地区地理位置恰逢南北方两种石器传统分布区的交界地,可见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与走廊。重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瞿塘峡意动的巫山地区发展出背溪文

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屈

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白庙遗

存,而巫山以东的地区呈现出玉溪下层

遗存——玉溪上层遗存——玉溪坪文化

——哨棚嘴文化的序列。

值得细说一下的是在巫山大溪遗

址中发现了许多大溪文化墓葬,这些墓葬的葬式令人惊奇,从早到晚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即直肢葬,屈肢葬和二次葬演变为跪屈葬,在到蹲屈葬,最后又演变为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式大溪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模式。在这些墓葬中合葬墓同样引人注目。合葬墓既有二人合葬也有多至五人合葬。从大溪遗址来看,当时可能已经普遍的

出现类似后来刑罚

的警戒现象,许多墓

主身体被插上了骨

镞活骨锥,显系非正

常死亡。人群内部的

贫富分化现象也已

经出现,有的墓葬出

土较多的陶器,有的

墓住身上戴满了数

以千计的蚌环,熊牙和各种骨,玉器饰品,而

有的墓葬则空无一物。在祭祀坑里发现的一个个圜底罐,圜底釜等生活用器则是供死者享用的。

巴渝由于地处西南一隅,自古交通阻隔。因此,这里的古文化面貌,如巫山神女一样神秘。六七千年峡江两岸的新石器文化此兴彼伏,大溪彩陶,玉溪石器传承者文明的火种。商周以来,原居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了峡江,生息繁衍,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巴王国。战争的烽烟后,巴国虽不复存在中原文化却逐渐融合巴文化,并使之成为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巴人是三峡地区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外部环境险恶,史记记载巴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朝歌会战:“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后世“巴出将,蜀出相”之谓。他们为三峡的早期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三峡地区农业的起步发展相对滞后。玉溪下层遗址中的充满了人们食用后抛弃的各种动物残骸骨渣,说明当时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新石器晚期的玉溪坪——哨棚嘴文化,出土的动物数量明显减少,渔猎经济可能已处于辅助地位,通体磨光石器的增加和打制双肩石锄的发现。是农业经济的具体体现。这种山地农业与渔猎经济并并存的经济状态,一直持续到青铜时代。因此船也就成了巴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船棺葬则充分体现了船在人们心中重要性。建筑结构也迎合当地自然环境,整体框架多穿逗式,干栏式,抬梁式,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砖石竹木等,注重实用性。

远古时期。人们对洪水,地震,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没有合理解释,由此产生了原始崇拜和信仰。三峡的崇山俊水,云遮雾绕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原始信仰——巫文化的发育繁盛,

并长久保留。巫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三峡地

区土家族人广为流传的傩戏表演,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傩公,傩母,开山。梁山土地,幺儿媳妇,勾薄判官就是出名的表演。

青铜时代的巴人,对艺术的追求经历了明显的发展过程。早期巴文化主要体现在陶器的纹饰上,与新石器晚期的联系较多。晚期巴文化则发展到成熟而且有鲜明特色的阶段。其形式主要是以青铜兵器上的平面上的装饰为主,有的则以平面图案配以高浮雕。其内容多动物图案。虎视常见的话题,鸟的图案也不少,铺地图案以勾连云纹多见,代钩以浮雕手法为主,犀牛型带钩采用整体写实与局部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通体错金

银是平面造型的代表。巴青铜器和印章山的大量符号,常常使观赏者和研究者为之着迷。除了作为装饰性纹饰部分以外,表达某种含义的意味十分的强烈,这在多种符号形成组合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早已失传的文字,在虎纹青铜上,还能看到这种文字以更抽象的形式连成句子,这使得巴人的文字符号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尚待解读的古代文字。巴人尚武善舞,周代纪念伐纣的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汉高祖定三秦,仍以巴人为前锋,并命宫廷学习其歌舞,以巴渝舞称之。后世多次演变,使用到隋,成为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宫廷为舞蹈。除了武舞,实际巴人民间的歌舞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配合歌词的踏歌是一种主要形式。

其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花边圜底罐,它是三峡古代盐业的见证。考古人员在忠县发现了大量西周至战国时代的花边圜底罐,经实验表明,忠县花边圜底罐内壁附着物和自贡汉代铁盐锅内的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象。这表明,古代巴人至少在西周时期就进行井盐的开采加工,比文献记载的最早李冰的采盐早了七百年。

巴国晚期,由于楚国的逐步紧逼,其政治中心之间退入嘉陵江流域,控制范围也逐步缩小。利用巴蜀矛盾,秦国趁机于公元前316年攻灭蜀,巴两国,秦国在巴,蜀采取不同的政策,镇压蜀而笼络巴。此后,秦人将楚的势力逐出渝东,并以巴地为攻楚前沿阵地。秦汉时期的巴人对于中原文明来说依旧是少数民族,,“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所展现的历史就是巴人对中原王朝的归顺。该印金质,印纽卧驼行,出土于云阳县南境双河口夹沟坝,印文为“汉归义賨邑侯”。賨指賨人。秦汉时对巴人的称呼。

三国时期,三峡石吴蜀兵戈交锋的前沿地带,它见证了夷陵之战,刘备托孤等重大历史事件。而更相传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诸葛亮在今奉节地区设下八阵图困住东吴大将陆逊的追兵,但今日已失传(见下图)。魏灭蜀后,又从这里开始了伐吴战争,《晋书。王濬传》记载,魏王令益州刺史王濬率领巴蜀兵伐吴。这便是诗人刘禹锡诗中吟道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巴文化石重庆地区进入文明时期的第一个文化,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根。巴人在艰苦自然环境下和强敌的双重压迫下,不断抗争,形成文化特色,两千多年以来,逐步沉淀到巴渝文化的最深层。巴国虽亡,其文化传统与中原的融合却经历了缓慢的过程。巴人在相当时期内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西汉早期开始,随着西南夷

的开发,巴文化日渐没落,具体表现为随葬品中铁制农具的出现,兵器数量的逐渐减少。大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融合才告一段落。这种文化融合石双向进行的,其中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秦汉统一的中原文化进入主流,巴文化中的不少精华也由此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一条涓涓支流。

第三部分:调查总结与体会

调查总结与体会:通过这次亲自的调查发现深感实践调查的经验的缺乏,在技巧和方法上以及熟练程度不足。最惭愧和着急的是感到专业知识的力不从心。通过这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调查,认为作为学生的作业很有必要,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用巨大的帮助。在汇总全国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的调查,能从宏观上把握文化的共同性,也能在微观上发现地域差异。若能很认真的做好这次报告,我觉得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很难对全国各地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详细的透彻了解,而查找史料不够形象具体,有大海捞针的感觉。对地方博物馆的调查,并得以汇总,就仿佛有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调查。所以,在此次调查之后,希望能在一两年后,同学们有了更高更精的历史文化觉悟和修养后再进行一次更详细的地方博物馆深入的调查。

三峡博物馆

一、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过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重庆三峡博物馆实训你报告

一实训目的 了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由来,建造规模,以及历史意义,学习重庆抗战历史和一些导游基本技巧 二实训时间 2010年12月10日 三实训地点 重庆中国三峡历史博物馆 四实训内容 今天我们来到的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它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是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于2005年6月18日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对于保护三峡文化遗产和弘扬重庆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到是三峡博物馆的主体外观,瞬间被这气势恢弘,内涵深邃的建筑外观深深的吸引住了,听了导游的讲解才了解到这个外观的设计概念和意义,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墙和对面大礼堂的圆形传统建筑,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呼应和整体吻合:弧线代表着水利大坝,而圆型代表着古建筑的文化特征。大面积的蓝色玻璃和古朴的砂岩,规避了一般大型建筑用大理石、花岗石带来的珠光宝气,同时,蓝色玻璃象征着水,而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充分体现了我们重庆山水之城的

特色,而且外墙砂岩,在晴天、阴天、雨后等不同的时候,砂岩的颜色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博物馆正上方的玻璃穹顶不仅是满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且,这个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在外型上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连相。这样就体现了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进入大厅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壮丽三峡》,它是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通过自己眼睛和导游的讲解,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早期三峡的壮丽与美观,而且知道了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了解了三峡大坝的建设的利于弊,以及建设的历史意义。 走进《远古巴渝》,是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馆藏文物,集中展示重庆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作为一个外省人对重庆的了解并不多,一直以为重庆只有短暂的抗战历史,没想到远古的巴渝文化还是挺有味道的,并且散发出独特的味道,这给我好好的上了一课,原来重庆并不是那么的短暂单调。 《重庆: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资料,反映20世纪的100年中,重庆面临的若干机遇及发展,包括城市变迁、商业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业的崛起等。扫描对重庆起推动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庆直辖后的风采。 接着我们走进了《抗战岁月》,它以丰富文物资料,突出表现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重庆这座城市和重庆人民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本展览以中国抗战大后方为背景,展示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与陪都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堡垒"的特殊历史地位,强调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路

三峡博物馆 城市之路讲解词

重庆:城市之路展览引言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19世纪以来,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坚强崛起:从一个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成为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从古代的区域性军政要塞,正努力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从反抗殖民冲击、推翻封建帝制、历经抗战烽火、荣膺西南首府的英雄城市,发展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一个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五洲四海的国际性名城。由于重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重庆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庆:城市之路》展览从城市变迁、商贸金融、工业崛起、英雄城市等方面展示了重庆城市近代化的成长历程。这是一条历史之路,这条路不仅是对重庆昨天的顾念,也祈盼重庆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一单元城市变迁 重庆周朝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巴郡。在此后漫长的古代时期,重庆一直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重庆的近代化是从它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1890年3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英国取得了在重庆开埠通商的权利。1891年正式开埠后,重庆成为长江东西贸易主干道的起点和长江上游商品的集散中心。重庆随着经济的繁荣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是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10年,市政机构的演变经历了商埠办事处、市政公所、商埠督办公署、市政厅、市政府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1929年2月,重庆正式建市,这标志着重庆城市近代化过程中,在城市管理方面已经向系统化管理发展。市政机构的逐步完备,有力地促进了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1939年5月5日,将重庆市改为直辖市,直隶行政院;1940年9月6日,又将重庆定为陪都。抗战期间,重庆不仅政治地位提升,由于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400多家工厂、100万以上人员陆续迁移到重庆及其附近沿江地区,重庆城市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重庆古城的城垣、城门全用大条石构筑而成,保存至今的通远门和东水门古城门、古城墙遗址,雄风依旧,古韵犹存。图为展厅中仿原大制作的重庆东水门。 明清府城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重庆城由秦朝张仪筑造,三国时期李严扩建。公元1240年彭大雅再筑重庆城,明代洪武年间,戴鼎在旧城基础上,筑城门十七个,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之形状,从此,重庆逐渐成为川东地区军政中心。重庆古城,经历了3000多年的沧桑变化,而今只留下部分地名和残存的遗迹。展览中陈列的有关古城的照片和历史资料,均为明代戴鼎所筑之城。 晚清重庆城市沙盘 晚清重庆城市沙盘,以晚清重庆綦江人刘子如所绘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为依据制作。在九开八闭十七门的重庆古城中,街巷纵横交织,会馆钟楼、衙署楼台错落其间。此时的重庆不仅是川东兵备道的所在地,也是长江上游最为发达繁华的商业都会。《全图》绘制时,重庆已经开埠,图内可见帝国主义轮船、兵舰游弋两江;各列强在重庆设立领事馆;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重庆海关、邮政局;清朝政府设立在重庆的统治机构——巴县衙门、重庆府、川

规划与开发综合案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一.简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正西端,是在北京以外,以“中国”冠名的第一座跨地域的大型博物馆,既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三峡文物的三峡文物专题博物馆,又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教育基地,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博物馆于2000年12月启动建设,2005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3月正式免费开放,成为全民共享的人文风景旅游景区,馆藏文物17万余件,常规展出文物1万余件。 博物馆陈列展览大厅共四层,包括.四个基本陈列(壮丽三峡、远古巴渝、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六个专题陈列(李初犁捐献文物、历代书画、历代瓷器、历代钱币、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风俗风情展)。 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旅游资源分类

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评价 (一)资源评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品丰富,价值高,既是保护、研究、展示三峡文物的专题博物馆,又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包括“亚洲金牌”之誉的“巫山人”左侧下颌化石、乌杨汉阙、青铜鸟形尊、偏将军金印等在内的十大“镇馆之宝”,具有重要的考古、文化、艺术价值。 1.四个基本陈列 (1)壮丽三峡(以展示三峡间的珍稀动植物和以川江号子为代表的三峡文化为主); (2)远古巴渝(以三峡历史为主); (3)城市之路(重庆的城市化发展,重庆人的奋斗); (4)抗战岁月(巴渝人民抗战的英雄史)。 在展示三峡文化专题方面是国内外一流的博物馆。 2.六个专题陈列,包括李初犁捐献文物、历代书画、历代瓷器、历代钱币、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风俗风情展,此历史艺术类文物在全国而言属于第二类资源。 3. (1)其中少数文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多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巫山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科学、考古价值,部分文物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3)尤其是三峡文物具有很高的珍稀奇特度; (4)博物馆藏品丰富,规模宏大; (5)多数文物的完整性都较好; (6)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 (7)适游期超过300天,几乎适合所有游客; (8)有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 综合而言三峡博物馆属于四级旅游资源,是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市场评价 1.地区资源组合好 与重庆的第一个广场——人民广场、20世纪亚洲的十大经典建筑——人民大礼堂形成三位一体,附近还有三峡古玩市场,同在旅游资源富集的渝中区还有名品资源解放碑、朝天门广场、湖广会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鹅岭公园、罗汉寺。 2.可进入性强 (1)交通便利渝中区为重庆繁华地带,交通发达,有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朝天门码头,重庆火车站,城市轻轨,公路网发达,设有大礼堂公交站,使之成为进 的来,出的去的景区。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参观三峡博物馆有感 12月3日,胡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重庆三峡博物馆。我们一起走进了三峡博物馆,学长带领我们共同解读了这座收藏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科学殿堂。 以前听朋友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今天我终于有机会看到这美丽的建筑了,它的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它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这座气势恢弘,内涵深邃的博物殿堂,在建筑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墙和对面大礼堂的圆形传统建筑,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呼应和整体吻

合:弧线代表着水利大坝,而圆型代表着古建筑的文化特征。大面积的蓝色玻璃和古朴的砂岩,规避了一般大型建筑用大理石、花岗石带来的珠光宝气,同时,蓝色玻璃象征着水,而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充分体现了我们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墙砂岩是专门从澳大利亚购进的,在晴天、阴天、雨后等不同的时候,砂岩的颜色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博物馆正上方的玻璃穹顶不仅是满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且,这个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在外型上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连相。这样就体现了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大门前由西向东的三叠水池,暗合我国从西到东的三级阶梯地势。博物馆的左右两边外墙上,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这是我市著名雕塑艺术家江碧波的精心之作。浮雕取材于远古巴人的造型艺术符号:巴人图腾白虎,三峡特有的鱼,巴人信仰的巫教里的迎魂树、迎魂舟和楚文化的标志——朱雀鸟,它意味着巴楚同在一条江上,共同创造了远古长江文明。位于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据了解,在建筑物上戳印章这种创意,在目前中国还是首次,而篆体本身就透漏出历史的沧桑。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拥有丰富藏品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它采用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突出文物展品的形象特征,使其具有直观、生动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文物展品的历史

三峡博物馆 汉代雕塑讲解词

汉代雕塑艺术展览引言 汉代雕塑艺术,突破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汉代雕塑艺术品,多用于墓葬装饰,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用不同质地的平面和立体造型,刻画出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浑然一体的缤纷世界,让幽暗的墓葬空间显现出人间真情。 汉代巴蜀地区出土的雕塑类文物艺术品,秉承本地区传统,得区域文化滋润与工匠灵性陶冶,展现出特别的现实旨趣、清新风格和浓郁生活气息,在中国汉代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 第一单元石阙厅 石阙 阙,古时城门、宫殿、宅第、祠庙前的门楼,既可登高守望,亦可作装饰、“别尊卑”。墓前石阙则是对墓主身前功名尊荣的显扬,同时,包括画像石刻中的诸多阙楼图像,作为一种象征式样,也是天上神灵、死者灵魂进出的“神道”、“天门”。 巴蜀地区为我国古代石阙建筑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其造型风格或雄伟庄重或孤高挺拔,其上多有各种题材的雕刻,建筑雄姿与精美雕刻互为衬托,展示出巴蜀石阙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万洲武陵阙 武陵阙,2002年发现于万州武陵镇汉墓群附近。石阙位于库区蓄水二期淹没线下,其清理发掘出土,是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成果之一。武陵阙顶盖高65公分,宽175公分,进深165公分,重约两吨。它既保留了我国汉代框架式木结构房屋的具体风貌,又是一件富有地域特色的石雕建筑艺术品。武陵阙的阙身已裂为数块,经拼接复原,一青龙衔璧图像便显现出来。 渠县沈氏阙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为恒星二十八宿四方天象的代称,亦为镇守天之四方神灵.在汉画石中,常被刻画为神秘威猛、体态优美,或仪态轻盈展翅欲飞的生动艺术形象。有了这些神灵的守护,祈望升天的墓主,躺在幽暗的地下墓室,便有了在天上仙界的感觉。这刻在沈氏阙上的青龙、白虎、朱雀,也具有同样的象征作用。 第二单元陶塑厅 汉代人们讲求“事死如事生”,认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同样生活着。于是,仿现实生活需要的陶塑作品就成为汉墓中最常见的随葬品。如庖厨、献食、执帚、执镜、哺乳、披衣、抚琴、吹笙、说唱、歌舞及其他劳作俑等,以及房屋、栏圈、田园等模型。巴蜀地区的说唱俑尤为生动传神,代表了汉代陶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各式钱树座,则造型奇异,内涵丰富,极富地域特色。 说唱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乌杨阙石汉魏 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乌杨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絕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阙身雕刻丰富。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石早更新世 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鸟形尊青铜战国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

三峡博物馆 壮丽三峡讲解词

壮丽三峡展览引言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三峡以它的雄奇壮丽,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以它绵绵不尽的历史文脉,成为长江文明最华彩的乐章。 《壮丽三峡》陈列,聚三峡山水风云,歌三峡魂魄豪 第一单元造化三峡 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玛拉雅运动”等地质运动的作用下,造就了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三峡由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这里四季分明,冬稍冷,夏炎热,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5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7种,探明储量的有54种,开发利用的有39种。已探明16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 长江和三峡的形成 长江 我国第一大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源于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称川江,扬州以下称扬子江。流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市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长江三峡的形成是漫长的地质演变的结果。8亿年前,我国南方发生了“晋宁运动”,使这片露出海面的扬子古陆普遍发生褶皱、变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以花岗岩为主的坚硬侵入岩,这就为建筑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基础。 大约在古生代时期(开始于距今5.7亿年,结束于距今2.3亿年),三峡地区主要为海洋环境。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约1.9亿年)的“印支运动”使三峡地区上升,海水退去,由大洋转为陆地。 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所造成的自北向南的推动力与太平洋壳自东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三峡地区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川东皱褶带、盆周山地及鄂西山地,古代长江顺着山间低凹地带向东流去。 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长江河源水系,汇聚起四川盆地内巨大的水量,沿着古代长江流路向东流去。当它流经泥岩、页岩和砂岩出露较多的向斜地段时,由于岩性松软,便形成宽敞的河谷;流经以石灰岩为主的背斜山地时,因岩性致密坚硬,抗蚀力强,江水顺着较发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两岸谷坡岩层失去支撑而崩塌,形成幽深险峻、峭壁临江的峡谷。经过漫长岁月的雕饰,天地间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奇峡——长江三峡。 关于三峡的起源和时代问题,目前还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先成河、顺向河、迭置河和袭夺河等四种假说。至于三峡形成的时代,有学者认为在侏罗纪或白垩纪,也有学者认为在第三纪以后。三峡的形成仍是自然之谜,还需进一步研究,待后人揭开谜底。 硅化木

三峡博物馆 抗战岁月讲解词

抗战岁月展览 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八年抗战期间,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指挥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成为战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这场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重庆以其坚毅的勇气、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奋斗,激荡着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人类正义和平事业浩然正气,谱写出壮丽诗篇。 《抗战岁月》展览、《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和《重庆大隧道惨案》复原场景,三位一体,构成宏大的历史画卷。这对于我们回顾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回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价值,回顾我们伟大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付出和牺牲以及所焕发的活力和成熟,回顾重庆在这一历史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均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单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八年抗战期间,重庆不仅是国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 国民政府迁渝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重庆设立南方局,“代表中央向国民党及其它党派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指导南方和大后方各省党的工作”。在重庆、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遵循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贯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坚持国共合作,动员国统区一切力量抗战到底。在南方局领导下,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曾被讥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反对日本侵略、呼吁团结抗战的宣言,如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2月,中共中央陕北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扣留了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决定对西安事变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提供了前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在此前后,国共两党为共同抗日进行了6次正式洽谈。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全民抗战的新阶段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2月7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也开始在重庆办公。稍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亦移驻重庆,山城重庆从此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重庆三峡博物馆 调查时间:2012-08-08 调查题目:重庆三峡博物馆特色人文与自然展品 调查目的:1:通过博物馆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独特的人文气息,精神风貌,历史生活 2: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3:丰富和提高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调查方式:实地参观与问询 前言 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简介与背景 第二部分:具体展馆与器物 ______壮丽三峡与远古巴渝长江三峡是地球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于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它以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景观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它以绵延不绝,积淀厚重的历史成为长江文明最华

丽的篇章。 至少在侏罗纪时期三峡地区就已经有很高等的动物进化了。各种鱼类生活在这个地区, 有的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 来。有的物种还留存至今。比 如重庆鱼,胭脂鱼属于灭绝消 失成化石这一类(见下图)大 鲵以及草鱼和鲤鱼则还能常 见。这也侧面表现了史前三峡 和重庆高山深峡流水的地貌, 在进入原始社会时期就孕育 了此地特色的渔猎经济。 重庆和三峡在数百万年前的气候温暖湿 润湿润,植被繁茂,因而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 地区之一。二百万年前的巫山猿人是目前中国 最早的猿人,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文化遗址。巫 山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亚洲说是一个推动。 巫山人以及龙骨山文化位于重庆巫山县庙宇 镇龙骨坡村,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2.04 到2.01百万年的人科化石,这就是直立人巫 山亚种人,简称巫山人,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石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 . 在进入旧石器时代后的三峡和重庆,同中 原文明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遗址。大溪文化, 玉溪坪遗址,巫山人民医院遗址,铜梁文化遗 址,龙骨坡遗址等,以及对应的河梁人,资阳 人,长阳人,建始人,巫山人。他们代表的是 和中原主流文化不一样的地区流域文化遗址。 约距今5到四万年前,人类跨入旧石器时 代晚期,社会形态进入母系制发展阶段。石器和骨,角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巨大地进步。巴渝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出土石器中,砍砸器用砾石直接打制成,具有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刮削器大部分有石片制成,又有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本地区地理位置恰逢南北方两种石器传统分布区的交界地,可见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与走廊。重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瞿塘峡意动的巫山地区发展出背溪文 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屈 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白庙遗 存,而巫山以东的地区呈现出玉溪下层 遗存——玉溪上层遗存——玉溪坪文化 ——哨棚嘴文化的序列。 值得细说一下的是在巫山大溪遗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

水利工程下的历史文化——中国三峡博物馆介绍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心脏的璀璨明珠。 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

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涵丰富的象征图形。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在人民广场和谐曲线环抱的映衬下,昭示出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两个不同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对话,而人民广场则成为对话的极佳场所,这种生动、谐趣的对话方式,既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又展示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涵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因此,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博物馆,在成为三峡历史文化永久载体的同时,也将成为三峡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丰碑。 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目标是“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景点信息 1.开放时间:冬季开放时间9:30-17:00 (16:00停止售票) 2.门票价格 成人票40元/人 成人团体(凭单位介绍信) 30元/人 中小学生未成年人20元/人 中小学生团体(凭学校介绍信) 10元/人 现役军人、烈属、革命伤残军人、离休干部、残疾人、7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 10元/人

三峡博物馆 远古巴渝讲解词

远古巴渝展览引言 巴渝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人类文化绵延不绝的地方。从巍峨的巫山之巅到幽深的长江河谷,从距今200万年到秦灭巴国,从简陋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铜器,文明的足迹趟过这片广袤的土地。这里处处充满神奇。 一条条高山大河像她的血脉,养育了无数的儿女,也为灿烂的文化输送了大量养分。 经过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断努力,现在我们有机会来感悟巴渝地区的远古历史和文化了。《远古巴渝》展览所见的文物,大多数 都是最近几十年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我们可能从没有想到,历史并没有远去,她就在我们的脚下,与我们相隔咫尺红土,至今仍在散发着历史的体温!从这些或石或陶或铜的器物上,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文化发展的脉络。零距离接触这些遥远的文物,我们惊叹于其承载的丰富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惊叹于那时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奋发的精神。 第一单元旧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上,将人类只会用打制的方法制造石器的这段时间,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从猿进化到人以后,人类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旧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止于距今一万二千余年前,占人类时间长河的99%以上。 现在我们知道,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匍匐大地到直立行走,人类的体质经历了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今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每向前行走一步,人类的大脑容量就增大一点,智能就提高一些。从茹毛饮血到烧烤食物,人类在漫长的摸索中,学会了取火和控制火,火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体质的变化。从制造工具到狩猎采集,人类利用自然界的能力日益加强,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发展起了精妙的语言,构建起了有一定组织的血缘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器非常简单、粗放,石器的种类较少,但无论在选材、加工、工具类型以致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中。除石器外,人类还广泛使用竹器、木器、骨器、角器等,并逐渐从山洞走出,懂得了营建住宅。那时的人类还只能靠自然界的恩赐,进行渔猎采集活动,专家称之为"攫取型经济"。人类的社会组织基本依靠血缘纽带维持,人群内部食物共享,地位平等,属于游团社会的性质。 巴渝地区发现了许多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时代分布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都有分布,其人类发展序列相对完整,世界上少有,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巫山人——东亚最早的人类 对于自身起源的探索,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脚步。在中国,继上世纪60年代云南“元谋人”发现后,新的更早的发现接踵而至,震惊世界,那就是“巫山人”的横空出世。 1984年,人们在现属重庆市东部的巫山县庙宇镇附近的一个山坡上,发现了一个出产“龙骨”(传统中医对古代象、犀牛等哺乳动物化石的称谓)的洞穴,当地的许多人纷纷从洞穴里挖掘“龙骨”,据说这种骨头具有治病的神奇效果。挖掘龙骨的消息引起了中国科学院著名考古学家黄万波先生的注意,他很快组织了一个考古队去进行发掘,不久就出土了一些石器,虽然数量不多,但颇有价值。另外还有众多的脊椎动物化石,动物种类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内,总数超过120余种。1985年10月13日,考古工作者在龙骨坡的石灰岩洞穴内发现了一段人类的左侧下颌骨化石,上面还带有两枚牙齿,此后,又发现了一枚人类的上门齿。这是一个十分意外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研究,科学家将

观三峡博物馆后感

观三峡博物馆后感 在这个阳光的日子,我去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 一个城市最能体现其文化内涵的无疑是当地的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确实是一个充分体现了重庆人文内涵与人文文化的地方。 重庆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因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地反复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博物馆,在成为三峡历史文化永久载体的同时,也将成为三星下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丰碑。 在博物馆中,陈列的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有时代特色的文物。比如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到隋唐、宋元、明清的瓷器。整个博物馆大致分为十个部分: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汉代雕塑艺术、历代钱币、历代书画、历代瓷器、李初梨捐献文物展、西南少数名族风情展。博物馆中陈列之物可谓是保罗万象,涉及面也很广。 感受重庆巴山渝水的悠久历史和直辖十年的巨大变化。首先我想说这样形式多样的学习真好。作为重庆人,虽然生于斯长于斯,却惭愧一直没有机会走进三峡博物馆,这次终于得偿所愿。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产物。半天的参观学习,给我留下无数的感动。感动于三峡渊源流长的千年历史,壮丽雄伟的三峡风光,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更震憾于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三峡移民的惊世壮举。 三峡工程从开始提出到最后兴建,历时近一个世纪,是其中无数人面对顾全大局而告别故土的巨大牺牲,仅重庆库区就有百万之众。数量如此巨大的移民,在世界水库移民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持续地感受着三峡人民的壮举与无私。为了国家的建设,他们义不容辞地迁出故土、迁居他乡,虽然到了新的生活和生产的定居地,有许多人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生产不会,但是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新的居住地创业、发展,绝大部分已经成功地融入了迁入地的社会。三峡人民用行动向我们回答了: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做什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拔地而起,离不开他们这种为大“家”放弃小“家”的情怀。特别是耳濡目染三峡移民人生产、生活的一个个场景和画面之后,我更深切体会到他们背井离乡的艰难与不易,也更深切体会到他们对于祖国建设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 我想,新三峡之所以充满魅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一代新移民。在三峡移民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优秀精神风貌,而这不正是我们重庆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吗?直辖十年来,广大重庆人民正是凭着这种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精神,励精图治,使重庆成为了长江中上游一颗璀灿的新星。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有很多种的文物,他们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些艺术的魅力也深深的吸引着我。 巴蜀地区为我国古代石阙建筑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其造型风格或雄伟庄重或孤高挺拔,其上多有各种题材的雕刻,建筑雄姿与精美雕刻互为衬托,展示出巴蜀石阙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武陵阙,石阙位于库区蓄水二期淹没线下,其清理发掘出土,是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成果之一。武陵阙顶盖高65公分,宽175公分,进深165公分,重约两吨。它既保留了我国汉代框架式木结构房屋的具体风貌,又是一件富有地域特色的石雕建筑艺术品。武陵阙的阙身已裂为数块,经拼接复原,一青龙衔璧图像便显现出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为恒星二十八宿四方天象的代称,亦为镇守天之四方神灵.在汉画石中,常被刻画为神秘威猛、体态优美,或仪态轻盈展翅欲飞的生动艺术形象。有了这些神灵的守护,祈望升天的墓主,躺在幽暗的地下墓室,便有了在天上仙界的感觉。这刻在沈氏阙上的青龙、

2019重庆市十大必去景点

2017重庆市十大必去景点 说到重庆人们想到的就是火锅、美女,其实重庆也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那儿不仅风景秀丽,更是凝结了红色精神与无数历史尘雾的城市。那么去重庆旅游有哪些景点是必须要去玩的呢?今天我整理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大家就和我一去看 看2017重庆市十大必去景点吧。 2017重庆市十大必去景点 重庆解放碑 解放碑之于重庆,就像王府井之于北京,北京路之于广州,南京路之于上海,春熙路之于成都一样。这里是重庆的CBD, 更是这座城市的时尚高地,最让人目不暇接的是出没在重庆时尚风口浪尖上的重庆美女。于是在解放碑打望重庆美女成为很多外地人的幻想,自然更不虚此行。就凭这一点,就足以将其推上重庆十大目的地前三的宝座。 解放碑展示重庆独有的都市形象,集逛街购物、娱乐、小吃、打望于一体。 武隆 美丽的武隆让人置身事外,芙蓉洞的钟乳石漂亮,天坑景观不错,而且空气很好,值得来看一看啊。景点有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桥、水峡地缝、芙蓉江等。 朝天门泰坦尼克广场 朝天门广场就修建在码头的上面,远看朝天门广场就象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气势磅礴,因此朝天门广场也被称为重庆的泰坦尼克号。站在广场上,可以看到两江交汇,黄色的长江水与碧绿的嘉陵江水在交汇处泾渭分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

观。 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崖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据说: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地道仓皇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狼藉天涯。当他流落到巴蜀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后来,世人知道事件真想,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如此这般,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这个龙隐寺的香火从此更加旺盛,成为川东远近闻名的古刹。 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四百里的险峻通道和三个动听的名字,容纳了无尽的旖旎风光。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拥有沿途神奇美景。 重庆人民大礼堂 1987年,一部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伦敦大学著名专家教授共同主编增订出版的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一书,首次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国内著名建筑,重庆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 重庆人民大礼堂实属重庆市的官方名片,重庆正面形象的杰出代表。为了全面了解重庆,人民大礼堂是必须看的。除了恢宏的建筑,人民大礼堂更多的是展示重庆人民刚硬不屈的城市性格。人民大礼堂外的人民广场,夜景也是十分了得,加之灯光音乐喷泉助兴,实在是美不胜收。人民大礼堂旁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博物馆,其等比例浓缩长江三峡的全貌及历史由来,值得一看。 洪崖洞

重庆三峡博物馆游记_初中作文

重庆三峡博物馆游记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重庆三峡博物馆游记,感谢您的阅读! 在暑假第一周里,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但让我觉得最值得一写的还是今天去游览三峡博物馆。 我来到三峡博物馆外面,远远的就看见一个白色的椭圆形的建筑,很像一个放倒的巨型鸡蛋----这就是博物馆。 重庆三峡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原名西南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展示三峡文物抢救成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9月成立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收藏着17万余件文物,包括陶器。 瓷器。铜器。书画。玉器等23个文物类别。展厅内有《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4个基本陈列。还有6个专题陈列,为人们展示中国精美绝妙的陶瓷。书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的汉代雕塑艺术,琳琅满目的历代钱币和独具特色的西南名族风情。这些都让我流连忘返。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壮丽三峡》展厅。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峡瀑石。三峡瀑石是在长江三峡蓄水前抢救切割而来,它们原来在称为“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蔓门边上。经过长年累月江水的拍打和冲刷,岩石上形成了一道道水槽,因其性质像瀑布落下,故取名为瀑石。看到这三峡瀑石我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 我一边看一边走,来到了《远古巴渝》展厅。里面陈列着很多出土文物,有陶器。玉器。这些都是我以往没有看到过的,特别是看到文物下面贴的出土地址居然有我的家乡出土的,我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真的没有想到我一直生活的地

方原来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看来我要重新认识我的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了。随着同样兴奋的人群我来到了一个很大的雕塑面前,那是一个纤夫拉船的场景雕塑。十几个纤夫骨瘦如柴,面黄肌瘦,在他们的肩头是粗粗的钢缆。 有的都几乎是爬在地上前行,从他们栩栩如生的表情中不难想象出他们的生活艰辛和船支的沉重。再看看他们脚底下的岩石。经过他们经年累月的拉船,岩石上已经有了触目惊心的圆柱状痕迹!这样的痕迹要经过多久多重才会磨成这样啊。抚摸着那些岩石我不由感慨万千。 我又去参观了其他展馆,觉得我今天的收获真的很大,不仅了解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还看到了抗战中的重庆人民,我真的很高兴。我想告诉我的所有朋友们,有机会的话,大家也来参观一下吧,相信你的收获也会很多!

重庆三峡博物馆导游词

重庆三峡博物馆导游词 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为全国最大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国”二字冠名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三峡博物馆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及三峡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殿堂;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是一个传统的水坝形状。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 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平方米,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 整个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全馆最重展品——乌杨汉阕,重达10吨。它2001 年夏在忠县乌杨镇发现,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整的汉阙。它是重檐庑

殿顶双子母石阙,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阙体雕刻丰富,主要内容有仿木雕刻、生活图卷、灵禽异兽和神话传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 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 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