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统计学各章重点知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各章重点知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各章重点知识

《社会经济统计学》各种重点知识

第二章

1、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需研究事物的全体,它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组成。

2、总体单位是指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它是所要统计的各种数量特征的承担者。

3、确定总体和总体单位,必须注意: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大量的、足够多的;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4、标志是指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5、标志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品质标志表示事物质的特征,一般用文字说明;数量标志表示事物量的特征,一般用数值说明

6、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应该包括他的概念和数值。

7、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质量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

8、指标按其功能和作用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描述指标是指用于反映社会经济现实状况和社会生产、生活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指标;评价指标是指用于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考核,以检查其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预警指标主要用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并依据其指标值的变化,预报国民经济即将出现不平衡状态和突发事件,以及某些结构性障碍。

9、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指标群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变异是标志或指标具体表现的差异。

11、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变量的数值表现就是变量值,亦即可变的数量标志或指标的不同取值。

12、定类尺度是指分组标志是对一些客观事物的名称进行排列。它的特点是只能对数据进行平行的分组或分类,具有互斥性,不能对各组的编号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13、定序尺度指把各类事物按一定特征的强弱、高低等顺序排列起来。它的特点:各组之间能够进行优劣比较,但不能对其序号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14、定距尺度适宜某一种客观存在的计量单位作为分组标志,把顺序排列的各类事物间的差距明确起来。特点:可以用加减法准确地求出其数值的大小差异。

15、定比尺度与定距尺度的差别仅仅在于定距尺度没有绝对零点,而定比尺度有绝对零点。特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

16、四种计量尺度的区别与联系: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可以计量低层次计量尺度能够计量的事物,但反之不行;可将高层次计量尺度的计量结果转换为低层次计量尺度的计量结果,但反之不行。

第三章

1、数量型统计数据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绝对数是统计数据的基本表现形式,表明事物(现象)的总体规模或一般水平,包括时期数(反映事物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量),时点数(反映事物现象在某一瞬间时刻上的总量);相对数是两个绝对数的比值,反映事物的相对数量。

2、时期数和时点数的比较:时期数可连续计数,并可累计,时点数只能间断计量,不能累

计;时期数形成时间序列数据;时点数形成截面数据。

3、比例与比率:比例表示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反映总体的构成或结构;比率表示各不同类别的数量比值,可以是同一总体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也可以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之比

4、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

5、统计调查就是使用明确的概念、方法和程序,以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从一个总体的部分或所有单元中收集感兴趣的指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综合编辑成有用的简要形式的所有活动。

6、统计调查的步骤:调查的计划和设计——调查前的准备——调查的实施——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报告

7、统计调查的种类: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按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制度、专门调查;按时间的连续性分为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法、采访法、邮寄法、报告法、网上调查

8、问卷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单选项目,备选答案需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集;单选项目,备选答案不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面;多选项目,备选答案可涉及多个层面;无论单选或多选项目,每一个选项都不可以有多重含义;无论单选或多选项目,各备选答案之间不可以有包含关系;问题的提法不同,可能导致结果不同;避免诱导;跳答和相关联问题的标示要明确;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项

9、统计报表制度一般是强制性的,会给基层企事业单位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

10、普查的特点:必须规定标准时点;通常是一次性和周期性的

11、典型调查是有意识的选择调查单位,与其他非全面调查地方法相比更多的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与决策。典型调查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选择典型;开调查会是典型调查的主要方法。

12、重点调查是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从调查对象中选取一小部分重点单位所进行的统计调查。重点调查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理和时间获得能够说明总体情况的资料,但不能以此推断总体的数量

13、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理想、最科学的一种调查方法。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时效性、适应性、准确性。抽样调查的方法: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分为方便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

第四章

1、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必然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编制统计表

3、统计整理的程序:确立统计整理方案、统计资料审核、统计资料的分组与汇总、编制统计图表、统计资料的积累和保管

4、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不同的类型组。统计分组的目的是使大量无序的、零散的数据变为有序,使之层次分明,清晰地显示出总体的数量特征。

5、统计分组的作用: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研究总体的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数量相互依存关系

6、统计分组的原则: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正确划分各组界限

7、统计分组的种类:按分组标志性质分为品质标志分组、数量标志分组;按分组标志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8、组距式分组关键在于:组距和组数的确定、组限的确定。组数=全距÷组距,组距=全距

÷组数。经验公式:建议组数=1+(3.322*lgN ),N 为总体单位总数

9、对于连续型变量的分组,相邻组的组限必须要重叠,并且要遵循“上线不在内”的原则;

对于离散型变量的分组,相邻组组限则可以间断,并且组限用整数表示。

10、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对零散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全距;选择分组的类型和方法

并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编制次数分布表并绘制次数分布图

11、2

下限上限组中值+= 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该组上限—(邻组组距÷2) 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该组下限+(邻组组距÷2)

12、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览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一般左右打开不封闭

13、频数分布的类型:正态分布、U 型分布、J 型分布

第五章

1、总量指标的总类:按反映总体的内容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按反映总体时

间状况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按计量单位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2、相对指标的作用:利用相对指标可以反映总体的结构、比例、速度和密度等内部特征,

对总体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相对数一般采用百分数或系数等无名数表示,能准确的

判断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3、相对指标种类和计算方法

① %100?=计划任务水平

实际完成水平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② %100?=总体全部数值

总体部分数值结构相对指标 ③ %100?=值

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比例相对指标 ④ %100?=数值

另一条件下的同项指标值某条件下的某项指标数比较相对指标 ⑤ %100?=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动态相对指标 ⑥ 数值另一有联系现象的指标某一现象的指标数值强度相对指标=

4、人口出生率是无名数的强度相对指标

5、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可比性原则;定性分析与数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相对指标和

总量指标结合运用原则;各种相对指标综合运用原则

6、集中趋势:指总体中各单位的次数分布从两边向中间的集中的趋势

7、平均指标的特点:代表总体各单位的一般水平;把总体内各单位同一数量指标的不同值

之间的差异抽象化,集中在一个典型水平上;平均指标一般只用于对数量指标求平均;平均

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8、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n x

x i ∑= 加权算术平均数∑∑∑∑?==i

i i i i

i f f

x f f x x 对于算术平均数,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

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9、调和平均数:简单调和平均数∑=x n

x H 1 加权调和平均数∑∑∑∑==f

xf m x m x H 1 10、几何平均数n n x x x x G 321=

11、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关系为: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

12、总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13、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数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变

量值。中位数的确定仅取决于它在数列中的位置,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14、标志变异程度大,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则小,标志变异程度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则大

15、变异指标是反映社会生产稳定性和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节奏性和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指

16、极差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7、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对其平均数的绝对离差的平均数。 未分组时n x x D A i ∑-=||. 分组数列中∑∑-=i

i i f f

x x D A ||.

18、标准差:未分组情况n x x i ∑-=2

)(σ分组情况下∑∑-=i i i

f f x x 2)

19、变异系数越小,代表性越大 平均差系数%100..?=x

D A V D A 标准差系数%100?=x V σ

σ

第六章

1、时间数列是将某一指标的数值按时间排列起来而形成的变量数列。

2、时间数列按其使用的指标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

数列

3、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时间长短统一、总体范围统一、计算方法统一、经济含义统一

4、时间数列中美个指标的数值叫做发展水平,把所要计算分析的那个时期的发展水平称为

报告期水平,把作为比较基础的那个时期的发展水平称为基期水平

5、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代表性指标,

6、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1) 时期数列:时间间隔相等:n a

a i ∑= 时间间隔不等:∑∑=i i i f f

a a

2) 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列:n a

a i ∑= 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数列∑∑=f

af a 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1

22

121-++++=-n a a a a a n

n 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序列∑-=--++++++=1

1

11232121222n i i

n n n f f a a f a a f a a a 7、根据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1) 由两个时期数列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b

a c 2) 由两个时点数列对比而行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2

22213211321n

n n

n b b b b b a a a a a c ++++++++++=-- 3) 由两个性质不同的时间数列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12

21321-+++++=-∑n b b b b b n a

c n

n

8、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9、1

-==项数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的个数逐期增长量之和平均增长量 10、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11、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而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任何递推关系

12、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n n n n x x x a a x 210

== 13、构成时间数列的要素,通常可以分为四类,即长期趋势、循环波动、季节波动和不规则波动

14、移动平均法:计算奇数项移动平均数时,先将所要移动平均的各项数值相加,计算出移动总数,然后除以移动项数,就可以求得一个移动平均数,并记在与奇数项中央数据对应的

位置上,边移动边平均,便出现显示现象变动规律的新的时间数列;计算偶数项移动平均数的方法基本同上,但需要第二次移动平均,将相邻的两个移动平均数相加除以2,以移正位置。

15、最小平方法:根据?????-=--=??????+=+=∑∑∑∑∑∑∑∑∑∑t

b y a t t n y t yt n b t b t a yt t b na y 222)( 16、若取时间数列中间项为原点,N 为奇数时,令t = …,-3,-2,-1,0,1,2,3, …,

N 为偶数时,令t = …,-5,-3,-1,1,3,5, …,则有∑∑∑==2t b ty na y ,那么∑∑=2

t ty b ,y n

y a ==∑

第七章

1、统计指数广义上是用来测定一个变量值对于一个特定变量值大小的相对数,狭义上指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统计指数的分类:按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指数化指标的性质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按对比的基期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按计算形式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3、如果所求的是质量指标指数,价格就是指数化因素,如果所求的是数量指标指数,销售量就是指数化因素

4、指数的作用:综合反映现象数量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综合反映现象数量变动的实际经济效果;反映各因素数量变动对复杂现象数量总变动的影响

5、综合指数计算特点:如果一个总量指标能够分解为两个,只观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而将其他因素固定起来,从而求得这一个因素的总指数

6、同度量因素:能够将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数量过渡到可以相加对比的那个因素

7、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用拉式公式∑∑=0

010q p q

p k q

8、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用派式公式∑∑=101

1q p q p k p

9、加权算术平均值数:拉式平均指数公式∑∑=0000q p q

p k k q

q

10、加权调和平均指数:派式平均指数公式∑∑=p p k q p q

p k 1111

11、指数体系广义上指经济上有联系的若干个统计指数构成的整体,狭义上指经济上有联系的、数量上有一定关系的若干个统计指数所构成的整体

12、因素分析:对于简单现象:相对数方面0

1010011f f x x f x f x ?= 绝对数方面0011010011)()(x f f f x x f x f x -+-=-;对于复杂现象,相对数方面:∑∑∑∑∑∑?=0

010101

1001

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绝对数方面:)()(0010101100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13、复杂现象总量指标变动的三因素分析排序原则:各因素的排列顺序:数量指标在前,质量指标在后;各因素的替换:依据它们之间的客观经济联系;各因素变动指数:遵循确定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连锁替代法:“前变后固定,后变前已变”

14、平均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设∑∑=110f f

x x n ,∑∑=1111f f x x ,∑∑=0000f f x x ,0

x x P n x =,n f f x x P 1=∑,则x f

f P P x x ?∑=01,)()(0101x x x x x x n n -+-=-

下面是老师上次最后复习是讲的几道例题,大家好好做做哦!!

1、某企业2000年度产品销售量计划为上年的108%,1999-2000年动态相对指标为114%,试确定2000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知识点: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2、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1)一季度三个车间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2)一季度三个车间平均单位产品成本。(知识点: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单位成本=总价/总产量)

3、某地区粮食产量1984-1987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3,1987-1989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5,1990年比1989年增长6%,试求1984-199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知识点:平均发展速度)

4、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并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知识点:变异系数%100?=x V σ

σ,变异系数小的总体,其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反之,

亦然)

5、利用动态指标的相互关系,计算下表中所缺指标数值,并进行动态分析。

6、某企业产值呈连年递增趋势,其历年资料如下表所示。

某企业产值资料 单位:万元

试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方程,并测定各年趋势值。

(知识点:最小平方法(P161-162)t 值的选取)

7、某地区三种水果的销售情况如下:

试计算该地区三种水果的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对居民开支的影响 绵纱产量指标计算表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很重要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 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 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 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 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 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 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 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 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 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 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 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 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 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 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 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 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 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 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 本。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 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 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 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是用 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 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 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 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是说 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 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 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 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 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 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 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 查范围。调查项目和调查 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 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 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 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 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 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

统计学20个重点知识整理

一、统计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按照调查研究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运用资料等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 2、统计资料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资料,包括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后的图标和文字资料等系统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怎样进行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方法论科学,它阐述了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和数量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和采用的方法等,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研究的基础;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统计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统计工作要以统计学的理论为指导,并检验和发展统计理论。 二、统计总体和统计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1、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2、统计总体的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3、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4、例:要研究某一乡镇企业的职工素质情况,则该乡镇企业的全体人员构成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职工就是总体单位。 5、关系:a.总体由总体单位组成; b.组成总体的个体是有差别的; C.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特征; 2、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统计标志未必都是可量的; 3、统计指标具有综合性;而统计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在于: 1、许多统计指标的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2、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例如:要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则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指标,而某省的粮食总产量是标志。 四、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5、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五、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统计调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总体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统计调查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分为政府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社会调查; 5、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问卷法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公式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第一章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兼有的职能 第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5.调查误差的种类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组距= 全距÷组数全距=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章:导论 1、什么就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就是收集、分析、表述与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与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与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与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就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就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就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就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就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就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总体就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就是总体。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参数就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就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商品的销售额就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就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就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要解决的就是调查的内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主要就是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一就是调查或观察,二就是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就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数据收集方法。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普查就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调查。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有人中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统计报表就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 4、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就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误差的主要类型有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两类。 抽样误差主要就是指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非抽样误差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理论上可以消除) 5、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即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准确性,即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关联性,即满足用户决策、管理与研究的需要;及时性,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一致性,即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最低成本,即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6、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询问调查与观察实验。 7、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调查目的即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就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单位就是构成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调查项目与调查表,就就是调查的具体内容;其它问题,即明确调查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调查时间及调查组织与实施细则。 第三章:数据整理与展示 1、对于通过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应主要从完整性与准确性两个方面去审核。 2、对分类数据与顺序数据主要就是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则主要就是做分组整理。 3、数据分组的步骤:确定组数、组距,最后制成频数分布表 统计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相邻两组组限间断,上限值采用小数点。 组中值=(下限值+上限值)/2 4、频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频数分布指把各个类别及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并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例:某一类别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值;百分比: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而计算的比值;比率:不同类别数值的比值;分类数据的图示包括条形图与饼图。 5、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差别:条形图就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宽度则就是固定的,直方图就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其次,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就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就是分开排列。最后,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分类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数值型数据。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一就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就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三就是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偏斜程度与峰度。 2、简述众数、中位数与均值的特点与应用场合及关系。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 绪论 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 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系统抽样、多阶 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 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

2017年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基础》知识点习题:统计法概述含答案

2017年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基础》知识点习题:统计法概述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行政法规是由()制定和发布的。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D.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答案】A 【解析】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2.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我

国第一部关于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方面的()。 A.部门统计行政规章 B.地方性统计法规 C.统计行政法规 D.地方统计规章 【答案】A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由()制定的国家法律。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家统计局 C.国务院 D.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答案】A 4.()对统计法有解释权。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家统计局 D.享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答案】A 5.我国现行的统计基本法是()。 A.统计行政法规 B.统计行政规章 C.《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答案】C 【解析】我国现行的统计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惟一的一部统计法律。 6.《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是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属于()。 A.统计法律 B.统计行政法规 C.统计规章 D.地方性统计法规 【答案】D 【解析】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江苏省统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型;有下划线的重点记忆!当然整理的知识点都就是重点!都要背与理解!Fighting!) 第一章绪论 一.统计的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与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与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就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就是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就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就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就是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与指标 标志就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与指标数值两部分。(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就是用属性表示的;(3)指标数值就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就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就是变异,什么就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的年龄就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的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与水平的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应现象总体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工作质量的各种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与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就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它就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就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确定 ⒉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向谁调查) 调查对象——社会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总体单位)

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其概念

一、概念篇 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是抽取总体重的部分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的信息,用来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调查方法。这里的总体是指抽样推断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整体,它是由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具同一性质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被抽中的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一般的,将总体记作N,将样本记作n。 面谈访问法:是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 频率:是将跟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或比重。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加权算数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比例分析法: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好坏,或分析部分和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

统计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1. 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2. 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统计设计,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3. 统计总体:根据一定数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的事物的全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标志: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标志分为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用文字、语言描述)和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用数值表现)。 不变指标:一个总体中各单位有关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变异指标: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都相同。 第二章 1. 统计调查方式: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定期报表制度。 调查方式按调查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按时间标志可分为连续性(经常性)调查和不连续性(一次性)调查 (一)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全面调查。特点:非经常性调查、最全面调查。 (二)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可分为概率调查和非概率调查。 (三)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它是一种不连续的调查。 (四) 定期报表制度又称统计报表制度,它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逐级地定期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2. 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部分定期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3.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4. 统计分组的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 (先分后组) 间断型分组和连续型分组,等距和异距注意事项 第三章 1. 简单算术平均数121 n i n i x x x x x n n =++ +== ∑ 2. 加权算术平均数 11221121 n i i n n i n n i i x f x f x f x f x f f f f ==+++== +++∑∑ 3. 组距数列的算术平均数 4. 相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5. 调和平均数 6. 几何平均数 7. 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1 1 , ()0n n i i i i nx x x x ===-=∑∑ 8. 组距数列的众数112O O O M M M L d ?=+??+? 9. 组距数列的中位数12e e e e M e M M M f S M L d f --=+?∑ 11. 方差(注意与样本方差的区别)P102: 10,11题 第四章 1.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包含 ,相等 ,和 ,差 ,积 ,逆 ,不相容 。 2. 概率的计算: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加法法则 ,乘法公式 条件概率 ,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 3. 常见的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统计学基础知识

一、数据的特征值 (一)数据的位置特征值 1)平均值 如果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得到一批数据x 1,x 2,x 3….x n ,则样本的平均值x 为: n-数据个数; x i -第i 个数据数; ∑-求和。 2)中位数 有时,为减少计算,将数据x 1,x 2,x 3….x n 按大小次序排列,用位居于正中的那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当数据为偶数时)表示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3)中值M 测定值中的最大值x max 与最小值x min 的平均值,用M 表示。 4)众数 在用频数分布表示测定值时,频数最多的值即为众数。若测定值按区间做频数分布时,频数最多的区间代表值(一般取区间中值)也称众数。 (二)数据的离散特征值 1)极差R 测定值中的最大值x max 与最小值x min 之差称为极差。通常R 用于个数n 小于10的情况下,n 大于10时,一般采用标准偏差s 表示。 2)偏差平方和S 各测定值x i 与平均值 之差称为偏差。各测定值的偏差平方和称为偏差平方和,简称平方和,用S 表示。 无偏方差 各个测定值的偏差平方和除以(n-1)后所得的值称为无偏方差(简称方差),用s 2表示: ~ x _x _ x ∑ =--=-=n i i x x n n S s 1 2 _2)(1112 _ 2 _ 22 _ 1)(...) () (x x x x x x n -+-+-∑=-n i i x x 1 2 _ )(S = =

标准偏差s 2 (三)变异系数 以上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值,只反映产品质量的绝对波动大小。在工程实践中,测量较大的产品,绝对误差一般较大,反之亦然。因此要考虑相对波动的大小,在统计技术上 上式中σ和μ为总体均值和总体标准差,当过程在受控状态下,且样本容差较大时,可用样本标准差s 和样本均值 估计。 _x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统计学基础知识

第1章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 总体样本 统计量参数 资料类型 概率频率 1.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和统计数字在英语中共用statistics一词作为复数名词意指统计数字作为单数名词表示统计学这个词源于state可见早期的统计数字是指官方所要求的信息现在 仍然如此但不限于此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统计数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Webster国际大词典第三版中说统计学是 a science dealing with the collection,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masses of numerical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4821267.html,st JM主编的一本词典中统计学是the science and art of dealing with variation in data through colle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in such a way as to obtain reliable results从上面对统计学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到统计学至少含有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统计学是处理资料中变异性的科学和艺术第二统计学的目的在于取 得可靠性的结果其求实性毫不含糊第三统计学是在搜集归纳分析和解释大量数据 的过程中完成使命的 简单地讲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科学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几乎应用于科技的所有领域产生了许多应用性分 支如工业统计卫生统计商业统计等等 一般而言统计工作的基本过程的主要包括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1.2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1 总体与样本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总体的调查应包括内容单位范围时间 有限总体只包含有限个观察对象的总体 无限总体观察对象无限的总体 个体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测单位其实测值的全体 调查总体对总体进一步限制使对总体的调查具备可操作性 在市场调查中问卷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总体 如某次调查被访者均为20~30岁男性居民样本量为400 题目Q1 当您想到洋酒时您最先想到的品牌是什么 总体为该市20~30岁男性居民最先想到的洋酒品牌的全体 样本这400个被访者首先想到的品牌的全体 题目Q2 您的个人收入是多少 总体该市20~30岁男性居民的个人收入的全体 样本这400个被访者的个人收入 由此可见界定总体一个是甄别条件一个是指标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情况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一、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4)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类,给出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提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案和工作进度等。 (2)收集数据 统计数据的收集有两种基本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整理与分析

描述统计是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推断统计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量特征。 (4)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对于已经公布的统计资料需要加以积累,同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结合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和利用。 五、统计总体的特点 (1)大量性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2)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3)变异性 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 六、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 标志(指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指数量指标)一定要经过汇总才能取得。

统计学重点知识点

基本统计方法 第一章 概论 1. 总体(Population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对象的全体(集合);样本(Sample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 参数(Parameter ):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用希腊字母表示,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Statistic ):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标准差等,采用拉丁字字母表示,是在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3. 统计资料分类:定量(计量)资料、定性(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1. 集中趋势:均数(算术、几何)、中位数、众数 2. 离散趋势:极差、四分位间距(QR =P 75-P 25)、标准差(或方差)、变异系数(CV ) 3. 正态分布特征:①X 轴上方关于X =μ对称的钟形曲线;②X =μ时,f(X)取得最大值;③有两个参数,位置参数μ和形态参数σ;④曲线下面积为1,区间μ±σ的面积为68.27%,区间μ±1.96σ的面积为95.00%,区间μ±2.58σ的面积为99.00%。 4.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正态近似法:/2X u S α±;百分位数法: P 2.5-P 97.5。

第三章 总体均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 2. 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 SEM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计算公式: X σσ=误差的大小。 3. 降低抽样误差的途径有:①通过增加样本含量n ;②通过设计减少S 。 4. t 分布特征: 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形态取决于自由度ν,ν越小,t 值越分散,t 分布的峰部越矮而尾部翘得越高; ③当ν逼近∞,X S 逼近X σ, t 分布逼近u 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 分布的特例。 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 CI ):按预先给定的概率(1-α)确定的包含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计算公式:/2,X X t S αν±或/2,X X u S αν±。95%CI 含义:从固定样本含量的已知总体中进行重复抽样试验,根据每个样本可得到一个置信区间,则平均有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参数。 6.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反证法的思想。 ①反证法:从问题的对立面(H 0)出发间接判断要解决的问题(H 1)

同济大学多元统计学复习总概要

《多元统计》复习概要 1 考试范围 本次考试共分作9个考点,其中有4个考点: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以及回归分析是老师课件上的内容,多元正态分布、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因子分析5个考点均为书本上的内容。看上去内容很多,实质上除了最后两个考点计算涉及到矩阵和行列式的运算外,其他的都基本只是将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掌握其原理就行了。 2 题型: A卷:1道简答题,7道计算题 B卷:3道简答题,5道计算题 根据本校生透露,同济考试一般来说都采用A卷 3 预备知识 数理统计: (1)假设检验:z检验、t检验都可以针对均值的检验,卡方(χ2)检验是针对方差的检验,z检验是针对样本比例的检验。 (2)点估计以及区间估计:与参数的假设检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线性代数: (1)矩阵的基本运算法则 (2)矩阵的相关性质,如(正交矩阵、对称矩阵、逆矩阵、相似矩阵等性质) (3)行列式的基本运算法则及基本变换 (4)齐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4 考试内容: 1、抽样分布 a) 比例的区间估计、精度、样本容量的确定 说明:1)比例的区间估计。这是本科学的数理统计的内容,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对照任一本数理统计的书中“参数检验”章节进行学习,区间估计与单总体的参数检验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以一定的把握(如95%)估计理想的总体参数(未知)存在于以我们所得的样本参数(如平均值、方差、比例)什么样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后者则是已知理想的总体参数,以一定的把握检验所得的样本参数是否在此把握对应的误差范围内。 2)精度。即d ,估计区间的误差大小 3)样本容量。即n ,即需要抽样的个数,越大越能达到精度的要求。 公式:n p p Z d /)1(2/-=α 其中,Z 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点,p 为样本比例,n 为样本容量,d 为误差大小 例题:“抽样分布和参数估计”课件p60~61页、p70 2、多元正态分布 a )数字特征、性质 b )马氏距离、欧氏距离 c )均值向量和协方差阵的估计 说明:a)因为随机抽样的样本是随机的,只能由不同的统计数字表示,所以我们可用统计的参数来代表所有的统计样本,称作数字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参数最重要,平均值、方差以及样本比例。从概率论的理想角度来说,对应分别就是均值、方差、总体比例。样本向量指的是有许多个变量的样本,于是就成为了向量。对应这个向量X ,于是它的数字特征也成为了向量,分别对应为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无论及样本比例向量了)。性质是不必死记的,考试也不会直接考,但可通过概率论的基础知识类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计算部分全用红色标注了!其他红色的是我的推断,可能出什么题型;有下划线的重点记忆!当然整理的知识点都是重点!都要背和理解!Fighting!) 第一章绪论 一.统计的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和指标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的年龄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的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的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应现象总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的各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