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韧带样纤维瘤误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一例并文献复习

胸壁韧带样纤维瘤误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一例并文献复习
胸壁韧带样纤维瘤误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一例并文献复习

包裹性胸腔积液

包裹性胸腔积液 【患者咨询】 奶奶今年67岁,最近几个月来总是出现胸闷,气喘,浑身乏力症状,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包裹性胸腔积液,胸水增多。包裹性胸腔积液是什么?严重吗?怎么办? 【包裹性胸腔积液是什么】 包裹性胸腔积液是发生在胸膜粘连基础上的局限性胸膜积液,可以是大量胸膜积液局限后形成,也可以是局部胸膜粘连同时有渗液形成。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总是要在有胸膜粘连的基础上形成包裹性胸膜积液。 【包裹性胸腔积液分类】 包裹性胸膜积液可发生在胸膜的任何部位分有胸壁包裹,时间包裹,叶间合并其它部位的包裹性积液;还发生在横膈、纵膈胸膜的包裹性积液等几种类型。 (一)游离性胸腔积液 (1)少量积液 积液首先聚积于后肋膈角。X线表现为液体沿胸壁内缘形成窄带状均匀致密影。积液量在300-400ml以上的积液,立位观显示,外侧肋膈角变钝、填平。或许见到肋膈角沿侧胸壁有向上延伸的带状影。 (2)中等量积液 液体量较多时,由于液体的重力作用而积聚于胸腔下部肺的四周,表现为胸下部密度均匀增高致膈影消失。

(3)大量积液 液体上缘可达第二肋间。一侧胸部显示为均匀浓密影,有时仅肺尖部透明。并有同侧肋间隙增宽,及膈下降、纵隔向对侧移位。 (二)包裹性胸腔积液 (1)肋胸腔包裹性积液 胸膜炎时,脏层、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为包裹性积液。 (2)叶间积液 叶间积液可局限于叶间裂,但多与游离性胸腔积液并存,或系游离性积液进入叶间裂。 (3)肺下积液 聚积在肺底与膈之间的积液为肺下积液。多为单侧,以右侧多见。因液体将肺下缘向上推移,故X线表现为肺下野密度增高,与膈影相续,而上缘呈上突的圆顶状,易误为膈升高。 (三)脓胸 急性脓胸表现与胸腔积液相同。常发生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横膈上升等表现。 【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 (1)中药水煎剂 消积化饮方作为水煎剂,根据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有宽胸化痰、、攻逐水饮之效,可排除胸腔积液,有效减少胸膜粘连或增厚等后遗症;同时健脾益气、疏肝解郁、补益中气,使胸腔积液消除而不伤正气,

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一、中医药 (一)推荐治疗——消积化饮方 【功能主治】 主治胸腔积液,此方易吸收,见效快,有化痰消饮、理气活血、补益中气之功效,能标本兼治胸腔积液。 【用药禁忌】1、饭后服药,汤药冷后可加热温喝; 2、服药期间勿食腥辣肥腻、刺激性之物; 3、孕妇禁用 二、西医药 西医治疗主要通过治疗原发病或纠正胸腔液体漏出的原因使漏出性胸腔积液吸收或稳定: (一)结核性胸腔积液 (1)抗结核药物治疗。 (2)胸腔穿刺抽液:中等量以上积液需治疗性胸腔穿刺抽液,可减轻或解除肺、心血管的受压症状,减少纤维蛋白沉着及胸膜增厚,降低或避免影响肺功能的可能。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毒症状,可加快胸腔积液吸收、减少胸膜增厚、粘连的机会(二)恶性胸腔积液 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卵巢癌的转移是恶性胸腔积液常见病因。 (1)全身性抗肿瘤化学治疗

对于全身性抗肿瘤化疗较为敏感的恶性肿瘤,经全身性化疗约1/3患者胸腔积液消失。 (2)胸腔局部治疗 ①胸腔内注入抗肿瘤药物:通常采用肋间切开引流尽可能将胸腔积液排空,经引流管注入抗肿瘤药物,有杀伤癌细胞作用,又可引起胸膜粘连。 ②胸膜腔注入生物免疫调节剂。 ③胸膜粘连术:使胸膜粘连、胸膜腔闭锁,阻止胸腔积液复发。 (三)化脓性胸腔积液 化脓性胸腔积液常继发于化脓性感染或外伤。感染病原体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革兰阴性杆菌、结核菌、放线菌等。 包裹性胸腔积液预防措施 一、积极防治原发病:胸腔积液为胸部或全身疾患的一部分,因此积极防治原发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二、注意生活调摄:居住地要保持干燥,避免湿邪侵袭,不恣食生冷,不暴饮暴食,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 一般来说,可以谨遵下面几个原则: 得病后,早治疗,避风寒,慎起居,怡情志。 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积极参加各种适宜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感染性胸腔积液

感染性胸腔积液(肺炎旁积液)诊治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孙永昌 这节课我们讲感染性胸腔积液(肺炎旁积液)诊治进展。感染性胸腔积液这儿当然我们临床上有很多的病原菌的感染了,像病毒、细菌,还有非典型病原体等等。在这儿感染性胸腔积液是特指细菌,感染引起的胸腔积液,不包括结核、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引起的胸腔积液。这种感染胸腔积液我们又称肺炎旁积液。 肺炎旁积液的概念,指任何继发于肺炎(细菌性或病毒性)或肺脓肿引起的胸腔积液。在这儿刚才我提到了,一般病毒性的这个比较少见,我们临床上也很少有能明确诊断的,在这儿我们就专指是细菌或者肺脓肿引起的胸腔积液。肺炎旁积液是一个概念。另外我们还有一个脓胸的概念,脓胸就指胸膜腔有脓液,称为脓胸。第三个概念叫腹部性肺炎旁积液,需要有创操作,例如置管引流治疗的肺炎旁积液,或者细菌培养阳性的肺炎旁积液,我们称之为复杂性的肺炎旁积液。当然如果这个肺炎旁积液不需要置管引流,细菌培养是阴性的,单纯的抗感染治疗就能治好的,这种肺炎旁积液我们就称为单纯的肺炎旁积液。这三个概念,大家要熟悉。 肺炎旁积液实际上在临床上我们很多,但是有时候有一些病例我们可能会认识不到,你像上一节课我曾经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一个肺炎旁积液,被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在我们以前调查的这一组668例因为胸腔积液住院的病人当中,肺炎旁积液占了4.7%。 下面我还是通过一个病例给大家介绍一下肺炎旁积液诊断中的一些诊断要点。这是一个40岁的男性患者,主诉是因为咳嗽10天,发热、胸痛3天。患者10天前出现咳嗽,咯少量白色、黄色,黄白粘痰,未予重视。3天前发烧,体温最高达到了39.3度,自己服用退烧药后无效,而且出现了左侧的胸痛,深呼吸或者转动体位的时候加重,所以到我们医院来就诊,胸片就发现左侧的胸腔积液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我们看一下,门诊检查他的血常规,白细胞明显的升高,达到了19.16×10的9次方,中性粒细胞81.6%。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血象,再结合临床表现就想到这个病人是一个急性的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 主讲人:xx 定义:胸膜腔内液体(胸液)的形成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使胸液形成过多或吸 收过少时,均可导致胸液异常积聚,称为胸腔积液。 病因与发病机制 根据发病机制与化学成分不同分为漏出液、渗出液、血液(血胸)、脓液(脓胸)与乳糜液(乳糜胸),临床上常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有: 一、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血容量增加、上腔静脉或奇静脉受阻,产生胸腔漏出液。 二、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如胸膜炎症(结核病、肺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胸膜肿瘤(恶性肿瘤转移、间皮瘤)、肺梗死、膈下炎症(膈下脓肿、肝脓肿、急性胰腺炎)等,产生胸腔渗出液。 三、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如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粘液性水肿等,产生胸腔漏出液。 四、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癌症 淋巴管阻塞、发育性淋巴管引流异常等,产生胸腔渗出液。 五、损伤所致胸腔内出血 主动脉瘤破裂、食管破裂、胸导管破裂等,产生血胸、脓胸、乳糜胸。 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积液量与原发疾病 (1)呼吸困难:最常见,与积液的量有关。当积液量>500ml时,可出现胸闷与呼吸困难,并随积液量增多而加重。 (2)胸痛:多为单侧锐痛,并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可向肩、颈或腹部放射。并随胸水增多疼痛可缓解。 (3)伴随症状:病因不同,其伴随症状不同。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青年人,常有发热、干咳;恶性胸腔积液多见于中年人以上病人,伴有消瘦与呼吸道或原发部位肿瘤的症状;炎性积液多为渗出液,伴有咳嗽、咳痰与发热;心力衰竭所致胸腔积液为漏出液、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其她表现;肝脓肿所致的右侧胸腔积液可为反应性胸膜炎,亦可为脓胸,常伴有发热与肝区疼痛。 2、体征 少量积液体检时可无异常发现。范围较小的包裹性胸腔积液以及叶间胸膜积液在体检时也常常难以发现。中等量或以上的胸腔积液可有以下典型体征: 视诊:喜患侧卧,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受限,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 触诊:气管移向健侧,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积液区为浊音或实音,左侧胸腔积液时心界叩不出、右侧胸腔积液时,心界向左侧移位。 听诊:积液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积液上方可闻及减弱的支气管呼吸音 实验室及其她检查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20例临床病理观察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20例临床病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3-06-06T09:04:12.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程华柏龚婷胡芬 [导读]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按其发病部位分为腹壁纤维瘤病,腹壁外纤维瘤病,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三大类 程华柏龚婷胡芬(湖北省嘉鱼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北嘉鱼 437200) 【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8~2012年间20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好发于深部软组织或腹腔内,界限不清,质地坚韧,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肿瘤直径4~10cm,平均直径6.5cm。组织病理学表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多呈平行或波纹状排列,其间伴有比例不一的胶原纤维,病灶周围常见纤维母细胞束向肌肉或脂肪组织内穿插或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Vimentin(+),β- catenin(+),desmin、α-SMA、MSA(+/-),CD34(-),S-100(-)。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呈浸润性生长并易于复发的中间性肿瘤,临床诊断较困难,需依靠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才能确诊。目前治疗多以局部扩大切除为主,放疗为辅。 【关键词】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029-02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e fibromatosis),又称韧带样瘤(desmoid tumor)或侵袭性纤维瘤病(agressive fibromatosis)。由Stout[1]最初提出,是一种发生在深部软组织的以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浸润性生长和易于复发但不转移为特征的肿瘤。现报道我科外检中遇到的20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病例,通过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要点。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嘉鱼县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2012年间共收到术后病理诊断为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病例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16-42岁,中位年龄31.3岁,病程3-15个月,发生于腹壁的6例(均为女性),肩部4例,上臂3例,前臂2例,大腿1例,小腿2例,胸壁1例,肠系膜 1例。 1.2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深部软组织或腹腔内无痛或伴轻度疼痛的肿块,用力深压可触及,肿块活动度差,体积较大者可见肿块处皮肤明显隆起,皮肤表面颜色和纹理无异常。B超或CT影像资料显示肿瘤多提示边界模糊的实质性肿块。 1.3方法手术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切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SP法,所选标记物为Vimentin,β-catenin,desmin、α-SMA、MSA,CD34,S-100,所用试剂均由DAKO公司生产。 2 结果 2.1病理学检查 20例患者的肿瘤部位均位于肌肉内或与腱膜相连,位置较深,肿块无包膜,向周围肌肉或脂肪组织内生长,手术剥离困难。肿块质地坚硬,切面灰白,直径4-10cm,平均直径6.5cm。病理组织学见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在不同区域比例不一。纤维母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小,浅染,1-2个核仁,瘤细胞呈平行或波纹状排列(图1,2)。在肿瘤细胞间可见厚壁血管,在细胞疏松区可见裂隙状血管(图3)。部分病例可见间质粘液变性,类似结节性筋炎。病灶周围见纤维母细胞向肌肉内穿插性生长,分割肌肉组织,呈网格状改变(图4),并挤压肌细胞形成多核肌巨细胞(图5),或浸润脂肪形成脂肪小叶样结构(图6)。 图1 肿瘤细胞平行排列图2 肿瘤细胞呈波纹状排列图3 肿瘤细胞间出现裂隙状血管图4 分隔肌肉组织图5 肌肉组织挤压形成肌巨细胞图6 肿瘤侵入脂肪组织形成脂肪小叶样结构图7 Vimentin(+)图8 β-catenin(+) 2.2免疫组化Vimentin(+)(图7),β-catenin(+)(图8),desmin、α-SMA及MSA(+/-),CD34(-),S-100(-)。 3 讨论 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组肌纤维母细胞过度生长形成的肿瘤,其病因可能与外伤,遗传和内分泌有关[2] 。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成纤维细胞瘤和纤维肉瘤之间,是一种中间性肿瘤。它们有以下共同特征:(1)肿瘤由分化良好的肌纤维母细胞构成,(2)肿块无包膜并呈浸润性生长,(3)在增生细胞之间有数量不等的胶原纤维,(4)细胞无恶性特征和核分裂少见,(5)临床上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且易复发但从不转移。由于病变部位深在,界限不清,活动度差,临床上易与一些恶性肿瘤相混淆。 3.1临床特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按其发病部位分为腹壁纤维瘤病,腹壁外纤维瘤病,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三大类[3]。腹壁纤维瘤病好发于20-40岁的生育年龄女性,尤其是产后一年的妇女[4],多见于腹直肌和腹内斜肌的腱膜及其表面筋膜,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腹壁外纤维瘤病以青春期至40岁年龄段为多见,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肩部,胸壁和背部,大腿和头颈部,表现为深部软组织的缓慢增大的肿块,无痛或轻微疼痛。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从15-75岁均可见到[5],早期无症状,肿块增大时可触及并引起腹痛,部分患者伴有肠息肉病,表现为Gardner 综合征[6]。 3.2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深位于肌肉或腱膜内,发生于腹腔的多位于小肠系膜,肿瘤组织由增生并无异型性的纤维母细胞和比例不一的胶原纤维构成,呈平行或波纹状排列并侵及周围肌肉或脂肪组织,将肌肉组织分割成网格状并挤压肌肉组织出现肌巨细胞或穿插于脂肪组织形成脂肪小叶样结构。免疫组化Vimentin(+),多数病例β-catenin(+)是诊断本病的要点。 3.2.2鉴别诊断 (1)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反应性浅筋膜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病程短(约数周), 有自限性。大体上结节呈不规则形,最大径小于3cm。镜下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的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紊乱无方向,背景疏松,粘液水肿样,可见小囊腔,间质内常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红细胞外渗,有时还可见少量多巨细胞。免疫组化肌纤维母细胞强阳性表达α-SMA。(2)神经纤维瘤常见于真皮和皮下的境界晰的结节状肿物,直径多在1-2 cm,切面灰黄或灰黄并有光泽。镜下见由交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束组织,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淡染,核深染,两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 主讲人:xx 定义:胸膜腔内液体(胸液)的形成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使胸液形成过多 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导致胸液异常积聚,称为胸腔积液。 病因与发病机制 根据发病机制和化学成分不同分为漏出液、渗出液、血液(血胸)、脓液(脓胸)和乳糜液(乳糜胸),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 一、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血容量增加、上腔静脉或奇静脉受阻,产生胸腔漏出液。 二、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如胸膜炎症(结核病、肺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胸膜肿瘤(恶性肿瘤转移、间皮瘤)、肺梗死、膈下炎症(膈下脓肿、肝脓肿、急性胰腺炎)等,产生胸腔渗出液。 三、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如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粘液性水肿等,产生胸腔漏出液。 四、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癌症 淋巴管阻塞、发育性淋巴管引流异常等,产生胸腔渗出液。 五、损伤所致胸腔内出血 主动脉瘤破裂、食管破裂、胸导管破裂等,产生血胸、脓胸、乳糜胸。 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积液量与原发疾病 (1)呼吸困难:最常见,与积液的量有关。当积液量>500ml时,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并随积液量增多而加重。 (2)胸痛:多为单侧锐痛,并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可向肩、颈或腹部放射。并随胸水增多疼痛可缓解。 (3)伴随症状:病因不同,其伴随症状不同。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青年人,常有发热、干咳;恶性胸腔积液多见于中年人以上病人,伴有消瘦和呼吸道或原发部位肿瘤的症状;炎性积液多为渗出液,伴有咳嗽、咳痰和发热;心力衰竭所致胸腔积液为漏出液、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其他表现;肝脓肿所致的右侧胸腔积液可为反应性胸膜炎,亦可为脓胸,常伴有发热和肝区疼痛。 2.体征 少量积液体检时可无异常发现。范围较小的包裹性胸腔积液以及叶间胸膜积液在体检时也常常难以发现。中等量或以上的胸腔积液可有以下典型体征: 视诊:喜患侧卧,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受限,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 触诊:气管移向健侧,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积液区为浊音或实音,左侧胸腔积液时心界叩不出、右侧胸腔积液时,心界向左侧移位。 听诊:积液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积液上方可闻及减弱的支气管呼吸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一)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一)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注药组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厚度。结果注药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421±208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56±214ml,P0.01;注药后胸膜厚度为1.92±0.41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1.2mm,P0.05。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积液,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为尿激酶激活纤维蛋白酶,降解纤维蛋白。【关键词】尿激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胸腔积液;结核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常由于治疗不当,或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导致包裹性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特别是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形成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36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在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加尿激酶(山东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胸腔内注射治疗,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2例患者为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病程20~60天,平均30天。对照组36例,男24,女12例;年龄17~59岁,平均33岁;病程16~58天,平均31天。两组患者临床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依据(1)以发热、咳嗽、胸痛发病,伴有典型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乏力等)。(2)胸腔B超检查证实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或胸部X线、CT扫描发现胸腔积液(单侧或双侧),合并或不合并肺部活动性结核。(3)有胸腔穿刺抽液或多次抽液治疗。(4)经痰菌检查、胸腔积液化验或结核菌素试验等证实结核菌感染。(5)入院后再次胸部X线、CT扫描及B超检查证实为包裹性胸腔积液。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强化抗结核、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胸腔穿刺抽液后胸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部分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在外院已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加泼尼松25~30mg/d,分2次口服,每周减量5mg,总疗程4~6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用B超定位包裹性胸腔积液最大腔。然后胸腔穿刺,抽液有胸腔积液抽出后,放出少量积液(不少于20ml)。经穿刺针向胸腔内注入用生理盐水20ml溶解的尿激酶10万u,然后嘱患者在床上翻转以利尿激酶充分接触纤维分隔。次日再次胸腔抽液。如抽液顺利,尽量一次将胸液抽净;然后再次注入含尿激酶8~10万u的生理盐水20ml;如抽液不畅或与估计积液量不符,亦再次注入含尿激酶10万u的生理盐水20ml,此后B超探查证实包裹部位蜂窝状分隔溶解后再次抽液,直至其直径<1.50cm不宜抽出为止。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出院后1、3个月,半年及疗程结束时(9~12个月)复查胸部X线或CT 及胸腔B超。

关节旁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

关节旁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 陈荣明 收稿日期:2009-11-26 作者单位:合肥市长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长丰 231100 作者简介:陈荣明,男,主治医师。Tel :(0551)6680451,E?mail :chen? rm2005spring@https://www.360docs.net/doc/5e14726026.html,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旁黏液瘤(Juxta?articular myxoma ,JAM )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JAM 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块位于左胫骨内侧髌骨下缘,不规则组织7cm ×3cm ×2cm ,境 界不清,切面周围为淡黄色脂肪组织,中央大部分区域呈黏液胶冻状。镜检:梭形、星芒状纤维母细胞样瘤细胞稀疏散在分布于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善,间质血管稀少。部分区域血管丰富。散在有形状、大小不同的囊性腱鞘囊肿样腔隙。肿瘤界限不清,内有脂肪组织陷入。特殊染色:黏液样基质阿辛蓝弥漫(+)。免疫表型:瘤细胞Vim (+),部分瘤细胞α?SMA 、CD34(+)。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JAM 为良性病变,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类似于肌内黏液瘤,见于膝、肩、肘、踝、髋等大关节旁。约有1/3病例复发,故长期随访是必要的。需与黏液性脂肪肉瘤、黏液纤维肉瘤、骨外黏液性软骨肉瘤、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等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关键词:黏液瘤;关节旁黏液瘤;临床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 73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399(2010)05-0625-02 关节旁黏液瘤 (Juxta?articular myxoma ,JAM )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黏液瘤,国内鲜有病例报道。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8岁。左小腿肿块发现2周。体检:左胫前髌骨下缘可触及一约3.0cm ×2.0cm 包块,质软,活动度可,压痛(±)。术中见肿块位于左胫骨内侧髌骨下缘。临床诊断:(1)左胫前腱鞘囊肿;(2)左胫前脂肪瘤。单纯完整切除肿块。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2 病理检查 2.1 眼观 不规则组织7cm ×3cm ×2cm ,境界不清,切面周围淡黄色、似脂肪组织,中央大部分区域呈黏液胶冻状。2.2 镜检 梭形、星芒状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稀疏散在分布于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善,核分裂象罕见,间质血管稀少(图1)。部分区域血管丰富。散在有形状、大小不 同的囊性腱鞘囊肿样腔隙,囊壁衬覆纤细的嗜酸性纤维素或厚的胶原纤维,腔内含粉红染黏液(图2)。局灶巨噬细胞聚集,胞质内见空泡(图3)。局灶出血及血管周围慢性炎细胞浸润。肿瘤界限不清,内有脂肪组织陷入(图4)。 2.3 特殊染色(alcian blue /PAS ) 黏液样基质阿辛蓝弥漫(+)(图5)。 2.4 免疫表型 瘤细胞Vim (+)(图6),部分瘤细胞α?SMA 、CD34(+),desmin 、S?100瘤细胞均(-) 2.5 病理诊断 关节旁黏液瘤(Juxta?articular myxoma ,JAM )。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特点 Allen [1] 把黏液样病变分为8大类60 多种,其中5种被视为主流软组织黏液瘤,即肌内黏液瘤、关节旁黏液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皮肤黏液瘤)、(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神经鞘黏液瘤,它们共同构成软组织黏液 瘤家族。Meis 等[2]报道65例JAM ,年龄范围16~83岁,中 位年龄43岁,大多数在30~5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90%左右位于膝关节旁,其次为肩、肘、踝、髋等大关节旁。病程1周~18年。大多表现为局部肿胀或肿块,可有疼痛或触痛。位于膝关节旁者,部分病例伴有创伤、半月板撕裂或退行性关节疾病史,部分病例肿瘤累及半月板。肿瘤大小 0.6~12cm ,平均直径3.8cm 。瘤体黏液样、胶冻样,大多质地软或易碎,银白色或珠白色至棕黄色,可囊性变。组织学特点:(1)JAM 类似于富于细胞性黏液瘤,梭形、星芒状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稀疏分布于血管稀少、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善。某些病例可有细胞密度增加区域,但核分裂象罕见或缺如。局灶可富于血管。(2)约90%的病例伴有形状、大小不同的囊性腱鞘囊肿样腔隙,类似腱鞘囊肿的不同形成阶段。随着其发展和成熟,囊壁从衬覆纤细的嗜酸性纤维层到衬覆厚的致密胶原纤维层,腔内含粉红染黏液(如本文病例)。(3)肿块通常界限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常有岛屿状脂肪组织陷入(如本文病例)。罕见情况下,不完整的或不连续的纤维间隔将肿瘤分隔成小叶状。(4)一些病例局部区域可见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机化纤维素和纤维母细胞反应,特别是在一些复发病例。本文病例局灶见巨噬细胞聚集,胞质内见空泡(小滴),与文 献[2,3]中所描述相同。这些细胞核圆、居中,细胞内小滴细 小、核无受压变形或呈扇贝形,故可与脂肪母细胞区别。(5)大部分JAM 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然而可同时累及临近的真皮及关节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包括肌腱、韧带、关节囊,偶尔毗邻滑膜。(6)间质黏液胶体铁、黏液卡红、阿辛蓝染 · 526·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0Oct ;26(5)

胸腔积液(县医院适用版)

胸腔积液治疗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胸腔积液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胸腔积液(ICD-10: J94.808) 行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ICD-9-CM-3: 34.9101/34.04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反复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 2.体征:少量胸腔积液时,可无明显体征。中至大量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可伴有气管、纵隔向健侧移位。病程较长者可见杵状指(趾)等慢性缺氧改变。 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显示胸腔大片高密度阴影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患者少量胸腔积液可以待其自行吸收;

2.中-大量胸腔积液需行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3.特异性胸腔积液根据病因(结核、肿瘤)等请相关科室会诊进行相应处理。 (四)标准住院日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94.808胸腔积液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胸腔积液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痰培养+药敏、血沉、结核菌素试验、降钙素原; (2)凝血功能、血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测定; (3)胸水常规、生化、抗酸染色、肿瘤标记物、胸水脱落细胞、胸水细菌培养; (4)心电图; (5)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胸部B超、胸部CT;

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

良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特点 贾建军1,刘瑞娟1,李钊2 (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山东济宁 272000;2.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目的:评价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02例良性胸腔积液和124例恶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胸膜结节状增厚、大量胸液、纵隔移位、肺内团块或结节影、支气管狭窄或堵塞是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像特点;包裹性胸腔积液、肺内片影或条索状影以良性胸腔积液多见。结论:CT检查可作为鉴别良性与恶性胸腔积液的首选方法,指导进一步的诊断。 [关键词]胸腔积液;螺旋CT;胸膜活检 临床上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直比较棘手,时常因诊断不及时,延误了正确的治疗。为了总结良性和恶性积液的CT表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给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线索,笔者总结并回顾性分析了医院收治的226例胸腔积液患者的CT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0月以胸腔积液收入我院呼吸科患者226例,其中经胸膜活检及胸腔穿刺化验确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组)87例,化脓性5例,心源性10例。男70例,女32例,年龄16~85岁,平均42.86岁。经胸膜活检或(和)胸液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胸液(恶性 组)124例,男68例,女56例,年龄24~82岁,平均64.37岁,有吸烟史72例;腺癌102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3例,恶性淋巴瘤胸腔转移5例,恶性间皮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各1例;肝癌、肾癌转移各1例,乳腺癌转移2例。 1.2 方法:均用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 cm。多次行CT检查者,选用首次检查结果。CT检查后由放射科和呼吸科2名医师共同评阅。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