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板归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杠板归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杠板归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收稿日期:2007203213

作者简介:张荣林(19822),男(侗族),贵州锦屏人,硕士研究生,E 2m ail zhronglin @https://www.360docs.net/doc/5517851522.html, ;吴立军(19452),男(汉族),黑龙江肇东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药、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T el .024*********,E 2m ail wulijun_111@https://www.360docs.net/doc/5517851522.html,

文章编号:100622858(2008)022*******

杠板归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张荣林1,孙晓翠2,李文欣3,吴立军1,黄 健1,孙博航1

(1.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2.盘锦市药品检验所,辽宁盘锦124010;

3.北京生物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目的对杠板归(Polygonum perf oliatum L.)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对杠板归体

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萘酚(kaempferol ,1)、槲皮素(quercetin ,2)、蓄苷(avicularin ,3)、槲皮素232O 2β2D 2葡萄糖醛酸甲酯(quercetin 232O 2β2D 2glu 2

curonide 6″2methyl ester ,4)、槲皮素232O 2

β2D 2葡萄糖醛酸正丁酯(quercetin 232O 2β2D 2glucuronide 6″2butyl ester ,5)、山萘酚232O 2芸香糖苷(kaempferol 232O 2rutinoside ,6)、芦丁(rutin ,7)。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3、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关键词:蓼属;杠板归;化学成分中图分类号:R 914 文献标志码:A

杠板归又名贯叶蓼、蛇牙草等,为蓼科蓼属

(Polygonaceae )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 olia 2t um L.)的干燥全草,曾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1]。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杠板归具有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等功效[2]。体外噬菌体法筛选表明,杠板归有抗癌活性;体内实验证明,杠板归对实验性动物移植肿瘤有抑制作用[3]。目前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了黄酮类[4-5]、苦木素类[6]、蒽醌类和新苯丙素蔗糠酯类化合物[4,7]。作者对杠板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杠板归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萘酚(1)、槲皮素(2)、蓄苷(3)、槲皮素232O 2β2D 2葡萄糖醛酸甲酯(4)、槲皮素232O 2

β2D 2葡萄糖醛酸正丁酯(5)、山萘酚232O 2芸香糖苷(6)、

芦丁(7)。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化合物3、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与材料

MP 2S 3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日本Y anaco 公司),Bruker A V ANCE DRX 2500、ARX 2300核磁共振仪(TMS 内标,瑞士Bruker 公司),ESQUIRE 2LC 质谱仪(瑞士Bruker 公司)。

薄层色谱硅胶(10~40μm ,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柱色谱硅胶(50~75μm ,青岛海洋化工

有限公司),聚酰胺(150~75μm ,浙江台州路桥

四清生化材料厂),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 H 220,瑞典Pharmacia 公司),柱色谱用Synthware TM 玻璃减压柱和常压柱(天津Synthware 玻璃仪器公司),色谱用试剂(分析纯,北京化工厂)。

杠板归药材,购于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经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孙启时教授鉴定为蓼科蓼属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 oliatum L.)的干燥全草。

2 提取分离

杠板归药材5kg 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50L 室温冷浸提取3次,提取液回收乙醇,得总浸膏437g ,用蒸馏水使其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乙酸乙酯部分(22g )经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和L H 220葡聚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1~3;正丁醇部分(45g )经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和L H 220葡聚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4~7。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黄色针状结晶(甲醇),三氯化铁2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存在酚羟基;盐酸2镁粉反应呈阳性,提示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与山萘酚共薄层,多个溶剂系统下Rf 值一致并呈1个斑点,因此确定化合物1为山萘酚。

第25卷第2期

2008年2月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Vol 125 No 12 Feb 12008p 1105 

化合物2:黄色针状结晶(甲醇),三氯化铁2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存在酚羟基;盐酸2镁粉反应呈阳性提示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与槲皮素共薄层,多个溶剂系统下Rf值一致并呈1个斑点,因此确定化合物2为槲皮素。

化合物3:黄色粉末(甲醇),mp178~180℃,三氯化铁2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提示存在酚羟基;盐酸2镁粉反应、Molish反应均呈阳性,提示为黄酮苷类化合物。ESI2MS给出伪分子离子峰m/z433[M-H]-,结合核磁共振数据推断化合物分子式为C20H18O11。1H2NMR(C D3OD, 500MH z)谱中:δ7152(1H,d,J=210H z,H2 2′)、7147(1H,dd,J=815、210Hz,H26′)、6189 (1H,d,J=815Hz,H25′)示B环为3′,4′2二取代;δ6137(1H,d,J=210Hz,H28)、6119(H,d,J= 210Hz,H26)示A环为5,72二取代;δ5146(1H, br1s,H21″)为糖的端基质子信号,推断化合物为槲皮素母核的黄酮苷,结合化合物的分子式推定化合物含的糖为五碳糖。13C2NMR(CD3OD, 125MHz)δ:15913(C22)、13510(C23)、18010(C2 4)、16310(C25)、9919(C26)、16519(C27)、9418(C2 8)、15816(C29)、10517(C210)、12310(C21′)、11619(C22′)、14613(C23′)、14918(C24′)、11614 (C25′)、12312(C26′)、10916(C21″)、8313(C22″)、7818(C23″)、8811(C24″)、6216(C25″)。通过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8]对照,鉴定化合物3为扁蓄苷。

化合物4:黄色粉末(甲醇),三氯化铁2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存在酚羟基;盐酸2镁粉反应、Molish反应均呈阳性,提示为黄酮苷类化合物。1H2NMR(DMSO2d6,300MHz)谱中:δ12155为黄酮氢键缔合的52羟基质子特征信号;δ7152(1H,d,J=211Hz,H22′)、7158(1H,dd, J=815、211Hz,H26′)、6184(1H,d,J=815Hz, H25′)示B环为3′,4′2二取代;δ6141(1H,d,J= 119Hz,H28)、6122(1H,d,J=119Hz,H26)示A 环为5,72二取代;δ5146(1H,d,J=712Hz,H21″)为糖的端基质子信号,推断化合物为槲皮素母核的黄酮苷;δ3157(3H,s)为甲氧基质子信号。13C2NMR(DMSO2d

6

,75MHz)δ:15614(C22)、13312(C23)、17712(C24)、16113(C25)、9819(C2 6)、16414(C27)、9317(C28)、15615(C29)、10410 (C210)、12019(C21′)、11512(C22′)、14510(C23′)、14817(C24′)、11612(C25′)、12110(C26′)、10114 (C21″)、7115(C22″)、7318(C23″)、7517(C24″)、7517(C25″)、16910(C26″)、5119(-OCH3)。通过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9]对照,鉴定化合物4为槲皮素232O2β2D2葡萄糖醛酸甲酯。

化合物5:黄色粉末(甲醇),三氯化铁2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存在酚羟基;盐酸2镁粉反应、Molish反应均呈阳性,提示为黄酮苷类化合物。1H2NMR(DMSO2d6,300MHz)谱中:δ12157为黄酮氢键缔合的5-羟基质子特征信号,δ7152(1H,d,J=119Hz,H22′)、7158(1H,dd, J=814、119Hz,H26′)、6184(1H,d,J=814Hz, H25′)示B环为3′,4′2二取代;δ6141(1H,d,J= 118Hz,H28)、6121(1H,d,J=118Hz,H2 6)示A环为5,72二取代;δ5148(1H,d,J= 711Hz,H21″)为糖的端基质子信号。该化合物1H2NMR高场数据与化合物4相比多出一个正丁基信号:δ3197(2H,t,J=613Hz,H24 )、1142 (2H,m,H23 )、1118(2H,m,H22 )、0174(3H,t,J =715Hz,H21 )。该化合物的13C2NMR (DMSO2d6,75MHz)数据也证明了正丁基的存在:δ6412(C24 )、3010(C23 )、1814(C22 )、1315 (C21 )。余下的碳信号归属如下:δ15614(C22)、13311(C23)、17712(C24)、16113(C25)、9819(C2 6)、16414(C27)、9317(C28)、15615(C29)、10410 (C210)、12110(C21′)、11512(C22′)、14510(C23′)、14817(C24′)、11611(C25′)、12118(C26′)、10113 (C21″)、7113(C22″)、7319(C23″)、7517(C24″)、7519(C25″)、16814(C26″)。以上波谱数据与化合物4以及文献[9]中槲皮素232O2β2D2葡萄糖醛酸比较,推定正丁基与葡萄糖醛酸成酯,因此鉴定化合物5为槲皮素232O2β2D2葡萄糖醛酸正丁酯。

化合物6:黄色粉末(甲醇),mp223、224℃,三氯化铁2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存在酚羟基;盐酸2镁粉反应、Molish反应均呈阳性,提示为黄酮苷类化合物。1H2NMR(DMSO2d6, 300MH z)谱中:δ12157为黄酮氢键缔合的52羟基质子特征信号;δ7199(2H,d,J=817Hz,H22′,6′)、6188(2H,d,J=817Hz,H23′,5′)示化合物B环为4′2单取代;δ6142(1H,d,J=210Hz,H26)、6121 (1H,d,J=210Hz,H28)示A环为5,72二取代;δ5132(1H,d,J=713Hz)为葡萄糖端基质子信号;δ4138(1H,br1s)为鼠李糖端基质子信号;δ0198(3H,d,J=613Hz)为鼠李糖甲基质子信号。该化合物与山萘酚232O2芸香糖苷共薄层,多个溶剂系统下Rf值一致并呈1个斑点,因此确定化合物6为山萘酚232O2芸香糖苷。

化合物7:黄色粉末(甲醇),mp184~186℃,三氯化铁2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存在酚羟基;盐酸2镁粉反应、Molish反应均呈阳性,提示为黄酮苷类化合物。1H2NMR(DMSO2d6,

601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第25卷

300MH z )谱中:δ12161为黄酮氢键缔合的52羟基质

子特征信号;δ7154(1H ,br 1s ,H 22′)、7155(1H ,

br 1d ,J =819Hz ,H 26′)、6185(1H ,d ,J =819Hz ,

H 25′)示化合物B 环为3′,4′2二取代;δ6140(1H ,d ,J =118Hz ,H 26)、6121(1H ,d ,J =118Hz ,H 28)示A 环为5,72二取代;δ5136(1H ,d ,J =712H z )为葡萄糖端基质子信号;δ4139(1H ,br 1s )为鼠李糖端基质子信号;δ1100(3H ,d ,J =610Hz )

为鼠李糖甲基质子信号。该化合物与芦丁共薄层,多个溶剂系统下Rf 值一致并呈1个斑点,因此确定化合物7为芦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1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284-285.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69-871.

[3]常敏毅.抗癌中药[M ].修订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8:227-228.

[4]王定勇,卢江红.扛板归根化学成分研究[J ].亚热带

植物科学,2004,33(2):10-12.

[5]ZHU Guo 2hui ,WAN G Ding 2yong ,MEN G J un 2cai.New

compounds from Polygonum perf oliatum L [J ].Indian 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2000,10(1):41-44.

[6]L IU Jia 2ming ,WAN G Ding 2yong ,ZHEN G Shang 2

zhen.A new limonoid of Polygonum perf oliatum L [J ].Indian 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1999,9(1):69-70.

[7]SUN Xing 2zhong ,ZIMMERMANN M L ,CAMPA GN E

J M ,et al.New sucrose phenylpropanoid esters from Polygonum perf oliatum [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 2

ucts ,2000,63(8):1094-1097.

[8]KIM H J ,WOO E R ,PAR K H K.A novel lignan and

flavonoids from Polygonum aviculare [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94,57(5):581-585.

[9]NAWWAR M A M ,SOUL EMAN A M A ,BUDDRUS

J ,et al.Flavonoids of the flowers of Tam arix nilotica [J ].Phytochemistry ,1984,23(10):2347-2349.

Isolation and identif 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olygonum perf oliat um L.

ZHAN G Rong 2lin 1,SUN Xiao 2cui 2,L I Wen 2xin 3,WU Li 2jun 1,HUAN G Jian 1,SUN Bo 2hang 1

(1.School of T raditional Chi nese M ateria M adica ,S henyang Pharm aceutical U niversity ,S henyang

110016,Chi na ;2.Panji n Instit ute f or D rug Cont rol ,Panji n 124010,Chi na ;3.Beiji ng Instit ute of

B iomendici ne ,Beji ng 110091,Chi 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olygonum perf oliat um L.Methods The con 2stituents of the ethyl acetate 2soluble and n 2BuOH 2soluble portions of the 70%ethanol extract of Polygon 2

um perf oliat um L.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methods.The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on the basis of physico 2chemical properrties and spectroscopic data.R esults Sev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kaempferol (1),quercetin (2),avicularin (3),quercetin 232O 2β2D 2glucuronide

6″2methyl ester (4),quercetin 232O 2β2D 2glucuronide 6″2butyl ester (5),kaempferol 232O 2rutinoside (6)and rutin (7).Conclusions Compound 5is obtain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Compounds 3,6and 7a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K ey w ords :Polygonaceae ;Polygonum perf oliat um L.;chemical constituents

7

01第2期张荣林等:杠板归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教学文案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 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 2.孢子生成孢子是真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真菌孢子的抵抗力、形态及作用等均与细菌芽胞不同,分为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两大类。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的孢子叫无性孢子,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孢子有5种:关节孢子、厚壁孢子、孢子囊孢子、芽孢和分生孢子。病原真菌属于不完全菌纲,很少产生有性孢子,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1)厚壁孢子:当真菌在不利环境中,由菌丝内胞浆缩浓和胞壁增厚而成,呈圆形。当环境好转时可生成芽管成长为菌丝。

超过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二 超过滤膜分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超过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二、分离机理 根据溶解-扩散模型,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由于不同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不同而造成的。若假设组分在膜中的扩散服从Fick 定律,则可推出透水速率F W 及溶质通过速率F S 方程。 1、 透水速率 '() ()w w M w D c V p F A p RT ππδ ?-?= =?-? 式中 22332/;;//;;;/w w w M w w M F g cm s D cm s c g cm V cm mol p atm atm R T K cm D c V A g cm s at RT πδδ-?-?--?-?-----??’透水速率,水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水在膜中的浓度,;水的偏摩尔体积,膜两侧的压力差,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气体常数;温度,; 膜的有效厚度,; 膜的水渗透系数(= ),。 2、溶质透过速率 2323() ()s s s s s D K c D K c c F B c B c c δ δ ?-= = =?=- 式中 2/;s s D cm s K B c ---?-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溶质在溶液和膜两相中的分配系数; 溶质渗透系数;膜两侧的浓度差。 有了上述方程,下面建立中空纤维在定态时的宏观方程。料液在管中流动情况如图十三

所示。 取假设条件: (1)径向混合均匀; (2)A BX π=A ,渗透压正比于摩尔分数; (3)A B N N ,3 1A X ,B 组分优先通过; (4)/AM D K δ?,1A X K 同或无关; (5)0U L PeB E = =∞,忽略轴向混合扩散。 图十三 料液在管中流动示意图 由假设看出,其实质是一维问题,只是侧壁有液体流出的情况,因为关心的是管中组分的浓度分布和平均速度分布,只需做出两个质量衡算方程即可求解。 由连续性方程: 和总流率方程: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秦明春,王若光,秦莉花,刘小丽,李春梅,刘惠萍,叶赞 【摘要】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提高体外分离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成功率。建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根脐带(至少20 cm)冲净淤血,采用加工穿刺针固定脐静脉灌注消化液, 一根用0.2%胶原酶Ⅱ,另一根用0.1%胶原酶Ⅰ和0.25%胰酶等比混合消化液,比较两种酶的消化效果。收集细胞并用含有10 ng/mL的VEGF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细胞的生长及传代。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所得细胞进行鉴定。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结果两种消化酶方法均获得了相当数量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胶原酶Ⅱ的消化效果稍优于混合消化酶,且比较理想的消化时间均为13 min,细胞接种后4~5 h开始贴壁生长,1周左右可生长成单层,光镜下呈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法可见内皮细胞胞浆中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细胞周期显示约有50.6%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胶原酶Ⅱ和胶原酶Ⅰ与胰酶等比混合消化液灌注法是获得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一种可取方法,而胶原酶是分离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首选消化液,成功率高,可靠性大,可成功构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分离;鉴定 Cultivation and in vitro identific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from human umbilical vein 〔Abstract〕Objectiv eTo explore the primary culture method of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ECs) from umbilical vein, enhance the succes s rate of separating and culturing ECs in vitr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human vascular ECs, and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research of ECs. Methods The umbilical veins in human umbilical cords, 20 cm long, were fixed and filled the digestive fluids, 0.2% collagenenaseⅡin one cord and t he complex enzyme of 0.25% trypsin and 0.1% collagenaseⅠin an other, and the digestiv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ll the cells were collected and cultured in fluid with 10 mg/mL VE GF, their procreation and generation were observed, the morph 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ECs were observed with light micros 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and t he cell cycle was observed by flow cytometer. Results Enough

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实验报告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09食品(2)班 姓名:xxx 学号:xxx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所属的类群。 【关键词】细菌放线菌霉菌划线分离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 前言: 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 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 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判断未知菌的类别。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通过如下几种方法可以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平板划线分离法(stesak plate method)。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

细胞核的分离与鉴定设计型实验设计报告_(2)

实验项目:细胞核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原理: 分离细胞核的可用方法有吸出法、原生质体破裂法、差速离心法排和排除法。差速离心法是根据细胞内各种细胞结构的比重和大小不同,因而在同一离心场内的沉降速率不同从而将细胞内的结构分级分离出来。本实验就采用差速离心法。 细胞核的鉴定,因为细胞核中主要含DNA,而DNA是碱性蛋白,可用甲苯胺蓝染液可使细胞核内碱性蛋白呈现出来。 实验器材:显微镜,普通离心机,离心管,滴管,玻璃漏斗,纱布,烧杯,解剖剪,镊子,玻璃匀浆器,载玻片/盖玻片,染色盘架,小白鼠肝脏。 实验试剂:甲苯胺蓝染液,蒸馏水,0.25mol/L蔗糖-0.003mol/L的CaCl2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白鼠,迅速解开其腹腔取出肝脏,去出结缔组织,剪成小块,尽快置于盛有0.9%NaCl的烧杯中。反复洗涤尽量除去血污,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液体。 (2)、将湿重为1g的肝组织放入烧杯中,用量筒取8ml预冷的0.25mol/L 蔗糖-0.003mol/L的CaCl2溶液,先加少量溶液于烧杯中,尽量剪碎肝组织后全部加入。 (3)、将剪碎的肝组织导入匀浆管中,使匀浆器下端侵入盛有冰块的器血

中,左手持,右手将匀浆捣杆垂直插入管中,上下转动研磨3-5次。用3层纱布过滤于匀浆管中,然后制备一张涂片①,自然干燥。 (4)、将装有滤液的离心管配平后,放入普通离心机以2500r/min离心15min,弃去上清液。 (5)、用6mol 0.25mol/L蔗糖-0.003mol/L的CaCl2溶液悬浮沉淀物,以2500r/min离心15min 弃去上清液,将残留液体用气管吹成悬液,滴一滴于干净的载盖玻片上,制成涂片②,自然干燥。 (6)在①·②上滴加甲苯胺蓝染液,染色5-7min,洗涤干燥后镜检。 ⑺记录观察结果 注意事项: (1)尽可能充分剪碎肝组织,缩短匀浆时间,整个分离过程不宜过长,以保持组分生理活性。 (2)将匀浆液置于蔗糖溶液上层时要沿管壁小心加入,同时及时离心,以防止浆液中的颗粒自然下沉过快,影响后面的离心分层效果。 (3)涂片制作过程中把握好涂片的力度,不可太厚。 (4)染色后的洗涤要注意时间,不可过长,避免将染色洗去,观察不到细胞核。 (5)开腹取出肝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避免血细胞对食盐的影响。 预期结果: 在低、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经.0.1%碱性固绿染色的小白鼠肝细胞的细胞核体被染成绿色。说明这是碱性蛋白,即细胞核已游离出来。 涂片在高倍镜下可见肝细胞核已游离出来,被染成蓝紫色、圆形、中央有

川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川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汪杨丽,严铸云,郭晓恒,宋杰,陈新,万德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75) E-mail:wangyangli27@https://www.360docs.net/doc/5517851522.html, 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内生真菌类群与川芎品种和产地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川芎的内生真菌,采用点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6个产地的川芎根茎样品共获得内生真菌50株,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1纲、3目、4科、13属。结论: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川芎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推测川芎的道地性可能和川芎内生真菌种群有关。 关键词:川芎,内生真菌,分离鉴定 川芎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四川都江、彭州为川芎的主要产区。此外,云南丽江、甘肃庄浪和华亭、江西等地也产,分别称“云芎”、“西芎”、“抚芎”[1~3]。有关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川芎的化学成分品质、药理、药效的研究报道较多[4],但至今未见从川芎根茎分离内生真菌及其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的研究报道。根据内生真菌和植物互惠共生的关系[5,6],本文对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的川芎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探讨川芎在特定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植物来源(见表1) 1.1.2 培养基 PDA培养基[7](马铃薯葡糖糖培养基)+青链霉素混合液[8](用于分离);PDA 培养基;促孢培养基(KH2PO41g、KNO31g、MgSO4.7H2O 0.5g、KCl 0.5g、淀粉0.2g、葡萄糖 0.2g、蔗糖 0.2g、琼脂15~20g、蒸馏水 1000ml、PH自然)。 表1 各种川芎的样品情况 药材名原植物部位采集地采集时间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彭州敖平2006.5.20 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都江堰石羊2006.5.22 山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彭州小鱼2006.7.24 山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汶川水磨2006.8.10 西芎L. sinense Oliv. 根茎甘肃平凉市华亭马峡2006.9.14 云芎L. chuanxiong Hort. cv. Jinxiong根茎云南丽江泸沽湖2006.8.17注:以上品种经成都中医药大学严铸云副教授鉴定 1.2方法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先去掉新鲜川芎的须根,用自来水将川芎根茎表面洗净,用5%的NaClO溶液浸泡5min,用自来水反复的漂洗,稍干后切成适宜大小的小块,在无菌的条件下,用75%酒精中浸泡5 min,用无菌水冲洗3~4次,无菌滤纸吸干,然后用无菌刀片将表皮削去,分别切成5 mm×5 mm×1 mm的小块种植于PDA培养基内,每个培养皿中放7小块,每个样品6个培养皿,置28℃恒温箱中培养3~15d,观察到培养基上从各植物组织块内部向周围

质壁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一、实验原理及流程实 验 原 理 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高的条件下,液泡水分外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脱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液泡中,使原生质层慢慢地恢复原状,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流 程 实验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 水纸,电子显微镜,0.3g/ml蔗糖溶液,清水 流程图: 实 验 步 骤 实验步骤: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洋葱鳞片叶紫色的外表皮制作成临时装片。 2.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片细胞中紫色大液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3.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 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洋鳞片叶表皮浸在蔗糖溶液中。用10X的物镜观察, 细胞中液泡的大小、颜色变化。 4.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洋葱鳞片叶浸入清水中。用10X的物镜观察,细胞中液泡的大小、颜色 变化。 制作洋葱鳞片表皮临时装片 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临时装片 0.3g/ml 蔗糖溶液 吸水纸吸引 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临时装片 吸水纸吸引清水 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报告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二、 实验 结果 及分 析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原始的洋葱鳞片叶紫色表皮细胞时,可观察到有一个紫色的大液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当洋葱鳞片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液泡逐渐变小,紫色加深;当洋葱鳞片表皮浸润在清水中时,液泡又逐渐胀大,原生质层逐渐贴近细胞壁。 分 析 内因:原生质层具有半透性 细胞渗透失水(吸水) 细胞壁伸缩性小, 原生质层伸缩性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小于(大于)细胞液浓度 三、 实验 讨论 及反 思 讨论 1. 如果没有细胞壁,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没有细胞壁,就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分离反应,只会单纯的吸水或失水。 2. 如果滴加的是0.5g/ml 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使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会使细胞严重失水而死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 为什么植物细胞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不是一起变化,而是发生质壁分 离? 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而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4. 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是空的吗? 不是空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存在蔗糖溶液。因为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蔗 糖溶液可以进入细胞壁,但不能进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 细胞壁 细胞膜 叶绿体 细胞核 细胞液 细胞质 液泡膜 (伸缩性小)具有全透性 原生质层(伸缩性大)具有选择透过性 (相当于半透膜)

一种抗真菌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一种抗真菌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摘要: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编号为WS-23883,其发酵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对其产物进行提取精制及制备液相纯化,获得了纯度达90%以上的化合物?生测表明,在20 μg/mL浓度下该抗生素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达100%?根据活性产物紫外吸收光谱,可判断其为一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质谱分析表明,活性化合物分子质量约667 u,据此判断其为一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关键词: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化合物;纯化;鉴定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A Kind of Antibiotic with High Antifungal Activity Abstract: One actinomyces strain WS-23883 was isolated from soil sample collected in Wuzhishan Mountain area, Hainan province. The extrac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was bioassayed with some plant disease pathogens; and it exhibited high antifungal activity. The compound with purity above 90% was obtained through macroporus resin column absorbtion method and preparative HPLC. The bioassay showed that the inhitition ratio was 100% at the concentrition of 20 μg/mL. The UV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mass spectrum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 was atetraene macrolide antibiotic. Key words: polyene macrolide; antibiotic; compound;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其发酵提取物对多种供试植物 病原真菌及某些腐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采用常规方法对该菌的发酵产物进行了提取精制,得到了纯度在90%以上的样品,从目标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可判断其为一多烯类抗生素?HPLC-MS检测表明,活性产物分子离子峰为667,可以确定其分子质量约为667 u,综合分析后确定其为一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 1.1.1抗生素产生菌编号为WS-23883,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由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保存? 1.1.2生测指示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颖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一、采样 地点:深圳大学杜鹃山深圳大学文科楼荔枝园深圳大学文山湖树丛 用具:灭菌信封小铁铲小刀分离培养基手套 采样的方法:取采样地点的表层土或地面15cm下的土样约10g,装入信封,立刻到实验室分离纯化 二、培养基: (1)马丁氏培养基:KH2PO4 1g、MgSO4·7H2O 0.5g、蛋白胨5g、葡萄糖10g、琼脂20.0 g、水1000ml,pH 自然。 (2)PDA培养基:PDA培养基:用于里氏木霉的固体培养,含20 %土豆浸出液,1 %葡萄糖,2 % Agar。20 %土豆浸出液作法如下:将土豆去皮切碎,每20 g土豆加水100 ml,置电炉上煮20分钟,用纱布过滤,定容。 (均需要加入抗生素100μg/ml) 产酶筛选培养基(CMC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20.0 g、蛋白胨5.0 g、酵母抽提物2.0 g、NaCl 5.0g、KH2PO4 1.0g、MgSO4·7H2O 0.2g、琼脂20g、蒸馏水1 000ml。 1%CMCNa底物溶液:1克CMCNa加热溶化于100ml pH值4.8,0.1mol/L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中。 0.lmol/L的柠檬酸一柠檬酸钠缓 0.1mol/L柠檬酸: 含柠檬酸·H2O 21.01克/1000毫升。 0.1mol/L的柠檬酸三钠: 含柠檬酸三钠·2H2O 29.4克/1000毫升。 0.1mol/L的柠檬酸40ml与0.1mol/L的柠檬酸三钠60.6ml混合即可。 刚果红染液:2% 刚果红溶液。 NaCl脱色液:2%氯化钠溶液。 三、实验方法 3.1 真菌菌株的分离 取土样方法如前所述。取1.0 g所采集的土样加入到装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后,吸取上清液作一系列梯度稀释,10-1,10-2,10-3,将稀释液涂布在分离培养基(可选择查氏、马丁氏或PDA培养基的任两种,倒平板前加入100 μg/ml头孢菌素或链霉素等抗生素),于28℃下培养,待菌落成熟,形成孢子后(约需5-7 d)将单菌落上的少量孢子点种至纤维素酶产生菌筛选培养基(CMC平板)平板上( 用前加入适量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生长) , 28℃倒置恒温培养。培养5-7d后用刚果红染色、NaCl脱色后筛选菌落周围有明显透

膜分离实验报告

. . 膜分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微滤膜的孔径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与超滤 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

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论文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作业作业题目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___ 教学点名称:包头广播电视大学_ 学员姓名:张瑞光__________ 学号:1015004452077___ 专业:畜牧兽医专科____ 入学时间:2010秋_________ 指导教师:杨瑞芳 _________

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摘要】:从发霉的红薯上和酸败腐烂的苹果上挑取霉变物用沙堡琼脂培养基28℃培养2-3天,分离出几个真菌菌株。将分离株重新进行平板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表面的少许孢子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进行载片小培养,经28℃培养2—3天于低倍镜下观察,通过菌丝和孢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观察到簇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的呈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和有隔菌丝,可鉴定为青霉类菌;观察到分生孢子梗上呈轮状着生、具有3个分隔、弯曲的孢子,可鉴定为弯孢霉类菌;观察到单细胞的芽殖孢子,并通过进一步的酵母菌生理生化测定,可鉴定为酵母菌。 【关键词】:真菌;菌落;菌丝;孢子 1 前言 真菌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蘑菇”,现在真菌这一名词的概念不仅包括蘑菇,而是代表着一个相当庞大的生物类群。什么是真菌呢?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它们是一大类真核微生物,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不能利用无机物来制造食物,靠寄生或腐生生活,仅少数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真菌有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从形态上分为酵母菌、霉菌、担子菌。 其实,真菌并不像其看起来的这般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接触和

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例如酿酒、制馒头用的酵母;酒曲的曲种(曲霉和根霉);做豆腐乳的毛霉和红曲霉;发酵饲料的黑曲霉;味美可口的蘑菇、木耳、银耳、猴头;作为中药的神曲、麦角、虫草、茯苓、灵芝;此外还有食品、衣物、用具等因潮湿而发生的霉;引起农作物病害的小麦锈病等等都是真菌。 真菌与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差异很大,单细胞个体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具有细胞壁,但不含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有些真菌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形态,称之为真菌的两相性,如假皮疽组织胞浆菌在动物机体呈酵母菌样。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丝状。 真菌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生产与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利害关系。有些菌丝可引起人与畜禽疾病,有些霉菌还产生毒素,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了解真菌的培养方法,认识其形态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真菌分类方面趋向于采用Anisworth&bisby 的《真菌学辞典》介绍的分类系统。该系统认为真菌不属于低等植物,而是属于单独成立的真菌界,界以下分为黏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再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本研究从自然界分离到几株真菌,并用真菌分类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是: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接种易感的动物→出现病状鸡胚→病变或死亡细胞培养→细胞病变→鉴定病毒种型(血清学方法)无菌标本(脑脊液、血液、血浆、血清)可直接接种细胞、动物、鸡胚;无菌组织块经培养液洗液洗涤后制成10~20%悬液离… (一)病毒的分离 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是: 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接种易感的动物→出现病状 鸡胚→病变或死亡 细胞培养→细胞病变 →鉴定病毒种型(血清学方法) 无菌标本(脑脊液、血液、血浆、血清)可直接接种细胞、动物、鸡胚;无菌组织块经培养液洗液洗涤后制成10~20%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接种;咽洗液、粪便、尿、感染组织或昆虫等污染标本在接种前先用抗生素处理,杀死杂菌。 1.细胞培养用分散的活细胞培养称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所用培养液是含血清(通常为胎牛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的平衡溶液,pH7.2~7.4。细胞培养适于绝大多数病毒生长,是病毒实验室的常规技术。 原代细胞培养(Primary cell culture) 用胰蛋白酶将人胚(或动物)组织分散成单细胞,加一定培养液,37℃孵育1-2天后逐渐在培养瓶底部长成单层细胞,如人胚肾细胞、兔肾细胞。原代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可用于产生病毒疫苗,如兔肾细胞生产风疹疫苗,鸡成纤维细胞产生麻疹疫苗,猴肾细胞生产脊液灰质炎疫苗。因原代细胞不能持续传代培养,故不便用于诊断工作。 二倍体细胞培养(Diploid cell cultune) 原代细胞只能传2-3代细胞就退化,在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能继续传下来,且保持染色体数为二倍体,称为二倍体细胞。二倍体细

植物体内的亚细胞组分分离

植物体内的亚细胞组分分离 步骤:准确称取植株鲜样0.5000 g,加入20 mL提取液(0.25 mmol/L蔗糖+50 m mol/L Tris HCl缓冲液(pH 7.5)),研磨匀浆,用尼龙纱布过滤,滤渣为细胞壁部分;滤液在600 r/min下离心10min,沉淀为细胞核部分;上清液在2000 r/min下离心15 min,沉淀为叶绿体部分;上清液在10000 r/min下离心20 min,沉淀为线粒体部分;上清液为含核糖体的可溶部分,每组两次离心,全部操作在4下进行。 植物亚细胞组分的分离 步骤:准确称取鲜样0.5000 g,加入20 mL提取液[0.25mol·L-1蔗糖+50 mmol·L-1 Tris-HCl缓冲液(pH7.5)+1mmol·L-1二硫赤鲜糖醇,研磨匀浆,匀浆液在冷冻离心机300×g下离心30 s,沉淀为细胞壁组分;上清液在2000×g下离心15 min,沉淀为细胞核和叶绿体组分;上清液在10000×g下离心20 min,沉淀为线粒体组分;上清液为含核糖体的可溶组分。全部操作在4℃下进行。 Fractionation of Leaves and Roots.Leaves and roots were homogenized using a mortar and pestle in a medium containing 0.25 M sucrose,50 mM Tris-HCl(pH 7.5),and 1 mm

dithioerythritol.All steps were performed at 4 C.The resulting brei was strained through eight layers of cheesecloth,and liquid was expressed from the residue.The residue was washed twice with the grinding medium.The pooled washes,together with the first filtrate,were centrifuged at 300g for 30 s.The resulting pellet combined with the residue of the cheesecloth filtration contained mainly cell walls and cell wall debris and was designated as cell wall fraction(I).The supernatant of the first centrifugation step was then centrifuged at 20,000g for 45 min to sediment cell organelles.The pellet was taken as organelle fraction(II).The resultant supernatant solution referred to as soluble fraction(III)was employed in subsequent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 as described.Fractions I and II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Cd content.The supernatant,fraction III,was further fractionated by gel filtration ,using Sephadex G-100,G-25,and G-10(Pharmacia Fine Chemicals, Uppsala,Sweden).An aliquot of fraction III was applied to a column(100 x 2.6 cm)of G-100 using 50 mm Tris-HCl(pH 7.5) and 0.1 mM dithioerythritol as eluting buffer.Fractions containing Cd were pooled and chromatographed on calibrated G-25(roots) or G-10(leaves)columns(70 x 2.3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发表时间:2012-05-24T09:50:06.6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林芸1 蔡鹏威2 陈为民1 孟春3 [导读] 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林芸1 蔡鹏威2 陈为民1 孟春3 ( 1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医院临床学院血液科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 2 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 3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 5 0 0 0 1 )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29、CD44进行表型鉴定。结果原代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后培养24小时,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或多边形,培养第3-5天,细胞开始较紧密贴附壁上并开始有细胞呈梭形,培养第7天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随着细胞数的增加,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快,逐渐成漩涡状排列,培养第12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并融合成片。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培养7天左右即可长满瓶底的80%。传至10代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及第8代MSCs细胞均不表达CD34、CD45,但表达CD29、CD44,纯度分别为73.8% 、91.65%。结论采用贴壁培养法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的间充质干细胞,随传代数增加,其纯度增加,且该方法简单、实用。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 【中图分类号】R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082-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起源于中胚层,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向骨、软骨、脂肪、血管内皮细胞、神经星型胶质细胞等分化的潜能[1],可分化成骨髓基质支持造血,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同时它能抑制同种异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及免疫调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仅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0.001%-0.010%[3],因此,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足够数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应用的前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雄性,C57B L/6小鼠,清洁级,8周龄,体重18-20g,购于吴氏动物实验中心。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低糖DMEM培养基(Gibco公司),特级胎牛血清(Hy c l o ne公司),胰蛋白酶(Si gma公司),青霉素钠(Si gma公司),链霉素(Si g m a公司),5%C O2培养箱(日本三洋公司),流式细胞仪(BD FA CSCalibur),倒置显微镜(OLYMPUS),大鼠抗小鼠单克隆抗体:CD29-PE、CD44-FITC、CD34-PE、CD45-FITC(BD公司)。 1.2 方法 1.2.1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75%酒精浸泡5分钟,取出双侧腿骨,置于装有P BS溶液的培养皿中小心剔除粘连于骨上的肌肉组织,移入装有预冷的含10%特级胎牛血清、青霉素钠100U/ml、链霉素0.1g/L 的低糖DMEM培养液的培养皿中,剪去腿骨两端,用1m l注射器抽取培养液反复冲洗骨髓腔,直至骨发白,收集冲洗液,反复吹打使细胞打散,静置10分钟,小心将上清移至灭菌的10m l离心管中,4℃3000r p m离心3分钟,弃上清,用含10%特级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4℃3000r p m离心3分钟,弃上清,再用含10%特级胎牛血清的L-D M EM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4℃3000r p m离心3分钟,弃上清,再用含10%特级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个/ml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置于5%C02,37℃,饱和湿度95%的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后,轻轻吸出上清,并加入新鲜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轻轻吹打,使未贴壁的细胞悬浮,吸出上清,加入新鲜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后每天换液1次,并观察细胞形态。 1.2.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传代培养原代细胞生长接近瓶底的80%时,吸去上清,加入0.125%胰蛋白酶,37℃条件下消化并观察细胞形态,待细胞呈球形、不在粘连时吸弃胰酶,加入新鲜培养液重悬细胞,4℃3000r pm离心3分钟,弃上清,再加入培养液重悬细胞,反复吹打混匀,按1:2比例接种到新的培养瓶,置于5%C02,37℃,饱和湿度95%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仍然每天换液,直至细胞贴壁融合成片,接近瓶底80%时,重复以上操作,再次传代。 1.2.3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鉴定收获第4代及第8代生长良好的细胞,胰酶消化后,4℃1000r p m离心5分钟,弃上清,PBS洗涤细胞2次,每代细胞分别设2管,调节每管细胞数为5×105,分别加入C D29和C D44、CD34和CD45单抗,室温孵育30分钟,PBS洗涤细胞3次,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同时用PBS作为一抗设置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扩增培养4小时后吸出上清,加入新鲜培养液后,大多数悬浮细胞被吸出,瓶中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并且都呈现球转,折光率较强,原代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后培养24小时,细胞开始贴壁,胞体呈圆形或多边形,培养第3-5天,细胞开始较紧密贴附壁上并开始有细胞呈梭形,并不断长大、变长,但未观察到细胞分裂,培养第7天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图1),随着细胞数的增加,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快,逐渐成漩涡状排列,培养第12天贴壁细胞长满瓶底的80%,并融合成片(图2)。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培养7天左右即可长满瓶底的80%。传至10代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表时间:2010-08-20 发表者:皮肤科 (访问人次:361) 作者: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徐红 2005年6月13~19日全国各地举行了第8届中国护足周,主题是“积极治疗足病,杜绝家庭传染”。 在中国,每2个人中就有1人罹患足病,其中成年人发病比例高达75%;超过60%的足病为真菌感染,其中足癣发病率为45.2%,甲真菌病(俗称甲癣)占15.5%;40%的足癣患者是被家人传染的;在真菌患者中只有23.8%寻求治疗,其中50%的患者症状稍有好转就不继续治疗。 真菌其实很常见,真菌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 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 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   称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 织组成菌丝体。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