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

戏服

一般小武的造型,他穿上的戏服成为靠。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

1、“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着。

2、“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分“大靠”、“靠仔”、“改良靠”等。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靠”字。它的式样是:圆领、围

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靠肚上绣虎头形谓之“武靠肚”;只绣一般花纹的谓之“文靠肚”。但现今粤剧已无此分别了。双腿的两侧各有一块保护腿部的“靠腿”,京剧称“靠牌子”。背部有“背虎壳”,上插三角形靠旗四支,早期曾有插六支旗,亦有四方形的靠旗,后只有三角形靠旗,旗的颜色是与靠相同,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重要象征之一。插旗的方式是将旗插在背虎壳上而向外扩散,因而给人有威武的感觉。有些靠有“护心镜”在胸前。而不用靠旗的称“软靠”。靠的纹样多用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而色彩是与蟒袍一样,有正五色及间五色的靠。

3、“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4、“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着的便服。

5、“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着的官服。

6、“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7、“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

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头饰

粤剧《帝女花》所用的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女角用)、水纱(男角用)、头套、发髻、饰物,女角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如大头、前妆、簪、钗、梅花石、耳边花、凤冠(有五凤冠和金凤冠等,一般是穿蟒袍或霞帔时用)、正凤、七星额(花旦穿大靠时必须使用七星额)、文武髻、牛角带(穿十三妹装或小打扮时用)、渔家络(六国大封相的推车女专用)等,用料也各有不同。不同身份的女角固然使用不同的头饰,有时同一身份的女角,因应不同场合,也会使用不同的头饰。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男角的头饰有太子盔(或称紫金冠或束发冠)、东坡巾、代表富家书生的蝠鱼巾(福儒巾)、代表穷书生的日字巾、扎巾、莲子帽、帅盔、荷叶盔、纱帽、驸马盔、平天冠、耳边花、耳边球、结子、网巾、水发、散发、丫髻(书僮或僮子用)等等。

表演工艺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行当

须生坐车

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的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身段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译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物件、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式来表达。

不同行当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马荡子、起霸(北派)和各种拳剑刀枪等。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云手)、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撮步(错步)、俏步、云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

其中须功是武生行当的一项专科,早期的须功表演样式繁多,有用手指抛、弹、拨、搅、拈、挣、捧、揉、吹、震等十种手法,来表达悠闲、高兴、深思、意外、惊讶、震怒等表情。

表演方式

“自报家门”: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打引”、“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打引”: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打引”。它简单地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定场诗”:当角色念完“打引”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定场诗。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帝女花〃香夭》的诗白选段:

“倚殿阴森奇树双。明珠万颗映花黄。

如此断肠花烛夜。不需侍女伴身旁。”

“坐场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场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经历、心理等。

“跑龙套”:“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跑龙套”就是扮演这些角色的意思。

音乐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曲牌”和“歌谣”三种。

广东本地的戏曲音乐,应以说唱类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是根据粤语的语言特色组成,在语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础上,广东说唱类的唱腔,曲词句格必须分为两组上下句式,因为粤语分阴阳平,这和北方语系的阴阳平不同,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

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粤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传入,是由诗赞类的齐言滚唱方式发展出来,后来节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发唱腔的变化,故称“板式变化体”。板腔体、诗赞体戏曲唱腔和曲牌体戏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板腔体和诗赞体戏曲唱腔没有固定的乐调旋律,旋律由曲词的语音决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为曲词不同,有不同的音乐旋律。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曲。粤曲的曲牌体可以分成多类,其中主要有昆弋曲牌,即传统戏曲曲牌,如“俺六国”(即“后庭花”)、“侥侥令”、“园林好”等。

粤曲也有由民歌的戏曲变调,如出自昆腔剧目《思凡》的“朦胧”、“山坡羊”,本是民歌,但昆腔化后再传入粤曲之中。有古谱曲,如《妆台秋思》;不过,古谱中也有较为特殊的,如明代产生的《贵妃醉酒》,本为《西宫词》,在粤剧的起源时期已传入粤曲之中,不像《妆台秋思》是二十世纪中才吸收入来。

最特别的是一种民歌小调,如《寄生草》、《打扫街》(即《打枣杆》)、《剪剪花》(即《剪靛花》),这些曲本来是民间的齐言民歌,一如板腔,没有固定的旋律,由曲词的语音发展出不同的旋律,其中由过序音限制其回旋往覆的方式,一如板腔的“士字序”、“工字序”等。可是,当不同地区的人忘佚了原来的唱法,这些曲子的旋律便被某一

个旋律固定下来,成了小曲,这也是粤曲音乐中一个重的组成部分。其实,这类民歌现今中国尚有很多,如陜甘的《信天游》,北方的《艳阳天》等。

乐器

沙的

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三弦和鼓竹锣钹(合称“五架头”-根据粤乐名宿李锐祖忆述,五架头并不包括箫笛喉管。),声调比较简单。清朝粤剧解禁后,加入梆子。进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

梆子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北方称“梆子”,南方称“南梆子”,亦称“方梆子”。北方戏曲所用的梆子是实心,简称“梆子”,当中是由两根坚硬的木棒组成,演奏时双手各执一棒互相敲击而发出声音。音色响亮清脆,常用于打节拍,使用的技巧简单。南方梆子却有大、中、小之分,由长方形的中空木块所制成,演奏时悬挂在支架上,用鼓签击奏。由于可以连续快速击出声音,容易营造热烈紧张的气氛。因为梆子用于击出节拍,所以产生了“梆子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或西秦腔,发源于陕西、山西及甘肃一带,音调粗犷激越。清朝初期,才慢慢流传至广东。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滚花和煞板等板式。

木鱼也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外状像鱼头,中间挖空成了共鸣箱,正面开一条长形鱼口,手持小木槌以敲击发声。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音乐的伴奏乐器,后来渐为民间器乐所采用。木鱼音色空洞,发音短促,轻快活泼,常扮演伴奏的角色,在“数白榄”时作敲击节拍之用。

行内习俗与术语

粤剧初探

粵劇初探戴淑茵博士(學與教材料供教師參考) 粵劇歷史背景及傳統 據陳守仁的研究,早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粵劇已經漸成雛型,於香港新界元朗大樹下天后廟有戲曲演出活動(陳守仁,2007),直至1920年代末,朱次伯(?-1922)演出傳統劇目《寶玉哭靈》時,把粵劇粵曲從官話及古腔時期過渡到白話及平腔,粵劇開始使用廣府話演唱,至1930年代,廣州方言(粵語)正式取代官話。 1930年代,粵劇出現長達九年的「薛馬爭雄」時期,當時薛覺先(1904-1956)建立「覺先聲劇團」及「覺先聲男女劇團」等,而馬師曾(1900-1964)組織「太平劇團」,演出多齣粵劇經典劇目,包括《胡不歸》、《嫣然一笑》、《賊王子》和《苦鳳鶯憐》等。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粵劇演出未有間斷,不過不及1930年代的興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粵劇的編劇、音樂及演員人材輩出,為香港粵劇此後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編劇名家包括李少芸(1916-2002)、陳冠卿(1920-2003)、唐滌生(1917-1959)及潘一帆(1922-1985)等。音樂名家如王粵生(1919-1989)、朱毅剛(1922-1981)及林兆鎏(1917-1979)等。當時活躍的演員如余麗珍(1923-2004)、新馬師曾(1916-1997)、陳錦棠(1906-1981)、靚次伯(1905-1992)、黃千歲(?-1993)、芳艷芬(生於1929年)、何非凡(1919-1980)、紅線女(生於1927年)、任劍輝(1913-1989)、白雪仙(生於1928年)、吳君麗(生於1930年)、麥炳榮(1915-1984)、鳳凰女(1925-1992)、林家聲(生於1933年)和梁醒波(1908-1981)等。 這個年代的粵劇劇目很多成為經典,當今仍然經常上演,如《洛神》(1956年4月;芳艷芬、陳錦棠及黃千歲合演)、《牡丹亭驚夢》(1956年11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帝女花》(1957年6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紫釵記》(1957年8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雙仙拜月亭》(1958年1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白兔會》(1958年6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西樓錯夢》(1958年9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及《再世紅梅記》(1959年;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等。 1960至80年代,麥炳榮及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先後開山了《十年一覺揚州夢》(1960;徐子郎(1936-1965)及劉月峰(1919-2003)合編)和《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徐子郎與劉月峰合編)等,林家聲及陳好逑先後開山了《雷鳴金鼓戰笳

电影扫毒剧情介绍

电影:《扫毒》 类型:警匪/动作 导演:陈木胜 出品: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寰宇娱乐有限公司、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扫毒演员表(主演) 古天乐--饰演--苏建秋 张家辉--饰演--张子伟 袁泉--饰演--秋妻 刘青云--饰演--马昊天(详细演员表请见,扫毒演员表) 毒品调查科的科长马昊天(刘青云饰),与手下张子伟(张家辉饰)和卧底苏建秋(古天乐饰)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在执行一次跨国的大型扫毒行动中,被毒犯巨头八面佛(卢海鹏饰)暗中揭发反埋伏,最终毒品调查科全军覆没。在生死关头之际,三个好兄弟为求存活,被迫命运扭转,做出不同的选择,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人生战役...... 由寰宇娱乐、博纳影业等联合出品的陈木胜导演新片《扫毒》近日在香港举行开机仪式。陈木胜称,为这部投资过亿元的影片找来了以实力派居多的演员阵容,包括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以及袁泉。一向以拍摄爆破场面和动作戏为主的他还秀出一派“转变风格”的噱头。在接受采访时,他亲口肯定这个说法,但强调动作戏份不会太少。据悉,《扫毒》将在2013年4月杀青,暂定国庆档期公映。 该片将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泰国多地取景,其中在泰国拍摄的部分还动用了泰国军用直升机,片中角色也要潜入鳄鱼潭。至于导演拿手的连番爆破场面当然不会少,所以这次3名男主角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斗戏。 值得一提的是,张家辉这次是带旧伤“出战”。曾在林超贤导演的影片《激战》中被踢断尾指的他,直到现在左手依然无法完全伸直,所以这次在《扫毒》里很多的打斗戏都只能咬牙硬上。张家辉透露,他要等拍完《扫毒》之后再找医生做手术。 在电影中,袁泉饰演古天乐的女友,对此,她觉得这个角色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她表示:“我还是有不少深挖的内心戏。由于,现在很多剧本还在改,暂时不清楚最后会有多少戏份,但我给这个角色的设计是比较纠结的,因为古天乐扮演卧底,而我一开始不知道这个事实。除此之外,这次在年龄方面也有跨度,要展现其中细微的区别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1]。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15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英文Cantonese Opera;粤剧拼音Yu j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15

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2],粤剧的定名说来有趣,它似乎先定名于国外。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19世纪40年代中,广府戏已从开埠后的香港,传到东南亚的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了。以后,星马的粤剧也颇兴盛,故新加坡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广府戏到了外国,西人称之为Cantonese Opera,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 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弘扬粤剧文化

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 黎淑贤高二1班 18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由原来的一种戏剧,一种富贵人家的娱乐消遣,通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渐渐地,它上升为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潜藏的精神力量,一直在广东人和粤语存在的地方生根发芽。 对广东来说,粤剧极具地方特色,是岭南文化的一种艺术传达方式。对中国来说,粤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粤剧是粤族同人乡音互通、情性互达的一条纽带,在异国他乡,喜欢粤剧的人们也习惯用这种吹拉弹唱的艺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乡音乡情,寄寓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依恋。随着广东华侨的增多,粤剧文化已广传海外,具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不少著名的剧团演员远赴海外演出,深得民心。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乐韵悠扬的粤剧似乎与时代的步伐错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逐渐多元化,纵使粤剧本身的内涵能反映时代精神,人们都已经不能停下急促的脚步去欣赏,更莫说是研究了。两者渐行渐远,不得不令老一辈担心粤剧的未来,将要何去何从,毕竟挑起这文化担子不能仅靠个体……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低位越来越重要,而国家政策也支持每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面对时代发展得大潮流,要做到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粤剧的发展与衰落这对矛盾得靠我们自己去解决。 对80后、90后而言,他们不喜欢粤剧,或许并不讨厌,只是对传统粤剧“冗长又程式化”的表演麻木,让喜欢新鲜、喜欢刺激的青少年对粤剧望而却步。甚至,粤剧被标签化,因为粤剧是许多老人的精神寄托,只有老人才喜欢。粤剧相比其他的时代文化,粤剧需要一定得创新,一招一式都是老前辈所定下来的板式,也未必为现代人所认同的;但对于资深的爱好者而言,篡改未必能接受。因此,粤剧大可以分为两派——其一为创新派,要取其精华,批判继承,保留必须的唱功和表演技巧,但要再其中渗透现代气息,如表演形式的创新,与杂耍想结合;表演道具的创新等等。另一派就是传统派,老一辈的板式弥足珍贵,我们便提倡学习。但是戏行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学其者生,似其者死。曾经以为前辈指点,挑一位功底深厚的前辈进行模仿,忌翻唱,而钻研的是方法。言则要求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表演的创新。走两个不同的风格,满足更大的需要。 对于粤剧文化,要把粤剧商品化经营,把一部分的剧团独立,改由原来的政府支持为民营,自负盈亏,一改坐等收成的作风,经过“鲶鱼效应”磨练,剧团会更加努力地自寻出路,也有利于推动“送戏下乡”活动。另一方面,粤剧的改良,其市场价值越来越大,可成为促进经济的文化商业路线。在时代文化的激流当中,要在社会有一席之地,首要之事是要有独立的品牌,打响头炮,就像现在的喜羊羊系列,由动画到玩偶,市场率商品率越高,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地位也就举足轻重。剧团大可以通过泥塑、玩偶、抱枕等实物在市场上伴随相对应的专业性营销,出品DVD等视像产品,价廉而物美,何愁无客? 保障粤剧文化不没落便离不开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据了解,各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粤剧的发展,像是香港便有年度的“粤剧文化节”,又因为名家老倌云集,

粤剧十大行当是哪些

粤剧行当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角色体系。清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成立行会组织“琼花会馆”时,脚色行当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清同治年间以后,十大行当变化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和丑。每个行当下还细分多种类别,如旦行的闺门旦、刀马旦、老旦等。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行当逐渐失传。现时则以文武生、花旦、丑生行当较为常见。文武生是别的戏曲剧种中没有的,具有粤剧特色的行当,要求演员既能胜任文质彬彬的书生,也能饰演威风凛凛的武将。 末 末为十大行当之首,末脚分公脚和总生两类型。多扮演年老文弱的人物。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香花山大贺寿》中的曹国舅、《访臣》中的赵普、《六国封相》中的太监之类。公脚和总生必须挂须演出,公脚多挂“白三绺”或“白五柳”,讲究须功和眼神的运用。 净 净又称大净或花脸,曾在粤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多演中军、旗牌、差役,老家院等角色,有时也演有姓名的角色,如地位较高,性格暴躁的曹操、性格刚强的包公等。在传统剧目“大排场十八本”中,《三下南唐》、《五郎救弟》、《孝忠卖武》、《打洞结拜》等都是净脚的首本戏。 生 “生”在古代社会是读书人的统称。粤剧早期的“生”又称正生,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生后来又发展为正生和武生,演出中都是挂黑三绺和黑五柳,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戏,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功底要扎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须”、“震手”等特技。 旦 旦又称正旦,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早期粤剧全用男演员扮演旦角,称之为男旦。现在旦角又分花旦、武旦等。如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能文能武,活泼可爱。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文雅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梨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丑 男丑又称“网巾边”,多扮演性格滑稽诙谐、举止狡黠的人物,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文丑扮演的人物如《山东响马》的广东先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武丑扮演的人物如《时

电影乱世佳人欣赏剧情简介

电影乱世佳人欣赏剧情简介 影片开始于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佐治亚州一个名叫塔拉(Tara)的庄园。斯佳丽·奥哈拉是庄园主爱尔兰移民杰拉尔德·奥哈拉和妻子埃伦的三个女儿中的长女。她爱上了阿希礼·威尔克斯,而阿希礼却选择了表妹玫兰妮·汉密尔顿),并定于次日在12棵橡树庄园举行烧烤,同时宣布两人订婚。 在12棵橡树庄园,她遇见了瑞德·巴特勒。在一场关于战争的讨论中,瑞德说南方没有机会战胜北方。当斯佳丽和阿希礼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她向阿希礼表明了自己的爱慕。阿希礼承认斯佳丽很吸引人,但是玫兰妮更适合自己,斯佳丽给了阿希礼一个耳光。当她发现瑞德在边上偷听的时候,说,“先生,你不是一个绅士!”而瑞德予以反击:“而你,小姐,不是一个淑女!” 当晚,战争爆发了,男人都纷纷入伍。阿希礼和玫兰妮结婚,而斯佳丽为了报复,也嫁给了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阿希礼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不久查尔斯在军队中因肺炎去世,她也就成为寡妇。 斯佳丽的母亲为了让斯佳丽高兴,将她送到亚特兰大汉密尔顿的家里。斯佳丽和玫兰妮参加了一个慈善舞会,在那里她和瑞德再次相遇。瑞德已经成为一个英雄般的人物,斯佳丽当时还在服丧期间,她接受了瑞德的邀请,与之共舞。在跳舞的时候,瑞德告诉斯佳丽他决心得到她,而斯佳丽说永无可能。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斯佳丽和玫兰妮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斯佳丽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斯佳丽十分想要回去塔拉庄园,回到敬爱的母亲身边。不巧玫兰妮要生孩子了,斯佳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8个月后,南部军队大败,亚特兰大挤满了受伤的军人。而同时玫兰妮早产,斯佳丽在一旁协助。瑞德骑马出现,并将她们送出城,他将她们留在去塔拉的路上,自己则选择了参军。 在回家的路上,她发现十二橡园已经焚毁,塔拉庄园还在,她的母亲刚刚去世,而她的父亲由于过度悲伤而神经错乱。塔拉庄园被军队洗劫一空,她成为一家人的支柱,斯佳丽发誓要让家人不再挨饿,“上帝为我作证,我将不再饥饿。”(“As God i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斯佳丽带领仆人采摘棉花来维持生活。她甚至射杀了一个企图偷窃的北方逃兵,并从他的背袋里找到了金币。战争结束了,北方获得了胜利。阿希礼回到了家乡,和玫兰妮团聚。垂头丧气的阿希礼发现自己对塔拉庄园没有任何帮助,当斯佳丽要求他带自己离开的时候,他却拒绝了,斯佳丽吻了他,但是最后他说自己不能离开玫兰妮。 杰拉尔德奥哈拉在骑马驱逐一个窥视他财产的人的时候不幸从马上摔落身亡。斯佳丽继续照顾整个家庭,她发现自己难以支付庄园的重税。因此她精心

粤剧简介

粤剧简介 【粤剧源流】 一、百川汇海 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现在保

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以唱梆子腔为主。 二、波汹浪涌 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残杀艺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二黄的比重超过了梆子。 三、掀起狂澜 辛亥革命前后,在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行改良革新运动,经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广州方言的重大

变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脱离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和谐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生。 四、新潮逐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面革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如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

男人必看的励志电影及剧情简介

男人必看的励志电影及剧情简介 2017-03-19都说男人三十而立,那么一生之中对于男人有哪些转折点呢?《e.t外星人》之励志主题:童心如果看《e.t》时你流泪了,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惭愧,不管你有多大的年纪。 实际上,能够和孩子们一起为e.t的遭遇而悲喜,是一件多么让人庆幸的事,这代表着我们还有一点童心未曾泯灭,代表着我们有一些梦想还藏在心底。 当长着一双孩子的眼睛的e.t用超能力让孩子们的自行车飞上夜空,穿过那轮明月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震憾?是否对自己一些已经习惯了的东西产生了怀疑?《现代启示录》之励志主题:痛苦战争是一种秩序的破坏,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战争,最痛苦的战争电影莫过于《现代启示录》。 《现代启示录》讲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坏。 但文明的进程却没有人能够阻挡。 情色+征服——「本能」男人必看指数:★★★★★★★★★推荐理由:沙朗斯通在本能的表现,绝对是开启男性性启蒙的最关键的一部情色电影。 她的性感像她的冰锥一样咄咄逼人,刺进了男人的心房。 当她两腿交叉,当她提着高跟鞋踏着雨水显露性感迷惑魅力之时,很难有男人会抵挡得住,学习怎么品女人吧,懂得如何掌握一门情调是一门情色的艺术,很多顶级男人都善于此道你难道不想去征服

吗?毅力+智慧——「刺激1995」男人必看指数: ★★★★★★★★★★推荐理由: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一个人能够在XX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不妥协于命运给与的安排。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夺回了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 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健硕+性感——「燃情岁月」男人必看指数:★★★★★★★★★★推荐理由:很难相信一张桀骜不驯的脸上居然孕育出如此的的甜美微笑,没有被文明和喧嚣所侵染的性情弥足珍贵,硬朗中不乏俊美的西部英雄形象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当那身穿蓝色衬衫,骑着马儿从草深处隐约乍现的男人,第一次看见自己兄弟的未婚妻时,可以从他的眼神中听到毫不掩饰的野心话语:小妞,你跟错人了”,其实对于女人来说,没有女人可以反驳这个比熊更勇猛的男人了。 是的,岁月带走了青春,随着硬汉们一个接着一个老去死去,树立的经典硬汉形象永远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而健硕性感的阳刚形象永远是男人最迷人的表征。 阴柔+权术——「教父系列」男人必看指数:★★★★★★★★★

【51Talk-英文介绍中国非遗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 Cantonese opera is one of the major Chinese opera categories.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 that originated in southern China’s Cantonese culture, and involves music, singing, martial arts, acrobatics and acting. T oday it is not only very popular in Guangdong, Guangxi, Hong Kong and Macao, but also performed in Southeast Asia, Oceania and American countries where Cantonese people live. Cantonese opera w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list of 518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which was announced on May 20th, 2006. 粤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种类之一。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广东文化,涉及音乐、歌唱、武术、杂技和表演。今天,它不仅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很受欢迎,而且在东南亚、大洋洲和广东人居住的美国国家也很受欢迎。2006年5月20日公布粤剧被列入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的一超级变态电影,看了剧情简介就知有多变态,另类,恐怖

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的一超级变态电影,看了剧情简介就 知有多变态,另类,恐怖 中文名:困惑的浪漫 外文名:Nekromantik 其它译名:变态情魔/幽骨浪漫/幽谷浪漫 出品时间:1987(第一部)、1991(第二部) 制片地区:德国 导演:琼克布特格雷特 主演:克雷尔劳伦斯哈罗德伦特 类型:情色/恐怖 基本资料 片名:Nekromantik 译名:困惑的浪漫 类型:恐怖 上映日期:1996年9月9日于日本 片长:75 min 对白语言:德语 发行公司:Leisure Time Features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无声标准银幕 混音:单声道

级别:Australia:R/USA:Not Rated/Finland: /Iceland: 摄制格式:8 mm 发行公司: Leisure Time Features[美国](1995) (USA) (subtitled) Barrel Entertainment[美国](2000) (USA) (DVD) Film Threat Video[美国](video) 演职人员 导演:Jörg Buttgereit 编剧:Jörg ButtgereitFranz Rodenkirchen 演员:Daktari Lorenz、Beatrice Manowski、Harald Lundt、Colloseo Schulzendorf、Henri Boeck、Clemens Schwenter、Jörg Buttgereit、Holger Suhr、Volker Hauptvogel、Harald Weis、Heike Surban、Patricia Leipold、Elke Fuchs、Margit Im Schlaa、Susa Kohlstedt、Franz Rodenkirchen、Heinz Langner、Christiane Baumgarten、Simone Spörl、Wilfried Hoog、Michael Büschke、Manfred Repnow、Daniela Geburtig、Manfred O. Jelinski、Lasko、Fritz Fuchs、Marion Koob-Liebing、Hagen Koob-Liebing、Heini Walton、Hapunkt Fix、Mutfak Reisse、Boeldicke、Gerd Breitung 、Tino Peikert、Colin Ring、 Jürgen Brüning 制作人:Manfred O. Jelinski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 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

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古代四大戏剧简介

牡丹亭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牡丹亭》[1],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2]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4],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5]。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

“粤剧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探索-2019年文档

“粤剧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探索 1.相关背景 粤剧是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源于岭南大地的粤剧,不仅是广东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唱腔和语言也充溢着浓郁的岭南风情和地方色彩。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下文简称“我园”)便选取粤剧作为主题开展戏剧综合活动。 2.让幼儿感受粤剧艺术文化的意义 为了推动粤剧文化的开展,让幼儿从小感受粤剧艺术文化的魅力,培养兴趣,传承传统艺术文化,我园从2006年开始积极探索幼儿粤剧艺术教育,粤剧是我们广东省岭南文化的瑰宝,它曾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我园幼儿的粤剧歌舞《红豆新星唱名城》就是以 肇庆名城的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禅宗文化为背景创编的,颂扬了肇 庆名城文化,培养了幼儿从小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从单纯的模仿和渗透到幼儿自主去表达;从被动的教到主动的去感受粤剧带来的魅力,在自主探索中实现了对粤剧的适应和以及文化上的继承。 3.开展“粤剧进园”戏剧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 粤剧歌舞《红豆新星唱名城》选取了幼儿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本地的文化人物龙母、七仙女和包公来设计整个粤剧歌舞的,为了向幼儿展现真实的人物场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和环境创设等各种途径,以及让幼儿家长带幼儿体验粤剧环节,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

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 3.1首先要让幼儿对粤剧内容充分感知与了解 在粤剧歌舞《红豆新星唱名城》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园就邀 请市内文化阵线的老领导和专家们,首先对该粤剧歌舞剧的要素进行 分析和筛选,选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戏曲内容,同时考虑本剧的粤剧特色和粤剧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让幼儿充分的对粤剧的表演形式、角色、服饰、道具等有充分的接触和了解,也即粤剧艺术本质的学习和渗透。通过“包公在端州”、“七仙女下凡”、“龙母娘娘在悦城”的粤剧选段 的欣赏,让幼儿对粤剧有初步的感知和体验,况且这个选段幼儿比较熟悉,更易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选取该歌舞剧要素中的贴 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角色、服饰、伴奏等开展活动,并引导幼儿进行全 面感知了解该歌舞剧的粤剧艺术。 3.2让幼儿切身体验和探索 在《红豆新星唱名城》的模仿和表演中,在表演经典人物形象, 比如,包公、龙母、七仙女等的活动中,我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的 热情和表达的欲望。可是指导老师演示这些人物形象时,孩子们虽然在电视或网络上看或多或少看到过,但是对人物性格等却不是很清 楚。 为了让幼儿对粤剧增强体验,我园在引入粤剧教育之前,组织幼儿到市粤剧团观摩演员们的演出,观看各种内容的粤剧曲目,幼儿从喜欢看,想看爱看到想学,老师们采取了各种的形式去引导幼儿,比 如我园老师通过《我知道的粤剧》、《粤剧文化》等等系列活动创设机

广东戏曲——粤剧

广东戏剧——粤剧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粤剧名人 郭凤女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的国家一级演员,正印花旦,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学生,红派艺术的传人。她在70年代末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后的二十年间,主演过各类题材风格的长、短剧数十个,其中既有《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拦马》、《王子与蛇仙》等刀马旦应工的武打戏,也有《宝玉哭晴雯》、《红娘》等花旦应工的文场戏和《山乡风云》、《家》、《白燕迎春》等现代戏,更有《刁蛮公主憨附马》、《打神》等红派名剧。她的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功架扎实,嗓音甜润,唱腔优。 罗家宝 粤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30年,顺德人,家父罗家树是著名的掌板师傅,叔父罗家权势著名的粤剧演员,香港粤剧演艺名人罗家英是他的堂兄弟。罗家宝自幼生於戏剧世家,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对前辈艺人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顾集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个人的声音条件,创造了独树一帜好听好唱的“虾腔”。 “虾腔”声色浑厚甜润,尤其是中低音区域音质厚实,共鸣犟烈,行腔不事雕饰但极具堂皇华采,高音区域虽然非其所长,但他能根据本身声缐特点,发展出一套跌宕有致。因其小名“亚虾”,“虾哥”、“虾腔”之名由此而来。罗家宝的表演精湛洗炼,儒雅温文,风流倜傥。并被誉?“小生王”。首本名剧《柳毅传书》历演不衰。 文革十年后,他从小生转攻官生,饰演了《血溅乌纱》中的清官严天民、《袁崇焕》中的主帅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诗人陆游,在粤剧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艺术形象。 2002 年元旦的粤剧新年盛会上,罗家宝获得了广东省所授予的粤剧“突出成就奖”。叱吒了舞台整整一个甲子的罗家宝在2002年11月成功地举办了“从艺60年粤剧艺术系列活动”,包括巡回演出、推出个人自传录、个人曲集、艺术展览和艺术研讨会。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2.表演方式 自报家门 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打引、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打引 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打引。

电影及剧情介绍

《夏天协奏曲》主要是描述三个年轻人暑假在金门发生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剧情中结合了金门的候鸟、高粱酒和传统聚落等外岛的夏日美景。男主角是大家熟悉的潜力小生、金马奖最佳新人张睿家,女主角则是师大音乐系毕业,精通小提琴以及钢琴的音乐才女林逸欣,还有受大家欢迎的喜剧天后林美秀(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金钟奖最佳男主角康丁、新生代谐星李嘉文等,演员用轻松诙谐且富有浓郁感情的演出方式,一同写下最美丽的乐章。 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最多只需要通透过六个人,就能产生连结,透过六个朋友的朋友,就可以认识就最想认识的人……于是说,爱情就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回头就是为了再见。 金门第一痴情男,每天会送是上老婆最爱的百合花,坐在坟头,唠叨几句,这就是他余年最幸福的事。而她又是一个喜欢百合花的女生,这一刻,就注定了分离。一个在外头,一个在里头。 一个夏天的恋爱,伴着堡垒,海边,坑道,骑着脚踏车,到达路的尽头,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一次次的等待,把去过的地方再去一遍,做过的事情再想一遍,把深爱着的人继续深爱。用一年,或者是一辈子的时间。 画面中栗色候鸟一次次飞回,离开;夏天一次次的离去,到来,只是几秒钟的事,殊不知等待的日子如此漫长。但还是有希望的,至少飞鸟还是回来了,时间一到,夏天还是会到来,就算是死了,她还是回来了。就像栗喉蜂对金门有承诺。 所有到过金门的人都是过客,除了逼不得已,除了她,绝对不会让另一只夫妻鱼死的。所以就算死了,她还是回来,陪他,一辈子。 密码疑云:一帮恐怖组织在世界四座大城市里安置了四枚核弹。爆炸时刻即将到来,一个代号为“漂亮”的俄罗斯女性秘密组织受命调查,她需要破译在三个卫士手里的密码以拆除炸弹。调查以步步深入,真相慢慢浮现在人们眼前,原来法国富有的银行家路易司·德维尔也是这次核弹爆炸案的策划者之一,并且事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剧情评价:电影《密码疑云》主线是俄罗斯克格勃卧底特工与恐怖分子为找到即将引爆藏于纽约、伦敦、东京、莫斯科世界四个超级城市核弹的一组密码展开惊险角逐,影片情节惊险紧张、扣人心弦,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方解开。配以主人公作为克格勃特工的特殊感情线索,情感真挚,打动人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影片是多国合拍影片,但是影片动作场面水准非常高。《密码疑云》为一部纯粹的动作场面构筑的影片,这样才能忠于影片的特点与人物性格,同时也更合乎时代。这不像那种要完全依赖计算机CG特效的影片。《密码疑云》的特点,就是要有令人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而影片所达到的效果比当初预期的要好。观众能看到真实的动作与惊险绝技。场面紧凑又盛大,符合你对间谍动作影片的期待与希望。 大部分的动作设计都围绕在女特工的果断与干练作风。根据影片情节,女主角一路追踪核炸弹的线索,走遍了中亚、法国、意大利、挪威和马来西亚吉隆坡,随时面对各种化妆、枪战、跳伞、对打、拆弹等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但是她都能一一化解,从容程度赶超《007》系列中的詹姆斯·邦德和《碟中谍》系列中的亨特特工,给人一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感觉。《密码疑云》是2008年最棒的动作片之一,甚至是近年来最写实、最震撼的动作片:枪战、爆破、飞车反恐,加上全新米格29战斗机,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及武装直升机发射的反坦导弹,还有多国超级明星的精彩表演,绝对是近年来最精采好看的超级动作强片。剧情:以恐怖分子扎法德为首的犯罪集团,在全世界的四个国际大都市,秘密安放了四枚遥控核炸弹。俄罗斯国家安全局派女特工达莎以玛丽的身份,受命卧底于扎法德的武装基地,逐渐取得了他的信任。但扎法德被其同伙巴特杀死,幸存者达莎受命找到一个叫做路易斯的巴黎银行家来阻止整个阴谋。巴特迅速得到了引爆四枚核炸弹的大部分密码,事态异常紧急。达莎前往巴黎,一起看似偶然的小小事故,让路易斯和达莎“浪漫地”相遇了。而达莎“恐怖分子玛丽”的公开身份,也吸引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注意。很快,达莎得知路易斯也在追寻那密码的下落。路易斯和达莎追寻密码和巴特的行踪来到挪威。在与巴特的交易过程中,路

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 戏服 一般小武的造型,他穿上的戏服成为靠。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 1、“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着。 2、“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分“大靠”、“靠仔”、“改良靠”等。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靠”字。它的式样是:圆领、围

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靠肚上绣虎头形谓之“武靠肚”;只绣一般花纹的谓之“文靠肚”。但现今粤剧已无此分别了。双腿的两侧各有一块保护腿部的“靠腿”,京剧称“靠牌子”。背部有“背虎壳”,上插三角形靠旗四支,早期曾有插六支旗,亦有四方形的靠旗,后只有三角形靠旗,旗的颜色是与靠相同,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重要象征之一。插旗的方式是将旗插在背虎壳上而向外扩散,因而给人有威武的感觉。有些靠有“护心镜”在胸前。而不用靠旗的称“软靠”。靠的纹样多用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而色彩是与蟒袍一样,有正五色及间五色的靠。 3、“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4、“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着的便服。 5、“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着的官服。 6、“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7、“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