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

——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

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

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资侨力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不断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的地位一直难以撼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创办特区之初,特区的开拓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顽强拼搏,顶风沙、冒酷暑,住篷棚、成功地走出一条“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收益一片”的求实创新之路。上世纪90年代后,汕头抓住经济特区扩大到整个市区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市场经济活跃的契机,明确市场经济体制,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在特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整个汕头市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29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5.7亿元。1987年,全市实现人均GDP 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5年提前实现第三个翻番,2009年突破2万元。2009年,汕头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8.5亿元,人均年消费品零售额1万多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近2万元。

经济特区成立35年来,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汕头的产业结构演变从198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5.1:34.1:40.9调整到2011年的

5.1:5

6.4:38.5,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玩具礼品、工艺毛衫、轻工机械、精细加工、音像制品为主体的工业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但是汕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加强。

现如今的汕头,已经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轨道。最新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7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97.5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5.01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6:52.2:42.2调整为5.4:52.3:42.3,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提高。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4.03亿元,增长6.9%。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6%,金融业增长8.0%,房地产行业增长3.5%。民营经济增加值1213.88亿元,增长10.0%。全市人均GDP31192元,增长8.2%。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8.16亿元,增长11.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6%。

三.关于经济特区35年经济发展的思考

回顾过去,汕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汕头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区域竞争史。如果与先进地区比较,与整个广东省的发展比较,汕头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汕头相对落后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9%,但汕头人口增长得更快,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 82%,即人均GDP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汕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等几个主要的指标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高出10几个百分点。

据公布的数据,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汕头和厦门两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因人口差距,厦门市的GDP还远低于汕头市。到2000年,汕头市GDP为478亿元,财政收入为38.33亿元;当年的厦门GDP为501亿元,财政收入为5 1.85亿元。厦门市的经济总量指标开始全面超越汕头市。而当年深圳的GDP为1667亿元,财政收入为225亿元,遥遥领先其他经济特区。

汕头这35年的经济发展相比其他经济特区,显然不尽人意,不仅决策者为此焦头烂额,普通民众同样心力交瘁。很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失败的看法,希望能够为未来汕头经济的发展开一剂妙药良方。我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做出以下总结。

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汕头把握住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的良好机遇,乘势加快发展,起到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显现,地理位置、商贸文化、华侨众多、特区政策等发展优势发挥不出应有的带动作用,资源、科技、管理、交通等劣势不能有效解决,导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长达十年之久。

一.地理区位未能发挥明显发展优势

位于“省尾国角”的汕头,唯一能称得上地理优势的,就是汕头距离台湾近,有更多吸引台商投资的机会,但是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政策原因没能发挥巨大优势。

而在地理环境方面,海拔1560米的莲花山脉横亘在汕头北面,南面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一尴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汕头不适合投资做实业。

二.自然资源不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慢

汕头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有一定储量的矿产资源只有19种,主要是价值不高的锆英石、玻璃用砂、钨、饰面花岗岩等。虽然地处海滨,但汕头水资源并不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19.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42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人均的20%。土地资源更是稀缺,全市土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人口却达500多万,人口密度全国之冠。汕头过去的发展中并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高级化,反而与其它地方一样,走的是高土地占用、高资金投入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明显。

三.潮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也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的分支。从晋唐时期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后,潮汕人至今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包含许多的文化特质,而潮汕话是潮汕文化维系的重要纽带。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造就了潮汕人敢于冒

险开拓、吃苦耐劳、注重义气、敢于任事、勤俭立业、团结互助等潮汕民系文化特征,同时,也形成了务实精明、善于经商、冒险开拓的重商文化传统。这种独特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与人之间最为核心、坚不可破的纽带,是家族血缘关系,外人决不能进入。因此,潮汕人讲血缘,重亲情,重乡情,这是潮汕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由此也在潮汕地区形成强烈的排外风气。

上述潮汕文化特质在造就潮汕地区经济的繁荣兴旺的同时,其两面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潮汕地区的衰落埋下隐患。由于潮汕地区小农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浓厚,缺乏对社会产业发展趋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预见。尽管潮汕地区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达,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却依旧落后。另外,潮汕人多认为吃苦耐劳便可出人头地,所以都不喜欢打工,都想当老板,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勤恳工作的态度,其结果就是整体经济生活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最后就是大家都当不了老板。

潮汕文化讲究血缘和关系的文化特质在商品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负面突出表现是不讲规则和法律,讲人情关系。现在的汕头是一个无市民社会的传统民间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构成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之后往外扩至乡情,再扩至政府和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府和市场都是家族化和血缘化的。在潮汕地区,办事情是不按规矩来的,谁有关系谁先办,谁关系硬谁就升迁快;出了事情也是靠关系才能解决,这一点作为潮汕人我深有体会。在潮汕地区,潮汕人之间讲血缘关系,而外地人没有血缘关系,无依无靠,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潮汕地区的排外风气。这种不良风气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很少有外地人来汕头定居,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一个开放性城市的发展。

四.无力无为的汕头政府无法提供经济发展的保障

汕头市的经济构成主要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小资产阶级占据着社会的主要资源。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企不具备的独立性,这也是形成汕头“民富”现象的基础。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政府在宏观经济的掌握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用小政府、弱政府来形容汕头政府也不为过。正如前文提到,去年全年汕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97亿元,给公务员发完基本工资后,汕头政府已然无力进行市政建设了。汕头政府本身财政收入不足,国家和省对汕头的直接投资也是少之又少。1978年以来,国家和省对深圳

直接投资多达33000亿,同期厦门这一指标是逾4000亿,而汕头同一指标仅为1200亿。这就不难理解汕头市内各种占道经营,封街为市的经济乱象,也就不会为汕头落后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对外交通系统感到诧异。市政建设难以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公共交通建设迟缓,居民医疗卫生体系亟待完善,如此城市发展前景不佳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政府换届频繁,每一届政府都想对汕头进行改革,希望扭转汕头的落后局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政府一朝政策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汕头的发展。汕头的城市定位频繁变动,从现代商贸城市到现代港口城市等等。城市定位犹如发展目标,一个稳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自然有利于城市发展。而不断变动的城市定位只会分散城市发展的精力,阻碍城市发展。

五.信用缺失是汕头一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提到汕头沦落的原因,本地人、外地人、普通民众、专家学者各有各的说法。但都离不开世纪之交发生在汕头的那些事。由于种种原因,汕头经济2001年出现全年负增长1.9%,当年第三季度更是负增长达到6.4%。在中国进入WTO,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之际,汕头经济逆势下滑,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而这一发展机遇的丧失,都是汕头人自己自作自受的结果。汕头用十年的发展机遇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前途为自己长期的信用缺失等经济乱象买单。

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大开放,特区也树立信守承诺、信用效益、公平竞争等一系列信用理念。但是在特定经济转型期和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未能形成规范和法律保障。到20世纪90年代,汕头经济特区有些人开始迷失自己,无所适从,从事投机倒把甚至违法犯罪的经济活动,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另外,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政府不但不加以整改,还听之任之,导致一些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包括逃税漏税、逃汇骗汇、走私贩私、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六合彩”赌博等等。再后来,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8?15”迎宾馆纵火事件。至此,汕头经济及外部形象跌至谷底。家父就是在汕头从事民营经济行业的商人,据他回忆,21世纪初那几年,他离开潮汕地区做生意都不敢说自己是汕头人,担心会被别人“另眼相待”,可见当时潮汕地区的信用丢失多么严重。

上述的信用问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经济特区的形

象。信用是一个地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的受损,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利益的损害,也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2001年汕头经济负增长的不堪回首一幕。

时至今日,15年过去了,汕头还是没能从“8?7”,“8?15”等事件中走出,纵容一时的经济乱象而不加以管制,表面上获得了汕头93—98的经济发展“黄金五年”,经济总量在这五年中翻一番,实际上付出的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整座城市的形象,更何况,这五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还有待考究。

五.汕头未来的发展方向

纵然往事不堪回首,我自昂首向前。在迎来一个全新发展方向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汕头政府确立的全新的城市发展定位,看到国务院批准将整个汕头市纳入经济特区的提议,看到社会各界对汕头振兴所作出的努力。

2008年,汕头市提出规划建设三条经济带,即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对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值得思考和研究。汕头的最新的城市发展定位是建设成创新性经济特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中心城市。

汕头的振兴不是三言两语道得尽的,也不是简单的规划所能够实现的,更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汕头的振兴是每个汕头人在肩的重任。

下面是本人对汕头的未来发展方向所做的几点思考:

一是知耻而后勇,重新恢复和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不必多言。汕头人15年前欠下的信用债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还完,未来的信用恢复之路任重道远。

二是坚持“两手抓”才能保证整体经济朝正常方向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只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针对当时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丑恶现象所讲的话。当年汕头的经济社会发展风气败坏且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抓犯罪的“手”不够硬,变相纵容违法犯罪现象的发展,最后才一发不可收拾,沦落至今。所以,要在抓改革开放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尤其

是经济犯罪,还经济发展一片沃土。

三是发扬潮汕文化中精华,摒弃文化糟粕

潮汕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潮汕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则孕育了潮汕人敢闯敢拼的逆世情怀。在强人如林的当代社会,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

自古以来,潮汕人就给人留下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深刻印象。正是有了潮汕人这种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积淀,汕头才能在改革开放初期首先冲破“平均主义”僵化思想的束缚,顺利进行经济特区建设。

而潮汕文化中,排外思想,不守规矩等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则要予以摒弃。

整体文化呈现良好的基本面,才能辅助经济社会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

新时期的汕头,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潮汕先人和初创时期特区人的敢闯敢试精神,急起直追;只有树立执政为民和服务发展的理念,营造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才有可能让一个快速发展的汕头,一个和谐美好的汕头呈现在世人面前。

站在人类历史拐点处探求教育变革之路_周洪宇_徐莉

教育学人 当我们把研究目光做了一个转向,从教育内部跳出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当今人类历史发展的拐点处—— —工业文明的十字路口,以及当今中国发展的拐点处—— —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十字路口。人类实践某一领域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其他所有领域产生影响,这两个十字路口的交汇处,无疑将为我们开启下一个时代教育起点的窗口,并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也随之进入到关键的拐点,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关注的视野。 一、人类发展的历史拐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的力量和人类认识的飞跃,带动人类历史不断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从农业文明发展而出的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正身处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无疑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特定时期,其工业化也只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那么,这个时期和阶段现在已处在何种状况?还有多远的路可以继续走下去? 有史以来,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和影响,在工业社会工业化的推进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开始于欧洲16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所创造的财富与统治力所向披靡、无可抵挡。到20世纪上升为信息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等新形态,继续推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力。 对于工业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虽有不同 周洪宇1徐莉2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91) 站在人类历史拐点处探求教育变革之路摘要:人类发展处在了人类历史变迁的拐点处—— —工业文明的十字路口,世界正步入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也处在了中国发展的拐点处—— —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字路口。 这两个十字路口无疑开启了下一个时代教育起点的窗口。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应前两次工业革 命需要而设计的,是前两次工业革命集中化规模化企业模式的缩影。研究经济发展轨迹和人 类足迹脉络,乍看是超出教育范围很远了,殊不知,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障碍与变革的瓶颈, 恰恰在于人们对超出教育范围很远的事忽略得太多,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表现迟钝。这种现状 必须需要得到改变,教育变革之路需要到教育之外去寻求。 关键词:人类历史;教育变革;教育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7-0003-06 收稿日期:2014-05-30 作者简介:周洪宇,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教育政策、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徐莉,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终身教育、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

高中生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7篇

高中生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周 年作文7篇 40年来,深圳一直在变,你们还记得新中国刚成立时的深圳吗?一个小小渔村,孤独地站立在那里,是那么凄凉,那么落后;转头看向此刻的深圳,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它的瞬息万变。那四通八达的道路,那名列前茅的经济,突飞猛进的科技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在深圳长大的我,倍感骄傲与自豪。深圳的道路有千万条,地铁的出现,便利了我们的日常出行,看着手中的地铁卡,那错综复杂的线路,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深圳速度。比如最近六号线的开通,让原本遥远的道路变得近在咫尺,原本从光明到龙华需要花费半个小时,而现在却只需要几分钟就好了。地铁是新时代的产物,它也让我感受到了深圳速度。 交通改善生活,经济促进发展,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近几年政府投入量大量的财政,引进人才,使得深圳的经济迅速发展,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业区、风景宜人的公园等等。犹记得,全国城市经济排名是北上广深,可如今却是“北上深广”,你说,深圳是不是具备超强的魔力呢? 既然深圳各方面在永不停息,科技自然也不会落后,全息投影技术,智能机器人……纷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智能机器人当属最特别。为什么最特别呢?那还得从那天说起,我去朋友家中玩,还

未进门,耳边传来一声亲切的问候:“主人,你回来了,欢迎回家!”顿时,满脑疑惑:“我记得他家没有弟弟妹妹啊?谁呀?”带着疑惑,跟着朋友走了进去,刚一进去,他便跟我介绍:“来,带你认识一下我家新成员—小智。”边说边指着旁边的机器人。还未等我开口,小智笑着冲我走来:“你好,我叫小智,很高兴认识你。”瞬间,我都惊呆了,发怔发傻地看着小智,一边张大嘴巴,结结巴巴说:“很—很—很高兴认识你。”朋友见我这般模样,连忙解释道:”它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几天前,它来到我们家,一进门就冲我眨眼,还每天给我讲故事传说,和我一起玩游戏呢!最厉害的是,它还具备学习技能。有一次我妈妈在它面前洗碗,随后我们家的碗,全归它了。”“这么厉害啊!”我嘴巴惊地可以吞下一个皮球了。“就是这么厉害哦!”机器人歪了歪头说道,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看着它调皮的模样,我不禁感慨:“现在深圳的科技真发达啊!” 这就是深圳,一个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城市,我对它充满了热爱和好奇,在未来,深圳还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满分作文3 在40多年前,有一个贫穷的小渔村,村子里有许多善良的渔民。这一切,因为国家领导人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应该猜到了吧?这个40多年前的小渔村,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城市——如今繁荣昌盛的深圳。 如今的深圳,与40多年前的那个小渔村有着天壤之别。 深圳的经济状况,算得上是全国前三名,。奥运即将来临,深圳

201601批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对外贸易大学)2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 旧中国对外贸易是()性质的。 A. 半封建 B. 半殖民地 C. 资本主义 D. 半封建、半殖民地 2. 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多达()。 A. 100多个 B. 200多个 C. 300多个 D. 400多个 3. 国际价值理论是从()角度论证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A. 发展生产力 B. 货币增值 C. 互利 D. 生产要素平衡 4.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是以()为交换尺度的。 A. 国别价值 B. 国际价值 C. 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平均值 D. 国内价值 5. 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 利用外资 B. 引进先进技术 C. 发展出口贸易 D.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6. 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 浦东 B. 深圳 C. 海南 D. 珠海 7. 我国对外开放是向()开放。 A. 发达国家 B. 所有国家和地区 C.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D.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8. 目前,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 轻纺产品 B. 机电产品 C. 石油 D. 农副产品 9. 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使()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

A. 创汇农产品 B. 机电产品 C. 高科技产品 D. 轻纺产品 10. 目前,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是()。 A. 日本 B. 欧盟 C. 美国 D. 香港 11. 目前,我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地是()。 A. 东盟 B. 俄罗斯 C. 韩国 D. 台湾省 12. 我国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 七五计划时期 B. 八五计划时期 C. 六五计划时期 D. 九五计划时期 13.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有()。 A. 200多项 B. 300多项 C. 156项 D. 84项 14. 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 A. 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 B. 重要地位 C. 特定的中介地位 D. 一般的流通地位 15.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中的“绝对差异”是指() A.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两国各有一种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 值 B.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两国中有一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均绝对 低于国际价值 C. 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一国的所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优势 D. 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一国的一种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 16.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应实行() A. 进口替代战略 B. 出口导向战略 C. 以进口替代为主的、进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模式 D. 闭关锁国 17. 根据《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重将达到() A. 40% B. 30% C. 45% D. 35%

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摘要:2010,中国已踏入改革开放的第32个年头。深圳,一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已从无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蛇口模式"深圳速度"……特区挥舞着"解放思想"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成功的深圳,必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2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圳改革开放进程成就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 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 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

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12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A.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B.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D.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ABC 【解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②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答案】ABCD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表现为:①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②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④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答案】ABCD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市场化取向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⑤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4.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A.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 B.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 C.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D.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 【答案】ABC 【解析】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

【热点直击】 2020年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的第40周年。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步骤,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频率较高,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点 1、核心概念: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设立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3、设立过程 (1)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2)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 (3)1980年10月7日,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4、特点 (1)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2)经济活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5、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二、相关重要问题解析 1、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 (1)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①位居沿海地区,出海交通便利 ②靠近港澳,华侨众多,便于利用外资 ③资源比较丰富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1)国家划定特定范围,并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支持 (2)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进行对比,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联系紧密,利用外国优势发展中国经济。 3、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4、热点:深圳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18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的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考法预测】 1.(2020·浙江高三)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有

应用文-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一、一部有水平的理论著作 经过五、六年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及一年多埋头 ,林毅夫、蔡方、李周三位学者,把他们的新著《中国的奇迹: 战略与 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以下简称《奇迹》;凡引自该书的只注页码)献给读者。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获益匪浅。这是一部颇有水平的理论著作。\ue004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奇迹》提出和讨论的是有关经济发展、国家兴衰的重大论题。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和很多大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所谓“中国模式”。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大国再次走上兴盛和发展之途,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提出和讨论这样的问题,并且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作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其意义可想而知: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一个前进,而且在政策 上也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对中国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其次,《奇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历史和现实。由于作者明确提出和紧紧抓住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而扭曲的宏观政策 、资源的 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是由于选择和实行这一战略的要求而内生地决定的,其已经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改革也紧紧围绕着发展战略的转变,并在全书中把自己的理论逻辑贯彻到底,因而,不仅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而且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巧妙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札实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这一点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不曾达到的。与《奇迹》的分析比较起来,那些就事论事地描述改革和发展的进程,空泛地、一般地讨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就显得苍白无力了。\ue004 再次,理论并不深奥,它是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理论的简洁性、权威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只有既能解释许多不同种类的事实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才是令人满意的理论”(奥尔森,1982),《奇迹》一书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和特色。作者提出的理论是比较简洁的,其基本结构是,作为外生变量的“赶超战略”是由政府主动选择的;作为内生变量的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是适应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而逐渐形成的;作为参照系的比较优势战略,是实行战略转型的方向和体制转轨的目标。已经出现的增长奇迹,是由于在调整微观经营机制和放松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而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过去受压抑的部门的增长创造了资源条件;而改革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改革周期的出现,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改革的相对滞后;进一步的选择是,以改革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为中心,完全抛弃“赶超战略”,加快向比较优势战略的转变。《奇迹》的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中国连续十多年高速增长奇迹的发生,而且也说明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不仅解释了苏联、东欧等主义国家经济的失败,而且也说明了亚洲、美洲一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ue004 最后,《奇迹》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学规范和方法的力量。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定是理性行为假定或最大化行为假定。作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和企业、家庭和政府都看作是按照经济理性行为的经济当事人,把传统体制的形成和实践,改革措施的实行和结果,都看作是理性的当事人共同选择和相互博弈的必然产物。由此出发,作者提出和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和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然后用规范的经济学 、严密的理论逻辑以及大量的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名词解释

A 瑷珲—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B 标尺竞争:通过把代理人绩效与在类似条件下的其他代理人绩效进行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 包产:把产量包给小组或农户,即小组或农户交给集体一定数量的粮食 “包干”:把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分给小组或农户,即彻底的小组或农户经营 C 城市偏向:政府在投资取向、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上均有利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合理的向城市倾斜,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产业同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呈现出某种共同趋向,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 产权保护:英国之所以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有专利、产权的保护等。既然科学革命决定工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又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那就要从欧洲当时科学革命发生时的状况进行分析,而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四百年前中国没有的制度,西方国家也不一定会有。例如,现在经常讲产权很重要,但是15世纪出现科学革命的时候,西方并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那时候的研究完全是出于好奇心而没有商业动机,研究的成果也基本上都是公共知识。所以,商业价值也不能够解释科学革命为什么发生的原因。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中村:对内城中的一种低租金社区的称呼。该社区是外来移民首次或第二次的落脚点,具有移民文化特征。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主要功能 (1)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我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收集精品文档 ============================= ================================= ================================= ========= ==============================专业 收集精品文档

收集精品文档 ============================= ================================= ================================= ========= 区14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3个。再加上属于国家批准的开发区,共有各类开发区200多家。这些经济特殊型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具体来说,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5个经济特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截至200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利用外资999.32亿美元,约占我国累计使用外资额的16%。200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30.22亿美元,约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21.6%;这些开发区的工业项目一半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此外,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区域。截至2005年,世界500强公司在区内投资兴办项目达1308个[1]。 第二,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已成为全国产出最高、拉动力最强、示范效应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对本地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是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05年,我国GDP的68%和外贸出口的87%来自各级各类开发区。54个国家级 ==============================专业 收集精品文档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现代企业管理作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94110202班 学号:200704112057 姓名:齐绍杰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经过1978年开始的30多年的努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为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国有企业微观经济基础再造的任务已经初步实现,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竞争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经济继续有力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全面回顾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认真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改革背景 传统国有企业在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无权、无利、无债的政府的“附属物”。 (一)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特点 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计划管理方面,国家制定指令性计划决定国营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在投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有企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权高度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和“大锅饭”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在生产品进入流通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统购包销”进行分配和定价的统一管理:在劳动工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用工进行统一分配。 (二)传统国有企业体制弊端 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建立的过程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过程。这种经济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唯一模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其集中体制的积极作用。但是进入正常经济运行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也就暴露无余。主要表现在: 1.企业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应当由国家授权出资人表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管理主体分散,出资人不到位。没有统一的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过夜企业的管理是“九龙治水”,效率低下,重复建设惊人,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2.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没有积极性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中,以及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是国民经济的生产车间,而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对政府“等、靠、要”政府对国营企业管得过多、过细、过死,导致传统国有企业没有活力,体制运行产生消极后果:一方面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产品严重短缺。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行政管理201150010338 李鹏飞) 中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已进行20多年了,而上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根本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普金政府也力图振兴俄罗斯经济,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中国形成了比较。 一、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情况介绍 (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1991-1999)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独联体成立后,原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虽经叶利钦重用的几届政府几次经济体制的激进或渐进改革和转轨的政策交替运行,并未摆脱苏联成立以来的苏俄历史上和整个现代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困境。 叶利钦领导下的盖达尔政府一开始极力倡导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快速改革和转轨。即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放开物价。规定各种物品自由定价和收费,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结果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第二,实行国营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20-25%的国家企业私有化,实行自由买卖,两年内完成土地私有化,到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GDP的60%和企业总数的70%。第三,实现无赤字预算的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第四,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第五,卢布在俄国境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汇率制。这些急剧变化的激进政策导致1992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11倍,生活水平下降2.5倍,工业生产下降2.5倍。1992年6月30日俄罗斯政府提出生化经济改革纲领,设计在1992-1993年刹住滑坡,1994-1995年走出危机,1996年起实现增长。其后又连续出台配套改革举措。但是滑坡形式并未扭转,卢布急剧贬值,1992年初1美元兑换90卢布,9月1:240,无法实现卢布兑换自由计划。事实表明叶利钦和盖达尔的激进休克疗法完全破产。 199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加速理论”和“休克疗法”理论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全面自由化和所有制私有化方针也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不顾国情、不顾实情,一味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甚至以为现代西方模式就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要吃大亏的。叶利钦作为俄罗斯走上改革和市场经济之路的带头羊,在他任上经济一直走下坡路。 (二)、俄罗斯普金政府振兴经济改革之路(1999-) 在21世纪初,在经历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解体转轨为俄罗斯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大破坏和大倒退以后,普金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振兴经济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复兴之路。这种转轨资本主义既不是大俄罗斯帝国的复活,也不是步发达资本主义模式之后尘,而且一种拖着已被废弃的社会主义的躯体、又笼罩社会主义阴影的,运用资本主义机制快速壮大俄罗斯帝国的混合资本主义。俄罗斯的转向资本主义无疑壮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实力,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模式更趋多样化。 弗拉基米尔·普金(1952--)1999年底出任代总统,2000年,以52.9%的支持率当选俄罗斯总统,2004年连任。普京以民族振兴强国富民为使命,紧抓经济发展着个中心,强化中央集权政权,扩大社会和解,以图重现当年彼得大帝和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强国梦。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的第40周年。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步骤,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频率较高,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点 1、核心概念: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设立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3、设立过程 (1)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2)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 (3)1980年10月7日,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4、特点 (1)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2)经济活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5、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二、相关重要问题解析 1、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

(1)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①位居沿海地区,出海交通便利 ②靠近港澳,华侨众多,便于利用外资 ③资源比较丰富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1)国家划定特定范围,并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支持 (2)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进行对比,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联系紧密,利用外国优势发展中国经济。 3、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4、热点:深圳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18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的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考法预测】 1.(2020·浙江高三)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_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另外,住宅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居民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

探寻中国改革之路

探寻中国改革之路: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 * 巴里·诺顿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经济所90华诞的庆祝活动三40年前,中国开始了改革并转向市场经济三事实上,这样的市场化改革,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三尽管这条道路并不顺利,但中国选择走这条道路的结果是创造性的爆发以及活力和财富的爆发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后来成为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也是保持较高经济增速时间最长的国家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三 中国的改革成就非常巨大,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三也就是说,这些政治二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三 陈云曾经说过 摸着石头过河 一定要非常小心地找到进步的道路,很多人也重复了这个观点三 由于不能预知改革的终点,所以,在一开始讨论姓资还是姓社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三邓小平说过: 不 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三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三 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 是要释放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同时要确保改革终点的开放性三随后,中国政策制定者和中国人民面对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并且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三 20世纪80年代,我非常荣幸地结识了经济所的一些领导三我见过吴敬琏先生,在他1983年二 1994年访问美国的时候我结识了他三还有刘国光先生,他在1986年访问美国, 我当时在密歇根大学任教三后来我与一些学者合作三在董辅礽先生的领导下,我和经济所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国有企业的运作和改革三我们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三这些论文显示,经济改革由市场化所驱动,它在影响着国企的行为三市场化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性的作用,来引导改革的方向三他们中的一些人今天也来到这里,所以我也非常高兴三 最重要的是经济所搭建了一个能够让所内外的学者都能充分讨论重大改革问题的平台三在孙冶方先生和其他领导的带领下,经济所培养了众多经济方面的人才,并外溢到了其他院校和研究机构三另外,还有很多年轻的经济学者也来到经济所工作三有关经济改革的讨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鼓励,让这些年长的和年轻的经济学家都参与讨论三对理论的探究和讨论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也是过去四十年的一个重点三他们在讨论中找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三这一路径的特点是循序渐进,以不平衡的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引进不同市场要素;同时,保持现存的机构和体制,但是对其进行一个渐进式的改革和调整三 在中国的成功和苏联的失败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对照三世界已经承认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经济政策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三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改革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朗三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奇迹是相互联系的三刚才蔡昉教授也提到,中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21世纪初期, 这些曾经有人口红利的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三所以,这些因素共同起了作用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改革推动了快速发展?不是的三它们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改革催生了积极的因素以及更高效地释放了其潜力,包括人口结构调整二人口红利调整以及其他因素三当时,经济学家并没有关注这一点三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这种改革的战略,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这种结构性问题三当时,经济所 91 巴里四诺顿:探寻中国改革之路: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巴里四诺顿(B a r r y N a u g h t o n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三*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主讲人:2015级临床一班胡家锐、倪双洋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改革开放。 首先,我们先从小岗村说起,小岗村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缩影,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小岗村是一个靠国家救济生存的村子,23年从没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食,但是1978年这一年,小岗村的粮食量达66000千克,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粮食产量的总和,是前一年的4倍,首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一年小岗村实行耕地承包到户的制度,土地承包给个人,土地的产出就和农民的个人利益挂钩,而这一切也就说明了改革开放的实施是正确的,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改革的大步伐就是从小岗村这样的一个小农村开始的,而且步伐走的坚定有力。 因为小岗村的成功,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一个个贫穷落后的小农村摇身变成了改革致富的新农村。 让我们看看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当然,除了小岗村还有一个因为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那就是深圳,以前的小渔村变成现在的大城市。那让我们看看38年前的深圳的景象,可以说以前的深圳是典型的小渔村,可以说是非常贫穷的。而38年后的深圳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深圳速度”要归功于一位老人,那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国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使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名。 好,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16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

16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 茅于轼张玉仁 内容提要: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发展推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它是近年来我国能够吸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及农村多余劳动力的主要经济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但是民营经济仍未得到与其它经济成分同等的竞争地位,企业生存环境及企业内部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仍将是新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报告所称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户和私营经济两大部门。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过去20年中它使得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变了面貌。1999年有8300万人在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12%,超过了国营企业就业的4600万人,为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就业部门。 从1994年以来民营经济每年平均增加就业820万人,是唯一能够吸收从国营企业下岗及农村多余劳力的经济部门。它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89年的137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608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28%(以不变价格计)。30个省市的回归资料说明,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人均收人密切相关。 虽然中国从1982年以来三次修改宪法,提高了民营经济的地位,但是民营经济尚未得到与其他经济成分同等的竞争地位。在市场准人、融资、法律和政府服务等方面也未受到公平对待,国营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的软约束优待导致不公平竞争,这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他们本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家族管理,决策不科学,财务不透明,伪劣产品,劳资纠纷,等等。 中国进人WTO之后政府管理应该更透明和公平,市场会更有效。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为国企改革提供条件,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国企进一步提高效率。发展民营经济需要配套政策。首先是对私有产权的严格保护;其次是建立公平的市场规则,发展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商会等,以便从外部帮助民营企业改进管理;最后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以帮助民营企业的融资。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含解 (含答案)

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1. 如图完整地体现了我国的() A. 经济特区 B. 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 D. 上海浦东开发区 2.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潍坊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城市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A. 上海 B. 广州 C. 海南 D. 厦门 3. 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 社会制度不同 B. 外交政策不同 C. 主权归属不同 D. 经济政策不同 4.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经济特区的创办②设置上海浦东新区③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④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5.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6. 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相比,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独特”之处在于() A. 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B. 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C. 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D. 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7. 南通是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比较多的城市,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地区() A. 是我国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B. 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C. 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D. 在全国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8.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D. 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9.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C.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D. 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10. 这个城市里的公务员都在名片上一个标志:一头拖着扒犁的牛,前蹄抬起、后蹄猛蹬。这头牛的形象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它也是经济特区的代表。这座城市是() A. 深圳市 B. 上海市 C. 广州市 D. 北京市 11. 邓小平指出,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试验场所”。“他”指的是() A. 经济特区 B. 特别行政区 C. 民族自治区 D. 自由贸易区 12. 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A. 厦门 B. 深圳 C. 珠海 D. 汕头 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内地 C. 内地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一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面内地 14.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中,首先开放的是()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农村 15. 口号、标语是浓缩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