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高校奖学金“阴盛阳衰”现象

透视高校奖学金“阴盛阳衰”现象

作者:卢献锁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5期

某知名高校14名学子喜获2011年“费孝通奖学金”,其中女生13人,男生仅1人。男女生如此不成比例,引发社会热议。其实,如果单单是个例,倒也不必大惊小怪。事实上,放眼全国,该现象已属普遍。

至于其中原因,有人分析,概括以下两条:主观上,女生出于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较男生努力;客观上,目前高校的学生评价标准和体系存在缺陷,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去激发男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与相关高校应当适当地调整学生评价标准和体系,使得评价能够多元化。

高校奖学金的评定,学习成绩占非常大的比重。而男生往往对专业课的学习不够重视,表现为贪玩,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督促,采取必要的方式方法,端正学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以达到净化学风、提高成绩的目的。激发男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在进行充分调研,了解掌握学生身上存在哪些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激励和鼓励,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当多发现男生身上的优点,比如有活力、勇于探索、动手能力强等,因势利导,鼓励其围绕这些优点加以发扬,使学生能够建立信心,保持优势,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至于调整学生评价标准和体系,则需要从方向性、科学性和多元性等方面去把握。在目前的高校学生评价标准和体系中,由于学习成绩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也从重视教学的角度考虑,导致“智”在奖学金评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能达到百分之八十。由“德、体、美、劳”等构成的所谓综合素质,则由于衡量上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仅所占比重较小,而且在评比过程中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因此,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轻松获得奖学金。在这种评价体系指引下,有的高校甚至成了“后高中”,难以体现大学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如何习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因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当把握重提高能力的标准,教育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在科学性上,则要强调均衡和系统。

反观整个中国教育的学生评价标准和体系,如何完成中小学之间、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过渡,也需要慎重考虑。在多元性上,不应当只按照学习成绩区分或者学习成绩加所谓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分为优秀与非优秀两种,而是应该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发现和挖掘其潜力,从而培养和塑造有特点、有想法、有活力、有目标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