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走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6417034.html,

浅谈如何走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作者:许硕果

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3年第11期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在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读分析法,把阅读课上成“听讲课”或“问答课”,因此,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师的讲解分析或师生的一问一答中流逝。运用这种讲读分析法,教师只注重讲解语文知识,不去引导学生认真进行阅读实践;只是注重分析文本内容,不去引导学生从读中深入领会语言文字。更有甚者,把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至课后练习答案抄下来让学生死背。这样的课堂教学都丢掉了一个“读”字,不能形成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重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完全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

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这一误区呢?

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认识“读”的地位,明确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经过阅读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学好了书面语,才能提高口头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朗读、默读、背诵是学好书面语言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读中摆脱其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成为“主动参与者”,将内心感受作为潜在的情愫转化为声音造型,主动呈现作品的内涵,进入崭新的审美境界。

其次,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别人的一些经验,总结出如下读书方法:

1.扶读。即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地扶着读,此方法适用于讲读课文。“扶”就是指通过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实破难点,以讲扶读,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对于较浅易的课文可采取先读后扶的方式,对于深奥的课文或句段,宜采取先扶后读的方式。教师的讲是为了扶,学生的读是为了吸收。如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可进行三次扶读:第一次讲清“远上”“寒山”“石径”“斜”“坐”“霜叶”“于”等词的含义,指点古诗的省略、句式倒装的特点,让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弄清诗句含义;第二次让学生把握画面层次,可看投影图像,也可看录像片,体会作者对枫林的喜爱程度,让学生在读中进入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第三次让学生带感情地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