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山区路面凝冰机理及路面抗滑性研究综述

潮湿山区路面凝冰机理及路面抗滑性研究综述
潮湿山区路面凝冰机理及路面抗滑性研究综述

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指南

第一章引言 地下水质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地下水的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关键是水文地质信息的获取。地下水有效保护的目标应是防止现有的和将来可能发展的地下水质量问题的发生,它需要充足的、连续的决策信息基础,地下水脆弱性图正是传达这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但需要说明的是地下水脆弱性图并不是地下水保护的“万能药”。它只是众多有效方法中的一种。 地下水脆弱性图属于地下水保护图范畴,而地下水保护图是专门环境保护图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图件。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为特殊区域和某种目的将地下水系统的自然属性进行图形解释,地下水系统的基本自然属性包括土壤资源、非饱和带、含水层和地下水补给量。 地下水脆弱性图的概念是基于地下水系统基本自然属性的评价和表现,同时也决定于特殊图件编制的进程和目的。对我们所了解的地下水脆弱性做出明确的表达和定义是非常关键的,这决定了图件的构思和设计,以及数据表现形式和编图方法的选择。含水层脆弱性评价和大多数地下水图件编制通常认为污染源于人类活动,其实,一个地下水系统对温度和其它天然作用也具有脆弱性。 在IHP-IV项目M-1.2(a)的目标中,脆弱性的概念包括质量(污染)和数量(水枯竭)两个方面。事实上,在评价地下水脆弱性时,将其质量和数量分开通常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过量开采含水层系统,仅从水量(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水流的变化)或地下水成分(水质方面)单方面解释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按照IHP/UNESCO项目目标的观点,地下水脆弱性的编图表示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天然因素作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几方面的脆弱性。然而,近几年来,世人明显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地下水潜在的污染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与地下水水质有关的脆弱性问题。 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计划工具,利用它可以避免由于无计划、无控制的土地开发和对地下水质量有害活动带来的问题。它们为计划、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负责解决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问题的专家、顾问、工程师和水文地质学家非常有用的图件。然而,脆弱性图只能给出通用的观点,没有规划者、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所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的详细的答案;对图件内容的曲解可能导致规划者和管理人员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意识。为了将曲解和误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脆弱性图件必须附有图件限制的警示和图件使用说明。 国际水文地质工作者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准本编写一本关于地下水脆弱性编图的指南,目的是用来帮助原始图的编者进行脆弱性图的设计和编制,同时也帮助图件的用户了解图件的内容和价值。本书中介绍的脆弱性编图方法力图在水文地质、其它有关数据和现有数据格式的解释上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 本指南是按非常自然的方式进行叙述的。编写指南的最初目的是为编图人员提供建议,用图例表达水文地质信息。因此,作者在完成模式图例的过程中,一直遵从下列原则:(a)图例必须清晰、简洁、全面:(b)用地图学类似的标识符号表达脆弱性的等级;(c)在适用的地方,图例必须从国际水文地质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图例标准。模式图例(附录A)是在一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编制的。目前已经开始编制通用的编图图例。 编写指南的作者都是有着丰富的经验,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和含水层保护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本指南是专业人员写给专业人员的。但毕竟是首次编写这样复杂的指南,作者将非常欢迎读者提出改进意见。 作者认为没有必要编写一本关于脆弱性编图的方法手册。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且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负责项目的水文地质专家必须做出决定,选择最适用项目目标图件的类型和比例尺。此外,大家熟悉了解的编图技术本书中不再重复,但对图件格式和比例尺的标准以及脆弱性图件一致性的处理方法给予了说明。用相同的方法编制脆弱性图将会提高相似

沥青路面除冰技术概述

沥青路面除冰技术概述 2016-12-23 摘要:本文介绍几种新型除冰技术,分析了各种除冰技术的优缺点,希望能用科学、环保、经济的除冰产品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沥青路面;除冰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路面因降雪而积雪结冰,会给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但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撒盐化冰方法对于路面、桥梁及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与应用科学有效的路面除冰雪技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合理选用环保型除雪剂、开发主动除冰技术等,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热门课题,本文下面介绍几种新型除冰技术,分析了各种除冰技术的优缺点,希望能用科学、环保、经济的除冰产品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 热力融雪类技术 利用地热、燃气、电或太阳能等产生的热量使冰雪融化。 (1)发热电缆法。发热电缆为发热体,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结构层内的导热体将热量传到物体表面,再通过热交换进行融雪化冰。发热电缆加热系统具有无污染、运行费用低、热稳定性好、控制方便等优势。发热电缆用于路面融雪化冰在北欧国家已经有所应用。

(2)太阳能加热法。太阳能加热法是夏季将太阳能产生的热能存储起来,在冬季用来融雪化冰。为此需建立一套太阳能融雪系统,该系统由集热装置、蓄热体和融雪装置三部分组成。集热装置的任务是收集热量并将其输送到蓄热体中,热量在蓄热体中积聚和保存以备冬季融雪用。融雪装置的任务是在需要的时候将保存在蓄热体中的热量输送到路面下,使路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融化路面上的冰雪。但是这种方法造价高,还只能用于某些特殊地方的特殊路段。 (3)地热管法与电热丝法。地热管法是通过管道将地热传到地表面来融雪化冰,缺点是安装和建造加热管道比较复杂。电热丝法即在路面上加入电热丝用于加热,此方法不需要使用变压器或服务设施,加热的效果也不错。热力融冰雪技术融冰雪速度快,安全环保,但其能耗大,费用高,工艺复杂而且此项技术的应用对路面材料、结构和施工都有特殊要求,其后期的维修养护需要开挖路面,因此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2. 添加盐化物类技术 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氯化钠和氯化钙等盐化物,用盐化物来降低冰点,从而达到防冻的作用。 添加盐化物类技术在日本等多雪国家有一定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未曾见到相关的研究报道。这种技术的难点在于为保证沥青路面本身的性能,所添加盐化物的数量有限,并且处在路表面起融雪作用的盐化物更加稀少,所以有可能融雪化冰的作用不会很明显,并且盐化物处在路面内的耐久性问题尚待解决。

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

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 引言 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道路的行车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交通事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路面的抗滑能力直接影响高速行驶车辆的安全性,因此公路建设部门和养护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路面的抗滑性能,并将其作为高等级公路交、竣工验收及养护质量检查评定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路面抗滑性能是指车辆轮胎受到制动时沿表面滑移所产生的力,是保证公路行车安全及维护必要的允许行车速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该指标也是路面设计、筑路材料、施工工艺、养护等各项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 1 影响沥青混凝土抗滑性能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路面的外在因素,另一个是路面的内在因素。 1.1 外在因素 ○1.路面潮湿程度 当路表面处于潮湿、积水状态时,摩擦系数会减小很多。因此在公路交通事故中,雨天发生的事故所占比例很高。雨水在路表面积聚,形成水膜,车速越快,轮胎与水膜接触区的水越来不及排出,使轮胎与路面不能充分接触,因此路面抗滑能力大幅度下降。 ○2路面的污染 当路面有杂物,如矿物质的尘埃、路面的油渍、轮胎磨损产生的橡胶粉末等时,也会降低路面的抗滑能力。经测试,受污染路面的摩擦系数会降低5~20%。 1.2 内在因素 ○1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沥青的用量 沥青用量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沥青在沥青混凝土中起粘合作用,沥青用量过大,除在混凝土中形成结构沥青外,还将有自由沥青存在,自由沥青在夏季高温状态下较不稳定,会溢出路面表面,形成路面沥青膜,俗称“泛油”。泛油的沥青路面被车辆碾压后形成高低不平的形状,造成雨水排不出去,路面抗滑性能大大下降,极易导致交通事故;另外在高温时的重交通情况下,由于沥青高温强度较低,会使路面表面矿料被压入下层,而使沥青被

ArcGIS地统计分析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第34卷第6期201112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4,No.6Dec.,2011 收稿日期:2010-12-02 作者简介:肖兴平(1980-),男,湖北云梦人,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工环方面的GIS 编图与评价、水工环信息系统开发等 工作。 ArcGIS 地统计分析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肖兴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摘 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地下水污染危害人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查明某一地区地 下水容易受污染的可能性即地下水脆弱性,能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科 学规划和管理依据。在脆弱性评价工作中,应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 ,并结合地统计分析原理,完成地下水系统脆弱性编图,并进行地下水环境保护功能分区,是查明某一示范区地下水脆弱性的可靠手段和科学依据。文章以河北省沧州地区为例,以DRASTIC 模型的七项评价因子为脆弱性评价指标,利用ArcGIS 为平台实现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方便从事地下水工作的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地下水污染动态、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编图;GIS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1)06-0124-0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rcGIS XIAO Xing -ping (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GS ,Baoding 071051,China ) Abstract :Groundwa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Groundwater pollution endangers human health and affects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Thus identifying the possibilit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an area ,which is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can provide rational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is for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for management decision sector.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using the most advanced international GIS platform ArcGIS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complete the mapping of groundwater 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to zone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nction division ,it is the reliable tools and scientific basis to identify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of a demonstration area.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Cangzhou of Hebei as an example ,uses seven evaluation factors of DRASTIC model as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utilizes ArcGIS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mapping ,and facilitates the management working people in groundwater to master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s dyna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timely. Key words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apping ;GIS 0引言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生 活和生态环境。当今时代由于我国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工作也逐渐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重视。进行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并编制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分区图,能为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提供科学依据。通常可简单地将地下水脆 弱性理解为 “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的可能性”。污染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的本质特性,表征该系统的水质对人为或自然作用的脆弱性(Vrba 和Zaporozec )。大多数学者将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定义为:污染物从地表开始,通过土壤层、包气带,进入含水层后,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个特定位置的倾向或可能性。地下水脆弱性分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国际上一般研究的多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本文的地下水脆弱性也是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即不考虑人类活

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 近些年国内外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止,但是运动性猝死仍然时有发生。发病人群主要有运动员、大学生和体育教师等。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高校体育的教学、锻炼或比赛过程中发生运动性猝死会给高校的体育工作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甚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研究、了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会,分别在1970年和1979年认定为,猝死是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运动性猝死(exercise [Athletic]sudden death)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但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一段时间的界定存在分歧。Maron认为是6h,Chriscm认为是1h。而我国学者认为是24h。现在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 2 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项目分布特征 国内唐培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在46例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参加项目以田径、篮球和排球多见;徐昕等的调查显示,在82例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共涉及15种运动项目,其中田径、篮球、慢跑、足球、排球多见;而李之俊等对40例运动性猝死研究显示,体育课和训练课(多为体育达标测试)11例,篮球、长跑、田径、足球次之。从以上情况看出运动性猝死与运动项目之间尚难得出相关程度,运动性猝死与项目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项目的不确定性给我们体育工作者在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带来更大的困难。 3 运动性猝死的发病机理 3.1 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结构异常 在发生运动性猝死前,患者存在着心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心血管结构异常,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冠状动脉异常、瓣膜性心肌病等心脏性疾病是诱发猝死的可能因素。在这些疾病中有一些是后天患得的,有一部分是遗传性的、先天性的。 3.2 超负荷的运动 在国内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中,有不少病例分析表明,尸解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异常,其死因可能是因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需氧量突增,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流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

沥青路面新技术及绿色施工技术

沥青路面新技术及绿色施工技术 7分 ======单选题部分====== ? 1.以下不属于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的是(D ) o A 面层 o B 半刚性基层 o C 垫层 o D 骨料 ? 2.细集料的(B)是细集料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表征了在集料中的嵌挤能力,细集料的表面粗糙程度对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o A 凝聚性 o B 棱角性 o C 粗细性 o D 水溶性 ? 3.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分类,可按照养护措施厚度的大小和养护强度的强弱分类,其中养护措施厚度为10~30mm属于(A ) o A 轻强度养护措施 o B 中强度养护措施 o C 重强度养护措施 o D 强强度养护措施

? 4.封缝措施针对路面的非结构性裂缝,适用于裂缝率小于(A)%的沥青路面 o A 30 o B 40 o C 50 o D 60 ======多选题部分====== ? 5.沥青路面裂缝包括(BCD ) o A 路基不均匀沉降 o B 疲劳裂缝 o C 低温裂缝 o D 反射裂缝 ? 6.一般来讲,沥青路面碾压包括(ACD )三个阶段 o A 初压 o B 中压 o C 复压 o D 终压 ?的作用(ABCD ) o A 能够显着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模量 o B 改善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车辙能力) o C 改善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 o D 对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低温抗开裂性能也有所改善

======判断题部分====== ?8.永久性沥青路面的理念:设计的沥青路面能够使用50年以上、采用较厚的沥青层柔性路面,降低了传统的沥青层底疲劳开裂和避免结构性车辙,由于此路面的损坏仅限于路面顶部(—10cm),因此只需要定期的表面洗刨、罩面修复,使得沥青路面在使用年限内不需要大的结构性重建 ?对错 ?9.集料公称最大粒径指集料可能全部通过或允许有少量不通过(一般容许筛余不超过10%)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通常比集料最大粒径小一个粒级 ?对错 ?10.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以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对错

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性猝死研究进展

?448。塞旦医蕉盘盍2Q鲤生查旦箜!§鲞筮鱼塑I螋氆璺!道陋趔趟鲢趟ig璺!里鲤bⅡi靶盟tJ丛塾£2Q螋:y丝:!壹z照Q:§ 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性猝死研究进展 运城学院体育系(044000)陈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在不断提高。参与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伴随着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也在增多,与一般性的运动性损伤相比,运动猝死是比较严重的一种损伤。 l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会,分别在1970年和1979年认定: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的意外死亡可以被认定属于运动性猝死。它强调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末梢循环衰竭,血压为0mmHg。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IIJ。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内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j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猝死事件在体育课和运动场上多次发生,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少学校都在“简化”体育课。发生运动性猝死会给学校的体育工作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甚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这一状况已引起流行病学家、病理学家、临床医生以及有关人员的重视,对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病因、危险因素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性研究。 2运动性猝死的发生与发病机制综述 2.1运动性猝死与运动项目的关系:运动性猝死在青少年学生中发生率比较大,这可能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是很普及或是强度不大、时间不长,基层医疗水平不够,运动监督不够,没有对在校学生的一些先天性异常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及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强等有关。国内研究表明:运动性猝死与学生参与的运动项目之间很难得出相关程度,运动性猝死与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项目的不确定性给体育工作在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带来很大的斟难。所以,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因素都得考虑到,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 2.2运动性猝死与脏器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导致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是心脏性猝死,包括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脑溢血、中暑、呼吸系统疾病等都有导致运动性猝死的病例。在发生运动性猝死前,患者存在着心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心血管结构异常.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冠状动脉异常、瓣膜性心肌病等心脏性疾病是诱发猝死的可能因素。在这些疾病中有一些是后天患得的。有一部分是遗传性、先天性121。 2.3运动性猝死与情绪、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运动负荷可能是猝死的原因之一,情绪不稳定、心理紧张也是重要的诱因.一些有疾病隐患或者长期不从事锻炼的人,参与运动的量或强度掌握不当,也极容易发生危险。在冬天寒冷的气候环境里,如果运动方式过于激烈,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导致猝死吼情绪激动可引起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增加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危险性或激发冠状动脉痉挛。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强烈的战胜欲和表现欲望将不同程度出现,一旦此情感表现强烈时,将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忘我”,兴奋性增强,使机体的疲劳感和疼痛感受到抑制.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超量运动、过分紧张、激动导致悲剧的发生。2.4运动性猝死与运动量、强度的关系:情绪不稳定、心理紧张是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重要诱因,但是,对于运动性猝死者来说,这种过度紧张状态并不仅指精神上,而是指一些有疾病隐患或者长期不从事锻炼的人,参与运动的量或强度掌握不当,也极容易发生危险。其中,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的绝对强度或相对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国内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中。有不少病例分析表明,尸解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异常,其死因可能是因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需氧量突增,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流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吲。所以,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与自身体质和锻炼经历有关。最大负荷量个体间存在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也是不同的。这都表明超负荷的运动也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把运动负荷控制在练习者承受范围之内。 2.5运动性猝死与未知因素的关系:导致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是心脏性猝死,一些外部诱因也会引发猝死,如运动时饱食后运动、高原缺氧、暴晒、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都有可能导致猝死的发生。目前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预防措施 3.1加强学生的年度体检和日常监督工作:要蕈视学生的入学体检和定期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以识别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强调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确认潜在心脏形态功能异常。已有研究证实,在健康检查中配合应用超声心动图并不会增加经济负担和延长体检的时间,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运动性心脏和病理性心脏疾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病吼在体格检查中发现心脏性疾病或心血管结构异常现象,应引起重视。及时告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今后的锻炼和体育课教学、比赛中引起注意,避免悲剧发生。 3.2加强运动现场自救和医务急救工作:运动性猝死具有发病快的特点。现场救治由于受到条件和时间的限制,难以成功,医务人员赶到现场时往往已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所以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运动性猝死的急救方法,具体做法是:应立 万方数据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们在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锐减、地面沉降等。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循环周期长,一旦遭破坏很难修复。因此,地下水的保护比治理要重要。保护地下水首先需开展脆弱性评价,此项工作,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领先国内20年左右。 一、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Margat于1968年提出,指出含水层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地表污染物通过扩散和渗滤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从1968至1983年,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都限于水文地质方面,其中包括Olmer和Rezac等学者提出来的定义。 1984年Vrana定义地下水脆弱性开始考虑地表条件,即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

Bachmat和Collin将地下水脆弱性定义为地下水质量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用地下水敏感性代替了地下水本质脆弱性;Sotornikova和Vrba认为:水文地质系统的脆弱性是该系统应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部冲击的能力,这些自然和人为的冲击会影响其状态和特征。此后,人们对地下水脆弱性的理解开始增加了人类活动影响的要素。 目前普遍认可的定义为[1]: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这个概念是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上给出的。“倾向性”一定意义上表示了水文地质本身特性;“可能性”则要考虑人类活动及地表条件。 国内对于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主要来自国外文献,通常用来代替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有“地下水的易污染性”、“污染潜力”、“防污性能”等[2]。 到目前为止,地下水脆弱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主要考虑了地下水污染方面的问题。 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现状 地下水脆弱性分为两类:本质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其评价是指对地下水脆弱性进行量化的过程[3]。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四类:迭置指数法、模糊系统法、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法。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基于GIS技术以及模糊评价理论、灰色理

基于多孔隙沥青混凝土的道路除冰技术探究 任彬滔

基于多孔隙沥青混凝土的道路除冰技术探究任彬滔 发表时间:2018-08-08T18:42:02.1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任彬滔 [导读] 摘要:在寒冷的冬季,路面凝冰会给道路畅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在寒冷的冬季,路面凝冰会给道路畅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冰雪使路面附着系数大大降低,有数据显示,干燥的沥青路面路面的附着系数为0.6,结冰路面的附着系数约为0.15。随着附着系数的降低,车辆的制动稳定性、转向操作稳定性都将变差,使汽车打滑、制动距离延长,极易引起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本项目在国内外道路除冰技术和多孔隙沥青路面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河南河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沥青路面道路除冰技术构想。对尺寸为300mm*200mm*20mm的普通钢板进行设计,在其表面设置规则形状并按照设计方案对钢板进行加工制作。利用钢板磨具,对多空隙沥青混凝土表面层进行改良——多孔隙沥青混凝土路面模型成型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其表面造成理想粗糙度以达到除冰效果。从原理上论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并制作实物模型,设计除冰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试验其除冰性能。科学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后续研究构想,并根据当前项目的完成程度,对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多孔隙沥青混凝土表面层;表面处理;除冰;试验分析 1.引言 在寒冷的冬季,路面凝冰会给道路畅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冰雪使路面附着系数大大降低,有数据显示,干燥的沥青路面路面的附着系数为0.6,结冰路面的附着系数约为0.15。随着附着系数的降低,车辆的制动稳定性、转向操作稳定性都将变差,使汽车打滑、制动距离延长,严重影响驾驶。2008年1月中旬至二月初,我国出现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中断,多条高速公路封闭,飞机停航,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很大不便,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科学有效的路面除冰雪技术的开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在当前的沥青路面类型中,多孔隙沥青混凝土路面凭借其良好的排水性能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多孔隙沥青路面表面层(PAWC)的组成以单一粒径碎石为主,按照嵌挤机理形成骨架——空隙结构,其表面层横向透水系数达到900ml/15s,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当前的多孔隙沥青路面技术具有减少交通噪音、减少雨后道路交通事故、减轻夜晚行车眩光的作用。但是在道路除冰方面没有良好的效果。 目前,有效的道路除冰雪技术主要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被动型除冰雪就是在冰雪凝结于地面后采取措施的方法,主要有撒盐或者融雪剂、人工清除法、机械清除法;主动型除冰雪即在冰雪形成前就采取措施的方法,主要有自应力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蓄盐路面、热力融冰雪类路面。主动型除冰雪技术是当前除冰技术的发展趋向,但是自应力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久度差.蓄盐类沥青路面对路面表层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并且会污染环境。热力融冰雪类路面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过大。因此,目前的主动除冰雪技术尚没有大量用于实践。 2.设计原理 PAWC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表面构造深度大二、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但是在道路除冰方面没有良好的效果。本项目针对河南河北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设计。用表面具有一定规则的钢板在PAWC成型前在其表面造成理想的粗糙度。在路面凝冰或冰层较薄的情况下,冰粒隐藏于路表的空隙内,使得路面仍有良好的抗滑能力。冰溶化后从PAWC排出路面,路面不易形成水膜,使得抗滑功能得以维持。宏观上,增大的构造深度使其抗滑性能得以加强。微观上,PAWC表面粗糙度的加大,使得水的凝结需要更大的应力,需要更大温度的降低才能凝结。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分析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分析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措施 论文摘要:分析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路面抗滑性能的措施。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等级、重交通道路越来越多,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等级公路的特点是通过能力大,支行速度快,客观上要求其行车安全舒适。由于大的通过能力加剧了对路面的磨耗作用,使路面的抗滑能力降低,而高速行车又要求路面有较高的抗滑能力来保证行车安全。我国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较差,摆值小于45的路段占75%,小于40的占53%,因此雨天行车交通事故比较多。据报道,广东207国道某200米长路段,1987年春的雨季中,有一天发生交通事故9起,创我国单位长度

路段内的交通事故之最。江苏淮扬二级公路高邮县某段500米长路段内,在1987年6月13日二个雨天,发生交通事故11起,列1人,伤数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以上,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当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与人、车路、环境密切相关的,但与路面抗滑性能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1、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因素 路面抗滑能力的大小用路面表面摩擦系数F(通常以摆式仪测定)来评价。而面层石料的性质、颗粒级配、路面潮湿程度、滑流性污染、沥青性质与用量又决定了摩擦系数的大小。 1.1路面石料的性质 1.1.1石料的磨光值(SPV)路面面层的微观构造是指面层石料表面的粗糙度,用石料的磨光值表示。它是决定轮胎

与路面之间湿摩擦力水平的决定因素,它反映了石料抵抗被磨光能力的大小。磨光值越高的石料,在轮胎的长期作用下,越能长时间保持其粗糙的微观构造,路面的抗滑能力也就越好。前面提到的高邮路段,面层石料为石灰岩,磨光值为33,路面摩擦系数为27-33,均达不到规范要求。所以,选用磨光值大的石料铺筑沥青面层是提高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措施之一。 1.1.2石料的磨耗值和压碎值石料的磨耗值是评价石料抵抗磨擦、撞击剪切等综合作用的性能指标。石料的压碎值是评价石料抵抗压碎性能的指标。路面石料长期经受轮胎的摩擦、冲击、碾压等综合作用,要维持较高水平的抗滑能力,必须要求石料的轮胎作用下,不至于磨损太大、压碎太多。因此,规范要求面层石料为石灰岩,经钻孔发现路面上层6-12mm为沥青和石屑的混和物,无粗滑料,这就是石料被磨耗的结果。 1.2颗粒级配路面面层的宏观构造指面层表面石料间的孔隙,即构造深度。而级配则是形成构造深度的关键,构造深度越大,则抗滑能力越强。集料的级配还影响着集料的裸露程度、尺寸大小、相互间距,而它们又影响着路面摩擦系数的大小。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当地下水顶部污染物有向下发展的趋势或者可能性,使污染物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一位置时,增加了地下水的脆弱性,这时称为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球化学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两方面,而评价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综合评价法、指标评价法以及统计评价法。我国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已形成一定的系统,且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标准性与有效性。 标签: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脆弱性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严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人们清楚的意识到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则是供水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我国大多数地区生活用水均来自于地下水,而有些地区地下水是生活用水的唯一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地下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 地下水污染第一次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地下水污染研究的不斷深入,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完善。美国对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为:地下水资源的上端水层含有污染成分,并向地下水资源里面的某一地点运动的趋势或者是可能性。除此之外,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含义是: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实质就是地下水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目前对于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当中。 2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当地下水中有污染物进入后,经过一段时间,地下水资源与污染物之间会发生物理反应、化学反应以及生物反应,最终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成分与化学形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脆弱性。总的来说,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球化学作用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 2.1地球化学作用系统 所谓地球化学作用系统其实质就是化学作用原理改变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其中所应用的化学原理有污染物的吸附到解吸、污染物的氧化到还原反应、污染物的溶解到沉淀作用等等。在应用化学原理时,需要掌握以下相关信息: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污染物的特征等。 2.2地下水流系统

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浅析

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浅析 摘要: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对重复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国家的公路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旧沥青路面回收材料的性质比较了采用不同稳定剂的冷再生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应用的要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沥青路面;冷再生;稳定剂;泡沫沥青 1.引言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交通量的不断增长,致使车辆大型化及重载超载车的比例不断提高,使沥青路面受到明显的提前损坏。按照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10-15年)和实际使用情况,从现在起,每年约有12%的沥青路面需要翻修,旧沥青混合料废弃量将达到220万吨之多,如能对其加以合理利用,每年可节省材料费3亿元以上。因此,运用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使得废弃沥青混合料变废为宝,就成为近年来道路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2.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概述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按施工温度和施工工艺可分为四大类:厂拌热再生、现场热再生和厂拌冷再生、现场冷再生。其中冷再生技术就是对旧沥青砼路面材料进行破碎加工,需要时加入部分新骨料或细集料、乳化沥青(泡沫沥青)、适量的水及一定添加剂(水泥或石灰),在自然环境温度下连续完成材料铣刨、破碎、添加、拌和、摊铺及成型,并重新形成结构层的一种工艺方法。经过再生后的旧沥青混合料,再根据公路等级的不同,用作路面的基层或底基层或其他半刚性基层材料。由于旧沥青混合料是用作基层材料,所以只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水稳性就基本可满足要求。而且冷再生技术往往不涉及旧沥青材料本身性能的恢复。 3.采用不同稳定剂的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 目前,沥青路面冷再生最常用的稳定剂为水泥、乳化沥青,泡沫沥青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这三种稳定剂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冷再生过程中各自独特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等。表1对以上三种不同冷再生稳定剂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表1三种常用冷再生稳定剂的优缺点比较 3.1以水泥为稳定剂的沥青路面冷再生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一、概述 通常抗滑性能被看作是路面性能的表面特性,并用轮胎与路面间的磨阻系数来表示。表面特性包括路表面微观构造(通常用石料磨光值PSV表示)和宏观构造(用构造深度表示)。影响抗滑性能的因素有路面表面特性、路面潮湿程度和行车速度。 抗滑性能测试方法有:构造深度测试法(手工铺砂法、电动铺砂法、激光构造深度一法)、摆式仪法、横向力系数测试法等。 路面抗滑性能测试方法比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在设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沥青路面面层时,应选用抗滑、耐磨石料,其石料磨光值应大于42。沥青路面面层抗滑性能指标有: ①磨阻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在竣工后第一个夏季采用摩擦系数测定车,以 50±1km/h的车速测定横向力系数SFC。 ②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在路面竣工后第一个夏季用铺砂法或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 ③一般于第一个夏季测定沥青面层横向力系数或摆值、路面宏观构造深度。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标准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标准用构造深度表示:高速、一级公路,构造深度TD为不小于0.7mm

且不大于1.1mm ;其他公路:TD 为不小于0.5mm 且不大于1.0mm 。 二、路面构造深度检测 1、 手工铺砂法 路面的宏观构造深度是指一定面积的路表面凹凸不平的开口空隙的平均深度。它是影响抗滑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的宏观粗糙度,路面表面的排水性能及抗滑性能。构造深度的检测频率按每200m 一处。 1) 仪具与材料 人工铺砂仪:由量砂筒、推平板组成。 量砂: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0.15~0.3mm 。 量尺:构造深度尺或钢尺。 其他:小铲、扫帚、毛刷、挡风板等。 2) 方法与步骤 准备工作: 量砂准备: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0.15~0.3mm 的砂置于适当的容器中备用。 确定测点: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位置。测点应选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 测试步骤: ① 用扫帚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少于30c m ×30cm 。 ② 用小铲装砂,沿筒向圆筒内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面上轻轻叩打3次,使砂 密实,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不可直接用量筒装砂。 ③ 将砂倒在路面,用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做摊铺运动。稍稍用力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向外摊 开,使砂填入凹凸不平的路表面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面留有浮动的余砂。注意摊铺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④ 路面表面构造深度测定点结果计算式: 2 231831 4/1000D D V TD == π 式中:V ——砂的体积,25m 2 ; D ——摊平砂的平均直径,mm 。 用钢板尺测量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5mm 。 TD 值也可以直接用构造深度尺读出。 ⑤ 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 。该处的测定 位置以中间测点的位置表示。 一般来说,手工铺砂法误差较大。原因如:装砂的方法无标准;摊平板无标准;更主要的是砂摊开到多大程度为止,无明确规定,故各人掌握不一样。 2、 激光构造深度仪法 激光构造深度仪是智能化仪器,它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干燥表面的构造深度,用以评价路面抗滑及排水能力,测试温度不低于0℃。 1) 检测器具 激光构造深度仪。在手推车上装有光电测试设备、打印机以及仪器操作装置。 其他 2) 准备工作 3) 试验步骤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及其干预_张新定

#运动保健#运动性猝死的研究及其干预* 张新定1黄良镇2 (11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海口571158;21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海口571100)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定义、流行病学和病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探讨了运动性猝 死的干预措施:如运动前体检,特别应重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识别运动中可能发生猝 死的高危人群和不宜参加竞技活动者;加强运动中、运动后的医务监督;预防过度运动与过度训练等。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流行病学;病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 Athletic Sudden Death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ZH AN G Xin-ding1H UAN G Liang-zhen2 (11P. E.Dep artment,H ainan T eache rs.Univ er sity,H aikou571158,China; 21P ublic P. E.Dep artment,H ainan I nstitute F ore ig n Economical Relations A nd T rad e,H aikou571100,China) Abstract:A plly documentatio n method to analyse and co nclude the def initio n of athlet ic sudden deat h,epidem-i o lo gy,patho geny and such kind of questio ns,and to ex plor e the int erventio n measur e o f athlet ic sudden deat h. Such as:pre-exer cise physical ex amination,w ith specia l emphasis on the car diovascular system funct ion,re- mo ve or ganic diseases,Reco gnition Cam paig n sudden death may occur in the high-r isk po pulation and should no t par ticipate in athletic activit ies;strengt hen the medical super vision;prevent excessive mov ement to ex ces- siv e training. Key words:at hletic sudden deat h;epidemio lo gy;pathog eny;preventio n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人数迅速增长,但运动中时有猝死现象发生,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浓厚的阴影。关于运动性猝死,国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而国内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就目前国内外关于运动诱发猝死的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探寻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干预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运动性猝死的定义 1970年国际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对猝死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国外学者M arom[1]认为运动性猝死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死亡;Chris[2]认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终止1小时内发病并导致的死亡为运动性猝死;Goldstain[3]认为运动性猝死是指症状起始后1小时内的死亡。我国有学者认为运动中或运动后,症状出现后30秒内死亡称为即刻死,症状出现后6~24小时内死亡称为猝死[4]。可见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时间范围界定上尚未统一,这将不利于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运动性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5]。 2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分析 211运动性猝死的发病率 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就很可能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外调查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状况为:Ades[6]估计美国每年的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014/10万;Ko-skenvuo[7]报道芬兰1948-1972年入伍士兵运动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13/10万;Lynch[4]报道了10年中英国男士兵运动性猝死率每年为315/10 54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第4卷第4期2007年 *收稿日期:2007-04-03 作者简介:张新定(1968-),男,海南文昌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运动医学与健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