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6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CEO2010年3月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综述

金彦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48)

摘要:管理层股权激励兴起的目的在于激励管理层从企业角度出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先对国

内外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绩效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再对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希望给国内

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9.245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股权激励便引起了理论

界激烈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于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能否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及提高公司业绩。

(一)国外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股权激励效果与公司业绩的研究,主要分为

二者具有相关性、不具有相关性、相互影响等结论。

1.具有相关性

国外研究理论分为二者线性相关及非线性相关两种观

点。线性相关方面,最早开始对二者进行研究的是Jensen(1976),其结论是由于管理层持股使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

有了汇聚,因此二者正相关。Mehran(1995)用1979.1980

年153家美国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指出管理层持股比例

与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非线性相关方面,Morck(1988)根据利益趋同及管

理层防御假说提出管理层持股区间有效,即管理层持股比

例0—5%时,托宾Q与持股比例正相关;持股比例为5%一

25%时,二者负相关;持股比例超过25%,二者又正相关。

Mcconnel(1990)发现托宾Q先随管理层持股比例增

加而增加,但当持股比例达到40%50%后,托宾Q随着持

股比例增加而减少。即总体来看托宾Q与管理层持股比例

存在倒U型关系。Han(1998)的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与

管理者持股比例正相关,与其平方负相关。

2.不具有相关性

Demsetz(1985)利用1980年5ll家公司的ROA与

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二者非显著相关的

结论。研究认为诸如行业领域等公司内外环境决定管理层

持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绩效非显著相关。

Himmelberg(1999)在Demsetz研究基础上加入一些

新变量解释管理层持股比例。他们采用利用固定效应模型

和工具变量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无显著关系。

Demsetz(2001)的研究结论表明公司股权结构是一个

内生变量,与公司绩效无关。

3.相互影响论

Cho(1998)的研究表明期权的内生性会影响公司投资,

从而影响公司价值,反过来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Chung

和Pruitt的研究表明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l%时,托宾Q

增加iO.997%,而当托宾Q增加l%,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1.003%,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相互影响。

(二)国内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1.相关论

刘国亮(2000)利用1999年数据建立管理层持股比例

与公司ROA,ROE双对数线性模型,得出管理层持股比例

与绩效正相关关系结论。吴树琨(2002)分别对1997-2000

年的ROA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进行线性混合模型回归,得出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ROA星倒u型关系。陈树文(2006)

145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3—_0145—巾l

利用2002.2004年的65家高新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得出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二次非线性关系。

林发成(2008)以2006年实施管理层持股的32家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与无管理层持股的2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一元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得出股改后实施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且公司绩效优于无管理层持股公司绩效。

2.无关论

魏刚(2000)采用1999年791家公司的数据,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绩效建立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得出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杨贺(2005)选取2002年370家上市公司数据,对高管持股比例与托宾Q,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等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顾斌(2007)利用2002年以前实施股权激励的56家上市公司的净调整后的ROE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数据,根据其披露的2002.2005年的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得出股权激励不具有长期效应的结论。崔颖(2008)对股改前后的股权激励效果进行研究。选取2002-2005年的3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得出激励效应不显著结论;通过选取2006.2007年24家公司的数据进行检验,同样得出演|f励效应不显著结论。

(三)文献评述

尽管依据相同的理论,我国对股权激励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但相比国外我国的实证研究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选择模型来看,国外采取多种模型进行研究。例如线性混合回归、多次方、固定效应模型。相比之下,我国研究模型较单一。大部分研究采用线性混合回归,小部分研究选择多次方模型,这说明了我国的研究未从不同因素与角度对股权激励进行考察。

其次,从考察时期来看。为保证考察样本的连续性,国外的研究样本一般都是几年面板数据。而我国研究很少主要利用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即使采用多年数据,在建立模型时也是分别对每年数据进行回归,而不是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还有待深化。

参考文献:

【l】Jensen,M.C.,Murphy,K.J.,1990,PerformancePayandTop?managementIncentiv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225-264

【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

【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业绩【J】.会计研究,2000

【4】张宗益,宋增基.上市公司经理持股与公司续效实证研究阴.重庆大学学报,2002

万方数据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综述

作者:金彦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48

刊名:

东方企业文化

英文刊名:ORIENTAL ENTERPRISE CULTURE

年,卷(期):2010,""(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Jensen M C.Murphy K J 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 1990

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0(3)

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业绩 2000

4.张宗益.宋增基上市公司经理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200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葛军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2007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制度建设时期,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已被提上日程,成为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证监会于2006年1月6日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指出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就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改革提出了政策指导,使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改革成为可能。国外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成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虽然上市公司处于特殊环境和条件下,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尝试着作了一些研究与探讨。只是国内在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方面比较偏重于定性研究,观点差异较大,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适度持股比例的研究几乎没有。那么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否对公司绩效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方向与程度是否随股权激励程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对于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来说,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别吗?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否存在适度持股比例?这些问题的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制定相关股权激励政策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的总目标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具体包括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股权激励与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股权激励程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公司股权激励作用有无差异以及股权激励适度规模分析等五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基础、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作用的机理、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变化过程并比较分析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机制等方面的差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模型建立、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股权激励适度比例分析、国外股权激励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等七个方面,其中: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模型是在提出的五个假说基础上构建的;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是通过选取部分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假说的真伪来剖析股权激励与绩效的关系;股权激励适度比例分析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股权激励适度比例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据验证,得出了适度比例的参考值;最后以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通过研究国外股权激励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国股权激励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推进股权激励的有关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按照提出问题,回顾相关理论基础、评述现有文献资料,选择经济学理论阐述股权激励的理论支撑以及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作用的机理、演变的过程,建立假说,构建理论模型,通过回归分析与统计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有效检验,并验证各项假说,最后得出结论和应采取的政策建议的思路进行的;对来自正态总体的两个样本进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而对于某一政策变量的不同形式产生的影响或几个相关变量共同作用的显著性等则采用参数联合检验法。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在研究的时间范围上,本文将时间范围确定为1999-2005年,这样数据均来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可以避免金融危机产生异常影响,同时又满足一定的时间跨度要求。在具体样本的选取上,将1999-2005年均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确定为样本,凡是先实施股权激励后又取消的或者1999年以后才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均不在考虑范围;对于作为比较对象的未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采用等距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

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四点,即适当股权激励显著提高了公司绩效;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是呈线性关系,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程度随股权激励比例变化而相应变动;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间存在显著差异;股权激励存在一定的适度区间,应控制股权激励比例。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国外股权激励的经验与教训、针对中国股权激励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宏观层面具体包括继续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培育,加快实施、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有关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的规范制度并加强监督,加强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微观层面具体包括上市公司要加快开展股权激励的步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股权激励的比例,重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股权激励配套政策,在对经理人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规范性的约束机制。

2.期刊论文刘中文.张静.张克.LIU Zhong-wen.ZHANG Jing.ZHANG Ke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关性,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以熵值法得分衡量上市公司绩效,以上市公司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本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对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区间效应;公司规模对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显著;公司成长能力对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很小.

3.学位论文王慧经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分析——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2008

一、研究目的

股权激励是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激励制度,它通过经理人参与剩余分享,让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使经理人的目标与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趋于一致。正因为如此,股权激励从一产生就备受推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都纷纷采用股权激励制度,我国也在二十世纪90年代引入。近年来,理论界不乏关于设计、改进和推广实施股权激励的著述。但是股权激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涉及到激励方式的确定、激励比例的确定、激励效果的衡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利用公司业绩来衡量股权激励效用,从而科学地确定对经理层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和比例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因此,同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研究结论既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又可以为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上市公司经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内在关系出发,在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效应的讨论和剖析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目的有:

第一,希望对中国目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分析,系统揭示股权激励的实施状况。目前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范围较小,程度不一,本文通过对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情况的分析系统地揭示股权激励的实施状况;

第二,在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到股权激励的效用函数及其单调区间,从而为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比

例的确定提供依据。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到股权激励的效用函数及单调区间,进而从另一角度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状况,而且为实施股权激励时的激励比例选择提供参考。

二、主要内容

为研究方便和结构清晰起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股权激励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文章的主要贡献;

第二部分为股权激励的起源与现状,这部分主要讨论股权激励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包括国外及国内的发展现状,并选取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深万科来简要说明股权激励在我国实施的现状及效果;

第三部分则对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及实证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主要有三种论断:一部分学者认为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极其微弱甚至完全没有影响,另一些学者认为采用股权激励能显著提升公司绩效,而第三类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影响表现在利益趋同下的促进作用和防御效用下的反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包括股权激励的定义特点、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选择、股权激励的功能作用,接下来对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阐述。本文将股权激励定义为:在对企业经营者、核心员工进行契约式管理和落实资产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赋予企业经营者、核心员工股票与期权等企业股权分享方式,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将股权激励的实施方式归纳为九种,并通过分析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各自的特点来说明了该采取哪种实施方式,随后把股权激励的功能作用归结为三点:“利益趋同”效应、“利益侵占”效应和综合激励效应,最后对理论界有关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及企业剩余索取权理论;

第五部分实证分析在提出两个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选取2007年在中国上海证券市场和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并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进行研究,分为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两个部分,以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收益两个指标分别衡量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股权激励的确存在两面性,其效用一种为正向的,即被称为“利益趋同”的正面效用,一种是负向的,被称为“利益侵占”的负面效用,这两种效用叠加的结果导致股权激励的综合效用表现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既而又上升的类似三次方曲线,并具体计算出股权激励的效用函数及单调区间,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的比例选取提供了参考;

第六部分研究结论及建议。首先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股权激励本质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的一项长期激励制度,并同时存在正、负两方面的效用,分别表现为“利益趋同”与“利益侵占”,以经理人持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权激励的最终激励效用取决于正、负效用叠加的结果;在我国现阶段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范围相对较小,对企业绩效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方面效用的叠加结果却为负,即现阶段实施的股权激励非但没有改善企业的绩效水平反而使企业的绩效总体水平有所降低;其次,在本文理论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企业微观层面和政府宏观层面两方面。

三、主要贡献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力争用理论分析来阐释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力求以实证来证实理论。主要贡献有:

第一,对股权激励的概念、特点及功能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已有文献中对股权激励的理解做了重要的补充,更深入地揭示了股权激励的本质;

第二,本文重点强调了股权激励正、负两方面的效用,用实证结果印证了我国目前实施股权激励所表现出来的两面性;

第三,本文通过对经理层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回归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函数表达形式及单调区间,从而为我国在实施股权激励时的比例确定问题做了相应的参考。

4.学位论文安东妮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2008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激励方式,自20世纪50年代,股权激励诞生以来,它被广泛运用于对管理层的激励当中。在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与流通股之间存在“同股不同权”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扭曲了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也造就了中国股票市场的高投机性。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股权激励的实施情况。首先对股权激励相关领域中的经典文献进行了回顾,重点评述了股权激励相关内容的实证研究部分。

接下来本文对股权激励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介绍了股权激励的作用机制和激励模式,总结出了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股权激励正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之上。

在总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并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年度收入分行业进行了统计性分析。将股权激励产生的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统计。同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主要激励对象是高级管理人员,股权激励的实施主体是董事会。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其最终的作用应当表现在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上来。在对前人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选取了2007年已实施股权激励的2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股权激励收益作为解释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揭示股权激励在提高上市公司绩效上的作用。

本文以已实施股权激励的2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作为因变量,运用一元回归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股权激励的相关系数为正相关但是不显著。主要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性,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弱化了股价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独立的股权激励计划设计和实施的机构,影响其设计和实施的独立性;股权激励考评体系不够健全也影响着股权激励的效果。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股权激励制度没有得以充分实施,影响了它在提高上市公司绩效这方面作用的发挥。

本文给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首先,应当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强化上市公司股价同公司绩效的关系,其次,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独立的薪酬董事会,来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保证其应有的独立性;最后,建立经理人市场和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体系。

5.期刊论文孙聪聪.韩宁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基于公司盈利能力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商界2008,""(8)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选取2006年沪深两市实行股权激励的37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比例并不存在明显的"区间效应".

6.学位论文刘朔股权激励要素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2008

当前,股权激励机制正受到国内外理论界、政府和公司的高度关注。在欧美等成熟市场,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股权激励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今后的几年内,上市公司推行各自的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必将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但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已有的经验可循。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与股权激励有关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和其制度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论文首先在对股权激励内容进行概述以及股权激励的基础理论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本文概括了我国股权激励现状。在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择已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具体从激励对象、激励比例、激励有效期、初始行权价格以及行权条件五个方面建立实证回归模型,研究激励要素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本文得出结论:(1)除董事、监事外,高管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的获授比例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国外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对激励对象越来越广泛的设计和趋势,在中国目前市场情况下并不适用。(2)公司用于激励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同公司绩效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复杂的曲线关系。(3)股权激励方案有效期与公司的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4)行权价格高低的设计同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行权条件高低与公司绩效也成正比例相关。 根据上述实证结论,本文认为要使股权激励制度在中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针对上述结论设计有效的激励计划,不断完善股权激励的实施计划。从而推进我国股权激励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很少涉及股权激励具体方案要素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7.学位论文张爽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2009

股权激励是近几十年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来激励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制度。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目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以及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90%以上的公司都已实行了该种制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证明它是解决上市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经营者股权激励,作为一项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已经部分为理论和实证所证实。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核心目标是解决

上市公司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产生的委托--代理矛盾,使得公司经营者和股东之间利益趋于一致,激励公司经营者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有一部分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国内各界学者和企业界开始探讨这种激励机制并付诸实施,近年来,理论界也有不少关于如何设计、推广和改进股权激励机制的著作。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对股权激励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随着股改的推进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开始实施,允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股改完成之后计划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尤其是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计划。这样,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闸门开始启动。那么,这一制度创新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呢?实际上,每一种制度的建立都不是毫无限制的,在某一国有效,在另一国却可能行不通。因此,现在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正在不断转轨,与国际大市场靠拢,海外经验的成功借鉴,又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企业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已成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从四个方面撰写。即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介绍,包括股权激励概念、公司绩效的概念、及两者关系、对股权激励机制理论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实施前后绩效进行纵向比较,以及与整体上市公司按照行业进行了横向比较,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总体上取得较好效果的结论。

第四部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并且加入了企业规模、财务杠杆等控制变量,进一步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我国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前述的比较及实证研究作概括总结,并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股权激励积极效用的建议

,以提高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运行的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其运行中的负面效应。

8.期刊论文孙堂港.Sun Tanggang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9,""(3)

本文通过对2008年9月30日前在我国境内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且施行了股权激励的63个样本公司进行实证检验,综合运用对配对样本T值检验法、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检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前后各项财务指标有无明显变动,以V的分值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综合值,引入控制变量,用最小二乘法对企业业绩和股权激励相关性进行整体回归,并进一步分析是否因采用不同激励标的物、不同股权激励比例对经营绩效产生差异.

9.学位论文张寻远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分析与研究2008

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己成为推动企业增长最活跃的因素之一。要使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设计出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其所有者的积极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就是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约束机制,股权激励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股权激励减少了代理成本、鼓励员工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高级管理人员过度关注短期利益等问题,为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特别的是我国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国有制,其股东(委托人)的利益基本上0控制在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手中。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使代理人在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努力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股权激励起源于美国,其对公司管理层产生的巨大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得该机制迅速扩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股权报酬显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使其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在中外企业中得到了广泛采用。我国从90年代开始在某些企业进行股权激励的试点,但从目前实行的情况看,股权激励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且从总体上来讲实施也很不规范。

股票期权制度经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被认为是解决经理人长期激励问题,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及《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更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及指导方针。

然而,综观近年来美国上市公司爆发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逐渐意识到这项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应该理性地对股权激励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改进,重点研究导致其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内在缺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深入地掌握股权激励制度的精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激励制度,因此,研究股权激励制度无论是在时效性上还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富有意义的选题。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2006年1月1日,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为我国股票全流通时代的股权激励做好了铺垫,股权激励伴随着2006年和2007年的牛市而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有必要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权激励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章股权激励制度相关的理论基础,对股权激励制度相关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X效率理论。每个理论都和股权激励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章股权激励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的股权激励研究现状。先介绍了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学者的理论分为相关和不相关两大类。不相关的观点主要有内生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层持股是内生变量,对公司绩效不存在影响。相关观点又分为三种:一是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互相影响;二是公司绩效影响管理层持股;三是目前最为主流的管理层持股影响公司绩效。关于第三个观点,又分为三个假说:一是利益汇聚假说;二是管理者防御假说;三是区间效应理论。其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学者一部分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不相关。另一部分认为二者相关,但如何相关,则有很多看法。

第四章中国股权激励现状分析,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最多的是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制造业,多为小规模企业,国有上市公司在相关政策出台后,也纷纷出台了自己的股权激励方案。绝大多数公司采用了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还有少数公司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多为国有控股公司。然后分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果,从财务指标上显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要好于沪深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

第五章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包括从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激励范围、获得激励的对价、完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制度建设。

本文认为股权激励作为现代激励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之我们对股权激励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一激励机制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和员工的长期激励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应用发展和辩证的态度去探索适合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公司绩效指标的选取上,克服传统研究中通常采用单一特征净资产收益率的缺点。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核心业务资产收益率,弥补采用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缺陷。仅以利润类指标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失偏颇,必须结合其他指标来进行分析,才能更客观、全面。因此本文还选取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作为分析指标。

2、研究了截至2007年12月31日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绩效情况。

3、国内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在股权分置改革未完成时进行的,因为股改尚未完成,国家股,法人股不能很好的在市场上流通,同股同酬不同价的现象严重,以往的研究基本没有区分这些,使研究的意义大打折扣。股改之后,07年上市公司又实行新会计准则,在新环境下,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之间呈现什么特点,正是本文所要研究分析的。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仅仅是上市公司,所以对于中国更多的非上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结论仅供参考。

第二,本文在绩效指标选取方面尽可能全面和客观,但这些指标究竟能否真实的反映公司绩效仍有待商榷。绩效指标选取影响到研究结论,所以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应当首先具体对应于某项指标,因此研究结论对于政策的意义可能也有所局限。

第三,本文没有做实证回归分析,主要是由于作者考虑到对于回归具有意义的年份迄今为止只有2年,这样回归的数据不好,结论可信度比较低。

10.学位论文毛幼林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2008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讨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而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的核心与热点。作为现代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层股权激励是否能给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带来良好的经营绩效,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本文首先全面描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实证分析的理论现状,综合现有的研究状况,结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得出本文

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根据现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考虑到影响公司绩效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回归变量,采用相关分析、均值T检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OLS)和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回归分析等计量统计方法,来检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及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LSDV回归分析,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报酬率(ROA)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与企业价值指标TOBIN’Q值相关关系不显著。股权集中度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财务指标产生正向影响,而股权制衡度强的公司,其绩效也会更佳。但是薪酬与绩效考核委员会的设置情况没有起到应有的提高管理层积极性的效果。最后,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提供了一些建议,以提高股权激励水平。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24225601.html,/Periodical_dfqywh201003116.aspx

授权使用:咸宁学院(xnxy),授权号:1d7f21e0-609a-4bc9-b02b-9dc600ed6974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