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伤寒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王新伟主治医师

临床一系院、系、部传染病学教研室 2016年11月20日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原文1Original Text「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加减法: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水若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词解】①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胃脘部。水气,即水饮之邪,病理概念。②噎:烦,《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即因疼痛而烦不得宁。③少腹满:指下腹部胀满。 ④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说明本证以太阳伤寒证为基本证候,诸如恶寒、无汗、发热、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的表现应该具备。“心下有水气”说明本证有寒饮内停的病机。结合此两点,小青龙汤证应为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证,也就是表寒里饮之证。寒饮停留于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此外,文中还列出了几个或然证,即渴、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由于寒饮阻遏气机,机体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故见口渴;寒饮走于肠道,影响到大肠传导,小肠的分清泌浊,故见下利;饮停气逆,阻于喉间,故见噎;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小腹满。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外感寒邪,内有寒饮的证候。治疗当辛温解表,温化寒饮,张仲景立小青龙汤治疗。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利水饮,桂枝助麻黄解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防止诸温药温燥太过;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常并用以温化寒饮,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中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是温化寒饮,尤其是治疗肺、胃寒饮时常联合使用的药物。《神农本草经》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名医别录》亦载“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痰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

伤寒论用药统计完整版

伤寒论用药统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伤寒论用药次数统计一共82味药 61次:甘草 36次:桂枝 34次:大枣 33次:生姜 27次:芍药 20次:人参 19次:附子 17次:大黄 16次:干姜 14次:半夏麻黄黄芩 11次:茯苓黄连 10次:白术 09次:杏仁 07次:石膏 06次:枳实厚朴栀子柴胡芒硝 05次:牡蛎 04次:粳米葛根 03次:细辛阿胶知母龙骨桃仁豉 02次:当归桔梗泽泻麦门冬猪苓赤小豆葶苈吴茱萸赤石脂水蛭虻虫甘遂黄蘖栝蒌根蜀漆猪胆汁葱白 01次:栝蒌实五味子蜀椒滑石升麻胶饴鸡子黄文蛤瓜蒂竹叶贝母茵陈蒿白头翁秦皮旋覆花猪肤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麻子仁代赭石生地黄麻仁铅丹太一禹余粮食蜜妇人中褌巴豆乌梅鸡子苦酒人尿 伤寒论+金贵要略用药次数统计一共170种单味药 123次:甘草 70次: 桂枝 67次:生姜 59次: 大枣 51次: 芍药 38次:半夏 36次:干姜 34次:人参附子 32次:茯苓 31次: 大黄 28次:麻黄 27次: 白术 25次: 黄芩 19次: 杏仁 16次: 枳实 15次:细辛黄连 14次: 石膏当归厚朴

10次:阿胶栀子 09次: 柴胡 08次:芒硝 07次:知母粳米龙骨黄耆桃仁牡蛎 06次: 五味子芎穷桔梗泽泻 05次: 葛根麦门冬滑石干地黄 04次:蜀椒蟅虫百合 03次:五味防风橘皮防己猪苓赤小豆升麻鳖甲葶苈吴茱萸赤石脂乌头水蛭虻虫甘遂薤白栝蒌实香豉黄蘖栝蒌根薏苡仁茵陈 蒿葱白蜜(白蜜、食蜜) 02次:胶饴竹茹蜀漆猪胆汁牡丹瞿麦鸡子黄文蛤瓜蒂牡丹皮紫参矾石薯蓣雄黄竹叶木防己贝母苦参通草豉小麦硝石白酒 白头翁秦皮旋覆花麻子仁艾叶 01次:射干紫菀款冬花曲豆黄卷白敛云母猪肤猪膏乱发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蛇床子仁乌扇鼠妇石韦紫葳蜂巢赤硝蟋螂?酸枣 仁穹穷代赭石白鱼灶中黄土生地黄铅丹栝楼根葵子泽漆白前太一禹余粮盐生葛甘李根白皮干苏叶山茱萸白薇生地黄汁 川椒柏叶诃梨勒土瓜根生姜汁羊肉败酱粉葶苈子瓜子干漆蛴螬黄柏蜘蛛皂荚天雄妇人中褌巴豆红蓝花柏皮戎盐栝楼 实川乌乌梅狼牙椒目鸡子苦酒王不留行溯瞿细叶桑东南根蒲灰 人尿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

伤寒学复习题 1.伤寒的含义是什么?六经辨证体系有何特点?《伤寒论》学术成就如何?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六经辨证特点: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疾病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供以判断病变的部位,症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定立法处方等基本原则。 《伤寒论》学术成就: 1)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2)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3)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 5)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6)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传经、并病、合病、兼证、变证的概念怎样? 传经: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称为传经。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兼证:以指某经的症状为主,又兼有某证者,称为“兼证”。 变证:如因误治失治,或由疾病自身发展而病情发生了变化,其证候又不属六经病之范畴,称为变证。 3.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是什么?试言其病因病机。 辨证纲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利。 4.太阳中风的证候、病机、治则、方药是什么? 证候: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经典研读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 《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 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此时的腹诊特点是热搏于上,心下热痛,拒按,腹皮拘急;冷甚于下,肠寒下利清谷,腹皮濡软,喜按喜温。113 里寒外热:370条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厥阴病里寒则下利清谷,腹部冷痛,得温则舒,汗出而厥。此外热是假热,乃真阳外竭之表现。372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下利腹胀满,为脾阳衰微,不能运化水谷。此类腹胀满的特点是,胀满时减,复如故,即胀满有减轻之时,属虚证,故喜按。而实证胀满则无有减轻之时,胀满盛实则大便秘结,兼有腹痛拒按。若通过治疗,厥阴寒去则胀满自消,清便自调。 2 厥阴病腹诊部位 211 虚里:位于左乳下三寸,心尖搏动处,按之应手而动,动而有节,和缓从容,一呼一吸时间内是4~5动,则为宗气满于胸中,说明阴阳平衡,寒热和调。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此时腹诊浅按即得,厥热逆甚,其动应衣。如某些心肌炎的中后期有此症状,多为宗气外泄,邪热扰心。 212 胸膈: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 ? 5 8 1 ?

伤寒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分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卖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辩阴阳:病友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中风表虚证:桂枝汤: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禁例:发热无汗脉浮紧。桂枝加葛根汤: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桂枝加附子汤:恶风发热,头痛,汗出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桂枝去芍药汤: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表证兼胸阳亏虚:脉微,恶寒,胸满。表邪不解胸阳损伤。桂枝新加汤: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汗法禁例:阴虚咽燥,淋家禁用,疮家气血两虚,纽家阴血不足,亡家气血虚弱,平素多汗,中焦虚寒。葛根汤: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恶热象或兼下利。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葛根加半夏汤: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大青龙汤:伤寒表实兼阳热内郁:恶寒发热,身痛或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小青龙汤:太阳伤寒表实兼水饮内停: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表郁日久邪轻证轻。桂枝二麻一黄汤: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迷惑伴汗出,身痒。表郁日久证微邪微。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表郁邪轻外寒内热。太阳病变证:治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辩真寒假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胃,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胃,热在骨髓。热证:栀子豉汤类证: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热郁胸膈。栀子厚朴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胸膈有热中焦有寒。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邪热壅肺。白虎加人参汤:身大热,汗打出,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脉好洪大。阳明里热枳盛津气两伤。葛根芩连汤: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虚证:(枝甘草汤:心悸,欲得按。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悸,烦躁,舌淡,苔白。心阳虚弱心神不敛。桂枝加桂汤:阵法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脾虚水停水汽上冲。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小建中汤: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桂枝人参汤: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干姜附子人参汤: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阳气暴虚阴寒内盛。茯苓四逆汤:烦躁,肢厥,脉微细。少阴阳虚阴液不继。真武汤: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少阴阳虚水气泛溢。甘草干姜汤:肢厥,烦躁,呕吐。中阳不足。芍药甘草汤:脚挛急,经脉挛急。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脉微细,脚挛急。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心阴阳两虚。太阳蓄水证:五苓散: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苔白

重温林则徐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2009年11月16日15:07凤凰网历史综合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到广州前也认为洋人的腿不会打弯,接触“夷务”后迅速开阔了眼界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轨迹,还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1785年他生于福建,20岁时中举人。26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满清皇帝重用的人物。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又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用他,并授予林则徐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伤寒论表解

1 傷 寒 論 表 解 一、太陽病篇 性質-三陽皆屬熱證,太陽為三陽之表,故為表熱證。 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表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中風。 經證 表實-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傷寒。 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蓄水-發熱汗出,脈浮,小便不利-熱與水結。 蓄血-如狂發狂,少腹急結或鞕滿,小便自利-熱與血結。 表虛:解肌、調和榮衛 -桂枝湯。 表實:開腠、發汗散寒-麻黃湯。 蓄水-熱結膀胱,小便小利-五苓散。 如狂,少腹急結-桃仁承氣湯。 蓄血 發狂,少腹鞕滿-抵當湯。 少腹滿,證較緩-抵當丸。 1.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表實證不可用。 桂枝湯 2.酒客病-內有濕熱,不喜甘,得之則嘔。 3.服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以辛甘之品益助其熱。 麻黃湯-血弱,津虧,中寒,裏虛等證。 表閉-汗而不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不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 形似瘧,日再發-桂枝二麻黃一湯。 府證 證候分類 治 禁

脈洪大,裏有熱-白虎湯。 汗出口燥,渴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 氣陰兩虛,身疼痛,脈沉遲-桂枝新加湯。 表未解而正氣傷 陽虛陰盛,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乾薑附子湯。 陽虛液傷,煩躁-茯苓四逆湯。 心陽虛,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湯。 心陽虛,腎水上逆,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 陰陽兩虛,腳攣急,汗出惡寒-芍藥甘草附子湯。 陽虛水泛,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 胃中燥實,不惡寒,但熱-調胃承氣湯。 熱邪迫肺,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甘石湯。 過汗傷津,內傳陽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白虎加參湯。 脾虛氣滯,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2

伤寒表解太阴药方解说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太陰方 屬性:論雲: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硬。此總論太陰氣之為病也。湯。 論雲:白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此二節,言太陰病在外者宜桂枝以解肌;在內者不渴,無中見之燥化,屬本髒有寒,宜四逆輩。曰“輩”者,理中湯、丸等溫劑俱在其中也。 論雲;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經雲;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若不得中見之化,則為髒寒之病;若中見太過,濕熱相並,又為發黃之證。小便自利者不發黃。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故下利,然下利雖甚亦當自止。所以然者,乙太陰中見熱化,脾家實,倉廩之腐穢,當自去也。 淪雲: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以腹滿時痛者,屆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桂枝加大黃主之。此言誤下轉屬之證也。又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此承上節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而脈弱者,大便陸續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 太陰…本證 ★四逆輩 太陰…兼變證…太陰兼表證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名曰中風。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1

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条文理解: 这实际上是两个条文,是伤寒论中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的最后二个条文,都是关于小青 龙汤证的。这两个条文是基于不现的条件下讲的,前面一个是基于”伤寒表不解“,另一个条 文则是基于”伤寒“,实际上伤寒表不解与伤寒本质上都是伤寒,但都讲到了”心下有水气“, 都讲到了咳,这是小青龙汤证不同情况下的共证。 伤寒表不解,指的是表证还在,如发热、脉浮,怕冷、身体四肢酸软且痛等。 心下有水气,这是主证。这里是指心脏的下方有水,这个”心下“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水气则是指积水、痰饮,积液、组织渗出液等,反正是水。 为什么会心下有水气,显然是由于伤寒表不解引起的,表不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发汗而表不 解不够透彻或误治导致的寒邪去不尽,进而入里。如用有人用麻黄汤因剂量不够,发汗而表 不解,出现心下有水气,就是由麻黄汤证转变成小青龙汤证了。因此,心下有水气是伤寒表 证进一步传入体内的一种表现,是太阳病的一种传变。显然,这是表里双寒的一种症状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身体里虚造成。倪海夏在讲到小青龙汤时说到,身体向来虚 弱的人得了伤寒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寒邪入里会传到哪里呢,显然会传入阳明、少阳或太阴这三个体层,因为伤寒病,肺(太阴)最易受累,也会多路并进,攻入阳明与少阳层面。因此再往下看条文列出的症状, 会出现咳、呕、渴、利、噎等就是传入太阴、阳明、少阳的不同反应。 干呕,这是兼证。是寒邪攻入阳明,但未化热或化不了热的一个症状。伤寒后可能会因为发 汗药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胃阳的抵抗,使身体阳气会激动里面的水而出现里水涌动,出现 上逆,“干呕”是水饮逆于上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体内排水的反应。我们此时如果来帮助身 体来去水,那么干呕现象就会消失。所以,出现干呕往往心下有水的现象。 发热而咳,这是表不解就会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 或渴。这是或症。这里会使用人感到不解,明明身体里有水气,按理说不会渴的,为什么还 会有的人出现渴?根据胡希恕的讲解,小青龙汤证的人里面有水饮一般是不渴的。这里的渴 显然这是指水循环水代谢不通畅的人,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全身的 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就会表现出渴的现象。这里并不是身体里有热导致。说简单点就是水 不化气,水停不化气,喝到里头的水无法供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不解渴,甚至于消渴。能区 分出是因为水气不化导致的渴还是因为身体有热导致的渴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有的人区分不了,对于表里双寒证使用了清热解毒的药物,结果导致更严重的心下有积水。有的人将阳明 有渴证的说法全归于阳明有热是不妥的。很典型的就是消渴病,明明身体有积水,却总是渴,就是水无法化气,无法通过身体种处带来的渴。 或利。这是或症。就是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 或噎,这是或症。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 陽明…本證…熱證 ★ 梔子豉湯屬性: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者。 梔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從張本,刪此二句)歌曰: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故相傳為湧吐之方。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必曰吐之;梔于湯六節,並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後虛煩,豈有複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葉者,戰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梔於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人腎,製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儂、結痛等證俱解矣。原本列於“太陽” ,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湧吐也。韻伯移入“陽明” ,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 白虎湯 屬性: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台方》原文,與《傷寒論》稍異。)知母(二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論中“背惡寒”三字兩見:一見於少陰證附子湯,一見於此湯。一寒一熱,須辨於毫釐之間,為死生大關頭),知六膏斤甘二兩曲,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等證。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陽條“甘草附子湯”之下者,言外見風寒濕燥火之氣。俱括於太陽之內,且下一條“炙甘草湯” ,亦即潤燥之劑,可知《傷寒論》非止治風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

伤寒医案

伤寒医案 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二、高热岳美中医案: 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按语: 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三、自汗刘少轩医案: 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

伤寒习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医学文科班《伤寒学》期中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8分) 1、并病: 2、不了了: 3、解肌: 4、噎: 5、虚烦: 6、消渴: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2分) 1、太阳病,发热,,恶风,,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汤。 5、伤寒,,咳而微喘,。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6、太阳病,,无汗,,葛根汤主之。 7、发汗吐下后,,若剧者,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主之;若呕者,主之。 8、伤寒,,炙甘草汤主之。 三、单选题:(每题2分,计30分) 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D ) A 、春秋时代 B 、西汉末年 C 、战国时代 D 、晋代 E 、东汉末年() 2、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3、太阳病的头痛是( B )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偏头痛 D、两侧头痛 E、前额刺痛 4、下列汤证中不是心阳虚证的是( B ) A、桂枝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太阳伤寒表实证“或未发热”的原因是( A ) 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感邪较轻 C、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D、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E、以上均不对 6、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B ) A、阴阳俱虚,阳无所敛 B、阴盛格阳,虚阳外扰 C、阴盛阳脱,下虚上盛 D、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 E、虚阳外浮 7、下列证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E )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及炮制 据现有文献,半夏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使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应用广泛,医圣仲景对半夏的药性体悟深入透彻,制法得当,使用精准,应用灵活,广泛用于痞证、呕吐、咽痛等病证的治疗,为后世所推崇。《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中共有18首方剂使用了半夏。笔者现就《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主治以及炮制方法作一探讨。 1 半夏在《伤寒论》中的功用 1.1 辛行温通散结除痞半夏善治痞证。《本草纲目》[1]谓“半夏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半夏辛温燥烈,辛能散能行,能疏理气机,消胀除痞;温能温通气机,温化寒邪。半夏禀辛温走散之性,而逞散结开痞,消胀除满之能。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处为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是因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盘踞中焦,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阴阳升降失和而成。治疗上用半夏泻心汤。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有散结除痞之专长,直接针对痞证中焦阴阳升降失和,气聚而痞满的病机特点。同时半夏与辛热之干姜一起配伍苦寒之芩连而成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之剂,苦辛并用调其升降,寒温平等调其阴阳,坐镇中焦而和解上下。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而用于治疗心下痞证。故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四》[2]“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 1.2 和胃化浊降逆止呕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呕吐都可以随证使用。《医学衷中参西录》[3]载“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在《伤寒论》中,呕吐一证无论是邪气初起还是疾病后期,无论寒热虚实,大都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1 疾病初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本证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时受邪,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而呕吐,治以葛根汤外解表邪,表里和解,同时加用半夏以理气逆、止烦呕。 1.2.2 疾病后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为外感后期,形气两伤,余热未尽,客留在胃,胃气失和,上逆作呕。方用竹叶石膏汤,在竹叶、石膏、参草等清余热,益气阴基础上加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3 寒呕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证为风寒邪气引动内饮,水寒干涉肺胃,而致咳喘呕逆诸证,方用小青龙汤,外解表寒,内化寒饮,方中同样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呕。 1.2.4 热呕如《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本证为少阳火郁,火热邪气下迫而见下利,火热犯胃,则见呕吐。方用黄芩汤清热止利,伴有呕吐者加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1.3 行气解郁畅达三焦半夏味辛,辛以散之,能疏理气机,畅达三焦。《伤寒论》第96条:“伤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伤寒试题(广中医)

本科伤寒试卷(一) 一、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 2.热色 3.纯阴结 4.四逆辈 5.蛔厥 6.追虚逐实 7.口不仁 8.往来寒热 9.合病 10.面垢 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者,麻黄汤主之。(35) 3.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汗自出,不恶寒,也。(182) 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五苓散主之;,理中丸主之。(386)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则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情况。 2.茯苓甘草汤方的药物组成是:茯苓、甘草、桂枝、生姜。 3.苓桂术甘汤可用于痰饮病。 4.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背微恶寒一症。 5.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用当归四逆汤。 6.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7.悬饮兼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先治表后治里。 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针对热厥证而言。 9.在《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少阴病根据寒化和热化的不同情形,可以选用“急温”或“急下”之法。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 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B.恶寒与否 C.恶风与否 D.汗出与否

名老中医为何感叹

名老中医为何感叹: 我们是一代“完”人?中医会消亡吗? 王寿臣 ?我们这些老中医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时常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代完蛋的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张灿玾教授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痛苦地,这一代老中医一死,中医也就没人了,很可能走向灭亡。这绝非危言耸听。原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在致中央领导的信中说:?不少老中医反映说,老一代中医去世后,中医即可能被西医‘消化’,而走上灭亡。? 湖北中医学院的陈国权教授指出,自19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0年代初期以来,旧社会过来的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的老中医陆续退休,其中不少已辞世,仅北京地区,就有董建华、赵绍琴及刘渡舟等著名老中医病故。1956-1959年入校,最迟毕业于1965年,中医功夫扎实,且略知一点西医的承上启下的四届新中医,绝大多数也已经退休。 在全国第六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期间,伤寒学家陈瑞春教授不无感伤地说:?全国现在有熊猫300余只,而拿得出手(即每周坐3-5个半天,平均每半天接诊30-50个病人)的名老中医比熊猫还少。?陈国权教授沉痛地指出:?再过10年左右,当中央首长及外国总统

患重病,在经西医治疗无效时,我们很难拿得出能独立于西医之外治病的像蒲辅周、叶心清、岳美中这样的名老中医了!? 大熊猫被列为国宝进行保护,是因为这个有动物?化石?之称的猫科动物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如果不予以重点保护,这个动物稀缺物种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释备,莫贵于人。?陈教授将大熊猫和著名老中医相提并论,旨在说明名老中医对国人健康的影响比大熊猫还大。 要弄清名老中医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名老中医。凡被政府和老百姓公认为名老中医者,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纯粹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作指导,从人的整体判断疾病的病因,然后进行辨证施治。二是通过辨证可以治疗任何疾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西医已经束手无策的疾病,运用中药往往能达到起死回生效果。 凡是称为名老中医者,在研究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著作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现在的中医不少,但是名老中医越来越少。而且他们之间出现了断层。名老中医一般年龄都很高,一旦他们渐渐离世,我们的中医队伍就会因为后续无人(精通),像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玛雅文明一样,彻底消亡。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标准表格.doc

翕翕发热12 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 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 发热汗出95 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 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 表邪未解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 卫阳受遏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 内停水饮 表症 40 风寒束表发热而咳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 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 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 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 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 表邪未解 中风发热74 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 头痛发热386 表邪未解 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 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 表邪入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 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 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 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 发热 发热汗出者? 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湿热瘀蒸 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 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 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

伤寒论用药统计

伤寒论用药次数统计一共82味药 61次:甘草 36次:桂枝 34次:大枣 33次:生姜 27次:芍药 20次:人参 19次:附子 17次:大黄 16次:干姜 14次:半夏麻黄黄芩 11次:茯苓黄连 10次:白朮 09次:杏仁 07次:石膏 06次:枳实厚朴栀子柴胡芒硝 05次:牡蛎 04次:粳米葛根 03次:细辛阿胶知母龙骨桃仁豉 02次:当归桔梗泽泻麦门冬猪苓赤小豆葶苈吴茱萸赤石脂水蛭虻虫甘遂黄蘗栝蒌根蜀漆猪胆汁葱白 01次:栝蒌实五味子蜀椒滑石升麻胶饴鸡子黄文蛤瓜蒂竹叶贝母茵陈蒿白头翁秦皮旋覆花猪肤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麻子仁代赭石生地黄麻仁铅丹太一禹余粮食蜜妇人中褌巴豆乌梅鸡子苦酒人尿

伤寒论+金贵要略用药次数统计一共170种单味药 123次:甘草 70次: 桂枝 67次:生姜 59次: 大枣 51次: 芍药 38次:半夏 36次:干姜 34次:人参附子 32次:茯苓 31次: 大黄 28次:麻黄 27次: 白朮 25次: 黄芩 19次: 杏仁 16次: 枳实 15次:细辛黄连 14次: 石膏当归厚朴 10次:阿胶栀子 09次: 柴胡 08次:芒硝 07次:知母粳米龙骨黄耆桃仁牡蛎 06次: 五味子芎穷桔梗泽泻 05次: 葛根麦门冬滑石干地黄 04次:蜀椒蟅虫百合 03次:五味防风橘皮防己猪苓赤小豆升麻鳖甲葶苈吴茱萸赤石脂乌头水蛭虻虫甘遂薤白栝蒌实香豉黄蘗栝蒌根薏苡仁茵陈蒿葱白蜜(白蜜、食蜜) 02次:胶饴竹茹蜀漆猪胆汁牡丹瞿麦鸡子黄文蛤瓜蒂牡丹皮紫参矾石薯蓣雄黄竹叶木防己贝母苦参通草豉小麦硝石白酒白头翁秦皮旋覆花麻子仁艾叶 01次:射干紫菀款冬花曲豆黄卷白敛云母猪肤猪膏乱发连轺生梓白皮天门冬蛇床子仁乌扇鼠妇石韦紫葳蜂巢赤硝蟋螂酸枣仁穹穷代赭石白鱼灶中黄土生地黄铅丹栝楼根葵子泽漆白前太一禹余粮盐生葛甘李根白皮干苏叶山茱萸白薇生地黄汁川椒柏叶诃梨勒土瓜根生姜汁羊肉败酱粉葶苈子瓜子干漆蛴螬黄柏蜘蛛皂荚天雄妇人中褌巴豆红蓝花柏皮戎盐栝楼实川乌乌梅狼牙椒目鸡子苦酒王不留行溯瞿细叶桑东南根蒲灰人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