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资料

必修三复习资料
必修三复习资料

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瞋视放诞嫡{di}亲咳嗽{sou}【这个嗽是一声】漱{shu}口纨绔孽根钝响寒暄朱拓间或踌躇不更事谬种俨然尘芥沸反盈天讪讪怔怔蹙锁炮烙窈陷歆享牲醴镯子瘦削悚然形骸诡异荸荠攮鄂啐鲭鲨脊鳍蚕噬船梢蹂躏拽掉榫头桅杆皮开肉绽一簇攥住嗜杀黏液撬开祷告堤坡聒噪默契汲取嚼烂反馈缅甸倚仗厮打朝气蓬勃夙愿搁置漩涡气势磅礴川流不息彗星碧波荡漾生机勃勃战栗无垠纤细刨根问底撒手人寰湮没惊诧栅栏畏葸不前五彩斑斓杜撰怪诞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字、词、句梳理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寡人之于国也》

2、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寡人之于国也》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国也》

4、輮使之然也(輮通煣)《劝学》

5、虽有槁暴(有通又)《劝学》

6、赢粮而景从(通“影”)《过秦论》

7、百有余年(通“又”)《过秦论》

8、孝公既没(通“殁”)《过秦论》

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过秦论》

10、威振四海(通“震”)《过秦论》

11、合从缔交(通“纵”)《过秦论》

12、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过秦论》

13、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师说》

14、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师说》

二、古今异义

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寡人之于国也》

2、河内凶(黄河/ 泛指河流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寡人之于国也》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寡人之于国也》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寡人之于国也》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寡人之于国也》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寡人之于国也》

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寡人之于国也》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寡人之于国也》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身体)《寡人之于国也》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两个词,这样却/转折连词)《寡人之于国也》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学问渊博检查/参加、加入)《劝学》

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劝学》

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劝学》

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劝学》

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劝学》

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劝学》

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劝学》

9、而绝江河(渡/断绝)《劝学》

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劝学》

11、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帮凶)《劝学》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泛指河流)《过秦论》

2、赢粮而景从(担负/输赢的“赢”)《过秦论》

3、山东豪俊并起(崤山以东/指山东省)《过秦论》

4、流血漂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过秦论》

5、九国之师(军队/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过秦论》

6、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过秦论》

7、分裂山河(分割,并吞/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过秦论》

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 爱护、喜欢)《过秦论》

1、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师说》

2、今之众人……(一般人/大家,很多人)《师说》

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指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师说》

4、吾从而师之(是动词“从”和连词“而”两个词/一个词,表目的的或结果)《师说》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师说》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不论/没有)《师说》

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或...的凭借。/ 表因果连词)《师说》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路、道德)《师说》

三、词的特殊用法: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敲起鼓)《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寡人之于国也》

4、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5、王无罪岁(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寡人之于国也》

1、非能水也《劝学》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过秦论》

2、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过秦论》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做,用草绳系)《过秦论》

1、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学习)《师说》

2、师道之不复或师焉,或不焉则耻师焉(从师)《师说》

3、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师说》

②动词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寡人之于国也》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劝学》

3、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过秦论》

4、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使……漂浮)《过秦论》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过秦论》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过秦论》

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过秦论》

8、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过秦论》

9、约从离衡(使……离散)《过秦论》

10、以弱天下之民(使……弱)《过秦论》

1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过秦论》

③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师说》

2、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师说》

3、.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师说》

4、则耻师焉(以……为耻)《师说》

5、不耻相师(以……为耻)《师说》

④名词用作状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向上;向下。)《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劝学》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过秦论》

4、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在国内、在国外)《过秦论》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过秦论》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过秦论》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过秦论》

⑤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寡人之于国也》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走的快)《劝学》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过秦论》

4、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师说》

⑥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度、弧度)《劝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劝学》

3、积善成德(善行)《劝学》

4、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过秦论》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过秦论》

6、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师说》

7、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⑦动词活用作名词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寡人之于国也》

2、追亡逐北(逃走的人)《过秦论》

四、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4、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6、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劝学》

11、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12、非蛇善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倒装句(状语后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

8、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9、而耻学于师《师说》

②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倒装句(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笑)《过秦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毁坏)《过秦论》

3、不拘于时(受时俗)《劝学》

④省略句

1、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2、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过秦论》

3、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蹑足(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5、威振(于)四海《过秦论》

6、身死(于)人手《过秦论》

7、委命(于)下吏《过秦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内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内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苏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

人教版必修三Unit3语法讲专题练习: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最新整理)

Ⅰ.用适当的连接词填空 1.The trouble is that I can’t find my way. 2.We are discussing what we shall do to help the poor. 3.It depends on whether you can do the work well. 4.I wonder how you are getting on with your studies. 5.He got caught in the heavy traffic.That was why he was late. 6.Energy is what makes things work. 7.We didn’t set out; it was because we wanted to wait until our mother came back. 8.We consider it necessary that he should improve his pronunciation. Ⅱ.单项填空 1.—Can you join us in the party this evening? —Well, that depends on ________ I can finish my report before then. A.whether B.if C.that D.when 解析:选A。句意:“你今天晚上能参加我们的聚会吗?”“嗯,那得看到时候我的报 告能不能完成。”连词whether表示“是否”,引导宾语从句。if表示“是否”,不引导介词的宾语从句;that没有意义;when“当……时”。 2.I don’t think ________ possible ________ one can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without much memory work. A.it; whether B.it; that C.which; whether D.this; that 解析:选B。it在句中作形式宾语;possible作宾补;真正的宾语是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3.He said________he had eaten nothing for a long time and________he was very hungry. A.that; 不填B.不填;that C.不填;不填D.what; what 解析:选B。考查宾语从句中that的省略问题。said后接了两个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其中第一个从句中的that可省略,后面的that不可省略。 4.The reason for his coming to China was ________ he wanted to study Chinese medicine. A.that B.wha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解答

皖江高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以礼为本 B.隆礼重法C.依法治国D.君主集权 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王道之纲 D.无为而治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高三生物必修三专题训练

2014届高三生物必修三专题训练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如下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下列属于图示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 A.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B.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 C.甲状腺细胞对垂体细胞分泌TSH的反馈调节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2.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20 ℃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小于20 ℃的散热速率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5.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6.如图甲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试卷

2014年—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科试卷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的是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麽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6. 某电视台节目给了一个谜面“巨匠、17世纪、力学、英国”,打一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谜底是 ( )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7.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 ( ) ①牛顿力学 ②相对论 ③量子理论 ④电磁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 ( ) A.《农政全书》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D.《各国律例》9.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和美术的主流。下列各项作品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 ) A.《人间喜剧》、《日出·印象》 B.《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

高二必修三历史考试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练习题 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C )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A)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天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D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其中战国的“清新”、宋朝的“理性美”特色很明显。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D) 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 B.“罢黜百家”、理学盛行 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 D.“百家争鸣”、理学盛行 5.“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D)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D.(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6、“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D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

历史必修三事件时间检索表

历史必修三事件时间检索表 中国 远古时代《鸛鱼石斧图》 夏《夏小正》 商甲骨文(汉字已成完整体系,其后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发展)春秋战国士开始活跃,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百家争鸣(儒: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主张有教无类,“克己复礼”; 孟子: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人之性恶;战国后期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 道: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万物运动;庄子:世间万物相对。法:韩 非子: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制。) 屈原,《诗经》(西周到春秋中期300多诗歌),司南,战国石申《石式星表》西汉(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儒家(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政策:儒学家参政,定期选 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兴办太学,各郡 县设立学校。(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氾胜之《氾胜之书》。战国问世,西汉 编定《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 东汉蔡伦改造造纸术。《九章算术》(十进位制值计数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张衡《二京赋》 东晋汉字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魏贾思劦思《齐民要术》(最早最完整最系统) 隋三教合一(儒学,佛教,道教)(隋唐: 唐尊道、礼佛、崇儒,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儒学发展成以理为核心的理学(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天理为本源,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格物致知 毕升活字印刷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词(苏轼、李清照),指南针用于航 海,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宋朝)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陆九渊(陆王心学):创立心学。心为宇宙万物本源,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 陆游、辛弃疾 元王祯《农书》,郭守敬《授时历》革新浑仪,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简仪明王阳明(陆王心学):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李贽(离经叛道):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要求 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明末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是可认识的 (儒学正统受到冲击) 清乾隆末年,安徽徽剧与湖北汉剧“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鸦片战争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各国律例》 184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19C5、60 洋务派(曾李左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卷

历史必修3期末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 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2、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容有( ) 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是( ) 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是一致的。(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贽 5、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6、在伯恩斯所著的《教会至上与教皇至上》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容有( ) ①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③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教会和教皇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贡献的连线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成功——收复,对亚洲其他国家起到间接保护作用 C.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D.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8、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A.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9、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 ) 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0、文艺复兴、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至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11、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2、“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卷1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 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2、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 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5、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6、在伯恩斯所著的《教会至上与教皇至上》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内容有( )

①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③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教会和教皇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贡献的连线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郑成功——收复台湾,对亚洲其他国家起到间接保护作用 C.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D.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8、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A.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9、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 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至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11、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王旌如老师工作室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最终

王旌如老师工作室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最终

王旌如老师工作室高中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 (考试范围:必修三第一、二、三单元)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 2.5分,合计65分) 1、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 2、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3、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程颢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4、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

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 陈子昂 B 岑参 C 王维 D 李白 5、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拉伯帝国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活字印刷术 B 造纸术 C 火药与火器 D 指南针 6、“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康德 7、“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卷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卷. 历史必修三期末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哪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A.原始社会 B.夏商时期 C.诸子百家 D.百家争鸣 2.某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最合适: A.己所不予,勿施于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4.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宋朝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A.孔子·孟子·荀子 B.程颢·程颐·朱熹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6.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7.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8.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 C.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因素 9.秦始皇统一文字后,首次作为标准字体的是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10.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2 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11. 《离骚》的创作风格是: A 现实主义色彩 B浪漫主义色彩 C 爱国主义色彩 D 轻徭薄赋思想 12.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A.傩戏 B.元杂剧 C.京剧 D.粤剧 13.“Know yourself”是哪位哲人的名言: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普罗塔哥拉 D.亚里斯多德 14.古希腊智者学派什么理论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15.关于薄伽丘的《十日谈》描述正确的是:①它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观念,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充满人文主义思想。②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③是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导。④有“人曲”的美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A.达·芬奇成功的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B.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C.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D.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17.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九十五条论纲》 D.“先定论”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卷共29小题,满分100分。答题需认真读题,审慎思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2.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4.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下列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A.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B.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古代中国科技发达 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 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5.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 A.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片 B.马克思的论述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蔡侯纸的说法 6.《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